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真道中的儒道佛
- 格式:docx
- 大小:20.98 KB
- 文档页数:8
全真教与道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道彩虹,道教文化亦在彩虹中耀眼发光。
与全真教的联系,正是在于再加上叶逊道人及其弟子接受了方士、先天、皇极三派的道教精华,易经八卦等哲学文化的熏陶,逐渐改变了全真教的方向。
因此,探究全真教与道家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影响,足以为研究道教和全真教提供更深层次的认识。
1. 全真教的历史渊源全真教即玉清派,是中国道教内的一个主要派系。
他的创始人为王重阳,在他继承了张三丰的道统后,他便在全真山创办了一派,以同名的全真教称之,全真教即玉清派。
全真教在建立之初还受到了华山剑派的崇拜,这便为全真教与武学的结合留下了隐隐的痕迹。
2. 道家文化的精华道家文化,是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分文化体系,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
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自然、和谐、无为。
道家文化的精华在于其极致的“养生”之道。
养生,就是让人们在身体健康的同时,达到身心合一的和谐状态。
3. 全真教与道家文化的相互影响全真教内外修炼相结合、注重养生的概念正是源于道家文化的精华。
朱熹曾说过:“道者无所不在,及人而后成为一家。
”也就是说,通过人的修炼,可以领略道的无限奥妙,全真教对此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究和实践。
全真教的功法注重内外修炼,讲究养生保健,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文化的精华。
全真教修炼功法大量融合了道家文化的思想,例如“全真人物志”就包含了“三大书”、“易筋经”、“洗髓经”等各种各样的壮志凌云之策。
此外,全真教中还保留了不少道家文化的传统观念和理念,如“内丹”、“真气”、“丹田”等,“临危不乱”,“无为而治”等都代表了其修行思想与理念的深层次内涵。
4. 结语全真教与道家文化的相互影响及其历史渊源的探究充分表明,两者的交融影响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全真教对于道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道家文化中所包含的养生之道,和探索道的无限奥妙的思考,都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价值,为后来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想领域,也更好的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中国道、儒、佛三大教派创始人,到底谁是老大?儒教主张“仁、义、礼、智、信”;佛教主张“生、老、病、死、苦”;道教主张“金、木、水、火、土”。
中国本土以儒、道两家学派为主,佛教传入以后,由于一些帝王的崇佛,以及佛教作为一种新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生气和丰富内涵,使佛教成了三教的中心。
但在历史的长河,三个教派互相汲取,相互融合,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初见三教并列,虽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当然相互间都有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满足不同阶级精神世界的需求。
•唐宋时期是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佛教壮大的阶段,三个教派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
•元明清时期是成熟的阶段,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传统中国文化氛围圈。
道家创始人:老子(约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姓李名耳,字聃。
华夏族,出生于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约公元前551至公元前479年之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儒释道三教合一、三位一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佛)是印度净饭王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宗教,因悉达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
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
道指的是东汉末年张道陵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影响巨大。
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唐。
三教讲论,虽肇始于北周武帝时,然直至唐代始以儒、佛、道三教名流论难为风尚,并渐由论难而趋于融汇调和。
罗香林《唐代三教讲论考》一文,通过对唐代三教讲论的具体考察,指出三教归一之旨,在唐代“久已普遍朝野”。
明代儒、佛、道三教的合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综合的考察,即三教合一思想在明代的滥觞及其流衍,三教堂(或阁)的出现,以及士大夫与佛、道人士相交成风。
明太祖朱元璋首开明代三教合一风气之先。
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夺取宝座,得佛教名僧道衍(即姚广孝)之力不小。
于是即位以后,对佛教多有佑护。
成祖朝时大量善书的编撰,说明三教合一的观念已得到朝廷的普遍提倡。
如朱棣在《孝顺事实》一书中,显然已将儒家之孝道与道教的感应思想结合在一起。
除《孝顺事实》外,明成祖还敕撰《为善阴骘》一书。
通过“阴骘”观念,教化民众行善积德,从而使儒、佛、道在“阴骘”观念上趋于融合。
王阳明在明代学术、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儒、佛、道三教合一观念的流衍或变迁中,王阳明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以前,固然明太祖、成祖倡导三教合一,亦有学者宣扬三教合流。
然究其本质,不过是藉佛、道的威慑作用,暗助王纲。
所注意的是佛、道的善化功能,所采用的方法亦不过是流于表面的援佛、道助儒。
而王阳明则不同,他是援佛、道入儒,创制心学,其影响及于整个晚明思想界。
尽管阳明集子中也不乏辟佛之言,而其根本则由王门后学陶望龄一语道破天机,即“阳抑而阴扶也。
