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37.71 KB
- 文档页数:4
1简述等温恒容平推流反应器空时、反应时间、停留时间三者关系答:空时是反应器的有效容积与进料流体的容积流速之比;反应时间是反应物料进入反应器后从实际发生反应的时刻起到反应达某一程度所需的反应时间;停留时间是指反应物进入反应器的时刻算起到离开反应器内共停留了多少时间;由于平推流反应器内物料不发生返混,具有相同的停留时间且等于反应时间,恒容时的空时等于体积流速之比,所以三者相等;2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的含义答:在定常态下的连续稳定流动系统中,相对于某瞬间t=0流入反应器内的流体,在反应器出口流体的质点中,在器内停留了t到t+dt之间的流体的质点所占的分率为Etdt②分; ⎰∞=0.1)(dttE;3.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的含义答:在定常态下的连续稳定流动系统中,相对于某瞬间t=0流入反应器内的流体在出口流体中停留时间小于t的物料所占的分率为Ft;⎰=tdttEtF0)()(;4.简述描述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特征值答:用两个最重要的特征值来描述——平均停留时间t和方差2tσ;1 t定义式为:⎰∞=)(dtttEt,平均停留时间t是Et曲线的分布中心,是Et曲线对于坐标原点的一次矩,又称Et的数学期望;2 2tσ是表示停留时间分布的分散程度的量,在数学上它是指对于平均停留时间的二次矩⎰∞-=222)(tdttEttσ;5.简述寻求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及其分类答:通过物理示踪法来测反应器物料的停留时间的分布曲线;所谓物理示踪是指采用一种易检测的无化学反应活性的物质按一定的输入方式加入稳定的流动系统,通过观测该示踪物质在系统出口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确定系统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根据示踪剂输入方式的不同大致分为四种:脉冲法、阶跃法、周期示踪法和随机输入法;6.简述脉冲示踪法测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及其对应曲线 答:脉冲示踪法是在定常态操作的连续流动系统的入口处在t=0的瞬间输入一定量M 克的示踪剂A,并同时在出口处记录出口物料中示踪剂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对应的曲线为Et 曲线,0)(C C t E A =;7.简述阶跃示踪法测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及其对应曲线答:阶跃示踪法是对于定常态的连续流动系统,在某瞬间t=0将流入系统的流体切换为含有示踪剂A 且浓度为0A C 的流体,同时保持系统内流动模式不变,并在切换的同时,在出口处测出出口流体中示踪剂A 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对应的曲线为Ft,0)(A A C C t F =; 8.简述建立非理想流动的流动模型的步骤答:1通过冷态模型实验测定实验装置的停留时间分布; 2 根据所得的有关Et 或Ft 的结果通过合理的简化提出可能的流动模型,并根据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数据来确定所提出的模型中所引入的模型参数; 3 结合反应动力学数据通过模拟计算来预测反应结果; 4 通过一定规模的热模实验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9.简述非理想流动轴向扩散模型的特点答:1在管内径向截面上流体具有均一的流速;2)在流动方向上流体存在扩散过程,该过程类似于分子扩散,符合Fick 定律; 3轴向混合系数E Z 在管内为定值;4径向不存在扩散;5管内不存在死区或短路流;10.简述非理想流动轴向扩散模型的定义答:为了模拟返混所导致流体偏离平推流效果,可借助这种返混与扩散过程的相似性,在平推流的基础上叠加上轴向返混扩散相来加以修正,并人为的假定该轴向返混过程可以用费克Fick 定律加以定量描述;所以,该模型称为“轴向分散模型”或轴向扩散模型11.简述非理想流动多级混合模型的特点答:把实际的工业反应器模拟成由n 个容积相等串联的全混流区所组成,来等效的描述返混和停留时间分布对反应过程内的影响;设反应器容积为V,物料流入速率为v 0,则0v V t =,N t t i =;12.举例说明微观流体和宏观流体的区别答;若流体是分子尺度作为独立运动单元来进行混合,这种流体称为微观流体;若流体是以若干分子所组成的流体微团作为单独的运动单元来进行微团之间的混合,且在混合时微团之间并不发生物质的交换,微团内部具有均匀的组成和相同的停留时间,这种流体称为宏观流体;如在气—液鼓泡搅拌装置中,气体以气泡方式通过装置,此时气体是宏观流体,而液体为微观流体;13可逆放热反应如何选择操作温度答:1对于放热反应,要使反应速率尽可能保持最大,必须随转化率的提高,按最优温度曲线相应降低温度; 2这是由于可逆放热反应,由于逆反应速率也随反应温度的提高而提高,净反应速率出现一极大值;3而温度的进一步提高将导致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而达到化学平衡;14、简述等温恒容平推流反应器空时、反应时间、停留时间三者关系空时是反应器的有效容积与进料流体的容积流速之比;①分反应时间是反应物料进入反应器后从实际发生反应的时刻起到反应达某一程度所需的反应时间;①分停留时间是指反应物进入反应器的时刻算起到离开反应器内共停留了多少时间;①分由于平推流反应器内物料不发生返混,具有相同的停留时间且等于反应时间,恒容时的空时等于体积流速之比,所以三者相等;②分15、简述阶跃示踪法测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及其对应曲线阶跃示踪法是对于定常态的连续流动系统,①分在某瞬间t=0将流入系统的流体切换为含有示踪剂A 且浓度为0A C 的流体,①分同时保持系统内流动模式不变,并在切换的同时,在出口处测出出口流体中示踪剂A 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①分对应的曲线为Ft,0)(A AC C t F ;②分 16、简述均相反应及其动力学的研究内容答:参与反应的各物质均处于同一个相内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均相反应;均相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各种因素如温度、催化剂、反应物组成和压力等对反应速率、反应产物分布的影响,并确定表达这些影响因素与反应速率之间定量关系的速率方程;17、对于可逆放热反应如何选择操作温度答:1对于放热反应,要使反应速率尽可能保持最大,必须随转化率的提高,按最优温度曲线相应降低温度; 2这是由于可逆放热反应,由于逆反应速率也随反应温度的提高而提高,净反应速率出现一极大值;3而温度的进一步提高将导致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而达到化学平衡;18、简述气-液反应的宏观过程:Ag + bBl → 产物l1反应物气相组分从气相主体传递到气液相界面,在界面上假定达到气液相平衡; 2反应物气相组分A 从气液相界面扩散入液相,并在液相内反应; 3液相内的反应产物向浓度下降方向扩散,气相产物则向界面扩散; 4气相产物向气相主体扩散;19、简述固定床反应器的优缺点1催化剂在床层内不易磨损; 2床层内流体的流动接近于平推流,与返混式反应器相比,用较少的催化剂和较小的反应器容积来获得较大的生产能力; 3固定床中的传热较差; 4催化剂的更换必须停产进行;20、对于反应A ,21A R C k r =,其活化能为1E ;A S C k r 2=,其活化能为2E ,当1E >2E 时如何选择操作温度可以提高产物的收率答:对于平行反应A RT E E A RT E RTE S R R C e k k C e k e k r r S 12212010/20/10---===,所以,当1E >2E 时应尽可能提高反应温度,方可提高R 的选择性,提高R 的收率21、简述气固流化床反应器气泡两相模型的特点1以U 0的气速进入床层的气体中,一部分在乳相中以起始流动速度U mf 通过,而其余部分以U 0-U mf 则全部以气泡的形式通过; 2床层从流化前的高度L mf 增高到流化时的高度L f ,完全是由于气泡的体积所造成; 3气泡相为向上的平推流,大小均一; 4反应完全在乳相中进行; 5气泡与乳相间的交换量Q 为穿流量q 与扩散量之和;22、简述双膜理论该模型设想在气-液两相流的相界面处存在着呈滞流状态的气膜和液膜,而把气液两相阻力集中在这两个流体膜内,而假定气相主体和液相主体内组成均一,不存在传质阻力;组分是通过在气膜和液膜内的稳定的分子扩散过程来进行传质的,通过气膜传递到相界面的溶质组分瞬间的溶于液体且达到平衡;因此,把复杂的相间传质过程模拟成串联的稳定的双膜分子扩散过程的叠加,相间传质总阻力等于传质阻力的加和;23、简述理想反应器的种类通常所指的理想反应器有两类:理想混合完全混合反应器和平推流活塞流或挤出流反应器;所谓完全混合流反应器是指器内的反应流体瞬间达到完全混合,器内物料与反应器出口物料具有相同的温度和浓度;所谓平推流反应器是指器内反应物料以相同的流速和一致的方向进行移动,不存在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的混合,所有的物料在器内具有相同的停留时间;。
第一章绪论1、与低分子化合物相比,高分子化合物有什么特点?能否用蒸馏的方法提纯高分子化合物?答:与低分子化合物相比,高分子化合物主要特点有:(1)相对分子质量很大,通常在104~106之间;(2)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组成比较简单,分子结构有规律性;(3)各种合成聚合物的分子形态是多种多样的;(4)一般高分子化合物实际上是由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不等的同系物组成的混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只具有统计平均的意义及多分散性;(5)由于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因而具有与低分子化合物完全不同的物理性质.不能。
由于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间作用力往往超过高分子主链内的键合力,当温度升高到汽化温度以前,就发生主链的断裂和分解,从而破坏了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因而不能用蒸馏的方法提纯高分子化合物。
2、何谓相对分子质量的多分散性? 如何表示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多分散性?答:聚合物是相对分子质量不等的同系物的混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或聚合度是一平均值。
这种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均一性称为相对分子质量的多分散性.相对分子质量多分散性可以用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的比值来表示.这一比值称为多分散指数, 其符号为D. 即D =M w/M n。
分子量均一的聚合物其D为1.D越大则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多分散程度越大。
相对分子质量多分散性更确切的表示方法可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曲线表示.以相对分子质量为横坐标,以所含各种分子的质量或数量百分数为纵坐标,即得相对分子质量的质量或数量分布曲线.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宽窄将直接影响聚合物的加工和物理性能。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多分散性产生的原因注意由聚合物形成过程的统计特性所决定。
3、各举三例说明下列聚合物(1)天然无机高分子,天然有机高分子,生物高分子。
(2)碳链聚合物,杂链聚合物。
(3)塑料,橡胶,化学纤维,功能高分子.答:(1)天然无机高分子:石棉、金刚石、云母;天然有机高分子:纤维素、土漆、天然橡胶;生物高分子:蛋白质、核酸(2)碳链聚合物: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杂链聚合物:聚甲醛、聚酰胺、聚酯(3)塑料:PE、PP、PVC、PS;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氯丁橡胶、丁基橡胶化学纤维:尼龙、聚酯、腈纶、丙纶;功能高分子:离子交换树脂、光敏高分子、高分子催化剂4、什么叫热塑性塑料?什么叫热固性塑料?试各举两例说明。
1 简要概括食品中的水分存在状态..食品中的水分有着多种存在状态;一般可将食品中的水分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其中;结合水又可根据被结合的牢固程度;可细分为化合水、邻近水、多层水;自由水可根据这部分水在食品中的物理作用方式也可细分为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2 简述食品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性质区别⑴食品中结合水与非水成分缔合强度大;其蒸汽压也比自由水低得很多;随着食品中非水成分的不同;结合水的量也不同;要想将结合水从食品中除去;需要的能量比自由水高得多;且如果强行将结合水从食品中除去;食品的风味、质构等性质也将发生不可逆的改变;⑵结合水的冰点比自由水低得多;这也是植物的种子及微生物孢子由于几乎不含自由水;可在较低温度生存的原因之一;而多汁的果蔬;由于自由水较多;冰点相对较高;且易结冰破坏其组织;⑶结合水不能作为溶质的溶剂;⑷自由水能被微生物所利用;结合水则不能;所以自由水较多的食品容易腐败..3 比较冰点以上和冰点以下温度的αW差异..⑴在冰点温度以上;αW 是样品成分和温度的函数;成分是影响αW的主要因素..但在冰点温度以下时;αW与样品的成分无关;只取决于温度⑵食品冰点温度以上和冰点温度以下时的α值的大小对食品稳定性的影W响是不同的;不能用来预测冰点温度以上的同一种食品的⑶低于食品冰点温度时的αWα..W4 MSI在食品工业上的意义的关在恒温条件下;食品的含水量每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与αW系曲线..有关;意义在于:⑴在浓缩和干燥过程中样品脱水的难易程度与αW⑵配制混合食品必须避免水分在配料之间的转移;⑶测定包装材料的阻湿性的必要性;⑷测定什么样的水分含量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⑸预测食品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与水分的含量关系..5 滞后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MSI的制作有两种方法;即采用回吸或解吸的方法绘制的MSI;同一食品按这两种方法制作的MSI图形并不一致;不互相重叠;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产生滞后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⑴解吸过程中一些水分与非水溶液成分作用而无法放出水分;⑵不规则形状产生毛细管现象的部位;欲填满或抽空水分需不同的蒸汽压;⑶解吸作用时;因组织改变;当再吸水时无法紧密结合水;由此可导致回吸;相同水分含量时处于较高的αW⑷温度、解吸的速度和程度及食品类型等都影响滞后环的形状..