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综合版-力学-八年级下期中实验复习

初中-物理-综合版-力学-八年级下期中实验复习

初中-物理-综合版-力学-八年级下期中实验复习
初中-物理-综合版-力学-八年级下期中实验复习

三、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1、某同学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测物体物体质量m (kg) 重力

G (N)

比值

G/m (N/kg)

物体

1

0.1 0.98 9.8

物体

2

0.2 1.96 9.8

物体

3

0.3 2.94 9.8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两个测量工具是:

(2)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2、下表4是小英同学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得到的实验数据。

⑴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

是和。

⑵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是:。

⑶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g为9.8N/kg,但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量,发现在不同的地理位置g值存在着微小差异。下表为各个不同城市的g值大小,观察分析表中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地点赤道广州武汉上海北京纽约莫斯科北极

g值大小9.780 9.788 9.794 9.794 9.801 9.803 9.816 9.832

地理纬度0°23o06′30o33′31o12′39o56′40o40′55o45′90o

①g值相同的城市是;g值差异最大的城市是。

②猜想g值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四、二力平衡

1.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明选择了如图的装置,把小卡片两端细线绕过滑轮,并挂上钩码.⑴实验中选择小卡片的目的是▲(填“考虑”、“不考虑”)小卡片的重

力;探究两个力大小关系时,应该观察细线两端所挂钩码的个数.

⑵为了探究两个平衡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进行如下操作:▲(填“挤

压”、“翻转”或“旋转”)小卡片,松手后观察小卡片是否平衡.

⑶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个力的大小还有较

小的差距.你认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答出一条即可).

2.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老

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测物

物体质

量m/

Kg

重力

G/N

比值G/m

N?Kg-1

物体1 0.1 0.98 9.8

物体2 0.2 1.96 9.8

物体3 0.3 2.94 9.8

滑轮

滑轮

细线

细线

第27题图

(2)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________的特点,并通过调整________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3)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下图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

现探究目的的。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两种探究方案。

(1)图a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小卡片,图b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

是;

(2)小明选择了图a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

右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码。这是用于探究两个力

的和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3)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

用于探究不在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4)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

为什么?

4.(2011四川成都,A卷第26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

(1) 实验装置如图17所示。实验目的是探究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两个拉力F1、F2的关系。实验中,小车应该处于状态。

(2) 实验中,通过调整

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3) 实验中,保持F1与F2大小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将

_。

5、如图3的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危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并通过调整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选填“能”或“不能”)平衡。

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没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予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

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小书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才料

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转

五、探究摩擦力

1.右图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过程.

(1)根据图中情景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假设,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B.①②③④都是实验事实

C.①②是实验事实,③④是实验推论

D.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2)每次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其中运动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选填“平衡力”、“非平衡力”或“不受力”).

(3)若用木块代替小车再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还需要添加的器材是长方体木块、钩码和.

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图19中的甲、乙、丙所示。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______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图19中甲、乙两组数据比较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吗?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小明这三次实验情况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从图中甲、丙两组数据比较,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3.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同学们不难发现:

(1)当要研究的物理量不易直接测量时,都要想办法把它们的大小间接表示出来。例如:在探究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如图17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时,必须让木块在水平面上做

运动,通过读取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可间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又如,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如图18所示),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运动,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力的大小可通过小车表现出来。

(2)当要研究某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

一般要采用 法。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与什么因

素有关的实验中,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关系,就要多次改变

,同时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

4、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的实验过程如图20所示.

(1)实验操作的关键是什么?

(2)由甲、乙两图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和图丙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小明又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接触面积有关.请你利用图中已有的 器材,设计探究方案验证小明的猜想. 。 5、用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图5

(1)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沿水平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 力和 力 相平衡,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 (2)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 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3)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 ,小车运动的距离 。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保持 .