使阳明不借言辟佛,则儒生辈断断无佛种矣。
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之关系中国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国家,而儒释道三教是中国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三个教派,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虽然三者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但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渗透的历史。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古代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教之间的关系。
一、儒、释、道三教的根源和发展儒教是一种思想体系,它起源于周朝晋国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的思想强调礼制、仁爱、忠诚、德行和教化,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中国历史上,儒教一直是主流思想,它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文化和道德。
释教是佛教的一个分支,由印度的释迦牟尼(公元前563年-公元前483年)创建。
佛教起源于印度,强调人生苦难的解脱和超越,讲求修行和觉悟,包括戒、定、慧三学以及八正道等内容。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汉代佛教翻译团队的翻译和整理,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
道教起源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不过它的学派体系在汉代才逐渐形成。
道教强调道(天地自然法则)的悟性和礼教无用论,倡导“无为而治”,反对强权统治,提倡陶冶情操和个人修行。
二、儒释道三教的共通点儒、释、道三教在某些方面有共通点,归结于同样的文化背景和思想上的共鸣。
首先,三者都强调修身养性和人伦关系,讲求道德修养和忠于自己的职责。
在很大程度上,三者都认为个体需要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向完美,以便实现人的尊严,个人成就与社会和谐。
另外,三者都认为人类社会应该遵循正义、真理和道德准则,以实现公平和共同的价值观。
三、儒释道三教的互动和交融儒、释、道三教并非相互独立的体系,而是长期以来相互影响、学习和借鉴。
首先,由于儒、道、释三教在文化学问上的巨大贡献,相互借鉴和交流的现象始终随处可见。
其次,由于中国历史上的明、清两个朝代,儒教的主导地位与宗教权力的合法性一度形成了一种制度化,而各种宗教政策的出台也渐渐把佛教和道教逐渐纳入到儒教体系之后。
当时即使是与执政统治相对立的道教,也经常与儒家的思想体系直接接触,批判自身的“心魅之障”的同时强调自身的社会存在价值。
佛道儒神仙体系结构
佛道儒神仙体系结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宗教和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由佛教、道教和儒家学说构成,并融合了神话传说和仙道文化。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元素。
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学说,最早传入中国。
佛教强调通过修行实现解脱
和超脱轮回的目标。
其中最核心的教义是四大真谛,即苦、集、灭、道。
佛教注重个人修行和内心的觉悟,追求无我境界和慈悲为怀的心态。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追求长生不老的仙道思想。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道,即天地万物的原始力量和规律。
道教注重修炼内丹和炼神养生,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
道教强调和谐的生活方式和追求长寿的修行方法。
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是一种注重社会伦理和道德准则的教育思想。
儒家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儒家崇尚仁义道德,强调礼仪和仁爱之道。
儒家思想对于社会治理和家庭伦理有着重要作用,但它也可被视为一种人生哲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神仙和仙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元素,它们指代了一些具有超凡能力
和长生不老之道的人物。
神仙被崇拜和仰望,他们被认为具有超越人类的力量和智慧,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状态。
仙道文化涉及道教修行者追求不老长寿、通灵悟道的修行方法和意识形态。
佛道儒神仙体系结构将佛教、道教、儒家学说和神仙仙道文化融合到一起,形
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多样的宗教和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信仰体验、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它既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表达了人类对宇宙和人生等终极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儒释道三教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
儒家、佛教和道教,通常被称为中国的三教。
这些教派都对天人关系有着自己的基本理解。
儒家的天人关系理解主要强调人与天的和谐关系。
儒家认为天是万物的根源和终极命运的决定者。
儒家推崇的“天命”观念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命,与天道相合,追求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在儒家的人伦观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也被视为天人关系的一部分。
佛教的天人关系理解则更注重个人修行的内在维度。
佛教认为,人与天是互相依存的。
佛教强调禅定和修行的重要性,通过觉悟和解脱,使个体与宇宙之间达到和谐的境地。
佛教的修行追求解脱和超越,不仅关注个人与个体的关系,也强调个体与整个宇宙的关系。
道教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则更强调自然和谐。
