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自读感知学案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语文四年级导学案答案课时训练一、我能辨别下列形近字,并组词。
谙孤厌亭暗狐压停二、填空。
《望洞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山水,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试找出以下运用比喻的诗句中的本体和喻体:1、“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中,诗人把比喻成未经打磨的铜镜。
2、“白银盘”是喻体,它的本体是,作者同时把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三、默写《独坐敬亭山》。
,。
,。
四、根据诗句写意思。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五、我会填。
1、《忆江南》是唐代大诗人所写的词,“忆江南”是牌名。
2、“江南好”是诗人对江南天的赞美。
3、“风景旧曾谙”一句中,“旧”指,因为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的意思是;“谙”的意思是。
4、“能不忆江南?”是问句,因为江南的美好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
2、《桂林山水》课时训练一、看拼音,写词语。
pínɡ zhànɡ dànɡ yànɡ zhú fá fti cuì lián mián bú duàn yún wù mím?nɡ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词语意思。
1.波壮阔:。
2.地而起:。
3.危峰立:。
4.怪石:。
三、多音字组词。
卷┌juǎn 屏┌pínɡ└juàn └bǐnɡ觉┌ju? 倒┌dǎo└jiào └dào四、课内阅读。
这样的山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着这样的山,加上空中云雾迷,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选出括号中恰当的词语,用“”标出。
2.“这样的山”指的是的山,特点是、、;“这样的水”指的是的水,特点是、、。
3.“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说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感受和乐趣,说明桂林山水真的如人们所说:。
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4《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秋思)授课类型新课课标依据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及诗歌创作背景。
2.能够有感情地熟练地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3.感知诗歌的内容,理清诗歌结构,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赏析诗歌的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有感情地熟练地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2.感知诗歌的内容,理清诗歌结构,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的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1/ 7生字词积累字词文字 A A 读准字词 3 自制作者积累文学常识文字 A A积累文言常识2 自制诗歌结构理清结构文字G F 理清诗歌结构5 自制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学生默写《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互批改,教师巡视。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一)朗读明义检查背诵情况,激励学生。
反复诵读,2/ 73/ 7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
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
《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从多角度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每一篇课文都有浓浓的秋意,无论是秋山、秋叶、秋雨还是秋天的声音,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认识3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29个词语。
◎书写要规范,做到横平竖直,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书写时注意执笔姿势。
语言积累◎能用词语来形容四季的不同,主动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
◎积累与秋天有关的词语。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背诵3首古诗,背诵《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
默写《山行》。
阅读理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3首古诗。
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3首古诗,并能默写《山行》。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3.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4 碗花糕注释:①螽斯:蝗虫。
羽:翅膀。
②诜诜:同“莘莘”,众多的样子。
③宜:多。
④振振:繁盛的样子。
⑤薨薨:很多虫飞的声音。
⑥绳绳:延绵不绝的样子。
⑦揖揖:会聚。
⑧蛰蛰:多,聚集。
译文:蝗虫拍打着翅膀,成群飞来乱纷纷。
你的子孙多又多,多得兴旺又繁盛。
蝗虫拍打着翅膀,成群飞来闹哄哄。
你的子孙多又多,多得兴旺又繁盛。
蝗虫拍打着翅膀,成群飞来聚成团。
你的子孙多又多,多得成片数不清。
赏析:以蝗虫来比喻生殖力的强盛,是本篇诗歌的主题。
我们今天既不会歌颂蝗虫(总把它同灾难联系在一起),也不会歌颂生殖力的强盛(因为我们面临着人口爆炸的世界性难题)。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此时非彼时,彼时亦非此时。
我们的祖先把人生的幸福同多子多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联系在一起,保留着浓厚的部落氏族的血缘意识,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法则:人多势众,以量的优势而不是质的优势去参与生存竞争,使短暂的个体生命用遗传的方式得到无限延伸。
生殖力的强盛,体现了物种的优越,是生物层面上竞争的主要手段。
就人而言,用数量取代质量,用群体淹没个体,又恰恰违背了竞争的基本法则:适者生存。
儒家思想对群体的重视而忽略个体,对血缘、等级的强调而不讲公平竞争,大概与上述观念有密切关系。
不管怎么样评价,这些思想对塑造民族心理起了关键性作用。
人心齐,泰山移。
众人拾柴火焰高。
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
