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古代法制故事 看寇准如何用一盆清水断案
- 格式:docx
- 大小:5.29 KB
- 文档页数:3
寇准断案1.寇准上任北宋年间,鄂西巴东县频发天灾,朝廷挑唆了粮银发去巴东赈灾。
谁知舟刚到巴东,一伙儿响马从天而降,劫了粮银,跑患上无影无踪。
随后,巴东县衙破了此案,劫犯被关入去世牢,但被劫的粮银却着落不明。
就在这时候,19岁的寇准被派去巴东任新县令。
寇准带了侍从寇以及,乘船赶到巴东县城,泊岸时已经是燃灯时分了,寇准不肯轰动他人,就在一家客栈投宿。
客栈后面是一片竹林。
三更,竹林里突然传来呜咽的声音,如同有人在悲切饮泣。
寇准被惊醒,坐了起来。
他推醒寇以及,说:你听听,如同有个女子在哭诉?寇以及揉了揉惺松的睡眼,听了听后说:这是风吹后院竹林的声音,老爷想多了,快睡吧!寇准却说:不合错误,你听,这声音愈来愈悲恸,愈来愈苍凉!若是是风,怎样能发出如斯凄厉的声音?寇以及知道寇准性格迂直,便说:老爷说患上是,只是这三更半夜,未便往寻根问底,到了来日诰日,再往探个事实吧。
寇准见他说患上有理,便再也不多说甚么。
天一亮,寇准就带着寇以及,来到后院的竹林。
可竹林中哪有人的踪影?两人走到竹林边,仰面一望,眼前是两座新修的高楼,中心有巷道,巷道口正抵着客栈竹林。
寇以及说:老爷你望,昨晚风尽管不年夜,但被高楼逼入巷道里,加重了风骚,以是吹患上竹林发出凄厉的声音,其实不是甚么人的饮泣声。
谁知寇准却说:那我就更不大白了!说着手指高楼,只见高楼雕梁画栋,楼匾上刻着千灯楼三个镂金年夜字。
寇准正色道:巴东崩山滑坡,朝廷赈银又被劫,苍生苦不胜言。
谁有如许年夜的财力,能在这寸土寸金的街心修如许奢华的高楼?寇以及挠了挠头,被问住了。
寇准见四周有几个拿扁担的苦力,就向他们探问这座新楼是谁修的。
苦力们说:谁修的?哪一个懂得!只懂得老房原来是个小茶社,茶社老板是一个姓姚的老头儿。
寇准问:这姚老头如今那边?苦力说:入去世牢了,说他就是劫赈银赈粮的匪贼头目!寇准问:姚老头家里另有他人吗?苦力说:另有个女儿,失事之后就不翼而飞了!寇准内心一动,正要继承问,苦力却说:我劝你莫问了,我们这处所是洞小鬼魅多,你再问,小心牛头马面来索命!说着就都走了。
县官断案的历史典故县官断案的历史典故从前有个县官很会断案,靠他的机智,很多无凭无据的案子都断得一清二楚。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县官断案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县官断案的历史典故一次有两个人扯着一块白布来告状。
异口同声都说:“我拿着白布到集上去卖,半路遇了雨。
正好走到前不靠村,后不靠店的漫洼里,只好把白布展开遮雨。
这个人,央求我也让他遮遮雨。
我看他淋得可怜,就答应了。
雨过天晴之后,这个人硬说这块白布是他的。
没办法,只好来衙门请县官审断。
”县官一听两人说的都一样,又无第三人在场,怎好判断。
想了一下,心生一计,就说:“老爷无法断这无证人的案子,你们一人一半把布分开回家去吧!”随即叫人把布一截两半,叫他俩下堂去了。
二人走后,县官立即吩咐差人:“分别跟上他俩,把面带喜色的人给我抓来。
”果然两个人中,有一个满脸带笑,另一个却是愁眉苦脸。
公差把那个笑的带回公堂,稍加审问,就招认了。
果然是他骗了人家的布。
又一次,有个卖锅的,拉着一个瘸子来告状。
他说:“近几天一连少了几个锅。
为了查看究竟,就在放着几撂锅的`院子里,藏在暗处看着。
不大一会儿来了个瘸子,一看没人,掂起一个大锅就走。
我出来将他一把抓住,问他为啥偷锅,瘸子硬是不承认。
只好拉着瘸子,带着锅,来衙门请老爷公断。
”县官听了事情的经过,问瘸子道:“你为啥偷人家的锅?”瘸子苦着脸说:“老爷明断,我是个瘸子,咋能拿得动这能大个锅,是他诬赖小人。
”县官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道:“既然不是你偷的,是他诬赖了你,老爷就把这锅断给你,拿回去罢!”瘸子觉得自己得了便宜,满心欢喜,把锅抄起来顶到头上抬腿就走。
只听后边县官一声断喝:“站住!你不是说你瘸,拿不动大锅吗?怎么拿得这么利索。
纯粹是胡言狡辨,如不招认,难免皮肉受苦!”瘸子大惊,暗想,这回我咋忘了装样子了,只得承认这锅是他偷的。
小学语文-古代趣味故事——依法办事
选自《旧唐书》
时上命玉工为带,坠坏一銙,乃私市以补。
及献,上指曰:此何不相类?工人伏罪,上命决死。
