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机箱风道设计及散热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4
机柜设计经验总结在机柜设计过程中,通常考虑以下几点:1)电池柜和主设备箱体通常采用分体式或电池内置式结构2)电池柜通常采用自然通风设计,不要忘记在百业窗口加防尘网,虑网,防护等级较主设备箱体较低。
3)主设备箱体防护等级较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机柜的密封性。
以下为采用各种方式的优缺点:1)风扇(过滤风扇)特别适用于经济的排出高热负载。
只有在柜内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使用风扇(过滤风扇)才是有效的。
因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柜内空气流向应当是由下往上,因此,通常情况下,应在柜体的前门或者侧壁板的下方作为进气口,上方作为排气口。
如果工作现场的环境比较理想,没有粉尘、油雾、水汽等影响柜内的各元器件正常工作的,可采用进气口装风扇(轴流风机),排气口有可能的话加装一装饰板,进气口为了安全和美观,可以在外面加装一风机装饰板。
如果工作现场的环境不理想,含有粉尘、油雾、水汽等影响电气控制柜内的各元器件正常工作的,那就应该在进气口选用过滤风扇,在排气口选用过滤栅,以防止粉尘、油雾、水汽等进入电气控制柜内。
现在国内外有不少厂家都有成熟的产品供应,安装简单方便,而且可以很方便地更换其中的过滤垫。
过滤垫一般分为无纺纤维过滤垫和细过滤垫,其中无纺纤维过滤垫用于防止10微米以上的灰尘颗粒,细过滤垫用于防止10微米以下的灰尘颗粒。
但是选用过滤风扇时,柜内外的空气是没有隔绝的,仍然有可能因为灰尘、水汽、腐蚀性气体的进入而损坏元器件及影响元器件正常工作。
风扇(过滤风扇)的选型可以根据柜内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以及柜内热损耗在风扇的特性曲线表中选取。
风扇(过滤风扇)是使用最普遍的方法。
二.空调:风扇适用于柜内温度高于环境温度,但是当环境温度高于柜内温度或者环境温度高于柜内要求的温度(一般为35℃)时,那就应该考虑使用工业空调器了。
还有当柜内外空气循环要求隔绝时,也应该考虑使用工业空调器。
空调采用压缩机制冷原理进行强力制冷,实现对电气控制柜内部温度的恒温控制,由于柜内外空气循环相互隔绝,故可以有效地防止有害、潮湿的气体及粉尘进入柜内。
了解电脑机箱散热设计电脑机箱是电脑的外壳,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电脑内部硬件,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散热环境。
在选择电脑机箱时,了解电脑机箱的散热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电脑机箱散热设计的相关知识。
一、机箱散热设计的重要性随着电脑硬件的不断升级,电脑的散热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电脑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无法及时排出,会导致硬件温度过高,从而影响电脑的性能甚至损坏硬件。
因此,良好的机箱散热设计对于电脑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二、机箱散热设计的原理1. 散热方式机箱散热设计通常采用四种方式:自然散热、风扇散热、水冷散热和热管散热。
自然散热是利用机箱内部的空气流动来进行散热,效果较差;风扇散热是通过风扇产生的气流将热量带走,是目前最常用的散热方式;水冷散热采用水冷系统将热量传导到散热器,效果更好;热管散热利用热管中的工质传导热量,适用于狭小空间的散热。
2. 散热布局在机箱内部布局散热器时,应考虑到热量的产生和排出。
通常,散热器应位于电脑内部热量最多的位置,如处理器和显卡上。
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机箱内部的风道和散热孔,以提高散热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安装散热风扇、散热片等辅助散热设备来提升散热效果。
三、常见的机箱散热设计1. 散热孔设计机箱通常会在一定位置设置散热孔,用于排出热量和进风散热。
散热孔应设置在电脑硬件热量较高的位置,如处理器和显卡位置。
合理的散热孔设计能够提高机箱的通风性能,从而有效降低硬件温度。
2. 散热风扇设计散热风扇是机箱散热设计中常用的设备之一。
一般情况下,机箱上会设置一到多个散热风扇,用于排出热量并增加空气循环,以保持机箱内部的稳定温度。
散热风扇的数量和大小应根据机箱内部硬件的热量产生情况来确定。
