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的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89.61 KB
- 文档页数:1
针刺五脏俞穴联合火针治疗心肾不交失眠疗效研究唐泽荣;张世卿;赵计轩【期刊名称】《辽宁中医杂志》【年(卷),期】2024(51)2【摘要】目的探究联五脏俞穴合火针治疗心肾不交失眠疗效分析。
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在该院传统疗法中心接受治疗的100例心肾不交失眠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取穴针刺,给予观察组患者针刺五脏俞穴与火针联合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睡眠质量评分、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和睡眠情况、心理状态及治疗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睡眠情况均改善,且观察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均改善,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睡眠情况分值均提高,且观察组更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给予心肾不交失眠患者针刺五脏俞穴与火针联合治疗,可增强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提高其睡眠质量,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增强治疗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4页(P176-179)【作者】唐泽荣;张世卿;赵计轩【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23【相关文献】1.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观察2.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3.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4.基于针刺百会五针为主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5.温针灸五脏俞穴联合点刺涌泉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效果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中医药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寐患者应用耳穴贴压配合穴位按摩的中医护理方法,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方法:选择2011年5~12月住院诊断为阴虚火旺型不寐的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比较患者实施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配合穴位按摩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结果:21例阴虚火旺型不寐患者经过8.90±4.30天的护理,睡眠指数均值较使用前降低9.095,经t 检验,t=11.718,P <0.01,有统计学意义。
痊愈7例,显效8例,有效5例,有效率达95.2%。
结论:耳穴贴压配合穴位按摩能从整体上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疗效肯定,操作方法简便、无创,费用低,无副作用,有效地避免了长期使用镇静药引起的药物依赖和毒副作用,患者乐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不寐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8-0030-02耳穴贴压配合穴位按摩对不寐患者疗效观察王亚丽*醋爱英*李春红**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721001)2012年2月22日收稿不寐即失眠,又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冥”,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西医诊断睡眠障碍,轻者入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或时寐时醒,导致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
使人产生疲劳、不安、全身不适,头晕头疼,无精打采,反应迟钝,焦虑不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选择镇静剂、安眠药等能临时解决睡眠问题,但长期使用效果不明显而且易形成药物依赖性,使睡眠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在临床护理中我们通过采取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配合穴位按摩,达到调节机体脏腑、阴阳、气血平衡,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质量。
1资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5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21例不寐患者(均为阴虚火旺型)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有精神障碍性疾病或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
其中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18例。
艾灸结合穴位贴敷在治疗失眠中的护理效果在当今这个内卷十分严重的社会,不同的人群都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失眠。
毫不夸张的说,失眠已经严重影响了一大部分人的正常生活,甚至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例如,长期失眠会造成皮肤松弛、记忆力衰退、头脑昏胀,严重者可能出现抑郁、狂怒等症状。
为了缓解失眠带来的痛苦,市面上出现了各种治疗失眠的方法及药物。
当然,是药就有三分毒这个说法自古以来就有它的道理。
由于市面上的药物种类繁多,盲目选择药物不仅不会缓解失眠,情况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其他并发症。
本文推荐一种中国传统的理疗方法,那就是艾灸与穴位贴敷。
艾灸与穴位结合贴敷在失眠中的护理效果显著,已经成为当下一种很受欢迎的理疗方法。
那什么是艾灸,什么是穴位贴敷、两者结合在失眠中的护理效果、使用方法、不适用人群、以及禁忌又有哪些呢?一、什么是艾灸在众多治疗失眠的方法中,艾灸无疑是绝大多数人的首选,是一种传统的理疗方法。