诏至中书,浑执曰:陛下若便杀则已,若下有司,即须议谳;且方春行刑,容臣条奏定罪。
以误伤乘舆器服,杖六十,余工释放,诏从之。
【注释】
1、《旧唐书》见本书《酷刑冤狱》注①。
本篇选自《旧唐书?柳浑传》。
2、上指唐德宗李适,公元779805年在位,年号贞元。
3、带古代官服在腰部束带,俗称玉带。
4、銙音垮(kuǎ)。
玉带上的扣版,用金或玉做成,质地和数量随地位而不同。
5、私市以补自己买来补齐。
6、类种类,一样。
7、伏罪承认有罪。
8、中书即中书省,是封建时代掌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的机关。
长官称中书令,唐代改称右相。
9、浑柳浑,字夷旷,襄州(今襄樊市一带)人,当时任宰相。
10、乘舆器服专指皇室的车骑穿用的东西。
11、杖封建时代五刑:笞、杖、徒、流、死中的一种,用木杖抽打犯人。
12、余工其他工人。
【译文】
当时唐德宗命令玉工做一条玉带,玉工不小心摔坏了一个扣版,自己买来一个补上了。
呈送皇帝是,德宗指着说:这个同别的怎么不一样?工人承认了欺君之罪,皇帝下令处死。
诏令下达到了中书省,宰相柳浑坚持说:陛下若杀了玉工也就罢了,如果交给主管部门查办,就必须详细审议;况且在春季执行,请容我按照法律审判,奏请定罪。
后来按照误伤皇家车马用具服饰罪,处杖刑六十,其他工人无罪释放。
唐德宗同意这样处理。
[法制小故事]古代法制故事:看寇准如何用一盆清水断案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邦人,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他少年时英俊豪迈,通晓《春秋》三传。
十九岁时,就考中进士,做了知县的官职,那时他年轻有为、机智灵敏,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几百年来人们都十分尊敬和爱戴他,他的事迹也广泛流传。
其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寇准智审铜钱案。
一日,寇准像往常一样正在县衙处理公务。
忽然,有两个人拉拉扯扯、争吵不休地来到大堂告状,其中一个的手里还拿着一个袋子,里面盛着铜钱。
寇准一拍惊堂木,问大堂上跪着的两个人:“你们谁是原告,谁是被告?状告所为何事?快快与本官讲来”。
寇准话音还没未落,两人就嚷嚷着说:“青天大老爷,我是原告,他是被告”。
寇准再拍惊堂木,呵斥道:“真是岂有此理,怎么你们两人都会是原告呢?你们不要争,一个一个慢慢地说”。
网络配图这时,只见其中一个向前走了两步,说:“我是本地一个专卖羊肉的屠夫,他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我们两人都是单身汉,同住在一起。
我辛辛苦苦卖了一年多羊肉,攒了两千铜钱,让他替我保管,原准备是用这钱娶个老婆的。
这几日,媒婆给我说了户人家,我急等着钱用,就让他把钱给我,不料他竟想吞掉这些钱,说钱是他的,还说是我敲诈他。
青天大老爷在上,请您为我评评这个理”。
接着另外一个来告状的人忙不迭地说:“大老爷,别听他胡说。
我天天上山砍柴卖掉,好不容易才积攒了这么多钱,今天早晨,他硬是要把这些钱全部拿走,说是他的。
小人冤枉啊!这确确实实是我卖柴挣来的钱。
请大老爷为小人作主”。
这时,卖羊肉的与砍柴的两人又在大堂上争吵起来。
寇准明白事情的原委了,他又拍惊堂木,转向卖肉人问:“你说钱是你的,可有什么证据”?卖肉人一听寇准问这样的话,跪在地上又磕头又是作揖,口里说道:“大老爷,我们两人是亲戚,平时吃住都在一起,我每天卖肉的钱都是他替我保管的,虽然没有什么证据,但这是实情啊”!砍柴的人大声申辩说:“他是胡说,他挣的钱怎么可能会让我保管呢?他怎么自己不保管呢,大老爷,别听他的,没有这回事”。
【历史典故】宋代司法制度的建立:死刑要复核不可能有狗头铡宋代的一切制度设计,均遵循一个原则:“事为之防,曲为之制”(防范的对象包括文武百官、皇亲贵戚乃至君主本人),司法制度也不例外。
为防止法官枉法或误判,宋代形成了一套非常繁复、严密的司法审判程序,“防奸”之深,为历代所无,即使在今日看来,也会觉得这套程序过于“繁琐”。
我们看电视剧《包青天》,会发现那剧中包公审案,明察秋毫,一桩案子,当庭就问个清清楚楚,然后大喝一声“堂下听判”,辞严义正宣判后,又大喝一声“虎头铡侍候”。
但实际上,在宋朝,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审讯与判决情景。
