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_2014近五年有关_慕课_的文献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143.47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近五年慕课(MOOC)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MOOC在我国受到了广泛关注,对我国最近5年(2012-2016)全国核心期刊上关于MOOC研究的文章进行检索统计和分析,得出我国最近5年MOOC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同时指出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深度上仍存在的问题。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有利于更清晰地把握我国MOOC研究发展态势,从而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MOOC;教学模式;综述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289-01MOOC (Massive Opening Course,是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被译为“慕课”,2008 年,“慕课”出现在教育界,2012年,随着Coursera、ed X 和Udacity 等知名“慕课”平台的创立,全世界众多顶尖高校加入其中,国外MOOC研究轰轰烈烈展开。
2013 年,随着我国顶尖高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分别签约MOOC平台,国内开始掀起MOOC 研究高潮,大量研究成果涌现。
本文试图通过对最近五年间(2012-2016)全国核心期刊上关于MOOC研究的文章进行检索统计和分析,对研究数量、研究方法及内容进行了归类分析,清晰地展现我国MOOC研究的发展态势,为今后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统计方法说明及统计结果笔者对我国最近五年间(2012-2016)全国核心期刊上关于MOOC研究的文章进行检索统计。
截止2016年2月,在2012年-2016年的近四年里,公开发表关于MOOC的核心文章共1203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27篇,统计结果如下:近五年来慕课相关的学术文献呈明显上升趋势,2012年虽有一篇文章,但并未引起多大关注;2013年成为兴起阶段,共发表3篇文章;2014年开始,MOOC相关研究就呈喷发状态,共发表83篇文章;2015年成为MOOC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的一年,共发表137篇文章;截止到2016年2月,发表2篇文章,由此可以预计2016年与MOOC相关的成果将会更多。
近五年慕课(MOOC)研究综述及背后争议作者:郑依萌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10期摘要:近年来慕课在我国受到了广泛关注,各大机构陆续推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课程,旨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慕课为代表的大规模、免费、开放、在线课程,用来满足各国的学习者对优秀学习资源的基本需求。
本文首先将介绍慕课的基本概念及慕课的特点,接下来将对我国最近5年(2012-2016)全国核心期刊上有关于慕课的文章进行检索和统计,根据文献中不同学者的观点分类为两个派别进行简单的综述。
在音乐教学中,慕课也有所应用。
然而,慕课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争议,慕课本身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讲述慕课仍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有利于更清晰的把握慕课的研究发展情况,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慕课;MOOC;综述;争议早在2008年,Da VeCormier与BryanAlexander教授第一次提出MOOC这一概念,但是,它在2011年才广泛发展并引起关注。
接下来的一年,十几所顶尖大学与资金雄厚的投资商合作,不断改变着MOOC的面貌,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慕课的多形式的实践中。
由于MOOC 具备了许多现代普通高等教育所不具备的优点,因此它对现代高等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挑战和冲击,并且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为此,美国TIME杂志把2012年称为“MOOC 年”。
慕课一出现,就以暴风般的方式席卷整个教育界,慕课作为一种非常新兴的教学模式,仿佛横空出世,然后迅速发展并一鸣惊人,一定有其成功的道理,然而,在近几年的“慕课热”之后,专家和学者开始进行“慕课热”背后的冷思考,慕课是否像其所说的一样,能够“颠覆传统的教育”?其次,笔者通过阅读大量与慕课相关的文献后发现,相关的慕课研究文献中实际的慕课发展并不是非常繁盛,从学术理论的角度,来解读慕课的特点以及慕课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有利于丰富慕课的相关资料,使关于慕课的研究与发展更加多元;另一方面,从目前能够搜集到的国外文献中,寻找不同于我国的切入点和分析方法,能够从中了解其他各国学者与中国学者相比对慕课不同的态度。
理论劲究****************国外慕课(MOOCs)研究综述(2009—2020)程建山(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武汉430205)摘要:自2008年慕课(MOOC)诞生以来,有关这种新型开放式学习方式的研究不断增多。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外MOOC研究的趋势和主题,有必要对MOOC研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综合。
本文通过回顾2009年至2020年在国外期刊发表的294篇文献,系统探究慕课的起源、定义、分类、平台、优缺点以及研究的趋势和主题。
目的是对MOOC的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以帮助MOOC研究者更多地了解MOOC的研究主题、研究趋势和典型的研究方法,并为MOOC的未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慕课;综述;研究趋势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5-0017-08大规模的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是一种在线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免费访问并以极低费用或免费注册m。
