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林 : “曹雪芹”根本不存在(上)

陈林 : “曹雪芹”根本不存在(上)

陈林 : “曹雪芹”根本不存在(上)
陈林 : “曹雪芹”根本不存在(上)

陈林:“曹雪芹”根本不存在(上)

在上篇专栏文章中,我由干支纪年的正确小常识一举证伪了所谓的“曹雪芹墓石(墓碑)”。按所谓“乾隆时期钞本”“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曹雪芹”于“壬午除夕”“泪尽而逝”;“曹雪芹墓石(墓碑)”的作伪者——当然是北京通州区张家湾农民李景柱——根本不懂干支历法,自作聪明地在那块丑陋不堪的台阶石上歪歪扭扭地凿上了“壬午”两字。

所谓“壬午除夕”,指的是1763年2月12日,不但李景柱不懂,当年参与“墓碑(墓石)”真伪大辩论的两派“红学家”和“文物专家”都没有认识到,1763年2月4日(阴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已经立春,立春后属癸未年;因此,“曹雪芹”的“墓石(墓碑)”上如果要刻上去世时间,正确的刻法一定是“癸未”,否则不但纪年错误,而且是给“曹雪芹”减寿,完全悖离了自古以来的传统伦常习俗。

毋庸置疑,以“红学大师”冯其庸为首的“证真派”,根本不敢正视我所指证的这一事实。任何企图在“曹雪芹墓石(墓碑)”问题上继续折腾“证真”闹剧的人士,我还有更为强悍的“釜底抽薪”的证据予以回击——“曹雪芹”根本不曾真正存在,他只是现存120回《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曹頫虚拟的小说人物,因此不但“曹雪芹墓石(墓碑)”必定是造假作伪,而且现存

一切有关“曹雪芹”的所谓“史料”都是造假作伪或者以讹传讹。以下详细申论之。

关于“曹雪芹”的生平,除“脂砚斋评本”之外,主要是由这几种材料勾画的:刻印本《四松堂集》及其“付刻底本”、手抄本《懋斋诗钞》、手抄本《枣窗闲笔》、手抄本《绿烟琐窗集》、手抄本《延芬室集》、刻印本《春柳堂诗稿》、《鹪鹩庵杂记》和《随园诗话》等。

关于用“脂砚斋评本”上的“脂批”来指证“曹雪芹”的生平,人们往往陷入了“法盲”的误区。所谓“脂批”,主要指的是所谓“乾

隆时期钞本”(如“甲戌本”、“庚辰本”等)上署名“脂砚斋”和“畸笏叟”的批语,也包括未署名但被认为是出自这两个人手笔的批语。由于“脂批”不但对小说的艺术手法作了评点,而且看

起来对于小说作者的身份和创作情况知根知底,因此大多数“红学家”将这些批语当作考察作者身份的重要证据。从法律

的角度来看,这些批语被当作是“证人证言”。

可是,绝大多数“红学家”们似乎从来就没有想到过一个严重

的问题——在大家对这两个“证人”的身份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可以对这些“证言”全盘采信呢?这些“证言”本质上

是“匿名信”!如果“红学家”们要为“曹雪芹”的著作权打一场官司,他们向法庭出示的这些身份不明的人所作的真伪莫辨的批语,根本不会被任何一位公正的法官所接受。换言之,这些“匿名信”没有任何正当证明力。

《四松堂集》的“付刻底本”上抄了一首号称清人敦诚所作的《寄怀曹雪芹(霑)》的七言诗,诗句“扬州旧梦久已觉”之下粘了一张补注的字条,上写:“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四松堂集》的刻印本依此刊刻。

请大家注意,首先,“红学界”没有任何“证据法”意义上的证据能够证明清人敦诚确实抄录和刊刻了这样一部《四松堂集》;其次,更为重要的是,“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这一句话,无论从语法上来看,还是从史实来推敲,都是不通的。江宁织造曹寅死于1712年,按“红学界”的猜测,“曹雪芹”或生于1715年,或生于1725年,请大家问问大家,“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根据来历不明、身份不正的材料上一句根本不合逻辑的话,来指认“曹雪芹”的生平,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图注:《四松堂集》“付刻底本”之影印本。作者供图。)

托言敦诚之弟敦敏所作的《懋斋诗钞》,其中抄录了三首有关“曹雪芹”的小诗,另有三首小诗被认为点出了“曹雪芹”的字或者号为“芹圃”。可是,“红学界”同样不能有效证明《懋斋诗钞》确为敦敏所作;更为重要的是,《懋斋诗钞》丝毫没有显示出“曹雪芹”和“芹圃”跟《红楼梦》或《石头记》有任何关系。

刻印本《春柳堂诗稿》是清人张宜泉所作,其中《题芹溪居

士》和《伤芹溪居士》两首诗分别在诗题下有刻印的诗注:

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人工诗善画。

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

《春柳堂诗稿》中的这个“芹溪居士”,同样跟《红楼梦》或《石头记》没有任何关系;更为糟糕的是,南京一位自号“孤鸿道人”的匿名文物专家在网络论坛上公开指出,“姓曹名霑”句中的“姓”字、“其人素性放达”句中的“其”字,上下两横分别站到了刻本的栏线上,而这在传统的雕版印刷工艺中是完全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断定两条题注必定是后人钤盖作伪。“孤鸿道人”的这一判断,当然还有其他旁证的支持,即书页

的装裱顺序问题、诗句的情理乖谬问题等。(图注:《春柳堂诗稿》影印本复印件。作者供图。)

而我注意到的是,“其人素性放达”之“其”,末笔长捺的出锋原本明显跨过了栏线——这是诗注后加钤印作伪的明显证据——影印本显然刻意修图掩盖了这一事实。“红学界”有人敢

站出来讨论一下这个事实吗?根据严重涉嫌作伪的诗注来

判断“曹雪芹”的身份,不过是构建空中楼阁而已。

《延芬室集》号称是清人永忠所作,其“底稿残本”上抄录有《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首诗。请大家注意,这

个诗题就有很大的问题——《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红楼梦”是程伟元和高鹗刊印小说时定的名,“墨香”怎么可能看到《红楼梦》呢?

《吊雪芹》之一写道:“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粗看这首诗,被“永忠”悼念的“曹雪芹”似乎就是写下千秋传神文笔的“曹侯”。可是,大家细细考察一下“侯”这个称谓的用法,就知道其中有蹊跷。《辞海》对“侯”的一个解释是:

古时也用作士大夫之间的尊称,犹言“君”。杜甫《与李十二白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辞海》对“士大夫”的解释是:

古代指官僚阶层。《考工记·序》:“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郑玄注:“亲受其职,居其官也。”旧时也指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

《全唐诗》卷211高适《赠别沈四逸人》写道:

沈侯未可测,其况信浮沉。十载常独坐,几人知此心。乘舟蹈沧海,买剑投黄金。世务不足烦,有田西山岑。我来遇知

己,遂得开清襟。何意阃阈间,沛然江海深。疾风扫秋树,濮上多鸣砧。耿耿尊酒前,联雁飞愁音。平生重离别,感激对孤琴。

沈四既为“逸人”,自然是没有官职的,高适为什么尊称他为“侯”呢?原来,沈四即沈千运,《唐才子传》卷二:“千运,

吴兴(今浙江吴兴县)人。工旧体诗,气格高古,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号为‘沈四山人’。”既然“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可见沈千运是一个“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高适尊称他为“侯”