6、如图7所示是小明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图中铜块和木块的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

图18

图17

图20

(1)

实验时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沿方向做运动。

(2)比较(甲)、(乙)两图,可得到的结论是。

(3)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N。

(4)图(乙)、(丙)中铜块和木块叠在一起的目的是使相同,可得到的结论是。

六、牛顿第一定律

1.用图14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力和力相平衡,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

(2)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3)比较图14 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车运动的越。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2.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在水平桌面上分别铺上分别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棉布、玻璃,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物体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如图11所示。

(1)实验时小车每次都从斜面顶端滚下,是为了让小车在这些物体表面开始运动的___________相同。

(2)由图示可知,小车在玻璃上运动的距离最______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______,速度减小得越慢。

(3)根据这个实验推理:若水平物体表面绝对光滑(即小车不受任何阻力作用),

那么小车将一直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17所示的是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

(1)实验时要让同一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不同

表面上运动的初始速度。

(2)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小车在__________表面上前进的距离最远,但最后会停

下来,这是因为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而抽象概括出来的。

2、为了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在家里找到了一块海绵(如沙发垫)、一个方凳、一个铁锤(或其他重物),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凳腿朝下放在海绵上,如图24A;

②在凳上加一铁锤,如图24B;

③将凳面改为朝下放在海绵上,并加上铁锤,

图17

如图24C 。

根据小明作法及图中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中为什么选用海绵而不是其它像木板之类的材料? 。 (2)实验中“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体现? 。 (3)由图A 和B 可得结论: 。 (4)由图B 和C 可得结论: 。

3、马剩同学利用砝码、小桌、装有沙子的容器等实验器材,做“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实验,如图甲所示. (1)保持小桌对沙子的压力不变,改变小桌与沙子的接触面积,小明发现接触面积越大.小桌陷入沙子越浅,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有关.

(2)保持小桌与沙子的接触面积不变,改变小桌对沙子的压力,小明发现压力越大,小桌陷入沙子越深,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有关.

(3)实验过程中,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______________ _表现出来的.本实验所用到的研究方法是 。

(4)小明将小桌和砝码又放到一块木板上,如图乙所示,比较甲、乙两种情况后,小明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还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请对此结论作出简要评价.

_____ _______。

4、小明同学利用A 、B 两物体、砝码、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8所示。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 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 (3)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图 所示实验。

(4)小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 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所示。他发现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

八、液体压强

1、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23中各图所示的操作。

(1)为了顺利完成实验,除图中画出的器材外,还需要用到___;

(2)比较图中代号为___、__、__的三个图,可得到的结论是: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

强相等;

图23

图24

(3)比较__、__两图,可以知道: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它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________;

(4)、比较A、D、E三个图,可以看出:_______。

2、两只杯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你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

(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25(a)所示的情

景.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U形管左支管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__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调节的方法是: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2)小明再作图13-12(b)所示的检查. 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

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

(3)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13-12(c)和(d)所示. 他发现图

13-12

(d)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13-12(d)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①你认为,小明的结论

是(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②简要说明理

由:.

九、大气压

1、小明同学利用标有“4.5mL”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步骤如下:(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目的是

(2)如图10-7所示,用细绳拴住注射器活塞,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静止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2N。

(3)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度为6cm,活塞的横截面积为cm2。

(4)测得大气压强的数值为_Pa。(保留二位小数)

(5)朱冉了解到班内同学的实验误差普遍很大,有的偏大,有的偏小.请分析,该实验过程中导致误差的因素有(请写出两条)

2.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一只登山队测出了几个高度的大气压,如下表所示.

高度h/km 大气压p/×105Pa

图10-7

0 1.01

0.4 0.97

0.8 0.92

1.4 0.86

2.0 0.79

图10-6

(1)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10-6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图像.

(2)根据图像,可以看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数量关系大致为:

(3)当高度为1km时,大气压约为 Pa.当高度为3000km时,已到了大气层的边缘,此处的大气压约为 Pa.

