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统计学》课程自学考试大纲

《社会统计学》课程自学考试大纲

《社会统计学》课程自学考试大纲
《社会统计学》课程自学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统计学课程代码: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社会统计学》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侧重介绍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论的处理技术。

本课程的考试是按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相同专业相同课程的要求进行水平合格考试,其对象是参加全省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自学考试的应考者。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社会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描述性统计为主),对从社会实际中搜集来的原始资料和从研究文献中查阅到的次级资料进行加工整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二)基本要求

1.学习社会统计学课程,要了解社会统计学产生和发展的简要历史及其研究对象和学科

特点,了解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关系。

2.学习社会统计学课程,要了解社会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公式,认清各种概念、

符号和公式的含义并能进行熟练应用。

3.要掌握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及技巧,如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分析,变量

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常用统计方法,并学会将统计学知识与社会研究结合起来,掌握统计学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社会统计学》与其他领域的应用统计学一样,它的渊源都是来自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因此它与数理统计学关系密切,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基础。

同时,社会统计学侧重介绍对原始资料的定量分析技术,该课程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关系密切,后者侧重介绍原始资料的收集方法和过程,两者结合起来,完整地介绍当代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和资料处理技术。

学生可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作为学习《社会统计学》的先修课程进行自学。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社会学研究与统计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介绍了社会学研究的大致步骤及社会调查资料的特点,并对变量层次进行了划分和说明。这一章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是变量的四个层次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变量层次(重点)

.识记:()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定比变量。

.理解:四种变量层次的比较。

.应用:能熟练判断变量的层次

(二)社会调查资料的特点(次重点)

.识记:社会调查资料的特点即随机性和规律性

.理解:社会统计学的任务

(三)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一般)

.识记:()科学环;()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单变量和多变量。

.理解:假设的两种表达方式。

第二章单变量统计描述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了解变量的分布、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常见形式,重点掌握变量集中趋势测量方法和变量离散趋势测量方法,学会运用各种测量方法对不同形式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应地分析处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频次分布、频率分布、组距式统计表、均值、方差和标准差(重点)

.识记:()频次及频率;()连续性变量和离散型变量;()统计表的格式;

()上组限与下组限;()均值;()方差和标准差。

.理解:()频次与频率的区别;()定距变量分组的必要性及方法;()均值的意义;

()标准差的意义;()均值与标准差之间的关系。

.应用:()根据原始数据做统计表;()原始数据求均值;()分组数据求均值;

()原始数据求方差和标准差;()分组数据求方差和标准差;

(二)统计图、众值、中位值、异众比率、四分互差(次重点)

.识记:众值、中位值、异众比率、四分互差的含义;

.理解:()众值、中位值、异众比率、四分互差的意义;

()分组变量的上限和下限;

()圆瓣图;()条形图与直方图;()折线图;()分布图的峰点和对称性。

.应用:()分组定距变量真实组界的计算;()分组定距变量中心值的计算;

()根据原始数据制作圆瓣图、条形图、直方图和曲线图;

(三)累计分布、极差(一般)

.识记:()向上累计分布;()向下累计分布;()极差

.理解:()极差的适用性及意义

.应用:()向上累计分布的计算;()向下累计分布的计算;()极差的计算

第三章概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了解概率论的基础知识,理解概率分布及均值和方差的含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概率和频率的关系并能进行初步的概率计算。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概率含义及计算、均值与方差(重点)

.识记:()随机事件;()频数;()频率;()均值;()方差

.理解:()概率的频率定义;()概率与频率的关系;()随机变量的.均值和方差

.应用:()概率的计算方法之频率法;()概率的计算方法之古典法

(二)概率分布(次重点)

.识记:()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随机变量概率密度公式;

()数学期望(ξ)++…+

.应用:连续型随机变量任意两点(,)之间的概率表达式应用。

(三)概率的运算(一般)

.识记:()事件的包含与相等;()事件和;()事件积;()互不相容事件;

()对立事件

.应用:()概率的加法公式;()概率的乘法公式

第四章二项分布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了解二点分布和二项分布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公式计算变量二项分布的概率。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二项分布(重点)

.识记:二项分布的含义。

.应用:二项分布中事件出现次数不少于不大于的概率计算。

(二)二点分布(次重点)

.识记:二点分布的含义

.理解:()二点分布的性质;()二点分布与二项分布的关系

(三)排列与组合(一般)

.识记:()排列;()组合

.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关系

.应用:排列与组合的计算

第五章正态分布、常用统计分布和极限定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在学习了概率基础和二项分布等基础知识后,本章开始介绍社会统计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态分布,学习本章要理解正态分布及标准正态分布的含义和特点,熟练掌握标准正态分布表的使用,还要了解几种常见分布的形式。重点和难点是正态分布概率的计算。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标准正态分布及标准正态分布表的使用(重点)

1.识记:()标准分;()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表达式。

2.理解:标准分的意义。

3.应用:()标准分的计算;()根据标准正态分布表,求任意两点间的概率。(二)什么是正态分布(次重点)

识记:()正态分布的含义;()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表达式;

()(μσ≤ξ≤μσ)的值;()(μσ≤ξ≤μσ)的值。

.理解:()正态曲线的特征;

()正态分布数学表达式中的两个参数μ和σ对正态曲线形状的影响;

()正态分布曲线面积的意义。

.应用:根据不同的正态分布曲线对不同变量的分布特点展开分析

(三)常用统计分布、大数定理与中心极限定理(一般)

.识记:()ξξ……

ξ

()ξ

()大数定理;()中心极限定理

.理解:()中心极限定理;()、、、分布图形的形状

.应用:对于、、、分布,能查表求出相应曲线面积对应的临界值。

第六章参数估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统计推论中的一种即参数估计方法,从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及大样本和小样本估计几个具体方面做了详细介绍。要求了解统计推论的基本知识,掌握参数点估计和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方法,重点是正态分布总体的区间估计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正态总体均值及成数的区间估计、大样本均值及成数区间估计(重点)

.识记:()置信区间;()置信度;()显著性水平;()大样本;()成数

.理解:()置信区间与置信度的关系表达式:

( ε≤≤ ε)α

()大样本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公式与正态总体均值区间公式的关系。

.应用:

()总体方差已知时进行正态总体均值区间估计;

()总体方差未知时正态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 ()大样本总体均值区间估计; ()大样本总体成数区间估计; ()大样本二总体均值差的区间估计; ()大样本二总体成数差的区间估计。

(三)参数的点估计及抽样分布(次重点) .识记:()点估计;()抽样分布。

.理解:

()总体分布为正态分布且方差已知时,样本均值的分布:~(μ,

() 抽样均值的平均误差

()总体分布为正态分布但方差未知时,样本均值的分布

()总体为正态分布时,样本方差的分布:()σ

~()

.应用:()总体均值的点估计公式应用;()总体方差及标准差的点估计公式应用;

()总体成数的点估计公式应用。

(四)统计推论相关概念、方差的区间估计(一般) .识记:()统计推论;()总体及样本;()统计量。 .理解:()统计量的含义;()评价点估计值的标准 .应用:正态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

