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气象学》课程复习大纲

《农业气象学》课程复习大纲

《农业气象学》课程复习大纲
《农业气象学》课程复习大纲

《农业气象学》课程复习大纲

一、题型与分值

1、填空题(共 10 分)每小空1分,且以每小空为计分单位。

2、选择题(共 10分)包括10小题,每小题1分,每小题共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3、名词解释(共20分)共5小题,每题4分。

4、简答题(共30分)共6个小题,每题5分。

5、论述题(共 30 分)共2个题,每题15分。

二、参考教材

肖金香主编. 农业气象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三、课程知识点和典型例题

(一)绪论

1、知识点

(1) 概念和术语:农业气象学。

(2) 农业气象学的任务。

2、典型试题

名词解释:农业气象学。

选择题:下列现象不属于农业气象学研究的范畴是(C)。

A 今年因厄尔尼诺现象造成暖冬,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B 荆州地区夏天伏旱会造成中稻减产

C 这次80mm的降雨造成监利农田大面积水淹

D 副热带高压移动是造成我国东部雨带主要成因

(二)第1章大气

1、知识点

(1) 概念和术语:干洁大气、温室效应。

(2) 空气的组成: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等。

(3) 臭氧的形成原因: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是氧分子在太阳紫外线辐射的作用下形成的。

(4)温室气体的类型。

(5)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及其各层的特点。

(6) CO2浓度增加对农作物的影响。

2、典型试题

名词解释:干洁大气。

填空题: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选择题:民航飞机一般飞平流层的底部,其原因是(D)

A平流层空气以平流为主,飞机平稳 B平流层空气稀薄,省油

C 平流层中没有水分和云雨,减少结冰

D 以上都正确

简答题:简述CO2浓度增加对农作物的影响。

(三)第2章辐射

1、知识点

(1) 概念和术语:辐射、太阳常数、光合有效辐射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包括哪三种: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和反射作用。

(3)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4)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的发育速度与光照时间长短的关系。

(5)日照时间与作物引种的关系。

(6)天空呈现蔚蓝色的原因: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蓝紫色光散射较多的结果。

(7)地面有效辐射和地面温度之间的关系。

(8)紫外辐射、红外辐射和可见光辐射三波谱段对农业生物的生物学意义。

(9)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10)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异同。

(11)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光谱中,可见光占总能量比例最大。

(12)对光合作用有效的辐射包括在可见光中。

2、典型试题

名词解释:

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上投射到垂直于

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填空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主要包括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和反射作用。

选择题: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生育期将(A)。

A. 延长

B.缩短

C. 不变

D.可能延长也可能缩短

简答题:简述紫外辐射、红外辐射和可见光辐射三波谱段对农业生物的生物学意义。

(四)第3章温度

1、知识点

(1) 概念和术语:热容量;三基点温度;活动积温

(2) 地面和空气之间热量交换的方式:辐射热交换、分子传导热交换和潜热交换。

(3) 按流体流动的各方向,空气之间的热传导的分类:对流、平流和乱流。

(4) 地面热量收支差额与地面温度的关系。

(5) 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的四种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6) 水体温度的日变化规律。

(7) 农业界限温度的农业生产意义。

(8)空气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9)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0)周期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11)光温综合作用对作物引种的影响。(以中高纬度夏作物进行说明)

2、典型试题

名词解释:

三基点温度:植物生命活动都需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植物的每一生命活动都有其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称为三基点温度。

填空题:地面和空气之间热量交换的方式为辐射热交换、分子传导热交换和潜热交换。

选择题:某时刻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它属于下列哪种类型(B)

A.日射型 B.辐射性 C. 清早过渡型 D. 傍晚过渡型

简答题:简述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论述题:论述光温综合作用对作物引种的影响。(以中高纬度夏作物进行说明)

(五)第4章水分

1、知识点

(1) 概念和术语: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2) 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和水汽压之间的关系式。

(3) 相对湿度与露点、饱和差、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的关系。

(4) 影响蒸散的因素:土壤水分与土壤毛细管的传导特性、

辐射差额和植物因子。

(5) 使水汽达到饱和的冷却方式:辐射冷却、接触冷却、绝

热冷却和混合冷却。

(6) 蒸散与单纯土面蒸发的区别。

(7) 抑制土壤蒸发的措施。

(8) 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典型试题

名词解释:

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当气

温降低到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填空题: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相反。(填相同

或相反)

选择题:当饱和水汽压为8hPa,相对湿度为80%,则水汽

压为(A)。

A 6.4hPa

B 4.6hPa

C 8.0hPa D4.0hPa

简答题:简述蒸散与单纯土面蒸发的区别。

(六)第5章气压与大气运动

1、知识点

(1) 作用于空气的力的类型及其作用特征。

(2) 气压系统垂直结构:深厚对称的冷低压和暖高压、浅薄

对称的冷高压和暖低压、温压场不对称系统。

(3)地方性风的类型。

(4)海陆风形成的主要因子:热力因素。

(5) 三圈缓流模式中全球的四个气压带和三个风带。

(6) 焚风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7) 风和乱流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2、典型试题

填空题:常见的气压系统垂直结构分为深厚对称的冷低压和暖高压、浅薄对称的冷高压和暖低压、温压场不对称系统。选择题:在作用于空气的力当中, 只改变空气运动方向而不能改变空气运动速度的力是(C)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水平地转偏向力

C.惯性离心力

D.摩擦力

简答题:简述三圈缓流模式中全球的四个气压带和三个风带。

论述题:论述风和乱流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七)第6章天气学基础知识

1、知识点

(1) 概念和术语:天气系统、气团。

(2)气团的分类(按温度情况和气团形成源地的地理位置的分类方式)。

(3) 锋的分类及各类锋的特点(根据锋面所分割的气团和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及结构的分类方式)。

(4) 影响我国的气团和反气旋。

(5) 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2、典型试题

名词解释:气团:在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且垂直方向上变化很小的大块空气。

填空题:根据锋面所分割的气团,将锋分为冰洋锋、极锋和热带锋。

选择题:当冷暖气团相遇且势力相当时,形成的锋面称为(C) A、冷锋 B、暖锋 C、静止锋 D、锢囚锋

简答题:简述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八)第7章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

1、知识点

(1) 霜冻按其成因的分类: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和平流辐射霜冻。

(2) 入侵我国的寒潮冷空气的三个源地:新地岛以西的北方冷洋面、新地岛以东的北方冷洋面、冰岛以南洋面。

(3) 对作物而言,低温冷害的类型:延迟型、障碍型、混合型和稻瘟病型。

(4) 冰雹的结构。

(5) 寒潮的危害和防御对策。

(6) 影响霜冻的主要因素和霜冻防御的农业措施。

(7) 我国干旱形成的主要原因和防御对策。

2、典型试题

填空题:霜冻按其成因可分为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和平流辐射霜冻。

选择题:冰雹是从强烈积雨云中降下来的水汽凝结物,其结构是(D)