(4)除了高度,大气压还与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一个猜想:.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实验探究专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探究专题复习 一.填空题(共6小题) 1.(2014春?成都校级月考)如图所示,“帕斯卡裂桶实验”表明,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有关. 2.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 (2)通过探究得出: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些条件?.3.(2010?桂林)小华在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时,其中一步的操作如图所示,这样操作的错误是:物体不在上运动.纠正错误后,若使木块由铺有毛巾的木板运动到光滑的木板上,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2012秋?思明区校级期末)如图是张鹏同学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示意图,在实验中分别给水平木板表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如毛巾、棉布等),并在木块上分别放置不同质量的砝码进行实验,他们记录数据如下表: 接触面拉力(N)压力情况a木板b木板上垫棉布c木板上垫毛巾 1、木块上没加砝码0.6 1.3 1.9 2、木块上加200g砝码0.7 1.5 2.2 3、木块上加450g 砝码 1.0 1.8 3.0 (1)比较表中各行数据可知,在不变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 (2)比较表中各列数据可知,在不变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压力大小有关,物体受到的压力越小,摩擦力越. 5.(2014春?高安市期末)如图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1)在此实验操作中必须让木块在桌面上做直线运动. (2)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相同时,,滑动摩擦力越大. (3)比较和两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一定时,接触面越,滑动摩擦力越大. 6.(2015?广东)如图是“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甲图所示,将小桌放在海绵上;乙图所示,在小桌上放一个砝码;丙图所示,把小桌翻过来,桌面朝下,并在它上面放一个砝码,①比较两图可知,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②比较乙丙两图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③此实验中运用到的主要探究方法是. 二.解答题(共24小题) 7.(2011春?锡山区期中)某校初二(1)班物理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影响物体重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1)第一组做“探究物体重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的关系”实验.他们用橡皮泥为实验对象,用小刀将橡皮泥雕刻成各种形状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被测物体形状重力G/N 橡皮泥正方形 4.8 圆形 4.2 三角形 3.6 分析实验数据,同学们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物体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他们的结论正确吗?请你对此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作出评价.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物理八下知识点 第七章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要产生力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它们之间不一定接触,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它们既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可以产生两种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或者说使物体发生形变 )。 2、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一般用大写字母 F 来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其符号是 N 。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则只表示出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3、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常见的拉力、提力、压力、支持力都属于弹力,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受力面。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大小相

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并且它们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这两个物体互为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4、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其作用点叫重心,施力物体是地球,用符号 G 表示,其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即与水平面相垂直。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以采用悬挂法来确定。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是 G=mg ,其中G 表示重力,单位是 N ,m表示质量,单位是 kg ,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其值是 9.8N/kg ,它表示的含义是: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为9.8N 。 5、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理解时注意: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反,如人在行走时摩擦力与人行走的方向相同,用传输带运送货物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滑动摩擦力作

初中八年级下物理《力》实验题组卷及答案解析

初中八年级下物理《力》实验题组卷 一.实验探究题(共40小题) 1.如图所示的实验仪器的名称是,它的量程为牛,使用前应沿调零,它现在的示数为牛。 第一题第二题 2.如图为弹簧测力计未挂任何物体时竖放的情景,若没作调节,把重1N的钩码悬挂在它的挂钩上,测力计示数(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N;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无处不在的弹簧 弹簧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弹簧的特点就是在拉伸或压缩时都要产生反抗外力作用的弹力。而且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英国物理学家胡克研究得出结论: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式中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的单位为N/m,生活中说有的弹簧“硬”,有的弹簧“软”,说的就是它们的劲度系数不同。 弹簧工作时的形变量与它受到的外力的关系图象称为弹簧的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使用弹簧时,须根据特性曲钱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否则易造成永久形变,从而失去相应的功能。弹簧具有以下功能: 1.测量功能,利用弹簧的上述性质可制成弹簧测力计; 2.复位功能,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弹簧就能恢复状态,例如,许多建筑大门的合页上都装了复位弹簧,人们进出后,门会自动复位。人们还利用这一功能制成了自动伞,自动铅笔等用品,十分方便。此外,各种按钮和按键也少不了复位弹簧;3.带动功能,机械钟表,发条玩具都是靠上紧发条带动。当发条被上紧时发条弯曲形变,存储一定的弹性能。释放后,弹性势能转变为动能,通过传动装置带动转动,枪支也是利用弹簧的这一性质工作的; 4.缓冲功能,在汽车车架与车轮之间装有弹簧,利用弹簧的弹性来减缓车辆的颠簸。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6、力的测量:测力计 7、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8、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9、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知识点1: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弹力的基本特征: ⑴.弹力产生于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不会发生弹力作用的. ⑵.弹力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拉力(如橡皮筋、弹簧等),另一类是压力和支持力(如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和书本对桌面的压力). 知识点2:弹簧测力计 1、用途:测量力的大小. 2、构造:弹簧、指针、刻度盘等. 每个弹簧测力计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拉力过大,弹簧测力计会被拉坏,使弹簧不能回复到原来的长度,因此在测量之前,先要估计所测力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进行测量时,应做到: 使用前:(1)观察量程、分度值(便于读数). (2)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调零). (3)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卡壳. 使用中:(1)测力时,要使弹簧中心的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使指针和外壳无摩擦, 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2)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面垂直. 三、重力 知识点1:概念