比水分含量能更好的反映食品的稳定性的原因..6 简要说明αW对微生物生长有更为密切的关系;1αW与引起食品品质下降的诸多化学反应、酶促反应及质构变化有高度的2αW相关性;3用α比用水分含量更清楚地表示水分在不同区域移动情况;W4从MSI图中所示的单分子层水的α所对应的水分含量是干燥食品的最佳W要求;比水分含量易测;且又不破坏试样..5αW7 简述食品中α与化学及酶促反应之间的关系..W主要由于食品中水分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其反应:⑴水分不仅参与其反应;而且由于伴随水分的移动促使各反应的进行;⑵通过与极性基团及离子基团的水合作用影响它们的反应;⑶通过与生物大分子的水合作用和溶胀作用;使其暴露出新的作用位点;⑷高含量的水由于稀释作用可减慢反应..8 简述食品中αW与脂质氧化反应的关系..食品水分对脂质氧化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当食品中水分处在单分子层水时;可抑制氧化作用;其原因可能在于:⑴覆盖了可氧化的部位;阻止它与氧的接触;⑵与金属离子的水合作用;消除了由金属离子引发的氧化作用;⑶与氢过氧化合物的氢键结合;抑制了由此引发的氧化作用;⑷促进了游离基间相互结合;由此抑制了游离基在脂质氧化中链式反应..9 简述食品中αW与美拉德褐变的关系..食品中αW 与美拉德褐变的关系表现出一种钟形曲线形状;当食品中αW=0.3~0.7时;多数食品会发生美拉德褐变反应;造成食品中αW与美拉德褐变的钟形曲线形状的主要原因在于:虽然高于BHT单分子层αW以后美拉德褐变就可进行;但αW较低时;水多呈水-水和水-溶质的氢键键合作用与邻近的分子缔合作用不利于反应物和反应产物的移动;限制了美拉德褐变的进行..随着αW增大;有利于反应物和产物的移动;美拉德褐变增大至最高点;但αW继续增大;反应物被稀释;美拉德褐变下降..10 分子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分子流动性指的是与食品储藏期间的稳定性和加工性能有关的分子运动形式;它涵盖了以下分子运动形式:由分子的液态移动或机械拉伸作用导致其分子的移动或变型;由化学电位势或电场的差异所造成的液剂或溶质的移动;由分子扩散所产生的布朗运动或原子基团的转动;在某一容器或管道中反应物之间相互移动性;还促进了分子的交联、化学的或酶促的反应的进行..分子流动性主要受水合作用大小及温度高低的影响;水分含量的多少和水与非水成分之间作用;决定了所有的处在液相状态成分的流动特性;温度越高分子流动越快;另外相态的转变也可提高分子流动性..五、论述题3 论述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之间的联系..⑴食品中αW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⑵食品中αW与化学及酶促反应关系:①水分不仅参与其反应;而且由于伴随水分的移动促使各反应的进行;②通过与极性基团及离子基团的水合作用影响它们的反应;③通过与生物大分子的水合作用和溶胀作用;使其暴露出新的作用位点;④高含量的水由于稀释作用可减慢反应..⑶食品中αW与脂质氧化反应的关系:食品水分对脂质氧化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⑷食品中αW与美拉德褐变的关系:多数食品会发生美拉德褐变反应;随着αW 增大;有利于反应物和产物的移动;美拉德褐变增大至最高点;但αW继续增大;反应物被稀释;美拉德褐变下降..4 论述冰在食品稳定性中的作用..冷冻是保藏大多数食品最理想的方法;其作用主要在于低温;而是因为形成冰..食品冻结后会伴随浓缩效应;这将引起非结冰相的pH、可滴定酸、离子强度、黏度、冰点等发生明显的变化..此外;还将形成低共熔混合物;溶液中有氧和二氧化碳逸出;水的结构和水与溶质间的相互作用也剧烈改变;同时大分子更加紧密地聚集在一起;使之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增大..冷冻对反应速率有两个相反的影响;即降低温度使反应变得缓慢;而冷冻所产生的浓缩效应有时候会导致反应速率的增大..随着食品原料的冻结、细胞内冰晶的形成;将破坏细胞的结构;细胞壁发生机械损伤;解冻时细胞内的物质会移至细胞外;致使食品汁液流失;结合水减少;使一些食物冻结后失去饱满性、膨胀性和脆性;会对食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采取速冻、添加抗冷冻剂等方法可降低食品在冻结中的不利影响;更有利于冻结食品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和品质..5 论述分子流动性、状态图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⑴温度、分子流动性及食品稳定性的关系:在温度10~100℃范围内;对于存在无定形区的食品;温度与分子流动性和分子黏度之间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大多数分子在Tg 或低于Tg温度时呈‘橡胶态’或‘玻璃态’;它的流动性被抑制..也就是说;使无定形区的食品处在低于Tg温度;可提高食品的稳定性..⑵食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与稳定性:凡是含有无定形区或在冷冻时形成无定形区的食品;都具有玻璃化转变温度Tg 或某一范围的Tg..从而;可以根据Mm和Tg 的关系估计这类物质的限制性扩散稳定性;通常在Tg以下;Mm和所有的限制性扩散反应包括许多变质反应将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如食品时;其稳定性就较好..的储藏温度低于Tg⑶根据状态图判断食品的稳定性:一般说来;在估计由扩散限制的性质;如冷冻食品的理化性质;冷冻干燥的最佳条件和包括结晶作用、凝胶作用和淀粉老化等物理变化时;应用Mm的方法较为有效;但在不含冰的食品中非来判断食品的稳定性效果较好..扩散及微生物生长方面;应用αW第3章碳水化合物习题1 简述碳水化合物与食品质量的关系..碳水化合物是食品中主要组成分子;碳水化合物对食品的营养、色泽、口感、质构及某些食品功能等都有密切关系..1碳水化合物是人类营养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中有70%左右是由糖提供的..2具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还原糖在热作用下可与食品中其它成分;如氨基化合物反应而形成一定色泽;在水分较少情况下加热;糖类在无氨基化合物存在情况也可产生有色产物;从而对食品的色泽产生一定的影响..3游离糖本身有甜度;对食品口感有重要作用..4食品的黏弹性也是与碳水化合物有很大关系;如果胶、卡拉胶等..5食品中纤维素、果胶等不易被人体吸收;除对食品的质构有重要作用外;还有促进肠道蠕动;使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缩短;减少细菌及其毒素对肠壁的刺激;可降低某些疾病的发生..6某些多糖或寡糖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6 淀粉糊化及其阶段..给水中淀粉粒加热;则随着温度上升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断裂;淀粉分子有更多的位点可以和水分子发生氢键缔合..水渗入淀粉粒;使更多和更长的淀粉分子链分离;导致结构的混乱度增大;同时结晶区的数目和大小均减小;继续加热;淀粉发生不可逆溶胀..此时支链淀粉由于水合作用而出现无规卷曲;淀粉分子的有序结构受到破坏;最后完全成为无序状态;双折射和结晶结构也完全消失. 第一阶段:水温未达到糊化温度时;水分是由淀粉粒的孔隙进入粒内;与许多无定形部分的极性基相结合;或简单的吸附;此时若取出脱水;淀粉粒仍可以恢复..