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考试卷及答案(含两套题)
- 格式:docx
- 大小:70.07 KB
- 文档页数:13
第1页,共26页 第2页,共26页
密 封 线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部编本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
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满分:150分 时间: 12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是( ) A.问所从来
B.全石以为底
C.日光下澈
D.又用篆章一
2.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B.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C.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D.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二、填空题(90分)
1.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8分)
(1)俶尔远逝( )
(2)日光下澈( ) (3)屋舍俨然(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5)左右芼之( )
(6)白露未晞( )
(7)能以径寸之木( )
(8)石青糁之( )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画线字注音。(10分)
俨然(
) 垂髫( )间隔( ) qiān mò交通( )( )
huáng竹( )清liè( )为坻( )qiǎo怆幽suì( )( )
为嵁( ) 俶尔( ) 翕忽( ) 峨冠( )
差互( ) zhuàn章( ) yǎo tiǎo( )( )
溯洄从之( )( )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6分)
(1)左手倚一衡木 ____同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____同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诎右臂支船 ____同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古今义。(12分)
(1)无论魏晋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_
第3页,共26页 第4页,共26页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2)寻向所志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_
(3)阡陌交通 古义:______
今义:_________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
今义:_________
(5)以其境过清 古义:______
今义:_________
(6)崔氏二小生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_
(7)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______
今义:________
(8)乃记之而去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_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_
(10)左右流之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_
(11)高可二黍许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_
(12)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_____ 今义: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0分)
(1)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欲穷其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竖其左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居右者椎髻仰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见小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似与游者相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道阻且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琴瑟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释下列多义词。(14分)
(1)闻 鸡犬相闻:_______ 闻有此人:__________
(2)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 隶而从者:___________
(3)寻 寻向所志:_______ 寻病终:____________
(4)舍 便舍船:_______ 房屋俨然:__________
(5)居 不可久居:_____ 居右者椎髻仰面:______
(6)木 能以径寸之木:_____ 以至鸟兽、木石:_______
(7)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_____ 其人视端容寂:________
7.“而”作为连词有五种用法,即表示前后词句的并列、顺承、递进、修饰和转折关系。指出下面句子中“而”字的用法。(4分)
(1)乃记之而去( )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3)潭西南而望( ) (4)隶而从者( )
8.阅读课文《桃花源记用文中原句回答问题。(4分)
(1)桃花源中的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
第5页,共26页 第6页,共26页
密 封 线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3)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描写桃花源中的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课文《核舟记》,用文中原词句回答问题。
(1)按照括号内的提示,用相关词句填空。(4分)
①苏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肖像特征)
②佛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态特征)
(2)课文在介绍核舟时选用“________”一词总结,结尾再用“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2分)
(3)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4)描写核舟时交代舟人游览的地点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__________”这一动作和“__________”的神态看出来。(2分)
10.柳宗元,字_________,河东人,世称_________,又称_________。唐代文学家,杰出的散文家,是“_________”之一。柳宗元与_________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强调文章内容和现实作用。(2.5分)
11.《桃花源记》的作者________,一名________,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____著名诗人,本文选自《_________》。(3分)
1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收录了从_________到_________时期的诗歌_________篇。这些诗歌分为________、雅、_________三个部分。(3分)
13.《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_朝的_________,字_________。本文选自_________编的《_________》。(2.5分)
三、阅读题(共24分)
(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面问题(13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饴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第7页,共26页 第8页,共26页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雇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5分)
(1)“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埋下伏笔。
(2)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___”和“_______”两处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观景赏物时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试结合写作背景,简要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面问题(11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寂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即。
C.“伊人”是抒情主人公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抒情主人公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抒情主人公在不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