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重型脑挫裂伤53例治疗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87.36 KB
- 文档页数:1
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救治体会摘要】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经验,提高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认识。
方法对我科5年中收治35例GCS评分3~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手术治疗26例,非手术9例。
结果 35例中存活24例,恢复良好12例(34.3%),中残6例(17.1%),重残4例(11.4%),植物生存2例(5.7%),死亡11例(31.4%)。
结论及时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疝,综合治疗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成功率及改善其生存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治疗综合治疗【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113-02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病情重、发病急、变化快等特点,长期以来是颅脑损伤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scale,GCS) 3~5分病死率在50%以上,生存质量亦较差[1]。
2008年7月~2013年6月,我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35例,现将其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5例,其中男28例,女7例,年龄14—75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23例(65.7%),摔伤7例(20.0%),高处坠落伤5例(14.3%)。
1.2 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颅内高压症状。
按GCS评分3—5分 12例,6-7分23例。
其中12例病人出现单侧或双侧瞳孔散(34.3%),9例出现呼吸循环紊乱(25.7%)。
复合伤:合并胸部外伤16例,腹部外伤5例,骨盆及四肢骨折5例,创伤性休克2例。
1.3 均行头颅CT扫描,CT显示单纯硬膜外血肿6例(17.1%),单纯硬膜下血肿2例(5.7%),硬膜外血肿伴硬膜下血肿及脑挫裂伤4例(11.4%),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10例(28.6%),颅内血肿伴脑挫裂伤6例(17.1%),多发颅内血肿l例(2.9%),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8.6%),脑干损伤1例(2.9%),脑挫裂伤脑肿胀2例(5.7%)。
56例脑挫裂伤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7-09-13T14:30:07.6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6期作者:范健妙[导读] 脑挫裂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多见于交通事故,坠落、跌倒以及各种锐器、钝器对头部的伤害。
(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惠州 516001)【摘要】目的:研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于2015年4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56例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56例患者经手术、康复治疗及优质的护理后,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治愈及好转共54例,占96.43%,死亡2例。
结论:脑挫裂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发生率高,发生率仅次于四肢。
此病病情重、变化快,因此及时的急救治疗、康复治疗和优质的护理尤其重要,可加快病情的恢复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挫裂伤;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6-0294-01 脑挫裂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多见于交通事故,坠落、跌倒以及各种锐器、钝器对头部的伤害。
挫伤时软脑膜下有散在点状或片妆出血灶,随后出现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细胞受损,导致脑细胞毒性脑水肿,易发生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危及生命[1]。
本病具有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在临床上及时的治疗及优质的护理尤其重要。
本文通过对我院于2015年4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56例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患者,其中男35例,女21例。
年龄最大55岁,最小13岁,平均年龄34岁。
多因交通事故或患者自行坠落、跌倒引起,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意识障碍、呕吐等临床症状。
1.2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按病情行脑内血肿、脑挫裂伤清除术治疗并给予康复治疗和优质的护理。
2.结果56例患者经手术、康复治疗及优质的护理后,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其中治愈39例,好转15例,死亡2例。
重型颅脑外伤55例救治体会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特点和急诊救治措施及经验。
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急诊科2003年1月~2014年5月救治的55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55例患者经积极有效的救治存活50例,救治成功率为90.9%。
结论及时准确的诊断和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提高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标签:颅脑外伤;急诊救治严重颅脑外伤是急诊常见的严重损伤之一,在创伤致患者死亡的病例中,严重颅脑外伤患者占到50%以上[1]。
