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22
2023版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
家共识(全文)
背景
胸外科手术后的术后疼痛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
为了提
高患者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水平,上海专家组在2023年共同制定
了以下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共识。
共识内容
1. 疼痛评估:术后疼痛评估应准确、及时进行,包括疼痛程度、性质、部位等。
2. 基础镇痛治疗:通过基础镇痛治疗,如局麻药物、非双重抗
生素等,减轻术后疼痛。
3. 定期复评:对术后疼痛的复评应及时进行,根据患者的疼痛
程度和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4. 多模式镇痛: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如镇痛药物、物理疗法等,实施多模式镇痛,以提高疼痛控制效果。
5. 主动防治并发症:术后疼痛管理需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如
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6. 患教和患者满意度评估:通过患者教育和满意度评估,提升疼痛管理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结论
该共识对于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指导,包括疼痛评估、基础镇痛治疗、复评、多模式镇痛、并发症防治以及患者教育与满意度评估。
它有助于提高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上海专家组. 2023版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 上海医学,2023,45(3): 108-112.。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了提高病患术后疼痛管理水平,减轻疼痛对病患的影响,确保病患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订立本制度。
2.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相关临床指南,具有引导性、可执行性。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体医务工作者。
2.全部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相关工作,均需依照本制度执行。
第二章术前评估第三条术前疼痛评估1.手术患者在术前至少应进行一次认真的疼痛评估,包含疼痛程度、疼痛性质、疼痛影响因素等内容。
2.评估结果应在病历中认真记录,并据此订立个体化的术后疼痛管理方案。
第四条风险评估1.依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术前风险评估。
2.高风险患者应当采取更加严密的术后疼痛监测和干涉措施。
第三章术中疼痛管理第五条术中镇痛1.依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术前风险评估结果,术中应进行适当的镇痛措施。
2.镇痛方法包含靶控输注镇痛药物、硬膜外镇痛、神经停滞等,具体方法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务工作者决议。
第六条监测与记录1.术中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连续监测,记录疼痛评分和疼痛管理的效果。
2.监测结果和记录应精准明确、准确,并在病历中完整记录。
第四章术后疼痛管理第七条术后镇痛方案1.术后镇痛方案应依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术前风险评估结果,订立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2.镇痛方案可包含镇痛药物的使用、非药物疼痛管理措施、物理疗法等,具体方案由医务工作者订立。
第八条管理要求和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疼痛管理方案,定时予以镇痛药物。
2.镇痛药物应依据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安全性等进行调整和监测。
3.术后镇痛方案的执行、疼痛的掌控程度、患者满意度等应在病历中认真记录。
第九条术后疼痛的评估和处理1.术后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定期评估,记录疼痛评分和疼痛影响因素的变动。
2.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医务工作者,并依据疼痛程度的变动调整镇痛治疗方案。
第十条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处理1.如发生镇痛药物过敏、过度镇痛、意识障碍等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应及时处理,并进行记录和报告。
围手术期疼痛健康教育
《围手术期疼痛健康教育》
手术后的疼痛是许多患者所面临的问题,而围手术期疼痛的健康教育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患者需要了解如何正确管理疼痛,以便更快地恢复健康。
首先,患者需要了解围手术期疼痛的原因和类型。
手术后的疼痛可能是由手术创面、缝合线、组织受伤或手术后并发症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根据疼痛的原因,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止痛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其次,患者需要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止痛药物。
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需要按时按量服用止痛药物,避免过量或缺量使用。
此外,患者还需要了解止痛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例如饮酒和驾驶机动车时不宜服用止痛药物。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缓解疼痛,比如物理治疗、按摩、放松技巧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舒适度,并促进手术后的康复。
在围手术期疼痛的健康教育过程中,患者的家人和朋友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可以在患者康复期间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疼痛和调整心态。
总而言之,围手术期疼痛的健康教育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疼痛的原因和类型,正确使用止痛药物,以及采用其
他缓解疼痛的方法,患者可以更好地度过手术后的疼痛期,加快康复进程。
同时,患者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关心也是不可或缺的。
围手术期患者镇痛处理措施围手术期是指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整个时间段,对患者而言,这是一个需要特殊关注和细心处理的阶段。
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经历疼痛和不适,这不仅影响到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还可能延缓康复和恢复的进程。
因此,围手术期患者的镇痛处理成为医疗团队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
围手术期患者的疼痛问题源于手术本身,手术切口、组织创伤以及后续的生理反应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疼痛。
疼痛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导致焦虑、睡眠障碍、免疫功能下降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因此,有效的镇痛处理是保证围手术期患者舒适度和康复的关键。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经历了组织损伤、切口和操作等刺激,这些刺激会导致疼痛感知的产生。
手术引起的疼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切口疼痛:手术过程中进行的切口和缝合可能引起疼痛和不适。
(2)组织损伤疼痛:手术操作可能会导致周围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反应,引发疼痛。
(3)内脏疼痛:某些手术涉及内脏器官的操作,这些器官本身具有疼痛感知能力,手术过程中可能引起内脏疼痛。
(4)神经性疼痛:手术操作可能会对周围神经产生损伤或压迫,导致神经性疼痛。
围手术期的疼痛问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产生广泛的影响。
(1)心理影响:围手术期的疼痛可能导致患者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2)康复延迟:未能有效控制围手术期疼痛会导致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延迟,影响恢复的速度和质量。
(3)免疫功能下降:疼痛刺激可导致免疫系统的抑制,增加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