道教认为人与天是相通、相融合的。
道教的修道追求通过遵循自然法则,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的状态。
道教注重生命的自然流动和内在的调和,强调顺应自然的方式生活,以达到真实和和谐。
儒家强调天人之间的道德和伦理关系,佛教强调个人修行与宇宙整体的关联,道教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虽然存在一些不同的着重点,但这三教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都强调了和谐与顺应的重要性。
三教合一儒、道、佛的历史就是三教合一的发展历程。
三教合一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终归一到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命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入新时期,三教融合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民族的复兴开始进行国际传播,推动了世界多元文化走向融合。
1、儒教的三反儒学经历了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三种形态,其中汉代经学儒、道互补,宋明理学儒、道、佛互补。
三教合一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明中后期,很多人开始反思、批判儒教,对于儒教进行了反权威、反经典、反道统的“三反”批判。
这样的反思,让儒教重新回归到了儒学,加上关帝信仰、三一教等推波助澜,在客观上儒学促进了三教合一,最终确立了中华文化三教合一的传统。
2、自然而闻道三教合一早期有人认为三教会合归于儒,但提倡“三教合一”为立教宗旨的却是道家的全真教,他们认为儒、道、释的核心都是“道”,客观促进了三教理论的融合。
道家倡议人类“按自然规律办事”,从人的本性来实现人的价值,道家所谓的自然是“如其自身的状态”,“道”取法于“自然”。
道的世界,一切皆自然而然,道家认为“自然”就是宇宙万物间最普遍的运行原则。
正是这些闪耀着伟大智慧光芒的理性主义理论,三教才得以“闻道”相通。
3、佛学的发展佛教与中华文化的融合既体现在从“无生”到“自适”再到众生追求生死两忘、自由自在的境界。
也体现在从“轮回”到“现世”,到开始从人的“心性”去实现理想人格。
三教合一客观上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在具体理论体系上,心学与禅学开始互融互通。
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心”与“禅”通,佛家也认为禅学即心学,“心性”即“佛性”,只要明心见性就可成佛,人人可成佛。
密宗、禅宗都有对外来佛学发展的显著成果,也是佛教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具体体现。
4、三教一“心”儒、道、佛面貌不同,但“圣心相同”。
儒家主张“人人为圣人”,道家认为“满街皆圣人”,佛家提出“人人能成佛”。
儒、道、佛外在宗教形式不同,但内在义理一致,成佛、成圣的途径都关乎“心性”。
古代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争鸣古代中国,儒家、佛教和道家是三大主要的宗教思想流派,也被合称为“三教”。
这三教之间既有融合互补的一面,也有激烈的争鸣对立。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思想交流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古代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争鸣。
一、历史背景古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儒家是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爱、礼法等传统。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吸纳了中国文化元素,朴素的佛教教义让广大民众受到吸引。
道家则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提倡自然无为的人生观。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争鸣不可避免地展开。
二、思想交流儒释道三教在思想上进行了广泛交流和借鉴。
首先,儒家与佛教进行了深入的对话。
佛教重视解脱生死的教义影响了儒家的思想,使得儒家注重人性的弘扬也开始融入佛教思想中。
同时,儒家理论体系的完善也为佛教注入了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
其次,儒信合一的观念也进一步促进了儒道两教思想的融合。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道家追求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的相通点,使得儒道两教融合得以实现。
三、影响儒释道三教的交流与争鸣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释道三教的相互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佛教以律仪为核心的规范体系影响了中国的法律和道德观念,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儒家的社会伦理观念对于维系社会稳定和深化家族道德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而道家的自然无为观念则为个体寻求心灵的宁静提供了理论支持。
最后,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提高了普通人的精神层次。
总结来看,古代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争鸣既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内涵。
儒家注重人伦,佛教强调解脱,道家追求自然无为,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着古代中国社会与个体的进步和发展。
对于现代的社会建设和思想交流,我们可以从三教的相互融合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构建更加和谐与富有包容性的社会。
古代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争鸣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现象,它凝聚了古代智者的智慧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探索。