正确迅速的诊断、合理的处置、及时的手术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前提。
我院急诊科2003年1月~2014年5月救治55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55例,其中男40例,女15例;年龄19~75岁,平均45.6岁。
就诊时间30 min~4 h。
受伤原因:车祸伤35例.坠落伤10例,重物打击伤5例,其它5例。
损伤分类:脑疝10例,硬膜外血肿10例,硬膜下血肿10例,脑挫裂伤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
合并其它部位损伤情况:合并肝破裂1例,脾破裂3例,血气胸10例,多发四肢骨折18例,骨盆骨折3例。
1.2方法患者进入急诊科抢救室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紧急处理:①监测各项生命体征,观察昏迷深浅程度、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监测脉搏、血压,了解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查看伤口出血情况,重型颅脑外伤往往处于昏迷状态,常合并其它部位损伤,为防止漏诊,我们一般以”CRASH-PLAN”为指导检查,即按序心脏、呼吸、腹部、脊髓、头颅、骨盆、四肢、动脉、神经等进行有重点的检查。
②首先处理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做到边抢救边诊断。
颅脑外伤患者常处于昏迷状态,严重脑干损伤、颜面部的严重损伤、呕吐物、血液常导致呼吸道梗阻,需及时的解除呼吸道梗阻,清除口腔内的呕吐物、血液等,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
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
③对于休克患者,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必要时行深静脉留置,通过静脉留置针输注低右、林格氏液、聚明胶肽、高渗盐水等进行液体复苏。
重型颅脑损伤118例治疗体会我们自2006年至2010年共收治GCS计分为3分~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118例,经积极抢救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重型颅脑损伤118例,男性90例,女性28例。
年龄最小5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34.7岁。
20岁~40岁91例,占81.7%。
受伤因素有:车祸交通伤、高空坠落伤、砸伤、打击伤、爆炸伤等,其中以车祸伤为主,其次是打击伤。
1.2临床资料入院时,GCS计分为3分~5分者77例,6分~8分者41例。
ADI 39例,广泛脑挫裂伤66例,原发性脑干损伤23例,弥漫性脑肿胀22例,颅内多发血肿43例,脑疝51例,其中急性硬膜外大量血肿23例,合并脑挫裂伤45例。
对冲击伤致双侧额叶挫裂伤合并血肿32例,脑挫裂伤合并脑肿胀、中线移位75例。
合并伤有多发骨折、血气胸、失血性休克等。
1.3治疗方法一般治疗: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抗感染治疗,防止并发症,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
应用盐酸纳洛酮催醒及早期使用Ca2+阻滞剂尼膜通,3 d以上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
昏迷重或/和时间长者,行气管切开55例;应用呼吸机者21例。
手术治疗:急诊手术开颅清除血肿77例,伴脑疝者去骨瓣减压47例次,合并有颞叶钩回疝继发脑干伤者加行天幕裂孔切开术12例。
双侧额颞严重脑挫裂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者行额颞顶大骨瓣减压,重者双侧减压,21例次。
术后ICU监护。
2结果好转及治愈76例,效果差23例,植物生存9例,死亡10例。
3讨论急性颅脑损伤是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严重损伤,死亡率极高的疾病。
要求早期抢救、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首先抢救危及生命的环节,尽量减少不必要检查。
入院后应积极抢救休克,缝合出血伤口。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利于肺的通气换气功能和血氧交换,改善缺氧,并为利用呼吸机作准备。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重型颅脑损伤多为广泛脑挫裂伤及严重额颞对冲伤、DAI、广泛SAH、原发脑干损伤、颅内血肿、颅脑外伤性迟发性血肿(DTICH)等。
脑挫裂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1-08-18T14:41:42.077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杨丽琼[导读] 脑挫裂伤指暴力作用头部后、脑软膜、血管及脑组织同时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杨丽琼(云南省景谷县人民医院 666400)【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3-062-02 【关键词】脑挫裂伤临床观察及护理脑挫裂伤指暴力作用头部后、脑软膜、血管及脑组织同时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1]。
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占全身损伤部位的10%-15%[2]。
多由于交通事故、工伤、跌伤等直接或暴力所致,此病人病情重、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我院于2008年1月—2010年10月共收治脑挫裂伤患者238例,经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配合医生给予抢救处理,在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方面取得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2008年1月—2010年1月间在我院收治脑挫裂伤患者238例,其中16岁—20岁102例,21岁—40岁113例,40岁以上者为23例,多为男性,在所有患者中,192例恢复良好,30例中度恢复,10例重度致残,6例死亡。
2 临床观察及护理2.1 现场急救主要争分夺秒地抢救心跳骤停、窒息、开放性气胸、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伤情。
救护时要做到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禁用吗啡止痛、有明显大出血者应补充血容量、无外出血表现而有休克征象者,应查明有无头部以外部位损伤,如合并内脏破裂等。
开放性损伤有脑组织从伤口膨出时,在外露脑组织周围用消毒纱布卷保护,再用纱布架空包扎,避免脏组织受压。
