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
- 格式:ppt
- 大小:8.19 MB
- 文档页数:82
感觉知觉认知的区别与联系摘要:一、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1.定义及概念2.功能与作用3.相互关系二、认知的区别与联系1.定义及概念2.功能与作用3.相互关系三、感觉、知觉与认知的综合阐述1.感觉与知觉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2.认知对感觉和知觉的整合与提升3.感觉、知觉与认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正文:感觉、知觉和认知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三种重要方式,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一、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1.定义及概念感觉是我们大脑对客观刺激的一种自然反应,它是通过五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接收外部信息的过程。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解释的过程,它是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和内在意义的认识。
知觉是基于感觉之上的一种认知活动。
2.功能与作用感觉主要负责收集外部信息,是认知过程的起点。
感觉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周围的环境,做出适应性的行为。
知觉则是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形成对外部事物的认识。
知觉使我们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3.相互关系感觉和知觉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感觉为知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知觉则对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和解释,使我们对客观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感觉和知觉共同构成了认知的基础。
二、认知的区别与联系1.定义及概念认知是指我们对感觉和知觉加工后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处理,包括记忆、思考、判断、推理等心理过程。
认知是我们对外部事物进行深度理解的过程。
2.功能与作用认知使我们能够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从而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知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提炼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
3.相互关系认知与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密切。
感觉和知觉为我们提供了认知的基础材料,而认知则是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和处理的过程。
认知使我们对事物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三、感觉、知觉与认知的综合阐述1.感觉与知觉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感觉和知觉是认知过程的基础,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外部信息。
第二章知觉第一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例:当我们行走在林荫道上,不仅看到各种颜色,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味,而且认识到这是美丽的街心花园,那是汽车在行驶,人群川流不息,即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花园、汽车、人群的整体形象。
这就是知觉。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映象。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观事物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这些加工过程提供额外的解释,成功地为我们在环境中导航。
二知觉的生理机制50年代以来,由于感受野的研究,人们对神经系统的分析、综合的功能,有了新的进一步的了解。
在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察器,它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作出反应。
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上实现着对刺激性质的整合和综合。
以视觉系统为例,外侧膝状体细胞在网膜上的感受野为“中心周围”对抗的圆形感受野,它接受来自网膜感觉器和视神经节细胞的输入信息,并对细小的光点敏感。
当一系列外侧膝状体细胞会聚到同一“皮层简单细胞”上,并和这个细胞发生突触联系时,便形成了皮层细胞左一右排列的感受野,它对光棒或直线敏感。
在这里,皮层细胞又整合了外侧膝状体输入的信息,并对直线作出反应。
在皮层细胞更高的层次(复杂细胞和超复杂细胞)上,由于皮层细胞的整合水平的提高,因而对刺激特征的分析也变得更概括、更一般化了。
现代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揭示了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分析、综合机能。
感觉皮层的一级区实现着对外界信息的初步分析和综合。
这些区域受到损伤,将引起某种感觉的丧失。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儿童学习1.1 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到感知、认知、记忆、思维等多个心理机制。
在幼儿教育中,了解幼儿学习的心理机制对于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感知与知觉感知是指通过感官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而知觉是指在个体的认知过程中将感知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儿童通过感官接受环境刺激,以知觉为基础构建对环境的认识,这对于儿童学习语言、认知、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记忆与记忆策略记忆是指保存、获取和再现过去信息的心理过程。
学习的效果与个体的记忆能力、记忆策略密切相关,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记忆策略,如联想、复述、重复等方法,以加强幼儿的记忆。
(3)思维与认知思维是指个体在认识、思考、推理、判断、分析等方面的心理过程,而认知则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儿童依靠思维和认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教育中,教师应该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知识。
1.2 儿童学习的影响因素儿童的学习成果不仅受个体心理机制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体的遗传基础、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
学习过程中这些因素的不同影响程度可能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儿童学习的影响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育策略。
(1)遗传因素儿童的遗传基础影响其学习方面的表现。
例如,遗传因素会影响学习兴趣、认知速度、学习记忆等方面,因此教师需要理解具体个体的遗传特点,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策略。
(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学习影响较大。
例如,家长对儿童的鼓励和支持、家庭的读书氛围、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都会影响儿童的学习成果。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儿童的学习计划。
(3)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儿童学习也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文化传统、学习目标等都会影响儿童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