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 格式:ppt
- 大小:719.00 KB
- 文档页数:42
测量平均速度第一章 第4节1.能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并根据公式 v= 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没有,只能间接测量。
v = s t ,要知道物体的速度就必须知道路程和时间。
要测量路程可以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要测量时间可以用秒表直接测量,那么有没有直接可以测量速度的工具?想一想:汽车仪表盘上的车速是怎么来的?实验原理:测出路程s 和时间t ,根据v = s t 求出平均速度。
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和_______,分别用_________和_______测量,然后由公式______计算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路程s 和时间t 必须_____,即选定某路程s ,必须用______________所用的时间t 。
刻度尺停表对应通过这一段路程路程时间知识点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 = s t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刻度尺、停表、木块、金属片。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部或中部固定金属片。
s1金属片s21.使倾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正确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的方法是从车头量到车头。
实验步骤s 1金属片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l ,把小车通过的路程s 1和所用的时间t 1填入表中。
5.整理器材。
3.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和所用时间t 2 ,将数据填入表中。
4.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v 1= s 1t 1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l 。
同理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s 2t 2。
实验记录表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1m t1=3s v1=0.33m/s s2=0.5m t2=1.8s v2=0.28m/s后半段的路程:s 3=s 1-s 2=1m-0.5m=0.5m 后半段的时间:t 3= t 1- t 2=3s-1.8s=1.2s 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 1= s 3t 3=0.5m 1.2s =0.42m/s 平均速度要与相应的路程或时间段相对应,可利用 计算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1.4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涟源市伏口镇漆树中学一、教材分析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五、教学准备乒乓球、斜面、木块、小车、金属片、停表六、教法与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实验探究法。
学法:大胆猜测,探究实验,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一章《机械运动》(学生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要点梳理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 t测量器材:________、________2.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____________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__________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v=st,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斜面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3.常见机械运动的图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速直线运动二、重点解读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例题1】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____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3)小球在______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二、匀速直线运动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有两种,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例题2】如图是某汽车通过一平直公路时记录的v–t图象,甲、乙、丙、丁四个过程中,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甲B.乙C.丙D.丁【例题3】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 sB.4 s~8 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0 s~8 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 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三、同步练习一、基础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1.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A.甲与乙B.甲与丙C.丙与丁D.乙与丙2.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ab段B.bc段C.cd段D.de段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A.v甲=0.6 m/s,v乙=0.4 m/sB.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6.0 mC.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4.8 mD.经过6 s两小车可能相距2.4 m二、实验题(每空1分,共10分)4.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___。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
通过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一组视频或图片: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下的自行车等。
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否变化?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学生讨论并点评: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
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
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物体速度?如图,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要测量小车速度需要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停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由公式可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二、新课教学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总结: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精选练习一、夯实基础1.如图所示,记录了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情况,该小汽车做的是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
【答案】变速,13.5。
【解析】该小汽车在每1min 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v =s t = 3240m 240s =13.5m/s 。
2.小聪坐在一辆行驶在平直公路上的汽车上,车运动的快慢是变化的,小聪用手表计时t 是3min ,还知道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s 为2.7km ,则s t=_____km/h=_____m/s ,这个物理量反映了车在这段时间内的_____。
【答案】54,15,平均速度是15m/s 。
【解析】 s t = 2.7km 3h/60 =54km/h=5400m 3600s =15m/s这个物理量反映了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15m/s 。
3.我国高速路网全面推行区间测速以来,车辆超速行驶,得到了一定遏制。
一辆小汽车进入测速路段后,乘客发现测速提示牌往后退,他是以______为参照物。
测速设备测得小汽车在通过9.45km 的测速区间用时270s ,其平均速度为______km/h ,根据该路段限速100km/h 的规定,该车驾驶员______(是/否)受到了相应处罚。
【答案】汽车,126,是。
【解析】以汽车或自己为参照物,测速提示牌相对于汽车的位置不断发生改变,是运动的。
平均速度为v = s t = 9.45k m 270h/3600 =126km/h因为该路段限速100km/h ,小汽车的速度大于限速,所以该车驾驶员是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4.关于平均速度,以下几中说法正确的是(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平均速度表示的是物体在每时每刻的速度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答案】C【解析】选项A 、C 、D :平均速度是指一个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不是多个物体,平均速度也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故A 、D 错误,C 正确;选项B :平均速度不是物体经过某瞬间的速度,故B 也错误。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目标知识点:1. 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2.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3.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导学方法:观察实验法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 )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二、思考讨论1. 实验原理;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4.分析自己跑步(竞走、行走)的三个阶段的平均速度特点,比较哪一段最大?为什么?三、自主学习、挑战自我1、实验目的:练习用和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用公式表示)3、了解实验仪器:(1)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2)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4、实验器材: 、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5、数据记录6、实验结果讨论:通过实验求得的v 1、v 2是否相等? ,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 这段路程或在t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米/秒,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米/秒,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7、 请同学们计算出实验中下半段路程:S 3=下半段路程所用时间T 3= 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3= 8、计算232v v = ,将结果与v 1对比,二者是否相等? (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
下面我们来看看刘翔当年展雄姿的视频。
通过下面的数据我们来了解下他的速度。
刘翔跑完110米所用的时间为12.61,下面我们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平均速度的求法:V=S/t=110m/12.61s= 8.72(m/s)=31.4公里/小时。
刘翔每秒都能跑8.7米吗?很明显不是,我们求出的是他的平均速度。
那么这节课我们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些实验来测量平均速度,通过例题巩固结论。
新知介绍一、停表【师】要测量平均速度,必须得求出这段路程的距离s,还要求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先复习下之前提过的停表的使用。
实验室里常用的计时工具是停表(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这是我们在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仪器.电子停表的分度值可以达到0.01秒.机械停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是15或60分钟,也有30分钟的,特此补充)和秒(大盘:转一圈为30或60s),并将它们相加,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下机械停表的使用。
【机械停表】停表的读数:小盘:通常有30刻度和60刻度型.30刻度型则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则代表0.25分钟。
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共60个大刻度,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停表精确度为0.1s的原因。
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读31-60s。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提出问题:在百米赛跑过程中,运动员哪个十米跑得快?怎样想办法测出来?要想知道哪一段运动得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测量平均速度1.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2.猜想与假设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3.设计实验下面我们通过刻度尺、小车、停表、金属片、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思考:(1)在测量路程时,如何解决小车车身具有一定长度的问题?(2)为减小停表的读数误差,我们是希望小车的运动时间长一些还是短一些?为达到我们的目的该如何调整斜面的坡度?(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4)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5)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
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
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实验前练习测量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