A.一大团小冰粒

B.水和冰粒的混合体

C.球形雪块

D.透明与不透明交替层次的冰块

简答题:简述寒潮的危害和防御对策。

论述题:论述我国干旱形成的主要原因和防御对策。(九)第8章气候

1、知识点

(1) 概念和术语:厄尔尼诺现象。

(2) 气候系统的组成:主要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陆面和生物圈组成。

(3) 气候形成和变化的五个因素:宇宙地球物理因素、太阳辐射、下垫面、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

(4) 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特征。

(5) 洋流的类型及其特点。

(6)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7) 全球有哪些气候带和气候型。

(8) 世界主要气候带内的农业类型和特点。

2、典型试题

名词解释:厄尔尼诺现象:南美西海岸的厄瓜多尔和秘鲁附近太平洋沿岸的寒流水温异常升高,并扩展到赤道东太平洋,向西延伸至日界线附近,这种海表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填空题:气候系统主要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陆面和生物圈组成。

选择题:地中海气候的特征是(A)

A.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暖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C.夏季温暖干燥、冬季高温多雨

D.夏季温暖多雨、冬季高温少雨

简答题:简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论述题:论述世界主要气候带内的农业类型和特点。

(十)第9章中国农业气候

1、知识点

(1) 中国三个农业气候大区及其各自的特点。

(2) 影响我国气候形成的主要环流因素:季风环流。

(3) 光能资源的类型:太阳年总辐射量、光合有效辐射和日照时数。

(4) 表征水资源多少的指标:年降水量。

2、典型试题

填空题:中国三个农业气候大区为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和青藏高原农业气候大区。

选择题:表征一个地方的水资源多少,常用(D)

A.地下水量

B.水库水量

C.降水变率

D.年降水量

论述题:中国农业气候大区有哪三个?论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十一)第10章林业气候

1、知识点

(1) 森林对近地层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动力效应、荫蔽效应和对空气湿度、温度变化的稳定作用。

(2) 气候生产力估算方法:独立因子法、多因子逐级订正法和气候-植被-生产力指数法。

(3) 果实气候生产力计算方法:光能利用换算法、回归分析法和经济系数法。

(4) 树木引种与驯化的途径和原则。

2、典型试题

填空题:森林对近地层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动力效应、荫蔽效应和对空气湿度、温度变化的稳定作用。

简答题:简述树木引种与驯化的途径和原则分别是什么?(十二)第11章农业小气候

1、知识点

(1) 概念和术语:活动面。

(2) 小气候的特点。

(3) 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

2、典型试题

名词解释:活动面。

选择题:下列哪项不是小气候的特点(D)

A 范围较小

B 差别较大

C 稳定性强

D 稳定性差

论述题:论述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

四、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大气层中的空气是由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等多种物质混合组成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作用、散射作

用和反射作用。

3、地面和空气之间热量交换的方式为辐射热交换、分子传

导热交换和潜热交换。

4、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相反。(填相同或相反)

5、常见的气压系统垂直结构分为深厚对称的冷低压和暖高压、浅薄对称的冷高压和暖低压、温压场不对称系统。

6、按温度情况,可将气团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7、霜冻按其成因可分为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和平流辐射霜

冻。

8、气候系统主要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陆面和生物圈

组成。

9、中国三个农业气候大区为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北

干旱农业气候大区和青藏高原农业气候大区。

10、森林对近地层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动力效应、荫蔽

效应和对空气湿度、温度变化的稳定作用。

11、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12、冬季,在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减小。

(填增大或减小)

13、按流体流动的各方向,可将空气之间的热传导分为对流、

平流和乱流。

14、影响蒸散的因素有土壤水分与土壤毛细管的传导特性、

辐射差额和植物因子。

15、根据锋面所分割的气团,将锋分为冰洋锋、极锋和热带

锋。

16、入侵我国的寒潮冷空气有三个源地,分别为新地岛以西

的北方冷洋面、新地岛以东的北方冷洋面、冰岛以南洋面。

17、气候形成和变化可归纳为五个因素,分别为宇宙地球物

理因素、太阳辐射、下垫面、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

18、影响我国气候形成的环流因素主要是季风环流。

19、气候生产力估算方法包括独立因子法、多因子逐级订正

法和气候-植被-生产力指数法。

20、按气团形成源地的地理位置,可将气团分为冰洋气团、极低气团、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

21、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2、光照时间延长,短日照植物的发育速度就会减慢。(填

加快或减慢)

23、地面温度最高时,地面热量收支差额等于零。(填等于

或小于或大于)

24、使水汽达到饱和的主要冷却方式有辐射冷却、接触冷却、

绝热冷却和混合冷却。

25、作用于空气的力包括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球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

26、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及结构,将锋划分

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和锢囚锋。

27、对作物而言,低温冷害有延迟型、障碍型、混合型和稻

瘟病型四种。

28、光能资源包括太阳年总辐射量、光合有效辐射和日照时

数。

29、果实气候生产力计算方法包括光能利用换算法、回归分

析法和经济系数法。

30、影响我国的气团有变性极地大陆气团、热带太平洋气团、热带大陆气团、赤道气团、热带南海气团。

(二)选择题

1、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光谱中,占总能量比例最大的部分是(B)

A.红外线

B.可见光

C.紫外线

D.长波辐射

2、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生育期将(A)。

A. 延长

B.缩短

C. 不变

D.可能延长也可能缩短

3、某时刻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它属于下列哪种类型(B)

A.日射型 B.辐射性 C.清早过渡型 D.傍晚过渡型

4、当饱和水汽压为8hPa,相对湿度为80%,则水汽压为(A)。

A. 6.4hPa

B. 4.6hPa

C. 8.0hPa

D.

