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相干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24
地震属性体处理1、分频处理属性分频处理属性可将地震振幅和属性数据转换成更为清晰的地下地质图像,识别薄层或能量衰减区。
将各地震道分解成不同的频带成分,有助于突出复杂的断裂体系以及储层的分布特征。
分频处理的技术主要是通过“Gabor-Morlet” 子波对复数地震道进行谱分解,类似于小波变换。
用来帮助地质家和解释人员进行如下的勘探研究工作:(1)薄层检测以及薄层厚度估计;(2)衰减分析——直接进行油气检测(3)提高地震分辨率该方法通过连续的时频分析来描述时间--频率的瞬时信号能量密度。
与以往常规的谱分解使用离散傅立叶变换不同,该方法使用Gabor-Morley 子波来提高时间-频率的分辨率。
提供了两种计算瞬时能量的方法:等空间中心频率和倍频程频率。
输出结果可以分解成多种属性体:时间-频率体、时间切片,然后进行分析。
2、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属性分析使我们获得更多极有价值的多方位信息,从而使油藏的描述更准确、更细致。
帕拉代姆地震属性库包括丰富的地震属性,如振福包络、瞬时频率、吸收系数以及相对波阻抗等20多种复地震道(Hilbert )属性、多道几何属性,谱分解属性和用户自定义属性见图。
这些地震属性可分别表征地震影像的不同特征,从而使解释人员以少量的工作即可获得大量的地质信息,其中多地震道几何属性包括倾角体、方位角体、非连续性和照明体。
这些属性旨在强化地震影像的非连续性特征,因此对识别地质体的构造特征(如断层)、地层边界、河道和地质体的几何样式十分有效。
在这些属性体提取的基础上,利用PCA 主组分分析技术进行属性优化分析,同时也可借助多属性体交会VXPLOT 识别异常体。
通过多属性体交汇、神经网络测井参数反演、多属性体的波形分类以及变时窗/等时窗的地震相划分等综合技术,并借助多属性体立体可视化浏览技术实现对地下构造、地层和储层岩性的综合解释。
常用提取的地震属性有信号包络、瞬时频率、瞬时相位、相对波阻抗、分频处理等。
地震资料处理(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地震相干体:由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相干处理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三维数据体中,求每一道每一样点处小时窗内分析点所在道与相邻道波形的相似性,形成一个表征相干性的三维数据体,即计算时窗内的数据相干性,把这一结果赋予时窗中心样点。
(2)时移地震: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三维地震有效信息的差异进行储层监测,完善油气藏管理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3)地震亮点: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4)地震反演:根据各种位场(电位、重力位等)、波场(声波、弹性波等)、电磁场和热学场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定量计算其相关物理参数的过程。
(5)地震三维数据体:三维地震勘探经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数据体,由采集的几何形态确定的(处理期间可能调整的)规则间距的正交数据点的排列。
(6)地震属性: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由数学变换、或者物理变换引入的物理量。
(7)地震层序: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
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
(8)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AVO 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9)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所有领域,通过计算机交互绘图和成像,从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10)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从野外采集的经过处理的资料转化成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
二简答题1识别亮点的标志:(1)振幅异常(2)极性反转(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2.三维地震勘探有哪些优势(1)野外施工方便灵活,不受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满足面积观测、覆盖次数和炮检距相同即可。
地震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Ξ李栋明1,2,刘群星3(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2.中油国际海外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3.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发研究所,湖北潜江 433124) 摘 要:地震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油气田勘探领域,是油气田勘探的重要方法之一。
随着地震技术的发展和油气田开发难度的不断提高,地震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油气田开发的不同领域,为油气田的开发与调整提供直接的依据,提高油气田最终采收率。