3. 散热管设计散热管是一种常见的散热器件,它能够将热量从热源处传导到散热器,并通过风扇的辅助散热来降低硬件温度。
散热管的设计应考虑到硬件的热量分布和散热器的布局,以保证热量能够有效传导和散热。
360机箱顶置风道设计方案风道设计是计算机电脑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决定着整个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在机箱顶置的设计方案中,恰当的风道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机箱内部热量的散热效率。
因此,对360机箱顶置风道设计方案的研究和研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360机箱顶置风道设计方案技术原理介绍1、影响散热效果的因素要想达到有效的散热效果,各种因素必须得到考虑和把握,包括风扇放置位置、风孔设计、风扇风量以及风道形状等。
2、风扇放置位置对于机箱顶置风道设计而言,风扇的放置位置主要是处在机箱顶部的中央位置,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散热效果。
3、风孔设计为了更加有效的散热,机箱顶置的风道设计中,风孔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
推荐以风孔朝上的方式进行设计,这样可以更大程度上提高散热效果。
4、风扇风量风扇风量是影响风道散热效果的关键因素,过大的风量可能会导致机箱内部温度过高,而极小的风量则会堵塞风道,影响空气的流动。
只有合理的风量,才能得到合理的散热效果。
5、风道形状风道形状也会影响风道散热效果。
要想达到理想的散热效果,风道的设计应该尽可能的合理、简单、实用,考虑各个空间的分布和流量。
二、360机箱顶置风道设计方案特点1、空间利用率更高360机箱顶置风道设计方案采用了适合机箱空间尺寸的风道设计,最大程度地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从而有效提高了散热效果。
2、易于安装360机箱顶置风道设计方案具有结构紧凑、安装简便的优点,即使机箱空间紧张,也可以轻松安装,更加方便快捷。
3、极低噪音由于采用了最新的风扇设计,360机箱顶置风道设计方案在运行时,噪音极低,不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是用户体验更佳的选择。
三、360机箱顶置风道设计方案的应用360机箱顶置风道设计方案可以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电脑系统,具有更高的散热效率和更低的噪音,可以更好的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
此外,这种方案还可以应用于视频游戏机,电视机以及其他高性能设备,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散热效果,满足用户的需求。
CPU散热器的散热风道设计及风扇匹配CPU散热器作为计算机硬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散热降温的关键作用。
为了保证CPU的正常运行以及延长其使用寿命,合理的散热风道设计和合适的风扇匹配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CPU散热器的散热风道设计和风扇匹配进行探讨,以满足CPU降温的需要。
一、散热风道设计CPU散热风道的设计是为了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合理引导热风流动,促进散热过程。
在散热风道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散热材料选择散热器的散热效果与散热材料的导热性能密切相关。
常见的散热材料有铜和铝。
虽然铜的导热性能更好,但铝的散热性能同样出色,而且价格更为实惠。
因此,在选择散热材料时需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2. 散热器的结构设计散热器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到其在电脑机箱中的布置位置,以及与其他硬件的配合情况。
通常情况下,散热器应与CPU密切接触,以保证热量能够快速传导到散热器表面,然后通过风扇排出。
同时,在散热器的结构设计中,需要合理设置热风流通的通道,保证热风能够迅速被排出。
3. 散热风道的路径设计散热风道的路径设计需要遵循热风流动的规律,合理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以提高散热风道的通风效果。
常见的散热风道设计有“U”型、“Z”型和直线型等。
其中,“U”型设计相对来说更加合理,能够更高效地引导热风流动,达到降温效果。