一、基础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B)A.赝.品/砚.台颓圮./纪.年开花结.果/归根结.底B.喑.哑/服膺.皴.裂/竣.工供.不应求/呈堂口供.C.咯.血/咳.嗽肥膘./飞镖.息事宁.人/宁.缺毋滥D.攻讦./劫.难胡诌./皱.纹悄.然落泪/悄.无声息解析:B项,yīn/yīng,cūn/jùn,gōng/gòng;A项,yàn,pǐ/jì,jiē/jié;C项,kǎ/ké,biāo,níng/nìng;D项,jié,zhōu/zhòu,qiǎo。
《乡土中国》导读课学案——《重刊序言》《后记》之邯郸勺丸创作一作者简介: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任务成长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合适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成长思路与具体战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任务的总结,提出并论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二学术价值《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派、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阐发,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式、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作为社会学外乡化的重要论著,《乡土中国》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陈雨露说:“《乡土中国》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三基本学习目标:1.认识到我们普遍生活中的抽象真理,了解作为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2.感触感染费孝通身上体现出的知识份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追究乡土社会的特点,探索社会成长的途径;3.通过阅读,成长自己的逻辑思维,学会阐释概念,论证不雅点4. 用理论联系实际来解读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当代文化的存眷.四课堂任务任务一:略读“重刊序言”“后记”,了解此书的写作布景、学术规模、成书目的.任务二:浏览“目录”,了解此书基本内容或概念.任务三:完成思维导图中本书的基本情况下图是莫提默·J.艾德勒关于“阅读一本书”需了解的基本信息,请同学们阅读《重刊序言》《后记》为下面的思维导图扩展“枝叶”,自主解决本书包含写作布景、写作目的、学术价值、研究目的、研究规模和基本研究办法等问题,并在第1节导读课上呈现完成的作业.附:费孝通1910——1938年求学生涯1910年11月2日(清宣统二年),费孝通诞生于苏州府吴江县一个重视教育的知识份子家庭. 六岁入吴江县城的第一小学,后转入振华女校就读.1923年,转入东吴大学从属一中.1924年开始颁发文章.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高中结业,升入东吴大学,攻医预科,想成为一名医生,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后受进步思想影响,于1930年转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结业后受梁漱溟先生之邀,到山东邹平县介入乡村建设任务.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结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结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师从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成为中国最早在外乡获得社会人类学硕士的青年学者.1935年(中华民囯二十四年),费孝通与王同惠结为伉俪.同年,费孝通从清华大学研究院结业,取得该校自费留学资格.出国前偕王同惠赴广西实地调查,在瑶山迷路失事,王同惠身亡,费孝通受伤.翌年费孝通返乡休息,准备出国.在此期间,去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不雅赏拜访,在该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1936年秋(中华民国二十五年),费孝通抵英,师从布·马林诺斯基完成博士学业,按照其在吴江的调查结果写出论文《江村经济》[3] .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任务成长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费孝通从英国前往中国,任教于云南大学,成立社会研究室开展调查任务.《乡土中国》第1课时研读学案——1-3章阅读内容:第1—3章(《乡土赋性》《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学习任务及活动:1.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各章主旨,阐发3章之间的联系以及这3章在全书中的地位或作用.第1章主旨:乡土社会的赋性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第2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第3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前3章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赋性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前3章在全书的地位或作用:前3章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基础.(理解概念首先应抓住论点句归纳推断;然后通过引用资料理解概念;再者借助对比概念参照比较;最后还应该采取演绎佐证法反思检查概念的完整性、准确性等.)2.任务: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前3章的结构提纲.(1)第一章《乡土赋性》在全书中起到对乡土中国性质的概述的作用.请用思维导图展现此章17段之间的关系.(2)请用思维导图绘出《文字下乡》一章中资料和不雅点之间的关系,清晰呈现作者的论证逻辑思路(3)请用思维导图绘出《再论文字下乡》一章中资料和不雅点之间的关系,清晰呈现作者的论证逻辑思路4.思考:(1)中国人自古安土重迁,为什么现如今“北漂”“南漂”这么多?(2)相比前些年每逢春节北上广深的“空城”现象,如今留在北上广深过春节的人开始多了起来,你怎么看这种现象?(3)对比鲁迅《故里》里的闰土和迅哥儿:乡下孩子闰土会捕鸟,能刺猹,看西瓜;以上迅哥儿都不会,但能识字.这能否说明迅哥儿比闰土更聪明?(4)请同学们阐发闰土的“未来”和迅哥儿的“未来”,将之进行对比,然后进一步思考: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文字吗?【提示】作者认为,提倡文字下乡,首先要考虑语言和文字的基础.语言是在具有相同经验或相似环境的群体所使用一种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系,目的是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文字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时间和空间阻隔情况下,双方约定好代表意义的一种记号.而中国乡土社会由于土地的不流动性,导致了人们的历世不移.大家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定型的社会,彼此相互熟悉,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在这个社会中,语言是足够传情达意和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也就是说,在中国乡土社会,文字有时候是多余的.