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曲。
此曲中诗人通过描写10种具有哀愁色彩的景物,表达出诗人厌倦羁旅漂泊,极度思念家乡的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由景物分析展开画面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此曲深含的主题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难点:掌握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此曲画面意境。
四、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刚由小学步入中学,他们的心智正在逐渐成熟。
但是初一的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普遍较差特别是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的欣赏上,大多的学生都不能深入的去体味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的意境美,以及古诗词中隐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于这一学情,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教学中主要采用渗透式教学法,即积极营造意境氛围,在意境氛围的影响下感受诗词意境美以及深刻领悟作者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
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
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
即在朗读、描绘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画面美,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画面意境,激发深长的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课时:8分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引用。
1、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2、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讲解,古人写诗词,其中所写之景必定包含了作者心中之情,引出《天净沙。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陕西省岚皋县大道九年制学校何伯辉教材分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5课中的一首散曲,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散曲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是个形式,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散曲的独特魅力,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已经学了许多诗歌,但还没有接触过散曲,二者在学习中的方法类似,都要品析意象、意境、领悟感情,赏析写法。
所以课前要引导学生预习,教给赏析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经历,查找相关资料。
教法与学法:本节课教学主要教给学生“五步赏读诗歌”的方法,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品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积极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这首散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会背诵。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诵读2.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联想、想象法3.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多媒体播放《故乡的云》,创设情境,引出“乡愁”主题学生自由述说描写“乡愁”的诗句,导入课题板书并解题.《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天净沙,曲牌名。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及元曲的文学常识,扫清字词障碍,教师补充(课件展示)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朗读、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2、掌握有关作者马致远的文学常识,了解元散曲的文体知识3、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鉴赏能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小学六年和本课前三首诗歌的学习,对古诗的一些简单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于“曲”这种诗歌体裁还比较陌生,教学时要加以引导。
另外,本诗是写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古诗中写秋的精品,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悟“景”下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流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曲。
2、教学难点:感悟“秋思”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关于元曲:“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
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
元曲可分为杂剧和散曲。
散曲又分为套数和小令。
套数,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又名“叶儿”,只有一个曲子,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
由于它是能唱的文字,故就有不同的曲调。
每个曲调有一个名称,叫曲牌。
2、作者:马致远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二、文本欣赏1、齐读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理解词义[枯藤]干枯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人家]住户、农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四课之《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曲及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2、初步学习通过意象来理解诗歌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品味与联想、想象结合理解诗歌意象;2、读写结合体会诗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游子情怀。
学情分析本课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课中的第四则,也就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四篇古诗词。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小学学习过一些诗歌,但大多数同学自己还不会品读,需要教给他们通过意象来理解诗意的方法;诗歌的理解应读、想、品结合,并可用练笔巩固拓展。
学生对于羁旅、思乡这一类情感的认识只限于书本,实际体验缺乏。
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意境理解诗意,品味诗情;2、学习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游子情怀;二、教学难点: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天净沙.秋思导入:谈话导入:(展示图片“天涯”)“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张老师也特别喜欢旅游,喜欢远到天涯海角,走到像这幅图片上的蓝天白云,海阔天空,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该是多么写意,多么愉悦的事呀!但我们的古代的文人墨客,古代的读书人,他们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漂泊在外,离乡背井,又该是多么的孤苦凄凉,愁思满怀呀。
而把这远在天涯游子之愁写得最淋漓尽致的,我认为就是《天净沙秋思》了。
”(揭示课题)“设计意图:激起兴趣,导入课题。
2、学习目标呈现;设计意图:明确目标。
3、作者及元曲常识简介、解题。
设计意图: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并理解文题。
【讲授】天净沙.秋思学习《天净沙.秋思》活动一:读一读,感诗味(注意节奏)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活动二:再读,悟诗情天涯,游子的愁。
天涯有何物?(1)抓意象:意象解读——在诗词中,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客观的自然景物就是“意象”。
列出小令中11个意象。
理解意象:枯藤老树昏鸦。
枯,枯萎。
老,僵老。
枯、老,象征迟暮。
乌鸦,凄凉、哀怨、不祥之象征,昏:点明时间、表明状态。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天净沙秋思》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净沙秋思》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1各位评审老师大家好,我是一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天净沙·秋思》,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首先我来谈一下教材,这篇《天净沙·秋思》属于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写景诗文,而这首元曲又属于一个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作品,是古典诗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引导学生鉴赏这篇佳作,对学生语言水平的提升有着可以明显的帮助。
二、说学情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我所面对的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以往的学习,他们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诗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但是对于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古诗文写作手法的掌握还不到位,不能很好体会诗人情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学生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体会景物的描写,训练想象、联想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归属。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本曲,体会这首小令的意境,难点是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天净沙秋思》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导入新课】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
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为“秋思之祖”。
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它“纯属天籁”。
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
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1.题解。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秋思》是小令。
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全篇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第二层作铺垫。
【诗词赏析】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教案设计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教案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曲。
-理解曲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掌握曲的基本内容。
-了解元曲的体裁特点,能够区分元曲与唐诗、宋词在形式上的不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曲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引导学生分析曲中的意象组合,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羁旅漂泊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中的乡愁主题,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理解曲中的意象及其所营造的意境。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一系列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这些意象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描写,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例如,“枯藤”给人一种衰败、荒凉的感觉,“老树"则增添了岁月的沧桑感,“昏鸦”在黄昏时分归巢,而游子却漂泊在外,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所营造的孤寂、凄凉的意境。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这种情感在曲中的表达。
全曲没有直接点明思乡,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教学中要引导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教案设计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种情感的表达,理解作者如何层层递进地抒发情感。
背诵全曲。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曲中的内容,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理解元曲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元曲与唐诗、宋词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有一定的区别。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掌握本诗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诵读,书读成诵,读中理解内容。
分析形象,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写法
教法学法:诵读发,讲授法,探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前一节课的诗歌。
二、作者介绍,体裁介绍: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
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三、朗读《天净沙》
讲解朗读技巧。
注意音节(意义),押韵,重音,对偶。
抽学生朗读。
听录音(教师泛读)小组读,集体读
四、探究学习
1.这首诗写了哪几种景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学生勾画写景句前四句)2.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
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写景抒情)3.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
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
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
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
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鲜明对照。
4.白描写法:“白描”,亦称“白画”,是中国传统画技法之一。
它指的是不着颜色,不加藻饰,只以“黑线”勾勒画的“轮廓”的一种画法。
文章的“白描”受其启发,借用其意,指的是一种不设喻,少修饰,以“叙”代“描”的描写手法。
鲁迅先生称之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作文秘诀》)。
也是一种以朴实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读者眼前的表达方式。
(例子加深理解见课件)
课堂小结:
我国是诗词的国度,简短的诗词中包含了许多令人寻味的哲理,多读诗词,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心性,希望同学们多读多背诗词,以此来提升自己。
课后作业: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景小桥流水人家悲怆愁苦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断肠人
情思乡之情(游子孤苦凄楚思乡之情)
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对比映衬白描徐兴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