本文列举了12项地震技术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应用,供油气田开发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地震技术;油气田开发;沉积相;微构造研究;储层反演;全三维地震解释;四维地震;振动采油;提高采收率前言相对于其它大多数学科,地震是一门新型学科,但地震技术一经产生,立刻得到迅猛的发展,特别是自上世纪70年代三维地震首次得到商业性应用以来,地震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完成了从模拟地震向数字地震、二维地震向三维地震、普通三维地震向高分辨率三维地震以及三维地震向四维地震的一系列发展。
目前地震技术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成熟学科,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与开发领域。
在多年的勘探实践中,人们充分认识到地震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的重要作用。
毋庸置疑,地震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油田构造研究方面,对于寻找有利圈闭非常有效,但随着地震技术的发展和油气田开发难度的进一步提高,地震技术已经成为油气开发领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具,并在油气田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帮助层序地层对比,合理划分流动单元地震资料具有覆盖面积大、能客观反映沉积体宏观的三维形态和地层相互接触关系并能连续追踪等特点,为建立盆地内的年代地层格架提供了科学依据。
油田开发井的测井资料采集一般只针对开发的目标层段,在沉积环境变化较快的地区,往往不能找到可靠的对比标志,造成地层对比困难。
应用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切割多条联井剖面,以地震剖面为桥梁,借助其可连续对比追踪的优势,可以实现层序地层的等时对比,并在等时格架下进一步合理地细划流动单元,使油田的开发与调整更有针对性。
2010年第5期0引言当前常用的地震解释(包括交互工作站解释实质上是三维资料的二维平面解释,从三维数据体中沿主测线inline和联络线crossline抽取若干个剖面进行解释。
这样不仅使大量的地震资料未能有效利用,而且成果精度较低,难以发现小的构造和地层特征,造成小断层和小构造的漏失,大大降低了对地下地质体的认识精度,同时也降低了三维地震的应用效果。
利用常规的地震解释技术,将不能很好的进行小断层的解释,甚至会出现假断层的现象[1]。
随着三维勘探技术的迅速发展,三维地震勘探的资料解释方法和技术也向着更真实、更准确、更清晰地反映地下地层各种地质信息的方向突飞猛进。
目前,在三维地震勘探中发展最快的是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该技术不仅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的准确性而且能够提供较准确的钻探井位,利用先进的解释软件打破常规的三维资料二维解释,充分利用三维数据信息,获得更精细的构造形态。
因此,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技术受到高度重视。
1三维地震勘探的精细解释技术1.1小断层的正演模拟对地质模型进行波场正演计算可以模拟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以明确地质体地震记录的特征,同时也能提供地下地质体地震波岩石物理响应特性,为正确研究地下地质环境提供地震波波场证据,以便对解释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设计一个三层介质的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实验,图1(a是小断层的地质模型。
模型参数:煤的断距为5m,煤层厚度为8m,煤层速度为2000m/s,围岩地层速度自上而下分别为1800m/s、3200m/s、3200m/s;图1(b为小断层正演模拟的地震响应。
根据正演模拟后的地震响应分析,断距为5m的小断层,地震剖面有一定的变化,为后期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提供了依据。
(a地质模型(b地震响应图1正演模拟doi:10.3969/j.issn.1672-9943.2010.05.005能源技术与管理三维地震的精细构造解释方法及应用秦晶晶1,李德春1,程慧慧1,王空前2(1.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江苏徐州221008;2.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江苏徐州221008[摘要]论述了几种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小断层的应用方法,为了确保解释的精度,利用数值模拟进行正演模拟试验,为做好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提供了物质基础。
利用地震数据分频相干技术检测火山岩裂缝陈波;孙德胜;朱筱敏;凌云;高军;林吉祥【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年(卷),期】2011(046)004【摘要】针对在全频带地震剖面上小断层特征不明显,而在单频地震剖面上断层特征非常明显的特点,本文采用分频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基于单频相干解释,借鉴信号重构的部分思路,提出了地震数据分频相干技术。
主要内容包括:分频数据的处理、解释,分频相干数据的处理、解释,分频相干数据的融合、重构。
利用地震数据分频相干技术对XS井区火成岩储层裂缝进行了检测。