第七章 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对统计推论中的另一种形式统计假设做了一般介绍,需要理解统计假设的相关概念并了解其基本步骤,为学习下一章具体假设检验方法做好准备。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统计假设及相关名词(重点)

.识记:()统计假设;()小概率原理;()显著性水平;()临界值

∧ ∧

.理解:()原假设和备择假设;()统计量;()接受域和拒绝域;

()双边检验与单边检验(右侧单边检验与左侧单边检验)。

.应用:根据给定材料提出假设形式

(二)假设检验的步骤(次重点)

.理解:假设检验的步骤;

.应用:根据具体问题,能列出假设检验的操作步骤

(三)两类错误(一般)

.识记:()弃真的错误;()纳伪的错误

.理解:两类错误之间的关系

.应用:计算弃真错误的大小

第八章单总体假设检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在上一章对假设检验做了一般介绍的基础上,具体介绍单总体假设检验的方法,要求掌握大样本及小样本单总体假设检验的步骤和方法,重点掌握大样本单总体均值假设检验的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大样本均值及成数假设检验(重点)

.识记:()大样本均值检验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大样本均值假设检验统计量;

()大样本成数检验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大样本成数假设检验统计量;

.理解:()大样本均值假设检验单边及双边检验的拒绝域;

()大样本成数假设检验单边及双边检验的拒绝域

.应用:()根据给定显著性水平和查表值进行大样本总体均值的单边或双边假设检验;

()根据给定显著性水平和查表值进行大样本总体成数的单边或双边假设检验。(二)小样本均值假设检验(次重点)

.识记:()小样本均值假设检验的原假设及备择假设;

()已知方差小样本单总体均值假设检验的统计量及其分布;

()未知方差小样本单总体均值假设检验的统计量及其分布。

.理解:()已知方差时总体均值假设检验单边和双边拒绝域;

()未知方差时总体均值单边和双边拒绝域。

.应用:根据已知方差对小样本单总体均值进行单边或双边检验。

(三)单正态总体方差检验(一般)

.识记:()单正态总体方差检验统计量;()单正态总体方差检验单边和双边检验拒绝域.应用:单正态总体方差假设检验

第九章二总体假设检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上一章主要介绍大样本和小样本单总体假设检验,本章进一步介绍二总体假设检验的应用,要求理解和掌握大样本总体均值差检验和小样本总体均值差检验,重点掌握大样本二总体均值差假设检验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大样本二总体假设检验(重点)

.识记:()大样本总体均值差检验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大样本总体均值差假设检验统计量及其分布;

.理解:大样本总体均值差假设检验单边和双边拒绝域。

.应用:根据给定显著性水平和查表值进行大样本二总体均值差假设检验。

(二)小样本二总体均值差假设检验(次重点)

.识记:()小样本总体均值差分布及统计量;()小样本总体均值差假设检验拒绝域

.理解:总体方差未知时,用样本方差的加权平均值代替总体方差

.应用: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小样本二总体均值差单边假设检验。

(三)小样本二总体方差比假设检验及配对样本的比较(一般)

.识记:()小样本二总体方差比检验统计量及拒绝域;

()独立样本()配对样本;()配对样本比较检验统计量及拒绝域

理解:()二总体方差比检验的意义;

()配对样本比较与独立样本比较的区别;

()配对样本比较的思路

.应用:()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小样本二总体方差比检验

()根据给定材料进行配对样本比较检验

第十章列联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探讨变量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解释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从本章开始的几章按变量层次分别对不同层次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本章主要对定类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介绍,要求熟练掌握列联表的形式及各种分布形式,掌握定类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检验和相关关系强弱的计算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λ系数及τ系数表示列联强度(重点)

.识记:()λ系数计算公式;()τ系数计算公式

.理解:()减少误差比例的含义及其取值范围;()λ系数的取值范围;

()τ系数的取值范围;()λ系数与τ系数的适用性

.应用:根据公式计算列联表的λ系数及τ系数的值。

(二)什么是列联表(次重点)

.识记:()列联表:即按二个定类变量进行交叉分类的频次分配表。

.理解:()联合分布;()边缘分布;()条件分布;()列联表中变量的相互独立性

.应用:()根据定类变量频次分布表求其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

()判断列联表中变量的相互独立性

(三)列联表的检验(次重点)

.识记:()列联表检验的原假设:**,其中**;**

()列联表检验的统计量

()列联表检验拒绝域:>

.应用:使用统计量对列联表进行检验。

(四)ф系数和系数、’ 系数等列联强度系数(一般)

.识记:ф系数和系数、’ 系数等系数计算公式

.理解:ф系数和系数、’ 系数等系数取值的范围及含义

.应用:ф系数和系数、’ 系数的计算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定序变量与定序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及其计算方法,要求掌握常用的两种等级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和等级相关的适用条件和计算方法和检验方法,重点掌握等级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等级相关(重点)

.识记:()同序对;()异序对;()同分对;()系数

.理解:系数取值范围[,]及其含义。

.应用:()根据列联表中频数计算同序对和异序对数目和;

()系数的计算及检验。

(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次重点)

.识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计算公式:

()检验的原假设::总体中变量与变量等级相关:ρ

()检验的统计量及其分布

()双边检验拒绝域:>α或<α

.

理解:()的取值范围讨论:在完全相关情况下,±;一般情况下,取值在[,]之间;()仅适用于变量没有相同等级或只有少量的相同等级。

.应用:()计算;()统计检验。

(三)其他等级相关系数(一般)

.识记:()肯氏τ系数系列系数计算公式;()系数计算公式

.理解:()肯氏τ系数系列系数的适用性;()系数与系数的比较

.应用:()肯氏τ系数系列系数的计算;()系数的计算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针对定距变量与定距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要求了解回归直线方程的建立和回归直线的意义,掌握回归方程假定和检验及相关系数的计算,并理解回归与相关之间的关系。重点掌握回归直线方法的建立方法及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回归直线方程的建立与相关分析(重点)

.识记:

.理解:()最小二乘法待估直线方程;

()是总体线性回归方程αβ的最佳估计方程。

()相关系数的取值极其含义;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比较。

.应用:()根据给定和值建立直线回归方程;

()相关系数的计算;

()相关系数的检验

(二)回归方程的检验(次重点)

1.识记:()回归方程检验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β:β≠

∑∑=

其中,

2. 应用:利用统计量进行回归直线方程检验。

(三)回归研究的对象(一般)

.识记:()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回归研究的对象;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表达式:()αβ();α称作回归常数,β称作回归系数。

.理解:()散布图;()每个真实与回归直线方程的关系 .应用:根据调查数据制作定距变量分布的散布图

第十三章 方差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定类变量与定距变量这两种不同层次变量之间关系研究,本章重点是要掌握一元方差分析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一元方差分析的检验(重点)

.识记:()一元方差分析的假定:等方差性、分布为正态形;

()方差分析检验原假设和备择假设::μμ…μ :有一个以上的类别,其均值

不等;