此处重点在于论述面对面交流的乡土社会没有文字需要,其实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字下乡等同于简单的文字普及.文字下乡,从字面意思理解即城里人将乡下人不了解的知识带到乡村之中,以期改动乡下人愚昧贫穷的状态.但是,文字下乡更多的在于提倡将先进的现代文明如农业技术、生产方法等等传播到乡村,促进乡村的成长.实质是提倡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学习.中国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文字吗?在不流动的中国乡土社会中,虽然世代地口耳相传、言传身教能够记录和传播大多数的知识和经验,但是每团体是不一样的,难免会出现认知偏差,其实不克不及包管这种传播方法能够完整地记录和保管老祖宗留下来的贵重经验.而文字的出现恰好能够弥补这些缺陷.《乡土中国》第2课时研读学案——4-8章阅读内容:4-8章.(《差序格式》《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学习任务1:精读重点段落,理解核心概念,总结归纳“差序格式”与“团体格式”概念的内涵,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任务2: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绘制4-8章的思维导图,看看4-8章会产生怎样的分类结果,并说明理由.【提示】(引导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第一种分类方法:4、5章为一组,从群己关系看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式是差序格式,维持私人道德;6、7章为一组,论述乡土社会的社群特点是事业社群;8为一组,论述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特点是礼治社会.第二种分类方法:4、5、6、7章为一组,差序格式的社会结构模式导致了思想上大家维系私人的道德,社群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事业社群,情感上男女有别;8章为一组,礼治社会有效包管差序格式的社会结构模式.第三种分类方法:4章为一组,5、6、7、8章为一组,其中5、6、7、8章都围绕第4章差序格式展开论证的.第四种分类方法就是每一章都单独成为一组.当然,还可以把5章不分组、合成一组的.3.任务3:任选这五章中一章,阐发资料与不雅点之间的关系.【提示】第5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所引用文字与所论述不雅点的关系.(引用的资料是为了论证相应的不雅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的阅读办法:借助浅易的引用文字理解不雅点,或者紧扣不雅点句去理解雅致精深的引文.4.任务4:以下语言文字有何特点,在文本中有何作用?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当然,我其实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欠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罢了矣”.我们的格式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提示】虚词的恰当使用使本书语言具有逻辑性;事例、比方等使语言生动、通俗平易,降低了理解难度,但也存在比方不敷贴切的弊病;引用儒家文化经典的内容,使语言具有雅致精深的特点,但是也增加了理解难度;鉴赏语言我们应该具备辩证思维.《乡土中国》第3课时研读学案——9-11章阅读内容:9-11章.(《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学习任务及活动任务1: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归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概念的内涵.任务2:用思维导图画出各章节行文思路.2.活动一:阐发9-11章,用一句话说明这三章与本书题目《乡土中国》有什么必定联系?【提示】这三章是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联系前八章所读内容很容易发明:第1-3章是从经济、文化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4-8章是从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而这三章(第9-11章)是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一、第二课时重在提升篇章结构的掌控能力,第三课时的这一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3.活动二:“法令”与“规则”辨别是哪一种秩序的产品?两者有什么区别?【提示】“法令”是法治秩序的产品,“规则”是礼治秩序的产品.这一活动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两者的区别,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形成透过现象看实质的意识.同时,对比归纳阐发也是对之前学习内容的稳固.4.延伸思考:讨论《秋菊打讼事》中反应的问题.(1)秋菊打讼事是为丈夫讨公平,为什么秋菊的丈夫最后会极力阻拦秋菊继续打讼事?(2)秋菊一直想要“一个说法”,东奔西走了许久都没有得到“一个说法”.为什么律师说法令一定会给秋菊一个说法?法令与之前的流程有什么不合?(3)秋菊将打讼事进行到底,她真正想要得到是什么结果?最终她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吗?(4)秋菊开始用法令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法令下乡”遇到了什么问题?(5)阅读这几章后,探索“中国乡村要‘法制化’”,你能提出一点可行的建议吗?【提示】从概略上看电影《秋菊打讼事》这部作品的主题体现出了中国“普通农民法制意识的觉醒”,很多的评论文章也是这样看的.其实电影的主题真正令人深思的是秋菊和村长之间的冲突和关系.村长因为对方骂自己是“绝户”而动手打人在中国农村并不是多么稀罕的事情,再说那个村长无论就他的立场和道德等任何意义上看也不是一个坏人,相反在秋菊难产之际他还能不计前嫌地抢救她,标明他是一个正直仗义的人.但他不肯满足秋菊仅仅道上一个歉的简单要求.因为在他看来那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就像父亲打了儿子是不克不及向儿子道歉的一样,一个领导当然也不克不及向村民道歉.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中依然存在着一种封建主义的残存和植根很深的不雅念.我们看完电影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村长连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说上一句“软话”尚且如此困难,如果遇到其他更大的问题又将如何?如果像这个村长这样并没有多坏的人对待村民尚如此专横,如果遇到更坏的村长又将如何?可见,小矛盾反应大主题应该是这部影片隐蔽较深的作者动机了.好的电影给我们不竭的启发和思索.我们都知道其实中国现在还有很多人从事农业生产.电影在这个条理上用小的事件反应大的社会现实,可以说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电影《秋菊打讼事》也对现实社会有很是积极的意义.(5)【提示】①加强对基层办理干部的法令知识培训任务.部分乡镇领导认识不充分,一些乡村干部法令意识淡薄,认为法制宣传教育是“软任务”,消极应付,导致法制宣传教育流于形式.要对村基层办理干部普遍进行学习法令知识轮训,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和自学等方法,进一步提高干部的法令素质和法制宣讲能力.