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1840--1949)武汉市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55
三、武汉城市史研究。
政治史以及抗战史是发生在武汉这个城市的重大但也是最为表象的事件,还并未深入到城市本身。
就城市史的取向来说,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市政建设、人口职业、社会风俗等主题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今日之武汉是在自身的历史之上发展起来的,探究民国时期武汉城市史正有助于今日武汉的建设与兴盛。
以下从几个方面对之已有城市史研究进行梳理。
(1)综合研究。
从总体上对武汉史进行总结的论著有如下几部。
较早的有皮明庥的《武汉近百年史》,《武汉史稿》等。
这部百年史主要是一部政治史,将1927-1949年的历史分为武汉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三个阶段进行了叙述。
33皮明庥一直以武汉城市史为研究重点,他在1993年出版的《近代武汉城市史》在我国城市史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此书是国家“七五”社科重点研究课题,是继《上海城市研究》、《近代重庆城市史》之后的又一部城市史研究力作。
该书共分四编,民国时期武汉的发展状况该书中共占两部分,即第二编武汉教会的扩展期与近代化曲折发展期(1912-1937),在这一时期武汉虽遭遇战乱、1931年大水和抗战初期的日军轰炸,但整体而言城市近代化是在曲折前进的。
另一部分即第三编武汉都会战时化、殖民化和近代化断裂期(1938-1949),在此期间武汉城市经济纳入战时轨道,城市发展推动活力,呈现衰败之势。
此外,在第四编专论中作者从经济透视、都市文化、人口职业、阶层结构、社会风习等方面对武汉进行了横向考察。
该书在城市史的研究方法方面也作了有益的探索。
34此外,皮明庥还主持编写有普读性的《武汉史话》、辞典式的《武汉通览》等。
35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武汉市志》应是最为系统的综合性史志,分财政、政法、教育、卫生等共约十部对武汉进行横向研究,但主要详于当代,而略于近代,甚为遗憾。
也有一些专题论文对武汉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考察。
刘盛佳、曾令甫对武汉的城市沿革进行了考察,认为民国时期是武汉发展的重要时期。
武汉城市发展概况武汉城市发展概况一、武汉的历史概述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
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武汉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迄今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
武汉被学者认为是中华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
1986 年经国务院颁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是中国建成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武汉的考古可上溯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汉口古有夏汭、鄂渚之名。
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现今发现且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
古语云“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故名汉阳。
汉阳及武昌皆有1800年历史,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紧连汉阳的荒洲。
二、武汉地区城市中心的变迁在武汉地区这个江汉平原东端、江河交汇的地理单元数十公里范围内,最早出现的城市莫过于商代盘龙城了。
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当时控制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入江口这个战略要地的军事重镇,也是一个行政中心。
而在其后直至三国时期,现武汉地区经过考古发掘和见诸史籍的古城址有位于黄陂的作京城(年代约为东周至西汉之间)、新洲的邾城(西汉诸侯国)、黄陂的马寨城(汉代)、江夏的五谷城(又称武穆城,东汉)、黄陂的石阳城(东汉、三国)、汉阳的却月城和鲁山城(三国)、武昌的夏口城、蔡甸的诸葛城(三国)。
武汉地区比较独特的现象是,从三国时期直到宋元时期,由于长江的阻隔,长期形成武昌和汉阳两个紧临的城市中心。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汉口的崛起,更形成三镇鼎立的格局。
三、武汉经济发展——码头文化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而城市也就是集散和流通的产物。
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汉码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
从古至今,武汉码头大约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 内河经济时代武汉码头即为“不夜港”。
武汉的码头最早起源于内河。
武汉有名可考的最早码头是1736年(清乾隆元年)在汉江上修建的汉口天宝巷码头,码头停泊木船最大吨位约900吨。
李百浩郭建黄亚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图11840年以前上海县城图资料来源:christianHennot&zhengzu’an,AtlasdeShanghaiEspacesr。
presentationsde1849aJours1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在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上海与汉口、天津等开埠城市一样,其城市规划都不是以T业化为起点的。
1843年的开埠通商、建立租界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西方国家借助租界的殖民化促成了上海的城市化、近代化,其实质是商贸化。
商贸化带来了新市区、大城市的产生。
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成立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近代城市规划逐步形成。
上海loo余年的发展建设.虽然有三方四界的行政主体.但城市规划的成立.也是由局部规划到整体规划的发展过程。