()检验统计量及其分布: ()拒绝域:﹥λ;

.理解:()方差分析与一元方差分析的含义;() 与

的区别; ()、、及的含义。

.应用:利用统计量进行一元方差分析检验;

(二)相关比率(次重点)

∑ ∑ (- ) _

_

_

.识记:

.理解:比较相关比率与相关系数。 .应用:计算相关比率; (三)方差分析引言(一般)

.识记:()方差分析的含义;()一元方差分析的含义 .理解:一元方差分析与二总体假设检验的关系

第十四章 抽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简要介绍了抽样调查的常用方法及其相关知识,要求掌握随机抽样五种方法的含义和相互之间的区别,了解抽样误差和样本容量的确定,重点掌握五种随机抽样方法的含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抽样调查方法(重点)

.识记:()非概率抽样;()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

()分层抽样;()整群抽样;()阶段抽样。 .理解:区别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二)样本容量的确定(次重点)

.识记:()样本容量;()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估计的通式;()概率度 .理解:样本容量的确定与参数估计之间的关系 .(三)抽样误差(一般)

.识记:()简单重复抽样;()简单非重复抽样;()抽样误差; .理解:抽样误差与抽样平均误差的含义。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指定教材:卢淑华编著:《社会统计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李沛良著:《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出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仔细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仔细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要使考生了解试卷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卷。

.助学学时:本课程共学分,建议总课时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卷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卷比例大致是:“识记”为,“理解”为、“应用”为。

、试卷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的比例为∶∶∶。

、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次重点占%;一般占%。

、试卷类型一般分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判断改错题、图表题、计算题等。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分合格。

六、题型举例

一、填空题

.正态分布可以表示为(μ,)

二、单项选择题

[ ] .下列哪个变量属于定类变量?

. 年龄职业收入学历

三、多项选择题

[ ] .下列哪些指标能测量数据的集中趋势?

均值众值标准差中位值极差

四、名词解释题

.抽样

五、判断改错题

[ ] . 极差大表示数据比较分散,极差小表示数据比较集中。

六、作图题

以下数据是个职工的工龄,请画出改组数据分布的条形图。

七、计算题

要求:()写出必要的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否则酌情扣分。

()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设某工厂妇女从事家务劳动时间服从正态分布(μ,)。根据人的随机抽样调查,每

__

天平均从事家务劳动时间为:小时,求μ的双侧置信区间(置信度取)。

.以下是婚姻美满与文化程度的抽样调查:

问()计算值

()值是否具有推论到总体的意义(α)(附部分查表值供各题参考使用,如,等。)

社会统计学讲义

《社会统计学》讲义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常用的统计方法,并且学会如何将统计分析知识应用于社会调查研究之中,掌握统计方法的灵活运用。本课程偏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而非其数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不同统计分析方法适用条件的说明,统计公式的讲解,以及对于统计值意义的说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不同统计分析方法所适用的条件以及统计值意义的解释。难点是统计公式的讲解以及不同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应用。 教法特点说明: 课堂讲授为主,注重对实例的讲解。 教材和参考书目: 1、卢淑华著:《社会统计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李沛良著:《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柯惠新等著:《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 4、风笑天著:《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 5、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第一章统计学简史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发展历程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国势学派与政治算数学派的差异,难点是文字记述与数字记述各自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一、统计学的起源 统计技术:古埃及、古中国(大禹治水) 统计学:17世纪中叶Status(拉丁词汇,国家、状态)——Statistics 研究国家的宏观状态①国势学②政治算术 二、国势学(17世纪的德国) 德国大学学派:H·Coring 用文字记录一个国家的状况和制度 G·Achenwall 第一个定义——把国家的显著事项全部记录 下来的学科 三、政治算术(17世纪的英国) 英国的经验主义者:用数量或数字的方法说明国家的特征 J·Graunt 《关于伦敦死亡表的观察》用数量分析社 会、政治问题 William Petty 《政治算术》 四、概率论(数理特征更加明显) 1.J Bernoulli(贝努里)瑞士大数法则借助大数法则可以从社会现象复杂 不定的偶然性中寻找规律,它说明了社会现象的稳定性 2.Gauss(高斯)德国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的基础) 五、数理统计学 Adolphe Quetelet(阿道夫·凯特勒)法籍比利时人 数理统计学派的创始人“经验社会学之父”《社会物理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笔记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笔记 一、课程导读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现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确定性现象随机现象 确定性现象 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会出现某种确定的结果.例如,向上抛一枚硬币,由于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硬币上升到某一高度后必定会下落.我们把这类现象称为确定性现象(或必然现象).同样,任何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必定保持其原有的静止或等速运动状态;导线通电后,必定会发热;等等也都是确定性现象. 随机现象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一系列观测或实验,却未必出现相同的结果.例如,抛掷一枚硬币,当硬币落在地面上时,可能是正面(有国徽的一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在硬币落地前我们不能预知究竟哪一面朝上.我们把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或偶然现象).同样,自动机床加工制造一个零件,可能是合格品,也可能是不合格品;射击运

动员一次射击,可能击中10环,也可能击中9环8环……甚至脱靶;等等也都是随机现象. 统计规律性 对随机现象,从表面上看,由于人们事先不能知道会出现哪一种结果,似乎是不可捉摸的;其实不然.人们通过实践观察到并且证明了,在相同的条件下,对随机现象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观测),其结果总能呈现出某种规律性.例如,多次重复抛一枚硬币,正面 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几乎相等;对某个靶进行多次射击,虽然各次弹着点不完全相同,但这些点却按一定的规律分布;等等.我们把随机现象的这种规律性称为统计规律性. ●使用例子 摸球游戏中谁是真正的赢家 在街头巷尾常见一类“摸球游戏”.游戏是这样的:一袋中装有16个大小、形状相同,光滑程度一致的玻璃球.其中8个红色、8个白色.游戏者从中一次摸出8个,8个球中.当红白两种颜色出现以下比数时.摸球者可得到相应的“奖励”或“处罚”: 结果(比数) A (8:0) B (7:1) C (6:2) D (5:3) E (4:4) 奖金(元)10 1 0.5 0.2 -2 注:表中“-2”表示受罚2元