MOOC与传统的在线课程之间的区别在于,MOOC对所有潜在的学习者都是开放的,并且如果学习者无意获得证书,通常不会收取注册费。
随着MOOC参与者数量逐年增加,公众对MOOC 的兴趣和关注也随之增加。
过去几年来,有关MOOC的接受度、优势、设计、实施、影响和成果的实证研究增长迅速図。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外MOOC研究的趋势和主题,我们有必要对MOOC 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对MOOC研究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从战略上规划MOOC和其他形式的开放教育所带来的教育机会,还可以帮助MOOC研究人员掌握现有MOOC研究中的不足和空白。
此外,对MOOC的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远程教育中这一新兴领域的概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MOOC的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以帮助MOOC研究人员更多地了解MOOC的研究主题、研究趋势和典型的研究方法,并为MOOC的未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国内MOOC研究现状分析国内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大众化的推进,MOOC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也日益频繁。
国内MOOC研究现状分析将帮助我们了解目前该领域的发展情况,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本文将主要从MOOC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对国内MOOC研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MOOC发展历程MOOC最早起源于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由Sebastian Thrun和Peter Norvig在2011年开设了一门自动汽车课程,通过网络平台向全球用户开放,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学习者。
随后,一系列知名大学和教育机构也纷纷加入到MOOC的行列,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MOOC迅速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热点。
在国内,MOOC的兴起则要迟于国外。
2012年,中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始涉足MOOC领域,成为国内MOOC发展的开端。
2013年,中国大学MOOC(国慕课)平台正式上线,标志着国内高校MOOC开放教育的起步。
此后,国内高校和教育机构纷纷开设自己的MOOC课程,深受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发展现状目前,国内MOOC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特点:1. 课程丰富多样国内MOOC的课程已经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无论是理工类还是人文社科类,都有相应的MOOC课程。
这些课程内容涵盖广泛,形式多样,既有基础理论课程,也有专业实用课程,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2. 平台逐渐成熟国内的MOOC平台,如国慕课、学堂在线等,已经逐渐成熟,具有较为完善的课程管理、教学评价、学习资源共享等功能。
这些平台也在不断改进和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
3. 参与学习人数逐渐增多国内MOOC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和从业者通过MOOC平台获取知识和技能。
MOOC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使得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选择课程,提升自身素质。
大学生对慕课学习的认知参与程度及体验效果研究论文(5篇范例)第一篇:大学生对慕课学习的认知参与程度及体验效果研究论文摘要:文章以合肥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 对其慕课学习经历、认知程度、认识途径、能力要求、动机、行为方式、学习体验等进行了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 得出大学生对慕课认知情况较高, 慕课学习动机以开拓视野, 顺应形势为主, 并就促进慕课在高校的应用与发展, 提出相关的问题与改善对策。
关键词:合肥师范学院;慕课;调查;Abstract:Tak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cognitive level, cognitive approach, ability requirement, motivation, behavior style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of the students.Through data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higher degree of cognition of MOC, motivated students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dapt to the situation, and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C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 relevant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Keyword:Hefei Normal University;MOOC;investigation;“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许多新鲜的教学方式成为可能, 慕课(MOOC)学习即是其中之一[1]。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 of MOOC in China——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nalysis of
Literature
作者: 谢冉[1]
作者机构: [1]上海电力学院,上海200090
出版物刊名: 重庆高教研究
页码: 10-1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MOOC;回顾;反思