4.0hPa

5、下述的几种风中,哪一种不是地方性风(C)

A.海陆风

B.山谷风

C.季风

D.焚风

6、当冷暖气团相遇且势力相当时,形成的锋面称为(C)

A.冷锋

B.暖锋

C.静止锋

D.锢囚锋

7、冰雹是从强烈积雨云中降下来的水汽凝结物,其结构是(D)

A.一大团小冰粒

B.水和冰粒的混合体

C.球形雪块

D.透明与不透明交替层次的冰块

8、地中海气候的特征是(A)

A.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暖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C.夏季温暖干燥、冬季高温多雨

D.夏季温暖多雨、冬季高温少雨

9、表征一个地方的水资源多少,常用(D)

A.地下水量

B.水库水量

C.降水变率

D.年降水量

10、下列哪项不是小气候的特点(D)

A.范围较小

B.差别较大

C.稳定性强

D.稳定性弱

11、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蓝紫色光(B)较多的结果。

A. 吸收

B. 散射

C. 反射

D.透射

12、二氧化碳是典型的温室气体,在大气的组成中还有两种

温室气体,分别是(A)

A.CH4和H2O B.O2和H2O C.CH4和O2 D.O2和O3

13、由于水的热容量、导热率均大,所以灌溉后的潮湿土壤,

白天和夜间的温度变化是(D)。

A.白天升高慢,夜间降温快

B.白天升高快,夜间降温慢

C.白天和夜间,升温、降温都快

D.白天升高慢,夜间降温慢

14、当相对湿度为100%时,则(C)。

A. 气温高于露点,饱和差等于零

B.气温=露点,饱和差大于零

C. 气温=露点,饱和差等于零

D.气温低于露点,饱和差小于零

15、在作用于空气的力当中,只改变空气运动方向而不能改变空气运动速度的力是(C)。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B.水平地转偏向力

C.惯性离心力

D.摩擦力

16、常带来晴好天气的天气系统是(C)

A.切变线

B.低压

C.高压

D.锋面

17、从高纬度向低纬度的洋流,一般称为(A)

A. 寒流

B. 暖流

C. 对流

D. 平流

18、下列哪种措施无助于改善气候(A)

A.围海造田 B.植树造林 C.退耕还林D.种植草坪

19、下列现象不属于农业气象学研究的范畴是(C)。

A.今年因厄尔尼诺现象造成暖冬,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B.荆州地区夏天伏旱会造成中稻减产

C.这次80mm的降雨造成监利农田大面积水淹

D.副热带高压移动是造成我国东部雨带主要成因

20、农业界限温度中稳定通过20℃代表的农业生产意义是(D)

A.喜温作物快速生长时期 B.越冬作物收获期

C.热带作物播种期 D.水稻安全抽穗、开花的指标

21、当地面有效辐射增大时,夜间地面降温速度将(A)。

A. 加快

B. 减慢

C. 不变

D. 取决于气温

22、民航飞机一般飞平流层的底部,其原因是(D)

A.平流层空气以平流为主,飞机平稳

B.平流层空气稀薄,省油

C.平流层中没有水分和云雨,减少结冰

D. 以上都正确

23、我国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着纬度的降低的变化规律是(D)

A.日较差、年较差均减小

B.日较差、年较差均增大

C.年较差增大,日较差减小

D.日较差增大,年较差减小

24、中午相对湿度变小,主要因为气温升高,从而使(B)。

A.水汽压增大,饱和水汽压不变

B.饱和水汽压比水汽压更快增大

C. 饱和水汽压减小,水汽压更快减小

D.蒸发量增大,饱和水汽压降低

25、海陆风形成的主要因子是(A)

A.热力因素

B.动力因素

C.动力和热力因素

D.大气环流因素

26、影响我国的反气旋为(A)

A.蒙古高压和副热带高压

B.蒙古高压和江淮气旋

C.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

D.蒙古气旋和东北低压

27、季风气候的特征是(A)

A.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暖多雨

C.夏季温暖干燥、冬季寒冷多雨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28、下列哪项不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C)

A.吸收作用

B. 散射作用

C.发散作用

D.反射作用

29、对光合作用有效的辐射包括在(C)中。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可见光

D.长波辐射

30、下列哪项是防御干旱的对策(D)。

A.人工降雨

B.防旱轮作布局

C.选育抗旱作物

D.以上都是

(三)名词解释

1、农业气象学:研究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规律,并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应用气象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战胜不利的气象条件,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优质、低耗、高效的一门科学。

2、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上投射到垂

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3、热容量: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4、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5、天气系统:能够显示大气中天气变化和天气分布特征的独立系统。

6、干洁大气: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

7、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

8、三基点温度:植物生命活动都需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植物的每一生命活动都有其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称为三基点温度。

9、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当气温降低到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10、气团:在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且垂直方向上变化很小的大块空气。

11、温室效应: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同时也向宇宙和地面放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12、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生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

13、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14、活动面:凡能借辐射作用吸热和放热,从而调节邻近气层温度和湿度状况的表面。

15、厄尔尼诺现象:南美西海岸的厄瓜多尔和秘鲁附近太平洋沿岸的寒流水温异常升高,并扩展到赤道东太平洋,向西延伸至日界线附近,这种海表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四)简答题

1、简述对流层的主要特点。

答:(1)在同一地区的同一时间里,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0.65℃/100m。在近地气层中,晴天的白天这种温度分布尤为明显;(2)空气具有强烈的上下对流运动,即暖空

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一种升降运动;(3)该层集中了大约3/4的大气质量;(4)该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量;(5)该层高度水平方向上的气象要素分布不均匀;(6)地面所看到的大气现象,如云、雾、降雨、降雪、雷鸣、闪电、冰雹、台风等,全部发生在这一层内,因此,它是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一层。

2、说明紫外辐射、红外辐射和可见光辐射三波谱段对农业生物的生物学意义。

答:(1)紫外辐射:紫外线波长较短部分能抑制作物生长,杀死病菌孢子。其波长较长部分对作物有刺激作用,可促进种子萌发。紫外辐射还能促进果实成熟,提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2)可见光辐射:红橙色光谱段的作用下,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肉质直根、鳞茎、球茎等的形成过程、植物开花过程和光周期过程得以最大速度完成;蓝紫光谱波段能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和数量的增加。(3)红外辐射:增热地面、大气和植物体,对作物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热量条件。

3、简述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1)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分析:通过分析一地的积温大小、季节分配及保证率,可以判定该地区热量资源状况,作为规划种植制度、发展优质、高产、高效作物的重要依据。(2)作物引种的科学依据:积温是作物品种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依据作物品种所需的积温,对照当地可提供的热量条件,进行引种或推广,可避免盲目性。(3)农业气象预报服务:作为物候期、收获期、病虫害发生时期预报等的重要依据,也可根据杂交育种、制种工作中父母本花期相遇的要求,或农产品上市、交货期的要求,利用积温来推算适宜播种期。

4、简述蒸散与单纯土面蒸发的区别。

答:(1)蒸散不仅限于土面水分的蒸发,还包括植物根层水分的蒸发;(2)植物通过叶面气孔的张开和关闭,可以调节植物的蒸腾;(3)蒸腾作用主要在白天进行,而蒸发日夜都在进行。(4)蒸散中的蒸发面,不仅是土壤表面,而且还包括植物的叶面。

5、简述三圈缓流模式中全球的四个气压带和三个风带。答:四个气压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三个风带:信风带、中纬度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6、简述寒潮的危害和防御对策。