卢淑华讲义全

社会统计学讲义(卢淑华) 第一章社会学研究与统计分析 一、社会调查资料的特点(随时掌握) 随机性、统计规律性; 二、统计学的作用:为社会研究提供数据分析和推论的方法 三、统计分析的作用及其前提。 四、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 1、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分析方法 2、单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 五、不同变量层次的比较;定类、定序、定距、定比 定义、数学特征、运算特性、涵盖关系、等 第二章单变量统计描述分析 一、统计图表,熟悉不同层次变量对应的分析图表,不能混淆。尤其是直方图的意义。 二、标明组限与真实组限的换算,重要。 三、集中趋势测量法 1、定义、优缺点、注意事项; 2、众值:定义、计算公式、解释、运用,注意事项; 3、中位值:定义、计算公式(频数和比例两种公式)、解释、运用,注意事项; 4、均值:定义、计算公式(分组与加权)、解释、运用,注意事项; 5、众值、中位值和均值的关系及其相互比较,会用众值和中位值估算均值; 四、离散趋势测量法 1、定义、优缺点、注意事项,与集中趋势的关系; 2、异众比例:定义、计算公式、解释、运用,注意事项; 3、质异指数:定义、计算公式、解释、运用,注意事项; 4、四分位差:定义、计算公式(频数和比例两种公式)、解释、运用,注意事项;要会举一反三,如求十分位差、以及根据数据求其在总体中的位置。 4、方差及标准差:定义、计算公式(分组与加权)、解释、运用,注意事项; 第三章概率 一、概率:就是指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随机现象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二、概率的性质: 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 2、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 3、随机事件的概率在0-1之间; 三、概率的计算方法: 1、古典法:计算等概率事件,P=有效样本点数/样本空间数; 2、频率法:求随机事件在多次试验后的极限频率。 3、概率是理论值,只有一个,频率是试验值,不同的试验有不同的频率。 四、概率的运算:会画文氏图 1、加法公式:两个或多个随机事件的求和概率‘ 2、乘法公式:两个或多个随机时间共同发生的概率。分为独立事件的乘法和条件概率的乘法公式。 (1)独立:P(AB)=P(A)*P(B) (2)条件:PAB)=P(A)*P(A/B)=P(B)*P(B/A) 3、条件概率:将(2)反过来即可。P(B/A)是指在A发生的条件下B发生的概率。 4、全概公式:互不相容的完备事件组,求任意一个事件的发生 5、逆概公式:与4相反。

统计学概论课件讲义

授课目录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说 第二章统计学概论 第三章机率概论及机率分配 第四章统计制程管制与管制图 第五章计量值管制图 第六章计数值管制图 第七章制程能力分析 第八章允收抽样的基本方法 第九章计数值抽样计划 第十章计量值抽样计划 第十一章量具之再现度与再生度第十二章质量管理之新七大手法

1. 导论 统计学是一探讨如何搜集数据与分析数据的科学研究方法。在不确定的状态下,藉由样本数据所提供的讯息,经归纳分析、推论检定、决策与预测等过程。『以事实(数字)作决策』。

2.1认识统计 ◎自古以来,人类从事各项研究活动均是为求真理,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原动力。然而通往真理的路上充满混沌与挫折,如何厘清真相,统计学自然就成为一门极重要的科学研究工具。 ◎统计学是由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及解释意义等规则与程序所组成。 ◎统计学研究过程: 推论= 估计+ 假设检定 Inferential Statistics = Estimation + Testing Hypothesis

2.2 统计精神就是科学研究的精神 ◎ 著名统计学家费雪(R. A. Fisher, 1890-1962)曰:统计方法的目的是基于经验观察,去改进我们对系统的了解---即统计的基本精神。 ◎ 架构一系列有组织有系统且可分析的研究过程,以获得客观可靠的结论---即科学研究的精神。 系 统 理 论---线 性 系 统 “Ref: The Six Sigma Way , by Peter S. Pande, Robert P. Neuman, & Roland R. Cavanagh, McGraw-Hill.” 『系统三要素---输入、过程、输出』

贾俊平《统计学》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典型题详解(数据的搜集)【圣才出品】

第2章数据的搜集 2.1 复习笔记 一、数据的来源 1.数据的直接来源 数据的直接来源是指通过直接调查或实验活动直接获得一手数据,直接来源的数据又分为调查数据和实验数据。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 (1)调查数据为通过调查方法得到的数据,而实验数据为通过实验方法得到的数据。 (2)调查数据通常是针对社会现象而获取的,而实验数据大多是针对自然现象而获取的; (3)调查数据通常取自有限总体,即总体所包含的个体单位是有限的;而实验数据是指在实验中通过控制实验对象所搜集到的变量的数据。 2.数据的间接来源 (1)间接来源的数据(二手资料) 如果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原信息已经客观存在,只是对这些原信息重新加工、整理,使之成为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使用的数据,则称为间接来源的数据。 (2)二手资料的优点 搜集方便;数据采集快;采集成本低。 (3)二手资料的作用

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提供研究问题的背景,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定义问题,检验和回答某些假设和疑问,寻找研究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4)二手资料的局限性 针对性不够;资料的相关性不够;口径可能不一致;数据也许不准确,也许过时等。 (5)对二手资料进行评估的内容 ①资料是谁搜集的?数据搜集者的实力和社会信誉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数据说服力; ②搜集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某种特殊的利益而搜集的数据是值得怀疑的; ③数据是怎样搜集的?搜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不同方法所采集到的数据,其解释力和说服力都是不同的。如果不了解搜集数据所用的方法,很难对数据的质量做出客观的评价。数据的质量来源于数据的产生过程; ④什么时候搜集的?过时的数据的说服力会受到质疑。 (6)使用二手数据的注意事项 使用二手数据,要注意数据的定义、含义、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避免错用、误用、滥用。在引用二手数据时,应注明数据的来源,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调查方法 1.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1)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随机抽样):指遵循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一定的机会被选入样本。 ①概率抽样的特点 a.抽样时是按一定的概率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随机原则就是在抽取样本时排除主观

统计学笔记(精修版)

绪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含义和作用 一、什么是统计学 1.统计学的含义 统计学是有效收集、处理、分析和解释数据,发现规律,以便更好决策的一门方法论学科。 2. 分析数据的方法有描述统计、推断统计。 ⑴描述统计 ①描述统计是将所收集的数据处理后,用数值、表格或图形形式表现的有用信息。 ②描述统计是基础,它为推断统计、统计咨询、统计决策提供必要 ⑵推断统计就是根据样本数据特征去估计或检验总体的数据特征。 二、统计学的作用和重要性 1.统计学的作用 人们用数据发现的规律做出更好的决策。 2.要发现规律,对统计数据通常有要求:客观性、适用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统计学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①提出与统计有关的实际问题; ②建立有效的指标体系; ③收集数据; ④选用或创造有效的统计方法处理、显示所收集数据的特征; ⑤根据所收集数据的特征、结合定性、定量知识作出总体特征的合理推断; ⑥根据推断给出更好决策的建议; 不解决问题时,重复第②-⑥步。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单位和样本 1.总体 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同质性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 ⑴同质性是确定统计总体的基本标准,它是根据统计的研究目的而定的。研究目的不同,所确定的总体也不同,其同质性的意义也随之变化。 ⑵统计总体还应具备大量性,即统计总体应应该由足够数量的同质性单位构成。 2.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是组成总体的各个个体。如典型案例1中英军的每架战机;事例4中的每个居民。 3.由总体的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称为样本(又称子样)。构成样本的单位称为样品,样本中样品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4. 统计学解决问题的目的是认识总体的数据特征。但是,当调查是破坏性的,或者出于成本、时间等因素考虑时,不必要或不可能对构成总体的所有单位都进行调查。