艾灸也被大家称为灸疗,是将艾叶加工制作成条状或柱状,将其与人体特定部位贴敷在一起,通过产生的热气来刺激人体经络部分,从而达到调理的作用。
传统意义上,艾灸被分为艾条灸、间接灸和直接灸,虽然分类不同,但是达到的治疗效果是一样的,所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艾灸与我国传统的针灸有异曲同工之处,但相比较而言,艾灸操作简单,节约成本,达到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在这个生活节奏很快的时代,艾灸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
二、什么是穴位贴敷通常来说,人体各个部位的经络是相同的,身体不同部位都有着不同的穴位,按摩穴位对人体的健康有着极大好处,不少中医擅长穴位按摩,艾灸结合穴位贴敷来治疗失眠,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体穴位丰富的特点。
找准与睡眠有关的穴位之后,将艾灸轻轻贴敷在对应位置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理疗,从而达到缓解失眠带来的痛苦。
三、在失眠中的护理效果在清楚了什么是艾灸的前提下,相信很多人迫切地想知道艾灸与穴位贴敷在失眠中到底有哪些功效。
接下来就将其作用具体展开来讲解。
耳穴贴压配合针刺治疗失眠78例临床观察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属中医学“不寐”、“不得眠”、“不得卧”范畴。
现代医学由涉及神经衰弱、疲劳综合征、抑郁症等病变。
其表现不一,有的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有的睡眠浅而易醒,醒后不能入睡,有的时睡时醒,严重者彻夜不眠。
患者由于长期睡眠不足,常常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健忘、烦躁等症状,非常痛苦,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
安眠药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患者易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1]。
寻求安全有效、毒副作用轻微的治疗方法,则是临床研究的一个课题。
近年来,针灸治疗不寐以其见效快,无毒副作用之优点,逐渐为患者所接受。
自2002年7月一2004年7月,笔者根据“病变在脑,首取督脉”的理论,采用针刺百会、四神聪、印堂辅以耳穴贴压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l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08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78例,其中男36例,女42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19岁,平均37.8岁;病程最短14 d,最长16a,平均4.9a;表现为人睡困难39例,早醒18例,睡眠不深21例。
对照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l8岁,平均38.2岁;病程最短16 d,最长15 a,平均4.8 a;表现为人睡困难14例,早醒7例,睡眠不深9例。
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及中医分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2]拟定。
以睡眠障碍为惟一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针灸临床辨证论治》[3]中失眠的辨证分型标准,分为5型: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心胆气虚型。
1.3 纳入病例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诊断标准任意一型,未使用精神药物或停药2周以上者。
1.4 排除病例标准1)全身性疾病如感染、疼痛、咳嗽、手术等,以及外界环境干扰因素引起的失眠;2)年龄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严重躯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者。
耳穴压丸配合针刺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的疗效观察薛新丽1,杨瑞2*(1.北京市朝阳区双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0022;2.北京市朝阳区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0029)摘要目的:观察采用耳穴压丸配合针刺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我科2018年2月 2019年10月就诊的失眠患者共96例,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西药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采用耳穴压丸配合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共治疗14d。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估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
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2.50%和91.67%,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的PSQI评分比较,治疗效果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耳穴压丸配合针刺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能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失眠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关键词:失眠;阴虚火旺型;针刺疗法;耳穴压丸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6-978X(2020)05-0016-02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班、熬夜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伴随因素,失眠成为影响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长期的失眠会引起一系列内分泌失调、紊乱等问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也随之降低,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1]。
而目前常采用的镇静安眠药物,长期服用容易造成药物依赖甚至影响认知功能。
