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歌唱
- 格式:doc
- 大小:2.81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哈尼族奕车支系的鼓舞文化作者:韩小楠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年第04期摘要:哈尼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的舞蹈文化。
其中,位于红河县大羊街乡的奕车支系,以其热情奔放、轻松欢快的奕车鼓舞,成为了哈尼族舞蹈文化的代表之一。
本文从地理概况与人文风俗等角度,结合当地传统的民族节日,对奕车鼓舞进行多元化的分析研究,期望这门古老的鼓舞艺术在获得外界关注的同时,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哈尼族民间舞蹈;传统舞蹈艺术;奕车鼓舞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1-0148-01一、红河县大羊街乡鲁初村地理概况云南省红河县辖属辖迤萨、石头寨、阿扎河、架车、大羊街及车古等13个乡镇,91个村民委员会(社区),824个自然村,共计34.1万人口(2014年全国人口普查)。
境内主要居住的少数民族包括哈尼族、彝族、汉族、傣族及瑶族,约占当地人口总数的96.2%。
其中,哈尼族约占79.5%,彝族约占13.2%,傣族约占2.6%,瑶族则约占0.9%。
大羊街乡妥赊村民委员会鲁初村位于红河县境内西北沿迤(萨)北(泽)线62公里处,海拔1650米的山脉中,是哈尼族支系奕车人的主要聚居地,占全县奕车人口的75%,约有L 4万奕车人在此生活。
鲁初村奕车人主要以农耕生产作为经济来源,人均耕地面积0.78亩,人均纯收入5739元。
近些年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当地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人均收入已超过7000元。
二、大羊街乡鲁初村奕车支系人文风俗受到历史迁徙的影响,鲁初村奕车人在与大自然长期和谐相处中形成了崇拜自然、敬畏神灵、感恩生活的民族信仰,他们热情、善良、朴实、勇敢,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享受着自给自足的安逸生活。
鲁初村奕车人的风俗习惯是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涵盖了农耕、宗教、历法及起居饮食等多个方面,其中独具特点的节日庆典活动更能将奕车人的民俗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其多列》(教案)-2024-2025沪教版(2024)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2)音乐笔记本。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教师播放一段哈尼族的舞蹈视频,让学生观看。
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吗?这个民族有哪些特色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哈尼族的儿歌,叫做《其多列》。
让我们一起走进哈尼族的世界,感受他们的音乐和文化。
”2. 聆听歌曲(1)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为学唱歌曲做好准备。
教师播放歌曲《其多列》,让学生认真聆听。
歌曲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这首歌曲的旋律是怎样的?节奏是快还是慢?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聆听歌曲,感受歌曲中的节奏和韵律。
3. 学唱歌曲(1)设计意图:通过教唱歌曲,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①教师范唱歌曲,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范唱轻声哼唱。
在范唱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演唱,并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
②教师教唱歌曲,重点教唱歌曲中的节奏和音准。
教师可以采用分句教唱、跟唱等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