统计学原理读书笔记

统计学原理读书笔记 1、统计工作是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总称,它是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统计资料也即统计信息,是统计部门或单位进行工作所搜集、整理、编制的各种统计数据资料的总称,它是进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决策依据,是社会公众了解国情、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主题。统计学是关于统计过程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2、统计学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首先从定性研究开始,即在搜集原始统计资料(统计调查)之前,就要根据所要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任务、目的,确定调查对象的范围,规定分析这个对象的统计指标、指标体系和分组方法。——定性工作,为定量分析做准备。在定量分析基础上再达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或规律。 3、质——量——质 4、统计学特点: ①数量性(用大量数字资料说明事物的规模、水平、结构、比例关系、差别程度、普遍程度、发展速度、平均规模和水平、平均发展速度等) ②总体性(针对总体,研究过程是从个体到总体,即必须对足够大量的个体进行登记、整理和综合,是它过度到总体的数量方面,从而把握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及其变化与发展的总趋势。 ③具体性(一定的质规定一定的量,一定的量表现一定的质。) ④社会性 5、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 ①全面、准确、及时地提供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资料为决策管理服务。 会议记录 买单率X 客单价 ‖‖ 商圈人流X20%=进店客流X(买单人数/进店客流数)X(营收/买单人数)=营收 进店客流少——行销品牌问题 买单率低——产品组合问题 客单价高——商圈和选址问题 选址在远离市区,开大商场,要求开车来,这样买单率和客单价会高,件单价会低,一买一车。选址在市内,开便利店,要求件单价高,客单价低,客流大。 人口变项——目的是做市调 人口结构——消费结构。 人口 品 项

社会统计学习题 卢淑华

1、P58习题十五 人数户数 0 1 2 3 4 5 6 7 8 417 240 366 222 134 63 39 24 21 (1)试作频率统计表,直方图和折线图 (2)试求均值和标准差 2、P59习题十六 设以下是七十二名离婚者的婚龄的统计(见下表)。 (1)试作频率统计表、直方图和折线图 (2)试求众值、中位值和均值,并做简单讨论。 (3)试求四分互差和标准差。 婚龄人数 1-3 4-6 7-9 10-12 13-15 16-18 19-21 22-24 25-27 28-30 5 10 20 14 9 4 3 2 4 1 3、P59习题十七 设以下是1209名抽烟者年龄的统计(见下表) 年龄人数 21-24 25-34 35-44 45-54 55-64 65岁以上212 273 257 226 152 89 (1)试作频率统计表、直方图和折线图 (2)试求四分互差。 4、P72例10 某年级共有学生一百名,其中来自广东省的有二十五名,来自广西省的有十名,问任抽一名,来自两广的概率是多少?

5、P73例12 根据某市职业代际流动的统计,服务性行业代际向下流动的概率为0.07,静止不流动的概率为0.85,求服务性行业代际向上流动的概率是多少? 6、P75例13 为了呀牛父代文化程度对子代文化程度的影响,某大学统计出学生中父亲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占30%,母亲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占20%,而父母双方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占10%,问学生中任抽一名,父代至少有一名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概率是多少? 7、P75例14 某地对外国旅游者旅游动机进行了调查,发现旅游者处于游览名胜的概率为0.219;处于异族文化的吸引占0.509;而两种动机兼而有之的占0.102.问旅游动机为游览名胜或为异族文化吸引的概率是多少? 8、P76例16 根据统计结果,在自然生育情况下,男婴出生的概率为22/43;女婴出生的概率为21/43.某单位有两名孕妇,问两名孕妇都生男婴的概率是多少?两名孕妇都生女婴的概率是多少?其中一名孕妇生男婴、一名孕妇生女婴的概率是多少? 9、P77例17 某居民楼共十二户,其中直系家庭为两户,问访问两户都是直系家庭的概率是多少? 10、P78例18 某居民楼共二十户,其中直系家庭为两户,问访问第二户才是直系家庭的概率是多少?11、P78例20 设居民楼共有住户一千户,其中核心家庭占60%,问访谈中散户都是核心家庭的概率是多少? 12、P83例22 10人抓阄,其中共有2张球票,问第2个人抓到球票的概率? 13、P85例23 设出口商标为Made in China的产品,其中有50%为上海厂的产品;30%为北京厂得产品;20%为天津厂的产品。设上海厂得正品率为90%;北京厂的正品率为95%,天津厂的正品率为97%。问(1)任抽一件为正品的概率是多少?(2)在抽得产品是正品的情况下,是上海厂的概率是多少? 14、P99例27 已知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为 ξ13.4 13.5 13.6 13.7 13.8 P(ξ=Xi)0.05 0.15 0.60 0.15 0.05 求σ2=? 15、P106习题三 某班对全班订报纸情况进行了统计,中订《人民日报》的有45%;订《北京晚报》的有80%;两种报纸都订的有30%,试求以下事件的概率。 (1)只定人民日报的 (2)至少订以上一种报纸的 (3)只订以上一种报纸的 (4)以上两种报纸都不订的 16、P107习题6 根据统计,由出生活到60岁的概率为0.8,活到70岁的概率为0.4,问现年60岁的人活到70岁的概率为多少?

卢淑华 《社会统计学》讲义

社会统计学讲义 第一章导论 一、社会统计学 1、社会统计学是运用统计的一般原理,对社会各种静态结构与动态趋势进行定量描述或推断的一种专门方法和技术。 研究对象:概括而言是指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 2、选择统计分析方法的原则是根据研究目的和资料本身的特点选择。 3、统计分析的作用:(1)可对资料进行简化和描述;(2)可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和深入地分析(统计分析通过事后解释使得探讨变量间复杂的因果联系成为可能);(3)可通过样本资料推断总体(通过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将样本推论到总体并指出这种推论的误差及做出这种推论的把握有多大)。 4、社会统计的基本程序 (1)制定计划;(2)统计调查;(3)统计整理;(4)统计分析;(5)统计报告。 5、几个基本概念 (1)总体与单位 总体又称母体,是作为统计研究对象的、由许多具有共性的单位构成的整体。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体称为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或个体。3个基本特征:大量性、同质性和变异性。(2)标志与变量 总体的每个单位都具有许多属性和特性,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数量特征的名称在统计上称为标志,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 可变的品质标志无法用数值表示,我们称之为变项;可变的数量标志能够用数值表示,我们称之为变量。 (3)指标与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或样本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概念或范畴。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由两部分构成: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 在社会统计中,如要全面把握对象总体情况,就不能单凭一个指标,而要靠一组相互联系的并与之相适应的指标来完整地反映对象总体。指标体系就是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统计指标的集合体。 二、社会调查研究的程序 社会学研究之阶段与步骤 (1)确定课题:来源与社会学理论、当前社会现实和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为国家现代化服务; (2)了解情况:查阅文献和向有经验、有知识的人了解,运用个案调查、典型调查进行探

