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GBZT-229.2-2010
- 格式:doc
- 大小:103.00 KB
- 文档页数: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职业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卫生要求、检测评价及控制原则。
本部分适用于工业企业卫生设计以及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的管理、控制和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60(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300(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295职业人群生物监测方法总则GBZ/T 192(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224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 225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 229.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GBZ/T 22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化学有害因素 chemical hazardous agents本部分所称化学有害因素包括化学物质、粉尘及生物因素。
3.2职业接触 occupational exposure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等与职业性有害因素之间触的过程。
3.3不良健康效应 adverse health effects机体因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而产生或出现的有害健康效应或毒作用效应。
只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接触,即过量的接触才会引起健康损害。
3.4临界不良健康效应 critical adverse health effects用于确定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容许接触浓度,即职业接触限值大小时所依据的不良健康效应。
3.5职业接触限值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OELs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某种或多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不良健康效应的容许接触水平。
1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分级案例1 基本情况某化工厂有甲、乙两个工作岗位,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进行采样分析,其主要化学毒物包括甲苯、环己烷、环己酮、氨等。
其中,甲岗位氨(C TWA )为 8.54mg/m 3,甲苯(C TWA )为 3.28mg/m 3,环己烷(C TWA )为 0.96mg/m 3,环己酮(C TWA )为 1.20mg/m 3;乙岗位甲苯(C TWA )为 26.26mg/m 3,环己烷(C TWA )为 10.62mg/m 3,环己酮(CTWA )为40.50mg/m 3。
甲、乙工作岗位劳动者工作均以仪器操作、巡检为主。
以这两个岗位为对象进行化学物作业分级。
2 计算(旧标准)2.1 化学物危害程度级别的权重数(W D )的取值毒物危害等级评估按照 GBZ 230-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执行,依据化学物各项指标对职业病危害影响作用的大小赋予相应的权重数,计算各项指标加权分值的总和确定毒物危害指数(THI),根据 THI 判定危害程度级别,确定其权重数(W D ),见表 1。
2.2 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职业接触限值比值(TWAPC C B TWA-=)计算本工作场所,甲岗位各化学物职业接触限值比值计算结果,见表 2。
2本工作场所,乙岗位各化学物职业接触限值比值计算结果,见表 3。
C.2.3 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数(W L )甲乙两个岗位劳动者作业活动自动化、机械化程度较高,主要以简单操作、巡检为主,这些作业的体力劳动强度均为Ⅰ级,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2部分:化学物》GBZ/T 229.2-2010取劳动强度的权重数(W L )为1。
C.2.4分级指数 G(G= W D × W B × W L )计算及分级甲乙两个岗位,分组指数计算及分级结果评估,见表 4。
表 4 甲、乙岗位化学毒物风险等级3 计算(新标准)3.1 化学物危害程度级别的权重数(W D )的取值毒物危害等级评估按照 GBZ 230-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执行,依据化学物各项指标对职业病危害影响作用的大小赋予相应的权重数,计算各项指标加权分值的总和确定毒物危害指数(THI),根据 THI判定危害程度级别,确定其权重数(W D ),见表 5。
职业卫生管理规定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卫生管理的基本要求、组织机构、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管理、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职业病防护和日常监测、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应急和事故、职业病、员工健康管理、职业健康资料和档案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制造中心职业卫生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国务院令第619号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8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47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49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5〕16号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国卫疾控发〔2013〕48号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T 229.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 229.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GBZ/T 229.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 229.4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GBZ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Q/ 206 013 职业卫生管理规定Q/-ZX 206 001 安全生产责任制Q/-ZX 206 013 安全环保费用管理规定Q/-ZX 206 014 安全、环境教育培训管理规定Q/-ZX 206 021 危险源及其风险分级管控管理规定Q/-ZX 203 003 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规定Q/-ZX 206 017 变更管理规定Q/-ZX 206 033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Q/-ZX 206 030 安全、环境应急准备和响应管理规定Q/-ZX 206 024 安全、环境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规定Q/-ZX 206 038 设备设施及其维检修管理规定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厂区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实施制度1、目的为规范本公司内各工程职业病危害风险点的分级管控,从源头减少职业病隐患的产生,控制职业病发生,杜绝职业病事故发生,实现安全、健康生产,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项目公司、项目部在建工程范围内职业病危害的风险分级管控。
3、编制依据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Z 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128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6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8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9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224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 229.1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 229.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GBZ/T 229.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 229.4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GBZ 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分级DB37/T 2882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2973-2017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实施细则4、总体要求、目标与原则4.1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程序职业病危害基础资料收集与准备→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制定并评审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培训→风险点分级管控→风险信息更新。
