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哈尼族图片欣赏
- 格式:pps
- 大小:4.84 MB
- 文档页数:14
哈尼族民俗风情哈尼族民俗风情1. 源流与分布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共有人口142.49万人,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和蛮”即专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
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从《尚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名称——“和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
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民居民俗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而建,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
村寨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云南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列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落之一,是哈尼支系人的主要聚居地,被称为“叶车(奕车)之乡”。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
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
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彝族云南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
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
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
现约有150.56万人。
白族崇尚白色。
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白族习惯喝烤茶。
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
”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
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
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
“三道茶”是白族招待尊贵客人的饮品。
?哈尼族哈尼族现约有人口142.5万人,主要聚居于滇南红河两岸的哀牢山区,是云南高原上典型的梯田稻作农耕民族。
哈尼族的特色饮食哈尼族是我国古老的山地民族,主要聚居于云南西南部,以农业为主,善于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他们培育出著名的“紫米”(接骨米)和“普洱茶”,创造了中国农田史上七种田制之一的“梯田文化”。
饮食方面,哈尼族以特色汤出名。
其食品中特色最鲜明的菜肴就是竹筒煮汤和卵石煮汤。
竹筒煮汤,以竹筒为锅,可煮鲜菜汤、鸡汤、猪蹄汤等。
烹制时,砍下一节带节子的新鲜龙竹,略加刷洗,将备煮的鸡(解块)或猪蹄装入竹筒,加汤在火塘上煮熬至可以食用时,加油、盐、味精调味后,倒人装有葱花、芫荽的盛器内食用。
竹筒煮出来的肉汤或菜汤,味清醇,鲜香,具有独特风味。
卵石煮汤,需选择酒杯般大小的光滑卵石(最好是河中的卵石),洗净,投入火塘内加温,将卵石烧红。
猪蹄或猪排骨预先煮熟,盛于器皿之内,加上豌豆尖等时鲜小菜及葱花等佐料摆在桌上。
待欲开宴进餐时,将烧红的卵石投入盛汤的器皿内,使汤滚沸,将时鲜小菜煮熟。
用卵石煮过的汤,特别鲜香,具有特殊的海鲜味。
此外,哈尼族每天只吃两顿饭,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欢吃干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
哈尼族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
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构成了完整的药膳系列。
这些药膳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美食梯田稻作的恩赐喜欢大字小字位于云南省红河州|新浪旅游微博|2015年10月27日11:16哈尼族的日常饮食,与直连云天的梯田稻作息息相关,均以大米为主食,在长期的生产中造就了别具特色的风味。
生蒸饭生蒸饭是传统饮食习俗,逢年过节、嫁娶婚事、丧葬等活动时的主食。
其特点是饭粒稍硬,香味可口,不失其营养,食后耐饿。
其烹制方法是,将大米浸泡4个小时后,把水泡干,成入木甑里生蒸2个小时左右,至米饭7成熟后倒入大木盆里,将饭团搅开,洒上适当的凉开水反复搅拌,待水被米饭吸干后,再将米饭重新盛入木甑里蒸熟即可食用。
第一课中华大家庭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2、知道汉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3、培养学生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知道汉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
教学关键:调查资料,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片土地上,你对我们的祖国了解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华民族大家庭——汉族。
二、探究学习1、认识我们的伟大祖国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2%2、交流自己了解的汉族的资料人口:1042482187人遍布全国各地汉族的先民是华夏族,语言是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三、交流1、小组内互相补充自己还了解了哪些有关汉族的资料2、教师补充四、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汉族,知道了汉族的一些知识。
下节课,我们会了解东北华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请同学们课下提前调查。
《华北地区的民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华北地区包括哪些地方。
2、指导汉语普通话是我国通用语言。
3、了解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民族的主要分布人口生产方式及传统节日等情况。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出示学习目标二、游览民族花园1、出示自学提示1了解华北地区包括哪些地方?2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哪个民族?3知道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民族,主要从事什么行业?以及人口语言文字传统节日等情况。