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论中国在五千余年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灿烂辉煌,从先秦至明清中国思想界各种学术思想的发展,展现了数千年恢弘浩瀚的思想文化画卷。
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之后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统治地位的确立。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到唐朝佛学的鼎盛发展,又到宋明理学的兴起,儒释道三教的相互借鉴和融合,直到最后明清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确立,让人们徜徉在卷帙浩繁的思想文化史中。
中国文化具有连续性、独立性、多元性和包容性及统一性,它是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华夏五千年文明,留下了灿烂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儒释道三教及其融合的三教合一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教合一文化对中国社会、哲学、思想、文化和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对周边国家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大规模交流融合中,研究探索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激活中华思想文化的生命力,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教合一”文化的历史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要内容和主流意识的,主体是儒道释三教,而其三教融合的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态。
在历史发展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相互融合,统贯着社会、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和基本内涵,它们从相互尊重到相互对立和斗争,到相互借鉴和吸收,再到相互包容和融合,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
儒释道三教文化的融合是中国历史中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民族各种传统文化和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的产物,历史上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重要作用,有其存在合理性和必然性,是中华民族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文化。
“儒“道“释三教异同初探[摘要]“儒”、“道”和“释”三教作为我国传统思想的主要代表,各有其内涵与意义,三教各有不同,又互有相同之处,在历史长河中兼容并包,共存共进,融合吸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
可见,中国文化有着和谐宽容,兼容消化的精神实质。
[关键词]圣;仙;佛;异同一(一)儒家与儒教“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
”然而,儒家毕竟不是宗教,纵使其宗教化而成为儒教,但它没有宗教惯有的神一类的超自然形象存在,可见儒教也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宗教。
先秦孔子创立儒家,是中国较早的著名学派。
儒家以孔子为起始,之后有孟子、荀子等。
孔子强调“仁”,以“孝弟”为根本,以“忠恕”为切近含义,正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仁”,即为君子修养自身与处理社会关系的根本原则和最高境界。
他强调阶级关系,使家庭社会国家的种种关系达到理想标准。
他强调礼乐陶冶,主张礼让治国,注重道德品行的养成,因而有“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说,并以此达到“中和”。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为了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效果。
孔子强调行事需出师有因,“名正言顺”,认为需要建立一种公认的是非真伪标准,注重做事动机,关注榜样作用。
儒家强调“仁”到了极致,便是“圣”。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出“性善论”,并进行“义”与“利”的价值探讨。
文天祥有云“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完美概括了孔子与孟子对于人生价值的论断。
孟子强调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把治学归结于人生修养,归于“存心、养性”,这一心性论,也为后世宋明理学所提倡。
荀子则与孟子相反,强调性恶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
荀子“隆礼重法”,以礼为中心建立社会秩序,由礼统摄一切社会活动,这一观点与法家颇为接近。
(二)道家与道教胡适先生说,“老子最大的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别假设一个道”。
儒家道家佛家作文
《儒道佛之我见》
哎呀呀,今天咱来聊聊儒家、道家和佛家这老三位。
就说有一次我去爬山吧,那山可真是高啊!我一开始兴致勃勃的,这不就是儒家说的那种积极进取嘛,我想着一定要爬到山顶,瞧瞧那最美的风景。
一路上我那是憋着一股劲往上冲啊,觉着自己可厉害了。
可是爬着爬着,哎哟喂,累得不行了。
这时候我就想啊,道家不是说要顺应自然嘛,别这么较劲,得悠着点。
于是我就放慢了脚步,看看路边的花花草草,听听小鸟叫,嘿,还真挺惬意的,也没那么累了。
等我好不容易快到山顶了,突然看到一座寺庙。
我走进去,看着那庄严的佛像,心里一下子就平静了好多。
佛家说的那种内心的安宁,我好像有点体会到了。
我在那坐了一会儿,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
你看,这儒家让我有目标有冲劲,道家让我懂得适时放松,佛家又让我找到内心的宁静。
这老三位就好像在我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时候这个起作用,有时候那个来帮忙。
咱这一辈子啊,就得把这儒家、道家、佛家的智慧都给用上,该进取的时候进取,该放松的时候放松,该寻找内心平静的时候就去寻找。
这样咱的生活才能过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呀!哈哈!