4.2基本原则4.2.1全员参与职业病危害风险辨识、分级和管控,确保风险管控措施持续有效。
总经理应全面负责,分管负责人督促、检查相关措施的落实,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实施、生产、技术、设备管理人员以及项目管理人员、员工均应参与该工作。
4.2.2项目部应根据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结果,落实职业卫生管控措施。
风险评价应遵循科学客观的原则,评价所需基础资料的调查应详实、准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应真实有效且覆盖所有岗位和地点。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GBZ/T 229.4-2012) 前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部分。
GBZ/T 22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按部分发布,目前发布四个部分:——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第2部分:化学物;——第3部分:高温;——第4部分:噪声。
本部分是GBZ/T 229的第4部分。
本部分是GBZ 2.2-2007《工作场全部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中噪声接触限值的配套文件。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把握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把握所、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河南省新乡市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生、李涛、孙伟、何丽华、张敏、周世义、杜燮祎。
1 范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GBZ/T 229的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作业的分级原则、分级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各类存在生产性噪声作业的分级治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行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全部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2.2-2007 工作场全部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T 189.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产性噪声industrial noise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3.2 稳态噪声steady noiseA计权声级波动<3dB的噪声。
3.3 非稳态噪声non-steady noiseA计权声级波动≥3dB的噪声。
3.4 脉冲噪声impulsive noise持续时间≤0.5s,间隔时问>1s,A声级声压有效值转变≥40dB的噪声。
3.5 噪声作业work(job)e*posed to noise存在有损听力、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声音,且8h/d或40h/周噪声暴露A等效声级≥80dB 的作业。
表1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文件一览表序号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名称编号实施时间发布部门备注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1”第52号2011-12-3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4”第70号2014年修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八号199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3号2013-07-0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5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1987-12-03国务院6《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2002”第352号2002-5-12国务院7 《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2011-11-01国务院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376号2003-05-12国务院9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定规定》国务院令第619号2012-04-28国务院10 《生产安全事故保护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2007-06-01国务院11 《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条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号2005-09-0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12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7号2009-05-0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13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5号2012-04-0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14《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2012-06-0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15《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8号令2012-6-1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16《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9号令2012-6-1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17《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1号令2012-6-1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18《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职业健康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1]132号2011-8-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19 《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3〕171号2013-12-3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关于印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2]89号2012-5-29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21《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要求的通知》冀安监管职健[2013]52号2013-5-20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2《河北省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办法》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8)第12号2009-2-1 河北省人民政府23《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令2002-4-11 卫生部24《关于印发<职业病目录>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108号2012卫生部、劳动保障部25《河北省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实施办法(暂行)》冀安监管职健[2010]120号2010-10-21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6 