初中人教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实验计算题考试试卷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期末实验计算题压轴试卷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4) 一、实验题计算题压轴题等 1.如图甲所示,长为 80cm 的杠杆 CD(质量忽略不计)左右两端分别用细线连接 A、B 两个物体,在水平位置处于静止状态,其中OD=20cm;物体A、B 的质量分别为 2.4kg 和 6kg,底面积分别为 100cm2和 200cm2。求: (1)B 物体的重力大小为多少? (2)A 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多大? (3)用木板在水平方向轻轻托住 B 物体,使A 物体对地面的压强和 B 物体对木板的压强刚好相等,如图乙所示,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求此时 A 物体受到的绳子拉力大小为多少? 2.一艘体积为3200m3的潜水艇,水舱未充水时总质量为2.4×106kg,(海水密度取 1.0×103kg/m3,g取10N/kg)求: (1)当潜水艇在未充水的情况下漂浮在海面上,排开水的体积是多大? (2)若此潜水艇全部潜入水中,还需吸入水的重力是多少? (3)潜水艇潜入水中深度为80m时受水的压强是多大? 3.如图是一种简易温度计,外界温度改变会使小球受到的浮力发生变化而运动,进而引起悬挂于下端的金属链条长度发生改变,最终小球重新悬浮于液体的某一深度,同时指针指示温度值。(小球体积变化可忽略,写出计算过程) (1)若该温度计中小球重为0.15N,体积为30cm3,20°C时容器内液体密度为 0.9×103kg/m3,则小球受到的浮力大小为多少? (2)被小球拉起的金属链条的质量是多少? (3)若小球与金属链条完全分离,则小球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大小为多少? 4.将重为6N、底面积为100cm2的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往容器里注入20cm深的液体。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体积为400cm3的物体A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10N;将物体A 浸没在液体中时(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5.2N(容器的厚度不计,液体始终未溢出)。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教 案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1.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来自于生产、生活。人们对力的认识也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 那么,什么是力它又是如何作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1、认识力 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 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 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 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 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 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 影仪展示试验情况。引导学生讨 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 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 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 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 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 车、折树枝…… 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 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 的作用。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老师做实验: (1) 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 (2) 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3) 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 力推另一人。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提问: 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观看实验:弹簧拉钩码时自 身也被拉长;小车撞击橡皮筋时 自身运动方向改变;一人推另一 人自身也被向后推。分析:当弹 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 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 时,弹簧是受力物体。其他也是 这样。 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 白: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 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 物。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 现的。 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概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考试试题 一. 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8。每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错选或不选的均 不得分) 1. 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A. 在水平操场上滚动的足球,最终要停下来 B. 人走路被石头绊倒会向前倾倒 C. 锤头松了,把锤柄的一端在物体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套在锤柄上 D. 子弹从枪膛里射出后,虽然不在受到火药的推力,但是仍向前运动 2. 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漂浮在水面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B. 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越大 C. 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在水中的位置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D. 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小 3. 悬浮在水中的潜水艇排出水舱中的一部分水后,潜水艇将() A. 下沉 B. 上浮 C. 仍悬浮在水中 D. 先下沉后上浮 4. 同一艘船从河里驶向海里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海水水ρρ<)() A. 船受到的浮力变小,船身沉下一些 B. 船受到的浮力不变,船身浮上来一些 C. 船受到的浮力不变,船身沉下一些 D. 船受到的浮力变大,船身浮上来一些 5.在标准大气压下,大气压对你的一只大拇指指甲表面的压力大约是() A. 1N B. 10N C. 100N D. 1000N 6. 如图1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在两边的钩码下,各加一个同样的钩码,则() A. 杠杆仍平衡 B. 杠杆右端下降 C. 杠杆左端下降 D. 无法判断 7. A. 可以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 B. 可以省力,同时也可以省功 C. 可以省距离,同时也可以省功 D. 只有在费力情况时才能省功 8. 用如图2所示滑轮组提起重G=320N 用在绳自由端的拉力F=200N A. 120N B. 80N C. 60N D. 无法计算 9. (2)天平和砝码、(3)统一规格的长方体木块2~3一组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2)、(3) B.(3)、(5) C.(3)、(4) D.(1)、(4)10. 在下列四种情况中,推力做功最多的是() A. 用10N 的水平推力把质量为m B. 用5N 的水平推力把质量为m 2C. 用10N 的水平推力把质量为m 2D. 用5N 的水平推力把质量为m 11.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力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7.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8.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9.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分度值和量程);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5)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铅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尤其注意: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比如一根均匀的木棒或一根均匀的铁棒都在它们的中点上) 第八章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故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只有两种情况: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6.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2)用滚动代替滑动; (3)加润滑油; (4)利用气垫。 (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第九章压强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水平放置的物体压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大小)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Pa),1帕=1 N/m2,表示 S F p= F= Ps; P F S=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菜刀用久了要磨一磨是为了增大压强,书包的背带要用而宽是为了减小压强铁路的钢轨不是直接铺在路基上而是铺在在枕木上是为了减小压强,钢丝钳的钳口有螺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知: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飞机上使用的高度计实际上是用气压计改装成的。 13. 1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 1.013×105帕= 76 cm水银柱高=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 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实验汇总