摘要:2009年到2013年间,我国研究者集中探讨了慕课的起源与特点、慕课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师的挑战、慕课所需的技术支持,以及基于慕课的案例分析。
现有研究体现了我国研究者视野的开放性,但也具有研究宽泛、视角较窄等弱点。
后续研究应关注慕课在我国的本土适应性,增强反思性,关注慕课的深层理念及其落实。
国内慕课(MOOC)研究现状述评_热点与趋势——基于2009—2014年CNKI所刊文献关键词的共词可视化分析国内慕课(MOOC)研究现状述评:热点与趋势——基于2009—2014年CNKI所刊文献关键词的共词可视化分析近年来,国内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教育形式备受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2009年至2014年间中国知网(CNKI)所刊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共词可视化分析,探讨国内慕课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
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以其开放、免费、大规模的特点在教育领域迅速崛起。
通过自我学习和自由选择课程内容,学员可以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经验。
国内慕课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逐渐兴起,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
本文选取2009年至2014年间的文献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国内慕课研究的发展情况。
首先,本文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研究发现国内慕课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慕课教学模式、学习者行为、教师角色、教学设计和评价、平台建设、教育资源和课程开发等。
这些研究领域反映了国内慕课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研究基础。
在慕课教学模式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和效果评估,同时还研究了慕课对学生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影响。
此外,教师角色、教学设计与评价的研究也是热点领域,研究者通过慕课的实践探索教师在慕课环境下的角色转变和相应的教学设计和评价方法。
在平台建设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平台功能的完善和多样化,以及学习者和教师对于不同平台的满意度和使用情况。
此外,国内慕课研究还广泛关注教育资源和课程开发,探讨如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开发适应慕课模式的课程。
其次,本文通过共词可视化分析发现,国内慕课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主要集中在慕课平台建设、教学策略、学习效果评价和教学设计等方面。
在慕课平台建设方面,研究者关注慕课平台功能的创新和完善,以及针对不同学习者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MOOC慕课研究的文献综述——基于CNKI(2012-2015)的文献分析作者:白金刚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白金刚(赤峰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促进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我国慕课的发展现状,对我国近三年来在慕课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统计、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慕课;文献;教育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74-02收稿日期:2015年12月8日基金项目:201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院科学研究项目(NJSY14283)一、慕课的发展慕课这个专业术语来源于MOOC(M-Massive代表大规模、第一个O-Open代表开放的、第二个O-Online代表在线的,C-Course代表着课程),由加拿大两位学者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 2008年首次提出来的。
慕课让大众知晓并关注在于2011年,并且迎来了蓬勃发展阶段。
慕课真正井喷发生在2011年秋季,由斯坦福大学教授Peter Norvig与Sebastian Thrun合作开的免费课程《人工智能导论》,这个课程吸引了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人注册。
这个事件后,慕课开始受到教育界、政府、媒体及商业机构和普通大众的关注,更加推动了慕课的发展。
2012年美国知名高校和教育机构纷纷加入并参与慕课平台,到2012年底参与课程的学生人数突破几百万人。
由此2012年被纽约时报命名为“慕课元年”。
2013年慕课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迎来了较快的发展。
这一年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清华大学推出了“学堂在线”。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著名大学开始制作自己的慕课,还积极加入到edX和Coursera。
所以焦炜把2013年称之为“中国的MOOCs元年”[1]。
国内外MOOC教学研究综述【摘要】 MOOC(慕课)的教学研究始于2014年。
本文从三个不同视角梳理了国内MOOC(慕课)的研究现状,同时对国外研究现状也进行了整理,旨在通过研究现状的了解,进一步推动慕课对自主学习和自适应学习的正迁移作用。
【关键词】慕课;课程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一、MOOC国内研究现状MOOC(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的音译。
随着2013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分别签约MOOC平台,国内掀起了MOOC研究高潮。
教育界纷纷研究MOOC对于各门课程教学的积极作用,当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MOOC的教学研究起于2014年,其中“MOOC+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文章,不包括MOOC与翻转课堂等教学法构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类的论文34篇,足见研究的热度。