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大家知道,“曹雪芹”生前根本就是一个穷困潦倒、“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穷书生,既无官职,也无名望,因此他是绝不可以被尊称为“侯”的。因此,“永忠”观“红楼梦”吊“曹侯”的三首绝句,就有后人作伪的重大嫌疑。

号称清人富察明义所作的手抄本《绿烟琐窗集》抄录了20

首《题红楼梦》,其题注写道:

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

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

请大家想一想,“富察明义”如果看到了世所鲜知的小说“钞本”,

这部小说怎么会叫做“红楼梦”呢?当然应该是《石头记》才对,“红楼梦”是程伟元和高鹗于1791年底才定的名。

更为离奇的是,从这20首《题红楼梦》来看,“富察明义”根本没有提到《红楼梦》只有80回,相反,明义读到的肯定是120回全本《红楼梦》。第十八首写道: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疴续红丝。

这首诗显然题写的是小说第98回林黛玉悲惨死去的情节,“安得返魂香一缕”显然是从小说中“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化用而来的。

第十九首写道: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

这首诗显然题写的是贾宝玉离家出走的情节,“石归山下”显然来自于最后一回“那僧道仍携了玉到青埂峰下,将宝玉安放在女娲炼石补天之处”这一描写。

请大家说说看,“红学家”既迷信“腰斩”《红楼梦》的所谓“脂本脂批”,又要拿不可信的“富察明义”的题诗和诗注来作证,

这是什么逻辑?

所谓《鹪鹩庵杂记》,其实只是一页纸,抄录了两首号称“敦诚”所作的《挽曹雪芹》,其中首句写到“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似乎指出“曹雪芹”40岁就去世了。这两首《挽曹雪芹》又跟《四松堂集》“付刻底本”上所抄的一首《挽曹雪芹》相对应,后者写到“四十年华付杳冥”,而且同样有“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的字样。

请大家注意,《四松堂集》“付刻底本”上的《挽曹雪芹》一诗,年份归入“甲申”,请问,“曹雪芹”到底是死于“脂砚斋”所批的“壬午除夕”呢,还是死于“敦诚”所挽的“甲申”?疑问未解,“曹雪芹”的生平当然无法定论。

号称袁枚所作的《随园诗话》卷二写道:“曹练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这个说法早为不少研究者指出大漏洞。首先,“曹雪芹”历来被认为是曹寅(字楝亭)之孙;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袁枚显然根本没有看过《红楼梦》,他以为明义所题咏的林黛玉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妓女(“某校书尤艳”),直把红楼当青楼。从证据法的角度来说,《随园诗话》卷二的说法根本就是“以讹传讹”的“传闻证据”,不具有作证资格,必须予以排除。

谈及“曹雪芹”的《枣窗闲笔》号称是清宗室人物裕瑞所作,但“红学界”根本没有证据证实这一传言。更为离奇的是,传世的《枣窗闲笔》根本不认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并

且有一段以讹传讹般的胡言乱语:

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述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部删改至五次,愈出愈奇,乃以近时之人情谚语,夹写而润色之,借以抒其寄托。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研斋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名曰《红楼梦》。

事实已经很清楚,历来用以勾画“曹雪芹”生平的多种材料,

不但来历不明,语义不清,而且相互矛盾,荒诞离奇。当大家确认现存120回《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曹頫(1706年6月8日~1775年?),反观目前任何有关“曹雪芹”的材料,

确实是无一不假,无一不错,无一不伪。这充分证明广大读者所熟知的所谓“曹雪芹”不过是一堆假货堆积出来的假相,

而“曹雪芹”本来不过是曹頫创作出来的子虚乌有的小说人物。120回《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曹頫?当然是,本专栏下篇即概述前论,指陈论证过程和验证情况,澄清疑问,扫除谬见。前人论述“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考察“曹雪芹”

的生平,主要依据三种材料:(1)小说文本的“证据”;(2)“脂砚斋批语”的“证据”;(3)号称所谓“乾嘉时期的文献”记录。

本专栏上篇小文论证,这些材料要么来历不明、语义不清、相互矛盾,要么有着后人作伪的重大嫌疑,因此不但不足以

证明“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而且也无法据此推断“曹雪芹”的生平。前人未曾了解的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恰恰在小说中隐藏并暗示了多重证据,不但足以指证作者的真实身份,而且设下了种种令作伪者丑行败露的圈套。如本专栏前文所论,在现存120回小说情节之下,隐藏并暗示了一条从1706年(丙戌年)到1724年(甲辰年)的真实年代序列,整部小说就是按照这个真实年代序列逐年展开叙事。不但如此,小说还巧妙地利用错误的八字命理暗示了元春原型曹佳氏的真实生日,该生日可以在清宫档案《娶妻册》中得到查证;小说还巧妙地利用年代历法特征暗示了贾宝玉真实的出生年代是1706年,这个生年同样可以证实属于贾宝玉的原型人物、曹佳氏的弟弟、亦即《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曹頫。小说隐藏并暗示的这一系列跟时序有关的秘密,我称之为“红楼时间密码”;毫无疑问,“红楼时间密码”是客观存在于小说文本之中并且反复可验的事实,因此“红楼时间密码”就是小说作者留下的书面证据。前人从未曾知悉的这些书面证据,是全面解开有关小说《红楼梦》悬疑的关键法门。《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曹頫这一事实,足证“曹雪芹”是曹頫创造的小说人物,一切有关“曹雪芹”的材料俱伪。尽管本专栏前文详细深入地讨论了我如何“破译红楼时间密码”,本篇小文做一次概括性的回顾也很有必要。以下概述前文的几个重要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以及各论点的验证情况,分析这

些论点及进一步的推论如何应用于《红楼梦》版本的校勘和证伪一切有关“曹雪芹”的材料。(一)在120回小说情节之下,隐藏并暗示了一条从1706年到1724年的真实年代序列,整部小说按照这个真实的年代序列展开逐年叙事。小说写到,贾宝玉实岁13岁这一年具有四个重要的历法特征: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第27回);端阳节在夏至之后一日,亦即五月初四交夏至(第30回);十月中旬已到“小雪”节气(第50回);十二月只有29天,“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有“元旦朝贺”(第53回)。经查证清代历表,唯一与此接近的一年是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年实际的历法情况是:五月初五端阳节(公历6月22日)交夏至;十月十二日(公历11月23日)交小雪;十二月只有29天,“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正是“大年初一”。但是,1719年的“芒种”不在“四月二十六日未时”,而在“四月十九日(6月6日)酉时末或戌时初”。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如何能够确认小说所写的这一年一定是1719年呢?如果贾宝玉在1719年实岁13岁,那么贾宝玉真实的出生年份就是1706年,而1706年正好是“四月二十六日申时交芒种”(参见刘安国教授为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编写的《日梭万年历》),交节时刻比“未时”晚了半个小时左右。我认为,小说作者在1719年的情节中设置“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就是为了“精确定位”贾宝玉的真实出生年份一定是1706年(丙戌年)。这一判断,可以得到后续相关

