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索宇宙的奥秘-教案

探索宇宙的奥秘-教案

探索宇宙的奥秘-教案
探索宇宙的奥秘-教案

探索宇宙的奥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教学过程】

一、宇宙的起源

1.天体演化说

我国古人认为大地是平的,日月星辰在天空中运行,其上方扣着穹顶。在古希

腊,德克利特提出了“天体演化说”,即在原子碰撞等原因形成的原始旋涡运动中,

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相互聚集形成地球,较小的原子被赶到外围环绕地

球做旋转运动,变得干燥后燃烧,形成各个天体。

2.星云假说

德国哲学家康德则提出了“星云假说”。构成我们太阳系星球的物质,在最初

时都分解为基本微粒,充满整个宇宙空间。……这些微粒具有促使它们相互运动

的基本能力,它们本身就是活力的一个源泉。

在这种情况下,物质就立即努力于形成自己。密度较大而分散的一类微粒,凭

借引力从它周围的天空区域,把密度较小的物质聚集起来。但它们自己又与所聚集的物质一起,聚集到密度更大质点所在的地方。而所有这些又以同样方式聚集到质点密度更为巨大的地方,并如此一直继续下去,直到形成诸团块天体。在这同时,斥力使凝聚起来的团块天体发生旋转运动。

3.有限无界的静态宇宙

1916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横空出世。根据广义相对论,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有限无界的

静态宇宙模型,正式开始了现代宇宙学研究。

宇宙有限而无界,只不过比地球多了几维。比如,我们的地球就是有限而无界的。在地球上,无论从南极走到北极,还是从北极走到南极,你始终不可能找到

地球的边界,但你不能由此认为地球是无限的。实际上,我们都

知道地球是有限的。地球如此,宇宙亦是如此。

4.哈勃定律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研究星系的光谱后提出了哈勃定律。认定所有的星系都在彼此远离,宇宙处于普遍膨胀之中。

遥远恒星发出的光谱与地球上同种物质的光谱相比,波长边

长,即向红光方向偏移。

不管往哪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都正在急速地远离我们而去,

并距离我们越远的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越快。

5.宇宙大爆炸

1940年,美国科学家伽莫夫与他的两个学生一道,提出了更加耸人听闻的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认为我们的宇宙在大约150亿年前由一个无限小的奇点(被无限压缩的点)爆炸产生,大爆炸形成了时间、空间、能量和物质。

1970年,科学家发现了“大爆炸”模型所预言的宇宙微波背

景辐射的“余烬”,大爆炸假说一跃而成主流宇宙理论,大爆炸

学说更是成了真理的化身,成了书中的标准答案。

二、宇宙的演化

设问:宇宙会一直膨胀下去吗?宇宙未来是怎么样的?

学生发言,老师不评判对错。

教师:宇宙除了发光天体,还有暗物质。暗物质是一种不能释放任何电磁辐射的物质。

珀尔马特、里斯和施密特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大质量恒星在演化后期伴随星核与星壳分离出现的一种现象,即超级规模大爆炸。质量相当于太阳的8至25倍的恒星以超新星爆发方式结束“生命”,而恒星外侧气体包则高速抛离,所显现的绝对光度可超过太阳光度100亿倍。

分析特定类型的超新星爆发,珀尔马特、里斯和施密特所属的研究小组发现,超过50颗超新星所显现的光度比先前预期暗淡。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宇宙正在加速扩张。

1.恒星的诞生

教室介绍恒星诞生的过程:

大爆炸10万年后,温度下降到3000K左右,开始了恒星的形成过程:

宇宙尘埃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成为更密集的尘埃,然后逐渐演化成气体状态的星云团,星云不断凝聚,其内能不断增加,温度升高并发光,恒星就形成了。

2.恒星的稳定期

当温度超过107K时,氢通过热核反应成为氦,释放的核能主要

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辐射产生的向外的压力与引力产生的收缩

压力平衡,这时星体稳定下来。恒星在这一阶段停留的时间最长。太

阳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的中期,要再过50亿年才会转到另一个演化

阶段。

3.恒星的衰老

当恒星核心部分的氢大部分聚变为氦以后,核反应变弱,辐射压力下降,星核在引力作用下再次收缩。这时引力热能产生的热将使温度升得更高,于是发生了氦核聚合成碳核的聚变反应。类似的过程一波接一波地继续下去,出现了氧、硅,直到铁等更重要