结果表明,利用分频相干数据体的多尺度分辨率特性可以识别一些常规数据难以发现的小断裂和裂缝发育带.且高频相干数据体对裂缝的反映更为清晰、准确,相干融合数据反映了更丰富的裂缝发育带信【总页数】4页(P610-613)【作者】陈波;孙德胜;朱筱敏;凌云;高军;林吉祥【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00;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油藏地球物理中心,河北涿州07275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00;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油藏地球物理中心,河北涿州072751;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油藏地球物理中心,河北涿州072751;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油藏地球物理中心,河北涿州0727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相关文献】1.利用分频相干技术检测页岩裂缝发育带 [J], 陈杰;李琼;范欣然;李勇;何剑2.利用地震叠前数据预测火山岩裂缝的方法和效果分析——以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为例 [J], 姜传金;鞠林波;张广颖;初丽兰3.利用小波相干技术检测致密储层裂缝发育带 [J], 倪根生;何建军;李琼;叶增炉4.利用叠前地震数据预测火山岩储层裂缝 [J], 孙炜;王彦春;李梅;杨锐;郭海华;李玉凤5.利用叠前地震数据预测裂缝储层的应用研究 [J], 黄伟传;杨长春;王彦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维地震资料中断层识别方法研究姓名:吕小惠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指导教师:张二华;赵春霞20040601旦生』羔L————————一一三生些堡塑型!堑星堡型互堡业塑摘要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所面临的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而断层的形态和分布对某些油气田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传统的二维地震勘探很难发现中小规模的断层,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三维地震勘探工作。
三维地震勘探与二维地震勘探相比具有数据采样密度大、成像精度高的优势,有利于研究地下地层详细结构。
其中三维相干技术是从三维地震数据体中提取和识别断层的一种有效方法。
本文研究了三维相干技术在断层识别中的应用与实现,利用相关函数突出地震数据中出现断层时数据的不均匀性,然后对相干数据体作水平切片,从而进~步将断层显示出来。
关键词:三维相干技术、三维地震勘探、二维地震勘探、断层、相关函数、地震资料、水平切片坝}’论文维地震资科中断层识别方法研究AbstractBytheoilfields’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continues,thegeologyobjectstheyfacearebecomingmoreandmorecomplex,wherevershapesandstructuresoffaultlayersplaythekeyroleinsomeoilandgasfields’formation.Itisdif矗cultfortraditional2,dimensionalexplorationmethodtofindmiddleandsmaIlsizefaultlayersandthe3-dimensionalexplorationworkbeganfrom1970s.Comparedwith2一dimensionalexplorationmethod,3-dimensionalonehastheadvantagesofgreaterdatasamplingdensityandbetterprecisionirnagingcapabilities,inthiswayitismorebeneficialtoresearchtheundergrounddetailstructures.3-dimensionalcoherencytechniqueisanefficientmethodtofindandrecognizefaultlayersfrom3-dimensionalseismicdataofa11techniques.Thisarticleresearches3-dimensionalcoherencytechnique’sapplicationandaccomplishmentinfaultlayers’recognitionandtakesaccountofcoherencyfunctiontopopoutthedata’sunevennessinseismicdatawhenfaultlayersOccHr.Thenthehorizontalcutpiecetothecoherencydatawillbedoneandthefollowingstepistodisplaythefaultlayers.seismicKeywords:3-dimensionalcoherencytechniques、3-dimensionalmaterials、exploration、2-dimensionalseismicexploration、faultlayer、seismichorizontalcutpieceV‘624玉95声明本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在本学位论文中,除了加以标注和致谢的部分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任何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高级地震构造体解释技术综述整个解释以Geoprobe三维可视化解释工具为平台,以相干体,倾角体,曲率,体融合技术为手段快速解释区域断裂结构。
三维可视化是个好东西,这个技术肯定不是一个新的技术了,成熟运用要有20多年时间了,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大部分人没有抛弃原始的一张张剖面比对解释的方式,导致地质人员不能快速入手,往往就继续把解释推给了“解释员”,本文已经假设你对研究区的地质条件了如指掌,单论技术。
三维可视化分为断层体可视化解释和层位的自动追踪,它是我们常用解释方式和空间解释的结合。
重点看Geoprobe断层体解释的一般流程。