答:危害:寒潮侵袭的大风常使果树和庄稼被刮倒、吹折,人畜受伤,尤以北方的沙尘暴和暴风雪危害更为严重。温度骤降可使果树和农作物等遭受严重的冻害,尤其是晚春时节,这时天气已逐渐转暖,一旦有强寒潮爆发南下,常使作物幼苗和果树的幼芽、花蕾遭受冻害。

对策:抢收已经成熟的农作物,覆盖育苗地,稻田施肥,灌水,对果树的主干及果实采取各种保暖措施等。

7、简述CO2浓度增加对农作物的影响。

答:(1) CO2浓度增高对不同类型植物的影响:CO2浓度增高,C3类植物光合作用得到促进,故森林底层受荫蔽的植物、群体过密的作物能增加产量;C4类植物仅能略增加一点CO2吸收率。(2)CO2浓度增高对植物光合率与生产率的影响:延迟叶片衰老,使叶片有较长时间维持活跃的光合作用,有利于增产;(3)CO2浓度增高对植物光合水分利用率的影响:CO2浓度增高能够大大增加单位用水所产生的生物量,故在缺水地区,增加CO2将起到增产的效果。

8、说明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答:(1)改革耕作制度,充分利用生长季。(2)采用合适的栽培技术措施,扩大田间群体绿色叶面积,并维持较长功能期,使之利于光合产量的积累。(3)选育高光合效率新品种。(4)科学、合理施肥,改善田间CO2供应,使作物营养充足而协调。(5)改造自然使光、热、水资源配合最佳。(6)及时预测和防治病虫害及其他自然灾害。(7)果林方面,可采用林粮间作、抚育间伐、合理修剪、小株密植等措施。

9、简述周期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答:周期性变温对植物有机物质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以气温的日变化周期对植物的影响为例,白天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同时进行,夜间只有呼吸作用。如气温的日变幅大,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_主观题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主观题 一、简答题: 1.常见的多媒体元素有哪几种? 答: 如声音,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 2.陈俊同学家里有一台电脑,平时到因特网上下载文件或是自己做的一些资料都放在D盘,显得很杂乱,想整理一下,方便以后使用,他该如何做? D盘里的文件:老鼠爱大米.mp3、黄昏.rm 、丁香花.mp3、Flash 学习网.html、雨巷. doc、学习的方法与技巧.doc、哭沙.rm、学习计划.wps、cxsj.html、五指山.jpg、神州五号.bmp 问题一:根据以上文件类型,要在D盘建立多少个文件夹?分别是什么文件夹?(要把建立其中一个文件夹的过程写清楚)。 ①立文件夹个数: ②立的文件夹名称分别是: ③建立其中一个文件夹过程: 问题二:把文件归类到相应的文件夹中。 例如,声音文件:丁香花.mp3 3.要把一台普通的计算机变成多媒体计算机需要解决哪些关键技术? 答: ①视频音频信号的获取技术; ②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和解码技术; ③视频音频数据的实时处理和特技; ④视频音频数据的输出技术。 4.音频卡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 ①音频的录制与播放; ②编辑与合成; ③ MIDI接口; ④CD-ROM接口及游戏接口等。

5.多媒体计算机获取常用的图形、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视频)有哪些方法? 答:①计算机产生彩色图形,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 ②用彩色扫描仪,扫描输入彩色图形和静态图像; ③用视频信号数字化仪,将彩色全电视信号数字化后,输入到多媒体计算机中。 6.多媒体数据压缩方法根据不同的依据有不同的分类,书上分为哪三种? 答: ①根据质量有无损失可分为有损失编码和无损失编码; ②按照其作用域在空间域或频率域上分为:空间方法、变换方法和混合方法; ③根据是否自适应分为自适应性编码和非适应性编码。 7.预测编码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 ①首先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以往的样本值对新的样本值进行预测; ②将样本的实际值与其预测值相减得到一个误差值; ③对误差值进行编码。 8.在MPEG视频压缩中,为了提高压缩比,主要使用了哪两种技术? 答: ①帧内图像数据压缩技术; ②帧间图像数据压缩技术。 9.Campbell和Goodman提出,超文本和超媒体系统结构哪三层模型理论? 答: ①用户接口层——表示信息; ②超文本抽象机层——节点和链; ③数据库层——存储、共享数据和网络访问。 10.简述多媒体数据库的系统结构。 答: ①组合型多媒体数据库结构 ②集中型多媒体数据库结构 ③客户/服务器型多媒体数据库结构 ④层次型多媒体数据库结构 11.超文本和超媒体具有哪些特点? 答:超文本和超媒体的特点包括: (1)多种媒体信息。超文本的基本信息单元是节点,它可以包含文本、图形、图象、动画、音频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地球大气 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 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 应 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 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天气层) 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 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 (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 ?^)或W/

m2 o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I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Im/ m2) 亦称为照 o 度,单位勒克斯(lx )。 3、辐射的基本定律: (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一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 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温度增高,最大辐射波长由长波向短波方向位移。 4、太阳常数(S。):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太阳光线垂直入射的天文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h):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当地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7、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季节的分布规律。 (1)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春分、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8可照时数(昼长):从日出至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9、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10、昼长岁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

软件工程课程复习大纲

软件工程课程复习大纲 第一章软件工程概论 本章作为全书的概论,主要讲述了软件、软件工程概念和软件开发的目标和本质。 基本要求: 1、“软件”概念: “软件”一词具有三层含义: (1)一为个体含义,即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 (2)二为整体含义,即指在特定计算机系统中所有上述个体含义下的软件的总称,亦指计算机系统中硬件除外的所有成分; (3)三为学科含义,即指在研究、开发、维护以及使用前述含义下的软件所涉及的理论、方法、技术所构成的学科。 2、“软件工程”概念: (1)一方面,软件工程是一类求解软件的工程。它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原理,借鉴传统工程的原则、方法、创建软件以达到提高质 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2)另一方面,软件工程也是一门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 3、“模型”概念: 模型是在特定意图下所确定的角度和抽象层次上对物理系统的描述,通常包含对该系统边界的描述,给出系统内各模型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 重点要求: 1、软件开发的本质:实现问题域中的概念和处理逻辑到运行平台的概念和 处理逻辑的映射。 第二章软件过程 本章围绕软件过程这一主题,讲解了三方面的内容: 一:介绍了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按照承担软件开发工作的主体,软件生存周期过程分三类:基本过程、支持过程和组织过程。每类过程又包含一些确定的过程,每一过程又是由一组确定的活动定义的。 二: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软件生存模型:瀑布模型、增量模型、演化模型、螺旋模型和喷泉模型等,分析了这些模型的优缺点及它们的适用情况等。 三、讲解了一个软件项目生存周期过程的规划和监控。一个软件项目生 存周期过程规划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目标是选取一个适合该项目特点

