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415.36 KB
- 文档页数:3
《化滞柔肝颗粒治疗NAFL的50例Ⅳ期临床试验》一、引言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针对此病,传统中医药学领域正积极探索其治疗方式。
化滞柔肝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的中药制剂,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50例Ⅳ期临床试验,探讨化滞柔肝颗粒治疗NAFL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试验共纳入50例NAFL患者,年龄在25-65岁之间,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NAFL的诊断标准。
2. 试验设计本试验为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Ⅳ期临床试验,分为两组:实验组(化滞柔肝颗粒)和对照组(安慰剂)。
试验周期为三个月。
3. 试验方法试验开始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
然后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治疗,记录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肝功能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等。
三、结果1. 临床效果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症状改善、肝功能指标改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具体表现为:实验组患者腹胀、乏力等症状明显缓解,转氨酶、胆固醇等肝功能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
2. 安全性评价本试验中,化滞柔肝颗粒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胃肠道不适,但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
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
四、讨论化滞柔肝颗粒治疗NAFL的临床效果明显,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及肝功能指标。
这可能与化滞柔肝颗粒的药理作用有关,其具有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作用,有助于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脂肪代谢。
同时,本试验还表明化滞柔肝颗粒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
五、结论通过本试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化滞柔肝颗粒治疗NAFL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及肝功能指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同时,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化滞柔肝颗粒的作用机制及与其他药物的联合治疗效果,以期为NAFL的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方案。
《化滞柔肝颗粒治疗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湿热中阻证)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一、引言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SH)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发病原因与现代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
湿热中阻证是NASH常见的中医证候之一,主要表现为肝区不适、腹胀、纳差、口苦等症状。
化滞柔肝颗粒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具有疏肝利胆、清热化湿的功效,对于治疗NASH湿热中阻证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本文旨在评价化滞柔肝颗粒治疗NASH湿热中阻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符合NASH湿热中阻证诊断标准的患者120例,年龄在35-65岁之间,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NASH。
2. 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实验组采用化滞柔肝颗粒治疗,每日3次,每次1袋(含生药量约为9g);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周期为6个月。
3. 评价指标采用以下指标评价临床疗效:(1)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2)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3)中医证候评分:包括肝区不适、腹胀、纳差、口苦等症状评分;(4)影像学检查:包括肝脏超声、CT等。
三、研究结果1. 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经过6个月治疗后,ALT、AST等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2. 血脂指标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经过6个月治疗后,TC、TG等血脂指标也有所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肝区不适、腹胀、纳差、口苦等症状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4. 影像学检查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肝脏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肝脏脂肪含量明显降低,肝脏形态结构也有所改善。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化滞柔肝颗粒治疗NASH湿热中阻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综 述.doi : 10.3969/j. issn. 1005 - 0264.2021.02.02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西医研究进展**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 81774236),广西区科技厅创新研究团队项目(No.2018GXNSFGA281002),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No. YCSY2019006,YCSY201900117,YCSY201900105) ; A 通讯作者,E-mail :mdwboshi2005@ 163. com牙程玉1毛德文"王挺帅$吴聪I 胡晓1覃秀容11.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南宁,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志码A随着肥胖的流行和代谢综合征(MetS)患病率的迅速增 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和健康体检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的首要原因B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NAFLD 的流行率已超过了病毒性肝炎及酒精性 脂肪性肝病⑵,它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由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等疾病。
据报道,NAFLD 全球发病率6% -35%,其中20% 将发展成为肝硬化⑶;此外,NAFLD 是隐源性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肝移植的第二大原因⑷,因此,NAFLD 不仅威胁人类 健康安全,且将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目前,西医常用胰岛素增敏剂、抗氧化剂、肝细胞保护剂等对NAFLD 进行治疗,但尚 缺乏统一的特效药物。
如今,传统中医中药对肝脏脂代谢的 治疗效果十分可观,临床中医辨证用药对改善该病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笔者将从西医及中医两个方面对NAFLD 展开 论述。
1现代医学对NAFLD 发病机制的认识当今,NAFLD 的发病机制仍在不断挖掘中,可能与遗传易 感性、基因、基因多态性、肥胖、胰岛素抵抗(IR)、细胞因子、肠 道菌群生态失衡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有关⑸。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况(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
因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作用,使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导致以甘油三酯为主的脂质蓄积于肝脏细胞内而致。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变化、老龄化人口增加及新的检测手段不断问世,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日益增多,其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肝脏脂肪性变是动态发展的,可在较短时间内发展为不可逆的肝损害。
现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肝病之一,并与失代偿期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
现代医学多以降血脂药进行治疗,而实践证明,大多数化学合成的降血脂药对脂肪肝短期疗效并不理想,长期服用又具有肝毒性。
故在中国,中医中药始终是脂肪肝药物治疗的有效和主要的手段,本文就近来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流行病学调查因国内饮食结构变化,国民脂肪、蛋白质摄入量明显增加,而运动量不断减少。
导致饮食中热量摄入过多,多余热量被转化并储存于肝脏、脂肪组织等器官内。
于是国民体重超重、肥胖的比例越来越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
我国部分地区调查结果表明脂肪肝的发病率在 5. 2% ~11. 4%,男性高于女性。
而重度肥胖性脂肪肝中约1/4的患者并存肝纤维化,约1. 5% ~8%的患者将会进展为肝硬化[2]。
二、病因病机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西医的病名,但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和体征,可归属于“积聚”、“腹痛”、“痰浊”等范畴。
如《内经》中的“肝满”和“肝胀”的论述,曰:“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
”其病机在于“胀者焉生……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灵枢·胀论》)。
主要症状为胁胀、胁痛,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学者多认为本病的病因是过食肥甘厚味,伤食碍胃;或久卧久坐,体丰痰盛;或七情内伤致肝疏泄失职,脾运化无权,水湿内停,痰浊内生,气滞血瘀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