的元素。恒星在这个阶段要经历多次膨胀与收缩,光度也发生周

期性的变化。

当各种热核反应都不再发生时,由热核反应维持的辐射压力

也消失了。星体在引力作用下进一步收缩,中心密度达到极大。

4.恒星的归宿

恒星最终归宿与恒星的质量大小有关,当恒星的质量小于1.4

倍太阳质量时,演变为白矮星;当恒星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 1.4

倍~2倍时,演变为中子星;当恒星的质量更大时,演变为黑洞。

斯蒂芬·威廉·霍金发现黑洞不完全是“黑”的,而是有向

外辐射,黑洞的温度会随其辐射而升高,最终会爆炸而消失。这

就是著名的“霍金辐射”。

三、永不停息的探索

为了摆脱大气层的影响,人们先后发射了许多人造卫星及宇宙飞行器,用于天文观测。从伽利略的折射式望远镜到射电望远镜,再到哈勃太空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自1990年以来,为人来源源不断地提供震撼人心的星际图像。

2015年,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这标志着天文学进入一个新时代。宇宙茫茫无际,人类的探索将用不停歇。

教师展示中国天眼并做简单介绍。

【课堂小结】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练习检测】

1.判断对错

(1)哈勃发现远处的星系正急速地远离我们而去。(√)

(2)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

(3)科学家还没有证据证明黑洞的存在。(×)

2.关于大爆炸宇宙模型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宇宙起源于一个特殊的点,这个点大爆炸,是空间的开始

B.宇宙起源于一个特殊的点,在这个点爆炸之前时间已经存在

C.宇宙大爆炸后空间膨胀一定会一直持续下去,永不停止

D.宇宙起源的“奇点”温度无穷大,密度无穷大

E.宇宙膨胀到某个极大值后会收缩

答案:ADE

3.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矮星表面的引力很强

B.时钟在引力场弱的地方比在引力场强的地方走得快些

C.在引力场越强的地方,物体长度越长

D.在引力场强的地方,光谱线向绿端偏移

E.引力场越强,时钟变慢的效应越明显

答案:ABE

4.黑洞是质量非常大的天体,由于质量很大,引起了其周围的时空弯曲,从地球上观察,我们看到漆黑一片,那么关于黑洞,你认为正确的是()

A.内部也是漆黑一片,没有任何光

B.内部的光由于引力的作用发生弯曲,不能从黑洞中射出

C.内部应该是很亮的

D.如果有一个小的星体经过黑洞,将会被吸引进去

E.人类还没有发现黑洞存在的证据

答案:BC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哈勃发现的“红移”现象说明远处的星系正急速的远离我们

B.哈勃发现的“红移”现象说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C.“新星”和“超新星”是刚刚产生的恒星

D.“超新星”和“新星”的产生说明恒星正在不断灭亡

E.“超新星”爆发后少数可能形成黑洞

答案:ADE

6.宇宙大爆炸理论被认为是________的开始。

答案:时间和空间

7.大爆炸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除开始瞬间外,在演化至今的大部分时间内,宇宙基本上是匀速膨胀的。上世纪末,对1A型超新星的观测显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面对这个出人意料的发现,宇宙学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提出宇宙的大部分可能由暗能量组成,它们的排斥作用导致宇宙在近段天文时期内开始加速膨胀,如果真是这样,则标志宇宙大小的宇宙半径R和宇宙年龄t的关系,大致是下面哪个图象________(填序号)。

答案:C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鼓励学生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让学生研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对称轴的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书上的“14”的图案. 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开展研讨活动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获取信息,体会特点) 活动内容: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课前所做的“14”,再结合幻灯片直接得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知识点1:轴对称的性质(重点、难点) 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它们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把其中一个图形沿某一直线翻折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一、对应点、对应线段及对应角的概念 1. 对应点:沿对称轴折叠后能够重合的点. 2. 对应线段:沿对称轴折叠后能够重合的线段. 3. 对应角:沿对称轴折叠后能够重合的角. 二、轴对称的性质: (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注】 (1)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是全等图形,而全等图形不一定成轴对称;