统计学课件讲义 第4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第4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统计数据整理 1、概念:统计整理,就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目的,将统计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 类汇总,或对已经加工的次级资料进行再加工,为统计分析准备系统化、条理化 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 2、作用:它是从对现象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开始,是这个过程的连续点,并为这 个过程提供坚实的基础。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整理汇总必须遵守的原则:在对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最 基本、最能说明问题本质特征的统计分组和统计指标对统计 数据加工整理。 4、数据整理的程序: 设计和编制统计资料的整理方案→对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审核{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对二手数据进行审核 数据筛选 →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和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组、编码、汇总和计算→对整理好的统计资料再次进行审核,改正在汇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差错→将汇总整理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简明扼要地表明现象的数量特征→积累、公布和管理统计数据 注:对原始资料的审核包括准确性审核、及时性审核和完整性审核 对二手数据的审核包括完整性审核、准确性审核、重审数据的适用性和时效性 5、统计汇总是整理的核心其组织形式基本有3种:集中汇总、逐级汇总和综合汇总,统计汇总的技术主要有手工汇总和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2种。 二、统计分组 1、概念:统计分组是指根据事物内在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 志区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2、原则:组内同质,组间差异原则、穷尽原则、互斥原则 3、作用:I.可以区分现象质的差别 II.可以分析总体内部结构和总体结构特征 III.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4、种类: 按分组标志的多少,统计分组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按分组的标志性质不同,统计分组可分为品质分组(属性分组)和数量分组(变量分组)。 品质分组:就是按品质标志进行分组。一般地,对于类别数据,采用品质分组。 数量分组:就是按数量标志分组。数量标志的变异性体现在它不断变动自身的数量上,故也称为变量分组。 品质分组所形成的数列成为品质数列,数量分组所形成的数列称为变量数列。 按分组的作用和任务不同,统计分组可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 5、分组标志的选择:统计分组中关键的问题在于选择分组标志和各组界限的划分,而选择分组标志则是统计分组的核心问题。 I.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II.在若干个标志中,要抓住具有本质性的或主要的标志作为分组的依据 III.根据现象所处的历史条件或经济条件来选择标志

黄良文《统计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章 导 论【圣才出品】

第1章导论 1.1复习笔记 一、统计学的对象和方法 1.统计和统计学 (1)统计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统计工作就是通过社会调查或科学实验,搜集客观现象的现实数据,用来描述和分析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现象的变化情况。其产生和发展过程包括: 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外扩张的需要,大大拓展了统计的活动范围。 ②设立统计专业机构,促成统计活动专业化、独立化。 ③统计方法的完善,大大提高了统计的认识能力。 ④电子计算技术为统计活动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手段。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最初的统计学是作为国家重大事项的记述。这一学派称为国势学派或记述学派,其创始人是17、18世纪德国的海尔曼·康令(H.Conring,1606—1681)和高特弗洛里特·阿亨瓦尔(G.Achenwall,1719—1772)。 经历18世纪到19世纪中叶,把概率论引入统计学,使统计方法发生了重大的飞跃。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拉普拉斯(https://www.doczj.com/doc/b712065905.html,place,1749—1827)和比利时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A.Quetelet,1796—1874)。政治算术派是以总体数量比较的方法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W.Petty,1623—1687)和约翰·格朗特(J.Graunt,1620—1674)。 此后,应用概率论研究随机现象数量规律的数理统计方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迅速得

到发展。描述统计学以卡尔·皮尔逊(K.Pearson,1857—1936)为代表,到了20世纪20年代的推断统计学以费歇尔(R.A.Fisher,1880一1962)为创始人。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事物客体。统计对象的特点包括数量性、总体性、单位的变异性的特点。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除了具有上述的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外还具有社会性。 3.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1)统计的组织系统 ①统计的社会系统 统计活动系统包括统计主体、统计客体和统计宿体三个组成部分。其统计流程图,如图1-1所示。 图1-1统计流程图 ②统计工作系统 统计主体的认识活动,有一个严密的工作系统。这个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阶段性。 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资料搜集、统计资料整理、统计资料分析、统计资料提供和管理等阶段。 2.统计研究的方法 (1)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统计研究客观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是从现象总体上加以考察,就总体中的

统计整理讲义

统计整理 第一节统计资料整理的意义和程序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意义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得来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与加工,使之系统化,从而得出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包括系统地积累资料与为研究特定问题对资料的再加工。 统计调查取得的原始资料是分散的、杂乱的、不系统的,只能表明各个被调查单位的具体情况,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或一个侧面,不能说明事物的全貌、总体情况。因此,只有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才能认识事物的总体及其内部联系。 统计资料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统计整理的程序 统计整理是一项细致周密的工作,需要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因此,进行统计资料整理必须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设计和编制统计资料的汇总方案。 2.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和修订。为了保证统计资料的质量,在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前,应该对统计调查材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进行严格的审核,看它们是否达到准确、及时、完整,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汇总后须对其结果进行逻辑检查和技术性检查。 3.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组。 主要根据汇总的要求和工作条件选择适当的汇总组织形式和具体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加工,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4.对分组后的资料进行汇总和计算。它包括汇总各个指标的分组数值和总计数值,即计算各组和总体的单位总数,计算各组和总体的标志总量。 手工汇总:划记法、记录法、折叠法、卡片法。 电子计算机汇总:原始数据加工、存储、合并与分类、逻辑检查、运算和汇总表打印。 5.对汇总好的资料再一次审核。以便改正汇总整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差错。

社会统计学习题 卢淑华

1、P58习题十五 (1)试作频率统计表,直方图和折线图 (2)试求均值和标准差 2、P59习题十六 设以下是七十二名离婚者的婚龄的统计(见下表)。 (1)试作频率统计表、直方图和折线图 (2)试求众值、中位值和均值,并做简单讨论。 3、P59习题十七 设以下是1209名抽烟者年龄的统计(见下表) (1)试作频率统计表、直方图和折线图 (2)试求四分互差。 4、P72例10 某年级共有学生一百名,其中来自广东省的有二十五名,来自广西省的有十名,问任抽一名,来自两广的概率是多少

5、P73例12 根据某市职业代际流动的统计,服务性行业代际向下流动的概率为,静止不流动的概率为,求服务性行业代际向上流动的概率是多少 6、P75例13 为了呀牛父代文化程度对子代文化程度的影响,某大学统计出学生中父亲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占30%,母亲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占20%,而父母双方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占10%,问学生中任抽一名,父代至少有一名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概率是多少 7、P75例14 某地对外国旅游者旅游动机进行了调查,发现旅游者处于游览名胜的概率为;处于异族文化的吸引占;而两种动机兼而有之的占.问旅游动机为游览名胜或为异族文化吸引的概率是多少 8、P76例16 根据统计结果,在自然生育情况下,男婴出生的概率为22/43;女婴出生的概率为21/43.某单位有两名孕妇,问两名孕妇都生男婴的概率是多少两名孕妇都生女婴的概率是多少其中一名孕妇生男婴、一名孕妇生女婴的概率是多少 9、P77例17 某居民楼共十二户,其中直系家庭为两户,问访问两户都是直系家庭的概率是多少 10、P78例18 某居民楼共二十户,其中直系家庭为两户,问访问第二户才是直系家庭的概率是多少 11、P78例20 设居民楼共有住户一千户,其中核心家庭占60%,问访谈中散户都是核心家庭的概率是多少12、P83例22 10人抓阄,其中共有2张球票,问第2个人抓到球票的概率 13、P85例23 设出口商标为Made in China的产品,其中有50%为上海厂的产品;30%为北京厂得产品;20%为天津厂的产品。设上海厂得正品率为90%;北京厂的正品率为95%,天津厂的正品率为97%。问(1)任抽一件为正品的概率是多少(2)在抽得产品是正品的情况下,是上海厂的概率是多少 14、P99例27 15、P106习题三 某班对全班订报纸情况进行了统计,中订《人民日报》的有45%;订《北京晚报》的有80%;两种报纸都订的有30%,试求以下事件的概率。 (1)只定人民日报的 (2)至少订以上一种报纸的 (3)只订以上一种报纸的 (4)以上两种报纸都不订的 16、P107习题6 根据统计,由出生活到60岁的概率为,活到70岁的概率为,问现年60岁的人活到70岁的概率为多少 17、P107习题7

