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生源多样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1. 引言1.1 生源多样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愈发多元化,学生的背景、特长、兴趣爱好等都各不相同。
这种生源多样化背景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困难,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们不断探索适应性强的管理方式。
现状分析在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如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大、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师生之间沟通不畅等。
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情况,管理者需要及时调整管理策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应对。
挑战与困难在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文化冲突可能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压环境也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挑战,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对策一:建立多元化管理机制针对生源多样化背景,学校可以建立多元化的管理机制,根据学生不同的背景和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比如针对留守儿童、外地生源学生等特殊群体,可以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支持。
对策二:加强文化教育与引导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学校可以加强文化教育与引导,鼓励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背景。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
对策三:强化师生沟通与合作师生之间的沟通是高校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学校应该积极营造师生和谐的氛围,鼓励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对策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现代社会的高压环境和快节奏生活,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心态,增强心理素质。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服务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更好地适应生源多样化背景带来的挑战和困难,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教育模式是为了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需求,本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生产、管理、服务提供应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高职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教育模式既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赢得了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
但是,由于这些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和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等特点,在课堂管理中出现了一些个别问题,本文对这些个别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五年一贯制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差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无故旷课;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打闹喧哗,沉迷于游戏、小说等;自习期间没有目标;没有学习动力,没有学习兴趣,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差。
导致学生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没有目标,只是为了避免孩子在社会上惹是生非而将孩子送入学校;二是部分家长平时忙于工作,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不能通过家庭教育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孩子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出现旷课、厌学等诸多问题;三是部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学习成绩下降,使这些学生缺少一定的自信心,加上文化基础能力差,容易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缺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薄弱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不善于与同学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不关心团队荣誉。
当教师利用做乐赛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会对班级学生划分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比赛式教学,而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只是自己学习,不与同学进行讨论,也不在乎小组的荣誉,这就使得这种教学方法难以进行下去。
导致学生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大多数五年一贯制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从小受到无微不至全方位的呵护,自我意识极强,合作意识淡漠,自私、任性,这使他们很难融入集体生活,善于独来独往;二是大多数学生年龄较小,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差,造成个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阶段,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问题也是需要重视的。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考勤管理不严格。
对于学生的考勤管理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导致一些学生缺勤情况严重。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建立完善的考勤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考勤系统,实现考勤信息的自动化管理,从而提高考勤管理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学风建设不够良好。
一些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怠于学习,甚至出现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加强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增强学生对于学风建设的认知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三是班级管理不到位。
班级管理是学校学生管理的基础,但是一些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存在不足,班级组织形成不良,交流合作氛围不浓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加强班主任的培训,提高其班级管理能力,以及加大对班级管理工作的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源投入,从而为班级管理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第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之四是心理教育不够。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
学校应该加强心理教育工作,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提供学生心理辅导和帮助。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活动等,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考勤管理不严格、学风建设不够良好、班级管理不到位以及心理教育不够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对策,如建立完善的考勤制度、加强学风建设、加大对班级管理的支持和提供心理教育等,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高职院校学生成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学生成绩是学生学籍档案中关键的元素,也是学校的重要档案之一。
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国家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有关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学校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和学籍档案管理制度,真实、完整地记载和出具学生学业成绩,对通过补考、重修获得的成绩,予以如实标注。
第三条学生应当参加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育教学环节(以下统称课程)的评价考核,考核成绩记入成绩册,并归入本人学籍档案。
第二章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第四条学生所修读课程的评价考核,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和学分,按照专业课程标准的规定执行,考核合格者如实记录成绩并计算学分,考核不合格的课程必须进行补考或重修,具体操作按照学校《学年学分制管理暂行办法》《考试考务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学校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以《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依据,把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劳动教育、行为规范养成,以及感恩孝义、勤劳节俭、诚信友善、自信自强等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有关内容进行项目化设置,根据不同内容特点,采用课程教学与专题讲座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读书声”与“跑步声”专项活动配合等多种方式,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折算学分计入学生学业档案。