二、风扇的匹配风扇的选用直接影响着CPU散热效果的好坏。
在风扇的匹配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散热风扇的尺寸选择风扇的尺寸要与散热器的尺寸相匹配,以保证能够完全覆盖散热器表面,并且不会造成任何遮挡。
一般来说,散热风扇的尺寸越大,转速越低,噪音越小,但是风量也相对较小。
而较小的散热风扇则更容易产生噪音,但风量相对较大。
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尺寸。
2. 风扇的转速控制风扇的转速控制是保证散热风扇正常工作的关键。
过低的转速可能导致散热效果不佳,过高的转速则会增加噪音。
为了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可以采用PWM调速技术,根据CPU的温度变化自动调整风扇的转速,以保持稳定的散热效果。
散热风道设计原理一、引言散热风道是工业生产和家庭空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将热量从热源传递到散热器,并通过风流的形式将热量带走。
本文将介绍散热风道的设计原理,包括风道的材料选择、尺寸设计、形状设计以及风道与散热器的连接方式等方面。
二、风道材料选择散热风道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如铝合金、不锈钢等。
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和机械强度,能够有效传导热量,并保证风道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此外,金属材料还具有较好的阻燃性能,能够在火灾发生时有效阻止火势蔓延。
三、风道尺寸设计风道的尺寸设计直接影响到散热效果。
一般来说,风道的截面积越大,通风量越大,热量传递效果也越好。
但是过大的风道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因此需要在满足散热需求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尺寸。
此外,风道的长度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过长的风道会增加系统的压力损失,降低通风效果。
四、风道形状设计风道的形状设计也是散热风道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风道的形状应尽量简洁,以减小空气流动的阻力。
常见的风道形状有矩形、圆形和半圆形等。
矩形风道由于边角的存在会产生阻力,而圆形和半圆形风道则能够减小阻力,提高通风效果。
此外,风道的弯曲处也需要进行合理设计,减小压力损失。
五、风道与散热器的连接方式风道与散热器的连接方式也对散热效果有一定影响。
常见的连接方式有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
直接连接是将风道直接与散热器相连,通风效果较好,但需要考虑散热器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间接连接则是通过风扇将风道与散热器相连,通风效果稍差,但可以减小散热器的负荷,延长使用寿命。
六、散热风道的优化设计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来改进散热风道。
例如,在风道内部增加导热层,能够增加热量的传导面积,提高散热效率;在风道的出口处增加扩散装置,能够扩大风道的出口面积,减小阻力,增加通风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节风扇的转速和风道的角度来进一步优化散热效果。
七、结论散热风道设计原理是实现高效散热的关键。
机箱散热解决方案
《机箱散热解决方案》
要想提高计算机性能,良好的散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机箱散热系统是确保计算机正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地疏导机箱内的热量,保持内部温度在合适范围内。
机箱散热解决方案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风冷散热系统
风冷散热系统是最常见的散热解决方案之一。
它包括风扇和散热片,通过风扇的转动将热量排出机箱。
风冷散热系统的优势是安装简单,价格相对较低。
但是它的散热效率相对较低,而且风扇会产生噪音。
2. 水冷散热系统
水冷散热系统通过水冷却CPU和其他热量较大的部件,较风
冷系统而言,水冷系统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和更低的噪音。
然而,水冷系统的安装和维护较为复杂,且价格昂贵。
3. 隔热散热垫
隔热散热垫是通过隔热材料的散热功能来帮助减少机箱内的温度。
