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二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知识点总结(2020打印版)
- 格式:doc
- 大小:217.62 KB
- 文档页数:6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长江经济带的地理位置、范围。
并认识其基本概况。
(区域认知)2.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
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综合思维)3.能够通过查阅或搜集相关资料,全面认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基本概况。
(地理实践力)4.能够从人地关系、区域联系的角度。
分析某项重大发展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学习重难点】1.能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能够从人地关系、区域联系的角度。
分析某项重大发展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学习过程】模块一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1.范围:覆盖_____、江苏、浙江、安徽、江西、______、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____。
2.地位: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是我国__________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
3.区位优势:(1)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
(2)从全国范围看。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
【思考】据图推断,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中哪个城市群经济最发达,并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人口、产业结构等角度说明该城市群发展的地理背景。
三、长江生态环境保护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_______,不搞_______;(2)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走_____________发展之路。
2.长江水资源利用及保护:(2)主要问题:中下游地区水污染及_________。
(3)保护措施: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___________和水资源保护。
3.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措施:(1)机制: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__________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模块二关键能力•素养形成能力1区域经济发展的地理【知识检测】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
地理高考考前速背【必修二】第四单元区域发展战略核心知识点主题10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1.大型集装箱海运运输、集装箱铁路运输(如中欧班列)的出现,体现了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朝着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出现体现了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朝着高速化方向发展。
2.交通技术的进步和运输方式变革带来的意义有:提高了运量,缩短了运输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扩大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城市的辐射范围,使区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案例】跨江造桥技术、江底隧道技术的应用,建成上海长江大桥崇启大桥后,使得原来依靠“轮渡”(内河运输)往来于上海市区、崇明岛、江苏启东三地的状况,变成高速公路(涉及到等),带来的意义有缩短三地之间运输时间,提高了运量,降低了运输成本,突破了长江对公路交通的限制,方便了三地货物和民众往来,改善了崇明岛、启东市的投资环境,扩大上海市对外辐射范围,使三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
3.公路、水运、航空、铁路构成立体化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其意义有促进了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形成城市群;网络化交通布局,促进了区域之间的沟通,缩小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案例】长三角地区内城际高铁网、高速公路网建成后,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3小时交通圈,其意义有促进长三角地区之间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形成城市群;网络化交通布局,促进了区域之间产业互补,扩大上海等特大城市对周边小城镇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缩小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促进区域整体均衡可持续发展。
4.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源动力。
区域高质量发展需要拓展交通设施建设的空间,加快完善安全高效、智能绿色、互联互通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
【案例】上海港口的迁移与拓建过程传统的上海港区位于黄浦江沿岸和长江沿岸,但因泥沙淤积,港口水深和航道条件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航运需求,为此国家耗资700亿,于2005年开工在杭州湾建造世界级港口洋山港,主要目的是为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航运中心奠定基础。
第四单元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 1 - 第二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 13 - 第三节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 25 - 第四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34 - 单元活动人文地理社会调查...................................................................................... - 44 -第一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一、运输方式与区域发展1.交通运输的作用:是联系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纽带,并为区域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2.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等。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运输方式深刻地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延伸方向。
(2)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加强了区际联系,推动了区域发展,而区域发展也促进了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
(3)运输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增强了客货运输的选择性,扩大了地区影响力,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特别提醒]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各有优缺点,在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往往要考虑时间、物品性质、重量、运输距离和价格等因素。
4.2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精准培优一、选择题近年来,长江经济带东西部地区之间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把产业转移到劳动力富余的地方)的新模式转换初见成效。
据此完成1~2题。
1.如图示意甲、乙、丙、丁四个工业部门投入要素对比。
实行“移业就民”最有利的工业部门是( )A.甲B.乙C.丙D.丁2.长江经济带“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 )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②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③增加东部地区就业④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培育⑤降低东部地区环境压力⑥增加长江经济带春运压力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⑤⑥答案:1.C 2.B解析1.从题干材料可知,“移业就民”是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劳动力富余的地方,丙为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故为最适合“移业就民”的部门。
2.“移业就民”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东部地区就业率降低,但产业结构得到升级,环境压力也有所减轻;长江经济带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西部民工不需要再到东部打工,从而降低了春运的压力,也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长江经济带既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
据此回答3~4题。
3.有关长江经济带农业基地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长江流域有5个全国性商品粮基地,都分布在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②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棉花的重要分布地区③长江流域蚕桑基地主要分布在太湖平原和四川盆地④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甜菜、甘蔗、长绒棉分布基地A.②③B.③④C.①③D.①②4.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说法正确的是( )①可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②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③在全国经济格局中仅次于珠江三角洲地区④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3.A 4.C解析:3.成都平原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故①错误;甜菜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地,长绒棉分布在新疆,故④错误。