农业气象学发展史

农业气象学发展史 人类从狩猎、采集过渡到种植业以后,便逐步积累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知识。中国早在春秋时代己知用土圭测日影的办法定季节,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已经有“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物候记载。西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一书中已有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逸周书·时训解》中将一年分为七十二候,每个节气为3候,每候5天,各有一相应的物候现象。这是中国最早形成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这可看作古代农业气象学的萌芽。温度表的发明并用于气象学和生物学研究之后,开始了植物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定量关系的观察研究。随着气象观测网的建立,逐步开展了气候与农业关系的研究。农业气象学一方面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量观测研究植物(或动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气象因子的关系而发展起来。如1735年著名的列氏温度表创始人R.A.F.de列奥米尔发现可用积温来衡量植物的生长速度,这一学说至今仍是农业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农业气象学又是作为地理气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发展起来。如:俄国的 A.N.沃耶伊科夫、奥地利的A.苏潘、德国的W.柯本、中国的竺可桢等人,对植被、动物、土壤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地区分布进行了研究,为农业气候学和农业物候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农业气象学形成一门完整的独立的学科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则只是20世纪30~40年代以来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压力,加之气候异常引起粮食生产的巨大波动使各国政府对粮食生产极为关切,因之农业气象学在

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在农业科学和大气科学迅速发展的同时,农业气象学也得到相应的迅速发展。国际气象组织于1913年成立了农业气象学委员会(CAgM),至1983年已开过8届会议。中国在1953年开始了系统的农业气象研究和业务工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强调学生是能动实践的主体。“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未来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这种趋势将使学习者有更多机会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甚至学生可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程序,充分激发出学习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相统一的课程。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又承认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开发和发展。 (二)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 在课程改革中,基础教育课程十分注重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和自然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环节,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仅仅坚持“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与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基本能力,如求知的能力、共处的能力、在应变中做事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以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这就意味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不仅要巩固现有的教育基础,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还要进一步加深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发展型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地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未来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道德教育绝不只是政治思想品德课的责任,而是各科教学和活动都应承担的责任;不仅要重视正式课程的作用,也要重视非正式课程即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局面。 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甚至灾难。如何让科学技术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就需要人文学科的指引。我国学校课程中数理学科比例大、人文学静分量偏低,如何平衡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学科课程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加强课程综合化 综合化课程既是为了避免增设新学科造成学生课业负担,也是学生认识和把握科学知识基础的需要。学生在学习综合化课程中不仅可以初步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而且可以养成综合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品质。一般说来,年级越低,综合的程度越高,特别是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综合。 (五)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小学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又要体现差异性、层次性,也即个性。课程的个性化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教育中的普遍运用,为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技术支持。 个性化的课程必然带来多样化的课程,多样化的课程是我国未来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但并不是说不要统一性,多样化是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化,它是与特色化、层次性、可选择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要点讲解学习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要 点

3.五大气象要素,及其周期性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气象要素:光:辐射、日照 热:温度 水:空气湿度、降水、蒸发 气:气压 风:风向、风速 4.辐射的特点:1、辐射要有温度;2、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具有能量、质量; 3、辐射可以产生热效应; 4、辐射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和粒了性。 5.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Sinh=Sin φSin δ+Cos φCos δCos ω 其中,φ为纬度。 δ为赤纬角,ω为时角。 赤纬角(δ) :太阳直射到地球表面的一点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面组成的夹角,即地球上太阳直射点所处地理纬度叫赤纬。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在北半球取正值,南半球取负值,即 –23.5°≤δ≤23.5° 。 时角与时间的关系:ω=(t-12)×15 ° 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ω=0, h=90-φ+ δ 特殊日期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夏至日太阳高度角:h=90-φ+ 23.5°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h=90-φ-23.5° 春、秋分太阳高度角:h=90-φ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日变化:日出、日落,h=0;正午,h=90° 年变化:在北半球: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冬季小。 计算武汉(30°N)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和可照时间。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没的时间间隔,称为可照时数(昼长) 日出日没时角的计算: δ ?ωtg tg -=cos ? =152t ω

全天可照时间(t)为: φ为纬度。δ为赤纬角,ω为时角。ω=(t-12)×15 ° 春秋分日出正东、日没正西(春分、秋分日的赤纬为 0°) 夏至:δ=23.5°冬至:δ=-23.5° 第三章温度 1.土壤的热容量主要由什么决定?为什么? 答: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热容量。它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与温度。分为容积热容量和质量热容量。 2.何谓导热率?它表示什么意义? 定义: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单位:J/(m·s·℃) 导热率意义:表示物质内部由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热量的快慢的一种能力。 3.土壤导热率随土壤湿度如何变化? 答;它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增大,导致潮湿土壤表层昼夜温差变化小 4.何谓导温率?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定义:单位体积的土壤,在垂直方向上流入或流出J焦耳的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也称热扩散率。单位:m2/s K=λ/ Cv 意义:表示土壤因热传导而消除土层间温度差异的能力,直接决定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 5.土壤的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三种热特性怎么变化 答:导温率语与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成反比;在土壤湿度较小情况下,随着土壤湿度增大而增加,当土壤湿度超过一定数值后,导温率反而减小。 9.何谓温度的铅直梯度?它和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有什么不同? 答:气温垂直梯度:指高度每相差100m,两端温差,也称气温垂直递减率,或称气温直减率。单位℃/100m 。与干绝热直减率及湿绝热直减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表示实际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后两者指气块在升降过程中气块本身温度的变化率。 10.温带山区山体的什么部位最易引种亚热带作物?为什么? 答:山腰。因为山腰易出现你逆温现象,能搞保证作物安全过冬。

学前教育课程论复习大纲(最全整理版)[1]

填空题 1.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最早使用“课程”一词,1918年美国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理论独立的标志。 2.幼儿园课程理论基础有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 3.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等四个阶段。 4.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将人的发展放置于一个由小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组织的生态系统中。 5.课程组织的两种形态包括:观念或构想形态的课程组织和实践形态的课程组织。 6.课程内容组织的形式:学科中心、社会问题中心、儿童中心。 7.幼儿园教育过程的组织包括:教育的途径、活动组织形式、教与学的方法策略。 8.幼儿园课程的性质是:基础性、非义务性、适宜发展性。 9.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整体性原则、生活化原则、主体性原则。 10.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11.课程计划包括的类型: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周)计划、日计划及具体活动计划。 12.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教学策略:直接教学、间接教学、支架式教学。 13.课程评价的基本要素:课程评价的目的、课程评价的内容、课程评价的主体与客体、课程评价的标准与指标、课程评价的类型与方法。 14.课程评价标准的基本特征:准确性、有用性、合法性、可行性 15.课程评价的客体:评价的对象;课程评价的主体:评价者 18.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儿童具有“吸收的心智”、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16.蒙台梭利的教育目的: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 17.蒙台梭利课程的主要内容:日常生活练习、感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文化科学教育。 18.海恩斯科普课程的创立者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戴维韦卡特,最先源于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干预计划。 20.瑞吉欧教育的理论基础: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 19.项目活动是瑞吉欧教育方案的灵魂和核心。 20.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育的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20210127022213)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绪论 气象:大气中时刻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如风、云、雨雪、霜等物理现象,俗称气象。 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一般用气象要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云、降水)的统计量来表示。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天气: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天气学:是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和;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过程,而其后是长时间的天气状况,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与天气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 2、各种农作物每个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量的光照时数、热量和水分条件; 3、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也依赖于气象因子的配合; 4、光热水分条件决定地区气候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决定了作物在地理上的分布界限,种植制度与耕作方法; 5、 各种自然灾害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气象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优质的科学。 气象学常用研究分法

