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19.71 MB
- 文档页数:124
水文地质学基础知识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活动及其与地质形态结构、岩石、土壤和水文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下水的成因、分布、流动、质量及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
水文地质学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水文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地下水的形成、分布、流动及调查方法。
地下水形成的过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大气降水渗入土壤和岩石中,并逐渐下渗形成地下水;另一种是通过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渗透转化而来。
降水经过土壤和岩石的渗透作用,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在地表径流或蒸发散失,剩余的部分则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一般分布在岩石孔隙、裂隙和含水层中,形成了地下水系统。
地下水的分布主要受岩石性质、地形和降水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性是影响地下水分布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孔隙度越大、渗透性越好的岩石,地下水分布越广泛。
地形也对地下水分布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山地地下水资源丰富,而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为匮乏。
地下水的流动是指地下水在地层中的运动。
地下水的流动速度受渗透性、渗透压、水头差和岩石压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般来说,渗透性高的岩石地下水流动速度较快,而渗透性差的岩石地下水流动速度较慢。
渗透压是指地下水渗透的驱动力,它主要取决于水文梯度和水的分子运动能力。
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一般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动。
水文地质学对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至关重要。
地下水调查包括地下水位、含水层厚度、地下水化学性质等指标的测定。
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面距离地表的高度,它反映了地下水的丰度。
含水层厚度是指地下水层的厚度,它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指标。
地下水化学性质是指地下水中溶解固体和溶解气体的性质,它对地下水的使用和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地下水的有效开采和持续利用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合理的管理包括建立地下水观测网络,及时监测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方案,保证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防止地下水污染和过度开采等问题。
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1 绪论1、水文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下水的科学2、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地下水与周围环境(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及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下,其水质、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造福于人类。
§2 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1、水文循环是指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大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小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2、地质循环是地球浅部层圈和深部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3、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或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是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有绝对温度、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等多种表示方法。
4、绝对湿度:表示某一地区某一时刻中的水汽含量,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
用重量表示时,符号记为m,单位为g/m3;用压力表示时,符号记为e,为空气中所含水汽分压,相当于水银柱高度的mm数或mba(1mba=102Pa),表示空气中水分的不饱和程度。
5、相对湿度: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值,亦即绝对湿度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数值上也等于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即r(%)=e/E×100%=m/M×100%式中,f为相对湿度,以百分数表示,表示实际水汽压,单位为毫米隶柱;E为饱和水汽压、(同一温度下,水汽压的最大值)。
6、蒸发:是指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亦即温度低于沸点时,水分子从液态或固态水的自由面逸出而变成气态的过程或现象。
7、径流是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现象。
为水流的重要环节和水均衡的基本因素。
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8、水系是指汇流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所构成的地表径流系统。
9、流域是指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面积,亦即地表水、地下水的分水岭所包围的集水区域。
10、分水线(分水岭)是指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水文与工程地质知识点总结先从水文学知识点开始: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中水在地球上分布,循环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水文学的基本知识包括:1. 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地方,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2.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而自大气中降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降水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环节,提供了生命需要的水资源。