②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以QQ、微信、手机报等传播方法为载体,以“法令故事进万家”活动为形式,普及法令知识,深入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法治不雅念.③落实属地原则,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随着产业化、城镇化的不竭深化,农民从业结构多样化和居住分离化,使得过去一贯的集中教育方法难以奏效,这也给宣教任务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参照对流动人员属地办理原则,明确务工经商人员由所在的乡镇、街道处事处担任组织他们集中学习法令知识,提供法令援助,依法维护自身权利.《乡土中国》第4课时研读学案——12-14章阅读内容:12-14章.(《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别离》《从欲望到需要》)学习任务及活动1.任务一:绘制思维导图,将这三章的相关章节的知识勾联起来,形成“全景”意识.2.任务二:这三章都体现了社会的成长变更.请同学们从鲜明的对比中理解概念.任务三:以《“乡土中国”的今天》为题,结合中国社会成长的现实或自己做过的调查,阐发“乡土中国”一词的变迁,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张秉.贵(bǐnɡ) 熙.熙攘攘(xī) 桃酥.(sū)兵痞.(pǐ) 肺腑..(fèi)(fǔ)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传颂·传诵[辨词] “传颂”指辗转传布颂扬,如“人们传颂着这个感人的英雄事迹”。
“传诵”也有辗转传布称道的意思,但“传诵”多用辗转传布诵读之义。
[运用] 杜甫心忧天下的精神在历史上传颂,他忧国忧民的诗歌也是传诵不止。
2.克制·克服[辨词] “克制”与“克服”意义上有一定交叉,但适用对象有较大差别。
“克制”多指抑制情感;“克服”一是指克制、忍受困难,二是指战胜或消除缺点、错误、坏现象、不利条件等。
[运用] 即使天掉下来,你也要克制住自己;要有克服困难的意志,能够驾驭自己的人,比征服了一座城池的人还要伟大。
三、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错误的说明理由。
1.赵苍和李飞这对老朋友,在火车上不约而...同.,他们兴奋地扺掌而谈,毫无倦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瞬息即逝的机会是极难把握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全神贯注....地加以观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突然接到家中发生剧变的消息,一向坚强的她,竟变得心神不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错误。
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此处应用“不期而遇”。
2.正确。
3.错误。
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程度不够,应用“六神无主”。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没过多久,通过张秉贵在柜台上遇到的一件事,使他受到更深刻的教育。
百丈山记导学案整体探究1.文章第二节作者详细描绘了景物的什么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二节山门前后的诸景点虽多,但重点放在幽静美的描绘上。
作者以“涧”为中心,贯串着水的描写。
“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点染出了清幽氛围和清洌感受。
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露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情调,体现出景物的幽静美。
2.第三节表现出景物的什么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如果说第二节写幽静美,那么第三节写瀑布则重在表现其“壮美”。
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色,以“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视域得之。
“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下,是气势的渲染。
水沫有如散珠喷雾,在阳光照射下,璀璨夺目,五彩缤纷,煞是伟观,是壮丽美的写照。
然后,以重彩浓墨写山峰的美姿美态。
首先,作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以缺口中遥望远山。
其次,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形成了具有绘画美的构图特征,主次层次感丰富。
再次,以固定的景点,却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成两幅扇面图,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特征。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突出的是色彩斑斓美;而清晨“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突现的是云海变幻美。
夕照晨光中的连绵峰峦,前借阳光以显美色,后凭云气以显美态,画形画彩,荟萃于一。
由此可以看出,本段的描绘中紧扣“壮美”二字。
3.文章第四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第四节点明了写作的目的,即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教材整理1 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1.袁世凯统治的确立(1)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到北京。
(2)假装拥护共和,加快复辟帝制的步伐。
2.二次革命(1)背景①1913年,刺杀宋教仁于上海。
②对外进行“善后大借款”用于镇压革命,讨好列强。
③革命党人抵制,江西、安徽、广东通电反对。
④袁世凯派兵南下镇压。
(2)战况①战事主要在江西和江苏的南京进行。
②1913年夏秋之际历时一个多月。
(3)结果:革命党人失败。
[深度点拨] 二次革命的实质二次革命是在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矛盾公开激化的情况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教材整理2 “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1.“洪宪帝制”(1)使帝制程序合法化①1913年10月,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
②1914年,炮制出《中华民国约法》,将责任内阁制改为总统制。
③炮制出新的《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连选连任。
(2)寻求帝国主义支持:1915年,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3)大造帝制舆论①成立“筹安会”,公开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
②组织“请愿团”,请求变更国体,制造“民意”借口。
③帝国主义代言人也大造复辟舆论。
(4)操纵国会投票,获得“全票拥护”君主制的结果。
(5)“洪宪帝制”确立①袁世凯下令改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②标志着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逆流达到高潮。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89[学思之窗],想一想:这样的投票能够真正代表民意吗?你对此有何感触?【提示】不能。