这就是我对儒家、道家、佛家的一点小小的感受啦,希望你们也能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和智慧哟!。
218论儒佛道三教伦理的交涉——以五戒与五常为中心圣凯内容提要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佛教伦理与儒家伦理的交涉最为具体,并且影响到道教伦理。
本文以五戒与五常为中心,着重探讨中国佛教如何理解作为在家佛教徒道德规范的五戒,尤其是各种佛教著述中五戒与五常的配对。
认为五戒与五常等的配对,最早是昙靖在制作《提谓波利经》时提出的,后来成为中国佛教的通说,同时道教也吸收了这种配对,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儒佛道三教在伦理上的交涉及相互影响。
关键词五戒五常《提谓波利经》三教伦理作者圣凯,1972年生,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受持的五条制戒。
因为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础,进入佛门之后的在家弟子,便应受持,一、问题的提出所以通常称为在家戒。
劳政武先生认为五戒的前四戒具有“自然法”性质④,因为五戒按照解释人类学的说法,每一个族群都是“五大施”⑤,所谓“五戒法是三世诸佛有自己的精神气质。
①印度与中国,由于气之父,依五戒而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⑥。
候、地域、风土人情的不同,所以在思想信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仰上有很多的差异。
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后,规范。
这是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的第一次策问必然会受到中国固有的儒家与道教文化的冲时提出的:击,在不断的交涉与调和下,终于形成了具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有本土特色的中国佛教。
④王者所当修饰也。
五者修饰,故受天之对于中国佛教伦理的研究,海内外学界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④但是,在一些问群生也。
⑦ 题上仍然有待于深入。
我们以五戒与五常为五常之道是董仲舒的创造。
孔子思想体中心,来探讨中国佛教伦理与儒家伦理的交系中虽有仁、义、礼、智、信诸范畴,但并涉与融合。
因为五戒作为在家佛教徒的道德未将其连用,更未从价值体系建构的理论高规范,中国佛教在普及五戒的过程中,为了度、从道德论层面明确予以论述。
孟子虽然能够使中国民众接受佛教的戒律,便与儒家把仁、义、礼、智看作人们不可或缺的四种的“五常”配对,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阐品德,但并未将信与四德并提。
浅谈全真道中的儒道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释三教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三教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摄也促进了其自身发展演变,促进了其内部形态的发展与转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金、元时期全真道的产生就是三教相互融摄的典型代表。
全真道以道教传统学说为基础,大量吸收儒、释之思想,明确提出将“三教合一”作为基本教理,为发展和更新传统道教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教理特征金元之际在北方兴起的全真道,是道教的一个新生派别。
它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以“三教合一”、“性命双修”、“功行双全”、“全真而仙”为基本教理,杂糅儒、道、释三家理论,对传统道教的教理、教义做出根本性的变革,构建出了新的道教理论体系。
全真道的三教合一思想,在其创教祖师王重阳的修道初期即已显现出来。
在“活死人墓”修炼之时,他即将儒、释、道三家相提并论:“稳驾青牛古圣人,白牛枝叶出斯因。
儒医夫子成三教,垦辟愚迷怕落尘。
”儒、道、释三教各有所长,都是使人驱除愚迷而超脱凡世的良药。
重阳祖师打破门户之见,鲜明地举起三教一家、三教平等的旗帜,实行三教联合的传教路线,使全真道的“三教合一”理论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1、三教同源。
在全真道看来,宇宙万物虽然纷纭复杂,但皆根源于“至道”而生。
“道”作为万物之本体、绝对不变之最高理则,是唯一无二的实存。
儒、释、道三教皆为圣人创制,其教义、教理皆出于圣人心体实证之“道”。
三教虽名称不同,但其实则一,三者皆本于“道”而生,“教虽分三,道则唯一”,三教同源而一致。
在论及三教关系时,王重阳一再强调:“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喻曰:似一根树生三枝也。
”儒、道、释三教虽鼎足而立,但却同根而生,皆本于“道”而立。
三教同根而生,同源而立,三教一家,乃理之自然。
2、三教同功。
在王重阳看来,三教不仅同源一致,而且具有相同的社会作用。
三教都以扫除人的妄念、救治人的愚迷为己任,都以普度众生为职事。
“三教分明,解救平生之苦”三教的不同,只是展现形式的不同、立教的侧重点不同,只是分工的不同而已,而在救治人生、教化社会的根本功用上却没有差别。
儒以治世治民,佛以治心治性,道教则是既能修身炼形,又能够治家治国;三教同功而异名,可以并行于世,相互补充。
3、三教平等。