根据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特点,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其演变历史分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6个时期(表1):1.1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1895)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发展(1895~1927)1.2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局部地区规划(1927~1942)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1937—1942)1.3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城市总体规划(1942—1949)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导人(1942~1945)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第1期与第2期,以1895年中国第一个市政机关——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局的成立为区分.并且同年,甲午战争爆发、中日《马关条约》订立。
第一、二阶段的区分是1927年7月(民国十六年),上海被定为特别市,开始大上海市中心区计划。
第3期与第4期,以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日本军队全面侵入上海为区分。
关于武汉的近代史论文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汉的近代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武汉的近代史论文篇一《中国近代史中国共合作在武汉抗战史中的重要性》【摘要】中国近代史抗战时期中,国共的关系融洽并有着合作关系,也在历史上了营造了少有的融洽期,文章具体从五点显著的特点当中做出了总结,并对于今天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关键词】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重要性前言从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17日蒋介石发表《我军退出南京告国民书》到1938年10月25日武汉撤退,即为武汉抗战时期,周恩来称之为第二个武汉时期。
此阶段,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迁入武汉,中共中央代表团来汉,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爱国人士,文化界、宗教界、科技界等的知名人士也都云集武汉。
武汉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心和实际的战时首都。
迎来了国共合作、全民协力的辉煌抗战局面。
以保卫大武汉为战略指导思想的武汉会战,成为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实现了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转折。
国民党与共产党作为当时中国社会最大的两个政党。
各自都有军队与政权,其合作抗战,对于保卫大武汉战略的实现、相持阶段的到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正是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造就了武汉抗战时期的辉煌。
而这一时期过后。
两党的亲密合作就不复存在了,抗战也随之变得更为艰难。
应当承认,武汉抗战时期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关系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重温这一段历史,回味期间两党默契相处、同舟共济的点点滴滴,在统一大业尚未完成的今天,是极为必要的。
本文试就武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特点作一番考查。
1.中国近代史国共合作诚意倍显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欲迅速实现其速战速决的计划,其在占领东北、华北、华东等大片国土后,借着南京战役的胜利,进犯中原,并狂言道:“只要攻占汉口――就能支配中国。
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考古发掘表明,良渚古城四面城墙上各有2个水城门,城内由二纵二横相交的水路组成近似“井”字形路网,把宫殿区与墓葬区围合在中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已经形成规范的“井”字形道路网,宫城位于“井”字形道路网的中部,这种样式的道路网后来成为古代都邑道路的规制。
这说明()A. 古代城市起源于良渚文明B. 礼制思想影响古代都邑建造C. 古代路网均为“井”字形D. 早期城市建设初显国家特征2. 明初,政府在西北边境一些地方设茶马司,以茶叶换藏马;在东北边境设互市市场,以布匹、粮食换蒙古族毛皮、牛马、木材。
明末,女真族兴起,明政府在开原、抚顺设互市市场,交换女真族人参、马匹、东珠、貂皮。
这表明明朝()A. 北方贸易比南方发达B. 对外贸易比对内贸易发达C. 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贸易发展D. 边境放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3. 英国《泰晤士报》声明:“由于这次爆发了军事行动,现有的各种条约就此作废了,我们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我们同中华帝国的关系了。
广州最近发生的事变警告我们,应当坚持要求取得1842年条约规定的自由进入这个国家以及进入对我们开放的那几个口岸的权利。
”该声明内容实施的后果是()A. 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 清朝近代政治改革运动兴起C.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最终形成4. 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由此可知()A. 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利于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B. 民族矛盾的激化是革命道路得以发展的共性前提C. 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攀升过程D. 所有的革命道路均大大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5. 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
辛亥革命前后湖北社会生活变迁及其象征性意义作者:袁北星来源:《江汉论坛》2011年第11期摘要:辛亥革命前后湖北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荡涤旧事物,建设新风尚,从社会生活到城市建设,从交通通讯到大众传媒,从价值观念到社会风气等,都体现出弃旧迎新、推陈出新的显著特点。