2、学生自学7——9页内容,在书中画出答案部分,有哪些疑问在书中空白处写上。
3、小组讨论完成下表4、小组汇报三、课堂检测 连线 那达慕大会 黑灰日 汉族 蒙古族 达斡尔族 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四、查询资料,了解草原上人们是怎样过节的? 第三课 东北地区的民族 教学目标:1、知道朝鲜族、满族、赫哲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节日。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材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验各民族之间平等、和谐的幸福感,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哈尼族传统服饰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展示一、引言哈尼族,是我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传统服饰。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如何通过展示哈尼族传统服饰,向幼儿传递文化知识,引发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教学课题。
本文将从哈尼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和展示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哈尼族传统服饰的特点1. 绚丽多彩:哈尼族服饰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多样,绣花、镶珠、刺绣等工艺精湛,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2. 古老传统:哈尼族服饰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古代生活、宗教信仰和世俗风俗。
3. 礼仪性质:哈尼族服饰在节日、婚嫁、丧葬等重要场合有着特定的着装规范和礼仪意义。
三、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哈尼族传统服饰的展示方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通过展示哈尼族传统服饰,可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服饰展示、绘画、手工制作等,引导幼儿了解和体验哈尼族文化。
1. 服饰展示:引导幼儿观看哈尼族传统服饰的图片或实物展示,通过观察、描述和对比,让幼儿初步了解哈尼族服饰的特点和意义。
2. 绘画创作:结合哈尼族传统服饰的图案和色彩,组织幼儿进行绘画创作,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和表达能力。
3. 手工制作:利用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引导幼儿进行仿制哈尼族服饰的手工制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展示活动的效果评估与回顾通过哈尼族传统服饰展示活动,幼儿可以增加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在展示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可以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思路。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哈尼族传统服饰展示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引导幼儿了解和体验哈尼族传统服饰,可以促进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接纳,培养其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展示活动也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艺术审美和综合能力,为其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和西双版纳自驾摄影游攻略(原创)--段大进“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西方人在卫星云图上发现,中国云南南部有一大片神秘的白色亮点。
1988年几名法国专家特意到云南进行勘察,发现谜底就是元阳梯田,拍摄的照片在欧洲媒体发表后,那美妙的线条和绚烂的色彩,为世人惊艳。
随着法国人杨??拉玛在元阳拍摄的记录片《山岭的雕塑家》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放映后,元阳梯田从此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元阳梯田是勤劳的哈尼族人用汗水绘就的大地版画。
梯田四季皆美,但最美季节永远是冬天,注水后的梯田闪现出银白色的光芒,凸显梯田婀娜多姿的轮廓。
日出前,梯田优美的轮廓已在黎明的晨曦中若隐若现,高处俯瞰下去,宛若一幅极其淡雅的水墨画。
太阳从东方生起,红色的朝阳投射在村庄上,四周的颜色也随着太阳的升高而不断变幻,那种多彩与烂漫,不由得让人陶醉。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驴友,你不到元阳,元阳会替你感到难过;如果你是一个拍友,你不到元阳,上帝也会替你感到难过!”每每看到摄影手册中关于元阳梯田的摄影作品和文字介绍,总有一种向往和实现愿望的冲动。
一直以为梯田的色彩是PS出来的。
然而亲历目睹后,恍如隔世,惊叹景色窒息之美,神奇的大地雕塑!本次元阳梯田和西双版纳自驾游总共10天,本文主要介绍元阳摄影自驾游攻略,附带介绍一下西双版纳的旅游心得。
我查了网上资料,介绍元阳自驾攻略的不多,也不详细。
在此,我将较为细致地描述,并准备发帖到百度文库让喜欢摄影的自驾朋友搜索到并下载(包括图片)。
深圳到西双版纳全程自驾路线图(图1)元阳和西双版纳地区自驾路线图(图2)元阳县哈尼梯田景点图(图3)一、路线图1介绍:从深圳到云南红河哈尼族自治州全程1600公里,从大年初一早上6点半出发,当晚9点入住广西百色真龙大酒店。
次日7点半启程于傍晚5点半到达元阳县新街镇。
图2介绍:下G80广昆线高速后,进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开元市,往个旧市方向行驶,经过元阳县到达新街镇,约140公里,3个半小时的路程。
浅述云南哈尼族音乐文化(作为古代羌族的后裔)相信大家都曾听过一首名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民歌,这首歌曲曾一度红遍大江南北。
我国作为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不仅具有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
同时,也拥有令世界瞩目的民族大融合景象。
在我国境内众多少数民族中,有一个与彝族、拉祜族等民族,同源于古羌族的民族它就是哈尼族。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民族都没有印象,这主要是因为哈尼族的人口仅有160多万。
相比较于其壮族、彝族等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来说很容易被大家忽视。