全真道的三教合一之说,并非是以道教来统摄、涵融、消解儒、释二教,而是在论证三教同源、三教同功的同时,倡导三教平等之说。
“平等者,道德之祖,清静之元,为玉华、金莲之根本,作三光、七宝之宗源”。
儒、道、释三教各有至言妙理,不可偏废,“天地人生,同来相遇,应将甚、昭彰显务。
道门开,释门阐,儒门堪步。
……禀三才,立三教,得三光,三丹宝聚”。
在组建民间教团之时,王重阳亦立足于三教平等,“凡立会必以三教名之者,厥有其旨哉”!其目的就是以示三教平等,“三教合一”、“不独居一教”之意。
4、三教并用。
王重阳在实际的修行和教化弟子生众的过程也是杂取三教,不拘一格,实行三教并用之方法。
“真人劝人诵《般若心经》、《道德、清静经》及《孝经》,云可以修证”。
“凡接人初机,必先使读《孝经》、《道德经》,又教之以孝谨纯一;及其立说,多引六经为证据”。
“王喆聚徒宁海洲,立三教平等会,以《孝经》、《心经》、《老子》教人讽诵,而自名其教曰全真”。
把三教经典完全相提并论,并筛选出其中最为精炼简明的典籍向社会普及三教教义,真可谓用心良苦。
王重阳不别门户,广交僧徒儒士,遇佛言佛,遇儒言儒,和同三教,倡言三教同源、三教同功、三教平等,使全真道的“三教合一”理论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色,同时也为全真道其他教义、教理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成为全真道立教修行的准则。
二、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渊源及其时代基础全真道和同三教,高倡“三教合一”,并不是历史的偶然。
从当时的思想文化发展趋势来看,全真道“三教合一”理论的提出,既是魏晋至隋唐以来三教间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必然结果,又与道教内丹学发展紧密相联,同时又与其创教者自身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情势密切相关。
全真道“三教合一”理论是传统道教中“三教合一”思想发展的圆满完成,对道教的繁荣与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1北朝时期,道教内部会通儒、佛的思想趋势更加明显。
儒家的“孝”、佛教的因果报应、五道轮回、地狱托生等思想已屡见于道经之中。
在道士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中黄帝、尧、舜、孔子、颜回等儒家圣贤也被引入道教,与老子并列于神仙谱系之中。
陶弘景本人也是儒、道、佛三教兼修,他既著“《孝经》、《论语》集注”,又自称是“释迦佛陀弟子”,常率弟子诵读佛经,并“诣鄮县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在茅山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礼。
隋唐时期,儒、道、释三教的日趋合流已成为意识形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道教融合儒、佛也更为深入。
道教学者吸取儒、释思想,对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作了全面的发展。
在佛教思辨理论的影响下,唐初道教形成了佛教意味颇浓的道派即重玄派。
“重玄派主要是融合老庄哲学和佛教中观哲学而成,同时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较强的义理性和思辨色彩,对道教教理教义的发展和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吸收佛、儒思想构建道教思辨理论体系的同时,道教学者还借鉴融合佛教心性论和儒家人性论,构建道教心性理论,进一步对道教修行理论和实践加以完善,无论司马承祯、吴筠、王玄览,还是《常清静经》新道经,都将“心”与“道”相联,主张修心、主静,将心性的炼养作为得道的关键。
2、在三教合一日渐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之时,道教内部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
道教理论逐渐由外丹论转向内丹论。
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三教间的融合促进了道教内丹学的兴起,但同时,内丹理论的发展又为道教进一步融会儒、佛二教提供了基础,成为道教融摄儒、佛的内在动因,也成为全真道三教合一理论的建构基础。
3、王重阳以“三教合一”为旗帜,大量糅合儒、佛二教之内容,构建新的道教理论体系,既是当时“三教合一”思潮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金元之际“三教合一”思潮在道教内部的表现,是道教内部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同时,高倡“三教合一”,主张三教同源、三教同功、三教平等,也与其自身的思想渊源和思想特点有着密切之关联。
王重阳,自幼熟读儒书,“幼小入学明师训,九经圣典苦习攻”,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后来又经异人指点,修炼道教内丹,对儒、道两家有着深刻的体认和领悟。
在他皈依道教的过程中,也曾学佛参禅多年,研究过佛学经典,他曾自称“七年风害,悟彻《心经》无挂碍”。