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转Array 3、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 验。 ⑴小芳用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之沿水平方向,根据 的知识,得出滑动摩擦力与拉力大小相等。 ⑵分析图甲、图乙可以得出结论: ⑶通过观察图甲和图丙,可得出 ⑷综合图1中的可以得出结论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是、 。 (5)如果将图丙中的小木块切去一半,再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 的关系是否可行理由是 (6)在图2中砝码和托盘的总重是3N,木块可以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 想要使木块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应该向左施加 N的拉力。 4、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选用的器材有:正方体木 块,读数准确的弹簧测力计,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木板等。 (1)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弹 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很难读数,其原因是。 (2)为解决上述问题,小娟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 实验,解决了上述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填“一定”或“不一 定”)匀速拉动木板,如果此时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N,那么所受摩擦力 的大小为 N。 5、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某同学作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实 验: (1)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比较与两图所示实验,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 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3)比较甲丙两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 该实验说明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_____有关,还与 ____ 有关。 6、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 (1)如图1用手按压强计的橡皮膜,U型管内液面无论怎么样都不会出高度差,原因是。重新调整后用手按压强计的橡皮膜,U 型管内液面出现高度差;将橡皮膜放人酒精中,如图2所示,U型管内水面也出现高度差,这说明;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法(2)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型管中有高度差,通过(选填“a.从U型管内向外倒出适量水”或“b.拆除软管重新安装”或“c.向U型管内加适量水”)方法可以进行调节.(用字母表示即可) (3)比较1、2实验可知,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有关; 比较1、3、4实验可以得出结论.(4)比较5、6图可以得出结论。 7、某同学通过实验来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做了如图14所示的一系列实验。 (1)对比分析a、c两次实验,得出的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是 N (2)对比分析a、b、c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3)对比分析d、e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4)实心物体A的密度是 g/cm3(5)盐水的密度是 g/cm3 8、如图是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图.(1)实验中是通过比较来比较动能大小. (2)动能是指(填序号) A. 小球在斜面上时的动能 B.小球撞击木块前的动能 C. 小球撞击木块后的动能 D.木块的动能 (3)使同一小球从斜面上不同高度自由滚下,是为了研究动能大小与的关系. (4)比较图甲乙可得结论. (5)甲同学通过比较乙丙两图,得出“质量大的物体动能大”,他的结论正确吗理由是 9、小明和小红一起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前,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停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小明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小红认为也可以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调(选填“右”或“左”),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的两端加挂钩码,并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乙所示,并测出力臂.多次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次数F1/N l1/cm F2/N l2/cm 111025 2210120 3215310 实验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3)小明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_________.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七章《力》复习提纲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三、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初二物理下册所有的公式

初二物理计算公式总结 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2.密度公式: 3称量法:F 浮 阿基米德法: F 浮=ρ水 gV 排 F 浮= G 排=m 排g V m =ρ物理量 单位 G ——重力 N m ——质量 kg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 g=10N/kg 。