地理播种法;地理移植法或小气候栽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气候分析法;(此外还有卫星遥感和计算分析的一些新方法,如聚类分析;线性规划;模糊数学;系统论;决策论等。) 第一章地球大气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志后混合气体叫干洁大气。其成分主要是N、O Ar,约占干洁大气总容积的%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臭氧和其他气体。干洁大气中几种气体在气象学上的作用 (1)二氧化碳:具有较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其含量的增减能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的变化。温室效应。 (2)臭氧:能对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比较强,一方面可使得40-50km 高度上的气温显着增加,同时对地面生物起着保护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产生温室作用。 (3)水汽:具有很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与二氧化碳共同对地面温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水汽三种形态的变化,伴随着潜能的吸收和释放,不仅引起大气中湿度的变化,同时,也引起热量的转移。 (4)杂质:能削弱太阳辐射能量;能成为水汽凝结的核心,促进水汽的凝结。 对流层的意义:集中了大约80%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水汽含量,因此主要天气现象的发生都在这一层。其特点有:(1)气温虽高度增加而减小。(2)

课程内涵的变化趋势

课程内涵的变化趋势 当前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为了切实保障儿童的发展,把儿童的发展置于课程的核心,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学习者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人们开始走出预期目标、计划的限制,关注教学进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强调“过程课程”。这并不是不要目标、计划,而是把目标、计划整合到教学情境中,使之促进而不是抑制人的创造性的发挥。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课程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念的重大变革。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在课程论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两个相对应的范畴。隐性课程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为了谋求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和谐统一,需要创设宽松、自由、真实、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情境,以尽可能减少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学校中的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学校的“实际课程”。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空无课程”是美国著名美学教育家、课程论专家艾斯纳提出的概念,被作为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在课程变革中,不仅应思考现行的“实际课程”的合理性,还应思考学校教育中的“空无课程”及其成因,以增强课程变革的目的性、合理性。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变迁速度空前加快,学校、家庭、社区越来越趋向于融合,趋向于一体化。当把课程理解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的时候,这里所谓的环境就远不止学校环境,还包括广阔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外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蕴含着学校课程和校外课程的整合。 综上,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 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科课程,即某一门学科。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

二、课程描述 中文: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为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包括多媒体技术概论、多媒体音频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和数字视频处理技术等。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多媒体应用设计原理、掌握常见多媒体工具软件的使用能力,培养综合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信息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和创新能力。 英文: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s a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Students should master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digital audio technology,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computer animation technology and digital video processing. The goal of the course is to train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to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of multimedia application design, to master the use of common multimedia tools and software, and to cultivate the skills of using multimedia software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教学目标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复习

绪论 1.什么是气象?什么是气象学?答: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的总称。 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变化特征和规律的科学,是农业气象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农业气象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答: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研究内容: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小气候与调节;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政策 3.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答a.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物质、能量基础b.大气提供农业生产利用的气候资源c.气象条件对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产生影响d.大气还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e.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反作用 第一章 1.什么是大气圈?答:整个空气圈层成为大气圈(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组成。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 2.大气的成分答: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3大气污染的概念、环节.。答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直接或间接地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环节:污染源排除污染物;大气的运送扩散;污染对象 4.大气污染防治的方法和途径答:工业布局和减排;煤烟型污染防治;减少交通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绿色植物和覆盖。 5.什么是气温,气压,风,湿度,云 气温:通常就是指地面气象观测场内处于通风防辐射条件下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m处的干球温度表读数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以百帕(hPa)为单位 风:空气运动产生的气流称为风 湿度:表示大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 云: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6.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的作用 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共五层。(P21) 对流层的特点及其作用:气温虽高度增高而降低。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高度,气温见底的情况是不同的。(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高层和低层的空气能够交换和混合。使得近地面的热量、水汽固体杂质等向上运送。对层云致雨有重要作用。(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地流层受地面影响最大,而地表有海陆,地形起伏等性质差异,使对流层中温度、湿度、CO2等水平分布极不均匀。在寒带大陆上空的空气,因受热较少和缺乏水源就显得寒冷而干燥;在热带海洋上空的空气,因受热多,水汽充沛,就比较温暖而潮湿。温度,适度的水平差异,常引起大规模的空气水平运动。 第二章 1、太阳常数、四季形成的原因。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距离处于平均值,垂直于太阳入射光表面的太阳辐射时的辐射度。各地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差异是产生一年四季变化的原因。 2、太阳高度角、赤纬、可照时数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赤纬: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以当地地理纬度来表示,称为赤纬。赤纬的变动范围是+23.5o—-23.5o。 可照时数: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3、什么是地球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大气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总称为地球辐射。

