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先兆89例
- 格式:pdf
- 大小:500.79 KB
- 文档页数:2
穴位敷贴治疗中风病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穴位敷贴可促进卒中患者的康复方法:选择我科20名患者给予相应的穴位敷贴治疗结论:20名患者均好转出院,穴位敷贴结合康复专科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关键词】中风患者穴位敷贴中医治疗专科护理临床应用Objective: the method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can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 patients: 20 patients in our department were given corresponding acupoint application. Acupoint applica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special nursing is of great help to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8-0244-01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依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
临床表现为不同证候。
穴位敷贴与针灸疗法一样,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营卫气血循行出入的通道,无论病从外入,抑或病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而经络上的穴位则是经气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运用敷贴疗法,将药物敷贴于皮肤穴位之上,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药气透到经脉,通过药物的刺激,从而达到改善经络气血运行的预防保健作用。某些中药能刺激穴位,使局部温度增高,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中药有效成分通过皮肤,穿过毛孔,不断进入淋巴液、血液而发挥药理作用。还可能通过刺激穴位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机体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反射性地调整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 我科应用穴位敷贴辅助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2021年第39卷第1期2021 Vol.39 No.1新疆中医药.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33•针灸经络•神阙穴贴敷联合电针疗法对中风后便秘患者排便次数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汪 灵,龚志荣* *,王培峻,陈 出,王可云,龚 沁,刘 军基金项目: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研究专项项目(2018LC044)作者简介:汪灵(1983—),女,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及并发症。
Tel :136********,E-mail :****************通讯作者:龚志荣(1967—),男,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针刺治疗中风及并发症。
Tel : 135****0382,E-mail : ****************(邻水县中医医院康复科,四川邻水638500)摘要:目的观察贴敷神阙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疗效。
方法从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康复部门 就诊患者中,选取174名被诊断为中风后便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对照1组57例,对照2组58例。
其中,治疗组贴 敷神阙配合电针治疗,对照1组单纯电针治疗和对照2组单纯神阙贴敷,治疗2疗程,共20d o 对三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每周自主排便均有改善,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1组和治疗2组(P <0.05);治疗后三组患 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改善,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 <0.05 )。
结论贴敷神阙结合电针治疗能有 效改善患者排便频率和生活质量,且效果优于单一治疗。
关键词:便秘;中风;神阙穴贴敷;电针;病例对照研究中风目前在中国致死率约为10%,致残率超过 50%,约有40%以上患者存在复发叭便秘是中风患 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许多中风患者由于局部神经功能障碍,导致大便在肠道停留时间变长,大便干结、胃肠功能降低、肠蠕动减弱而便秘。
《肩三针配合输穴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一、引言中风后肩手综合征(Post-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PSHS)是一种常见的中风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以及手部肿胀、麻木等症状。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
针对这一情况,中医结合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开发出一套针对该症状的综合治疗方法。
其中,肩三针配合输穴穴位贴敷治疗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肩三针配合输穴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二、方法本临床研究选取了符合诊断标准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肩三针配合输穴穴位贴敷治疗法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首先,采用肩三针(即肩髃、肩髎、肩贞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舒筋活络、缓解疼痛;其次,选取适当的输穴进行穴位贴敷,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手部肿胀等症状。
同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
三、疗效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观察,患者的肩部疼痛、僵硬等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手部肿胀、麻木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具体疗效如下:1. 疼痛缓解:治疗后,患者的肩部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2. 肩关节活动度改善:经过治疗,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得到了显著改善,活动范围明显增大。
3. 手部肿胀消退:通过输穴穴位贴敷,患者的手部肿胀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手部皮肤逐渐恢复正常。
4. 随访结果: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发现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持续改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四、讨论本临床研究表明,肩三针配合输穴穴位贴敷治疗法在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这一治疗方法结合了中医的针灸和穴位贴敷理论,通过刺激穴位、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等手段,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僵硬等症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该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穴位敷贴治疗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神经内科汪涛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依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