以中心城市武汉为代表,湖北在外部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以及内部渴盼发展的需求和愿望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推动下,发生着不同以往的变迁,这种变迁又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而具有了社会转型与时代进步的象征性意义。
关键词:辛亥革命;湖北社会生活变迁;象征性意义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1)11-0106-05一、辛亥革命前后湖北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爆发前,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新政。
但事与愿违,这一系列新政反而加速了清王朝政权的崩溃,“我国今日之新政,固速乱之导线也。
”①新政带来了新旧文化的冲突、思想观念的碰撞以及权力和利益的重组,导致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如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所说:“今日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
”②在这种背景下,全国各地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不断冲击清王朝的统治秩序,终于导致辛亥首义在武昌爆发。
受此影响,湖北社会生活展现出一幅新旧交替、异彩纷呈的演变图景,既反映了社会变革的一些传统特征,也体现了一定的时代风格。
1. 经济生活环境的变化。
伴随欧美各国的殖民侵略,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被移植到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
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埠通商,中外贸易迅速发展,商业繁盛,华洋混居,五方杂处,商贾云集。
“传统的水路交通与商业,促成传统都市之兴起;近代工商业与轮船火车,加速了都市化的步伐,而使之慢慢变形。
”③汉口租界的开辟,为湖北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文明的窗口,“亚欧杂处,外交繁重,尺地寸天,阛阓日密,中西肆厂,角胜争奇。
汉口建制沿革略历明成化(1465-1487年)初汉江主入长江口由汉阳大别山(龟山)南改至山北,今汉口地区析出。
明嘉靖年间(1522—1566)汉阳县在汉江南岸汉阳崇信坊设汉口巡检司。
清顺治元年(1644年)置湖广总督,辖湖北、湖南两省,驻武昌;置湖广巡抚,驻武昌,同时设郧阳巡抚。
康熙三年(1664年)将明代设立的湖广布政使司分设为湖北布政司和湖南布政司,各设巡抚管理军事、行政大权。
湖北巡抚全称“巡抚湖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
湖北布政司下设武昌、汉阳、黄州、德安、荆州、襄阳、郧阳、施南8府。
武昌府之上有盐法道,汉阳、黄州、德安3府属汉黄德道管辖。
湖北汉黄德道汉阳府辖汉阳县、孝感县、黄陂县、沔阳州。
武昌府辖江夏县、武昌县、嘉鱼县、蒲圻县、咸宁县、崇阳县、通城县、大冶县、通山县、兴国州(今阳新)。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湖广总督定名“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
康熙年间(1662—1722年)设在汉江南岸崇信坊的汉阳县汉口巡检司迁移到汉口镇。
雍正五年(1727年)汉口巡检司分为仁义司和礼智司,实行分区管理。
仁义巡检司辖区为从硚口至金庭公店(今汉正街金街巷),分居仁坊、由义坊,司署设在杨家河正街安定巷(民国改为警察二署。
今汉正街安定巷口);礼智巡检司辖区为自金庭公店至茶庵,分循礼坊、大智坊,司署设在乔家巷(统一街万寿巷)。
汉口镇两巡检司之上,有汉阳县派出机构——督捕同知署,衙门设四官殿。
乾隆三年(1738年)将武昌水师营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经制281名水兵归并汉口,在汉口大智坊设立水师守备署。
咸丰十一年(1861年)汉口开埠。
湖广总督官文奏请增设汉口洋关。
汉口英租界建立,设工部局(市政委员会)和巡捕房(警察局)。
此后,1895-1898年,德、俄、法、日租界相继在汉口建立。
近代城市管理制度开始引入武汉。
同治元年(1862年)江汉关设立。
设江汉关监督一员,将汉黄德道移驻汉口兼任,名曰“江汉关督理华洋交涉事务”。
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201101严伟2011221108210036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及地位、现状探究与古城维护、建设及其发展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由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组成全市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2万人(2011年),其中七个中心城区人口共达570万。
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组团式城市。
汉水和长江在这里交汇;龟山和蛇山雄踞大江南北。
这险要的形式使武汉成为长江中游的咽喉,南北交通的枢纽,向有“九省通衢”之称。
建国后,这里兴建了长江大桥、江汉桥、江汉二桥、长江二桥和天兴洲大桥及长江隧道,把被长江,汉水分割的武汉三镇连成了一体。
武汉三镇中,以汉口地势最为低平武昌和汉阳则兼有风水之胜。
武昌的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东湖、南湖、沙湖、紫阳湖,汉阳的龟山、凤栖山、月湖、墨水湖和汉口的后湖等,以长江和汉水为天然界限,错落有致的分布在三镇周围。
武汉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又是一个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名城。
1911年在这里发生的武昌起义,使辛亥革命一举成功。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也诞生了武汉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这里有山有水。
山虽不高,但对峙在长江两岸,别具一格;水不但有江,而且有湖。
湖虽不大,但数量众多。
先秦时期,这里原是一片广大的平原和沼泽相间的云梦泽。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云梦泽的范围已大大缩小。
唐宋时代,统一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成为一片湖泊众多的江汉平原。
至于武汉周围的众多丘陵,其形成的历史更要追溯到距今约七千万年以前的中生代。
千百万年以来,由于长期的剥蚀和第四纪的强烈下沉,许多地方已经成为洼地和平原,而龟、蛇等山因为是石英砂岩构成,不易风化,所以仍能突起于平原之上,形成今天龟、蛇诸山隔江对峙的形式。
武汉三镇的历史沿革,因地理和政治的原因,或分或和,历代置属多有不同。