《关于印发<河北省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管实施细则>的通知》冀安监管职健[2012]4号2012-11-28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7 《河北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规范(试行)》冀安监管职健[2012]148号2012 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8 《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转发国家安全监督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冀安监管职健[2012]90号2012 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9 《关于做好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管工作的通知》冀安监管职健[2012]98号2012 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3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2010-8-1卫生部31《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2003-12-1 卫生部3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一部分化学因素》GBZ2.1-20072007-11-01卫生部3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二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2007-11-01卫生部34《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203-20072008-3-1 卫生部35《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信息指南》GBZ/T204-2007 2008-3-1 卫生部36《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 2007-10-1 卫生部37《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225-2010 2010-08-01卫生部38《职业健康检查项目与周期》GBZ188-2007 2007 卫生部39《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2008 2008卫生部40 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Z/T 223-2009 2010-06-01卫生部41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 201042 《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 2626-20062006-12-0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43 《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GB 2890-2009 2009-12-0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44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 5083-1999 1999-12-0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45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13 2014-6-146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 2004-4-14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2012 2012-8-148 《有毒作业场所空气采样规范》GB 13733-92 1993-6-1 国家技术监督局49 《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2268-2012 2012-12-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5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60 2004-12-1 卫生部51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89.1~11-2007 2007-11-1 卫生部5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一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 192.1-20072007-12-3卫生部53 《作业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4-2007 2008-2-1 卫生部54 《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 205-2007 2008-3-1 卫生部55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 224-2010 2010-8-1 卫生部56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 229.1-2010 2010-10-1 卫生部57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GBZ/T 229.2-2010 2010-11-1 卫生部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 229.3-2010 2010-10-1 卫生部59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GBZ/T 229.4-2012 2012-12-1 卫生部60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2008 20086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 12801-2008 2009-10-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62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 16758-2008 2009-10-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63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法监发[1999]第620号1999-12-24卫生部64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13 2013-5-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65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AQ/T 8008-2013 2013-10-1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66 <河北省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导则(暂行)》冀安监管职健[2012]143号201267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AQ/T 4270-2015 2015-9-1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作业指导书1.指导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提高评价质量,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2.适用于公司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的全过程。
3.引用导则文件AQ/T8008-2013 职业病危害通则AQ/T8010-2013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导则GBZ/T197-2007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4.定义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程度、职业病防护措施及效果、健康影响等做出综合评价。