第六条学生体育课的成绩评定要突出过程管理,应当根据考勤、课内教学、课外锻炼活动和体质健康等情况综合评定。
学生积极参加学校“跑步声”专项活动、参加学校运动会、代表学校参加校外体育竞赛等,可根据参加情况和竞赛成绩折算学分,计入学业档案。
第七条学校激励学生参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等级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考试,支持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学生获得的相关证书、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情况和参赛成绩,均可折算学分,计入学业档案。
第八条学校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大赛,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
公共课教学与考核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公共课的范围第二条公共课是指全院50%以上的专业均开设的课程。
高职公共课包括军训、入学教育、《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体育》、《高职英语》与《计算机文化基础》等。
中职公共课包括军训、入学教育、《法律基础知识》、《体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计算机文化基础》、《语文》、《英语》等。
第二章公共课管理的划分第三条从保证教学质量及课程建设需要出发,公共课实行统筹管理。
军训和入学教育由学工处和各教学单位负责管理。
基础部负责管理《体育》、《高职英语》、《语文》、《英语》等课程。
社会科学教学部负责管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等课程。
计算机信息工程系负责管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第三章公共课管理的内容第四条制订课程标准及开课计划公共课管理单位负责根据教学标准制订相应课程标准及开课计划。
开课计划要明确拟开课程的名称、总学时、课时/周、实训课时、考核方式、分(合)班情况、教室场地以及教学要求等。
第五条选用教材根据教学标准要求,公共课所在教学单位与课程开设教学单位协商,提出教材选用意见,教务处完成相应课程教材的征订事宜。
第六条聘用教师每学期末,由公共课所在教研室聘请任课教师,在征得课程开设教学单位同意后报教务处。
聘任时要优先选用熟悉高等职业教育,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
第七条培训师资每学期开学前,公共课所在单位须按组织人事部要求对任课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内容包括:学习学院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职业道德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讨;优秀教师交流教学经验等。
同时,相应单位还应对教学进度、作业批改与考试规范等提出明确要求。
第八条教学质量监控公共课所在单位负责统筹课程的教学质量检查工作,落实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
浅议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高职院校在发展中也难免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由扩招带来的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学生的思想观念五花八门,管理难度加大。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也日益突出。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高职院校在发展中也难免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由扩招带来的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学生的思想观念五花八门,管理难度加大。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以自己在一线的经历,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为主线,从不同角度出发,谈谈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1、社会需求与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业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些旧的思想观念逐步淘汰,新思想新潮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登上历史的舞台。
高职院校的管理也不例外,一些旧的管理方法、模式显得日益落后,跟不上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目前需要的管理方式与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发生了冲突。
2、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职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
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途径进一步增加,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
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有关干部教师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时间、数量已不占明显优势。
如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仍旧用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来管理学生,无疑会给管理老师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整天板着面孔,拿老一套来做学生的工作,学生怎么能听的进去,因此探讨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必然。
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虽然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提高高职办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高职学生实习管理办法(5篇)高职学生实习管理办法(5篇)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高等职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职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高职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篇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
为规范和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维护顶岗实习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学生顶岗实习,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实习。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类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提高教育质量。
第四条、顶岗实习应当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学以致用、专业对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施。
第二章、组织与领导第五条、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省(区、市)、市(地、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实行属地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有统筹管理的责任。
第六条、学校应当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选择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安全生产有保障以及生产经营范围与学生所学专业方向一致或相近的实习单位组织学生顶岗实习。
第七条、学校与实习单位合作成立顶岗实习指导小组。
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为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提供条件。
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基于教育部24号令提出的辅导员八项主要工作职责摘要:高职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地,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推动高职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5条中罗列的辅导员的八项主要工作职责为基础,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深入探讨高职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促使高职辅导员真正肩负起对大学生思想引导、事务管理、职业规划、成才导航的重任。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职责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直接执行者和具体指挥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因此辅导员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的养成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培养合格人才的质量。
而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高职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