耳穴压丸和针灸协同治疗睡眠障碍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等优势,能较好地改善失眠症状,具有重大意义。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2月 2019年10月就诊于我科的失眠类型患者96例,男47例,女49例;年龄45岁 65岁,平均(55.57ʃ5.97)岁;病程1a 5a,平均(2.57ʃ0.68)a;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54例,初中及以下4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8例。
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针药TDP配合治疗失眠40例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安神方、TDP配合治疗失眠临床疗效。
方法:运用针刺、安神方加减口服、TDP穴位照射治疗失眠40例。
结果:40例患者痊愈12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有效率92.5%。
结论:针刺、安神方、TDP配合治疗失眠效佳。
关键词:中医;针刺;不寐;TDP失眠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进展速度较慢,病情迁延,对人们的工作、生活、身体、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
西医治疗失眠一般采取镇静类药物,在短期内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但长时间应用会有成瘾性,且大剂量使用会产生不良反应,远期效果不佳。
祖国医学认为,失眠是由于情志所伤、禀赋不足、饮食不节以及病后年迈等引起,导致人体心肾不交以及阴阳不和,产生夜不能寐等,治疗原则以保持平衡阴阳及宁心安神为主。
笔者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集淄博市职业病防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病人诊断为失眠的患者40例,采用针刺、自拟安神方、TDP配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8例,女22例;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为20天~6年不等。
1.2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单纯性失眠诊断标准。
以不能正常睡眠为主症,轻者入睡困难或睡后易醒或醒后不易入睡或睡中易惊醒或睡中多梦,重者整夜难以入睡伴口苦、痰多等。
1.3排除标准均排除脑部、肝、肾及其他系统疾病和妊娠期、嗜酒者。
1.4治疗方法1.4.1自拟安神方酸枣仁15g,百合15g,龙骨(先煎)15g,法半夏6g,夜交藤15g,合欢皮15g,丹参12g,牡蛎(先煎)15g,茯神12g,薏苡仁12g,龟板(先煎)15g,远志9g加减:易怒口苦加龙胆草、黄芩、栀子、郁金,合欢皮加倍;痰多色黄加黄连、栀子、瓜蒌;痰多色白易咯加白术、陈皮,法半夏、薏苡仁,茯神加倍;心烦、五心烦热加黄连、阿胶;肢倦神疲,不思饮食加党参、白术、当归;易惊加党参,龙骨易龙齿;耳鸣、心慌加黄连、肉桂。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穴位敷贴作为一种传统中医外治疗法,因其简便、安全、有效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穴位敷贴的疗效,我们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实验研究。
以下是我在实验过程中的体会和总结。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30名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志愿者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18名,女性12名,年龄在40-60岁之间。
2. 实验分组:将30名志愿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
3. 实验材料:实验组采用自制穴位敷贴药物,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4. 实验方法:(1)实验组:将自制穴位敷贴药物贴于患者肺俞、定喘、足三里等穴位,每次贴敷4-6小时,每日1次。
(2)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抗生素、止咳药等。
5. 实验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变化。
三、实验结果1.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明显改善,其中治愈10人,好转5人;对照组治愈6人,好转4人。
2. 肺功能指标变化:实验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如FEV1、FVC等)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对照组肺功能指标变化不明显。
四、实验体会1. 穴位敷贴疗法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
2. 穴位敷贴药物的制作过程中,应注重药材的选择和配伍,以确保药物的疗效。
3. 在穴位敷贴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给予对症处理。
4. 穴位敷贴疗法具有简便、安全、副作用小的特点,适用于各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5. 实验结果表明,穴位敷贴疗法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五、结论本次实验表明,穴位敷贴疗法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穴位敷贴的机制,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202例
姚学英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07(026)011
【摘要】失眠症又称不寐,是指经常不能得到正常的睡眠而言,症情轻重不一,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症,也可由某些器质性病变引起。
中医学认为其发病原因多与心、肝、脾、肾等脏器失调有关。
笔者采用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202例,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27)
【作者】姚学英
【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中医院,四川,6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1
【相关文献】
1.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 [J], 袁霞
2.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56例 [J], 孙建武;许云;韩汝乔