幼儿园大班科学 探索太空的奥秘

大班科学探索太空的奥秘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宇宙太空的奥秘,扩展幼儿的知识。 2、诱发幼儿对太空的探究和好奇心。 3、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活动准备: 1、提供给幼儿介绍太空的资料:图书、录像、电脑。 2、设计好的大幅“未来太空城”的图片。 3、各种大型积木,橡皮泥,彩纸,皱纸,各种废旧材料等。 4、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1、感知太空。 (1)教师扮演星姐姐:“小朋友们好,我是宇宙太空的星姐姐,我知道你们很想知道我住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今天我就邀请你们到太空去做客,你们高兴吗?那我们怎么去呢?(坐飞船、航天飞机等) (2)幼儿随音乐一起做律动“坐飞船”,然后自由地围坐在一起。 (3)查看关于介绍太空的资料,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现在,我们来到太空资料厅,请你们自己去查看关于太空的介绍,好吗?幼儿自由选择,借助各种媒体感知太空的奥秘。 2、构思太空城。 (1)请幼儿讲述刚看到的或以前了解到的有关太空的知识,教师适当帮助补充小结。 (2)教师出示“未来太空城”的图片。 “小朋友们,现在星姐姐住的太空里来了很多新朋友,有各种人造卫星、太空飞船、卫星空间城,等到不久的将来,我住的太空也将变成一座美丽的太空城。你们看,这就是我设计的“未来太空成”,这里也有学校、工厂、商店、娱乐场所、街道,到了那时,你们就可以天天和星姐姐住在一起了,你们高兴吗?” (3)幼儿大胆想象“未来太空成” “那星姐姐请你们帮帮忙,帮我再设计几座太空成好吗?”幼儿自由设想、构思,并相互讨论交流。 3、建造太空城。 (1)教师帮助幼儿分组,让幼儿开动脑筋,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建造。 (2)幼儿分工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 3、鼓励学生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历观察、分析、作图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 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实验操作:将一张矩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 2、合作交流:(1)图中,两个“14”有什么关系?(2)在扎字的过程中,点E 与点E/重合,点F与点F/重合.设折痕所在直线为l,连接点E与点E/的线段与l有什么关系?点F与点F/呢?(3)线段AB与A/B/有什么关系?CD与C/D/呢? (4)∠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

在图中,沿对称轴对折后,点A与A/重合,称点A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是点A/,类似的,线段AB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线段是线段A/B/,∠1关于对称轴的对应角是∠2. 利用比较直观的方法使学生比较清晰地观察到每一组对应点与折痕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对应角、对应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 (二)情境引入 观察这个轴对称图形: 1.找出它的对称轴; 2.连接点A与点A/的线段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连接点B与点B/的线段呢? 3.线段AD与线段 A/D/有什么关系?线段BC与线段B/C/呢? 4.∠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以根据折叠过程中的某些元素的重合说明理由,进一步验证上一个活动得到的结论。 轴对称的性质: 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三)实战演习 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探索宇宙的奥秘》

探索宇宙的奥秘 《月球之谜》、《宇宙里有些什么》 一、课前经典诵读展示。 1、师:同学们的诵读把老师带进了优美的意境中,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古诗。 幻灯出示古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2、你们还积累了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呢? 二、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月球的魅力。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无数星球,每一个星球都是一个神秘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吧。首先我们走近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月球。 1、板书课题,学生数控。指导书写“谜”:书写“谜”的时候,注意谜字的结构,先写言字旁,再 写米字,最后写中间的走之儿。齐读课题:月球之谜。 2、课题中的“谜”指什么呢?(奥秘)是啊,今天我们就要探索月球的奥秘。 二、读词语 1、认读生字词:夜幕降临皎洁悬挂遐想奥秘努力细菌土壤水藻估计探索 2、指导书写“临” 三、初读课文:字词过关了,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遐想 1、记得老师小时侯,晚饭过后就坐在小板凳上,仰望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总会引起我的遐想:月亮上有些什么吗?我能上去看一看吗?同学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 2、其他人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吗?我们看到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五、认识月球表面的景象。 1.月球是不是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呢?让我们跟着宇航员一起到月球上去看看吧!一边出示图片,老师一边介绍 2.课文哪段话描述了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象呢?(第二自然段)读一读。 3、哪个词概括月球上的景色的特点吗?(奇异) 老师:是啊,在地球上,地上阳光灿烂,天空一样阳光明媚,可是在月球上,地上阳光灿烂,天空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学习目标】 1、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记清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 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难点】运用对称轴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学习方法】自主探索。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1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两个全等的图形一定成轴对称 是轴对称 图形 C .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一定全等 一定不全等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 角的两边关于角平分线对称; ② 两点关于连接它的线段的中垂线为对称 ③ 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的对应点,或对应线段,或对应角也 分别成轴对称. ④ 到直线L 距离相等的点关于L 对称 A . 1个 B . 2个 C . 3个 D . 4个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B .轴对称图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C .成轴对称的两条线段必在对称轴一侧; D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 二、 合作探究 (1) 在轴对称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 (2) _________________ 对应线段 ________ ,对应角 。 (3) 轴对称图形变换的特征是不改变图形的 改变图形的 _________ 。 【学习重点】弄清楚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 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 B .两个全等的图形一定 D .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 ,只