(4)患者满意度降低:若围手术期疼痛未得到妥善管理,患者可能会对医疗服务不满意,影响整体疗效和医患关系。
有效的围手术期镇痛处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1)缓解疼痛:合理的镇痛处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其术后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2)促进康复:控制围手术期的疼痛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使其尽早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围手术疼痛管理常规及技术规范1. 引言手术疼痛是患者在术后的常见问题之一。
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术后恢复质量,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档旨在介绍围手术疼痛管理的常规和技术规范,以帮助医护人员提供更有效的疼痛缓解措施。
2. 常规措施2.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我们应该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疼痛敏感性、既往病史、药物过敏情况等。
通过了解患者的个体特征,我们可以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
2.2 多模式镇痛采用多种镇痛方法的组合,可以提供更好的疼痛缓解效果。
如何选择适当的镇痛方法取决于手术类型、患者特点和术后预期疼痛程度等。
2.3 定期评估和调整手术后,我们应该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镇痛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镇痛方案。
定期的评估可以让我们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证患者的疼痛得到良好的控制。
3. 技术规范3.1 非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按摩等,可以缓解术后炎症反应,减轻疼痛。
- 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放松术后紧张的肌肉,可以减轻焦虑和疼痛。
- 心理支持:提供患者情绪上的支持,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从而减轻疼痛感。
3.2 药物治疗- 镇痛药物: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麻醉药、镇痛剂等,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特征进行调整。
- 镇静药物:在必要时,使用镇静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疼痛。
- 肌肉松弛剂:对于某些手术,如肌肉切除手术,肌肉松弛剂可以帮助减少手术后的肌肉痉挛和相关的疼痛。
3.3 镇痛泵镇痛泵是一种可以自控的方法,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控制镇痛药物的输注速度。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精确的疼痛管理,避免过度镇痛和镇痛不足的情况。
4. 结论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对患者的术后恢复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常规措施和技术规范,我们可以提供更有效的疼痛缓解措施,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医护人员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情况,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得到良好的疼痛管理效果。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范文围手术期即从病人决定需要手术开始至术后基本恢复生理功能的一段时期。
术前期可能数分钟至数周不等术后期的长短可因不同疾病及术式而有所不同。
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是为病人手术作好充分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
制定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术前准备内容及术后康复措施,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术前管理1、各经治医生必须非常熟悉手术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心态、经济状态等等。
2、经治医生必须请科主任或上级医生查房,共同讨论决定病人是否手术及手术时机,总住院要严格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各级医生手术权限安排手术。
3、所有择期手术及部分病情严重的急诊手术均应经科主任审批,四类手术需填手术审批表,疑难重症大手术、高风险手术、多科联合手术,由主任医生或科主任审批并报医务科备案,致残手术、科研手术、新开展手术由科主任报医务科,由主管院长审批后进行。
4、主刀医师亲自与病人或家属术前谈话,谈话内容要真实、客观、通俗、易懂,并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完成手术同意书签字。
5、手术通知单应由总住院或科主任统一填写,各项目(包括参观人员)均需详细、准确填写到位,如手术室要求接台,科室需配合手术室,自行将接台顺序排好。
6、择期手术,手术通知单需10∶30前送至手术室,急诊需术前____分钟电话通知手术室,随后送手术通知单,并标明“急”字。
7、麻醉医生须于手术前日亲临病房查看二、三、四类手术病人,了解病情:患者身体状况、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再决定麻醉方式,同时了解术前准备情况,如准备不充分有权暂停手术并在病历中写出麻醉评估意见。
8、手术当日病人作好术前准备后,由手术室7∶30带病历将病人接往手术室,手术室护士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历、手术安排表后方可推入手术间。
9、患者入手术间前,手术室护士应在准备间为患者脱去自身衣服,换上手术服。
二、术中管理1、手术医师须9∶00前进入手术室,进手术室后必须遵循手术室管理规章制度并协同麻醉医师再次确认手术病人姓名、手术部位。
骨伤科围手术期多模式疼痛管理疼痛是第五大生命体征,也是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最重要的主诉之一,更是影响骨科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核心问题。
骨伤科围手术是最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恰当的复位固定技术是有效的干预措施,其目的是恢复原有的解剖结构,缓解疼痛,改善与健康相关的患者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
然而,骨伤科围手术可能与明显的术后疼痛相关。
对于骨伤科围手术期患者应强调进行充分的术后疼痛管理,以改善患者的主观感受并尽量减少疼痛给患者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影响。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许多术前、术中和术后干预措施及管理策略可用于减少和管理创伤骨科患者的术后疼痛。
一、疼痛的定义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
疼痛是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最重要的主诉之一,更是影响骨科患者术后康复的核心问题。
疼痛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重构,增加机体氧耗,影响患者的饮食、睡眠及心肺功能恢复。
二、疼痛的分类1、按疼痛持续时间,将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2、按病理生理学机制,将疼痛分为伤害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混合性疼痛。
三、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目的1、缓解手术或创伤所致的急性疼痛;2、减轻手术伤害感受性疼痛;3、抑制炎症性疼痛;4、预防急性疼痛转为慢性疼痛;5、减少手术应激、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四、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原则1、按时给药、定时疼痛评估、实时药物调整围手术期疼痛评估是疼痛管理的基础,可采用数字评价量表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或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VAS为小于4分时可维持用药方案,4~6分时需调整镇痛药物或增加其他镇痛途径。
疼痛评估时应排除感染、血肿、内植物移位等疾病或并发症,明确非切口疼痛后加用弱阿片类药物,避免急性疼痛转为慢性疼痛。
2、术前宣教目的在于缓解患者围手术期的紧张情绪,促使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配合围手术期疼痛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