5.依据5.1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令【2011】第5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令【1994】第2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令【2012】第7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令【2002】第70号令)5.2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8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9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0号)《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1号)《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2】第23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6】第49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1】19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高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3】142号)《一般有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2】2002版)5.3标准规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评级标准1 工作程序和内容1.1 风险评价准则根据作业场所或作业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固有危害程度、接触水平和作业工人体力劳动强度,进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多种有害因素对风险的影响权重,结合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人数、防护水平和健康效应,借助风险评估的经验公式量化发生职业病或职业健康损伤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判定风险等级。
1.2 工作步骤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步骤为:a)基础资料准备。
通过工程分析和职业卫生调查,辨识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对其浓度(或强度)进行测定(或测量)或搜集有效的检测数据。
b)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特性、接触时间、检测结果和作业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进行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c)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根据作业岗位工人接触各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的权重系数、接害人数、防护措施及职业病和职业健康损伤的发生结果确定职业病危害风险级别。
d)分级管控。
按照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级别实施职业病危害风险控制措施和分级管理。
1.3 风险点确定通过详实的职业卫生调查和工程分析,明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空分布和岗位接触情况,确定职业病危害风险点。
固定作业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点为岗位工人接害的工作地点或设施,非固定作业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点为接害的岗位工人及其工作范围内存在职业病危害的设施、部位、场所或区域总和(例:锅炉巡检工接触粉尘、噪声和高温)。
1.4 危险源(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1.4.1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应采用工程分析法、经验对照法、检测检验法等方法,参见附录B。
1.4.2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应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GBZ 2和GBZ 160规定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1.4.3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应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时空分布、接触方式及接触时间进行分析。
1.5 风险评价1.5.1 风险评价方法1.5.1.1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a) 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参照GBZ/T 229.1的规定,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指数按式(1)计算:L B M W W W G ⨯⨯= (1)式中:G ——分级指数;W M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权重数;W B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职业接触比值的权重数; W L ——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数。
便携式硫化氢气体检测仪及防护设备配置标准(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目前实际接卸情况,便携式硫化氢气体检测仪和硫化氢防护设备等防护器具应优先配置给接卸、储存含硫化氢原油的大型输油站(库)、抢维修中心及各输油处抢维修队等单位。
第二条按照GBZ/T 229.2-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的要求,对接卸、存储、输送含硫化氢原油的作业场所进行危害作业分级。
对Ⅱ级(中度危害作业)和Ⅲ级(重度危害作业)危害作业场所可适当提高配置。
第三条由于人员和岗位变动,需要及时对便携式硫化氢气体检测仪和硫化氢防护设备配置数量进行调整。
第二章便携式硫化氢气体检测仪配置标准第四条输油站(库)至少配置2台便携式硫化氢气体检测仪(便携式多种气体检测仪),集中管理使用。
第五条外管道巡线人员每站至少配置2台便携式硫化氢气体检测仪,每班交接使用。
第六条抢维修队至少配置2台便携式硫化氢气体检测仪,如个别抢维修队抢维修作业班组较多,可能存在同时进行硫化氢抢维修作业的情况,每班至少配备1台便携式硫化氢气体检测仪。
第三章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防护设备配置标准第七条输油站(库)至少配置2台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进入硫化氢浓度超标区域(硫化氢浓度大于10㎎/m3小于50㎎/m3 )的人员必须配置使用过滤式防毒面具。
第八条外管道巡线人员巡线进入硫化氢浓度超标(硫化氢浓度大于10㎎/m3小于50㎎/m3 )区域时必须配置使用过滤式防毒面具。
第九条输油站便携式硫化氢检测仪及防护设备配置数量见下表:输油站硫化氢检测仪及防护设备配置数量第十条硫化氢防护器材选型要求选用正压式空气呼吸器、过滤式防毒面具的技术性能要符合GB/T 1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 11651—2008(代替GB/ T11651—1989)《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的要求。
第十一条硫化氢防护器材使用规定(一)凡进入硫化氢危险区域必须携带便携式硫化氢检测仪,均应及时检测现场浓度。
GBZ/T 229.2-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2部分:化学物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10年4月12日发布,自2010年11月1日起实施。 GBZ/T 229.2-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2部分:化学物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部分。
GBZ/T 22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按部分发布,目前计划出版以下几个部分: ——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 ——第2部分:化学物; ——第3部分:高温; ——第4部分:噪声。 本部分是GBZ/T 22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的第2部分,是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中化学物接触限值的配套文件。
本部分是在GB 12331-1990《有毒作业分级》基础上修订的,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毒作业分级由五级改为四级;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重更新了新的标准,增加了分级依据,明确了不同来源分级不一致时的处理原则;
——据的职业接触限值类型由原标准的单一的最高容许浓度修改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问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三种;
——增加了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的表述,并替代原标准中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比值; ——增加了体力劳动强度权重,并替代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重系数; ——附录A为正确使用说明。删除了原标准附录A工作地点空气中有毒物质的采样规定。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卫生监督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周志俊、何永华、常秀丽、朱素蓉、唐杰、朱俊、张敏、李涛、陈卫红。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从事有毒作业危害条件分级的技术规则。