哈尼族也是一个起源于河流的古老民族,目前,我国境内的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的山脉与丘陵。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哈尼族的主要聚居地是云南。
遍布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普洱市与玉溪市。
翻开中国古代历史长卷一股独具古代,历史韵味的民族发展史就会展现在大家面前。
可以说从上古时期开始我国境内,就已经出现了多民族聚居的历史现象。
但是在岁月流逝和朝代更迭过程中,很多少数民族要么不断融合,要么迁出境外或彻底消失。
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之后,能够依然存在并绵延几千年的少数民族,一定就有情人过的发展理念与民族文化。
哈尼族作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虽然人口仅有160多万但却创造出了,独具韵味的民风民俗与民族精神。
一、沿袭了几千年历史的哈尼族1.哈尼族源于“古羌”哈尼族的民族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这个民族的祖先一般认为是“古羌”。
据《说文·羊部》记载:“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古羌”族,生活在古代中国西部地区的戎族,用现代汉语讲就是少数民族。
事实上在古代人的意识范畴中,“羌”一般都指代中原人对西戎的统称。
简而言之就是生活在当时社会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从这个角度来看“羌”泛指不同族群组。
这些民族的共同点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
虽然他们都是少数戎族但却拥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
普洱民族服装普洱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辖九县一区,其中九县均为民族自治县。
普洱因产普洱茶而享誉中外,其中多彩的民族风情,更为普洱增加了神秘、瑰丽的色彩。
今天我们通过另一个视角来看普洱优秀的民族文化,即通过少数民族服饰来了解普洱九县的少数民族文化。
一、以宁洱、墨江为主的哈尼族少数民族服饰与民族文化。
宁洱哈尼族民族服饰普洱哈尼族人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
宁洱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更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哈尼服饰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
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射,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
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哈尼族民族服饰哈尼族服饰无论在原料、色彩、款式、装饰手法等,无不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
以梯田农耕生产和梯田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饰的改良、发展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内涵、适应梯田生产需要为原则。
哈尼族崇尚黑色,哈尼族无论男女,其服装均以黑色为主基调,这是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沉重感和审美的心理要求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程度及哀牢山自然环境和梯田稻作农业所决定的。
哈尼族以梯田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黑色,对高山农耕生产者来说在保暖、耐脏、耐磨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
龄和她所在的恋爱阶段。
如果她的头后部佩戴一种叫“欧丘丘”装饰,表明她已满17岁,可以恋爱;如果她留了鬓角,表明她芳龄18,可以出嫁;如果她在“欧丘丘”上包了黑布,则说明她已有了归属。
二、以景东、江城为代表的彝族少数民族服饰与民族文化。
在一城连三国的江城,彝族姑娘通过鲜艳的彝族服饰与当地三丫果交相辉映,映衬出云南边疆地区彝族人民的多彩生活。
彝族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
民族服饰欣赏景颇族服饰图片(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服饰)虽然云南省整体人数还是汉族居多,但是有的地区,汉族才是当地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不但区域分布差别很大,各个民族的服饰也有很大差别,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每个民族的分部及服饰特点:1、白族:大约156.1万人口,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服饰一般都是以白色为主,男子会佩戴白色或者是蓝色包头,搭配白色对襟衣和黑色的褂子,裤子以白色和蓝色为主。
2、彝族:大约502.8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州、玉溪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普洱市和昆明市;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
女装一般身上穿镶边或绣花的上衣服,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着长裤,系围裙。
3、哈尼族:大约163万人口,主要聚居在红河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
4、傣族:大约122.2万人口,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州、普洱市和临沧市;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头戴包头,普遍有纹身的习俗。
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
5、壮族:大约121.5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州和曲靖市;女性服饰,一般会有花边装饰,分裙装和裤装。
男性服饰,则会用对襟的唐装为主,裤子就较为宽大,长度在膝盖下方一点。
6、苗族:大约120.2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州和昭通市;曾有史学家称苗族的服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服饰多姿多彩,艳丽夺目,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7、回族:大约69.8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曲靖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州和玉溪市;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
哈尼族各支系的名称走在墨江的大街小巷或者村村寨寨,迎面走来的哈尼人服饰往往各不相同,虽然知道是同属哈尼族的不同支系,却总也无法完整对上号。