包拯果真如此断案,则严重违犯司法程序,将受到责罚。
让我们以宋代的国家级法院为样本,来重建当时刑事审判的整个过程。
在宋朝,每个州都设立了两个法院——分区法院和州法院。
这两个法院是平行的,配备了专职司法官员。
刑事案件进入审判程序后,国家法院必须启动“分庭”的司法机制,即审讯法官(监狱庭)和起诉和量刑法官(司法庭)不能是同一人,而是两个没有利害关系的人。
宋人认为,“监狱部门和法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部门,所以也有必要防止通奸。
”在讯问的过程中,法官需要遵循“据状鞫狱”的原则,《宋刑统》规定:“诸鞫狱者,皆须依所告状鞫之。
若于本状之外别求他罪者,以故入人罪论。
”说的是,法官鞫问的罪情,必须限制在起诉书所列举的控罪范围内,起诉书没有控罪的,法官不得自行问罪,否则,法官以“故入人罪”论处。
古代重口供,允许刑讯,不过宋代对刑讯的使用已有了严格限制,更加注重证据与检验,对证验明白无疑者,不必用刑逼供,可以“据状断之”;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以及孕妇、产妇,也不得拷讯。
违法用刑的法官,将会被追究责任。
在案件审理之后、起诉和判决之前,还有一个“记录”程序,即另一名法官询问囚犯并核对供词。
如果审问官与狱警有利害关系,而且年龄和门都一样,他必须避开。
在记录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案件是错误的,记录人员没有发现并反驳,记录人员也将受到处罚。
一字断案的历史典故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唐玄宗的皇帝。
他非常喜欢书法,经常邀请一些书法家到宫中来展示他们的才华。
有一次,唐玄宗在欣赏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时,发现了一处错误。
这位书法家在写“龟”字时,少写了一个点。
唐玄宗当即指出这个错误,并要求书法家修正。
书法家非常尴尬,他知道自己的错误被发现了,但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误。
于是,他开始找借口辩解。
他说:“陛下,这个字是故意少写一个点的。
因为乌龟没有点更好看。
”唐玄宗听后哈哈大笑,并回答说:“你说得对,但是我的皇宫里可不是养乌龟的地方。
”
唐玄宗的回答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双关语,既表达了他对书法家辩解的不屑一顾,也巧妙地避免了直接批评。
这个故事成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典故,被人们称为“一字断案”。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我小时候最喜欢听的故事就是包公断案的故事,每次听完之后都感觉像是亲眼目睹了整个案件的过程。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印象深刻的包公断案的小故事。
这个故事叫做“东篱寺施行所漏洞案”。
相传,清代卓妃被八国联军掳走,当时的皇帝流亡海外,朝廷没有了实权,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治安极其脆弱,小偷小摸的案件屡见不鲜。
然而,数次类似的案件中,皆是有些神秘之处,看似包公难以破解,实则是那些涉案人物结伙投机,以不可告人的方式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这一次,包公正在杭州任知府。
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份密报,说是在东篱寺施行所发生了漏洞案。
包公当即赶往现场,仔细的调查了整个案件,并留下了一句话:“真正的罪犯,是邻居。
”这句话看似公开且单纯,但实际却隐含了深意。
包公担心,如果他公开点名,被指认出来他的邻居会施加报复。
因此,他雇用了一位卖馄饨的老婆婆,在她的摊位上发表了一番演讲。
老婆婆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甚至引起了当时的官员们的关注。
她一口气讲了三个小时,但始终不提到这个案件。
直到最后,她用:“好吧,我来说一件事情。