这是一种相对简单、便宜的散热解决方案,适合一些小功率的设备。
4. 散热管
散热管是一种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帮助热量散发的散热解决方案。
它将热量从源头传导到更大的散热面或更好的散热系统上,提高了散热效率。
综上所述,不同的机箱散热解决方案各有自己的优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在选购机箱时,要考虑机箱内的散热系统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散热解决方案,保障计算机的稳定运行。
若何给机箱设计优越的散热风道?许多同伙以为,要快速排出机箱内的热空气,多加几个机箱电扇就可以了,这是个熟悉的误区,现实上,过多的机箱电扇,或者电扇装配不当,可能会导致机箱内空气流淌杂乱,反而下降了散热后果.在这里我们要引入风道这个概念.简略点说,风道就是空气在机箱内活动的轨迹.合理设计的风道,可敏捷带走机箱内的热空气.南边的同伙可能都很有体验,冬天小路里的风比坦荡地方的风大得多,也特殊冷,这时小路就是一个很好的风道.风道的形成,主如果因为机箱内部的电扇的迁移转变,把机箱内的热空气强迫抽出,使机箱内产生负压,吸引机箱外的冷空气由机箱的开孔进入机箱从而形成空气的交流.风道是由机箱内的电扇迁移转变强迫形成的,是以机箱内电扇的若干.地位都邑影响风道的强弱和轨迹.我们以最通俗的电脑体系来介绍散热风道.这种体系平日只有一个电源电扇,并籍以形成风道,8厘米电扇的电源与12厘米电扇的电源,在风道上有一些差别.一.8厘米电扇形成的风道(8厘米电源电扇形成的风道)上图为8厘米电源电扇形成的风道图,红色部分暗示的是主风道.这种方法,冷空气从机箱前面板的下方进入机箱,从电源后面抽出.冷空气进入机箱后,现实上并没有流过重要的产热大户如硬盘.CPU.显卡与光驱,这些产热大户产生的热量,一般是经由过程两种方法带走:一.显卡.硬盘产生的热空气,经由过程主风道边沿的旋涡进入主风道排出机箱;二.光驱.硬盘产生的热空气上升,积累在机箱上方,经由过程主风道边沿的旋涡形成的帮助风道(兰色线暗示)排出机箱.可以看出,采取8厘米的电源电扇进行散热,热空气不克不及实时地排出,并且机箱消失一些散热逝世角如显卡.PCI卡等地方.二.12厘米电扇形成的风道(12厘米电源电扇形成的风道)采取12厘米电扇的电源,电扇地位翻转了90度,导致了风道产生了变更.如上图,主风道经由了CPU,是以改良了CPU的散热(从一些评测文章看,采取12厘米大电扇电源,如航嘉沉着王,的确下降了CPU的温度),但硬盘.光驱仍然得不到幻想的散热.三.增长机箱电扇的感化增长机箱电扇确定会转变风道,如下图,8厘米电扇的电源,在增长一个机箱后,可以形成帮助风道,气流可以流过CPU和显卡邻近,对这两个配件进行散热.现实上如许做的后果与采取一个12厘米电扇电源是一样的.增长少量的机箱电扇,是可以改良散热的,但“矫枉过正”,机箱电扇增长过多,会形成较多的强迫风道,风道力气互相可能会抵消部分,反而影响了散热后果,特殊是机箱正面开孔过多.四.更好的方法以上描写的是简略的模子,从中可以看出,硬盘老是个散热逝世角,那么若何改良硬盘的散热呢?笔者采取了一个很简略的方法,就是把软驱的塑料档板卸下来,形成一个通风口,两块硬盘,一块装配在风口上面,一块装配在风口下面.别的,电源用的是航嘉沉着王(12厘米电扇,省了一个机箱电扇),并且把机箱后面的机箱电扇口用胶带封住(这点很重要),如许形成了两个大的进风口.散热后果异常显著,CPU温度降了4度,经由过程软驱口摸硬盘,温度也很低,风口有显著的空气流淌.如图.光驱部分的散热比较麻烦一点,假如前提许可,建议采取上面开孔的机箱.五.其它身分除了风道的设计外,风量的大小,也影响散热.采取风量大的电源电扇(如航嘉.金河田海象)和机箱电扇,风量最好达到20CFM以上.六.总结1.尽量采取12厘米电扇的电源;2.机箱电扇和电源电扇的风量尽量大;3.不要装配过多的机箱电扇;4.不须要的机箱开孔要尽可能封住;5.机箱内的理线要整洁,尽量不要阻拦风道.。
机箱的导热与散热风道布局设计在现代计算机领域,机箱的散热设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良好的散热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计算机硬件温度,提升性能,并延长硬件寿命。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机箱的导热与散热风道布局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设计。
一、导热与散热的重要性计算机硬件在长时间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散热,硬件温度将会迅速升高,甚至引发过热现象。
过热对计算机硬件的稳定性和寿命都造成不利的影响。