论证和小说文本证据的充分验证。例如,小说第86回明写元春生于“甲申年”,第2回通过冷子兴之口称贾宝玉出生于元春降生的“次年”,因此贾宝玉出生于“乙酉年”。小说第56回写到甄宝玉“今年十三岁”,而此时贾宝玉14岁;第114回又写到甄宝玉比贾宝玉“略小一岁”。因此,甄宝玉必定出生于“丙戌年”。甄宝玉是何许人?“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独他家接驾四次”(第16回)——这一情节毫无疑问是以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四次驻跸曹寅的江宁织造府这独一无二的史实为原型。甄宝玉的父亲“甄应嘉”,这个名字就是“真迎驾”的谐音,甄应嘉以曹寅为原型确凿无疑。曹寅是否有生于“丙戌年”(1706年)的儿子呢?参照史实和小说文本证据来综合考察,曹寅生于“丙戌年”的儿子,是且仅是过继给其遗孀的曹頫。我由此论证,《红楼梦》是用精心设计的“一明一暗”两套“文本证据”来指示出作者的真实身份和出生信息的。“明”的就是小说直接给出的一套时间系统和身份信息,“暗”的就是隐藏在情节之下的一套“真实年代序列”和人物原型真实身份信息。以贾宝玉实岁13岁的1719年为“确定不移的时间坐标原点”,大家可以“还原”出120回小说从1706年到1724年的真实年代序列,并参照史实予以确证。我再次强调,这个真实的年代序列,是小说作者曹頫给出的“书面证据”,这份证据的客观存在,充分证明后40回绝非“续作”,整个120回完全出自同一作者曹頫之手。(二)现存120回《红楼梦》

的真正作者是生于1706年6月8日的曹頫,曹頫是贾宝玉和甄宝玉共同的原型。(图注: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剧照;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陈林认为,贾宝玉的原型是曹頫,而《红楼梦》正是曹頫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确认120回小说情节之下隐藏并暗示了一条从1706年到1724年的真实年代序列,根据小说提供的时间线索和相关文本证据,贾宝玉的真实生日就很快被论证,即1706年6月8日(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年四月二十八日、药王圣诞日)。参照史料,贾宝玉的真实生日1706年6月8日也就是其原型人物、小说作者曹頫的确切出生日期。据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頫奏谢继任江宁织造折”,曹頫在奏折中自称“黄口无知”;据康熙五十七年六月初二康熙对曹頫的请安折朱批,康熙仍称曹頫为“无知小孩”。由此可见,曹頫在1715年继任江宁织造时一定是一个10岁左右的儿童。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在曹頫简短的请安折后长文批复,其中写到“王子(按,指怡亲王允祥)甚疼怜你”;雍正五年(1727年),两淮巡盐噶尔泰在呈雍正的奏折中称曹頫“年少无才”。由此可见,曹頫直到雍正初年时还是非常年轻。鉴于上述事实,贾宝玉的真实生日1706年6月8日一定是曹頫的确切出生日期。这也意味着整个120回小说的真正作者就是曹頫,《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曹頫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元春及其原型人物曹寅长女、平郡王纳尔苏嫡

福晋(王妃)曹佳氏的真实出生时间是“壬申年壬寅月壬子日辛亥时”(1692年2月18日,正月初二)。要而言之,按“命理典籍”《三命通会》总结的八字命理推算规则,第86回明写的元春的生辰八字“甲申年丙寅月乙卯日辛巳时” 不能推

导出“飞天禄马” 、“日禄归时”和“天月二德坐本命”这三大“贵重的很”的命理特征。按“还原”的真实年代,元春真实的去世年份在1723年;按小说所写元春生于甲申年,死于乙卯年,存年数仅31岁,因此元春真实的出生年份就是1692年(壬申年)。大家可以根据根据《三命通会》,从小说所写“飞天禄马”、“日禄归时”和“天月二德坐本命”这三大命理特征反推元春的真实生辰八字。同时具有以上三大命理特征的日时组合一定是且仅是“壬子日辛亥时”,因此出生于壬申年正月的元春真实的生辰八字一定是且仅是“壬申年壬寅月壬子日辛亥时”。查郑鹤声《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元春这一真实的出生日期不是小说明写的“大年初一”,而是“正月初二”。这个破天荒的结论恰好可以得到小说第53回“文本证据”的验证。第53回写到,“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贾母等人进宫“朝贺”,第二天再次进宫“朝贺”,并为元春祝寿。根据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朝贺规定,特别是根据《钦定大清会典》和《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的规定,贾母第一天进宫朝贺一定是“元旦朝贺”,朝贺的对象是皇帝;第二天进宫朝贺的对象是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贾母在第二次进宫朝贺时为元春祝寿,恰

好证明元春真实的生日就是“正月初二”,而非“大年初一”。元春前后真实生日的统一,无可置疑地证明后40回的作者就是前80回作者本人,现存120回小说就是一个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根据清代“指婚”的法律规定,参照平郡王纳尔苏结婚时的年龄以及曹寅奏折谈及的曹佳氏出嫁情况,元春的真实生日“壬申年壬寅月壬子日辛亥时”一定就是其原型人物曹佳氏的生日。著名“红学家”、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红学会前秘书长胡文彬在查考过记载曹佳氏生辰八字

的史料文献后给予了完全的肯定。我确信,胡文彬查证的文献就是现藏于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宫档案《娶妻册》。尽管胡文彬多年多来一直不肯公开说明他查考的究竟是何种史料文献,但元春的真实生日“壬申年壬寅月壬子日辛亥时”就是曹佳氏的生日,这一事实无法改变,无可置疑。我的论证既有规范的八字命理的推导,也有小说文本证据的检验,又有相关史料文献的旁证。(四)探春的原型是曹寅次女,由探春的真实生日1707年清明节(三月初三)可推知曹寅次女的确切生日是1696年清明节(三月初三)。论证了贾宝玉的真实出生时间,探春的真实生日也很容易被发掘出来。探春的生日是“三月初三”(第70回),她与贾宝玉年龄的差距可参照贾环的年龄而做出准确判断。贾兰在第4回时“今方五岁”,按“还原”的真实年代,当年是1714年,故贾兰生于1709年,比贾宝玉小3岁。第78回,1722年秋,贾

兰作《姽婳词》,贾政众幕宾称赞说:“小哥儿十三岁的人就如此,可知家学渊源,真不诬矣。”而就在这一回,众人又夸奖贾环说:“三爷才大不多几岁,俱在未冠之时。如此用心做去,再过几年,怕不是大阮小阮了么?”如果贾环比贾兰大两岁,则他应生于1707年,只比贾宝玉小一岁。可是,这将意味着贾环的胞姐探春最晚出生于1706年三月初三,比贾宝玉的年龄还大。因此,合理的判断是,贾环只比贾兰大一岁,生于1708年;而探春生于1707年“三月初三”。查《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1707年的“三月初三”恰好是“清明节”。探春生于“清明节”的这一事实,揭示了小说第5回的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根本就不是暗指探春在“清明时节”出嫁,“清明”一定是探春的代称。而这一文本证据又能再一次证明我对小说真实年代序列的“还原”完全正确。小说第63回写到,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探春行酒令时抽中一签,主得贵婿,众人笑说:“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元春明明是“皇妃”,在这一回中却变成了“王妃”,这是作者曹頫在巧妙地透露元春和探春各自的真实身份。曹寅长女曹佳氏,嫁给了平郡王纳尔苏;曹寅次女,嫁的是康熙的某侍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二月初八日,曹寅在给康熙的奏折中写到了次女出嫁的情况。探春的真实生日是1707年“三月初三”清明节,曹寅次女却不可能出生得这么晚。然而,“三月初三清明节”很可能是作者曹頫在暗示曹寅次女的生日特征。

