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共1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九单元溶液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重点和难点);2.理解溶解的过程(重点和难点),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课前预习】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情境导入】喝过雪碧吗,啥味道?喝过纯净水吗,啥味道?二者为什么不同?探究一溶液的形成【思考】1.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对此你有什么猜想?2.蔗糖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甜度各处是否相同?3.形成溶液后,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分层或析出沉淀了吗?4.此时的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总结】溶液、溶质﹑溶剂概念及溶液的特征。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
⑴溶液的特征:①均一性:指溶液内各部分的和都相同。
②稳定性:指时,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⑵溶液的组成:______和_______。
2.溶质:。
3.溶剂:。
【交流讨论】1.如何用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溶液的形成?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⑴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 反应的速率。
⑵医疗上的葡糖糖溶液、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
⑶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动植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 后才能吸收。
动物体内的O 2和CO 2都是溶解在 中进行循环的。
现代农业无土栽培的植物生长在 中。
探究二 溶质和溶剂的关系【实验探究】教材P 实验9-3【阅读】阅读课本P 27—28,结合实验现象,完成以下问题:1.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吗?溶液都是无色的吗?试举例加以说明。
2.最常用的溶剂是_____,_____、_____等也可做溶剂。
3.溶质可以是_____体、_____体或______体。
4.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
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课题1 溶液的形成1.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的、______的混合物,叫溶液。
(2)特征:①______性:溶液各部分性质相同。
②______性:外界条件不变,组成不会改变。
③混合物。
(3)组成⎩⎪⎨⎪⎧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被溶解的物质(4)常见的溶质、溶剂的确定: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1)有的溶质溶解时,会出现________现象,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________、浓H 2SO 4。
(2)有的溶质溶解时,会出现________现象,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________。
(3)有的溶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如________。
3.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________里形成________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2)洗涤剂的乳化原理:洗涤剂具有________功能,能将油滴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
4.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糖水B.蒸馏水C.碘酒D.汽水5.根据生活常识判断,下列物质与水作用能放出大量热的是( )。
A.白糖B.味精C.生石灰D.苏打粉溶液、溶质、溶剂[例1]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混合物B.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C.一种溶液只含有一种溶质D.碘酒中的溶剂是碘解析:有些金属离子在溶液中会呈现出不同颜色,A错误;一种溶液可以含有多种溶质,C 错误;碘酒中的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D错误。
答案为B。
【重要提示】1.溶液清澈透明,但不一定无色。
2.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3.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4.水是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做溶剂。
【触类旁通】1.将厨房中的食盐、味精(谷氨酸的钠盐)、花生油、白醋四种物质,取少量分别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学习目标:⑴.熟悉溶解现象,明白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⑵.明白在科研、生产和生活顶用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⑶.熟悉溶液的大体特点,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学习重点、难点】成立溶液的概念并熟悉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对溶解进程的明白得。
【利用说明及学法指导】阅读讲义26-31页部份,勾画重难点和疑点,完成预习案。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地球的大部份被蓝色的海洋覆盖着,海水又苦又咸是纯净物吗?原先海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它是一种混合物,是一种溶液。
二、预习自测一、基础知识归纳:溶液是溶质是;溶质能够是、也能够是或。
溶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液体互溶,一样把____________叫做溶剂,___________叫做溶质;若是其中一种是水,一样把_____叫做溶剂。
最经常使用的溶剂是________;碘酒中____是溶剂,___是溶质。
2.填写以下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名称。
(1)蔗糖溶液________、______ (2)硫酸铜溶液________、______ (3)食盐溶液________、______ (4) 高锰酸钾溶液______、______(5)盐酸______ 、6)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_____(7)医用酒精(75%)_____、_____(8)碘酒_________、_________(9)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_______ 、_______3、以下可作为溶质的是()A、气体B、液体C、固体D、都能够4、溶液必然是()A.化合物B.单质C.混合物D.纯净物五、在A 用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污 B 用加了洗涤剂的水洗涤衣服上的油污中,利用形成溶液的原理的是 _________ 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原理的是 (填序号) 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预备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窗探讨解决) 【探讨案】 一、自主学习: 【实验9-2】 实验说明。
1.课题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
2.学习任务:
(1)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2)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判断。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广泛用途。
3.学习准备:
准备好玻璃杯、水、鸡蛋、食盐、味精、蔗糖(或白糖)、酒精、食用油、沙子。
边观看视频,边做实验,边做记录。
4.学习方式和环节:
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实验或联系生活实际→概念或规律→运用概念或规律解决问题→进行课堂小结。
附注:。
导学案§9—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班级姓名活动一:情景导学●○问题导学【问题1】从市场买回来的新鲜蔬菜上有蓝色的斑点,这是什么物质呢?这蔬菜还能吃吗?【问题2】用清水浸泡一会儿即可食用,这是真的吗?活动二:实验探究物质的溶解●○分组实验探究、记录现象实验1 物质食盐蔗糖沙土分散到水是否溶解(现象)形成的混合物有何特征实验2 物质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分散到水汽油是否溶解(现象)形成的混合物有何特征实验3 物质碘碘碘分散到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酒精汽油植物油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表达与交流: 通过分析,请描述溶液的概念: ● ○分析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1)我的发现: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
(2)归纳与概括:物质的溶解能力与 、 有关。
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学习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同步学习:一、溶液1、溶液形成过程的实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实验9-1:蔗糖、食盐溶解。
