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 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202.47 KB
- 文档页数:19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
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
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热力环流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分析和解释热力环流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3. 探索并理解全球热力环流系统和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教案内容:I. 导入1. 天气预报展示: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思考与天气相关的因素。
II. 热力环流概念和基本原理1. 定义热力环流:解释热力环流是指由太阳辐射引起的大气循环。
2.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介绍太阳辐射、热量传递以及空气密度与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
III. 热带环流1. 热带环流的特点:解释热带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和环流系统。
2. 热带环流的产生机制:讨论太阳辐射导致赤道附近空气升温和上升运动的原因。
IV. 转向环流1. 转向环流的特征:介绍转向环流在中纬度地区的表现和影响。
2. 科氏力的作用:解释科氏力如何影响气流流向,产生转向环流。
V. 极地环流1. 极地环流的特征:讨论极地地区的冷气团和环流系统。
2. 极地环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解释极地环流如何影响全球气候和海洋循环。
VI. 全球热力环流系统和气候1. 三个独立的细胞模型:介绍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
2. 热带降雨带和干旱带:解释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气候的特点和原因。
VII. 总结和评估1. 知识回顾:总结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不同环流系统的特征。
2. 学生评估:进行问答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
教案特点和编排:1. 结构清晰:根据热力环流的逻辑关系,按照导入、概念和原理、具体环流系统以及最后的总结和评估进行编排。
2. 简洁明了:每个部分都需要简明扼要地介绍相关的概念和原理,不过分冗长或技术性。
3. 图文并茂:使用插图和图表来辅助解释热力环流的概念和模型,增加学生的直观理解。
4. 活动多样:在教案中穿插互动问题和学生评估,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5. 教师指导:教案中应有教师指导的部分,指导教师如何安排和引导讨论、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学习。
通过本教案,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影响。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对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缺少应有的观察和思考。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利用示意图和直观演示增加素材的直观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并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引起学生共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2、在给出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温不同两点,能画它们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指图说出,高低空气压高低状况,气流的运动方向,能举2个实际例子说明热力环流形成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证明热力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存在,理解热力环流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物理特性。
2、通过自主---活动---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重难点分析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五、教学思路通过实验演示和生活实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激发学习思维展开,从而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地理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阐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环流问题。
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活动操作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三、教学方法:1.教法:实验演示法、引导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2.学法:合作实验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四、教学用具:玻璃缸、热水煲、冰块、香、塑料薄膜、打火机等五:板书设计:热力环流一、概念:三、实例探究:二、形成原理:图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让学生分小组对课前布置的观察活动简单汇报演示实验:实验工具:玻璃缸、热水煲、冰块、香、塑料薄膜、打火机实验步骤:1、将热水煲和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冰块上方的薄膜上开一个小洞;4、将点燃的香放进小孔,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实验结果:(1)烟向冰块方向下沉,继而向热水煲方向飘动,在热水煲一侧上升。
(2) 玻璃缸两端不同条件:一侧有热水煲,受热较多,温度较高,一侧有冰块,温度较低。
(3)烟飘动原因:玻璃缸两端冷热不均。
总结过渡:从实验中我们知道:冷热不均使烟向冰块方向下沉,继而向热水煲方向飘动,在热水煲一侧上升。
我们把这种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新课讲解]:一、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
提问过渡:为什么冷热不均会产生热力环流呢,它是怎么产生的呢?二、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1)、假设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此时的等压面是平行于地面的,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实际上,由于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地面状况等因素,地面的受热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
《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够说出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可以独自绘画热力环流图,培养绘图能力。
(3)可以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和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实验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长:40分钟
教学过程:。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探究思考和亲自画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四.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图示分析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过程(一)案例引入首先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展开联想:假如我们正在举行一场篝火晚会,大家都围着一堆篝火,这时我向火堆里扔了一些纸片,大家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纸片燃烧)。
师:那么纸片燃烧后的灰烬会怎样运动呢?学生回答:随着火苗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从火苗上空流向四周,然后下沉,最后从近地面进入了火堆。
师:其实呢,灰烬的运动显示了空气的流动路线,这样的流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导入,使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2.2热力环流下面,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灰烬为什么要这样运动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哪个温度要更高一些呢?(学生回答:火堆)师:当然是火堆了,也就是说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存在了冷热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有没有同学能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呢?设计意图: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案例,自己主动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原理分析(板图)[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学校教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篇章节(单元)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课题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阐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推理能力,同时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热力环流的自然现象,提高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山谷风、巴山夜雨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动态过程引起的气压与气温,海拔与等压面的弯曲关系。