查《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从1692年到1707年之间仅有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年)一个年份的清明节是“三月初三”。曹寅次女是不是生于1696 年“三月初三清明节”呢?我在2006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破译红楼时间密码》中做出了完全肯定的判断。最终验证我这一判断的,仍将是清宗人府档案《娶妻册》。在1709年的《娶妻册》中,一定明文记载了曹寅次女及女婿双方的生辰八字。曹寅的这位女婿究竟是何人,也终将真相大白。(五)北静王的原型是怡亲王允祥(胤祥)。确证了贾宝玉的原型和120回小说的真正作者是曹頫,小说中一个重要人物“北静王”的原型也很容易被确认——北静王的原型就是“甚疼怜”曹頫的怡亲王允祥(原名胤祥,避雍正“胤禛”名讳而改)。允祥,康熙第十三子,生于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十月初一(1686年11月16日),卒于雍正八年庚戌五月初四(1730年6月18日),享年45岁。从小说文本证据来看,北静王的“贤王”、“情性谦和”、对贾宝玉的“疼怜”,以及救援被抄家的贾府等特点,与怡亲王允祥的形象是一一对应的。在程甲本中,凡提及北静王姓名处,一律作“世荣”;然而在“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俄藏本”、“甲辰本”、“梦稿本”和“蒙古王府本”等“脂本”中,凡提及北静王姓名处,则一律作“水溶”。北静王名字的异文的的确确是证伪一切“脂本”的一个关键而有力的证据。查《说文解字注》,许慎对“世”的释义是:“三十年为一世。”段玉裁

注:“按,父子相继曰世,其引申之义也。”许慎对“胤”的释义是:“子孙相承续也。”段玉裁注:“《释诂》:‘胤,嗣继也。’《大雅》、《毛传》:‘胤,嗣也。’”从段玉裁的注来看,“世”和“胤”几乎就是同义词。《红楼梦》的作者曹頫将北静王命名为“世荣”,正是利用了“世”、“胤”同义(近义)的关系,以“对偶”的形式精心暗示其原型人物就是怡亲王“胤祥”。“脂本”将北静王姓名篡改为“水溶”,是企图将其原型附会为乾隆第六子“永瑢”,由此败露了作伪的本质。“红楼时间密码”作为可验证的客观事实和书面证据,是后世“红学家”和作伪者始料未及的。各种“脂本”“脂批”,乃至伪托程伟元和高鹗刊刻的“程乙本”,不但没有丝毫透露有关小说真实年代序列和作者真实身份

的信息,相反却在多处文本上严重悖离了真正作者曹頫所遗留的“时间密码”,作伪的事实昭然若揭。惟独“程甲本”的文本不折不扣地符合“时间密码”的设定,程伟元和高鹗保存了红楼原本真本,厥功至伟。生于1706年的曹頫才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充分证明了“曹雪芹”不过是曹頫虚拟的小说人物。120回“程甲本”是《石头记》唯一传世的原本和真本,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同样充分证明用“脂批”腰斩红楼的一切“脂本”不过过后世拙劣的作伪。由上述两点出发,一切企图指认“曹雪芹”是作者,勾画“曹雪芹”生平经历的所谓“文献”,当然是彻头彻尾的作伪。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讨论百年红学是否在一片哄笑声中彻底垮塌,而是我们

能否揪出这造假的黑手和护假的帮凶。我对大家响亮的回答是:当然可以!

走近曹雪芹_高中高二作文800字

走近曹雪芹 耐寂寞,苦作行舟书海无边?拈来家兴忘事,为天下走笔江山;一对痴情男女,情天恨晚:一群达官贵人,弄权政坛.................. 大观园演绎人世大观. 他,曹雪芹,从社会的上层跌到社会的下层,人生的大起大落,使他感到了世键变化沧桑之快;他的人生道路坎坷,使他感慨人生的苦短无常;他经历了了从富贵变为贫穷,在生活的不幸中行走,使他学会思考,使他对现实社会感到不满,使他对封建社会的抨击愈加激烈. 他把家道中落的兴衰枯荣分蕴到>中,他把愤怒倾洒到>,他把思想融入>,他把情怀投入到>中....... 一部>,满含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思,满腹的天下兴亡的感叹,梦中人解人间梦,这何等的虚幻,非是"一把辛酸泪",非是"满纸荒唐言". 书中的一对痴情男女,为了爱情,去冲破封建礼教,但并未成功,这是曹雪芹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书中的一家大院的衰落,何不是他自己的遭遇,又象征着封建王朝的兴衰;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何不是他自己生平涉足的人?.............书中的一切既是他的一切. 倘若他不是经历了苦难,怎么会对现实生活如此不满,怎么会将自己的私情抒发的淋漓尽致呢?倘若他不是亲身经历世间沧桑变化,又怎么会感叹如此之深,把封建社会本身看的如此透彻? 他的思想是对当时生活的反映,是对于当时人的灵魂解剖.只有当一个人经历了人生苦难的折磨,经历惨痛的伤害,才能折射出超越,才能大无畏的面对一切,体悟一切.

当然,曹雪芹还留下一丝遗憾. 一部八十回的奇书,枉留了几分神秘,几分感慨.书未成,人早去,几分遗憾;曲未终,情未了,人还未散.今人评他"红学",免不了胡编乱造,只留得他一世英名. 红尘滚滚,一个情字作怪,使天下人争做"红楼中人".如今谁还会读那"假语村言"?只会关注那炒热的"红学",趁一趁浪潮,赶一赶那"国学热",追一追"星魂"........... 他,曹雪芹,戏说人世间的事事,淡化人生的过程,让人辨是非,明黑白;曹雪芹千古,红楼无境;一杯黄酒洒九天,一句费解之词!

关于林黛玉作文700字优秀作文

关于林黛玉作文700字 篇一:悲情林黛玉 秋天原是菊花的季节,但见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流水,莹莹潺潺。路儿弯弯,直通天境。石涧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吧莺啼,暖日当喧,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置身园中,如诗,如画 忽见得一袅婷女子独坐亭阁石阶,手持香帕,掩面而啼,呜呜咽咽。想那黛玉绝代姿容,稀世俊美,不期这一哭,花听了凄然飘落,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不忍再听,飞起远避。遥望,密密匝匝一干人等自假山西侧喧闹远去,却原来宝钗与其母挽手经过,娇羞亲昵之态,令黛玉不由得想起了故去的爹娘,故悲从中来。 因宝玉得一件小顽物金麒麟,欲送湘云,被黛玉冷刺;又因晴雯等丫鬟的无意,把前来探望宝玉的黛玉拒之门外,黛玉怀疑宝玉移情别恋,让她一阵热讽。曾经的黛玉在我心中一直是悲悲切切、尖酸刻薄、很难相处的性情女子。今又读她,娇小瀛弱,才情超然的黛玉,却始终不能把自己当做大观园的主人。失去双亲,寄人篱下的悲凉使她不得不竖起尖尖的刺,时时堤防别人的伤害;她的诗情气质和悲剧性格,也使得她很难向他人吐露心曲,即便是面对宝玉这个唯一知己,也往往深情款款,欲言又止,代之的是轻轻洒泪。有谁知她缱绻悱恻的情感世界里究竟深藏了多少爱恨情仇? 看冬去雁来,桃花落红,石榴花谢,登山渡水,过树穿花,渐闻山坡上有呜咽之声: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忘两不知。悲切之声直叫人心碎肠断,泪眼滂沱。黛玉凄凉的身世,娇弱的身体和太多的哀怨情愫,是不是预示着将与飘落的石榴花一样无言地消逝?落花幸得锦囊收艳骨,质本洁来还洁去,孤单落寞的林黛玉将怎样走完她哀恸顽艳的生命历程,结束凄美一生? 幕布徐徐落下,我被泪水浸润的心仍置身于黛玉悲戚的情感世界里 篇二:评林黛玉的一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曹雪芹先生对自己的小说《红楼梦》的评价,而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曹雪芹先生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作者知音难寻的无奈和苦闷。但我却十分喜欢《红楼梦》,却只因黛玉的诗与痴情。 今年暑假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可这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评论两人的爱恋呢?其实,自从读完《红楼梦》,黛玉的影子就印在了我的心里。后来再次翻看此书,隐约中似乎能听到黛玉柔弱的喘息,模糊中仿佛能看见黛玉略带伤感的容颜。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娇气做作,可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他与别的女人在一起。而宝玉给黛玉的时间确实太少,黛玉的心里的柔软细腻,宝玉从未体会的到。所以,她有时才会发脾气,会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的情感。 诗,是黛玉美丽的灵魂,精神的寄托。每当我读到她的诗,总有一种心痛的感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