独特人生经历,使他能够在开创全真道之初,积极顺应当时正十分兴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将“三教圆融”作为创教的宗旨,为其后全真道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全真道宣扬三教同源、三教平等、三教同功,兼用三教,高倡三教一家,也与道教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社会情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全真道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金立国之前,佛教就传入女真族中,从金太宗起,金廷就建寺赐田,礼遇名僧,对佛教的尊崇有过于北宋。
金熙宗、章宗皆亲诣孔庙拜祭,金世宗并命以唐礼祀孔,颁印儒家经籍,以儒学开科取士。
儒学在金代仍居统治思想核心的地位。
与儒、佛二教的社会地位相比,道教明显处于劣势。
因此,在道教势弱力微的情况下,全真道以三教为标帜,高唱三教归一,是颇合时机、富有号召力的。
它一方面便于适应当时社会人士对三教兼容并蓄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又可借助于儒、佛二教的优越地位和深广影响,把人们吸引入全真道之中。
王重阳虽未公开点明他倡导三教归一的真实用意,但其以三教归一诱人进之于道教的目的,在当时情形之下,也可以说是不言而喻。
三、全真道“三教合一”与道教的未来发展就当时的文化发展与交流而言,全真道“三教合一”是对不同思想文化因素的一次成功整合。
王重阳杂糅三教,高倡“三教合一”,既顺应思想发展的潮流,适应了当时社会之形势,同时也促进了道教的改革与发展,在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下为道教的发展开辟出了新的路向。
全真道的“三教合一”,既不是以己来消融、吞没其他教派,也不是将自身消融于其他教派之中。
其合一,是以悲闵人生、普度世人、救治社会为目的的合一,是在充分肯认自身价值和三教之功用基础上的合一,是三教间积极因素的整合,是三教间的互补,三教合一之“合”是一种积极的“合”,是对道教自身的补充和完善。
借鉴全真道“三教合一”之经验,道教要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地位,谋得繁荣与发展,首先就要在尊重和认可其他宗教和文化中的优秀成份的同时,充分发掘自身的积极因素,展现自身对于时代之价值。
道教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其贵生乐生的生活态度、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慈爱和同的处世方式、清静恬淡的精神境界、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天人和谐的生态理念等等,对正确处理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价值。
我们要善于发掘道教文化的精华,努力开发道教文化中的优势资源,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其转换成现实有效的资源和力量,使其成为道教与其他文化体系和不同宗教派别对话与沟通的基石,成为道教融摄与整合其他文化中积极因素以补充和完善自身的基础,在文化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建构起适应时代要求的道教文化体系。
在当今多元竞争的时代,要进一步促进道教的繁荣与发展,为道教文化争得其应有的地位,扩大道教文化的影响,我们也应有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之心态,有海纳百川之胸怀,融各派之长,采诸教之善,促进道教的发展与完善。
“道”是道教文化的立论根基和最高信仰,也是其会通和容纳各种不同文化的基础。
“道不仅是一切人间秩序和价值观念的超越的理想世界,而且是人类理性思维延伸的极限,它是惟一的终极的绝对真理,……道在本体论上的无限超越性又可作为宗教的终极信仰,使之成为理性的科学、哲学与非理性的宗教的交汇点。
……也必将成为世界文明相互交融的凝聚点”。
“道”具有最高的超越性和最大的包容性,大道能容,“道”的这一特性使道教不仅可以包容儒、佛思想之精华,而且还可以融会和接纳东西方不同文化体系、不同宗教派别的优秀思想成份。
因此,我们要敢于以道教的教义、教理接引现代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中不同文化体系的先进因素,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宗教的有利因素,在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融汇交流中不断完善道教教义、教理,建构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普世价值的道教文化体系。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不同文化间的广泛交流与融合已成为当今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取向,这就对道教教义教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道教要成为一个能为社会中多数人接受的宗教,要为自己赢得更多的信众和更好的社会地位,使自己在与其他宗教和文化的对话中取得更有利的位置,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主动地吸收其他文化发展的新的成果,不断创新理论,改革自身,适时的对原有的教义教理做出调整与改变,在改革与创新中实现自身的完善、转换与发展,在创新与改革中展现道教文化对当代社会和现实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道教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