临床表现为不同证候。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
我科应用穴位敷贴治疗贴辅助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中风后患者63例,其中半身不遂39例,上肢不遂18例,下肢不遂6例。
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5岁。
穴位敷帖治疗贴由云南思茅金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2 方法63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中药(对照组)30例,其中半身不遂18例,上肢不遂9例,下肢不遂3例;穴位敷贴+西药中药(治疗组)33例,其中半身不遂21例,上肢不遂9例,下肢不遂3例。
两组病人均为中风后偏瘫恢复期,西药治疗以降脂抗凝、营养神经、控制危险因素、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中药以活血化瘀为主;穴位敷贴治疗选取的穴位为上肢不遂: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下肢不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环跳等。
使用时,均为清洁皮肤,贴于相应穴位,24小时后揭除,停1至2小时后再贴上新的穴位敷贴。
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Barthal指数评分见下表按其依赖程度分:100分独立;75~95分轻度依赖;50~70分中度依赖;25~45分重度依赖;0~20分完全依赖2 结果2.1 治疗前,参照Barthal指数(BI)评分组别100分75~95分50~70分25~45分0~20分对照组(30例)0 0 0 10 20治疗组(33例)0 0 0 12 21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Barthal指数评分无差异。
2.2 治疗后,参照Barthal指数(BI)评分组别100分75~95分50~70分25~45分0~20分对照组(30例)0 3 15 9 3治疗组(33例)0 8 19 4 2治疗2~3个疗程后,治疗组Barthal指数评分分数优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的轻、中度依赖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人自主行动能力增强,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针刺联合中药贴敷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观察王振国【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贴敷疗法对中风后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合并呃逆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穴位疗法及穴位中药敷贴法.结果治疗周期结束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为73.33%,相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3d、5 d、7 d后的呃逆症状评分分别为(3.67±0.76)分、(1.53±0.51)分、(0.40±0.49)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研究组不良作用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针刺配合中药敷贴方案操作简便,疗效快,副作用小,经济方便,患者接受度高,可显著改善中风后患者的呃逆症状.【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9(034)009【总页数】3页(P1407-1409)【关键词】针刺疗法;中药贴敷;脑卒中;呃逆【作者】王振国【作者单位】吕梁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山西吕梁033000【正文语种】中文呃逆主要由膈肌在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刺激时,出现的不自主单纯性肌肉痉挛收缩,产生强烈的气流,同时声门骤然闭合,从而出现短促响亮具有特征性的声音[1]。
中风后哕逆,继发中风后,中医认为病位在脑髓与脉络之间,并与肝、心、脾、肾有关[2],以风、火、痰及瘀邪上扰,以致脑络滞阻,神机失常。
加之中风后,正气素亏,故使胃降失和,气逆动膈[3]。
近年来,临床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中西医疗法较多,但尚未形成一种较为有效的针药结合的治疗指南。
本研究旨在观察针刺配合中药贴敷疗法临床疗效,以便对推动中风后呃逆的中医特异性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市某三甲单位2017年7月—2018年6月接收的中风后出现呃逆现象的患者共60例,按随机化的方式,通过SAS统计分析生成随机数字表,按入选的先后顺序,根据序列号随机分组,依次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
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效果研究DOI:10.16662/ki.1674-0742.2018.33.163目的探讨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方便选取该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得124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针灸方法治疗,给予治疗组患者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方法治疗。
治疗后,对治疗效果的比较评定。
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77%。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5.48%,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
其他各项指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2,P<0.05)。
结论使用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法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标签:穴位敷贴;针灸;中风偏瘫;治疗效果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中风的一个常见症状。
中风在临床治疗中,可分为内风还有外风。
外风多因感受风邪所致,内风又被称为脑卒中,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等导致。
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该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而且起病急,病情发展快。
偏瘫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
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经济负担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针灸疗法是治疗中风偏瘫的重要方法[1]。
在新的医学发展进程中,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所达到的临床效果也不断引起社会的重视,该文通过方便选取该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得124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方便选取该院在收治得124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参与实验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患者。