(完整版)太原理工大学毛概习题册答案第三章

车辆0801 刘文博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此后,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也使党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随着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化。到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尤其是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锻炼,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抗日战争胜利后,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共产党展开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战略决战。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西方美学家或教育家提出的美育思想

一、西方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提出的音乐净化灵魂的主张,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美育思想。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派从美是数的比率和谐的美学观念和灵魂不死的宗教理念出发,认 为音乐是一种和谐,人的灵魂也是一种和谐,因此可以“凭借医学实现肉体的净化,凭借音 乐实现灵魂净化”,并要求其门徒在晚上和早晨听取所规定的音乐,以驱除灵魂在白天受到 骚扰和在梦中受到麻痹。为此,可以认为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凭借节奏和旋律确立音乐教 育的人”。“净化”在毕达哥拉斯那里,既是心灵性的,又是道德性的,净化的目的也包含着 建构一种道德的心灵——“美德”。尽管毕达哥拉斯由于把道德还原为数,以不正确的方式来讲道德,不能建立起真正的道德理论,但毕竟是“第一个试图讲道德”并与美结合起来。他提 出了“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内蕴美育的雅典教育实践为美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希腊教育有两种类型,斯巴达教育以严格、野蛮而著称于西方教育史,它崇尚武功,重视军事教育,但也重视音乐教育,并以音乐来鼓舞士气,培养士兵的组织纪律性。与斯巴达相反,雅典崇尚文治,这与它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有关,它不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成为具有多种才能和文化修养,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因此,雅典教育 强调体、智、美、德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多彩的、个性自由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古希腊许多思想家作了初步的理论概括。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制度应包括身体的教育和心灵的教育(艺术教育)两个方面。他讲道,在进行发展智慧的教育之前,先“要用音乐 教育心灵,用体育教育身体”,并把两种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改善人的心灵。他分析了人们 从形体美开始,经历心灵美、行为美、制度美和知识美,最后观照自身达到理念世界的历程。他注意到自然美和艺术美能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爱美的习惯。古希腊的另一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包括阅读与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并把和谐教育的重点放在审美教育(主要是音乐教育)方面。他提出美育“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了几个目的,那就是(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挥了毕达哥拉斯的“美德”思想,柏拉图提出“公正(正义)、理性(智慧)、勇敢(意志)和节制”是希腊四美德。他和亚里士多德都把公正看作是一切德行的总体,亚里士多德还说,“美是一种善”,从而把美和善、美育和德育统一起来。 系统提出要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并把审美教育作为一门理论加以研究的是18世纪德国的美学家席勒。1793至1794年间,席勒为了报答丹麦王子奥古斯丁堡的克里斯谦公爵 对他的生活资助,先后写出了27封关于人的美感教育的书简,后结集为《美育书简》,成为西方“第一部美育宣言书”。①书中首先明确使用了“美育”概念,并对美育的含义、内容、 性质、任务及其社会意义作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席勒的美育理论是以康德的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康德把人类的精神活动分为“知、情、意” 三个方面,并认为审美判断(情)是沟通认 识(知)和道德(桥梁)。②《美育书简》探讨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解决由资本主义制度 造成的人性分裂走向人性完整和自由的问题,如何由人性的完整去改革国家,取得政治自由的问题。席勒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不是靠社会政治经济革命,而是靠审美教育,去实现人格的完善,人性的自由。他提出:“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

中小学生关于给曹雪芹的一封信为题作文五篇

中小学生关于给曹雪芹的一封信为题作文五篇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生关于给曹雪芹的一封信为题作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小学生关于给曹雪芹的一封信为题作文五篇(一) 亲爱的曹雪芹 您好! 我是公元2017年的一名学生,我可是你的粉丝哦!在这,我是来拜你为师的! 我发现,在您的书中,所有人物都描写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我自己看到红楼梦的一半时,我突然发现,我和湘云有很多地方简直一模一样!我从史湘云说有一个戏子像林黛玉这件事发现,我和她一样,没心没肺,做什么事情都不想后果,并且性格活泼,喜欢交朋友。但,我最关心的史湘云和其他人结果如何,现在已经有许多红学家在考证中,不仅如此,现在有很多研究建筑,研究画画,研究食谱,研究服装等等行业的专家从您的著作里吸取精华。 但是,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如此痴迷于您的著作——《红楼梦》。我虽然没有多大作文才华,但是,我还可以像金陵12釵她们学习写诗填词。在此,我想拜您为师,请您同意。在这,我还想告诉您,我非常喜欢林黛玉在诗社中写的海棠诗里面的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句话体现出林黛玉的孤独,她就像梅花一样,冷冷清清。她又像梨花,淡淡清香。

当然,我拜您为师,并不是为了做大官,考试之类的事情,我是想把您的学问传授给我的子孙,让他们知道,有一个名字叫曹雪芹的人,曾读懂过他们的童年生活,读懂过他们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 最后,我想把我自己写的如梦令送给您,希望您喜欢。 如梦令 己是春风露露,却又秋寒夏暑。回身空想来,懵懂万物之处。也罢,也罢。早回起始之处。 中小学生关于给曹雪芹的一封信为题作文五篇(二) 敬爱的曹雪芹先生: 偶然间,我发现了书柜上厚厚的《红楼梦》,它的封皮已有些陈旧,拂去上面的灰尘,坐在椅子上,走进经典的殿堂。 我惊叹,在您的笔下,每个人物都是如此活灵活现。 林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的诗意与聪慧,让我羡慕,让我喜爱,她的凄婉结局让我感慨。我恨,恨那对人束缚的时代;我悲,悲那七零八落的结局;我笑,笑那荒唐的人生。 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他对女孩的高度评价,让我吃惊。在当时的社会中,女子的地位是何等的低下,宝玉竟如此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他的这些话以及他的人都可能被视为疯傻。他不怕,他根本不会怕。您也不怕,借宝玉之口,述出了您的心声。 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