心理统计学-课程讲义1

【课程讲义】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明确教育统计学的学科性质与用途,了解教育统计学的基本内容,理解一些基本概念。明确学习和应用统计方法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学习方法】 了解与理解。 【重点难点】 教育统计学的性质及内容 【讲义内容】 第一节教育统计学的性质与用途 一、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教育统计学是统计学的一个分支。统计学是从数量方面研究随机现象总体特征的理论与方法学科。统计学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数理统计学,它主要以概率论为基础,对反映事物特征的数量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出统计数据分析的模型、一般原理和方法,侧重统计理论与方法的数理证明;一部分为应用统计学,即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在自然和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侧重统计理论与方法在各个实践领域中的应用,着重阐述各种统计方法的使用条件及统计结果的解释。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把数理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教育或心理学领域,研究教育或心理现象的一门应用统计学,它是我们正确认识教育或心理现象数量特征的重要工具。本课程的内容主要讲述各种基本的数理统计学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应用。 人们研究自然和社会各种现象,是为了正确认识各种事物或现象的特征与联系,了解现状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等,从而更好地顺应规律,取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最佳途径、方法和效果。同样,我们研究教育或心理问题,也是为了探索各种教育或心理现象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各种教育和心理现象间以及其他现象的相互联系等,以便更好地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发展教育理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统计研究主要使用数据来说话,离开了数据就不能称之为统计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或现象的存在、发展、变化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它是在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中着重从数量的角度去研究教育现象的发展变化,从而达到对其质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整理,分析由教育调查和实验等手段获得的大量数据,并以此了解教育现象的特征,探索教育现象的变化规律。 因此,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在教育方面由实验或调查所获得的数字资料,并如何根据这些数字资料所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应用数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工具。 二、统计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 (一)、教育统计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工具 无论是教育实验研究,还是教育管理工作,都要经常接触大量的具有随机性质的数字资料,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字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如何通过这些资料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用以指导教育工作,是摆在教育研究工作及教育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如何设计教育方面的实验或调查,使所搜集的资料最能反映所欲研究的问题,使数据最有意义;采用什么方法对搜集到的这些随机变量进行整理、分析,使其所反映的信息得以最大的显现,实现对实验或调查结果的科学解释,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等等,都是教育统计研究的内容。教育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方面的科学实验,因为科学实验是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方面的科学实验或调查,尽管是科学的实践活动,但它总是在一定的局部范围内进行,因而教育方面搜集的一些数字资料,一般总是由局部获得的,如何通过从局部得来的数据资料推论全局的情形,得出合乎规律的科学结论,只有借助教育统计学所提供的科学方法才能实现,仅凭少数人的经验是不行的。 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及实际工作者,要经常研读国内外有关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研究报告和文献资料。而这些研究报告中大都用科学的方法——统计方法来说明、解释研究成果,可见不懂得心理与教育统计,就会看不懂他人的研究报告。另外,自己的科学实验结果也只有用科学的工具——统计学来说明、解释,才能做到科学的总结。可见统计知识的匮乏会严重影响学术交流,会有碍于心理和教育科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科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

贾俊平《统计学》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典型题详解(指 数)【圣才出品】

第14章指数 14.1 复习笔记 一、基本问题 1.指数概念 指数,或称统计指数,是一种对比性的分析指标,是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化的一种重要统计方法。 (1)指数的涵义 指数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指数是指一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相对数;狭义的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即用来说明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指数是测定多项内容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通常表现为百分数。它包含两个要点:一是指数的实质是测定多项内容;二是其表现形式为动态相对数。 (2)指数的基本性质 ①指数具有相对数的表现形式; ②指数具有综合的性质,它综合地反映了复杂现象总体的数量变化关系; ③指数具有平均的性质,它反映复杂现象总体中各个单位变动的平均水平。 2.指数分类

分类依据 3.指数的作用 (1)运用指数可以分析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 (2)运用指数可以分析复杂经济现象总体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变动,以及它们的变动对总体变动的影响程度; (3)运用指数可以分析复杂现象平均水平的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变动,以及它们的变动对总平均水平变动的影响程度; (4)运用指数可以分析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长期变化趋势; (5)运用指数可以对多指标复杂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测定。 4.指数编制中的问题 指数编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选择项目、确定权数以及指数计算方法等。 (1)选择项目 理论上讲,指数是反映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而实际中将总体全部项目都计算在内往

往不可能,也不必要,因此通常选择一些代表规格品进行计算。这些代表规格品需要具有良好的数量变动趋势代表性,且数量要有保证,品种不能过少,还要注意不断更新。 (2)确定权数 指数是对代表项目进行加权得到的结果,确定合理的权数是编制指数时必须解决的问题。确定权数的途径大体有两种:①利用已有的信息构造权数;②主观权数,常见于社会现象的指数编制。 (3)计算方法 总指数的计算方法有多种,测定的研究对象不同,数据的来源不同,计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主要有简单综合指数、简单平均指数、加权综合指数和加权平均指数等。 二、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总指数是对个体指数的综合,将个体指数综合有两个途径:一是简单指数,即对个体指数进行简单汇总,不考虑权数;二是加权指数,即编制总指数时考虑权数的作用,根据计算方式不同,可分为加权综合指数和加权平均指数。 1.简单指数 (1)简单综合指数 ①概念:是将报告期的指标总和与基期的指标总和相对比的指数,其特点是“先综合,后对比”,计算公式为: I p=∑p1/∑p0,I q=∑q1/∑q0 式中,p代表质量指标;q代表数量指标;I p代表质量指标指数;I q代表数量指标指数;下标1表示报告期;下标0表示基期。