③学生分组演唱歌曲,互相倾听、互相评价。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演唱,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演唱水平。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评价他人的演唱,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④全班学生齐唱歌曲,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在全班学生齐唱歌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演唱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和纠正。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演唱,并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
4. 理解歌曲内容(1)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含义,感受哈尼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歌曲歌词,讲解歌词中所描绘的哈尼族儿童的生活场景。
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四季生产调》的文化意蕴解析作者:太星南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9期【摘要】《哈尼四季生产调》是哈尼族地方传统民间文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学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哈尼四季生产调》描写了哈尼族农事生产活动,以引子、冬、春、夏、秋五大部分,按照时序记录了冬春夏秋四个季节的物候变化以及相应月份的生产活动和节日庆典,真实地再现了哈尼族在梯田生产生活的全过程。
歌中体现出哈尼人关于自然、祖先、神灵的宗教信仰,反映了哈尼族人传统的社会价值观。
加强对《哈尼四季生产调》的学习,对研究哈尼族的生活及思想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四季生产调;宗教信仰;传统社会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9-060-03【本文著录格式】太星南.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四季生产调》的文化意蕴解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19):60-62.基金项目:云南省党校(行政院校)系统2021年度课题《文本构析与超文本阐义——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四季生产调〉的叙事透视》(项目编号2021ZS0022)。
引言《哈尼四季生产调》产生时代久远,是哈尼族人在劳动过程中为缓解身体疲劳、愉悦身心而创作的劳动歌曲,其经过无数哈尼族人代代相传而流传下来。
它涵括了天文历法、物候变化、祭祀典礼等哈尼族人的生产生活技能经验,深刻反映了哈尼族人生活的精神风貌。
一、价值意义《哈尼四季生产调》又名《十二月风俗歌》,在哈尼语里为“琥珀拉珀下”。
因其为哈尼族人劳作时口头创作,流传于不同地区,且没有文字记录,因而不同地区存在版本、风格等差异,但其内容大同小异,基本相似。
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价值,还具有生产实用价值。
(一)文学艺术价值《哈尼四季生产调》是哈尼族地方文学,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是哈尼民族文学的集大成者,其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修辞手法和语言方面。
《其多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其多列》是哈尼族民歌,通过“拣树叶”、“砍竹筒”、“衣服上的花纹多美丽”等词语,表现了哈尼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活泼性格。
歌曲为五声羽调试,全曲由两个乐句构成。
旋律以do mi soI三音为主。
歌曲短小,精练,音乐形式鲜明。
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其多列》2、分析判断歌曲的情绪,唱出歌曲的音绪教学目标:1、通过《其多列》的演唱,感受哈尼族儿歌的风格特点,体验哈尼族儿童的生活情趣。
2、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歌曲,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3、巩固歌曲情绪。