(4)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其延长线相交,交点 在 。 例1.已知Rt △ ABC 中,斜边AB=2BC ,以直线AC 为对称轴,点 B 的对称点是B ‘, 如图所示,则与线段 BC 相等的线段是 i 与/B 相等的角是 因此,/ B= _______ 例2.如图,牧童在A 处放牛,其家在B 处。A 、B 到河岸的距离分 别为AC BD 且AC=BD 已知A 到河岸CD 的中点的距离为500m (1) 牧童从A 处把牛牵到河边饮水后再回家,试问在何处饮水,所 走的路程最短?在图中作出该处并说出理由。 (2) 最短路程是多少m 三、拓展延伸 与线段AB 相等的线段是 和 河 C D A B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情分析: 在本章前面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现象,学习了轴对称的概念,加强了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认识轴对称以及轴对称图形的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进行探索,主要是通过对轴对称图形的分析,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实验、说理的能力,并且给了学生更多表述的机会。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且要学生学会及时对自己的求解过程进行回顾与思考。具体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掌握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2.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结合本节课内容主要采 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和教具准备: 长方形白纸一张,圆规一个,并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活动内容: (1)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怎么判断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轴对称:对于两个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这条直线是对称轴(幻灯片给出答案)。 (2)观察动画后回答 1、动画(1)中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2、动画(2)中的三角形是个什么图形?) 活动目的: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而本节课是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实际上是以上两者都具备的性质,因此先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目标得到了明晰,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 活动内容: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课前所做的“14”,再结合幻灯片引导学生探索得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展示、讲解亲自获取的数学知识,而且讲解中小组之间互相补充、互相竞争,气氛热烈,使学生们对轴对称的基本性质认识的更为深刻。 第三环节巩固新知

大班科学:探索太空的奥秘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宇宙太空的奥秘,扩展幼儿的知识。 2、诱发幼儿对太空的探究和好奇心。 3、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活动准备: 1、提供给幼儿介绍太空的资料:图书、录像、电脑。 2、设计好的大幅“未来太空城”的图片。 3、各种大型积木,橡皮泥,彩纸,皱纸,各种废旧材料等。 4、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1、感知太空。 (1)教师扮演星姐姐:“小朋友们好,我是宇宙太空的星姐姐,我知道你们很想知道我住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今天我就邀请你们到太空去做客,你们高兴吗?那我们怎么去呢?(坐飞船、航天飞机等)(2)幼儿随音乐一起做律动“坐飞船”,然后自由地围坐在一起。 (3)查看关于介绍太空的资料,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现在,我们来到太空资料厅,请你们自己去查看关于太空的介绍,好吗?幼儿自由选择,借助各种媒体感知太空的奥秘。 2、构思太空城。 (1)请幼儿讲述刚看到的或以前了解到的有关太空的知识,教师适当帮助补充小结。 (2)教师出示“未来太空城”的图片。 “小朋友们,现在星姐姐住的太空里来了很多新朋友,有各种人造卫星、太空飞船、卫星空间城,等到不久的将来,我住的太空也将变成一座美丽的太空城。你们看,这就是我设计的“未来太空成”,这里也有学校、工厂、商店、娱乐场所、街道,到了那时,你们就可以天天和星姐姐住在一起了,你们高兴吗?” (3)幼儿大胆想象“未来太空成” “那星姐姐请你们帮帮忙,帮我再设计几座太空成好吗?”幼儿自由设想、构思,并相互讨论交流。 3、建造太空城。 (1)教师帮助幼儿分组,让幼儿开动脑筋,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建造。 (2)幼儿分工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请几名幼儿代表说说自己建造的太空成,共同欣赏美丽的太空成,并给它取名,挂牌,然后幼儿和

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限时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限时训练(带答案解析)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进化论)是一种对人类的信仰,一种人类大团结的感觉,和一种对人类的忠诚。人类是数百万年的进化结果,我们最基本的伦理准则应该是竭尽所能改善人类的未来。所有其他的伦理标准都能够从这条底线推演而得。”赫胥黎这段话反映了他 A.否定了达尔文的进化论B.认同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C.发展了达尔文的进化论D.证实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2.如表说明生物进化论 A.是古希腊学者首先提出B.由中外科学家共同创立 C.经历一个渐进发展过程D.在科学实验中得到完善 3.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表现在 ①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 ③促进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潮的萌芽 ④被引进到中国,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4.拉马克曾在演讲稿中指出:“我们难道没有因此而感受到借助有机体的法则……大自然有足够的时间、空间,以及环境让最初的生命形式不断地发展与改进……大自然已经逐渐地完成了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情况……”在此,拉马克 A.说明了环境对生命的改造作用