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N 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质量 kg 平衡法: F 浮=G ④压力差法: F 浮=F 向上-F 向下 (不要求计算) 4.压强公式: p = 5.液体压强公式: p =ρ 注意:S 是受力面积,指有受

6 7杠杆的平衡条件: F 1L 1=F 2L 2 或写成: 2 1F F = 1 2L L 8 滑轮组: F = s =nh 对于定滑轮而言: ∵ n =1 ∴F = G s = h 对于动滑轮而言: ∵ n =2 ∴F = G s =2 h 2 1 n 1

9 机械效率: ×100% 公式总结: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 (1)F 浮=G -F ( 称重法) (2)F 浮=G (漂浮、悬浮) (3)阿基米德原理:F 浮=G 排=ρ液gV 排 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8、功:W =Fs =Gh (把物体举高) 9、功率:P =W/t =FV 10、机械效率:η=W 有/W 总 ?W 总=W 有+W 额外 提示:机械效率η没有单位,用百分率表示,且总小于1 W 有=G h [对于所有简单机械] W 总=F s [对于杠杆和滑轮] W 总=P t [对于起重机和抽水机] 总 有用W W = η

八年级物理实验题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汇总 1.刻度尺是测量的工具,测量前要观察刻度尺的、 和。 (1)使用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2)读数:视线要刻度线;估读到。 (3)记录:数据包括和。 (4)如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5)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的长度为172.5mm,下面物体中最接近这个数值的是()。 (6)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 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为()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2.用停表测量,请观察如图甲机械停表的表盘,大表盘指针走一圈等于,使用停表测量时,用手握住停表,按一下按钮,表针立即走动,按第二下,表针走动,按下归零按钮时,秒针和分针都回到零点。 甲乙丙 (1)图乙停表的读数为。 (2)图丙秒表的读数为 s 3.利用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因此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需要测量的是和,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和。 (1)在图中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让小车由斜面的A点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由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对吗? 。理由是。 4.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到橡皮筋在;边说话,边 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感觉喉头部分在;由此,我 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1)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 空气,我们听到声音__________________,再空气逐渐进入玻璃 罩,注意到,声音又________________,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可以传播声音,而____________不能传播声音。 (2)用一张桌子做实验。一个同学轻敲桌子(不要使附近的 同学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到桌面上,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敲击声。此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也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固体中和空气中哪个传播速度更快?__________________ (4)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___________敲打的声音,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所示,在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时,将钢质 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 伸出桌面的一端,使它振动发声,显著改变钢质刻度 尺______________,比较改变前后钢尺振动的 ____________和声音的______________。 (1)物理学中把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 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频率与单调之间的关系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如下器材:甲乙两个不同的音叉,声波传感器,计算机等。当在声波传感器附近敲击甲、乙两个音叉时,观察到甲、乙两个音叉产生声波的波形分别发图a、b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由图可知甲、乙两个发声音叉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_相同(填声音的特性),你是通过观察图中声波的____________来判断的.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完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已填好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目的:验证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钩码,。 实验原理:二力平衡 实验步骤:按课本P24图8.3-3所示的顺序进行探究,并且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一定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 实验结论: 1、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实验目的: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及其关系。 实验器材:压力小桌一个,海绵一块,钩码一盒。 实验步骤:按课本P30图9.1-3所示的顺序进行探究,并且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结论: 1、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2、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探究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探究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烧杯2个、水、圆柱体、盐水 实验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向上的浮力 实验步骤: 一、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浸入的深度有关 保证浸入液体中物体体积不变,而且要保证物体全部浸入液体当中。改变物体浸入的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结论:浮力与浸入液体深度无关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浸入的体积有关 把圆柱体悬挂在测力计下,当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逐渐增大时,观察测力计示数是否变化结论:示数逐渐变小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保证浸入液体体积不变,先将物体浸入水当中;再将物体浸入盐水当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结论:在盐水中浮力大小 实验结论:浮力的大小与跟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实验目的: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实验器材: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器一套。 实验步骤:按课本P54图10.2-2所示的顺序进行探究,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用公式表示为F浮=G排。