教学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哈尼族儿童的风格特点,体验音乐的情绪。
2、引导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教具准备: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去一个充满音乐和舞蹈的地方,你们愿意吗?师:只要你们喜欢,老师就开心了!希望老师能伴随大家度过“快乐的一节课”二、感悟哈尼族的民族文化师:瞧!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一位叫“哈哈” 一位叫“尼尼” 快向他们问声 好吧!他们想邀请小朋友一起去他们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好吗?那么我们就 随着美妙的音乐、唱着快乐的歌儿,出发吧!(播放歌曲《其多列》的同时展示 哈尼小朋友图片。
)师:快乐的旅程开始了,快快睁大你们的眼睛,仔细看!师边放图片边简介哈尼族:哈尼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哈尼族主要颁在我国云南省西南 部的一些山区,他有自己的语言,他的民间音乐丰富,传统节日有十月节和六月节。
他的歌 舞也很盛行,有竹筒歌舞,竹筒击节有固定节奏和变奏两种,并有大鼓、镲等乐器伴奏。
哈 尼族的名族乐器巴乌的演奏声音也特别优美!(1)、感受哈尼族的风景:播放云南哈尼族居住地民俗图片。
(2)、感受哈尼族的服饰:播放哈尼族衣服图片。
(3)、感受哈尼族的民俗文化:三、歌曲教学1、师让学生欣赏听哈尼族的儿歌《其多列》,并让同学们认真看完后告诉老师歌里的小朋友都做了些什么?(师告诉生其多列的汉语意思是快快来)2、师范唱《其多列》,继续感受歌曲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师:从歌声中你能感受到歌曲中小朋友的心情吗?生:欢快,活泼3、学习歌词:(1) 师演唱歌曲,请学生把不认识的字用拼音标记好。
歌曲《其多列》教学内容:唱歌《其多列》教学目标:1.用活泼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2.进一步感受少数民族----哈尼族的歌曲风格。
3.用学过的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
教学重点:学习并背唱歌曲。
教学难点:把握歌曲节奏特点并为歌曲编配伴奏。
教学用具:电子琴、录音机、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爱我中华》伟大祖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开放在祖国的大花园里。
在傣家的竹楼前、在天山的牧场上、在秀丽的桂林山水之间、在一望无垠的内蒙大草原上,各族小朋友欢歌起舞,歌唱幸福的生活,歌唱美好的明天。
你听,哈尼族的小朋友迎着春风,披着阳光向我们走来了。
(二)学习歌曲。
1.录音范唱。
2.[出示歌片]再次聆听,轻声哼唱。
3.引导学生说说对歌曲的感受,找出自己对歌词不太理解的地方。
解释:“其多列”是哈尼语,它的意思是“快来”,是哈尼小朋友在招呼自己的小伙伴。
请学生也来唱唱这一句,招呼自己的小伙伴。
(随琴唱第一乐句)“他们招呼小伙伴干什么去呀?”(演唱后面部分)1.完整演唱第一段。
2.自学第二段:小组练习。
强调:花纹的“纹”字,一个字占了两个音。
3.指名演唱第三段,然后齐唱。
(三)为歌曲编配节奏并伴奏。
[出示节奏谱] 串铃、双响筒、三角铁请学生根据乐器选择合适的节奏型,进行练习。
分组表演:唱、跳、乐器伴奏。
(四)音乐游戏:[课本‘插花’练习] 将几首歌曲根据自己的感受插到相应情绪的瓶子里。
(五)课堂小结:搜集我国优秀的少数民族儿童歌曲唱一唱。
其多列教材简介:《其多列》是一首云南哈尼族儿歌,具有载歌载舞的特点。
“其多列”在哈尼语里是“快快来”的意思。
歌词描绘了哈尼族儿童劳动时的快乐情景,充满生活的乐趣。
朗朗上口的歌曲旋律,使其成为孩子们喜爱的一首经典儿童歌曲。
歌曲为一段体结构,四二拍,五声羽调式。
全曲由两个乐句构成,首尾各有两个小节“其多列”,虽然音调不同,但有严谨的呼应关系。
多次反复的“其多列”,并不让人感到单调乏味,反而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其多列》这首歌,让学生感受哈尼族民歌的特点,培养学生快乐劳动、快乐学习的精神,。
2、用自然活泼的声音演唱《其多利》,感受乐曲特点,叙述乐曲所表现的有趣故事。
教学重、难点:1、学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根据歌曲节奏用打击乐器伴奏。
2、能跟着琴声哼唱歌曲的旋律。
教学准备:节奏卡片、打击乐器、多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2、谈话同学们,今天有位少数民族的小姑娘也来到了我们的音乐课堂,她要带我们到一个遥远又神秘的地方去旅游呢!3、律动让我们坐上快乐的小火车出发吧《火车开啦》!二、观看课件,了解有关哈尼族的风土人情。