治疗组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范围从40~85岁不等,平均年龄(65.34±3.76)岁;根据中医辨证诊断,治疗组患者肝阳暴亢型8例(6.45%),风痰阻络型16例(12.90%)、痰热腑实型11例(8.87%)、气虚血瘀型23例(18.55%)、阴虚风动型4例(3.24%)。
你荩,究穴位敷贴结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45例临床观察王倩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广东广州51_【摘要】目的:观察穴位贴敷结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中风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U=45)单独接受针灸治疗,观察组(n=45)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穴位敷贴配合电针)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析患者康复指标改善情况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偏瘫康复M T T 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N I H S 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〇.05)。
结论:中风偏瘫采用 穴位敷贴配合电针治疗的临床价值较高,可促进病患偏瘫症状康复,促进患者肌力恢复,提升病患预后水平。
【关键词】中风偏瘫;穴位贴敷;针灸【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 -8517 (2021) 02 - 0087 -03中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该病多见的后遗症为偏瘫,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 不能活动。
偏瘫病人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 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
该症状诱发因素主要 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也称为半身不遂,可通过 积极治疗改善病症[1]。
中医认为中风发病与痰瘀、阴阳失调等机制有关。
针灸配合穴位敷贴可调节 机体阴阳,起到通络化瘀的功效。
本研究通过观 察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穴位敷贴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90例,根据年龄、性别、病程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对 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41〜81岁,平 均年龄(60. 1 ±2. 1)岁;病程区间为3.8 ~8个月,平均(6. 1±0.3)个月;平均肌力(2.9 ± 〇_1)级;脑梗死35例,脑血栓形成10例。
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疗效观察吴殷夏;孔雪倩;唐元如【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6(035)005【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方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09例社区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
两组均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同时采用补阳还五汤方穴位贴敷(大椎穴、足三里和悬钟)治疗,对照组进行健康知识宣教。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
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NIHSS评分及B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NIHSS评分及BI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为6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治疗后复发4例,占7.8%;对照组治疗后复发7例,占13.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贴敷是一种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有效方法。
【总页数】3页(P504-506)【作者】吴殷夏;孔雪倩;唐元如【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01;上海市黄浦区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01;上海市黄浦区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相关文献】1.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上肢乏力的效果观察 [J], 邓慧明2.温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疗效观察 [J], 曾福祥3.补阳还五汤治疗rt-PA溶栓后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的疗效观察 [J], 梁顺利;张荣博;徐林胜;侯伯南;徐彬;吴忧4.铜砭刮痧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的疗效观察 [J], 许兰;张艳;刘亚丽;罗芳;朱建玲5.偏瘫复原合剂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期的疗效观察 [J], 徐成成;巫遥;俞悦;梁艳;唐莉莉;赵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规取穴配合任督二脉腧穴医治中风80例【关键词】中风针灸疗法任脉督脉2004年3月-2007年3月,笔者采纳传统取穴合任督二脉腧穴针刺医治中风80例,取得了中意疗效,现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依照国家中医药治理局脑病急证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
全数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情愿同意针灸医治并能坚持2个疗程者;脑出血患者出血量少于30 mL者。
排除标准脑出血大于30 mL并有手术指征者;急性心肌梗死;归并有肝、肾、造血系统等严峻原发性疾病和严峻糖尿病、神经病患者;惧怕针灸者。
一样资料129例均为本院住院的要求针灸科会诊的患者。
按会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
医治组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43~82岁,平均±岁;病程1~56 d,平均±d;其中脑出血12例,脑梗死68例。
对照组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龄44~81岁,平均±岁;病程最短8 h,最长52 d,平均±d;其中脑出血6例,脑梗死43例。
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峻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置不同均无显著性意义(P>,具有可比性。
2 医治方式所有患者均在西医常规医治基础上配合针刺医治。
医治组常规取穴以足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和少阳经穴,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丰隆、绝骨、昆仑等,依照病症选用三阴交、太冲、下关、地仓、内关。
皮肤常规消毒后,用 mm×40 mm不绣钢针,常规刺入,施平补平泻法。
任督二脉取穴百会,沿督脉向后平刺25~35 mm,施捻转泻法;人中向上斜刺10~15 mm,施雀啄法;廉泉向舌根斜刺15~25 mm,施平补平泻法;中脘、气海、关元直刺30~45 mm,施提插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