3. 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的水体,包括江河湖海等;地下水是指地下水层中的水资源,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4. 蒸发和蒸腾:蒸发是指地表水面蒸发为水蒸气的过程;蒸腾是指植物体内水分蒸发为水蒸气的过程。
5. 河流和湖泊:河流是一种地表水体系,湖泊是由地表水蓄积而成的水域。
水文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工程地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地质条件对于水文的分布和循环有着很大的影响。
接下来是工程地质知识点:工程地质是研究土地与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质以及地质构造与地下水的关系等内容的科学。
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1. 土体的物理性质:土体是由固体颗粒、液体和气体所组成的多相体系,其物理性质包括土层的密度、孔隙度、渗透性等。
2. 土体的力学性质:土体的力学性质包括土壤的压缩性、抗剪性、胀缩性等,这些性质对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地质构造与地层特征: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质形态和地质构造形态的特征,地层特征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构造上的地带。
4. 斜坡和岩土工程:斜坡是地面上的倾斜地面,岩土工程是指以岩石和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土木工程建筑和其他工程等为主要应用领域的交叉学科。
以上是工程地质的一些基础知识,工程地质对于水文学的实践和应用有着很大的影响。
水文与工程地质知识点总结:水文与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地下水文学,水文地质工程等多个方面,对于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工程项目都有较大的影响。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查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水文地质学主要研究()A. 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运动规律B. 地表水的形成、分布和运动规律C. 大气水的形成、分布和运动规律D. 冰川水的形成、分布和运动规律答案:A解析:水文地质学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运动规律。
2.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A. 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B. 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C. 重力水、毛细水、结合水D. 包气带水、饱水带水答案:A解析: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3. 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A. 大气降水B. 地表水C. 承压水D. 凝结水答案:A解析:大气降水是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4. 承压水的特点是()A. 有自由水面B. 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C. 受气候影响大D. 水头压力高答案:D解析:承压水水头压力高,没有自由水面,补给区与分布区不一致,受气候影响小。
5. 岩土空隙中的水属于()A. 结合水B. 重力水C. 毛细水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括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等。
6. 影响孔隙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A. 颗粒形状B. 颗粒排列方式C. 颗粒大小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颗粒形状、排列方式、大小都会影响孔隙度大小。
7. 裂隙水的特点是()A. 分布均匀B. 水量丰富C. 水质好D. 分布不均匀答案:D解析:裂隙水分布不均匀。
8.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是()A. 可溶性岩石、岩石透水性、水的侵蚀性B. 可溶性岩石、岩石不透水性、水的侵蚀性C. 不可溶性岩石、岩石透水性、水的侵蚀性D. 不可溶性岩石、岩石不透水性、水的侵蚀性答案:A解析:岩溶发育需要可溶性岩石、岩石透水性和水的侵蚀性。
9. 地质调查的主要方法不包括()A. 遥感B. 钻探C. 坑探D. 物探答案:A解析:钻探、坑探、物探是地质调查的主要方法,遥感是辅助手段。
10. 工程地质勘察的阶段可分为()A. 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B. 预可行性研究勘察、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C. 初步勘察、详细勘察、施工勘察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工程地质勘察阶段通常包括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和施工勘察。
《水文地质学基础》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地表水环境地表水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江河、运河及渠道)、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入海河口和近岸海域。
水环境保护目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取水口,涉水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重点保护与珍稀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等渔业水体,以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
水污染当量根据污染物或者污染排放活动对地表水环境的有害程度以及处理的技术经济性,衡量不同污染物对地表水环境污染的综合性指标或者计量单位。
控制单元综合考虑水体、汇水范围和控制断面三要素而划定的水环境空间管控单元。
生态流量满足河流、湖库生态保护要求、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所需要的流量(水位)与过程。
安全余量考虑污染负荷和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之间关系的不确定因素,为保障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安全而预留的负荷量。
地下水环境地下水地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藏和分布、含水介质和含水构造等条件的总称。
包气带地面与地下水面之间与大气相通的,含有气体的地带。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岩层的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
潜水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相对隔水层间的具有承压性质的地下水。
地下水补给区含水层出露或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等入渗补给的地区。
地下水排泄区含水层的地下水向外部排泄的范围。