瞧,这就是小姑娘的家乡位于中国云南的哈尼族,这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云南特有的民族,现有人口一百多万人。
哈尼族人使用他们特有哈尼语,主要从事农业,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也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
三、学唱歌曲1、初听歌曲(播放视频《其多列》)你们听,哈尼族的小朋友邀请我们大家去做客呢?2、熟悉歌词再来听一听,体会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3、节奏读词师:哈尼族的小朋友在招呼小伙伴干什么呢?让我们用轻巧的声音按节奏来读一读歌词!分段朗读第一段:表现哈尼族小朋友,勤劳,热爱生活;第二段:表现哈尼族小朋友,乐天,热爱生活;第三段:表现哈尼族的民族特点,如小朋友热爱艳丽的衣服、玩具一样,他们也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服饰。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刚刚读的童谣中,你们听到童谣中出现得最多得一个词是什么吗?生:其多列师:对,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
西双版纳曼听公园,历史上是傣王的御花园。公园里有放生湖、白塔、总佛寺等名胜古
迹。4月28日,我漫游到达西双版纳首府景洪,在景洪的大街上闲步之后,我来到曼听公园,
在那里倘佯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参观了总佛寺、白塔等名胜,还观看了一回鹦鹉表演和大象
表演。
鹦鹉表演场相隔着一条小路,有一个亭子。我走过时,正有几个年轻小伙在里面唱歌,
亭子四周的凳子上坐着几个年轻姑娘。被歌声吸引,我不知不觉放慢了脚步。边走边看边听。
他们唱的歌,我完全听不出意思来,知道那并不是一首中文歌曲,但我很喜欢歌的曲调,也
许艺术凭的是直觉,而非理性。
等我在别处参观完回来,看到那几个年轻人还在唱。我就径直来到亭子里,找到一处空
座坐下,放下我的背包,一面休息,一面听他们唱歌。我发现他们在反复唱着一首歌。歌声
浑厚激扬,沉郁有力。在他们的脚下放着一个小录音机,播放着他们所唱的曲子。三位歌手
眉眼处和北方人不同,明显有当地人的特点。而那些在旁边坐着的姑娘,留心看去,却未发
现和北方人长相有什么不同。但看她们的情形,也应该都是本地人,并不是游客。最初我以
为那几位歌手.唱的歌我听不懂,或许会是傣族。我来西双版纳,其实一直有一个希望,就
是想见傣族人,这完全是受到我看过的一些关于傣族的介绍和散文的影响。穿筒裙的傣家妇
女,在我心中有着很美很温柔的形象。
心中有疑问,我想弄明白,正好旁边坐着一个漂亮的姑娘,我问她唱歌的是不是傣族人,
唱的挺好听的。姑娘很干粹地用普通话告诉我哈尼族。这一回答令我既感亲切又感陌生,亲
切地是在这遥远的地方竟听到纯粹的普通话,感觉就是听到了家乡的声音。我这一路走来,
河北河南,听到的普通话太少了,没想到在这里听到的普通话却这么纯正。陌生的是姑娘说
的哈尼族我完全没有概念,只是在来云南的火车上听别人偶然提到过哈尼。我的知识库里没
有任何关于哈尼族的知识,与他们的相逢,完全是意料之外。
我不知道这一群年轻人为什么来这里唱歌,或许是举行什么活动也未可知,或许是经常
来本不足为奇。看到几个年轻人唱的很投入,却并没有游客加入观看,亭子里只我一个游客。
因为不知道他们的目的,我在想一个外地人在这里是否合适,虽然我的到来几位歌手没有表
现出什么异样,但我还是有顾虑,我可不想因我的存在而影响到别人。小路另一边的鹦鹉表
演虽然未开始,附近却有游客在看鹦鹉,也有游客在和鹦鹉照相。于是歇息一会之后,我离
开亭子,来到小路上,在那里,既能观看鹦鹉也能听到他们的歌唱。
10点钟的时候,鹦鹉表演即将开始,周围的人向鹦鹉表演场这边聚拢,前面的游客坐下
来,我站在后面看着这一切发生。这变化仿佛影响到了他们,他们忽然结束了歌唱,几位歌
手和那几个女人一起迅速地离开了,这时我意识到原来他们都是哈尼族人。我目送着他们顺
着小路向公园门口走去,那个我问她话的姑娘还回过身来看了我一眼,她一定也在疑问,这
个对他们的歌曲感兴趣的人是什么人呢。
我在西双版纳的一天里,并没有见到穿筒裙的傣家妇女,傣家寨子也没有去成。曼听公
园偶遇哈尼族青年男女,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补偿。那些哈尼族男女,都正是青春的年
龄,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活力。与他们相比,我未免太老态了。世上也许没有什么能比人对
于人的感染力更大的了,面对年轻的他们,听着他们激情的歌唱,那一时刻,我也唤回了我
久违了的青春过去。
回家后,我在网上搜索哈尼族歌曲,发现他们唱的是一首叫《咚吧嚓》的歌,不过歌曲
中间有一段在他们那里我却没有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