第二阶段:加热至糊化温度;这时大量的水渗入到淀粉粒内;黏度发生变化..此阶段水分子进入微晶束结构;淀粉原有的排列取向被破坏;并随着温度的升高;黏度增加..第三阶段:使膨胀的淀粉粒继续分离支解..当在95℃恒定一段时间后;则黏度急剧下降..淀粉糊冷却时;一些淀粉分子重新缔合形成不可逆凝胶..7 淀粉老化及影响因素..热的淀粉糊冷却时;通常形成黏弹性的凝胶;凝胶中联结区的形成表明淀粉分子开始结晶;并失去溶解性..通常将淀粉糊冷却或储藏时;淀粉分子通过氢键相互作用产生沉淀或不溶解的现象..影响淀粉老化因素包括以下几点..1淀粉的种类..直链淀粉分子呈直链状结构;在溶液中空间障碍小;易于取向;所以容易老化2淀粉的浓度..溶液浓度大;分子碰撞机会多;易于老化3无机盐的种类..无机盐离子有阻碍淀粉分子定向取向的作用..4食品的pH值..而在偏酸或偏碱性时;因带有同种电荷;老化减缓..5温度的高低..6冷冻的速度..糊化的淀粉缓慢冷却时会加重老化;而速冻使分子间的水分迅速结晶;阻碍淀粉分子靠近;降低老化程度..7共存物的影响..脂类、乳化剂、多糖、蛋白质等亲水大分子可抗老化..8 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哪些..1水分活度..食品中存在盐类、低分子量的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成分将会降低水活度;进而抑制淀粉的糊化2 淀粉结构..当淀粉中直链淀粉比例较高时不易糊化..3盐..高浓度的盐使淀粉糊化受到抑制;4脂类..脂类可与淀粉形成包合物;即脂类被包含在淀粉螺旋环内;不易从螺旋环中浸出;并阻止水渗透入淀粉粒5pH值..6淀粉酶..淀粉酶尚未被钝化前;可使淀粉降解;淀粉酶的这种作用将使淀粉糊化加速..10美拉德反应的历程..美拉德反应主要是指还原糖与氨基酸、蛋白质之间的复杂反应..反应过程中形成的醛类、醇类可发生缩和作用产生醛醇类及脱氮聚合物类;最终形成含氮的棕色聚合物或共聚物类黑素;以及一些需宜和非需宜的风味物质..它的反应历程如下..开始阶段:还原糖如葡萄糖和氨基酸或蛋白质中的自由氨基失水缩合生成N-葡萄糖基胺;葡萄糖基胺经Amadori重排反应生成1-氨基-1-脱氧-2-酮糖..中间阶段:1-氨基-1-脱氧-2-酮糖根据pH值的不同发生降解;当pH值等于或小于7时;Amadori产物主要发生1;2-烯醇化而形成糠醛当糖是戊糖时或羟甲基糠醛当糖为己糖时..当pH值大于7、温度较低时;1-氨基-1-脱氧-2-酮糖较易发生2;3-烯醇化而形成还原酮类;还原酮较不稳定;既有较强的还原作用;也可异构成脱氢还原酮二羰基化合物类..当pH值大于7、温度较高时;1-氨基-1-脱氧-2-酮糖较易裂解;产生1-羟基-2-丙酮、丙酮醛、二乙酰基等很多高活性的中间体..这些中间体还可继续参与反应;如脱氢还原酮易使氨基酸发生脱羧、脱氨反应形成醛类和α-氨基酮类;这个反应又称为Strecker降解反应..终期阶段:反应过程中形成的醛类、酮类都不稳定;它们可发生缩合作用产生醛醇类脱氮聚合物类..2 试述非酶褐变对食品质量的影响..1非酶褐变对食品色泽的影响非酶褐变反应中产生二大类对食品色泽有影响的成分2非酶褐变对食品风味的影响在高温条件下;糖类脱水后;碳链裂解、异构及氧化还原可产生一些化学物质;非酶褐变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二羰基化合物;可促进很多成分的变化..非酶褐变反应可产生需要或不需要的风味;非酶褐变反应产生的吡嗪类等是食品高火味及焦糊味的主要成分..3非酶褐变产物的抗氧化作用食品褐变反应生成醛、酮等还原性物质;它们对食品氧化有一定抗氧化能力;尤其是防止食品中油脂的氧化较为显着..它的抗氧化性能主要由于美拉德反应的终产物-类黑精具有很强的消除活性氧的能力;且中间体-还原酮化合物通过供氢原子而终止自由基的链反应和络合金属离子和还原过氧化物的特性..4非酶褐变降低了食品的营养性氨基酸的损失:当一种氨基酸或一部分蛋白质参与美拉德反应时;会造成氨基酸的损失5非酶褐变产生有害成分3 非酶褐变反应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1糖类与氨基酸的结构2温度和时间3食品体系中的pH值4食品中水分活度及金属离子5高压的影响非酶褐变的控制1降温;降温可减缓化学反应速度..2亚硫酸处理;羰基可与亚硫酸根生成加成产物;因此抑制羰氨反应褐变.. 3改变pH值;降低pH值是控制褐变方法之一..4降低成品浓度;适当降低产品浓度;也可降低褐变速率..5使用不易发生褐变的糖类;可用蔗糖代替还原糖..6发酵法和生物化学法7钙盐;钙可与氨基酸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有协同SO防止褐变的作用..2第4章脂类习题四、简答题6 影响食品中脂类自动氧化的因素..1脂肪酸组成脂类自动氧化与组成脂类的脂肪酸的双键数目、位置和几何形状都有关系..双键数目越多;氧化速度越快..2温度一般说来;脂类的氧化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因为高温既可以促进游离基的产生;又可以加快氢过氧化物的分解..3氧浓度体系中供氧充分时;氧分压对氧化速率没有影响;而当氧分压很低时;氧化速率与氧分压近似成正比..4 表面积脂类的自动氧化速率与它和空气接触的表面积成正比关系..5 水分随着水分活度的增加;氧化速率降低.6 助氧化剂一些具有合适氧化-还原电位的二价或多价过渡金属元素;是有效的助氧化剂7 光和射线可见光、紫外线和高能射线都能促进脂类自动氧化..8 抗氧化剂抗氧化剂能延缓和减慢脂类的自动氧化速率..7 油炸过程中油脂的化学变化..油炸基本过程:温度150℃以上;接触油的有O和食品;食品吸收油;在这一2复杂的体系中;脂类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缩合等反应..1不饱和脂肪酸酯氧化热分解生成过氧化物、挥发性物质;并形成二聚体等..2不饱和脂肪酸酯非氧化热反应生成二聚物和多聚物..3饱和脂肪酸酯在高温及有氧时;它的α-碳、β-碳和γ-碳上形成氢过氧化物;进一步裂解生成长链烃、醛、酮和内酯..4饱和脂肪酸酯非氧化热分解生成烃、酸、酮、丙烯醛等..油炸的结果:色泽加深、黏度增大、碘值降低、烟点降低、酸价升高和产生刺激性气味..五、论述题1 试述脂类的氧化及对食品的影响..油脂氧化有自动氧化、光敏氧化、酶促氧化和热氧化..1脂类的自动氧化反应是典型的自由基链式反应;它具有以下特征:凡能干扰自由基反应的化学物质;都将明显地抑制氧化转化速率;光和产生自由基的物质对反应有催化作用;氢过氧化物ROOH产率高;光引发氧化反应时量子产率超过1;用纯底物时;可察觉到较长的诱导期..脂类自动氧化的自由基历程可简化成3步;即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 2光敏氧化是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与单重态的氧发生的氧化反应..光敏氧化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光敏剂被激发后;直接与油脂作用;生成自由基;从而引发油脂的自动氧化反应.. 第二种途径是光敏剂被光照激发后;通过与基态氧三重态3O2反应生成激发态氧单重态1O2;高度活泼的单重态氧可以直接进攻不饱和脂肪酸双键部位上的任一碳原子;双键位置发生变化;生成反式构型的氢过氧化物;生成氢过氧化物的种类数为双键数的两倍..3脂肪在酶参与下发生的氧化反应;称为脂类的酶促氧化..催化这个反应的主要是脂肪氧化酶;脂肪氧化酶专一性作用于具有1;4-顺、顺-戊二烯结构;并且其中心亚甲基处于ω-8位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动物体内脂肪氧化酶选择性的氧化花生四烯酸;产生前列腺素、凝血素等活性物质..大豆加工中产生的豆腥味与脂肪氧化酶对亚麻酸的氧化有密切关系..4脂类的氧化热聚合是在高温下;甘油酯分子在双键的α-碳上均裂产生自由基;通过自由基互相结合形成非环二聚物;或者自由基对一个双键加成反应;形成环状或非环状化合物..脂类氧化对食品的影响:脂类氧化是食品品质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使食用油脂及含脂肪食品产生各种异味和臭味;统称为酸败..