地下水径流区含水层的地下水从补给区至排泄区的流经范围。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进入输水管网送达用户的且具有一定供水规模(供水人口一般不小于1 000人)的现用备用和规划的地下水饮用水水源。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小于一定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小于1 000人)的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
地下水环境现状值建设项目实施前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值。
地下水污染对照值调查评价区内有历史记录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或调查评价区内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较小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水文地质基础知识只介绍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地下水方面的基本知识。
主要讲三个问题:一、地质基础知识;二、水文地质基础知识;三、供水管井的设计。
1 地质基础地质学主要研究地貌、地质构造、地质成因、地质年代等地质科学。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与地质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工作中常接触的地质学相关知识介绍如下。
1.1地质年代代——纪——世(统)从近到远:1、新生代(K Z):距今年龄0.02—0.8亿年。
包含:第四纪、第三纪。
构造运动属喜山期。
2、中生代(M Z):距今年龄0.8—2.3亿年。
包含:白恶纪、侏罗纪、三叠纪。
构造运动属燕山期、印支期。
3、古生代(P Z),距今年龄2.3—6亿年。
包含: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
构造运动属华力西期、加里东期。
4、远古代(P t),距今年龄6—35亿年。
5、远太古代,距今年龄>35亿年。
第四纪的划分:(1)四分法:全新世(全新统)(Q4);更新世晚期(上更新统)(Q3):更新世中期(中更新统)(Q2):更新世初期(下更新统)(Q1)。
(2)根据冰期、间冰期划分:①全新世(全新统)(Q4):冰后期—(Q4IP)②更新世晚期(上更新统)(Q3):大理冰期—(Q3d)大理—庐山间冰期—(Q3d-I)③更新世中期(中更新统)(Q2):庐山冰期—(Q2I)大姑—庐山间冰期—(Q2d-I)④更新世初期(下更新统)(Q1):大姑冰期—(Q1d)鄱阳—大姑间冰期—(Q1b-d)鄱阳冰期—(Q1b)第三纪划分:根据年龄划分:①上新世(N2),距今年龄0.03—0.12亿年。
②中新世(N1),距今年龄0.12—0.25亿年。
③渐新世(E3),距今年龄0.25—0.4亿年。
④始新世(E2),距今年龄0.4—0.6亿年。
⑤古新世(E1),距今年龄0.6—0.8亿年。
1.2 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1、1:100万纬线:自赤道起算,纬差4°,横列,用数字1—22表示。
水文地质学复习要点第一章1.地下水:赋存于地表(严格地说应该是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之上包气带的重力水称为过路重力水)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可以自由流动)。
除了重力水,还有结合水、毛细水等。
2. 地下水的功能:①作用上的重要性②补给上的有限性;③时空上的多变性④利用上的多样性。
水是一种极其活跃的重要的地质营力水(尤其是地下水)承受载荷,是应力的传递者与热量及化学组分的传输者。
水也是不可忽视的致灾因子。
水还是活跃灵敏的生态环境因子。
水是极有价值的信息载体第二章1.水循环概念:地球上各层圈的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这一过程称为水循环。
2.地球上各层圈的水也称水系统。
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和涉及的圈层范围分为:水文循环、地质循环。
3.自然界的水循环:①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a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
b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小循环。
②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称为水的地质循环,这种由地幔熔岩物质直接分异出来的水叫初生水。
第三章1.地壳岩石中的空隙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是地下水存储空间和传输通道,空隙的特征(多少、大小、形状、方向性、连通程度及其空间变化等)决定着岩土储容、滞留、释出以及传输水的性能。
岩石空隙可分为三类:a. 未固结的松散岩石中的孔隙(第四纪地质学);b. 固结的坚硬岩石中的裂隙(构造地质学);c. 可溶岩石中的溶穴(隙)(岩溶地貌学)。
2.孔隙度与颗粒大小没关系,和颗粒的排列方式有关。
孔隙的最宽部分称为孔腹,最窄部分称为孔轴。
3.岩土空隙中的水有结合水、液态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气态水。
4.毛细水有三种类型:将一根毛细玻璃管插入水中,毛细管内的水面即会上升到一定高度,这便是发生在固、液、气三相界面上的毛细现象。
①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着小孔隙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因此称为支持毛细水。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只介绍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地下水方面的基本知识。
主要讲三个问题:一、地质基础知识;二、水文地质基础知识;三、供水管井的设计。
1 地质基础地质学主要研究地貌、地质构造、地质成因、地质年代等地质科学。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与地质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工作中常接触的地质学相关知识介绍如下。
1.1地质年代代——纪——世(统)从近到远:1、新生代(K Z):距今年龄0.02—0.8亿年。
包含:第四纪、第三纪。
构造运动属喜山期。
2、中生代(M Z):距今年龄0.8—2.3亿年。
包含:白恶纪、侏罗纪、三叠纪。
构造运动属燕山期、印支期。
3、古生代(P Z),距今年龄2.3—6亿年。
包含: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
构造运动属华力西期、加里东期。
4、远古代(P t),距今年龄6—35亿年。
5、远太古代,距今年龄>35亿年。
第四纪的划分:(1)四分法:全新世(全新统)(Q4);更新世晚期(上更新统)(Q3):更新世中期(中更新统)(Q2):更新世初期(下更新统)(Q1)。
(2)根据冰期、间冰期划分:①全新世(全新统)(Q4):冰后期—(Q4IP)②更新世晚期(上更新统)(Q3):大理冰期—(Q3d)大理—庐山间冰期—(Q3d-I)③更新世中期(中更新统)(Q2):庐山冰期—(Q2I)大姑—庐山间冰期—(Q2d-I)④更新世初期(下更新统)(Q1):大姑冰期—(Q1d)鄱阳—大姑间冰期—(Q1b-d)鄱阳冰期—(Q1b)第三纪划分:根据年龄划分:①上新世(N2),距今年龄0.03—0.12亿年。
②中新世(N1),距今年龄0.12—0.25亿年。
③渐新世(E3),距今年龄0.25—0.4亿年。
④始新世(E2),距今年龄0.4—0.6亿年。
⑤古新世(E1),距今年龄0.6—0.8亿年。
1.2 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1、1:100万纬线:自赤道起算,纬差4°,横列,用数字1—22表示。