”的话题,把观众的注意力又重新拉回了她的身上。
她告诉大家,她居住的那条街,最近颇有几个姑娘失踪的事情。
她曾看到周围的人们都以为是那些以为神秘的人干的,但她看出来了,“罪犯就是他的邻居”。
她说认为邻居很可疑,但不敢直接指明。
于是,她邀请邻居们到小巷里玩耍,然后趁机搜查了邻居们的家,查找是否有任何嫌疑物。
果然,她在一个邻居的家中找到了被偷窃的物品。
这时,邻居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妙,便向包公自首。
最终,案件得以有效解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包拯不只是一个聪明的法官,他也很善于利用周边资源。
通过用一系列的复杂谋划,他能够引导市民向正确的方向,他的思维密密麻麻的,而且却不脱离现实。
他大胆创新,不顾传统和风烛残年,用他的智慧,在那个技术极其落后的时代,追求合理。
他的独特思维标志着他的伟大。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一切。
寇准的故事
寇准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
寇准小时候就很聪明,九岁就能写诗作赋。
有一次,他的父亲在家中作诗,刚刚提笔,忽然觉得沉甸甸的,原来是小寇准在一旁用小手托着父亲的诗稿,笑嘻嘻地看着。
他父亲发现后,既高兴又感慨地说:“吾儿日后必成大器。
”
寇准在宋太宗朝以刚直足智著名。
有一次,北宋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
情节严重的王淮,赃钱以千万计,仅被撤职仗责,不久又恢复了原职;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
寇准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知政事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
后来,他在宋太宗面前揭露了王沔的阴谋,使得王淮被重罚,而祖吉得以平反昭雪。
寇准在任成安县令时,处理案件非常公正。
他令衙役在衙前贴出告示:“本官初来乍到,暂停一切堂断,诉讼一律造册候处。
”暗地里,他化装私访,早出晚归,调查、搜集黑绅恶霸罪证。
有一次,他审案时响木一拍升堂:“本官审案不拘俗套,原告、被告一起陈述。
”整个公堂之上人声鼎沸,震耳欲聋,结果寇准依次断案,法度严谨,判罚到位,堂下众呼青天。
以下是十个经典的古代法治小故事:
- 众人逐兔:战国时期的慎到曾写过一个故事,有一只兔子在田野里奔跑,有成百上千的人在后面追赶,并不是一只兔子可以分给这成百上千的人,而是因为所有权没有确定下来的缘故。
- 一断于法:战国初期魏国政治家、法学家李悝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 徙木立信:战国时期的商鞅在秦国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
在起草了新法、尚未颁布之际,害怕百姓不信,推行不开,于是就想了个办法。
- 明察秋毫:齐桓公、晋文公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
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因此他向孟子请教。
- 秦镜高悬:公元前206年,刘邦攻进秦国都城咸阳。
进入咸阳宫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仓库时,见其中金银珠宝,不可胜数。
这些法治小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法治精神,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寇准廉洁自律小故事寇准居百官之首,位高权重,却谦谨如故,闻过则喜。
一次,寇准赴陕西公干,与曾任蜀地太守的张咏相遇道中。
他知张咏吏治清明,才学过人,便有心请教。
张咏觉得寇准“是个奇才,只可惜学术不足”。
如今见寇准态度诚恳,便委婉答道:“《霍光传》不可不读啊。
”寇准不解其意,回到住所,便急忙找来《汉书·霍光列传》一字不漏地读下去,读到“不学无术”这句话时,寇准恍然大悟:“多年来忙于政务,确实是荒废了学问,今后务须改过才是。