B.强调了“获得性遗传”进化原则 C.指出了生物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D.强调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则 5.《科学的旅程》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下列史实符合该论述的是 ①从亚里士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 ②从神创论到生物进化论 ③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 ④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有学者在评价一项科学成就时指出:它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一次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出现时所带来的划时代变化。这项成就应该是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C.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D.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 7.“有力量者应该有所获,能有所获者应该保持所获”该名言表明了近代某科学理论的核心思想,该科学理论 A.科学精准描述宇宙运行规律B.奠定现代物理学的坚实基础 C.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D.有力地冲击了神学创世学说8.1889年上海格致书院春季考试的一份答卷中写道:“(某人)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此谓天道自然之理。”文中的“天道自然之理”指的是 A.进化论B.相对论C.量子论D.经典力学9.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论相继创立,这些学说问世的共同意义是 A.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七年级数学下册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1.进一步复习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2.掌握轴对称的性质,会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问题.(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观察下图,水面上的图形与映在水里的像有什么关系?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轴对称的性质 【类型一】应用轴对称的性质求角度 如图,一种滑翔伞的形状是左右成轴对称的四边形ABCD,其中∠BAD=150°,∠B=40°,则∠BCD的度数是() A.130°B.150°C.40°D.65° 解析:∵这种滑翔伞的形状是左右成轴对称的四边形ABCD,其中∠BAD=150°,∠B =40°,∴∠D=40°,∴∠BCD=360°-150°-40°-40°=130°.故选A. 方法总结:轴对称其实就是一种全等变换,所以轴对称往往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等性质综合考查. 【类型二】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4cm2 B.8cm2 C.12cm2 D.16cm2 解析:根据正方形的轴对称性,可得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正方形ABCD面积的一半.∵

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cm ,∴S 阴影=12 ×42=8cm 2.故选B. 方法总结: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根据图形判断出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正方形面积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 【类型三】 折叠问题 如图,将矩形ABCD 沿DE 折叠,使A 点落在BC 上的F 处,若∠EFB =60°,则∠CFD =( ) A .20° B .30° C .40° D .50° 解析:根据图形翻折变换后全等可得△ADE ≌△FDE ,∴∠EAD =∠EFD =90°.∵∠EFB =60°,∴∠CFD =30°.故选B. 方法总结:折叠是一种轴对称变换,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类型四】 画一个图形关于已知直线对称的另一个图形 画出△ABC 关于直线l 的对称图形. 解析:分别作出点A 、B 、C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各点即可. 解:如图所示. 方法总结:我们在画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时,先确定一些特殊的点,然后作这些特殊点的对称点,顺次连接即可得到. 三、板书设计 1.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在轴对称图形或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2.画轴对称图形的步骤: (1)确定对称轴; (2)根据对称轴确定关键点的对称位置; (3)将找到的对称点顺次连接起来. 本节教学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教学情景中快乐地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列举实际生活中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典型例题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典型例题 例1 把下面的图补充完整. (1)如图甲是轴对称图形的一部分,其中l 是对称轴,请把另一部分画出来. (2)如图乙,是轴对称中的一个图形,其中l 是对称轴,请把另一个画出来. 例2 如图所示,填空: (1)线段AB 的对应线段是__________ (2)点C 的对应点是__________ (3)ABC ∠的对应角是_________ (4)连接BE ,则BE 被直线_____m 例3 如图,在ABC ?中,AD AC AB ,=平分BAC ∠,点P 在DA 的延长线上,你能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证明PB PC =吗? 例4 作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或者对称图形

图1 图2 例5分析下列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轴对称图形,作出对称轴. (1)线段;(2)角;(3)任意三角形;(4)等腰三角形

参考答案 例1 作法:(1)①过A 、B 两点分别作直线l 的垂线,交l 于E 、F 两点;②截取FB B F EA A E ='=',;③连结D B A C ''、、,就是所求作图形. (2)类似于(1)可以作出(2)来. 说明:我们作图的依据就是轴对称(或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垂直平分它们对应点连成的线段. 例2 分析:依据轴对称或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以得到 解:分别是(1)AE (2)D (3)AED ∠ (4)垂直平分 例3 分析:轴对称性质可以证明线段相等 解:因为AC AB = DAC BAD ∠=∠ AD AD = 所以BAD ?≌CAD ? 所以AD 垂直平分BC 点P 在DA 的延长线上 所以PA 、PB 关于PD 对称 所以PB PC = 本题的其他解法略 例4 分析:在图1中给出对称轴,可以根据对称轴的性质,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画出另一部分,在图2中,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很容易画出对称轴. 解:如图1′,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本章前面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现象,学习了轴对称的概念,加强了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认识轴对称以及轴对称图形的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进行探索,主要是通过对轴对称图形的分析,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实验、说理的能力,并且给了学生更多表述的机会。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且要学生学会及时对自己的求解过程进行回顾与思考。具体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掌握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教学重点:1.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2.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结合本节课内容主要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和教具准备:长方形白纸一张,圆规一个,并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平