社会统计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学研究过程及统计学的应用 一.确定研究课题:遵循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原则 方法文化基础不同,研究课题不同:人文主义:定性 实证主义:定量 二.探索性研究 提出理论假设——解释性研究 建构指标体系——描述性研究 三.操作化——社会现象数量化的过程 四.社会测量: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直接应用的阶段 五.问卷设计 六.调查实施 七.审核录入 八.统计分析 九.得出研究结论 第二节统计分析方法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统计方法的应用是社会学研究科学性的重要标志 二.统计方法的应用的目的是要发现和描述社会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很多不确定的现象虽然在个体有不同表现,但通过大量研究会揭示其统计规律性。 三.统计学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地位——工具 1.不能代替深度的理论思考 2.不能弥补在研究设计中的任何不足 第三节变量的层次及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 一.变量的层次:变量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一)类别变量:定类 定序:有序类别变量 (二)尺度变量:定距 定比 二.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 (一)不同抽样方法的影响:随机抽样:推论统计 非随机抽样:描述统计 (二)不同层次的变量的影响: 描述:定类比率 尺度平均值 关系:类别—类别x2,列联相关 类别—尺度方差分析 尺度—尺度皮尔逊相关,回归分析 上篇描述统计 描述统计: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浓缩概括的过程 第二章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第一节变量的分布及其描述方法 一.变量及其分布:常量常用来界定总体

(一)变量的特征 随机性:有两个以上的取值 变量的取值:1.完备性2.互斥性 (二)变量的分布:个体在变量取值上的分布 频次分布{x1,n1} 频率分布{x1,p1} {x2,n2} {x2,p2} {x3,n3} {x3,p3} {x i,n i} {x i,p i} 二. 统计表:是将数据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在横行纵栏交叉的表格中 (一)统计表的结构:简单的统计表基本组成——横线三条,纵线一条 表头 表身 主词宾词 (二)制作统计表的原则 1.每个表的正上方必须有标题,用以简明扼要,准确的说明表的内容 2.表的左上方应该有表的编号 3.数字部分的横行间不标划线条,两侧不画纵线(开口),呈开口式 4.数字书写要工整,小数点上下要对位 5.当整项数字缺少时,要用“——”标示 6.如有资料来源或对表的其它说明可在表的下面写出标注 表2-1 统计表 表头 1 2 3 a a a b b — c — b — d c 资料来源:———— (三)简单表(主词表) 简单表是指主词没有经过任何分组,只按变量的取值,列出的统计表,不适用于尺度变量,适用于表现类别变量的分布 (四)分组表:分组表的主词是将变量的取值按一定的标准分组或分段的统计表组上限:每一组的最大值 组下限:每一组的最小值 制作过程: 1.确定全距:R=最大值-最小值 2.确定组距与组数(不宜过多) 组距:一般选择2,3,5及其倍数 组距决定组数,一般根据数据多少成正比例

社会统计学综合练习题重点讲义资料

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解IT行业从业者收入水平,某研究机构从全市IT行业从业者随机抽取800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其中44%回答他们的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30%回答他们每月用于娱乐消费在1000元以上。此处800人是() A.样本 B. 总体 C. 统计量 D. 变量 2.在频数分布表中,将各个有序类别或组的百分比逐级累加起来称为()A.频率 B. 累积频数 C. 累积频率 D. 比率 3.离散系数的主要目的是() A.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B.比较多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C.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D.比较多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4.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正态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1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大约有 ( ) A. 50%的数据 B. 68%的数据 C. 95%的数据 D. 99%的数据 5.在某市随机抽取10家企业,7月份利润额(单位:万元)分别为72.0、家企业10,那么这29.0、26.9、25.0、23.9、54.3、54.7、23.0、20.0、63.1. 7月份利润额均值为() A. 39.19 B. 28.90 C.19.54 D.27.95 6.用样本统计量的值直接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这种方法称为()A.点估计 B.区间估计 C.有效估计 D.无偏估计 7.某单位对该厂第一加工车间残品率的估计高达10%,而该车间主任认为 偏高。

如果要检验该说法是否正确,则假设形式应该为()该比例()??<0.1 :≥0.1.A:;HH10??>0.1 :0.1:B.;≤HH10??≠:0.1 .:=0.1;C HH10??≤0.1 ;>0.1:D.:HH108.下面哪一项不是方差分析中的假定() A.每个总体都服从正态分布 B.观察值是相互独立的 C.各总体的方差相等 D.各总体的方差等于0 9.判断下列哪一个不可能是相关系数() A.-0.9 B.0 C.0.5 D.1.2 10.用于说明回归方程中拟合优度的统计量主要是() 相关系数A. B. 离散系数 C. 回归系数 D. 判定系数 11.某地区政府想了解全市332.1万户家庭年均收入水平,从中抽取3000户家庭进行调查,以推断所有家庭的年均收入水平。这项研究的总体是()A.332.1万户家庭 B. 3000户家庭 C. 332.1户家庭的年均收入 D. 3000户家庭的年均收入 12.下列变量属于数值型变量的是() A.工资收入 B. 产品等级 C. 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态度 D. 企业的类型 13.如果用一个图形描述比较两个或多个样本或总体的结构性问题时,适合选用哪种图形() A.环形图 B.饼图 C.直方图 D.条形图 14.在频数分布表中,频率是指 ( ) A. 各组频数与上一组频数之比 B. 各组频数与下一组频数之比 C. 各组频数与总频数之比 D. 各组频数与最大一组频数之比 15.两个定类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可以使用() ?系数 A.

《统计学》读书笔记

《统计学》读书笔记 一、统计学的概念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从中做出正确推断的认识方法论科学,实际上,它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而不是实质性科学。 二、统计学和统计数据的关系 统计学是由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组成的,这些方法来源于对统计数据的研究,目的也在于对统计数据的研究。离开了统计数据,统计方法乃至统计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三、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最早的统计是作为国家重要事项的记录,从统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可以把统计学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统计学的萌芽时期,主要有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二是统计学的近代时期,主要有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三是统计学的现代期,主要表现为统计学吸收数学营养的程度越来越迅速;统计学向其他学科领域渗透的能力越来越强;统计学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深入,所发挥的 功效日益增强。 四、统计学的分科 1.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是用图形、表格和概括性的数字对数据进行描述的统计,法。推断统计是根据样本信息对总体进行估计、假设检验、预测或其他推断的统计方法。推断统计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2.理论统计和应用统计 理论统计是指统计学的数学原理。由于现代统计科学用到了几乎所有的数学知识,要成为优秀的统计工作者就必须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特别是从事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人员就有很好的数学基础。 五、统计数据的种类与来源 1数据的种类 数据的种类按性质可以分为:(1)定位的数据;(2)定性的数据; (3)定量的数据;(4)定时的数据。 数据的种类按表现形式可以分为: (1)结构型数据; (2)非结构型数据。 2 数据的来源 统计数据来源于直接组织的调查、观察和科学试验,称之为第一手数据或直接的数据。 六、简要说明抽样误差与非误差 答: (1)抽样误差是利用样本推断总体时产生的误差。抽样误差对任何一个随机样本来讲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又是可以计量的,并且是可以控制的。在坚持随机原则的条件下,一般来讲,样本量越大,抽样误差就越小。 (2)非抽样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有关环节工作失误造成的。它包括调查方案中有关规定或解释不明确所导致的填报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不完整的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