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090502班宫智双 摘要:曹雪芹先生用大量心血和笔墨刻画的林黛玉形象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在我们看来,她胜比西施,绝顶聪明,满腹才华,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但因为寄人篱下,她有些自卑,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她纯真透明、天真宽厚,对人谦和。但有些多愁善感,清高孤傲。对待爱情,很是小气,但真诚、执着,渴望得到真爱,有着对封建礼教十分叛逆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最终,香消玉损,泪尽而逝,走完了她凄惨悲凉的一生。本文我们通过对林黛玉的才华,性格和爱情等方面的描写,再来审视一下这位有血有肉有性格的女子形象。 关键词:林黛玉才貌双全自卑多愁叛逆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高峰的杰出之作。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对其评价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它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四大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大量笔墨,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寄托了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 一.形容娇美满腹才华的女诗人

《红楼梦》第三回合描写林黛玉外貌中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 林黛玉刚刚进入贾府,作者借宝玉之眼,凤姐之嘴写出了这样一个有娇美姿容的林妹妹形象。她是宝玉眼中的“神仙似的妹妹”。她胜如西施,有着西施“捧心而蹙”的清瘦外形之美。 林黛玉的美还体现在她的才华上。她才学横溢,绝顶聪明,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富有诗人气质,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而且她还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红楼梦》中写道: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书中讲到初建海棠社时,李纨限韵限时众人所作《咏白海棠》诗。众人得题后,纷纷苦思起来,独黛玉依抚弄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头们嘲笑。待得众人诗皆成时,方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何等风流。如此才女,是为人间少有。继而在随后的“菊花诗”中,这个雅号为

一幅林黛玉的肖像画

一幅林黛玉的肖像画 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珍藏着一幅越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肖像画,这倒不是出于对越剧的过分喜好,或是对剧中人物的偏爱。每当我感到内心孤独烦闷的时候,她好像一位挚友,便会悄然无声的浮现在我的眼前。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的注视着我。平静的眼神里充满了那种关切的亲情,和对我内在的好奇与聆听。 后来,我渐渐的明白了:那是四表姐年幼时常有的一种表情。在我的印象中,那时候要数她和大姑父的话最少了。不知是因为那幅画的缘故还是因为她平时少言寡语的缘故。总之,我很小就记住了她(不是因为她有出色的外表,或犀利的谈吐)她聪明又好学。但从来没有想要表现自我的欲望(她的为人后来怎样我却不知道了);这一点和表哥似乎恰恰相反。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对那幅画的印象那么深刻;画是出自表哥之手,他可能早就把“她”给遗忘了。但是,闲来无事的时候,我常会思考这个看似无聊问题。大约是因为在我童年的时候,表哥就已成为我心目中的偶像了。 那时候我不过六七岁,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充满好奇,对他的聪明、以及他所绘的画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总想收藏一幅他的“大作”;但是最终也没能如愿。若干年以后,我才意识到,他最成功的一幅画其实早已被我永久珍藏在心里了。他的拿手绝活

是画上山虎和下山虎。我不知他是怎么画出来的,当时直觉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是一种极神奇、很了不起的手段,(那时候,很多大人们对他的“作品”都大加赞赏)。 那时起我就很想跟他学作画了,不过,那时候他可是个极为神秘的人物,从不肯轻易在人们面前卖弄。他很小的时候就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才子了;他聪明好学、能说会道,又长得帅气。无论走到哪里,毫无疑问都会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 有一次,他在房内偷偷作画,终于被我逮住了,(后来我才知道那其实并不叫作画,而是临摹)他把原画分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方块,然后在所要画的底稿上画出若干个相等的小方格,再在小方格上用铅笔轻轻的打影。如果他所要画的画比原来的大,那么,底稿上的小方格则相应的放大,然后用各种颜料调配成所要画的颜色,根据需要慢慢涂匀,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十分小心、仔细。即便如此,我发现仍有很多与原画不相符之处。 这时候,我才明白表哥为什么不肯轻易在人前卖弄。即便如此,我仍然对他的画十分崇拜;至少当时我画不出来。那时候,我才发现作画其实是一件表面风光,实则不过是一种惨淡的营生。 除了绘画,他还会讲故事。每当故事讲到扣人心弦的时候,他就会借故不讲了;他那娓娓动听、绘声绘色的讲解,常常弄得我们几位小友尾随着他的屁股后边转。那时候,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

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内容标准】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理解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创造性地采取得宜的战略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胜利地转入了战略反攻。 【教学要点】 要点: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重点: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难点:全面正确地理解国共双方举行重庆谈判的不同意图;理解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的战略战术的运用,以及其前后变化的合理性。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日子。中国人民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那么历经八年抗战的人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和平、安定等) 但是中国人民的愿望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破灭了。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决战,又再次陷入了三年内战时期。想不想知道中国又面临怎样的两种命运与决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新课探究】 一、重庆谈判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两种不同的命运和两个不同的前途(阅读教材教材105页的第一、二自然段)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愿望,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国民党:背离全国人民的愿望,坚持独裁内战。 (特别突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待人民愿望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与将要学到的国民党发动内战后的节节失败对应。中共代表人民的愿望,是一条光明的前途;而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背离人民的愿望,是一条黑暗的前途。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问:这两条道路的选择与两个核心人物紧密相连,当时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人物分别是谁? 学生答:蒋介石、毛泽东。 2、蒋介石无意和平,却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什么? 为了争取时间,部署内战,作好战争的准备;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假和平,真内战。 3、自主学习:既然明知蒋介石谈判是放烟幕弹,为什么毛泽东还到重庆去谈判?什么时间由

描写林黛玉的满分作文9篇

描写林黛玉的满分作文9篇 “两弯似蹙非蹙粉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曆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时,他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从 总体上看,她具有一种柔弱美,病态美。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可见她总是心事重重;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可见她总是细腻善感。这样的眉与目配合在一起,该是何等的清丽而凄美!黛玉原是绛珠仙子的化身, 来,所以她的眉目之间凝聚了灵河之畔的清风细雨,离恨天外的灵晖秀气。 “态生两曆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更突出地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黛玉天生有一种诗人的气质,柔情似水, 忧郁细腻。一身之病是由两匮之愁而起,两魇之愁又因一身之病而生。她深深陷入了与宝玉的恋情之中,用全部心血去爱宝玉,用整个生命去追求美好的生活,但身世孤苦, 寄人篱下,她怎能不愁?“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怎能不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进一步写她的愁与病:无事时也有闪烁的泪光,无恙时也有细微的娇喘,可见愁与病已经深入到她的内心,不可医治了。黛玉的愁与病,除了身世原因外,实际上是在追求自由与美的过程中与世俗发生矛盾引起的。在贾府这样一个复杂的大

家庭里,宝钗那样的“贤德淑女”受到人们的赞赏,而黛玉生性孤傲,过于敏感,又常常直率地讽刺他人,当然不会得到认可。她高洁的心志不为人所知,她梦想的爱情不被世所容。当她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剧烈冲突时,她无力反抗,只能默默饮下苦涩,日久天长,郁结成病。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两个比喻用得很形象。秀丽柔弱的花儿,把纤纤瘦影投在清澈的水中,波光荡漾,花影相映,多么清朗典雅;纤弱的柳条在风中依依而舞,时而形成一道弯弯的波痕,时而形成一条优美的弧线,真是楚楚动人。用这样两种美丽的事物来形容林姑娘真是再妙不过了,把她的美写到了极致。小说中有许多与此呼应的句子,女口:“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 “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避远,不忍再听。”“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等等。 “心较比干多一窍"写黛玉的聪慧多才。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智慧过人,因进谏被剖心,心有七窍。后世以心有七窍来形容聪颖过人。黛玉的聪颖,在大观园众姐妹中是闻名的。无论是吟菊花,还是咏柳絮,她总表现得才华横溢,卓然不群。“林潇湘魁夺菊花诗”,“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优质】读死书与读活书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读死书与读活书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读死书与读活书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 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 读死书与读活书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 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 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 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 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 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 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工夫。 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 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 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 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 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 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 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