3.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50例 [J], 王晓惠;徐元忠;胡文标
4.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阴虚火旺型围绝经期失眠症38例临床观察 [J], 佀雪平;吕文静;陈晶晶;关晓光
5.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120例 [J], 刘家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联疗法治疗失眠(阴虚火旺型)19例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寐的范畴,亦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
中医认为多与心、肝、脾、肾等脏器功能失调有关,分为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6种类型,笔者采用针灸推拿及口服天王补心丹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19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例均为门诊患者,男性7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41岁,平均60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1个月,睡眠时间均在4小时以内,上述病例均排除有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
1.2 诊断标准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常伴有头痛头晕、心悸失眠、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排除有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证属阴虚火旺型,兼见:①心烦不寐或多梦易醒;②心悸不安;③头晕健忘;④腰膝酸软;⑤五心烦热;⑥大便干结;⑦咽干口渴;⑧舌红、脉细数。
其中l~3,8项必须具备,4~7项中具备2项[1]。
1.3 治疗方法1.3.1 针灸取穴:百会、四神聪、双侧风池、安眠、内关、神门、三阴交、心俞、肾俞、太溪。
患者取俯卧位,针剌得气,留针30 min,起针后温灸双侧涌泉穴,以患者自感温热为度[2],每侧15分钟。
1次/d,15天为一疗程。
1.3.2 推拿分为头面部及颈肩部、腰背部操作及推拿足三阴经。
头面及颈肩部操作以一指禅推法、抹法、按揉法、扫散法、拿法为主要手法,重点在印堂、神庭、太阳、睛明、攒竹、鱼腰、角孙、百会、风池、肩井等穴位上进行操作;腰背部操作以拨法、掌推法为主,重点在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等部位,并用掌推法从背部沿脊柱自上而下推至腰骶部。
时间共20~25min。
足三阴经推拿方法如下: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点按、按揉、弹拨法等推拿手法,按照一定顺序操作于足三阴经在双侧大腿下段及小腿内侧与足部的循行路线(部位)上,反复操作6~8 遍,时间约8~10min。
106吸加快、血压升高、面肌颈肌强直,继而高度反射兴奋,呈阵发性、强直性惊厥、角弓反张、牙关紧闭、两手握拳.呼吸肌强直收缩而发生窒息,以上症状可因光、声刺激而加剧。
兴奋过后,继而麻痹,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以控制惊厥、保护延脑、中脑为治疗原则。
首先必须避免光、声刺激。
若中毒时问短,惊厥或肌肉强直未出现,可给化学解毒剂,如在半杯温水中加鞣酸19或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复方碘溶液1~2m L口服,使消化道中的士的宁产生不溶性沉淀,随即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以减少吸收中毒。
若已见惊厥,则应将患者移至黑暗及安静处,静注戊巴比妥钠或阿米妥钠O.3~0.59;或给水合氯醛等镇静剂,以制止痉挛.惊厥控制后酌情以1,2ooO高锰酸钾溶液或1%~2%鞣酸溶液洗胃.症状严重者,除输液外,还应立即吸入乙醚作轻度麻醉.中毒症状可因二氧化碳增高而加剧,应予氧气吸入.阿片类药物有兴奋脊髓的作用,咖啡因有增加士的宁毒性的作用,抢救时均不得使用.S含巴豆毒性成分的中成药此类中成药为数不多,如七珍丸、小儿脐风散、胃肠安丸等.巴豆(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 r ot on t i g I i 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种子舍30%~50%的巴豆油和18%的蛋白质。
前者系剧泻成分,后者为毒性极大的细胞原浆毒。
一般口服巴豆油1/4滴即有猛烈泻下作用,2滴可致严重中毒甚至死亡.中毒主要表现为:口腔、咽喉灼热刺痛、流涎、恶心、呕吐及出血性急性胃肠炎的症状,严重者肠壁腐蚀糜烂、排泄米汤样大便,剧烈泻下而脱水,因肾脏受损发生蛋白尿、血尿、尿闭等,有时出现呼吸困难、体温下降、谵语、发绀等虚脱症状,最后可因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中医、中西医结合解救方法:误服在6h以内者,可用O.2%~O.5%高锰酸钾溶液或温开水洗胃。
洗胃后灌服生绿豆水.采取对症和支持疗法.如脱水,可输液;中枢神经抑制可嗅氨水或注射士的宁、可拉明等兴奋剂;腹泻剧烈可注射盐酸吗啡15m g,阿托品O.6m gI预防虚脱可皮下注射咖啡因及阿托品。
失眠的穴位贴敷疗法失眠的穴位贴敷疗法一、方法将珍珠母及丹参各10g共研细末,过筛后备用。
先用酒精棉球擦净脐窝,再取以上药粉撒脐窝内,以填满为度,上盖一胶布固定牢固。
每晚睡前1次,一般连用5~7天为1疗程,即可奏效。
无不良反应,病人亦无不适感,适用于老年人失眠二、将20g吴茱萸、10g合欢皮、10g酸枣仁打碎,磨成细粉,加入生姜汁调成膏状,分别敷在患者各个穴位,其中,敷贴穴位包括三阴交穴、涌泉穴、心俞穴、肾俞穴等,每天敷1次,每次持续敷贴5小时,连续敷1个月;(3)中药穴位贴敷的中药都要现配现用,在贴敷时,药膏要均匀地敷在患者的穴位上;在贴敷穴位前后,可以适当按摩穴位,这样有利于药物吸收,可以最大程度上增加疗效,当按摩到穴位有热胀感时,就可以停止按摩了;(4)如果患者在贴敷后出现皮肤局部瘙痒、痛疼、烧灼的症状,医护人员应该立刻取下药膏贴,马上为患者清洗皮肤,在清洁皮肤后,用酒精擦拭患者的贴敷穴位处,防止患者感染;(5)在中药穴位贴敷期间,提醒患者注意饮食,切忌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饮浓茶、咖啡和红牛等兴奋饮料。
三、安神敷脐方组成:肉桂0.3g;冰片1~2g;吴茱萸3g;黄连5g,取上药研末,袋装备用。
服用方法:每夜临睡前取药粉10克(1袋),敷于神阙,以手顺时针方向揉按神阙穴36周,入睡,晨起取下,佩戴时间约7~8h。
每袋药物可反复使用5日,待药味减淡后更换药袋。
四、1.1印堂穴持续贴敷的方法:利眠贴(院内自制)的制作过程,将黏性较强的医用胶布剪成4cm长、2cm宽(不含柄)“T”字形,特制成一种利眠贴,其柄长约1.2cm,宽约1.2cm,在利眠贴中央的黏面装有厚度约1mm、直径约1cm的凸出胶面,然后用光面纸包装备用。
其应用步骤如下。
在患者使用睡眠帖之前嘱其停用一切催眠镇静类药物,而后令患者在睡觉前洗脸后,利眠贴贴于额前印堂处,最好是持续1h左右后再开始卧床休息,同时注意,在休息时首先要取仰卧位,集中注意力保持一段时间后,即可自由变换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