另外;氧化反应能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某些氧化产物可能具有毒性..3 简述脂类经过高温加热时的变化及对食品的影响..油脂在150℃以上高温下会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缩合等反应;生成低级脂肪酸、羟基酸、酯、醛以及产生二聚体、三聚体;使脂类的品质下降;如色泽加深;黏度增大;碘值降低;烟点降低;酸价升高;还会产生刺激性气味..1热分解在高温下;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都会发生热分解反应..热分解反应可以分为氧化热分解反应和非氧化热分解反应2热聚合脂类的热聚合反应分非氧化热聚合和氧化热聚合..对食品的影响:油脂在加热时的热分解会引起油脂的品质下降;并对食品的营养和安全方面的带来不利影响..但这些反应也不一定都是负面的;油炸食品香气的形成与油脂在高温条件下的某些产物有关4 试述油脂氢化及意义..油脂氢化定义:油脂氢化是三酰基甘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的过程..油脂氢化分类:油脂氢化分为全氢化和部分氢化;当油脂中所有双键都被氢化后;得到全氢化脂肪..油脂氢化过程:油脂的氢化是不饱和液体油脂和被吸附在金属催化剂表面的原子氢之间的反应..反应包括3个步骤:首先;在双键两端任何一端形成碳—金属复合物;接着这种中间体复合物与催化剂所吸附的氢原子反应;形成不稳定的半氢化态;此时只有—个烯键与催化剂连接;因此可以自由旋转;最后这种半氢化合物与另一个氢原子反应;同时和催化剂分离;形成饱和的产物..油脂氢化意义:油脂经氢化后其稳定性增加;颜色变浅;风味改变;便于运输和贮运;可以制造起酥油、人造奶油等第5章蛋白质习题四、简答题1 扼要叙述蛋白质的一、二、三和四级结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为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是决定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基础;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则是实现其生物学功能的基础..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中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即构象;不涉及测链部分的构象..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形式:α-螺旋结构和β-片层结构..蛋白质的多肽链在各种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盘曲或折叠形成一定规律的三维空间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三级结构..除疏水作用外;维系蛋白质的三级结构的动力还有氢键、盐键、范德华力和二硫键等..具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其多肽链间通过次级键相互组合而形成的空间结构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2 试述蛋白质变性及其影响因素;举出几个食品加工过程中利用蛋白质变性的例子..蛋白质分子受到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时;发生生物活性丧失;溶解度降低等性质改变;但是不涉及一级结构改变;而是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改变;这类变化称为变性作用..变性的实质是蛋白质分子次级键的破坏引起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的变化..蛋白质变性的影响因素有:热、辐射、超声波、剧烈震荡等物理因素;还有酸、碱、化学试剂、金属盐等化学因素..3 什么叫蛋白质的胶凝作用如何提高蛋白质的胶凝性蛋白质的胶凝作用是指变性的蛋白质分子聚集并形成有序的蛋白质网络结构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热处理是蛋白质凝胶必不可少的条件;但随后需要冷却;略微酸化有助于凝胶的形成..添加盐类;特别是钙离子可以提高凝胶速率和凝胶的强度..5 维持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作用力有哪几种各级结构的作用力主要有哪几种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盐键、疏水键和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又称次级键..此外;在某些蛋白质中还有二硫键;二硫键在维持蛋白质构象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主要是通过肽键连接;维系二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氢键;三级结构的形成和稳定主要靠疏水键、盐键、二硫键、氢键和范德华力..其中疏水键是最主要的稳定力量..疏水键是蛋白质分子中疏水基团之间的结合力;酸性和碱性氨基酸的R基团可以带电荷;正负电荷互相吸引形成盐键;与氢原子共用电子对形成的键为氢键;在四级结构中;各亚基之间的结合力主要是疏水作用;氢键和离子键也参与维持四级结构..7 简述蛋白质的变性机理。
初中化学简答题1、如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2、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缘由是什么?3、木炭和活性炭为什么有吸附力量?4、“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这种说法对吗?举例说明5、我国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虽年深日久,但仍不变色,这是为什么?6、用干冰作致冷剂保存食品有哪些优点?7、为什么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8、为什么在温室中施放二氧化碳,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9、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不用硫酸或浓盐酸?10 煤气为什么会使人中毒?室内放一盆清水,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1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12、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13、为什么我国内陆的盐碱湖冬季可以从湖中“捞碱”,夏季可以晒盐?14、为什么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够导电?15、为什么酸.碱.盐的水溶液不显电性?16、假设皮肤或衣服上不慎溅上浓硫酸应怎样处理?17、怎样稀释浓硫酸?18、为什么酸类具有相像的化学性质?19、金属活动性挨次表表示何意义?20、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试验时,为什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要滴加几滴酚酞试液?21、氢氧化钠为什么要密封保存?22、熟石灰在农业上有哪些用途?23、为什么碱类具有相像的化学性质?24、如何测定溶液的PH?25、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是什么?26、用熟石灰和硫酸铜溶液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时,为什么不能使用铁制容器?