自然法则--宇宙的奥秘

自然法则--宇宙的奥秘 我不想只重复前辈、大师的著作。否则,倒不如建议读者去详细阅读由A?J?FROST和R?R?PRECHTER?JR合著的《艾略特波浪理论》(这是波浪理论的入门必读书目,当然需要仔细阅读)。我怀疑,艾略特及其继承者恐怕未必百分之一百“知道”为什么波浪理论是“自然律”的最近似表达之理论。我想,“新解”就是要向世人阐明波浪理论的真谛。 还在孩童时代,我就很想知道我们的“世界”是如何(HOW)、为何(WHY)、何时(WHEN)肇始的?它有多大?形状如何?又由何物构成?从伽利略到哥白尼,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前辈大师所作的努力都值得我们敬佩。20世纪30、40年代,“大爆炸”理论出现。比利时的乔治?勒梅特在此事的起步阶段起了带头作用,他的“原始原子”理论乃是“大爆炸”理论的鼻祖。40年代后期,俄国人乔治?盖莫夫与他的学生拉尔夫?阿尔弗和费伯特赫尔曼又迈出了最重要的几步。1948年,阿尔弗和赫尔曼预言,从大爆炸散落的残余辐射由于宇宙膨胀而冷却,如今它所具有的温度约为5K(即-268℃)。 1957年,前苏联物理学家诗茂诺夫(SHMAONOV)建造了一具天线,探测到了某种在天空中不同方向上均匀的信号,与之相当的辐射所具有的温度在1-7K之间。这些预言与发现使人们开始认真研究大爆炸模型。人们对宇宙微波作了更多的观测。1980年,美国粒子物理学家阿伦?古斯提出“暴胀宇宙”的概念。他认为我们这个可见的宇宙在极早期阶段经历了一个短期的加速膨胀阶段。所需的时间简直是短极了。 从宇宙“诞生”后的10(-35)秒加速到10(-33)秒。这种理论的好处是完全解决了现在我们为什么观察不到磁单极的问题,磁单极问题乃是极早期宇宙中视界尺度过小造成。大统一时期(电磁力、引力、核力和放射能力统一)的视界尺度膨胀到今天也只能是100公里左右的区域,与现实相差太大,但是只要加入暴胀的概念,这些问题就可以解决。经过暴胀之后,宇宙的膨胀速度渐渐变慢。奇怪吗?这和波浪理论中关于推动浪的描述十分相似!暴胀阶段是第3浪,此后的超长期膨胀是延伸的第5浪(指在“指数图”上)。 更进一步,1983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安德列?林德提出随机暴胀宇宙的想法。极早期宇宙中不同的子宇宙经历不同程度的暴胀。只有暴胀得足以产生尺度至少达90亿光年的子宇宙,存在的时间才会长得足以产生稳定的恒星、碳和有生命的观测者。不过,既然有暴胀,就必然伴随着“坍聚”。这样才可以保证宇宙永远是运动的。这就是波浪理论的真谛! 索罗斯及其师认为科学是不可信的。他的基金取名“量子”,意印在此。他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牛顿力学是错误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后人总是不断证明前人是错误的。事实上,如果不是这样才是怪事呢。开始的时候,“科学”是“错误”,并且不断逼近“绝对正确”。 波浪理论描述了不断进步的人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发展进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肯定会有人对波浪理论作出重大修改。我个人也已对一些细小的地方产生不满,但暂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探索宇宙的奥秘-教学设计

探索宇宙的奥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教学过程】 一、宇宙的起源 1.天体演化说 我国古人认为大地是平的,日月星辰在天空中运行,其上方扣着穹 顶。在古希腊,德克利特提出了“天体演化说”,即在原子碰撞等原因形 成的原始旋涡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相互聚集形成地 球,较小的原子被赶到外围环绕地球做旋转运动,变得干燥后燃烧,形 成各个天体。 2.星云假说 德国哲学家康德则提出了“星云假说”。构成我们太阳系星球的物 质,在最初时都分解为基本微粒,充满整个宇宙空间。……这些微粒具 有促使它们相互运动的基本能力,它们本身就是活力的一个源泉。 在这种情况下,物质就立即努力于形成自己。密度较大而分散的一类微粒,凭借引力从它周围的天空区域,把密度较小的物质聚集起来。但它们自己又与所聚集的物质一起,聚集到密度更大质点所在的地方。而所有这些又以同样方式聚集到质点密度更为巨大的地方,并如此一直继续下去,直到形成诸团块天体。在这同时,斥力使凝聚起来的