2.2 一般护理2.2.1 体位:意识清醒者取叙坡卧位,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
昏迷病人或吞咽功能障碍者宜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3],以免呕吐物、分泌物误吸。
2.2.2 营养支持:早期昏迷病人禁食,采用胃肠外营养,每天静脉输液量维持在1500—2000ml,其中钠电解质500ml,输液速度不宜过快[4],伤后3天仍不能进食者经鼻胃管补充营养,控制盐和水的摄入量等意识好转出现吞咽反射时,可经口试喂蒸蛋、藕粉等食物。
脑挫裂伤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脑挫裂伤的护理措施。
方法79例脑挫裂伤的护理过程进行总结。
结果7例死亡,72例颅脑损伤合并颅内血肿经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及护理措施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结论全面、细致、连续的病情观察,及精心的护理能够提高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脑挫裂伤;护理脑挫裂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其多受伤突然、病情危重且病死率、致残率高,护理难度大。
对我科于2007年6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79例脑挫裂伤患者经过全面、细致、连续的病情观察,治疗及护理,取得满意的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本科2007年6月至2010年1月收治脑挫裂伤患者79例,年龄2~76岁。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头昏,头痛,呕吐等症状,CT提示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颅内血肿11例,硬膜下血肿12例,硬膜外血肿9例,脑干出血2例,形成脑疝4例。
结果死亡7例,72例行行手术或保守治疗、及全面的护理均取得满意疗效。
2 护理体会2.1 术前护理脑挫裂伤患者入院时往往病情危重、甚至于处于昏迷或嗜睡状态。
特别是受伤后24~48 h内,病情处于动态的变化中,随时会发生迟发型颅内血肿。
因此,医务人员必须提高警惕,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同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术前检查及准备,根据病情进行颅脑CT的检查,明确诊断,分秒必争的进行手术,将损害降至最低。
2.2 术后护理2.2.1 注意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2.2.1.1 观察意识意识分为清醒、朦胧、嗜睡、浅昏迷、深昏迷,可以通过问话和压迫眶上神经来判断,注意“中间清醒期”的出现,既是两次昏迷的中间清醒阶段又是硬膜外血肿的标志和特征。
2.2.1.2 观察瞳孔瞳孔的变化对病情的判断及颅内压增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重点观察瞳孔是否等圆等大、对光反应是否灵敏。
如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时,提示散大侧的瞳孔有颅内血肿的存在;如两侧瞳孔大小多变,对光反应差、不等圆则表明有脑干损伤;如先是一侧瞳孔散大后两侧同时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对光反射消失,最后眼球固定则表示病情危重,患者频临死亡。
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体会仁寿县人民医院ICU 彭艳彭雪刚王俊英文刚我国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1]:①广泛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干伤或颅内血肿;②深昏迷12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③有明显的阳性体征;④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有显著改变。
因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高,故其诊断、抢救、治疗仍是医学科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现将我ICU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抢救治疗的9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病例:98例患者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12-80岁,平均年龄48岁。
车祸伤61例,打击伤24例,坠落伤13例。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17例,6-8分31例,头颅CT示:弥漫性轴索损伤21例,弥漫性脑肿胀23例,硬膜下,硬膜外血肿23例,脑挫裂伤21例,其中合并颅内血肿10例。
1.2 治疗方法:尽早维持有效的呼吸和循环;保障脑灌注压;脱水,降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促进脑功能恢复;亚低温治疗;催醒;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有手术指征者尽早手术治疗。
1.3 疗效判定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定疗效,结果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状态,死亡。
1.4 结果:恢复良好69例,中残10例,重残6例,植物状态5例,死亡8例,其死亡原因为原发性脑干伤,脑疝,脑水肿高峰或脑组织液化坏死期末度过,肺部感染,营养衰竭,多器脏系统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2、讨论、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对脑水肿,弥漫性轴索损伤,脑血管痉挛,脑挫裂伤等相关研究有了新进展。
但现有的治疗手段均不能改变原发性脑损伤。
但适时、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减轻或避免某些继发损伤的病理变化,以达到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目的。
对本组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综合治疗体会如下:2.1 保证有效的呼吸和循环:无论是院前急救,还是在ICU中抢救过程中,早期建立人工气道,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
建立静脉通路,输液扩容,稳定血压,尽全力避免早期低血压,低血氧和高碳酸血症而造成的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