”但寇准对阿谀奉承之人却深感厌恶,参知政事丁谓出自寇准门下,一次他们一同参加宴会,席间寇准喝汤时不小心把菜汤沾到了胡子上,坐在一旁的丁谓见了,连忙站起身来用袖子给他擦拭,寇准平时便看不惯丁谓的溜须拍马,这时便借机取笑他说:“参政乃国之大臣,难道是专门为官长拂须的?”丁谓当众遭此奚落,羞愧难当,从此怀恨在心,发誓要报复寇准。
宋真宗晚年身患重病时,刘皇后主持朝政,其兄仗势横行,欺压百姓。
案卷报到相府寇准的案头,年已六十的寇准铁面无私、疾恶如仇的作风不减当年,当即判处刘皇后之兄的死刑。
此举虽为百姓除了大害,却也使寇准同刘皇后结下了深怨。
不久,刘皇后便伙同身边的奸佞大臣丁谓几进谗言,致使寇准罢相,丁谓当了宰相。
丁谓为了将寇准置于死地,把他一贬再贬,最后被放逐到边远的雷州去充军。
事过几年,丁谓事发被贬崖州途经雷州。
寇准的家丁闻讯,个个摩拳擦掌,欲加报复。
寇准得知后,把家丁统统关了起来,直到丁谓过了雷州才把他们放出来。
而他自己不仅不计前嫌,还特意派人备上一只蒸羊厚待丁谓。
“宰相肚里能撑船”,寇准坦荡大度的心胸不仅装着苍生和黎民,也容得下末路中的昔日政敌。
寇准到雷州后,因恶劣气候,生活艰难,身体很快垮下来,于次年秋天在忧郁中病逝。
回顾寇准的一生,其廉洁自律从以下两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他的为官清廉之道和为人自律之本:一是明辨是非,清正廉洁。
寇准任当朝宰相,可谓“官阶显赫,权通四海”,然“家无余财,衣无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驹牛”,深为黎民百姓敬仰。
历史上清官断案的故事清官,是指在历史上任职官员期间,以廉洁公正、勤政为特点的官员。
清官断案的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官员的才能和正直品质,更体现了他们在司法领域的公平与正义。
以下将结合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为大家讲述历史上清官断案的故事。
一、包公断案包拯(公元1010-1062年),北宋政治家,以清廉公正而著称。
包公担任开封府知府期间,曾经主持了许多有关刑案的审判,他以公正的态度处理案件,深得人民的敬爱。
有一次,开封城发生了一起离奇的命案,一对夫妇被杀害,断案的责任被交给了包公。
案发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线索,而周围的邻居也都没有看到任何可疑人物。
面对这个棘手的案件,包公决定利用科学取证的方法来解决。
他下令将案发现场周围的土地分类整理,通过对土地的湿度和植物生长情况的观察,包公推断出凶手是个身高较高、步态稳健的人。
接着,包公召集所有可疑人物进行体格对比,并命令他们走过预先铺设的土地。
最终,只有一个人的脚印与案发现场的土地相符,他就是凶手。
这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断案过程,展示了包公聪明才智和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力,同时也彰显了他对公正司法的坚持。
二、秦桧案秦桧(公元1072-1155年),南宋时期的政治家,以权谋手段闻名。
然而,正义的力量无法被掩盖。
秦桧作恶多端,百姓怀恨在心。
最终,他在历史上成为了清官断案的反面教材。
秦桧曾经任职浙江官员时,凭借自己的权势,经常以私利为考虑,背弃了公正法律。
有一次,有人告发一位杀害亲属的凶手,市民们希望秦桧能够公正地审判此案。
然而,秦桧却对凶手与自己有亲戚关系,他竟然将案件搁置了数年。
幸运的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名叫陆秀夫的清官闻讯后前来调查此案。
陆秀夫顶住了来自秦桧的压力,审理了此案,并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
正义终究显现,秦桧的罪恶行径也被揭露。
三、赵昌父断案赵昌父(公元974-1038年),北宋时期的清官,以廉洁公正、公平正直而闻名于世。
赵昌父历任多个官职,在断案中表现出了过人的才能和聪明智慧。
司马光断案司马光断案的故事司马光断案的故事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法官。