由于MOOC在2012年开始蓬发,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因此国内外对MOOC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2012年至2014 年,以“MOOC”为篇名检索词在CNKI总库进行检索,分别为 1、111 、642篇。
主要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MOOC发展历程及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视角的研究。
国内文献资料中讨论和介绍MOOC相关发展历程的文章比较多,如陈肖庚等(2013)在文章中指出,MOOC起源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联通主义学习理念下兴起,在行为主义学习理念下繁荣,从学习理论的角度阐述了MOOC的发展历程。
王颖等(2013)主要从国外大规模开放课程发展的角度阐述了MOOC的发展历程。
樊文强(2012)、韩锡斌等(2013)、王萍(2013)、刘继斌等(2013)也在各自的文章中从MOOC的产生、发展和现状等角度进行了阐述。
王文礼(2013)则从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高校应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挑战。
顾小清等(2013)在文章中探讨了MOOC本土化的诉求,面对MOOC的本土化发展态势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MOOC所引发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引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作为一种创新的在线教育模式,以其开放性、灵活性和互动性受到了广大学习者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对国内MOOC研究的现状进行文献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主题与热点国内MOOC研究的主题与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效果评估:研究人员普遍关注MOOC的教学效果,主要通过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学习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评估。
研究表明,MOOC在知识传授和学习者参与度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其课程质量和学习支持体系仍有待改进。
2. 学习者行为分析:研究人员通过对学习者在MOOC平台上的行为进行分析,探索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模式和学习策略。
研究发现,学习者在MOOC平台上的行为与传统教学存在差异,需要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 教学设计与个性化学习:研究人员关注如何有效地设计和组织MOOC课程,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目前,一些研究侧重于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个性化推荐和学习路径定制,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4. MOOC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应用:随着MOOC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采用,研究人员开始关注MOOC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应用价值。
研究表明,MOOC可以帮助高校解决师资短缺、教学资源不足等难题,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国内MOOC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和文献综述等。
其中,实证研究通过控制组实验、调查问卷等方法,对MOOC的教学效果和学习者行为进行定量分析。
案例研究通过个案分析、访谈等方法,深入研究MOOC在特定环境下的应用情况。
文献综述则通过整合研究文献,对MOOC研究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MOOC平台上的学习者行为数据、教学评价数据、问卷调查数据等。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民族教育资源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MOOC研究小组研究进展报告一、目前所做的工作1. 国内外MOOC发展跟踪研究✓研究小组召开了6次研究小组会议,到省内外参加了两次两次学术交流会。
分别是:2014年7月1日三人到云南师大民族资源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考察学习和2014年8月4日—8日,三人到青岛参加了教育部北京师大高校教师培训中心举办的MOOCs时代教学模式创新研讨会✓研究了国内外文献,搭建了研究小组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MOOC平台方面:平台多达100余个,国外的Coursera、EdX、udacity,OpenupEd、Academic Earth影响比较大,国内的有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的“中国好大学”、教育部与网易公司合作开发的中国大学MOOC、超星公司的尔雅和泛雅影响比较大。
✓MOOC平台方面Coursera 目前有超过600门课程,合作机构超过百家,EdX 目前有接近150门课程,OpenupEd 欧盟mooc平台(12种语言近170门课程汇总),Academic Earth 750门大学公开的课程,中国大学MOOC 200多门高等教育课程。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推出的慕课课程已超过100门,课程修读人数已超过百万人次。
“学堂在线”开办一周年已上线69门课程,选课人次超57万。
今年上半年教育部曾召开了一个内部会议,为了鼓励高校发展MOOC,拟对每所“985”高校拨出300万元专项资金。
如此推算,国家在MOOC上的一次性投入不低于1亿元。
清华大学的《中国建筑史》为例,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该门课程的累计投入达200万元。
当然,这仅仅是课程的制作成本,如取景、剪辑、后期特效等,不包括名师们的费用。
2014年11月MOOC、SPOC与大学教学改革发展高峰论坛:虽然慕课选课者为数众多,但真正参加结业考试并拿到证书的人数所占比例却不高。
以北大为例,从去年1月至今年7月,该校在Coursera 开设15门课程,超过15万人注册学习,2013年的结业统计显示,仅6000多人参加考试,最终2500多人通过考试并拿到证书。