因此,合理的导热与散热设计是确保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二、散热风道的设计原则1. 拟定散热风道规划在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设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散热风道的规划方案,这取决于所使用的硬件配置以及机箱体积等因素。
一般而言,散热风道应从前部或下部,将冷气引导至热源附近,然后排出机箱。
2. 合理设置散热风扇散热风扇是机箱散热的关键部件之一。
在布局风扇时,应根据热源的位置和排气方向合理设置。
通常,热源附近的风扇速度应高于其他位置,以确保热量能够迅速有效地排出机箱。
3. 合理设置风道的进出口在设计散热风道的进出口时,应避免过大或过小的开口;过大的开口会导致热量的泄漏,降低散热效果,而过小的开口则可能导致阻塞,减少空气流动,使散热不畅。
4. 优化散热风道的材质选择合适的材质对于优化散热风道也是极其重要的。
耐高温、导热性好的材料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度的上升以及热量的损失。
三、机箱内部导热设计1. 合理布局硬件组件在机箱内部设计时,应合理布局各硬件组件,避免过于集中排布,以减少热源对周围硬件的影响。
同时,应保证硬件之间有充足的间距,以有利于空气流动。
2. 使用散热片或导热胶在紧密的硬件组件之间,可以使用散热片或导热胶来提高导热效果,使热量能够更快速地传递到散热风道。
3. 确保散热片与散热风扇的紧密接触散热片与散热风扇是提高散热效率的另一重要因素。
在设计中,应确保散热片与散热风扇之间的紧密接触,以确保热量能够有效地传递和散发。
机箱风道设计
机箱风道设计是指为了提高机箱内部空气流通的效果,合理布置机箱内部结构和风扇,以有效降低温度、减小噪音和延长硬件寿命。
以下是机箱风道设计的要点。
首先,机箱风道设计应考虑到空气流通的方向。
一般来说,机箱前面和底部是进风口,背面和顶部是出风口。
进风口应尽量保持通畅,而出风口则需要设计合理的散热通道,使热空气能够顺利排出。
同时,注意空气流向应是由下往上或由前往后,以避免热空气逆流。
其次,机箱风道设计应考虑风扇的数量和位置。
通常,机箱内部会安装多个风扇来增加空气流通量。
风扇的位置要根据硬件散热量大小和空间布局来确定,以保证空气能够覆盖到所有硬件部件。
同时,要注意风扇之间的间隔,避免相互影响。
另外,机箱风道设计还要考虑有效降低噪音。
通风系统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因此应选择低噪音的风扇和散热器,并采取隔音措施来减少噪音传播。
例如,在风道设计中加入隔音材料或采用降噪风扇。
最后,机箱风道设计还应注意硬件安装的合理布局。
硬件的位置和排列方式对空气流通和散热效果有影响。
应将高散热硬件放置在相对通风良好的位置,如前方或上方,以充分利用风道系统的散热效果。
综上所述,机箱风道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在计算机硬件散
热和噪音控制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合理的风道设计能够提高硬件的稳定性和寿命,同时也提升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性能。
浅谈机箱散热问题中的风路处理夏天就快来临,对醉心oc的各位来说,散热又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了当然你可以加大投资购买超强的散热设备,也可以添加水冷等bt级散热不过对于一些手头上不太宽裕的diyer(比如我{10})来说,这个也是一个奢侈的投资。
与其空想现在怎么从那弄来那几百大洋购买装备,还不如多动一些心思如何利用手上现有的设备来达到最好的散热效果。
为了让平时饱受我们折磨的cpu能够清凉一下,除了要选择好的散热器,个人觉得最主要的还是解决好机箱的散热风路。
当然用裸机和打开机箱侧盖的另当别论,那个我本身是很不喜欢的,而且散热好了,灰尘又成了一个头痛的问题。
散热风路的处理的原理其实很简单:排出机箱内存各个发热点散发的热气流,吸入室温相对低温气流。
我的方法是:用不透气的材料将后面的机箱风扇和CPU散热器封闭起来,露出CPU散热器的风扇吸取的流入机箱的等同于室温零散进风,这样就可以达到最好的散热效果了。
示意图如下在保证有足够的前零散进风的前提下,封闭机箱后面所有的进气口,能保证机箱风扇排出的热气流不回流到机箱中。
这样处理后,基本上可以只安装后面一个机箱风扇就可以了,前面的进风口只要保证有一定的零散进风量就可以不用加机箱风扇。
因为CPU散热器散发的热气流不会在机箱中聚流,机箱内的温度也会大大的降低,这样的整体散热可以说不用花什么费用,而且只要一个机箱风扇就可以待到很好多效果。
我的一些处理图用包装主板用的泡沫纸将cpu散热器和机箱风扇封闭起来,只是开了散热器的风扇口。