武昌一地,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人居住。
第34卷第4期007年7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 ur nal of Sichuan No rmal U niversit y(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近代中国衰落城市:一个被忽视的重要研究领域V ol.34,No.4July,2007何一民(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成都610064)摘要:城市衰落代表着一个城市发展周期的结束,是城市运动变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近代中国大部分城市出现衰落,是近代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反映。
近代中国城市的衰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外国侵略、空间地理、交通运输、城市自身发展、战争、农村经济破产、思想观念、自然灾害等等,既与外力的冲击关系密切,也与内力的变化有关系。
研究近代中国衰落城市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既有利于全面揭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演变的规律,又对当今中国城市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近代中国;城市;衰落中图分类号:K92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4012208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史研究受到中国学术界的重视,成绩斐然,但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国沿江沿海的开埠通商城市和新兴城市。
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还没有将近代中国衰落城市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系统、整体的研究,也未将之作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加以研究。
我认为,在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时候,强调一批新兴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转型,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特征,也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意义。
然而,要真实地反映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整体状况和水平,只考虑部分城市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衰落城市型城市的衰落有着不同的特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以及地域的城市,因其发展模式和进程不同,其衰落也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即便同是衰落城市,其衰落原因、程度和表现均有不同,因此衰落城市研究也离不开长时段的眼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多方面比较的研究方法。
一、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及主要方式1.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1)作用: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2)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2.交通运输及其重要性功能把工农业的产品运到消费地,是产品生产过程的继续特点不生产出任何新的物质产品,其产品只是货物或旅客的位移方式主要有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等衡量指标运费的多少,经济上的多、快、好、省,基本建设投资的大小,占地多少,是否会产生环境污染等新兴方式高速公路、城市地下铁路和轻轨铁路[温馨提示]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与确定3.通信(1)概念:把实物和信息从一地传到另一地。
(2)分类:①邮政通信:利用各地交通工具,传递信函、文件、报刊等实物。
②电信通信:利用电磁系统,传递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
(3)发展变化:电信通信发展迅速,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4.商业贸易(1)商业:①概念: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出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
②作用: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③与城市的关系: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2)国际贸易:①内容和形式:商品的贸易、资本的国际投入、劳动力和技术在国家间的流动。
②发展: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1.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1)城市区位:江岸渡口或两条通航河道交汇处。
(2)城市形态:沿河流带状发展,城市用地多沿河布置。
(3)航运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2.陆路交通与城市的发展(1)车站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核心。
(2)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单一扩展的形式。
3.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分散扩展(1)由集中式的团块状向分散的形态发展。
(2)由单一到多方向发展。
(3)由内聚到沿轴放射状发展。
三、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交通运输方式与商业网点的形成(1)商业网点:“点”指能够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节点”。
(2)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①帆船、马车运输时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