“慕课”的六大发展趋势

“慕课”的六大发展趋势 “慕课”在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变化是信息技术诞生以来的重大变革之一,将深刻影响未来的高等教育。就目前所见,我们大致可以预见到其未来发展有大致如下六大趋势。 慕课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慕课的供应商也会继续增多。除了现在三大供应商(勇敢之城、课程时代与教育平台)还在继续竭力扩展外,类似的机构也在迅猛发展,如可汗学院、点对点大学、人人学院等。他们都是与慕课相类似的组织。 可汗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在2006年创立的非营利教育机构。其使命是“要为世上的所有人提供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目前,可汗学院的网站上已经提供了成千上万的教育资源,在YouTube上有超过5000段的教学视频,这些内容全部免费向世界开放。据介绍,可汗学院每月登录的学生超过1000万,而其课时数已经超过了3亿。数目相当可观。 点对点大学建于2009年,也是非营利性的网上教育机构,但它主张建立一种学习社区,特色在于帮助学习者组织起来,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小组中,就某些具体的话题进行讨论式学习。现在一般的慕课还算得上是传统的课程,而在点对点大学,任何人都可以开设一门课程,即任何人只要对这门课感兴趣,就可以学习这门课程。 人人学院建于2010年,作为网上学习平台,使人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其特征是允许教师主导课程的学习。人人学院的特色体现在教师可以在网上出售自己的课程,课程主创者可以获得收益的70%~85%,还可以保留个人知识产权。 慕课的雏形,实际上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用现代技术进行加工,再搬到网络上。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被教师个人魅力以及新型教学方法所吸引。而随着人们将先进的网络技术用于高等教育,人们不仅发现了新天地,更充分发挥了人在慕课中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技术在慕课中的作用),从而将慕课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目前,几大慕课供应商所提供的课程主要还是传统的课程,即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只是通过现代的技术方式表达出来。但这样的慕课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更加新颖的慕课正在出现。新型的慕课强调的是关联主义的教育理念。著名网络教育与新媒体的设计师和评论家史蒂芬·道恩斯将这两类分别命名为“关联慕课”和“传统慕课”。 所谓关联慕课,即遵循关联主义教学法的慕课,其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特征和结构。比如他们强调聚合体,保证学习内容可通过通讯或网页让学习者随时接触;重组性,讲究课程内部人员间分享各种学习资源;重新定位,梳理与重组各种不同的学习资源,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个性需求;正向输送,将重新定位、重组过的学习资源与其他人员分享,并传递给世界上所有感兴趣的人。专家认为,关联慕课最有助于合作对话与知识建构。 由此可以看到,关联慕课在走向独立、成熟,并在努力与传统学习方法乃至大学教育融为一体。由此不难推断,传统慕课在未来网络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会逐渐减少,而关联慕课将会成为未来慕课的发展方向。 教师教育理念与方法将产生巨变 慕课无疑将会改变教师,而这种改变是从网络技术改变教学方法开始的。最初,由于网络课程吸引大批网民,授课可以影响更多的学生,这是很多教授愿意将自己的课程放到网上的原因。而一旦成为慕课课程,教师很快会发现,自己已

《应用气象学》课程复习提纲

知识点准备(题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 Chap1 绪论 1、开展应用气象学研究的意义 2、开展应用气象学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3、科学系统的行业气象指标,应具有的“三性”和“二化”主要是什么? Chap2 农业气象 1、农业气象学概念 2、农业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太阳辐射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光强、光质、光周期几个方面涉足的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 5、热量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三基点温度、五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积温、温 周期方面涉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6、水分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作物的需水规律、大气降水的影响、土壤水分类型及 其有效性、田间持水量、凋萎湿度、水分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7、CO2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农田上CO2 的日变化和垂直变化 8、农业上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及各灾害的分类 9、农业气候指标的表达形式及举例 Chap3 建筑工程气象 1、风与城市规划, 2、如何改善建筑日照条件 3、城市建设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4、采暖区划的气象指标 5、全国集中采暖区划标准及我国划分情况 6、采暖室外计算标准 7、冻胀划分及其强弱的表示方法 8、气象信息,天气预报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9、基本雪压、基本风速、基本风压定义 10、外场施工的天气影响 11、风速、风压在非规定高度处的计算 Chap4 交通运输与气象 1、飞行湍流、飞机积冰、海洋气象导航、公路翻浆、温度力、锁定轨温、飞机颠簸等定义 2、飞机飞行的基本原理及气温、风、气压对飞行的影响 3、高原机场跑道与一般机场跑道哪个更长?为什么? 4、影响飞机飞行的气象要素以及机场关闭的标准 5、低空风切变定义及各类低空风切变对飞机飞行、起飞、降落的影响

《财务管理学》课程复习大纲与练习题

《财务管理学》课程复习大纲与练习题 第一章财务管理导论 概念: 1.什么是财务 2. 什么是金融市场? 3. 什么是财务管理 4.财务管理 5. 什么是财务管理目标? 6. 什么是代理关系?有哪几种代理关系影响财务管理,为什么? 讨论: 1.试述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2.当公司的股东侵蚀债权人利益时,公司的债权人通常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自己? 3. 试述财务管理的内容。 4. 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财务管理价值观念 概念: 1.什么是单利和复利 2.什么是现值和终值? 3.年金的分类和计算 4.什么是单项投资? 5.什么是组合投资 6.什么是无风险利率? 7.什么是风险报酬率? 8.系统风险的概念 讨论: 如何计算分期摊还贷款? 理解资本市场线和证券市场线的概念及其公式。 单项投资决策的原则是什么? 计算分析: 1.设某企业家准备一项永久性的培训基金,以资助企业优秀员工的脱产学习和在职培训。经测算,企业计划每年颁发200万元的奖金。基金存款的年利率为8%,问该基金应该至少为多少元 解:PV p = PMT/k = 200/8% = 2500 (万元) 2.孙先生在3年后购买一套小户型房屋,预计需要50万元。假设银行存款的利率为6%(假如不同期限的利率不同),问赵先生在这3年中每年年末需要存入多少元现金才能积攒足购房的资金呢? 解:FV A n = PMT +PMT(1+k)+PMT(1+k)2 则PMT=FV A n/[1+(1+k)+(1+k)2] = 50/[1+(1+6%)+(1+6%)2]= (万元) 3. 君兰公司按附加利息从银行借到一笔1年期的规定利率6%的款项100 000元,银行按单利计算利息,要求该公司分12个月等额偿还这笔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要求:(1)计算公司应当支付的利息总额和本利之和; (2)计算公司每月(次)偿还的本利;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考试题型:题型一、名词解释 5个,每个2分,题型二、判断 15个,每个1分,题型三、填空题25-27个 1空1分,题型四、完成题(画图) 4个,每个2分,题型五、计算(辐射、积温、压高公式、湿度四选三)、题3个,12分,题型六、问答题6个,25分-29分 老师平时留的作业题也要看。此资料仅供参考,有争议的地方查找课本或向他人咨询。 第一章大气 1.概念:光化学氧化剂、酸雨、可吸入颗粒物、飘尘、降尘、天气、气候 光化学氧化剂:是由天然源和人工源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主要的是O3,PAN) 酸雨:是指PH<5.6的降水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粒子。 飘尘: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微粒。 降尘:是指粒径大于10μm的微粒。 2.简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组成:a、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各种杂质以外的所有混合气体统称干洁空气,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b、大气中水汽: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地表海洋和江河湖等水体表面蒸发和植物体的蒸腾,大气中水汽含量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水汽水汽是低层大气中的重要成分,含量不多,只占大气总容积的0%~4%。c、气溶胶粒子: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植物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气溶胶粒子来源分为人工源和自然原 垂直分布:从下到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特点①有强烈的上下对流运动②层内集聚3/4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③在同一地点的同一时间里,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④该层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⑥地面看到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它是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一层 平流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②该层空气较稳定③该层温度受地面影响小,水汽含量很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臭氧含量较多 中间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②该层空气较稀薄 热层:①这一层的厚度是从中间层顶到500KM的高度②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③该层的厚度和最高温度值都与太阳活动有关④该层空气极其稀薄。 散逸层:(热层顶以上到3000km的高度)①该层内温度不连续,难以确定温度曲线②该层空气分子受地心引力的作用极小,因此运动速度极快 3.对流层的主要特征(见题2) 4.大气污染物分哪几大类?并举出具体污染物 A、含硫化合物:SO2、SO3、H2SO4、H2S硫醇、亚硫酸盐、硫酸盐和有机硫化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SO2、H2SO4、H2S B、含氮化合物:NH3、N2O、NO、NO2等,通常以NO,NO2危害最大 C、碳氧化合物:CO、CO2 D、碳氢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其中CH4、C20H12是主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习题答案()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作业(一) 1、什么是多媒体,你对其是怎样认识的? 答:多媒体是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它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电影等元素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并将其有机的整合,使其在传输和呈现时具有了交互性。这样一类媒体称之为多媒体。 我的认识:我想从媒体说起,媒体(Media)就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的中介,简单地说,就是信息的载体,也称为媒介。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介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2、计算机多媒体系统构成是什么? 答:计算机多媒体系统主要有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构成。 硬件系统包括:(1).多媒体外围设备。 (2).多媒体计算机硬件系统。 软件系统包括: (1).多媒体核心系统软件 (2)媒体制作平台与工具 (3)创作编辑软件 (4)应用系统运行平台。 3、计算机图形与图像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答:(1)图形是指由外部轮廓线条构成的矢量图。而图像是由像素点阵构成的位图。 (2)图形占用存储空间小,生成视图需要复杂的计算。图像占用存储空间大,但是不需要计算。 (3)图形对于自然景物描述困难,而图像则相反。 4、目前使用的声音格式有哪些? 答:(1)MIDI格式:(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这个词,MIDI允许数字