水文地质知识点总结作为水文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水文地质知识点涉及地下水的形成和储集、地下水的运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利用及保护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就水文地质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下水的形成和储集地下水是指在地下岩石裂隙、岩洞、岩溶缝隙中的自然水源。
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地表水渗漏和地下岩石中的储水层组成。
地下水是地表水向地下渗漏产生,也可以是通过降水、河流渗漏、湖泊、沼泽、水库等地表水渗漏到地下所形成。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多集聚在地下含水层中。
地下含水层是地下水运动中的一种特征变质,是由吸水能力很强的岩石层构成的一个地下水储集地。
地下水的形成和储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岩层的渗透性、受压缩水层的特性、地下水的抬升,还有地下水循环和地下水固有的水源特性等。
二、地下水的运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是一种天然资源,它的运动与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水文地质条件是指通过地质条件的影响,使得地下水形成与分布的状况。
地下水的运动与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下水的水位、地下水流动的方向、流速等。
地下水的水位是指地下水位于岩层中的位置情况。
地下水流动的方向是指地下水在地下的流动方向。
而地下水流速是指地下水流动的速度。
地下水的运动与水文地质条件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水文地质条件,可以掌握地下水的流动和分布状况,提高地下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三、地下水的利用及保护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水资源。
地下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水源。
地下水的利用主要包括饮用水、工业水、农业水、城市供水等方面。
对地下水的利用,需要合理的开采和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的保护主要包括减少地下水污染和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污染是指在地下水的运动过程中,因为人类活动或其他原因,导致地下水中的各种物质浓度增高,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地下水的水质。
地下水的补给是指地下水的源头水源,减少地下水补给,会影响地下水资源。
以上是水文地质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水文地质知识。
《水文地质学》大学笔记第一章:水文地质学概述一、水文地质学的定义与意义1. 定义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涉及地下水的起源、分布、流动、质量和管理与保护。
它是一门跨学科领域,结合了地质学、环境科学、水文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2. 意义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关系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还与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城市建设、农业灌溉等众多领域紧密相关。
二、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 地下水的形成与循环- 地下水的起源:降水、地表水渗入、岩石水等。
- 地下水循环:补给、流动、储存、排泄等过程。
2. 地下水的分布规律- 地下水类型: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等。
- 地下水层位的分布特征:水位、水质、水温等。
3.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颜色、味道、透明度、密度、导电性等。
- 化学性质:溶解离子、气体、有机物、微生物等。
4.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达西定律:描述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规律。
- 地下水流动方程: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
5. 地下水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利用- 资源量评价:储量、补给量、可开采量等。
- 开发利用技术:钻井、抽水、地下水处理等。
6. 地下水环境问题及其防治- 污染源:工业、农业、生活污染等。
- 防治措施:污染源控制、地下水修复、环境监测等。
7. 地下水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地下水因素。
三、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 实地调查- 地表水系调查- 钻井与水文地质剖面- 水文地质试验:抽水试验、渗透试验等。
2. 实验室测试- 水样分析:化学成分、微生物含量等。
- 岩石样品分析:孔隙度、渗透性等。
3. 数值模拟- 地下水流动模拟- 污染物迁移模拟- 降水-径流模拟4. 遥感技术- 地下水资源的遥感监测- 地下水循环过程的遥感分析5. 地球物理勘探- 电法勘探- 地震勘探- 重力勘探6. 社会经济调查- 水资源需求调查-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现状调查四、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历程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地下水理论的初步形成- 达西定律的提出2. 形成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 水文地质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确立- 地下水流动方程的建立3.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 计算机技术在水文地质学中的应用- 遥感、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理念下的水文地质学研究五、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1.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水资源合理分配与调度2. 城市供水与排水- 水源地的勘查与评价- 城市地下水管理与保护3. 农业灌溉- 地下水灌溉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农田地下水位控制4. 矿产资源开发-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勘查- 矿井涌水预测与防治5. 环境保护与治理- 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 污染场地修复与风险管理6. 地质灾害防治- 地下水诱发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 地下水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第二章:地质基础一、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1. 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板块的划分、板块边界的类型(离散边界、汇聚边界、转换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