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读图教学法、比较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组织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有玩过找不同的游戏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出了一道找不同的题,请同学们找出《军港之夜》歌词中所描述的地理现象与理论上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试着找一下。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可能通过《军港之夜》与找不同这个游戏相结合,这样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为后面好同学们找出来没有,可能有的同学找出来了有的同学没有。
好,那么答案到底是怎样的呢?结果在我们后面的学习中来揭晓。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首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29页的内容,并找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以及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教师板书)同学们阅读完没有?【提问】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对,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热力环流的具体形成过程。
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30页的热力环流形成图,找出热力环流的定义,思考它的形成过程。
(教师板画)假设ABC三地受热均匀我们知道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空气环流。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3.了解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4.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2.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3.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讨论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班级实验室。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张全球环流图,引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的认识和兴趣。
2.教师向学生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对气候和天气有什么影响。
第二步:理论讲解(3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讲解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包括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地球自转、地形、大洋洲和北极冰川等因素的影响。
2.教师结合案例分析,解释不同热力环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第三步:实验探究(4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热电效应演示气流的产生和流动。
2.每个小组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观察和测量不同温度下气流的速度和方向,探究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
3.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能够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机理和规律。
第四步:讨论和总结(30分钟)1.学生围绕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案例。
2.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指导,引导学生总结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具体影响。
3.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资源,进行小组研究和整理,撰写一份关于热力环流对一些地区气候的影响的报告。
第五步:作业布置(10分钟)1.教师布置学生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报告的撰写,并准备口头报告。
2.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进行独立学习,撰写完整的报告。
3.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告和口头报告,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和规律,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热力环流教案一、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提出问题→导入课题→分析推理热力环流过程→归纳概括热力环流原理(理性认识)→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分析、理解、总结热力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原理难点:分析热力环流过程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一个没有风的屋子里点一支松香或者蚊香后,它的烟是怎样的状态?生:呈直线向上。
师:那如果在旁边放一只蜡烛,此时的烟会试怎样的?生:(多种回答)师:这个问题在学习今天课程后,相信大家都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
那么我们就进入今天的学习——热力环流(板书:热力环流)师:我们之前学过地球表面的热量来自哪里?生:太阳辐射师: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又来自哪里?生:地面辐射师: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生:不同师:对。
大气中有热量和水汽的输送,还有各种天气的变化,这都是由大气运动来实现的(举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分布是不均的,这就造成了纬度间的温度差异,从而引起了大气运动。
所以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第二章第二节热力环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学生】观察烟雾飘动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热力环流图,让学【学生】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创设情境)在我们暑假的时候,有的时候中午突然就下起了暴雨,那我想请问同学们,为什么我们好好的天就会下雨呢?【学生】:各种回答【教师】:究其本质啊,降雨其实是通过我们的大气运动水汽输送实现的,那么不光是降雨,大气中的热量,以及各种风雨雷电雪等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而大气运动的能量就是来源于我们的太阳辐射,这在我们第一章讲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时候都讲到过。
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就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案例分析】【教师】:在讲热力环流概念之前,我想请大家先想象一个画面。
现在我们把这间教室封闭起来,然后点燃一根松香,我们会发现它的烟呈一种什么方向的运动往上飘?【学生】:垂直运动【教师】:对。
那么我们进一步,如果我们这个时候再在这个封闭的房间里点燃一根蜡烛放在这跟松香的旁边,此时这根松香的烟会变成什么样的运动呢?我画张图给大家看。
(画三张图提供ABC选项)学生观察后,请学生回答他的答案【教师】:好,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的思路都很丰富,不着急,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再来看看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它跟我刚才所说的热力环流又都有着哪些联系。
【教师】:那说到热力环流,我们得先知道它的概念。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我想请问同学们,这个地面冷热不均,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教师】:很好,究其本质的话,还是我们学过的内容,是因为太阳辐射直射我们的地球,它的能量在纬度上分布不均,造成了高纬和低纬之间的热量差异,也就造成了地面的冷热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