他在中国古代断案王朝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有关司法公正和智慧推理的传奇故事。
本文将介绍其中之一,以展示司马光在司法领域的卓越能力和杰出贡献。
故事开始于北宋皇帝哲宗时期,当时一个贵族家族的家主因贪污罪名而被告发,法庭立即召开审判。
掌握案件的司法官员对此事感到棘手,因为被告是当地有势力的大族之一。
他们意识到,要对这个有权有势的家族进行公正的审判,需要一个明智而无私的人来负责。
于是,司法官员们一致决定邀请司马光参加审判。
司马光以其善于思考和理解复杂情况的能力闻名。
得知邀请后,他欣然接受了这个挑战,并开始全力投入到案件的调查和准备工作中。
司马光了解到此案有许多目击证人,他明白他需要找到能够提供准确、可靠证词的人来帮助他还原真相。
他找到位于案发现场附近的农民,询问他们是否亲眼目击了罪行。
他还找到贵族家族内部的一些仆人和家务人员,以获取更多有关案情的重要信息。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收集,司马光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案件剧情。
他从证据中注意到一些疑点,并意识到贵族家族内部存在着一系列黑幕和阴谋。
他发现被告在掌管家族财政的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进行了一系列违法活动。
在审理过程中,司马光屡屡出色地应对辩护律师的质疑和贵族家族势力的干扰。
他通过揭示被告不当行为的证据、识破辩护律师的伎俩以及遣送参与案件的潜在证人,始终保持了冷静和专业的态度。
最终,司马光对案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得出了判决结果。
他认为被告有罪,应该受到惩罚,并指示法庭执行相应的法律程序。
由于司马光展示了高度的正直和职业水准,法官和观众对他的判决结果普遍持支持态度。
司马光断案的故事是中国司法历史中的一颗明珠,展示了他卓越的智慧和公正的行事风格。
他的案件解决方法为今后的法官和律师们提供了极大的启示和借鉴。
在现代社会,司马光的故事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包公断案的著名故事包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员,以清廉公正、铁面无私而著称。
他断案的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包公断案的几个著名故事。
一、包公掷砚包公在出任天章阁待制兼开封府尹时,负责审理一起谋杀案。
根据证人的证词和现场勘查,案件的嫌疑人是一位名叫郑兴的富商。
郑兴财大气粗,贿赂了许多官员,因此案件审理一直无法取得进展。
包公决定亲自审理此案,他仔细研究了案件的细节,并发现了一些疑点。
他决定采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来验证郑兴是否有罪。
包公将郑兴召到公堂上,让他站在庭院的中央,然后大声宣布:“如果你无罪,就把这砚台扔到院子的南墙外。
”郑兴心虚地看了看砚台,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把砚台扔向了南墙。
结果砚台没有撞破南墙,而是弹了回来。
包公冷笑一声,对郑兴说:“你若杀人,必定心虚!”最终,郑兴在包公的严词厉色下屈服了,承认了自己杀人的事实。
二、包公智破牛舌案包公在担任县令时,曾审理了一起牛舌案。
这个案件中,一位农夫的牛舌头被人割掉了。
农夫哭诉着请求包公为他做主。
包公仔细询问了农夫,得知这个案件的嫌疑人是一位姓王的邻居。
这个邻居嫉妒农夫家的牛生得肥壮,因此割掉了农夫家的牛舌头。
包公派捕快将这个邻居抓获,但邻居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
包公眉头一皱,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让捕快将邻居带到村子里的一片空地上,让邻居站在空地的中央,然后大声宣布:“如果你不是罪犯,就请站在这里等待三个时辰!”邻居心虚地看了看周围,不知道包公葫芦里卖什么药。
他站在那里等待了两个多时辰,终于忍受不住煎熬,承认了自己割掉牛舌的罪行。
三、包公智擒盗马贼包公在审理一起盗马案件时,发现了一个疑点:被盗的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经过仔细研究,包公发现盗马贼是采用了特殊的方法将马盗走。