用铝制容器可以吗?27、为什么铵盐氮肥不能跟碱性肥料混合使用?28、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能否直接用带油的布擦?为什么?29、如何证明蜡烛的主要成分石蜡里肯定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30、假设觉察室内煤气泄漏,你应实行什么措施?31、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分家庭中常用的食盐和食用纯碱?32、某学生做试验时,不留神把稀硫酸溅到衣服上,当时他认为不是浓硫酸没什么大问题,但不久觉察衣服上消灭了几个小洞,这是为什么?33 怎样检验市售的无水酒精中是否含有水分?怎样除去酒精中的小分制无水酒精?34、在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中,常含有氢氧化铝,它起什么作用?写出化学方程式。
初中化学简答题精选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1、如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2、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别很大的原因是什么?3、木炭和活性炭为什么有吸附能力?4、“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这种说法对吗?举例说明5、我国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虽年深日久,但仍不变色,这是为什么?6、用干冰作致冷剂保存食品有哪些优点?7、为什么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8、为什么在温室中施放二氧化碳,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9、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不用硫酸或浓盐酸?10煤气为什么会使人中毒?室内放一盆清水,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1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12、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13、为什么我国内陆的盐碱湖冬季可以从湖中“捞碱”,夏季可以晒盐?14、为什么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够导电?15、为什么酸.碱.盐的水溶液不显电性?16、如果皮肤或衣服上不慎溅上浓硫酸应怎样处理?17、怎样稀释浓硫酸?18、为什么酸类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1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表示何意义?20、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为什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要滴加几滴酚酞试液?21、氢氧化钠为什么要密封保存?22、熟石灰在农业上有哪些用途?23、为什么碱类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24、如何测定溶液的PH?25、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26、用熟石灰和硫酸铜溶液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时,为什么不能使用铁制容器?用铝制容器可以吗?27、为什么铵盐氮肥不能跟碱性肥料混合使用?28、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能否直接用带油的布擦?为什么?29、如何证明蜡烛的主要成分石蜡里一定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30、如果发现室内煤气泄漏,你应采取什么措施?31、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分家庭中常用的食盐和食用纯碱?32、某学生做实验时,不小心把稀硫酸溅到衣服上,当时他认为不是浓硫酸没什么大问题,但不久发现衣服上出现了几个小洞,这是为什么?33怎样检验市售的无水酒精中是否含有水分?怎样除去酒精中的小分制无水酒精?34、在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中,常含有氢氧化铝,它起什么作用?写出化学方程式。
药物化学1. 何谓前药原理?制备前药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利用前药原理对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可以改变药物的哪些性质?前药原理就是利用前药在体内作用的部位经酶或非酶作用转化为原药的潜代化原理。
前药是一类经结构修饰将原药分子中的活性基团封闭起来而本身没有活性的药物。
制备前药的方法:酯化法、酰胺化法、成盐法等。
(1)改善药物的吸收性;(2)延长药物作用时间;(3)提高药物的选择性;(4)提高药物的稳定性;(5)提高药物的水溶性;(6)降低药物的刺激性;(7)消除药物的不良味觉;(8)发挥药物的配伍作用。
2. 何谓电子等排体?何谓生物电子等排体?电子等排体是指外层电子数目相等的原子、离子、分子,以及具有相似立体和电子构型的基团。
生物电子等排体是指原子或基团外围电子数目相同或排列相似,产生相似生物活性的分子或基团。
常用于先导物优化时进行类似物变换3. 简述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水解开环反应及其与生物利用度的关系。
在地西泮的七元环结构中,含有1,2位酰胺和4,5位的亚胺结构,在遇酸或碱性条件下可能发生水解。
1,2位的酰胺键水解开环属于不可逆的反应,而4.5位的亚胺酸性条件下水解开环是可逆的。
因此地西泮口服后,在胃酸作用下,4,5位水解开环,进入碱性的肠道后,因PH升高,4,5位开环产物又可因闭环生成地西泮,因此4,5位水解开环不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硝西冸、氯硝西冸及阿普唑仑的活性较强,可能与此有关4. 简述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苯二氮桌类药物多具有1,3-二氯-5-苯基-2H-1,4苯并二氮卓-2-酮母核。
①N1位以甲基或长链烃基取代,能增强活性;②1,2位并合杂环,如三唑环,能增强活性;③4,5-位双键被饱和,活性下降;④5位苯环邻位引入吸电子基,能明显增强活性;⑤7位引入吸电子基团,增强活性。
5. 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与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比较具有什么优点?写出其代表药物的化学结构。
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与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比较,锥体外系反应及迟发性运动障碍等毒副作用较轻,可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精神分裂症。