合成器和其他设备交换数据。MID文件格式由MIDI继承而来。 (2)MP3格式:它的全称是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简单的说,MP3就是一种音频压缩技术 (3)WMA格式: WMA (Windows Media Audio)格式是来自于微软的重量级选手,后台强硬,音质要强于MP3格式,更远胜于RA格式,以减少数据流量但保持音质的方法来达到比MP3压缩率更高的目的,WMA的压缩率一般都可以达到1:18左右,WMA的另一个优点是内容提供商可以通过DRM(Digital Centers Management)方案。 (4)RealAudio主要适用于在网络上的在线音乐欣赏,现在大多数的用户仍然在使用56Kbps或更低速率的Modem,所以典型的回放并非最好的音质。有的下载站点会提示你根据你的Modem速率选择最佳的Real文件。现在real的的文件格式主要有这么几种:有RA(RealAudio)、RM(Real Media,RealAudioG2)、RMX (RealAudioSecured),还有更多。这些格式的特点是可以随网络带宽的不同而改变声音的质量,在保证大多数人听到流畅声音的前提下,令带宽较富裕的听众获得较好的音质。 (5)VQF格式:它的核心是减少数据流量但保持音质的方法来达到更高的压缩比 (6)WAV格式: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种声音文件格式,也叫波形声音文件,是最早的数字音频格式,被Windows平台及其应用程序广泛支持 (7)APE格式:Monkey's Audio 音频文件,是现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音频文件格式,其最大的特点是无损压缩 (8)除此以外,还有CD 、OGG等格式 5、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1)多感知性。所谓多感知性是指除了一般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视觉感知意外,还有听觉、力觉、触觉、甚至包括味觉等感知 (2)浸没感。又称为临场感,指的是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

气象学知识点总结(河北农业大学)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基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第三节大气的结构 第一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一般知识 第二节太阳辐射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第四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第五节地面有效辐射 第六节地面净辐射 第七节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第二章温度 第一节土壤温度 第二节水层温度 第三节空气温度 第四节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空气湿度 第二节蒸发 第三节水汽凝结 第四节降水 第五节人工影响天气 第六节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 第七节水分与农业生产 第四章气压与风 第一节气压和气压场 第二节空气的水平运动——风第三节大气环流 第四节地方性风 第五节风与农业第五章天气与天气预报 第一节天气系统 第二节天气预报 第六章农业气象灾害 第一节农业气象灾書概述 第二节由水分条件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第三节由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四节由光照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五节由气流异君导致的气象灾害 第七章气候与农业气候资源 第一节气候的形成 第二节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三节气候变迁 第四节中国气候特征和中国农业气候特点第五节中国农业气候资源 第六节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第七节气候要素的一般表示方法 第八节季节与物候 第八章小气候 第一节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第二节农业小气候环境的改善 第三节农田小气候 第四节设施农业小气候 第五节农田防护林小气候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一、气象学概念、研究内容与气象要素 1气象学(概念: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过程: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与转化过程,如大气的増热与冷却,水分的蒸发与凝结等; 物理现象:风、云、雨、雪、、冷、暖、干、湿、雷电、霜、露等。 2 研究内容 (1)物理气象学。它从物理学方面来研究大气中的过程和现象,揭露这些过程和现象发展的物理规律。 (2)天气学。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为天气。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就是天气学。 (3)气候学。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它一般用气候要素的统计量表示。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规律、综合分析与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就是气候学。 (4)微气象学。微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层及其它微小环境内空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物理气象学的一个分支。 二、气象要素(概念:表示大气状况和天气现象的各种物理量统称为气象要素。) 1.主要的气象要素有:气压、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云、能见度、日照、辐射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三、农业气象要素学的定义、任务及研究方法 1.农业气象学概念: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农业气象要素:在气象要素中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称农业气象要素,包括:辐射、温度、湿度、风、降水等。 3.农业气象的研究内容: (1)农业气象探测:包括一起研制、站网设置、观测和监测方法等。 (2)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 (4)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 (5)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气象预报与气象情报 (6)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7)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4.农业气象学的任务:(1)农业气象监测。(2)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3)农业气候分区、区划、规划与展望 (4)农业气象措施、手段的研究(5)农业气象指标、规律、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5.研究方法:通过调查、观测、试验等结合完成。 6.平行观测法:(1)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构成 (2)主要气象要素、农田小气候要素、农业气象灾害的观测和田间管理工作的记载。 7.在平行观测的普遍原则和指导下,还采用下列方法: (1)地理播种法。(2)地理移置法或小气候栽种法。(3)分期播种法。 (4)地理分期播种法。(5)人工气候实验法。(6)气候分析法。 四、我国气象及气象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按成分)分类: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一)干洁空气组成(25km以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