因为“国民代表”投票是袁世凯进行复辟活动猖獗时,由他操纵进行的;在投票时又采用贿赂的手段,验票也是由袁世凯指使成立的参政院负责。
感触:从头到尾都是骗局,民主、民意已成为一种摆设。
3.护国运动(1)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
(2)经过①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
第4课三月桃花水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整体美。
2.让学生用心体会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和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3.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整体美。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难点让学生用心体会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和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教法与学法教法(A案)情境教学法、讲读教学法。
(B案)引导法、探究教学法。
学法(A案)体验法、诵读法。
(B案)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A案)多媒体课件。
(B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A案一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进入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整体美。
2.通过用心体会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和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3.熟读成诵,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一、激情导入师:(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并播放音乐)春水,滋润了大地,催生了万物。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教师范读)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描写这美妙的春景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美妙的《三月桃花水》吧!(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字词检测。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绮丽、谈心、应和)3.说说“应和”中“和”的读音。
4.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并相机纠正错误的读音。
5.教师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三月桃花水,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人、令人陶醉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来读课文?(用欢喜的心情、轻快的朗读方式)6.教师范读。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听懂、会说、会读本课的生词和句子,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够用英语简单地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3. 情感目标:教学内容:本课的主题是“Let's talk”,主要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饮料。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如“hamburger, hot dog, salad, milk, water”等,以及一些基本的句型,如“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some”。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生能够听懂、会说、会读本课的生词和句子,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难点是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some”来进行日常对话。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单词卡片等教具。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等学具。
教学过程:Step 1: 热身(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英语歌曲,引导学生唱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 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饮料的图片,引导学生用中文说出它们的名字,然后用英语重复,帮助学生建立词汇的联系。
Step 3: 新课展示(15分钟)教师播放课本中的录音,让学生听录音,并跟读课文中的句子。
教师出示单词卡片,让学生认读生词。
教师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用所学的句子进行日常对话。
Step 4: 练习(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两人一组,用所学的句子进行对话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法错误。
板书设计:板书课题:Unit 4 B Let's talk板书生词:hamburger, hot dog, salad, milk, water板书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some作业设计:1. 抄写生词和句子,每个单词和句子写两遍。
第5课离骚(节选)学习重点1.记:积累本文重要的基础学问,诵记屈原名句。
2.读:理解并把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分析、理解诗人的政治抱负;感悟并学习诗人坚持真理、宠爱祖国、至死不渝的思想。