慕课发展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的分析【摘要】慕课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将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选择最优秀的课程进行学习。
本文对慕课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对中职教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慕课;平台;现状;趋势MOOC 又译作“慕课”,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在全球范围内非常盛行。
慕课的核心思想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达地球最偏远角落”。
慕课从提出至今,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在国内外教育界的关注程度非常之高。
慕课提出的实践还比较短,本文就慕课的发展现状和气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慕课发展现状慕课的概念最早是加拿大的Bryan Alexander在2008年提出的,2012 年,美国有五门大学的课程完成了慕课的设计与实施,这是慕课正式进入美国高等急教育体系的标志。
从此以后慕课的的发展速度变得很快。
目前,在世界范围的标准慕课平台有edX 、Coursera、Udacity 三种。
edX 慕课平台是非盈利的,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出资建立的,目前该慕课拥有的注册者已经拥有超过90 万人。
该慕课平台从2012 年秋季开始设置哈佛、麻省理工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些免费的课程。
从那开始,越来越多的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高校都纷纷加入到edX 慕课平台。
Coursera 同样也是免费的,由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合作推出,现在的Coursera慕课平台的课程有大约400门,拥有的注册者超过400 万。
Udacity 平台是盈利的,但是在线课程的学习却是免费的,该平台主要通过收取学生的认证开始费用和为学生找工作来盈利。
慕课在我国的发展开始于2013 年,最早开始慕课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第一个慕课平台式清华大学提出的,称之为“学堂在线”,在平台中可以选择选课,第一批上线的课程有清华大学的《中国建筑史》《电路原理》等,北京大学的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另外还有麻省理工学院的《电路原理》。
MOOC背景下对学生文献综述写作能力培养研究MOOC背景下对学生文献综述写作能力培养研究摘要:为了解采用慕课式教学后对学生文献综述写作能力的影响,本文以石河子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对文献综述写作存在的问题、对慕课式教学的评价、慕课式教学对文献综述写作能力的影响、对慕课式教学的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提出在慕课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文献综述写作能力的思路与建议,从而为优化课堂教学、改善慕课教学提供借鉴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MOOC;文献综述;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30-0132-02文献综述撰写作是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求学生在阅读、搜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的根底上,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并总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科研工作,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高校就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近年来随着慕课热潮的到来,开启大学生信息素质MOOC式教学也已是大势所趋。
为探讨慕课环境下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我们组织了“MOOC式教学对学生文献综述写作能力影响的问卷调查〞,以期能了解学生采用MOOC式教学后对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从而为老师优化课堂教学、改善慕课教学提供借鉴和现实依据。
一、问卷调查简介1.问卷的设计内容。
问卷包括四局部内容:第一局部为调查对象根本资料;第二局部包括学生在未接受?文献信息检索课?和未采用MOOC式教学前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情况调查;第三局部采用MOOC式教学后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调查;第四局部设计开放式问题来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2.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开始时间为2021年12月15日至25日,共发放纸质问卷调查150份,回收问卷149份,回收率99.3%。
其中,有效问卷145份,有效率为96.7%,采用专门的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中国大陆地区2014年高校慕课课程建设情况调查作者:崔璨刘玉汪琼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第07期摘要:为了了解中国大陆地区高校对于慕课建设和利用的态度,特别是已经行动的高校的计划和定位,作者对中国大陆地区32所已经建设慕课且已经开展慕课教学的高校相关校级领导和项目主管人员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且与美国相关报告进行了同类数据对比。
研究发现,大陆地区高校在慕课建设策略上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在慕课建设动机与定位方面与美国高校存在较大差异。
最后,我们对部分高校的做法进行了点评,就高校建设慕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通过政策防范,做出了提醒。
关键词:中国大学慕课;MOOC政策支持;管理人员调查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自201 1年秋季起在全球引起瞩目,中国高校一直对此保持高度关注,思考着它的意义和对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