机箱后面的散气孔已经全部封闭,除了机箱风扇口和电源风扇口,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散发的热气流不会回流到机箱中机箱前面只保留了一个软驱口做为零散进气口,可以加强一些过滤网,这样就可以解决灰尘的问题了,我个人比较懒。
有一些例外的机箱是不能安装机箱风扇的,如我的一个杂牌机箱只有一个6cm的机箱风扇口,安装风扇后无疑声音太大。
所以我利用了双风扇电源的底部风扇做了一个原理相同的处理用泡沫纸和电源风扇做了一个封闭处理同样后面的散气孔要丰上要提醒的是这样无疑加大了电源散热的压力这样做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不贴图了,大家可以试试看看,反正根本不用什么投资,材料也是现成的。
12风扇位机箱风道设计中高端电脑在高负荷运行时,CPU、显卡会释放出很大的热量,如果机箱内部风道不够合理,CPU和显卡温度就会很高,因此一个合理的风道是很有必要的。
在设计风道之前,先说几个概念。
机箱风扇位:目前主流的机箱前面会预留3个风扇位、后面会预留1个风扇位、顶部会预留2~3个风扇位。
正负压风道:负压风道:指出风量大于进风量。
正压风道:指进风量大于出风量。
负压风道由于出风量大于进风量,外部空气会从机箱的缝隙被吸入内部,不太好防尘,而正压风道由于进风量大于出风量,进风大多是通过机箱风扇进入,只需要在机箱风扇处安装防尘网就能有效的防止灰尘进入机箱,所以我比较推荐正压风道或者均压风道。
热空气比冷空气质量轻,热空气会上升,机箱内部发热量最大的硬件是CPU和显卡。
各个风扇位的风扇该如何选?先说一个概念,风压扇和风量扇。
风量扇就是指风量大的风扇,适合后面、顶部安装,快速排出热风。
风压扇就是指风力大的风扇,相对风量扇来说风量较小,适合给前置风扇位用,因为前置风扇位要将风吹到后面去,也适合水冷冷排使用。
如何判断风扇的出风方向?看风扇扇叶,凹面就是出风的,凸面就是进风。
当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转一下风扇试试哪边吹风哪边吸风。
CPU散热对风道的影响如果CPU使用的是风冷散热,散热器风扇出风顺着风道出风方向即可。
如果是水冷的话,目前有2种比较主流的方法。
冷排顶置冷排顶置的优势在于,冷排的CPU热量直接排出机箱外部,对于机箱内部的温度影响不大。
冷排前置冷排前置的优势在于给冷排降温用的是外部的冷空气,所以CPU温度会比冷排顶置低几度,但是被冷排加热后的热空气又进入了机箱内部,整个机箱的内部温度就会比冷排顶置高几度。
两种方法优缺点都很明确,如果主要是玩游戏,我个人建议是顶出,因为大部分游戏对显卡的要求比CPU要高,玩游戏时,显卡满载的温度也很高,这样对显卡的压力能小一点。
凉爽体验机箱常见风道设计图解分析主流机箱产品风道解析【IT168 导购】很多入门级DIY玩家在配置电脑时,为了让CPU、显卡等配件更好地超频,为它们搭配、换装了大尺寸鳍片、高转速风扇的散热器产品。
但是,在这些装备就绪后,玩家发现超频后的系统依然死机、重启频繁,效果并不明显,反而噪音增加了许多。
其实,这些玩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散热问题,那就是机箱中的风道设计。
如果一个机箱没有合理的风道设计,任凭风扇的散热能力再强,也只能是在一堆“热气”中不断旋转,效果可想而知。
风道是指空气在机箱内运动的轨迹。
合理设计的机箱,在风扇的帮助下能形成有效的风道。
简单说就是机箱的设计必需要考虑冷风从哪里进入,热风从哪里散出,风的流向如何控制。
当然,有的玩家会说:我们可以打开机箱侧板,再配上一个小电扇对着机箱内部狂吹,解决空气流动问题。
这种方法虽然达到了空气流通的目的,效果也提升明显,但随之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大量灰尘进入机箱,日久天长容易损坏板卡等精密配件;配件产生的辐射会毫无阻挡的危害人体健康;风扇+“无盖”机箱产生的隆隆噪音让人“震耳欲聋”。
设计合理的机箱风道能在风扇的帮助下形成有效的气流通道,冷风从一侧散热孔进入,在风扇的帮助下,从另外一侧的散热孔抽出,在流动的过程中带走热量。
TAC标准,优势散热机箱TAC标准我们前一段时间专门讲过,这里把TAC 1.0版本的风道效果与TAC 1.1版本进行比较,为大家讲解一下标准进步带来的散热性能提升。
图1 TAC 1.0标准风道示意图图2 TAC 1.1标准风道示意图在TAC1.0版中,Intel的设计概念是通过加装直径约60mm的可调节侧面板导风管,并使用80mm机箱后侧排风扇来加强机箱内部空气对流,从而实现CPU 正上方空气“恒温”38度的散热效果。
不过由于CPU的功耗提升的太快,这种设计目前只能满足Intel赛扬D档次中低档系统的散热需求。
之后Intel对TAC 1.0标准进行了微小的修改,使风道形成得更加合理,这就诞生了TAC 1.1标准。