分析化学简答题总结一、绪论二.简答题(每题10 分,共30 分)1.请简述影响峰强和峰位的因素.2.质谱中分子电离的方式有哪些及用于何类化合物的电离.3.化学位移相同的氢为什么会出现磁不等同,请举例说明.1、简述分析化学的分类方法答:按分析任务:①定性分析:确定物质组成;②定量分析:测定某一组份某些组分的含量;3:结构分析:研究物质的价态,晶态,结合态等存在状态及其含量;按分析对象①无机分析:分析分析无机物,定量定性;②分析有机物,定性定量按测定原理①化学分析:利用化学反应及计量关系确定被测物质组成及其含量②仪器分析:利用特殊仪器进行分析。
如电化学分析,光学分析等。
④根据试样量多少,分为常量,半微量,微量,超微量⑤根据试样中北侧祖坟含量高低,分为常量组分,微量组分,痕量组分。
2、分析过程和步骤答:①分析任务和计划:明确任务,制定研究计划②取样:组分测定的实际试样,必须能代表待测定的整个物质系统③试样准备:使试样适合于选定的分析方法④测定:根据待测组分的性质,含量和对分析测定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⑤结果处理和表达: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分析测定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形成书面报告。
第二章误差分析数据处理1、简答如何检验和消除测量过程中的误差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答:误差主要来源有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为了减少随机误差,需要仔细地进行多次测定取平均结果。
系统误差是由固定的原因产生的,是由规律性的,因此首先要知道误差来源,再用适当方法校正。
如何检验:2、简述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的来源特点,及消除方法答:①系统误差:方法误差:实验设计不当,仪器试剂误差:仪器为校准,试剂不合格引起。
如砝码生锈,试剂不纯等。
操作误差: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不包括过失。
如滴定终点判断不准等。
特点:有固定的方向,大小可测,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
消除:修改实验方案;校准仪器,更换试剂;做对照试验,空白试验,回收实验以及多加训练,规范操作等。
化学简答题练习试题答案及解析1.氢化钙(CaH2)固体可用于登山队员的能源提供剂,与氢气做能源相比它的优点是______ _ __;它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__。
【答案】携带方便;CaH2 + 2H2O ="===" Ca(OH)2+ 2H2↑【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氢化钙是固体,与氢气相比,携带更方便;氢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点评:在解此类方程式的书写题时,首先确定反应原理,然后再依据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书写方程式。
2.(5分)已知A物质由两种元素组成,下列反应中能确定“A”物质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 A→H2 + O2② H2+ O2→A③ H2+ CuO→Cu + A④ Fe + A→Fe3O4+ H2⑤ NH4HCO3→NH3+ CO2+ A你作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一句话说明)。
【答案】①②③④(4分,多选、少选、错选扣1分)质量守恒定律(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1分)【解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据此分析。
①A→H2+O2,由于该反应是分解反应,且反应后的生成物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所以A中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②H2+O2→A,由于该反应是化合反应,且反应物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所以A中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③H2+CuO→Cu+A,由于反应物中含有铜、氢、氧三种元素,而反应后的生成物铜中已含有铜元素,所以A中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④Fe+A→Fe3O4+H2,由于反应后的生成物中含有铁、氢、氧三种元素,而反应物铁中含有铁元素,所以A中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⑤NH4HCO3→NH3+CO2+A,由于反应物中含有氮、氢、氧、碳四种元素,而反应后的物质中已含有该四种元素,所以A中的元素情况无法确定。
高考化学总复习简答题集锦一、题型特点简答题要求考生用简练的文字表述来回答问题。
它具有取材广阔,内涵丰富,立意新颖,设问巧妙,思考容量大,能力要求高。
而且常把识记、理解、实验、推论和计算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融于一题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简答题是填空题的变形,即把空格变成问句,所以它们的功能基本相似。
它不但用来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还用来考查考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不但用来考查考生是否“知其然”,还要考查考生能否“知其所以然”。
二、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3)酸性氧化物都是酸酐,它们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4)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
(5)酸性氧化物肯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肯定是酸性氧化物。
(6)同种元素可有不同种原子,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7)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都属于同种元素。
(8)具有相同分子组成的化合物都属于同种物质。
(9)有新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肯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10)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的化合物都属于两性化合物。