团块天体发生旋转运动。 3.有限无界的静态宇宙 1916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横空出世。根据广义相对论,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有限无界的静态宇宙模型,正式开始了现代宇宙学研究。 宇宙有限而无界,只不过比地球多了几维。比如,我们的地球就是有限而无界的。在地球上,无论从南极走到北极,还是从北极走到南极, 你始终不可能找到地球的边界,但你不能由此认为地球 是无限的。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地球是有限的。地球如 此,宇宙亦是如此。 4.哈勃定律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研究星系的光谱后提出了哈勃定律。认定所有的星系都在彼此远离,宇宙处于普遍膨胀之中。 遥远恒星发出的光谱与地球上同种物质的光谱相比, 波长边长,即向红光方向偏移。 不管往哪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都正在急速地远离我 们而去,并距离我们越远的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越快。 5.宇宙大爆炸 1940年,美国科学家伽莫夫与他的两个学生一道,提出了更加耸人听闻的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认为我们的宇宙在大约150亿年前由一个无限小的奇点(被无限压缩的点)爆炸产生,大爆炸形成了时间、空间、能量和物质。 1970年,科学家发现了“大爆炸”模型所预言的宇 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余烬”,大爆炸假说一跃而成主流宇 宙理论,大爆炸学说更是成了真理的化身,成了书中的 标准答案。 二、宇宙的演化 设问:宇宙会一直膨胀下去吗?宇宙未来是怎么样的? 学生发言,老师不评判对错。 教师:宇宙除了发光天体,还有暗物质。暗物质是一种不能释放任何电磁辐射的物质。 珀尔马特、里斯和施密特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大质量恒星在演化后期伴随星核与星壳分离出现的一种现象,即超级规模大爆炸。质量相当于太阳的8至25倍的恒星以超

高中历史 4.12探索生命起源之谜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选择题 1在中世纪,生物学的发展十分缓慢,主要是受到了( ) A.封建教会的钳制和束缚 B.世俗封建统治者的压制 C.教育和科研水平的制约 D.教条主义的束缚和限制 解析:在中世纪,教会对思想进行严格的控制,科学研究被限定在教会教义许可的范围之内。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A 2英国科学家胡克是一位全才式的人物,他在世时曾同牛顿展开过激烈的争论。2006年,英国皇家学会出资100万英镑购买了胡克仅存于世的一份手稿,可见胡克在英国科技史上的地位。右图是胡克发明的显微镜,胡克通过它( ) A.发现了植物体内的细胞 B.提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C.第一次提出了细胞学说 D.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 解析:胡克用显微镜观察软木片,发现许多被分割开的小室,他称之为细胞,他也由此成为世界上发现细胞的第一人。 答案:A

3观察右图,鹤在中国被认为是吉祥的动物。有人对其体态特征的形成作出了以下解释:它长期 生活在水边,但不喜欢游水,为了不使身体陷进淤泥,就尽力伸长腿部;为了吃到水里的鱼虾,又不至于濡湿身体,就尽力伸长颈部。成年累月,鹤就形成了现在的形态。这种解释符合( ) A.施莱登的学说 B.胡克的学说 C.施旺的学说 D.拉马克的学说 解析: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原则,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就会发达,不用就会退化;后天获得的新特性有可能遗传下去。题干中对鹤体态特征形成的说法符合这一 观点。 答案:D 4达尔文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这主要是因为他们( ) A.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B.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C.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 D.在理论上一脉相承 解析: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彻底否定了教会关于宇宙的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 神学创世说。 答案:C 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里查德·奥维瑞列举了人类历史上50个重要的日期,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位列其中。里查德·奥维瑞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应该是( ) A.达尔文的论著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达尔文的著作深化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开创了分子生物学 C.达尔文的理论进一步证明了“上帝造人说”的合理性 D.达尔文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动摇了人们对上帝的盲目信仰 解析: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答案:D 6达尔文的墓志铭是:“他颠覆了世界,虽然并不完全。”“他颠覆了世界”是指达尔文( ) A.进行了环球航行和考察 B.开启了人类科学的新时代 C.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D.推翻了上帝创造万物之说

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本章前面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现象,学习了轴对称的概念,加强了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认识轴对称以及轴对称图形的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进行探索,主要是通过对轴对称图形的分析,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实验、说理的能力,并且给了学生更多表述的机会。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且要学生学会及时对自己的求解过程进行回顾与思考。具体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掌握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教学重点:1.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2.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结合本节课内容主要采 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

宇宙的奥秘问题

英国《卫报》 从宇宙的奥秘到人为什么会做梦,人类至今依然有许多难题没有得到解答。而近日英国《卫报》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他们试图解答位列前排的那几十大科学问题。这些谜题既可以说是科学巨轮前进方向上的灯塔,却也未尝不是所有“航海者”——科学家们的终极“噩梦”。 这就是当今人们最该知道却最难于回答的20个科学问题。 问题一:宇宙由何组成?