他命令捕快在城外寻找马的踪迹,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找到了被盗的马。
捕快抓住了盗马贼,经过审问,盗马贼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包公审乌盆的故事包公(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官,他以明断公正而著称于世。
在包公的一生中,有一桩被称之为“乌盆案”的案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当时包公担任开封府的知府。
有一天,一位名叫李洪的年轻人闯入府衙,向包公诉说了一个使他饱受指责的故事。
原来,李洪是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民,他生活贫困,凭借自己的勤劳和聪明才智,攒下了一笔积蓄。
为了给儿子做一件新衣服,他将这些积蓄放在了家中的一个乌盆里。
然而,不幸的是,李洪的邻居刘宝发现了乌盆里面的积蓄。
刘宝是一个心怀不轨的人,他将乌盆里面的钱偷偷拿走,并将乌盆放回原处,以掩盖自己的罪行。
当李洪发现自己的积蓄不见了时,他陷入了绝望之中。
他四处奔走,询问邻居有无发现什么线索,最终聚集了一些人来府衙投诉此事。
面对这样的情况,包公决定开庭审理此案。
首先,他让李洪详细叙述了整个过程,亲自检查了乌盆内外的痕迹。
然后,包公召集了邻居刘宝并让他作证。
刘宝面对质询,开始撒谎,企图逃避责任。
然而,包公并没有因此而放过刘宝。
通过细致入微的审讯,包公逐渐揭开了刘宝的伪装。
包公指出:刘宝对乌盆内外的情况描述不正确,他声称没有看到任何异常,但包公发现乌盆底部有明显的划痕,正是刘宝从里面取走钱财时留下的痕迹。
面对这一证据,刘宝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罪行。
他向包公道歉,并还上了李洪失去的全部财产。
此案的审判结果体现了包公的智慧和公正,他以不留余地的证据让刘宝自食其果。
通过包公审乌盆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首先,包公以其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的审判方式,展现了一个法官应有的职业素养。
他善于观察,善于推理,能够发现案件中的破绽和不合理之处。
其次,包公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不管是贫富、高低的人都能得到平等公正的对待。
最后,包公审乌盆的故事告诉我们,诚实是最基本的美德。
刘宝作为一个邪恶的人,并没有在一开始就承认错误,而是试图掩盖自己的罪行。
然而,包公通过严密的逻辑和细致的观察力,最终揭露了他的谎言。
唐朝法治故事
以下是 6 条关于唐朝法治故事:
1. 嘿,你们可知道那狄仁杰断案的厉害!有一次,一小偷被抓,还百般抵赖,狄仁杰就那么略施小计,嘿,那小偷就乖乖认罪啦!这就好比老鼠遇到猫,根本没法躲呀!狄仁杰用他的智慧维护着大唐的公正,可真是牛啊!
2. 哇塞,听说过房玄龄处理的那个复杂案子没?一个大家族为了财产争得不可开交,简直乱成了一锅粥!房玄龄啊,不慌不忙,仔细分析,最后把这团乱麻给理得清清楚楚!这不就像在迷雾中找到出路一样嘛!他对大唐法治的贡献那可是杠杠的!
3. 哟呵,讲讲那个李绩审的案子。
一个恶霸仗着自己有点势力,横行乡里,大伙都拿他没办法。
可李绩一来,直接给他拿下,让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就像老鹰抓住小鸡一样轻松呀!这才叫给老百姓主持公道!
4. 嘿呀,你们看那长孙无忌处理的一宗离奇案件!有人诬陷好人,把水搅得那叫一个浑啊!但长孙无忌是谁呀,火眼金睛,一下子就看穿了阴谋,还了好人清白!这不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嘛!他为唐朝的法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啊!
5. 哎呀呀,来听听裴行俭的故事。
有个官员贪污受贿,还想着能瞒天过海,没想到裴行俭顺藤摸瓜,把他的罪行全给揪了出来!这就像猎人抓住狡猾的狐狸一样厉害!他就是大唐法治的坚固守护者!