本部分适用于用人单位职业性接触毒物作业的危害分级以及有毒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监督。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2.1 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T 189.10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GBZ 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有毒作业 exposure to industrial toxicant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各种化学性有害因素的作业。 3.2 职业接触比值 occupational exposure ratio 工作场所劳动者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实际测量值与相应职业接触限值的比值。 4 分级 4.1 分级原则与基本要求
4.1.1 应在全面掌握化学物的毒性资料及毒性分级、劳动者接触生产性毒物水平和工作场所职业防护效果等要素的基础上进行分级,同时应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和分级管理的差异性。劳动者接触生产性毒物的水平由工作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劳动者接触生产性毒物的时间和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决定。
4.1.2 分级前应确定需要进行分级的作业。应通过系统调查识别作业场所生产性毒物的产生过程、分布范围和采取的控制防护措施,收集工人既往的健康监护资料和事故资料(如有),全面进行职业接触评估后确定。 4.1.3 应定期对分级结果、预防控制措施的建议及其效果进行评估确认。如发现有关参数变动时应重新进行分级,并提出新的预防控制措施和建议。
4.1.4 分级完成后应编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报告书,报告书的内容应包括分级依据、方法、结果以及分级管理建议和应告知的对象。
4.1.5 分级结果应告知用人单位负责人、管理者和相关劳动者。 4.1.6 分级过程的全部资料应归档并妥善保存。 4.2职业性接触毒物作业危害的分级依据 4.2.1 有毒作业分级的依据包括化学物的危害程度、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三个要素的权数。
4.2.2 应根据化学物的毒作用类型进行分级。以慢性毒性作用为主同时具有急性毒性作用的物质,应根据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进行分级,只有急性毒性作用的物质可根据最高容许浓度进行分级。
4.2.3 化学物的危害程度级别的权重数(WD)取值列于表1。 表1 化学物的危害程度级别的权重数(WD)的取值 化学物的危害程度级别 权重数(WD)
1 轻度危害 2 中度危害 4 重度危害 8 极度危害
注1:化学物危害程度级别按GBZ 23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执行。 注2:《高毒物品目录》和《剧毒化学品目录》列入的化学物,其危害程度级别权重系数按8计算。
注3:以上不同分级指标所得的毒物危害程度分级结果有差异时,以最严重的高等级计算。 注4:工作场所同时接触多个毒物时,毒物危害程度级别取最严重的一种毒物计算。 4.2.4 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B)的权重数(WB)取值列于表2。 表2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B)的权重数(WB)取值 职业接触比值(B) 权重数(WB)
B≤1 0 B>1 B 4.2.5 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B)的计算 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B),可按式(1)~式(3)计算: 4.2.5.3 职业接触限值以PC-TWA表示的:
式中: B-一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 CTWA -现场测量的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时问加权平均浓度; PC-T 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其取值按GBZ 2.1执行。 4.2.5.2 职业接触限值以PC-STEL表示的:
式中: B~-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 CSTEL - -现场测量的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短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PC-STEL一一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其取值按GBZ 2.1执行。 4.2.5.3 职业接触限值以最高容许浓度表示的:
式中: B---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 CMAC——现场测量的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瞬(短)时浓度; MAC——最高容许浓度,其取值按GBZ 2.1执行。 4.2.6 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效(WL)取值列于表3。 表3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数(WL)的取值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权重数(WL)
Ⅰ(轻) 1.0 Ⅱ(中) 1.5
Ⅲ(重) 2.0
Ⅳ(极重) 2.5
注:体力劳动强度级别按GBZ/T 189.10执行。 4.3 分级及分级方法 4.3.1 有毒作业按危害程度分为四级:相对无害作业(0级)、轻度危害作业(工级)、中度危害作业(Ⅱ级)和重度危害作业(Ⅲ级)。
4.3.2 有毒作业的分级基础是计算分级指数G,见表4。分级指数G按式(4)计算: G= WD × WB × WL 式中: G——分级指数; WD——化学物的危害程度级别的权重数; WB——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的权重数; WL——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数。 4.3.3 根据分级指数G,有霉作业分为四级,见表5。 表5有毒作业分级
4.3.3 根据分级指数G,有毒作业分为四级,见表5。 表5 有毒作业分级 分级指数(G) 作业级别 ≤1 0级(相对无害作业) 1《G≤≤6 Ⅰ级(轻度危害作业) 6 >24 Ⅲ(重度危害作业) 5 分级管理原则 对于有毒作业,应根据分级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5.1 0级(相对无害作业):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对劳动者健康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应继续保持目前的作业方式和防护措施。一旦作业方式或防护效果发生变化,应重新分级。
5.2 Ⅰ级(轻度危害作业):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可能对劳动者的健康存在不良影响。应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劳动者实际接触水平,设置警告及防护标识,强化劳动者的安全操作及职业卫生培训,采取定期作业场所监测、职业健康监护等行动。
5.3 Ⅱ级(中度危害作业):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很可能引起劳动者的健康损害。应及时采取纠正和管理行动,限期完成整改措施。劳动者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使劳动者实际接触水平达到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
5.4 Ⅲ级(重度危害作业):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极有可能引起劳动者严重的健康损害的作业。应在作业点明确标识,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劳动者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晶,保证劳动者实际接触水平达到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对劳动者进行健康体检。整改完成后,应重新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卫生评价。
附录A(规范性附录)正确使用说明 A.1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评价工作场所生产性毒物作业的卫生状况,区分该作业对接触者危害程度的大小,在综合评估生产性毒物的健康危害程度、劳动者接触水平等基础上实施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时,应与生产性毒物控制和作业分级管理办法配套使用。
A.2 作业分级的重要指标是职业接触水平。分级时,应考虑毒作用类型不同的化学物的接触水平。
A.2.1 在对那些以慢性毒性作用为主同时具有急性毒性作用,即同时具有PC-TWA和PC-STEL两种类型职业接触限值的化学物进行分级时,应注意考虑短时间接触对健康的影响。在依据PC-TWA接触比值进行分级的基础上,还应根据PC-STEL接触比值对短时间接触程度进行分级。
A.2.2 对于只有PC-TWA而没有PC-STEL的化学物,化学物接触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未超过PC-TWA的作业,还应注意任何时间接触水平的波动不得超过超限倍数。如果超出超限倍数,可参考依据PC-STEL接触比值进行的分级。
A.2.3 对于只有急性毒性作用的物质,即化学物只有MAC一种限值时,则只计算MAC接触比值并进行分级即可。
A.2.4 当工作场所同时存在多种化学物时,B值为各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之和,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