2、化合物A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它的分子组成可用OxFy表示,10mLA气体能分解生成15mLO2和10mLF2(同温同压下测定)试回答:①A的化学式________,推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在A分子中,x个氧原子呈-O-O…链状排列,每一根短线代表一对共用电子,试写出A分子的电子式_______,A分子的结构式_______,并标出每一个原子的化合价_____。
3、根据你的理解,某种不溶于水的金属氧化物,如果要判别它是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还是两性氧化物,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答题:1、巴比妥类药物具有哪些公共的化学性质?2、氯丙嗪的结构不稳定,在空气与日光作用下,可能有哪些变化?应采取什么措施?3、简述影响巴比妥类药物作用强弱、快慢与时间长短的因素?4、乙酰水杨酸中的游离水杨酸杂质就是怎样引入的?水杨酸限量检查的原理就是什么?5、在碱性条件下毛果芸香碱发生哪些化学变化,写出其反应式?6、写出盐酸米沙酮的化学结构,说明为什么作用时间比不啡长?7、药物化学中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8、什么就是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的结构可概括为哪几部分。
9、为什么说“药物化学”就是药学领域的带头学科?10、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11、药物的亲脂性与脂水分配系数与药物活性有什么关系?12、吸入式麻醉剂有哪些特点?作用机理?答:1(1)弱酸性此类药物因能形成烯醇型,故均称弱酸性;(2)水解性此类药物的钠盐水溶液不够稳定,吸湿下能分解成无效的物质,所以奔雷药物的钠盐注射液应做成粉针,临用前配制为宜。
(3)与银盐的反应这类药物的碳酸钠碱性溶液与硝酸银溶液作用,先生成可溶性的一银盐,继而生成不溶性的二银盐白色沉淀,可根据此性质利用银量法测定巴比妥类药物含量。
(4)与铜吡啶试液反应这类药物分子中含有—CONHCONHCO—的结构,能与重金属形成有色或不溶性的络合物。
2、氯丙嗪结构中具有吩噻嗪环,易被氧化不稳定,无论其固体或水溶液,在空气与日光中均易氧化变红色或棕色。
其溶液可加对氢醌、连二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或维生素C等抗氧化剂。
均可阻止其变色。
应盛于避光容器,密闭保存。
3、 (1)影响巴比妥类药物作用强弱与快慢的因素就是解离常数pKa与脂水分配系数。
药物以分子形式透过生物膜以离子形式发挥做那个用,因此需具有一定的解离常数保证其既能通过生物膜到达作用不为,又能解离成离子发挥作用,同时药物需具有一定的脂水分配系数,使其既能在体液中正常转运又能透过血脑屏障达到作用部位。
(2)药物作用时间长短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有关:药物在体内代谢则药物作用时间短,反之则长。
化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1. 酸碱中和反应是什么?
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溶液与碱溶液相互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这个反应过程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酸的氢离子
(H^+)与碱的氢氧根离子(OH^-)结合生成水,同时生成盐。
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是生成的盐是由酸和碱所对应的阳离子与阴离子组成。
例如,当盐酸(HCl)与氢氧化钠(NaOH)反应时,产生氯化钠(NaCl)和水(H2O)。
反应方程式如下:
HCl + NaOH → NaCl + H2O
2.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有什么不同之处?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和氢元素组成,也可以包含其他非金属元素,如氧、氮、硫等。
无机化合物则由其他元素组成,如氧化物、
盐类等。
有机化合物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而无机化合物则主要参与非生命活动,如无机盐、酸碱物质等。
此外,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更为复杂,通常具有较高的熔点
和沸点,容易发生燃烧和氧化反应。
无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相对较
简单,熔点和沸点较低,不易燃烧。
3. 什么是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是指在化学反应达到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之
间的浓度或活度的变化达到了稳定状态。
在化学平衡中,反应物与
生成物的浓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但反应仍然在进行。
化学平衡的位置由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的比例
决定。
当反应物浓度增大时,反应向生成物一侧进行;当反应物浓
度减小时,反应向反应物一侧进行。
这种稳定状态可以通过利用
Le Chatelier原理来预测和调节。
4. 什么是化学键?
化学键是指化学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将原子或离子结合成分子、离子或晶体。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静电力吸引连结正离子和负离子的化学键。
正离子通常是金属元素,而负离子通常是非金属元素。
共价键是由电子的共享而形成的化学键,其中电子对被共享在两个原子之间。
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之间自由流动电子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在金属中形成三维网络结构。
化学键的类型和特性对物质的性质起着重要的影响,如分子的稳定性、离解能力等。
5. 什么是物质的溶解度?
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的溶质。
通常用溶解度(S)来表示,单位为摩尔/升
(mol/L)或克/升(g/L)。
物质的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力和溶液中溶质浓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升高,一般溶质的溶解度增加;而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但溶解度也受到溶剂性质、溶质间相互作用力等因素的影响。
溶解度的大小对于了解溶液的饱和度、浓度和溶解过程的动力学有重要意义,对于实验室合成、药物设计等方面也有指导作用。
以上是化学简答题中关于酸碱中和反应、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化学平衡、化学键以及物质的溶解度的论述。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应用化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杨杨, 段敏怡, 崔健. 高中化学教材[M]. 北京:北京课改办公室, 2007.
- 杨立中, 杨凤英, 靳凤仪. 化学基础[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