机柜散热解决方案引言概述:机柜散热是在数据中心和服务器房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据中心的规模不断扩大,机柜散热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机柜散热解决方案,帮助您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机柜内部的温度,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正文内容:1. 空气流通优化1.1 机柜布置合理:合理的机柜布置可以确保空气流通的畅通,减少热量积聚。
例如,将高功耗设备放置在机柜的下部,利用冷空气下沉的原理,降低设备的温度。
1.2 空气流通通道设计:在机柜内部设置合适的通道,将冷空气引导到设备的前部,热空气则通过后部排出。
这样可以避免冷热空气的混合,提高散热效果。
1.3 机柜门设计:选择透气性好的机柜门,以便空气能够自由流通。
同时,可以考虑在机柜门上设置风扇或散热孔,增加空气流通的效果。
2. 散热设备的选用2.1 散热风扇:在机柜内部安装散热风扇,通过强制对流的方式,加速空气流通,降低设备温度。
可以选择高效率、低噪音的散热风扇,以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员工的舒适性。
2.2 散热片:对于功耗较高的设备,可以在其散热部件上安装散热片,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
2.3 水冷系统:对于高性能服务器或超级计算机等设备,可以考虑使用水冷系统。
水冷系统可以通过水冷板或水冷头将热量传递到水中,再通过水循环的方式将热量带走,提高散热效率。
3. 温度监控与管理3.1 温度传感器:在机柜内部安装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机柜内部的温度变化。
可以通过温度监控软件,对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和报警,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温度过高。
3.2 空调系统:合理选择和配置空调系统,确保机房的温度在正常范围内。
可以根据机柜的功耗和热量产生量,选择合适的空调制冷量和空气流通量。
3.3 火灾预防:机柜散热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和火灾隐患。
因此,应在机房内设置火灾预防设备,如烟雾报警器和灭火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火灾风险。
4. 环境优化4.1 机房布局:合理的机房布局可以减少设备之间的热量相互影响。
箱体通风散热及温控设计随着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其功耗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散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良好的散热设计可以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延长设备寿命,提高工作效率。
本文将针对箱体通风散热及温控设计进行探讨。
一、箱体通风散热设计1. 散热原理箱体通风散热是通过空气流动将设备产生的热量带走,以降低设备温度。
散热原理主要包括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两种方式。
对流散热是指通过空气的流动将热量带走,可以通过设置散热孔、散热槽等方式增加空气流通。
辐射散热是设备表面的热量通过辐射的方式传递给周围环境。
2. 散热设计要点(1)合理的散热孔设计:在箱体上设置合理的散热孔,可以增加空气流通,促进热量的散发。
散热孔的大小和位置需要根据设备功耗以及散热要求来确定。
(2)散热材料的选择:散热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散热效果。
常用的散热材料有铝合金、铜等,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可以将热量快速传导到散热面。
(3)散热风扇的使用:对于功耗较大的设备,可以使用散热风扇来增强散热效果。
散热风扇可以增加空气流动,加快热量的散发。
3. 散热设计实例以一个服务器机箱为例,可以在机箱上设置散热孔,以增加空气流通。
在机箱内部,可以设置散热风扇,增强散热效果。
另外,在机箱内部可以设置散热片,将热量快速传导到散热面。
二、温控设计1. 温控原理温控设计是指通过控制设备的温度,保持其在安全工作范围内。
常见的温控原理有基于温度传感器的反馈控制和基于温度阀值的阈值控制。
基于温度传感器的反馈控制是通过温度传感器感知设备的温度,并将温度信号反馈给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根据设定的温度范围来控制散热风扇的转速。
基于温度阈值的阈值控制是通过设置一个阈值温度,当设备温度超过该阈值时,控制系统会自动启动散热风扇或其他散热措施,以降低设备温度。