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担负着对大学生思想引导、事务管理、职业规划、成才导航等重任,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推动高职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006年9月1日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的第5条中对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列出了八项,每一项都有其具体的要求,笔者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对具体怎样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部24号令提出的辅导员第一项主要工作职责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摘要】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学生流失严重、学生违纪现象严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不足以及学生社团活动不足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如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体系、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及加强学生社团活动等措施。
通过综合解决方案,可以有效提升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推动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
通过实施以上措施,可以帮助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对策、学生流失、学生违纪、学生心理健康、学生职业发展、社团活动、综合解决方案、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在教育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在为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的也面临着学生管理方面的种种挑战与困扰。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流失严重、学生违纪现象严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不足、学生社团活动开展不够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还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前景。
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品质和水平,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与探讨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才能更好地推动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1.2 问题意识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学生流失严重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很多学生在读完一两年后选择转学或辍学,造成学校的学生数量不稳定,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发展。
学生违纪现象也比较突出,包括迟到早退、缺席、作弊等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氛围。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探析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已经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文
章以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特点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为
出发点,提出精细化、规范化、人本化,多元化的学生管理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 管理方法 精细化 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
04(a)-0207-01
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职
院校学习。而作为当代高职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
大改变,思想和行为上呈现出的新特点、新问题,这给教育和管理
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面对着这些的问题,管理者怎样改变传统的
管理手段去管理数量众多、个性突出、思想前卫的高职学生已迫在
眉捷。
1 高职院校学生现状分析
1.1 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差
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目前,在校的高职学生,独生子女较多,
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缺乏吃苦耐劳
的精神,自觉性差,依赖性较强;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意识。
1.2 团队意识淡薄
大多数高职学生行事我行我素。他们崇尚个性,在处理事情时,
注重个人感受,忽视他人的想法,对集体的利益及荣誉持漠不关心
的态度,对集体的事情不愿努力去做;在人际交往中,不注重培养
与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感情,忽视团队协作精神;在集体活动中,
不愿意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缺乏担当的态度。所有这些,
都会使班级和寝室的凝聚力不强,人际交往紧张等问题。
1.3 学生受挫能力普遍低下
受挫能力是指个人遭遇挫折时,能摆脱挫折困扰而避免心理与行
为失常的能力,即个人经得起打击和挫折的能力。高职学生由于一
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挫折和打击,因此,遇
到点小事就会不知所措。走进大学校园后,当面对人际交往中出现
矛盾、学习中遇到困难、恋爱时受到挫折、家庭遭受变故等问题时,
会不知如何应对。当这些负面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自卑、
逃避现实、抱怨命运不公等现象,进而产生较强的挫败感,而无法
自我调节。
2 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的现状
2.1 学生管理工作表面化
由于分工不够明确,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融党务、政务于一体,集
教育工作、管理工作于一身,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事无巨细,亲力
亲为。这样的管理模式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者深陷事务性工作中,疲
于应付,很难对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工作规律等问题作深入
的研究与分析,更没有精力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探索欲
等综合素质。
2.2 学生管理方法僵硬化
绝大多数管理者管理观念陈旧,主张严管、严抓,采取“堵、压”
为主的硬性管理方式,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
体地位”,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很难形成学生管理工作
者与学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等良性互动。
2.3 学生管理平台单一化
有些辅导员面对学生管理这项具有复杂性的工作,依然沿用传统
的管理模式,即依靠学生干部进行信息传达。无可厚非,虽然这种
依靠“辅导员—学生干部(主要是班长)—学生”的直线型管理平
台能够实现学生管理者的既定目标,但是也阻碍了学生与管理者之
间双向或多向思想交流,不能实现管理信息发布—— 接收—— 反
馈的正常循环机制,不能得到很好的管理效果。
3 新时期解决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3.1 实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精细化、规范化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所以,
要想解决实现学生管理工作表面化的问题,必须进行精细化管理。
实现精细化管理,首先要落实管理责任,明确不同学生管理工作者
的岗位职责,推行分工负责制。同时,学生管理工作需规范化,即
建立《辅导员职责手册》《学生工作者量化考核实施办法》等一系
列制度,并不断完善。加大对出勤、工作业绩、常规工作等的考核
力度,实施绩效考核办法,调动全体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创造性,增强其工作的活力。
3.2 实现高职学生管理人工作本化、人性化
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立足学生利益,
为学生创造一种开放的、平等的、宽容的校园环境。针对学生自身
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深入、
有效。
3.3 实现高职学生平台多元化
直线型管理已不适合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必须增设辐射状
和开放型的多元化管理平台。首先,增设管理层面,强化寝室长和
各种社团(如:爱心社、登山协会等)负责人工作职责,以寝室长
和社团负责人为工作基点,构筑各种信息传达和反馈机制。其次,
管理者应该积极构建以网络文化阵地(如:校友录、博客、论坛、
qq群等)为载体建立起渗透式的思想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奋发向上、
积极进取。再次,学生管理工作者需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平等的身份
实现彼此之间的心灵沟通,全面有效地了解并尽力解决学生所面临
的问题。
总之,在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自身特
点,运用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人性化、多元化的教育管理方
法,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深入有效。我相信,只要不断的积极探索,
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而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宜音.自我与他人: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述要[j].心理学动态,1999(3):58-62.
[2] 徐建岚.何琳琳.城乡大学生受挫能力比较研究
[eb/ol].http:
//wenku.baidu.com/view/f0558d6a011ca300a6c3906f.html,
2011-06-05.
[3] 张熙.90后大学新生的教育管理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
术研究,2009(8):24-27.
[4] 陈健平.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
2009(2):123-125.
[5] 毛新年.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学报,2007(4):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