尽管天文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天文学家们至今依然无法解决一个尴尬问题——那就是回答宇宙的95%是由什么组成的。 我们周围由原子构成的、可见的世界,其物质总量仅仅占到宇宙的5%。经过以往80年的研究,人们终于确定是两种隐形的存在——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了那些剩余。暗物质首先于1933年被发现,它就像一种无形的胶水,将星系、星云粘合为一体。暗能量则直到1998年才为人所知,它是宇宙加速膨胀的推手。天文学家确信,他们已经越来越接近揭开这些神秘存在的真实身份的那一天。 问题二:生命打哪儿来? 40亿年前,地球混沌一片的原始环境中,生命最初级的形态开始涌动。若干最基本的化学元素相互聚集,

并开始了生化反应,最终产生了第一批可以自我复制的分子。而人类正是这些分子演进后的造物。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彼时那些基本化学元素是如何自发排列出生命的形式?人类如何以及从何获取了DNA?世界上第一个细胞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即便在化学家斯坦利·米勒“原生汤”理论提出一百多年后,依然众说纷纭。有人坚持认为生命来自火山边上的热水池,有人则更相信是陨石带来了生命。 问题三:银河存知己? 问题的答案或许为“否”。 一直以来,天文学家在宇宙中搜索地球可能存在的同类。尤其那些水以液态存在、可能产生生命的星球,如木卫二、火星甚至遥远的系外行星。功能强大的射

七年级数学下册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课题: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节: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共1 课时) 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掌握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问题解决目标: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1.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2.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灵活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学校 年级 组二 备教师课前备课 自主学习,一、基础知识回顾 1.如图所示的几种图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尝 试 解 决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能够完全重合 B.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至少有一条 C 两个全等的图形一定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D.圆是轴对称图形 3. 如图所示的图形中,左边图形与右边图形成轴对 称的是( ) 4.如图所示正五角星是轴对称图形, 它有_______条对称轴. 5.圆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_______ 二、预习书本P118-119 思考:轴对称有哪些性质?

合作学习,信息交流三、合作学习 1、问题1: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有哪些性质?请阅读课本P118页 如图(1),将一张矩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学,将纸打开后铺平. (1)在上图中,两个“14”有什么关系? ;(2)在上面扎字的过程中,点E与点重合,点F 与 点重合 (互相重合的点叫对应点) 设折痕所在直线为l,连接点E和点'E的线段与直线l有什么关系? 连接点F和点'F的线段与直线l有什么关系? (线段' EE和线段F 'F叫做对应点所连的线段) 图(1)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掌握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过程性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2.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灵活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怎么判断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轴对称:对于两个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是对称轴(幻灯片给出答案). 2.观察动画后回答 (1)动画(1)中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2)动画(2)中的三角形是个什么图形? 二、探究归纳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课前所做的“图案”,再结合幻灯片引导学生探索得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例1.已知点A,B是直线MN同侧两点.点A1,A关于直线MN对称.连接A1B交直线MN于点P,连接AP.

(1)如图1,若A1B=5 cm,则AP+BP的长为5 cm. (2)如图2,若P1为直线MN上任意一点(不与P重合),连接AP1,BP1,试说明AP1+BP1>AP+BP. (3)某乡为了解决所管辖范围内张家村A和李家村B的饮水问题,决定在河MN边打开一个缺口P将河水引入到张家村A和李家村B.为了节约资金,使修建的水渠最短,应将缺口P修建在哪里?请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并用红色线段画出水渠. 例2.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对称轴两旁的部分( ) A.完全重合 B.不完全重合 C.两者都有 例3.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设A,B关于直线MN对称,则AB垂直平分MN B.如果△ABC≌△DEF,则一定存在一条直线MN,使△ABC与△DEF关于MN对称 C.如果一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不止一条,则它是等边三角形 D.两个图形关于MN对称,则这两个图形分别在MN的两侧 例4.已知互不平行的两条线段AB,CD关于直线l对称,AB,CD所在直线交于点P,下列结论中:①AB=CD;②点P在直线l上;③若A,C是对称点,则l垂直平分线段AC;④若B,D是对称点,则PB=PD.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例5.若直角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 三、交流反思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这节课的体会,重新回顾这节课的知识点以及新知识点应用方面的一些技巧.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包括在研讨活动中的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并再次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篇一:《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情分析: 在本章前面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现象,学习了轴对称 的概念,加强了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知识 和技能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认识 轴对称以及轴对称图形的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 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 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 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进行探索,主要是通过对轴对称图形 的分析,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实验、说理的能力,并且给了学生 更多表述的机会。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 问题,并且要学生学会及时对自己的求解过程进行回顾与思考。具 体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掌握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教学重点: 1.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2.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结合本节课内容主要采 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手段和教 具准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