2. 温控设计要点(1)合理的温度传感器布置:温度传感器的布置位置应该能够准确感知设备的温度,避免温度传感器受到其他热源的干扰。
同时,温度传感器的数量和布局需要根据设备的特点和散热需求来确定。
机柜散热解决方案机柜散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代数据中心或者机房中。
过热的机柜可能会导致设备损坏、性能下降甚至发生火灾等严重后果。
因此,采取适当的机柜散热解决方案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机柜散热解决方案。
1.改善机柜通风:机柜通风是散热的基础。
可以通过增加一个或多个通风口或者更换通风网孔较大的机柜门来提高机柜的通风性能。
同时,确保机柜周围没有阻碍空气流动的物体,如墙壁、其他机柜等,以确保空气能够顺畅地流入和流出机柜。
2.使用风扇:机柜内的风扇可以帮助增加空气流动,提高散热效果。
风扇可以安装在机柜的顶部、底部或者侧面。
有些风扇是由机柜内部的设备产生的热量驱动的,而另一些风扇则是通过连接到外部电源来驱动的。
3.加装散热器:机柜散热器安装在机柜顶部或者侧面,可以通过冷凝换热的方式将热量转移到周围的空气中。
这些散热器通过通过水或者其他流体来从机柜内部带走热量,然后将冷却后的流体重新注入机柜中。
这种方式需要额外的冷却设备以及管道连接,但是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散热效果。
4.控制室温度和湿度:机柜所处的环境温度和湿度也会影响机柜的散热效果。
通过控制机房的温度和湿度可以提高散热效果。
使用空调系统、湿度控制设备等可以帮助维持稳定的环境条件,从而提高机柜的散热效果。
5.使用冷通道和热通道:冷通道和热通道是一种机柜散热和冷却的布局方式。
在冷通道中,冷空气从机房的空调系统进入机柜,冷却设备,并最终排出热空气。
热通道则是将热空气从机柜中排出,并将其重新引导到机房外部。
通过合理布局冷通道和热通道,可以有效减少热空气的循环,提高散热效果。
6.设备布局优化:机柜内设备的布局也会影响散热效果。
最好将设备安装得相对紧凑,以减少空气流动的阻力。
同时,应该避免将高热量产生设备放置在一起,以免热量累积。
对于高热量产生的设备,还可以考虑使用散热罩或隔热板来分离它们,并将热量引导到机柜外部。
总之,合理的机柜散热解决方案对于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延长设备寿命以及保障机房安全至关重要。
盘点机箱风道设计及散热技术
上次跟朋友一起喝茶的时候谈论到机箱的散热问题,可能有些人对这方面可能不是很了解,也有很多人为散热的时候而烦恼,今天我们就浅淡下机箱最近的变化及风道散热效果的方式和技术
话还是得从以前的散热技术说起,38度散热大家应该都知道吧,38度机箱是英特尔前几年推出的,以前的机箱大家想想可知,只是一个装配置的一个机架,完全没有散热功能,而38度机箱就打破了这项设计,38度其实就是在电脑较长时间运行后,机箱内部CPU散热片附近的温度仍可以保持在摄氏38度左右!这就是38度机箱!说白了,就是通过良好的散热设计,让你的电脑工作在比较低的工作温度下。
工作温度低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比如硬件平均无故障时间会常一点,自调节风速风扇的转速会比较低所以风扇的噪音会比较小。
这两年,TAC2.0机箱也浮出市场,主要是随着硬件的性能的发展,功耗也变的越高,38度也不敢保证温度将会低于38度,于是市场上又推出了TAC2.0机箱,和之前的“38度机箱”一样,新规范机箱是通过后置风扇和电源风扇向机箱外排风以形成机箱内负压环境,通过侧板的开孔吸入冷空气给CPU和显卡等发热元件散热,同时前面板的各处开孔进气也可以为硬盘等其它元件提供散热的气流。
之前CAG1.1的设计要使35度室温环境下CPU风扇进风口温度不超过38度(即温升为3度),而TAC2.0的设计要使CPU风扇进风口温度相比室温的温升不超过5度,即35度室温下不超过40度。
目前呢,阿尔萨斯这个品牌也推出了款新的散热技术,专利分区式散热技术,所谓的专利分区式散热技术主要是,前方进,后方、电源位和顶部出风,更多的出风比进风多也有利于产生机箱的负压,让更多的冷空气从镂空的前面板以及侧板进入机箱。
如上图所示,专利散热系统的挡板,设置在显卡和北桥之间,上部分的发热大户CPU和北桥产生的热量通过机箱顶部和后部的风扇吹出机箱外部,而显卡部分的热量则会通过下置的电源风扇和机箱背部吹出,这样可以提高机箱的散热效果。
而一般得普通机箱则是CPU和显卡都是同一地方进出风,会导致热气排不出去,分区式散热机箱就不同了,有效的避免了CPU和显卡之间产生的热量相互加热,内部构建出的双风道配合多个机箱风扇,将机箱产生的热量沿着风道排出机箱外,不仅能够保证一般用户的散热需求,并且还能够应付超频情况下的机箱散热需求。
机箱的设计及散热技术都在不断的更新着,专利分区式散热技术目前可说是一个热点,也普及了我们普通消费者的烦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