并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形成过程的实质。
蔗糖溶于水后,蔗糖会,水会变味,是因蔗糖以的形式均一地到水分子中,形成一种的混合物。
食盐(氯化钠)溶于水后,食盐(氯化钠)会,水会变味,是因氯化钠以和形式向水中,形成稳定的氯化钠溶液。
溶解属于变化。
2、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思考】结合蔗糖溶解、食盐溶解的实验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如果外界条件不变,烧杯中的蔗糖与水会不会分离?_______。
这体现溶液的______性。
(2)如果把烧杯中的溶液倒出一部分,那么它的浓度、密度与原溶液相比是否一样?_________。
这体现溶液的_________性。
(3)如果向盛有食盐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小勺高锰酸钾。
搅拌后,还能看到高锰酸钾吗?________ 。
这说明同一液体中可以溶解_________(填“一种”或“多种”)可溶性物质。
小结:结合实验分析下表,选择选项。
总结出溶液的定义【定义】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__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的、_________的_________ 。
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做_________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_________。
因此,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的。
_________溶解在_________中形成溶液。
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练习1】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___,溶剂是___。
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____,溶剂是____。
硫酸铜溶液中,溶质是____,溶剂是____。
【练习2】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1)KMnO4溶液 (2) 碘酒 (3)盐酸(4) 10ml 汽油 90ml 豆油 (5) 90ml 酒精 10ml 水3、溶质和溶剂的关系:根据1号和2号,3号和4号试管中的现象,我们可知:当_________相同,_________不同时,溶解能力(填相同或不同)根据1号和3号,2号和4号试管中的现象,我们可知:当_________相同,_________不同时, 溶解能力________ (填相同或不同)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实验【9-3】水和汽油能够互溶吗?在盛有2mL的水的试管中滴加2~3滴红墨水,振荡,然后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mL的乙醇,不振荡观察现象,看溶液是否分层,然后震荡在观察是否分层,静置后观察溶液是否分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一、导入•导入目标:了解溶液的概念和形成过程,熟悉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概念。
•导入方式: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溶液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导入引导通过展示一小瓶色彩鲜艳的果汁溶液,问学生: 1. 你认为什么是溶液? 2. 这个果汁为什么可以被称为溶液?请学生思考,不要给出回答。
二、概念解释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两种或更多种物质按一定比例调配而成的均匀透明的物质,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密不可分的。
溶质溶质是指在溶液中溶解的物质,存在于溶液中的物质以离子、分子或原子的方式存在。
溶剂溶剂是指溶液中的一种物质,用于溶解溶质。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一个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三、探究活动学生完成以下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活动材料•两个玻璃杯•水•食盐活动步骤1.在两个玻璃杯中倒入相等的水。
2.在一个玻璃杯中加入少量食盐,搅拌均匀。
活动观察1.观察加入食盐后的玻璃杯,回答以下问题:–加入食盐后,溶液的颜色变化了吗?–搅拌后,食盐是否完全溶解?–实验后,观察到溶液中是否有剩余的食盐?活动总结1.总结溶解的过程,并说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解释溶解度的概念。
四、拓展练习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试举出生活中的几个例子,解释其中的溶质和溶剂。
2. 为什么溶质可以溶解在溶剂中?有什么因素会影响溶解度?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溶液的概念和形成过程,熟悉了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概念。
我们还通过探究活动观察了溶液的形成现象。
在拓展练习中,我们思考了溶质和溶剂在生活中的例子,并探讨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掌握了这些知识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溶液现象,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对溶液的形成和特性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 1 溶液的形成
导学目标知识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关系;
2.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
3.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课时:1课时
导学方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联系实际→知识升华→激发兴趣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溶液:
溶质: 溶剂:
乳浊液:
悬浊液:
二、课堂导学:
1.提问:海水是纯净的水吗?海水又苦有咸,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海水的组成] 归纳得出结论:
2.[实验9-1]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吗?
现象: 形成什么:
归纳总结: 叫做溶液
叫做溶质, 叫做
溶剂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3.举出生活中一些常见溶液,并指出溶剂和溶质
课本P27讨论
4.[实验9-2]
溶剂 溶质 现象
水 碘
水 高锰酸钾
汽油 碘
汽油 高锰酸钾
[实验9-3]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水 乙醇
[实验9-4]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
的试管是否干
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
悬浊液:
乳浊液:
5.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活动与探究:NaCl,NH4NO3,NaOH分别放入水中溶解,并测量温度变化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 NH4NO3 N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结论
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葡萄糖 B.硫酸铜 C.酒精 D.植物油
2.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
A.其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B.含有溶质和溶剂
C.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D.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3.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到水中充分溶解,其中会使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物质是( )
A.NaOH固体 B.NH4NO3固体 C.CaO固体 D.食盐固体
课后练习: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C.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D.水和酒精混合形成的溶液,酒精是溶剂
2.下列溶液中,溶质是液体的为 ( )
A.医用葡萄糖溶液 B.20%的氢氧化钠溶
C.75%的消毒酒精 D.0.9%的生理盐水
3.下列清晰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洗涤剂清洁餐具 D.用盐酸除水垢
4.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1)食盐水 (2)石灰水
(3)医用碘酒 (4)医用酒精 (5)浓盐酸
5.物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
这一过程要 热量,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作用,生成水合分
子(或离子);这一过程要 热量,NaOH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是因为
。
6.请你各举一个实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实例: 溶液不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实例: 是液体,但是不是溶液;
(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实例: 可做溶质,但不是固体;
(4)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实例: 溶液中的溶剂不是水。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