优点:断层解释可以在多体多个方向上进行,一次可以进行多条断层解释,空间组合准确快速,不需要先进行层位解释,大大提高了工作时间和效率。
要从三维空间立体的搭建断层(具体的操作,可以见“勘探风暴”即将推出的相关课程)第一步:断层平面解释。
1、单剖面浏览确定区域发育的主要断裂(一到三级断裂),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断裂的平面分布。
2、分析构造演化,尤其是一级断裂分布特征。
第二步:断层可视化解释。
其实质就是空间大数据的浏览,了解空间各种可能地质现象的分布情况。
1、相干体计算现在相干体已经发展到了所谓“N”代相干算法,咱们不管几代,充分利用好基本的相干识别大断裂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至于序级很低的断层甚至裂缝,有更高级的识别方法,不在讨论之列。
2、提高相干体的预处理和后处理F-K扇形滤波器-基于视倾角增强相干信号能量,这一处理功能在poststack/PAL中有,我们有机会的话将来讲讲如何选取扇形滤波器。
图像增强-可以用于常规数据体或相干体,用来去除随机噪音和相似性数据中的尖脉冲,压制假的相干异常,加强与断层有关的区域相干异常。
3、断层自动解释ffa基本的思路:断层属性->断层探测->断层透视->体融合->断层解释。
这个FFA我们软件中不一定有,是一种图像识别技术,没有也无所谓,现今个GeoProbe已经把这些功能进行了一个变通,至少可以做体融合解释毫无问题,4、倾角方位角计算3-D 复数道分析(InstantaneousDip/Azimuth)直接上实例,欲知如何提取和解读这些图件,请参加勘探风暴提供的相关培训课程。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探中的应用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地下蕴藏着的宝藏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地震勘探、电磁勘探和重力勘探三个方面介绍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特性来研究地下结构的方法。
通过录制和分析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可以判断地下是否存在矿产资源。
地震勘探技术主要包括剖面方法、地震关联方法和地震相干方法。
剖面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反射和折射情况,确定地下岩层的分布情况,从而推断矿产资源的存在。
地震关联方法则是通过研究地震波与地下岩石的相互作用,来探测地下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域。
地震相干方法则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运动过程中的相干性,来研究地下结构的变化,从而获得矿产资源的信息。
电磁勘探是一种利用地下电磁场的分布来研究地下岩石性质和矿产资源的方法。
电磁勘探技术主要包括直流电法、交流电法和瞬变电磁法。
直流电法通过在地下注入直流电流,测量地下岩石的电阻率和极化率,从而分析地下岩石的性质和矿产资源的富集情况。
交流电法则是通过在地下注入交流电流,测量地下岩石对电流的电阻和电抗,从而获得矿产资源的信息。
瞬变电磁法则是利用瞬变电磁场的响应来研究地下岩石的导电性和矿产资源的富集情况。
重力勘探是一种利用地球引力场的变化来研究地下密度分布和矿产资源的方法。
重力勘探技术主要包括重力测量和重力解释两个步骤。
通过进行重力测量,可以获得地下岩石的密度分布情况,从而判断矿产资源的存在与富集。
重力解释则是根据重力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分析,得出矿产资源的勘探成果。
综上所述,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震勘探、电磁勘探和重力勘探等技术手段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下岩石的分布和性质,进而推断矿产资源的存在和富集情况。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矿产资源勘探的效率和准确性,也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孙夕平相干算法论述相干体技术用于检测地震波同相轴的不连续性。
其基本原理是在偏移后的三维数据体中,对每一道每一样点求得与周围数据的相干性,形成一个表征相干性的三维数据体,即计算时窗内的数据相干性,把这一结果赋予时窗中心样点。
该技术可以用来识别断层、特殊岩性体、河道等,并可以帮助解释人员迅速认识整个工区的断层及岩性等的空间展布特征,从而达到提高解释速度与精度,缩短勘探周期的目的。
目前,相干体技术算法已从最初的互相关算法发展到相似算法、本征结构算法,并从时域发展到频域。
除此之外,从相邻地震道相似性、不相干性等不同侧重点,以及针对各地区不同解释精度的要求,是否引入倾斜延迟时差等方面,不同文献对于相干算法有多种形式的论述,主要有基于归一化的Manhattan距离相干计算、方差体算法等。
1. 1 相关算法相关算法是根据随机过程的互相关分析,计算相邻地震道的互相关函数来反映同相轴的不连续性。
这种算法只能有三道参与计算,则沿视倾角( p ,q) 的相干值C1 为:式中,Cii( i = 1 ,2) 为第i道的自相关量; Ci j( i = 1 ,2) 为第i道和第j 道的互相关量。
视倾角( p ,q) 中p和q分别为x 方向和y 方向上的地震道之间的时移量。
对于有相干噪声的资料,仅用两道数据确定视倾角会有很大误差,这是互相关算法的一个缺陷。
另外,每一道与其相邻道在任意时刻、任意延迟的互相关,形成了一个不同的 2 ×2 阶协方差矩阵,如果对方程进行扩充,使之适合于三道以上的数据,需要用特征插值分析方法对高阶协方差矩阵进行更全面的分析。
高阶协方差矩阵特征求解的计算量相当大,对于大数据量的三维地震勘探来说显然不合适。
再者,三点互相关算法假设地震道是零平均信号,当相关时窗长度超过地震子波长度时,这种假设才基本成立,即要求窗口大于地震反射的最长周期,显然,这样降低了计算得到的相干体数据的垂向分辨率。
1. 2相似系数算法Neidell 和Taner定义的相似系数Sc 为:式中,j为道号; i为样点序号; f i ,j表示样点( i ,j) 的振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