曹雪芹的优秀作文

曹雪芹的优秀作文 关于曹雪芹的优秀作文 总是一度认为名家之作是深奥的,是难懂的,看起来是枯燥的,是乏味的,自从看了《红楼梦》后,我不说看透了曹雪芹,但至少他的品性或者是精神世界,我应该还是可以了解的。 曹雪芹,宇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著有伟大作品——现实主义长篇古典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簇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的命运。曹雪芹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辈都在朝庭做官,因选择支持王子做皇帝时,选择王子不太正确,雍正当上皇帝后,对曹雪芹一家心存敌视,借助各种借口将曹雪芹一家贬官,从此,曹雪芹一家家落中道。 曹雪芹将自己一生的精力置身于《红楼梦》的创作当中,正如《红楼梦》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旧王朝某个形象的象征,贾宝玉的叛逆乖张,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薜宝钗的世故城府,王熙凤的泼辣干练…… 我爱上《红楼梦》,是因为我爱上了林黛玉,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她就像一朵出水芙蓉,那么清

纯,那么高傲地俯视于堕落的红尘俗世,她的才华无人可及,但我却为她鸣不平,在海棠社中,大家对菊作诗,她的诗可说是堪称绝作,但是可恶的李执竟以薜宝钗有大家闺秀风范,将第一的宝冠就那样轻易的带在了宝钗头上。 我悲叹黛玉可怜的结局,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满20岁便悄然离世;我愤慨,一朵如花的生命就这样被封建王朝抹杀掉了;我哭泣,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被掩埋在了一无名的山丘上!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 ___痴,谁解其中味?——题记 暖暖的春风带动着书页哗哗翻响,烟柳朦胧中,你身穿素白的长袍,缓缓地透过历史遥远的尘埃,向我走来。 手中厚厚的《红楼梦》,顿时有了生命,不,它本就是有生命的,难道不是么?这是曹雪芹的心血之作,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 都说《红楼梦》是曹雪芹以曾经的曹府为原型所创作,而曹雪芹的一生,也正如他书中宁荣二府的兴衰般,起浮沉落。 曹家,在几百年前曾是个显赫的大家庭,在“江南织造”这个位子上掌管了数十年,深得康熙宠幸,也经常是皇帝下江南时的接待

描写林黛玉的句子

描写林黛玉的句子 本文是关于经典句子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描写林黛玉的句子 1、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黛玉的美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 2、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3、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最后泪尽而逝。 4、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5、黛玉换上了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

狐狸里的鹤麾,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 6、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7、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8、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9、林黛玉幼小失怙,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过的是一种繁华中的苍凉生活。她没有真正贴心依靠的人,也没有什么属于自已的财产,绝顶的聪明和满腹的才华害了她,成就了她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个性。同时孱弱的身体加剧了她对生命的幻灭感,缥渺无望的爱情煎熬着她易伤的心。 10、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11、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12、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刺是她唯一的坚强,掩盖在这脆弱的坚强下面的,是她那深深的自卑情结。 13、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14、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15、但见黛玉身上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鬓,簪上一支赤金匾簪,别无花朵;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棉裙。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赏析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赏析 黛玉初到贾府,按照礼数先去拜见了自己的长辈,从而引出众多人物的出场, 对众多的人物,作者所用的笔墨是不一样的。有详写,有略写;有的实写,有的虚写;有的单独描写,有的集体介绍。 对于课文中详写的人物,我们重点分析一下。 一、林黛玉 (一)文章首先通过黛玉的言行表现了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黛玉听母亲说,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细心、多虑、自尊是她性格的主要特点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 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她性格主要的一面。 (二)其次,通过不同人的眼光,对黛玉的外貌、神情和风韵进行描述 1、众人眼中的黛玉 “众人见黛玉年貌尚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堪,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写出她的体弱多病、气质不俗。 2、王熙凤眼中黛玉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课外阅读专项练习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课外阅读专项练习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执着的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是一种海洋鱼类,又叫鲑鱼,成年大马哈鱼生活在海洋中,它的鱼卯必须在淡水区域中才能孵化、存活,因此,它们不得不每年秋季洄游数千公里回到故乡产卯繁殖。 秋天来了,大马哈鱼们正在返回出生地的溯流而上的路上。鲑鱼的这种集体返乡的迁徙,可以说是大自然中的壮举:迁徙之路漫长而艰辛,它们要经历数千公里的海路和两千多公里的河道,才能抵达上游的产卵地。这一路上,它们将消耗掉所有在大洋里积累起来的脂肪,甚至需要把肌肉纤维转换为能量,来支持自己游回故乡。 对于大马哈鱼来说,海洋内被天敌捕杀的危险和瀑布边的棕熊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它们真正需要面对的不仅有数千公里的长征,还有河流上瀑布前的腾空瞬间! 为了能冲过瀑布,大马哈鱼们仿照传说中的鲤鱼那样蠕动着身躯腾空而跃,顶着无数水珠刺身的痛苦不断向上向上……对它们而言,生死在此一搏:跳过去就有洄游成功的希望;跳不过,则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有幸拥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二是在空中投入岸边棕熊的血盆大口!这不仅是生命的选择,更是信念的取舍!然而,这只是大马哈鱼洄游路上千辛万难的一种!数千公里的漫漫长路中,一千条大马哈鱼只有四条能够幸存下来和自己的后代迎接明天的太阳!大马哈鱼——这群清楚山长水远却毅然昂首直冲的精灵,用生命证眀了执着的力量!它们明明清楚地知道,洄游、棕熊、瀑布和鼠鲨是自己作为大马哈鱼必然要面对的障碍,却依然勇往直前!为了活下去或是让后代更好地活下去,它们能做的只有勇敢地面对和不懈地努力! 人生路上,像大马哈鱼一样,明知前进路上充满了艰险,布满了荆棘,依旧执着地向前,“虽九死其犹未悔”凭着“明知瀑布有熊,偏向瀑布行进”的执着,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与好书交谈高中议论文5篇

与好书交谈高中议论文5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认识了一位益友;读一本好书,就像结识了一位良师;读一本好书,就像和很多高尚的人对话,下面给大家分享与好书交谈的议论文,欢迎借鉴! 与好书交谈议论文1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在《青春对话》一书中,有一部分是与两位高中部长谈有关读书的对话。由此引发的随感让我们在读书的同时,认识到要抱有怎样的心情和读书态度。 好书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结晶,好书就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之所以有了好书,人类才有憧憬,才有发展的幻想,才有真理的启迪,才有舒适的愉悦和情感的奔放。 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到一位伟大的老师,能否体会到“阅读的喜悦”,其人生的深度、广度,会有天渊之别。抱有与好书交谈的态度,在阅读中吸收书中的雨露和蜜酿,去结识让人崇拜、钦佩的人物,的确是一件让人赏心悦目的事情。“阅读当中能发现人生的花絮、河川、道路、旅程。有星辰、有光,有高兴、有愤怒,有辽阔的感情大海、有理智的船只、有无边无际诗样的风,有梦想、有戏剧,别有天地。” 与好书交谈,先要“与书为友”,把阅读当做和一位知心朋友交谈。大凡有些生活经历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面对一