3.写:就屈原抱石投江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4.练:判定和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4.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6.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7.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8.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其他的名句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2.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涉江》)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湘夫人》)4.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涉江》)5.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涉江》)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缘由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乐观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见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毁灭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是楚辞篇名,“离”,通“罹”,患病;“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患病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意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情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语文素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劳动光荣:学习无私奉献、勇于创造的先进事迹,倡导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1.学会阅读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辨析和把握报道的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2.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
3.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
4.写人时关注典型事例和细节,写出人物的精神。
[单元寄语]劳动者,沉默而高贵雨果曾言:“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换言之,劳动者始终主宰着时代。
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各个时代,沉默而高贵。
阳光沿着既定的轨道滑动,那是先民们铭记于文字中的劳作日常。
天有四时,他们有条不紊地挥舞着双臂,修犁、耕种、采桑、织布、收割、酿酒……从身边起伏而过,如松涛一般现出季节痕迹的自然之声,仿佛一种应和:春天的莺啼,夏日的蝉鸣,秋季的蟋蟀振翅,入冬,雪沉沉压住声响,只有灶头的柴火不时发出噼里啪啦的低唱,弥漫出一丝丝甜香。
劳动,让生命的脉络由此相续。
镜头一转,稳定而较为迟缓的农耕时代跃入了工业革命的时代,劳动以一种新的形式在延续。
电光穿透蒸汽的薄雾,世界像堆积木似地层层涂上更加鲜亮的色彩,路更平坦,车如游蚁,留声机里有婉转清晰的声线。
文学家和哲学家们在灯光下抚摸过他们被打印成铅字的作品,那些小小的黑体字将要插上翅膀飞往世界各地,再无阻碍,在各种国籍和肤色的人心里点燃起另一种光亮。
新的劳动,带来工业时代的喜悦欢欣以及觉醒,像碟片里音乐家的琴键,不断呼出新的渴盼,工业时代,又促进新的劳动发展。
时光继续向前轮转,如今大多数人都是电子科技的拥趸,“劳动”可以断档隐匿了吗?并不,科技时代更需要劳动,唯有思考,唯有亲自实践,才能在信息爆炸时代获得属于自己的真知。
我们习惯了简化而便利的一切,只需手指轻轻一划,很多问题似乎就已迎刃而解。
八年级_ 语文__科 自读感知 学案 主备:李文卿 时间:2012年08月30日
学习内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教学设计 检测:赏析句子。
1、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的世 界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2、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从修辞和关键词语上去评点)
这句话用了比喻,突出了圆明园在亚洲文明上的地位,“令人惊骇”贬词褒 用,以突出圆明园的那种美得令人惊骇的程度。
3、我们是欧洲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的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什么?
我们欧洲人自诩为文明人,称中国人为野蛮人,可我们却对中国人进行野 蛮的劫掠,我们才是野蛮人。
“文明,野蛮 ”是反语,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4、“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园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句中的“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该如何理解?
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
雨果在愤怒之下,用“漂亮、丰功 伟绩、收获巨大”等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讽刺强盗的心理。
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三、拓展延伸(提升自己!)
1、评价雨果,你认为他最可贵的地方在哪里?
明确:作为法国人,雨果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头脑清醒,立场公正,不顾个人的安危。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为中国人,你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学习目标:感知内容并理清思路;品评生动睿智的语言;体味非凡 的人格魅力。
学习重难点:品评生动睿智的语言;体味非凡的人格魅力。
一、自主学习。
(相信自己)
(一)、自学指导。
大声朗读课文两次,要求: 1、勾画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了解作者,并积累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
3、这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划分为几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二)、自学检测。
(你一定行!)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瞥.(pi ē)见 劫.(jié)掠 晨曦.(x ī ) 给.(j ĭ )予 箱箧.(qiè ) 偷qiè(窃 ) z āng ( 赃 )物 赞yù( 誉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效仿标准的人或事物。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都没有了。
3、常识填空。
⑴本文的作者是雨果,法 国作家。
加西莫多时他的作品 《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
代表作品还有《悲惨世界》 、《九三年》。
⑵一般书信都有 信封 和信两部分。
信一般由六个部分组成: 称呼、问候、正文、结尾、 署名 、日期。
4、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写了 两 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 赞美圆明园 和 讽刺 侵略者 。
划分的依据是 过渡段 ,它的作用 承上启下 。
二、合作学习。
(有你,课堂才会更精彩)
自学指导:速读课文,画出赞美园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