6. 哇哦,唐玄宗时期发生了一起特殊的案件呢。
复杂的关系,扑朔迷离的情节,大家都觉得难办。
但最后呢,那些官员硬是凭借智慧和律法知识给妥善解决了!这不是如同解开了一团难解的死结吗?这就是唐朝法治的魅力呀!总之,唐朝的这些法治故事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公正和智慧啊!。
北宋名相寇准是个忠君爱国睿智抚民的好官,在民间流传他许多判案的例子,流传较广的,说是有一个看钱库的小役偷了一文钱,被发现后上报到寇准那里,寇准提笔写下判词:“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勒柱断、水滴石穿、判斩立决”情景感悟思考:1、寇准的判案是“人治”还是“法治”?2、你认为寇准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情?在人治社会,国王和君主用个人的权力和意志取代国家的法律,没有公正和平等,有法律但无法治。
判断一个社会是人治还是法治,关键在于其终极权力的归属。
法治社会,法律至高无上,最终裁决权归于法。
人治社会,皇帝、官僚等权力者的个人意志至高无上,最终裁决权归于人。
问:你认为现代国家的治理应该是用“人治”还是“法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中央银行财产司法强制措施豁免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BR>反分裂国家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BR>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BR>。
古代法律小故事1、鼠狱张汤在西汉武帝时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一生主持审判许多重大案件,用法严酷。
他小时候即已显露出作法官的潜质。
一次他父亲外出,他一人在家,老鼠将肉偷走。
他父亲回来,很生气,动手打了他。
张汤遂挖掘鼠洞,将老鼠捉拿归案,老鼠偷的肉还没有享用完,“鼠”赃俱获。
张汤按正式审判程序,审讯老鼠,记录供词,写成文书,最后定罪判决,处老鼠以磔刑。
其父回家看到他写的供辞文书如同出自一个老练的狱吏之手,大为惊讶。
以后遂让张汤书写判案文书。
2、三尺法杜周是西汉时有名的酷吏,为人持重少言、内心阴刻。
皆任廷尉、御史大夫。
汉武帝对他颇为欣赏。
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他逐捕深治,二是他治狱,专以皇帝旨意为准。
皇帝所讨厌的人构讼,他就枉法而陷之:皇帝欲开释的人,他就网开一面,找借口释放。
有人就此责问他:“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旨为狱,狱者固如是乎?”所谓三尺法指的是写在三尺长竹筒上的法律条文。
对这样的责问,杜周一笑置之,振振有词地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应该说,杜周道的是实情,说出了封建社会里十分普遍的执法心态和现象。
杜周能坦率承认这一点,还有几分可爱之处。
3、太守断牛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
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
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
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
于仲文接手此案后。
说“此易解耳。
”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
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
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4、法当有常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法制故事看寇准如何用一盆清水断案
导语: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邦人,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他少年时英俊豪迈,通晓《春秋》三传。
十九岁时,就考中进士,做了知县的官职,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邦人,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他少年时英俊豪迈,通晓《春秋》三传。
十九岁时,就考中进士,做了知县的官职,那时他年轻有为、机智灵敏,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几百年来人们都十分尊敬和爱戴他,他的事迹也广泛流传。
其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寇准智审铜钱案。
一日,寇准像往常一样正在县衙处理公务。
忽然,有两个人拉拉扯扯、争吵不休地来到大堂告状,其中一个的手里还拿着一个袋子,里面盛着铜钱。
寇准一拍惊堂木,问大堂上跪着的两个人:“你们谁是原告,谁是被告?状告所为何事?快快与本官讲来”。
寇准话音还没未落,两人就嚷嚷着说:“青天大老爷,我是原告,他是被告”。
寇准再拍惊堂木,呵斥道:“真是岂有此理,怎么你们两人都会是原告呢?你们不要争,一个一个慢慢地说”。
这时,只见其中一个向前走了两步,说:“我是本地一个专卖羊肉的屠夫,他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我们两人都是单身汉,同住在一起。
我辛辛苦苦卖了一年多羊肉,攒了两千铜钱,让他替我保管,原准备是用这钱娶个老婆的。
这几日,媒婆给我说了户人家,我急等着钱用,就让他把钱给我,不料他竟想吞掉这些钱,说钱是他的,还说是我敲诈他。
青天大老爷在上,请您为我评评这个理”。
接着另外一个来告状的人忙不迭地说:“大老爷,别听他胡说。
我天天上山砍柴卖掉,好不容易才积攒了这么多钱,今天早晨,他硬是要把这些钱全部拿走,说是他的。
小人冤枉啊!这确确实实是我卖柴挣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