第四单元环境与发展第二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知识点总结(打印版)☆1.长江经济带的概况(1)范围: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约占全国面积的21%,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2)地位: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
☆2.长江经济带区位优势(1)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2)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3.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用好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创新开发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互动,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
☆10.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格局(1)“一轴”: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
(2)“两翼”:南翼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
(3)“三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第二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经济带的基本情况和特点,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意义。
2.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3.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施情况和成效,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本经验。
4.培养学生对于地区发展的全局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长江经济带的基本情况和特点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3.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4.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施情况和成效5.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本经验三、教学重点1.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意义。
2.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3.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施情况和成效。
四、教学难点1.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培养学生对于地区发展的全局意识。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和教材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进行说明和介绍。
2.课堂讨论:通过提出问题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研究法:通过分组让学生对于某一方面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
六、课堂设计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长江经济带是什么?2.长江经济带有哪些特点?3.长江经济带发展有什么战略意义?第二步:讲授(20分钟)1.长江经济带的基本情况和特点(5分钟)–介绍长江经济带的位置和范围–介绍长江经济带的地理环境和人口情况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5分钟)–介绍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优势和不足–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发展利用长江经济带资源3.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5分钟)–介绍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4.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施情况和成效(5分钟)–介绍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施情况和成效–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关键因素第三步:讨论和研究(25分钟)1.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随机分组,每组4人–每组就长江经济带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讨论,如交通、环境、文化等2.研究报告(15分钟)–每组派代表汇报研究结果和总结第四步: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和方法,并为下一节课预习做好准备。
第四单元环境与发展
第二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知识点总结(打印版)
☆1.长江经济带的概况
(1)范围: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约占全国面积的21%,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2)地位: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
☆2.长江经济带区位优势
(1)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2)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3.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城市群。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用好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创新开发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互动,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
☆10.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格局
(1)“一轴”: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
(2)“两翼”:南翼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
(3)“三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4)“多点”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4.河流水力资源的分析思路
☆5.长江流域工农业发展的优势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提示:(1)从自然因素来看,长江流域工农业发展的优势因素主:①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②大多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热量和水资源充足;③矿产资源丰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④水能丰富,发展工业的动力充足。
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中上游地区地形崎岖,生态较为脆弱,工农业
发展受地形条件限制;季风气候区洪涝灾害频繁。
(2)从社会经济因素来看,长江流域工农业发展的优势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长江航运价值高,沿岸港口众多,水陆交通便利;②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③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社会协作条件好。
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在:部分地区人口压力大,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分
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较发达地区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和能源
短缺。
☆6.河流航运价值的分析思路
长江“黄金水道”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4.长江流程长,支流众多,流经亚热带地区,无结冰期,丰水期长,通航时间和里程长「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运输方向与河流流向一致
☆7.分析长江中游洪灾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8.三峡工程有利的影响
积极的影响:
1、减轻洪水对中下游生态环境的破坏
2、利于吸血虫病的防治
3、减轻湖泊泥沙的淤积
4、增加中下游枯水期的流量
5、改善枯水期的水质
6、调节气候
7、可缓解华中、华东电力紧缺状况等
8、改善上游川江航运条件
消极影响
1、淹没土地、文物古迹等
2、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3、可能诱发地震
4、库区泥沙淤积加重
5、自然景观受到一定影响
6、库区蚊虫滋生,给人们健康带来影响
7、影响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等
8、入海河水减少,海水倒灌,海水上溯,海水侵蚀加强
9、入海泥沙减少,河口鱼类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9.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整治措施
☆10.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
(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要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走低碳循环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