本好书,只要你走进它,便可以从它的描写、情节、内容让你感到亦真亦幻,只要你诚心从中汲取,生活的启发、联想、反思、挫折,会让你激动,会让你向往,会让你沉稳,会让你坚强。只要你肯和它“交谈”,就能体会到你站到又高一层的台阶去观察社会,去审视人间的世态炎凉。 抱着与好书交谈的态度读书,就是把一本好书当做结识了一位有缘的朋友,一旦你打开它,就与它相识了,就不要因为工作忙、生活节奏快、太多的应酬、太重的负担而放弃这个朋友。“诸君对喜欢的人不也是渴望见对方一面,就算看一眼,见五分钟也好。道理是一样的。”早上、中午、晚上各抽出十分钟来看书的话,一天就能看三十分钟的书。不如说,愈在忙碌中抽出时间来看书,愈能集中注意力。有时比起漫不经心地看半天书要来得印象深刻。 读书像旅行,能与东南西北素昧平生的人物、风景相遇。而且没有时空的限制,可以和亚历山大大帝一起远征,和苏格拉底、雨果为友,交谈对话。《徒然草》的作者兼好法师也这样描述:一个人在灯下阅文,与古人为友,不了解这份喜悦,是多么可惜呀!就如同入宝山却空手而回一样。 与好书交谈,正如池田大作先生所说:不光要只注意书中的故事情节,如果边阅读、边思考,了解此书的出版渊源及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书中人物以及书中所要传达的含意,了解作者的境遇、人生观、世界观,这样就能与之交谈得更

描写林黛玉的句子

描写林黛玉的句子: 1、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2、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刺是她唯一的坚强,掩盖在这脆弱的坚强下面的,是她那深深的自卑情结。 3、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4、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5、但见黛玉身上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鬓,簪上一支赤金匾簪,别无花朵;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棉裙。 6、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7、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8、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9、林黛玉幼小失怙,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过的是一种繁华中的苍凉生活。她没有真正贴心依靠的人,也没有什么属于自已的财产,绝顶的聪明和满腹的才华害了她,成就了她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个性。同时孱弱的身体加剧了她对生命的幻灭感,缥渺无望的爱情煎熬着她易伤的心。 10、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11、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黛玉的美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 12、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13、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

科幻小说阅读试题和阅读答案

四、选择未来 桥栏上倚着一位体态轻盈的的年轻女人,她极目远眺,似乎在欣赏春水东去的美景。她的怀里抱着一只宠物小狗。春风不停地吹拂着这个女人的鬓发。 这时,从远处走来三个年轻男子。中间一个穿着深蓝色的西服,身旁两个一个穿黑西装,一个穿白西装。三人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把这个女人的视线吸引过来,她的鬓发被风吹乱,遮到了脸上,她用一只手理了理,突然,她的宠物小狗发出了一声惨叫。原来小狗从她怀里掉了下来,不停地翻着筋斗往桥下坠去,最后“扑通”一声,落在水里,激起了数尺高的水花。 三个男子看到这一场面,一起大笑起来。他们不理这个女人,继续前进。穿黑色西装的男子道:“看到了吧,史先生,刚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俗话说‘有因就有果’,假如那个女人不回头看我们,那么她的小狗就不会掉到河里去;或者说,假如我们刚才不出现,她也不会失手让小狗坠到河里去。” “是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命运或者世界的命运变化隐含在任何一个时间段里面。简单地说就是任何一秒钟的变化,都可以给人和世界带来不同的未来。”另一个穿白西装的男子接口解释道。 “神奇的命运呀!”中间那个穿深蓝西服被称为史先生的男子想了一下,大悟似的惊叹道。但突然又有了疑问,“那么你们公司对于改变人命运成功率一般是多少呢?” 黑西装肯定道:“当然是百分之百,我们通过改变你现有的时间和空间来改变你

将来的命运!” ...... 他们三人已经走到了一处空地上停了下来,边说边讲,史先生听得入迷,用手支着下巴,在草地上来回走着。 “命运会随着外力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黑西装说完,用手挡住了史先生,并且指了指他的脚下,原来史先生正要踩在草地上的一朵小花上,史先生挪开步子。黑西装继续道:“如果你对我公司的服务有兴趣,那我们来谈谈收费情况吧。对于我们公司预测未来的能力,请你放心,因为我们的营业执照是全国预测未来研究会批准的,并且是经过他们合法授权的一家合法公司。” 史先生听后道:“全国预测未来研究会,我听过,他们对于世界对于人命运的预测已经说是出奇的准确,简直达到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地步了。我相信你们,但你们可以先告诉我,我的将来如果执行你们的方案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吗?”史先生接口道。 黑西装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像手枪般大小的微型扫描仪器,对着史先生的头部,进行了一番扫描,接着他看了一下扫描的结果,说道:“三种”。 “能告诉我是哪三种吗?”史先生问话的时候内心充满喜悦。 “如果你想知道,请你看一下我们公司的收费依据和协议书,假如你愿意,请签了这份合同。”白西装插嘴说道,并且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微型的电脑笔记本。 史先生看完收费依据和协议书,毫不犹豫的在白西装的电脑上与他们签下了一

高中优秀作文--与上帝的对话

与上帝的对话 张泽丽高三(5)班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渴望的不是世人的景仰,而是上帝的认可。而上帝,就活在他的心中。 中世纪的石匠要为哥特式教堂雕刻怪兽状滴水嘴,尽管他们的作品雕刻在隐蔽处,不易被人察觉,但他们仍精心雕琢,仿佛要把这雕像刻进心里。因为,他们的杰作是给他们心中的上帝看到的,只要自己的内心能够肯定自己的作品,他人的评价都是无关痛痒的事。由此诞生了一件件伟大的作品。 每一个认真,执著的人内心都住着一个上帝,他们会时不时地与上帝沟通,不断地增进对自身的了解,然后改造自己,并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不朽的杰作。然而,他们的精益求精,他们的不懈追求并不是为了得到世人的景仰,更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才能,他们要的,只不过是上帝的认可,亦不过是自我的认可。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其问世并没有人们想像中的那样简单。曹雪芹先生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有了享誉全国的《红楼梦》。试想一下,如果《红楼梦》只是匆匆出版,而没有经过精雕细琢,那么它便不会成为世人熟知的巨作曹雪芹也不会有如此巨大的成就。是他的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才成就了他,亦是他心中的上帝帮助了他,而他,也没有让上帝失望。 反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名誉而放弃了自己最初的坚持。人们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松懈,人也变得越来越懒惰,只因为他们原本的坚持阻碍了他们成名的脚步。在他们的心目中,上帝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同时又那么的虚假,既无法给他们带来财富,也无法给他们带来声望地位,还不如现实点来得实在。欲望将他们养得膘肥体壮,只等着死亡的屠刀斩落。 伟人之所人是伟人,不仅在于他有伟大的创造力,更在于他的心中住着一位上帝,上帝时刻提醒他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懈追求更完美的作品。而他也严于律已,默默轩创造,修改着自己的作品,从不因世人或好或坏的评价而动摇、松懈,甚至是放弃。或许是心中住着上帝吧,于是不肯放弃,也不会放弃。 相信上帝的人,终究会得到上帝的认可,而否定神圣的人,终将会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东西所抛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