初中物理笔记大全

初中物理公式 速度公式: t s v =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v s t =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密度公式: V m =ρ 浮力公式: F 浮= G – F F 浮= G 排=m 排g F 浮=ρ液gV 排 F 浮=G 压强公式: 物理量 单位 v ——速度 m/s km/h s ——路程 m km t ——时间 s h 物理量 单位 G ——重力 N m ——质量 kg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 物理量 单位 ρ——密度 kg/m 3 g/cm 3 m ——质量 kg g V ——体积 m 3 cm 3 单位换算: 1kg=103 g 1g/cm 3=1×103kg/m 3 1m 3=106cm 3 1L=1dm 3 1mL=1cm 3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N/m 2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ρ ——密度 kg/m 3 V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m 3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G ——物体的重力 N [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时] 单位换算: 1 m==10dm=102cm=103mm 1h=60min=3600 s ; 1min=60s 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N 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质量 kg

p =F/S 液体压强公式: p =ρgh 杠杆的平衡条件: F 1L 1=F 2L 2 或写成:1221L L F F 滑轮组: F = G 总 / n s =nh 斜面公式:FL=Gh 物理量 单位 F —— 拉力 N G ——物体重 N L ——物体通过的距离 m h ——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m 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题时,L 1、 L 2的单位只要相同即可,无须国际单位; 物理量 单位 F 1——动力 N L 1——动力臂 m F 2——阻力 N L 2——阻力臂 m 物理量 单位 F —— 动力 N G 总——总重 N (当不计滑轮重及摩擦时,G 总=G ) n ——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物理量 单位 s ——动力通过的距离 m h ——重物被提升的高度 m n ——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N/m 2 ρ——液体密度 kg/m 3 h ——深度 m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注意:深度是指液体内部 某一点到自由液面的 竖直距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实验汇总

八年级下物理实验探究题 1、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装置如下图所示。 (1)实验时应该控制小车从斜面的滑 下,目的是,本次实验中 应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2)通过实验,肖兰发现小车在表 面运动距离最短,速度减小的就,小 车受到阻力越。 (3)通过实验,肖兰发现小车在表 面运动距离最长,速度减小的就,小 车受到阻力越。 (4)根据实验结果推理:若水平木板表面完全光 滑,且水平木板足够长,小车将一直做.可见,力不是 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将系于木块两端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 钩码,使作用在木块的两个拉力方向,并通过调整来改变拉力 的大小;当他在左边挂两个钩码,右边挂一个钩码时,木块保持静止不动,此 时受到的力平衡(填是或否),所受拉力大小 原因是,如果让你提出改进意见你会 (2)当木块平衡时,小华将木块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木块 (选填 “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 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 (4)小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 现在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情况下,实验时两个力的大小还有较小 的差距.你认为形成差距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5)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 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 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 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转 3、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 验。 ⑴小芳用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之沿水平方向,根据 的知识,得出滑动摩擦力与拉力大小相等。 ⑵分析图甲、图乙可以得出结论: ⑶通过观察图甲和图丙,可得出 ⑷综合图1中的可以得出结论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是、 。 (5)如果将图丙中的小木块切去一半,再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 的关系是否可行理由是 (6)在图2中砝码和托盘的总重是3N,木块可以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 想要使木块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应该向左施加 N的拉力。

初二物理基本概念八年级下册

初二物理基本概念(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1、什么叫做质量? 答: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的物理量符号是m. 2、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如何换算? 答: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千克的单位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3、实验室常用什么器材测量物体的质量? 答: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答: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2、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标尺示数值之和,即为所测物体的质量。使用托盘天平时注意事项:1、首先要认真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称量)和标尺上的分度值(感量),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往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2、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里,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 5、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6、若被测物体的质量小于标尺上的分度值(即天平的感量),该如何测量? 答:可采测多算少法(累积法)进行测量。(如邮票、大头针等m= m总/n) 7、常见物体质量的大约数值是什么? 答:一张邮票:50mg;一个成人:50kg;一只苹果:140g; 一元硬币:10g;一只鸡:1.5kg;一只鸡蛋:50g;一头大象:6t 8、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什么关系? 答:同种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不同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9、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式及单位是什么? 答: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 ρ=m/V 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米3,单位符号是:kg/m3 其它单位有:克/厘米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