作为生活在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的墨江人,这真的不能再忍了!要是你本来就是哈尼人,就更不能忍了!为此,小编翻阅资料,收集到了生活在墨江的哈尼各支系的名称来源以及对应标准服饰图片。
看完才此文,路遇哈尼人,一语道出,岂不快哉哈尼族有自称、他称和互相称谓,情况比较复杂。
常见的有哈尼、僾尼、豪尼、和尼、雅尼、碧约、卡多、布都、亦车、白宏(布孔)、腊米、西摩洛、卡别、糯比、糯美、切弟、各和、哈欧、阿木、多塔等三十多种。
其中以自称哈尼的人数最多。
哈尼族称的产生,尤其深远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
总体看来,哈尼族是一个游猎、游耕的民族。
随着地缘、区域和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加之在生产、生活中,哈尼族与其他民族混杂居住,因此演变出了多种支系,各支系的称谓也就多种多样了。
“哈尼”一词的来源首先,绝对不是“honey” !“哈尼”一词是构成飞禽虎豹和女性于人的名词的词素。
第一个音节“哈”源于飞禽虎豹的名称,表示动物类别的意思,表示哈尼人想猛兽一样勇敢、强悍;第二个音节“尼”表示“女性”、“人”的意思,是哈尼族历史上某种社会特征的反映,也是为了区别于飞禽虎豹,区别于其他动物,组成“哈尼”这个自称称谓,流传下来,成为了今天的“哈尼人”。
墨江哈尼九支系居住在墨江境内的哈尼族内部有九个支系,分别是豪尼、白宏、卡多、碧约、腊米、卡别、切弟、西摩洛、阿木。
它们分别又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哈尼族没有文字,名称都为音译,可能在写发上会有不同)1豪尼“豪尼”,他称是“布都”、“奥梭”,哈尼语义是大哥大姐。
2白宏“白宏”,他称“布孔”,哈尼语义是掏洞,也就是哈尼族中开路、引路的人。
3卡多“卡多”也称“阿里嘎多”(不是日语哦),“阿里”哈尼语义是儿子,“嘎多”是掉队的意思,连起来意为“已掉队下的自己同胞的儿子”。
云南哈尼族服饰文化特征探析作者:李婷林燕宁来源:《丝路艺术》2017年第03期摘要:哈尼族是云南省红河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特征,而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本身的外在标志,最直接的纪录与传承着古老民族文化。
云南省金平县的哈尼族服饰,身为一种特殊的地理文化,集中在服饰文化中体现了红河地区哈尼族的审美情趣、社会特点、生活环境以及宗教信仰等。
本文主要从哈尼族服饰款式结构特征、图案纹样、面料色彩、服饰工艺等方面,对云南金平县哈尼族服饰特征进行探讨。
关键词:云南省金平县;哈尼族;服饰;文化特征服饰特征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且是一个民族文化外在标志最显著的特征,各民族服饰之间都代表着本民族文化特征,宗教信仰以及美学观念等。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的古老民族之一,哈尼族服饰丰富多彩且与众不同,具有其独特的服装构成标志感受,是哈尼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的标志之一。
红河地区哈尼族服饰的款式特征与纹样色彩既蕴藏着哈尼族文化特征与精神特征,亦同时承载着本民族独一无二的工艺表现技法与艺术构成形式,给我们带来视觉层面思考的同时,亦包含精神文化层面的思考。
一、哈尼族服饰文化概述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尼族服饰独特的款式特征,题材丰富的纹样与色彩,都生动的反映出本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既包含对民族宗教信仰的崇拜,亦是对历史长河中迁徙过程写照记录;既包含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例如哈尼族服饰纹样多以动植物与自然生态环境为题材设计呈现,运用绣与缝的手工工艺手法,将抽象的纹样灵动的运用到服饰中,其反映出哈尼族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环境所带来的艺术审美特征,是哈尼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象征。
二、哈尼族服饰款式结构特征哈尼族人民采用自家染织的土布制作服装衣料,从服装面料到染色,从成衣制作、挑花绣到贴布装饰都是纯手工工艺制作,是历代哈尼族人民对于自己民族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2019-2020年一年级上册第2课《其列多》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其多列》的演唱,体验哈尼族儿童的生活情趣。
2、并能够分辨歌曲的情绪,表达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重点:体验音乐的情绪,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能基本准确、均匀地用语言和身体动作表现走×;跑跑××。
教学过程:一、音乐游戏。
1、出示以小人图形谱代替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节奏卡,请同学讨论走与跑的长短?2、师指导学生用拍肩、拍手的方式表达走与跑的长短。
3、播放《其多列》伴奏音乐,学生随音乐拍肩、拍手。
4、播放《其多列》伴奏音乐,学生随音乐用“走”、“跑”的动作表演。
二、情景导入:欣赏《爱我中华》。
师: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就像五十六朵美丽的花朵在祖国的大花园中竞相开放,现在我们就来一起欣赏其中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吧!(播放课件——哈尼族的图片)。
这是生活在我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叫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云南,主要从事农业,善开梯田。
哈尼族能歌善舞,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巴乌、笛子等乐器。
白鹇舞鹇哈尼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
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
三、欣赏歌曲。
1、初听。
师:你们听,哈尼族的小朋友迎着风,披着阳光,唱着歌向我们走来了。
师:哈尼族的小朋友心情怎么样?生回答。
2、复听。
师生随着《其多列》的音乐做动作。
3、再听,歌曲中“其多列”出现了几次?(12次)师告诉学生“其多列”的意思是“快快来”。
四、朗读歌词。
1、教读歌词。
哈尼族的小朋友呼唤小伙伴“快快来”,去干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跟着老师来朗读歌词。
2、学生读。
五、学唱歌曲。
1、轻声随音乐齐唱。
提示学生看课本上的旋律线。
2、教唱难点乐句。
3、师生接龙唱。
六、歌曲处理:1、分辨歌曲的情绪。
(优美抒情与活泼欢快)2、全体学生带着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七、小结:今天,我们走进了美丽的哈尼村寨,和哈尼族的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度过了一段非常难忘的时光,让我们再次唱起来吧!附送:2019-2020年一年级上册第2课《其列多》教案2【课型】:唱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