2013年春季,北大、清华率先与edX签约,初夏复旦、上海交大与Coursera结盟,还有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了自力更生建设慕课的道路,如国防科技大学。
2013年11月在南京会议上教育部高教司有意向鼓励985高校建设一批慕课,2014年5月8日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后,更多的高校开始借助这个平台展示慕课建设成果,开始了中国式慕课的普及性试验。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至少有32所高校已经开展了慕课教学,了解这些学校在建设慕课课程时的定位、做法和政策,能够为教育部有关司局进行相关政策制定和项目设计提供思路和依据,也能够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因此,我们对这32所高校负责慕课建设的相关管理人员发放了调研邀请。
本文旨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参照2014年5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布的类似调研报告(以下都简称为“美国哥大调查报告”),进行了中外数据的对比分析。
二、问卷设计介绍本次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为高校管理慕课建设工作的校级领导和慕课项目的负责人,所使用的问卷主要从慕课建设数量、每门慕课平均建设经费、高校建设慕课的动机、慕课课程建设名单的产生方法、慕课课程建设的牵头单位、慕课制作团队、高校给予慕课建设和应用的政策支持、高校对慕课建设和应用的态度,以及高校管理者认为中国慕课持续发展的关键点等9个方面进行调查。
国内慕课研究综述作者:黄芳燕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7年第09期摘要: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使得近年来慕课成为教育者研究的热点。
通过对2013年以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关于“慕课”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了文献总体特征,发现了目前有关“慕课”的研究存在应用学科有限,涉及中小学及职业教育层面的应用相当匮乏,研究比较分散,缺乏完善的体系等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为今后有关“慕课”的研究方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慕课;文献综述;CSSCI;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09-0000-00慕课是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或 MOOCs),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大规模、开放性、在线学习、在线视频。
它体现了信息技术革命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受到很多学者的推捧,由此很有必要对近几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
本文收集了CSSCI收录的近五年来有关“慕课”的研究文献,通过这一收集和梳理,我们可以了解到现阶段关于“慕课”的研究现状,从而从这些现状中探讨未来在慕课研究上的研究方向和应该注意的地方,进而能起到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现代信息化环境大背景下,这对推广“慕课”,以及进一步完善其教学体系都将发挥重大教育战略意义。
1 研究方法和过程1.1 研究样本本研究的文献来源主要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从CSSCI检索入口,输入“慕课”,我们可以得到自2013年以来所有收录的有关慕课的文献,依据来源文献检索,显示相关文献485篇。
1.2 文献总体特征1.2.1 文献时间和期刊分布CSSCI收录了自2013年以来国内所有的和慕课相关的文献,其具体论文发表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慕课” 这一研究话题从2013年至2015年呈迅猛发展趋势,仅2015一年中,无论是总篇数,还是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均达到研究最大值。
慕课教学的认识研究摘要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今天我们的教育不再仅限于课堂的书本知识教学,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日益频繁,教学也逐渐的被信息技术所渗入,因此,也就引起了大规模的开放课程“慕课”的兴起,什么是“慕课”,它给我们的教育生活带来了什么,它能做什么,是通过什么形式存在的,它的好处与坏处又是什么,它将面临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使我们深深的被它所吸引,本文就将新兴起的技术教育“慕课”做一个简要的认识与研究。
关键词:慕课;教育;机遇挑战;未来展望一、慕课涵“慕课”即“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简称。
Massive“大规模”,学习人数众多、学习规模巨大;Open“开放共享”,免费注册,丰富的学习资源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开放,学习者眼界也随之扩展到国外;Online“在线”学习和教学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与互动都是在网上。
在“慕课”模式下,整个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完整、系统在线实现。
1“慕课”不仅仅是指网上授课,他还包括讲授、讨论、作业、评价以及回馈等的一系列教学过程,既有教授的参与,又有学生的互动学习的整个过程。
课程中,教师的主电脑连接到学生电脑,方便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生如何学习,产生的问题,学习效果如何都会在线呈现,并获得相关的学习反馈。
慕课起源于发展多年的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1李东沙.“慕课”掀起在线教育风暴或酝酿高等教育新革命[N].中国青报,2013-5-23.最早宣布将课程免费放到网上,掀起了第一次在线课程建设热潮。
至2011年,10年时间,仅麻省理工学院就发布了约2000门课程,超过1亿人次访问,这么多的访问量,而2009年,哈佛大学推出高质高清课程《公正》等,引来新一轮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热潮我国从2003 年起建设至今,已有286门大学视频公开课程上网“十二五”的建设目标,我国高校将有1000门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资源共享课向公众开放。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