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753.50 KB
- 文档页数:4
微生物技术论文2400字_微生物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微生物技术论文2400字(一):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实践探析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环保理念在我国逐渐广泛推进深入发展。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随着水源污染问题的加重,人们开始重视对水源的治理。
笔者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角度出发,阐述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分析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应用方式,在文章的最后,重点分析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固定化微生物;水污染;水治理;应用在水污染现象加剧的情况下人们对环境治理提出新要求,为保证水环境的健康,为保证用水安全人们创新了污水处理技术,开始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运用在水环境治理中,充分利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来治理水污染。
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运用来看,该技术属于新兴技术,被积极推广运用之后在具体的运用中采用物化方式,将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限定在区域之内,高度富集来处理废水。
1.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运用的技术原理从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作为新兴技术,被积极推广运用有很高的价值。
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采取物化的方式将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限定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内富集,之后对污水进行处理。
运用这种技术生产出不易溶解的固定化小球,依赖微生物密集程度高和活性强的特征,连续使用净化污水。
在经过固定化处理之后的微生物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即使是酸碱度比较高的环境。
在污水处理的时候能够实现固液分离,微生物还有比较强抵抗能力。
从技术分类来看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常用的固定化生物技术手段比较多,比如吸附法。
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研究中共价结合法是研究中的重点内容,该技术的运用对固定化载体材料造成的影响比较大,需要在使用的时候有很好的把控能力。
2.水污染治理现状2.1人口密集污染水源较多我国多数城市,人口集中,对水源的需求比较大,同样也是水污染严重的区域。
人们生活环境存在污染的同时、生活场所也被严重污染。
微生物与生活引言:微生物是指无法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在生物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分析微生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涉及食品生产安全、环境保护、健康医疗、生物技术和能源开发等方面。
概述: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环境中。
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们的特性和作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正文内容:一、食品生产安全1.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如发酵、酿造、奶酪制作等。
a.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如酵母菌和乳酸菌,提高食品品质。
b.利用微生物制作食品可以降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2.微生物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如快速检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微生物。
a.多种快速检测技术的出现提高了食品安全的可控性。
b.基于微生物特异性的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致病菌。
二、环境保护1.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作用:如土壤修复、水体处理等。
a.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污染物,降低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程度。
b.微生物的活性能够促进土壤和水体的循环和再生。
2.微生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如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
a.微生物参与了各种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能量的转化与储存。
b.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氮、磷、硫等元素的转换。
三、健康医疗1.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如肠道菌群和免疫调节。
a.肠道菌群对人体免疫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b.微生物在免疫系统上的研究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2.微生物在抗生素研发和治疗中的应用:如益生菌和抗菌剂。
a.益生菌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力。
b.抗菌剂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治疗细菌感染。
四、生物技术1.微生物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如重组蛋白生产和基因治疗等。
a.微生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可以用于合成人类所需的蛋白。
b.利用微生物进行基因治疗可以有效矫正遗传性疾病。
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与检测方法摘要:食品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人类健康.根据WHO统计,全球每年有近15亿人感染食源性疾病,其中70%是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根据各医院临床检验和检验检疫部门的统计,在这些微生物中最常见的主要是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志贺氏菌等因食源性微生物污染,我国出口食品多次在国外发生退货销毁事件,不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损害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因此加强食品中致病微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致病微生物的来源与控制方法1.1采前管理生长环境对果蔬在生长期间有着重要影响。
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土地状况、有机肥使用、灌溉方式及水源等几个方面。
土地状况:来自几年内饲养过牲畜或曾经放过牧的土地中的灌溉水源极易引入病原细菌。
某些细菌能在土壤中存活数月甚至数年,如Salmonella(沙门氏菌)和Listeria(李斯特氏菌)在用来农田灌溉的污水污泥中能存活数月(Robert,1999)。
另外,洪水流经的区域会对良田和下游水域造成污染,应该对其进行灭菌或消毒处理后再使用。
控制果蔬在生长期间受病源污染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免使用近期圈养过或放牧过家畜和发过大洪水的土地。
这对货架期短的速食果蔬产品更为重要。
有机肥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含有来自牲畜或人粪便中的致病细菌,应使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完全腐熟的有机肥不含有致病微生物。
另外,,腐熟的池塘污泥不能作为肥料施用,因为其中可能含有病原体并且含有重金属污染。
灌溉方式与水源:自然的地表水如峡谷、湖泊、池塘的水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有利于病原体的滋生与繁殖,用作灌溉水前需检测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存在是灌溉水是否受粪便污染的指标。
地下水不易滋生病原体,但需要进行重金属与农药残留分析。
另外,过度灌溉比滴灌和喷灌更容易扩大病原菌或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果蔬的污染,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水直接喷灌也易污染果蔬产品。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论文怎么写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摘要: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
虽然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认识到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好处,不要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人类就能够在这微生物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下去。
关键字:微生物、人类,祸、福在说明微生物与人类之前,我们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微生物。
不了解何为微生物又从何谈微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呢?微生物主要是由一群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生物所构成的,其种类之繁多,数目之庞大,超乎我们的相像。
目前,微生物大致分类为细菌、真菌(包含酵母菌和微菌)、藻类和俗称为寄生虫的原虫和蠕虫。
病毒是一种只能在活的生物细胞中复制的简单有机体,严格说来并不能视为一种生物,不过,也被归属于微生物。
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了战争。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
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用。
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
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因为如结核菌、细菌性肺炎、败血症、梅毒、淋病和其他细菌性传染病慢慢被征服了。
但是,正是由于这些抗菌素类药物有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人们大多数认为,不管患了什么病,总是认为多吃点抗菌素药物好,这就导致了以下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抗菌素的作用只是抑制或削弱病原菌的活动,人最终还得靠机体本身来彻底战胜病原菌。
长期使用某种抗菌素,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变异品种,从而使抗菌素失去它特有的效用。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111班罗赛云【1131240125】【摘要】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也是人类世代相传的生存条件和生产条件,是我们的生命线。
然而,土壤污染已成为世界性问题,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也相当严峻;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
目前,土壤污染的修复方法中以生物修复效果较好,其中微生物修复在土壤污染净化、修复中显示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该文以土壤污染中的重金属污染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综述了微生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微生物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前景。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微生物修复原理微生物修复技术一.引言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重金属加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其自然背景含量,并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重金属不能为土壤微生物分解,而易于积累、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甚至有的通过食物链以有害浓度在人体内蓄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根据农业部环保监测系统对全国24个省市,320个严重污染区约548万公顷土壤调查发现,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对全国粮食调查发现,重金属Pb,Cd,Hg,As超标率占10%。
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大多数微生物不能使之降解。
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污染土壤环境的重金属主要是指生物毒性显著的镉、汞、铅以及类金属砷,其次是指毒性一般的重金属铜、铬、镍、锌、钴、锡等,当前最引起人类关注的是汞、镉、铅、铬、砷等。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象已经十分严重,近10%的耕地和多数城市近郊农田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调查表明工矿企业的污水排放、污水灌溉、污泥、垃圾肥料、畜禽粪便以及化肥的大量使用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微生物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2012 年10 月25 日一、摘要: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研究和应用的潜力巨大。
本文在综合分析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含义、特点、标准类型及研究、行业发展状况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介绍了土壤生物肥力、及核心作用,展望了微生物肥料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二、关键词:微生物肥料固氮菌土壤肥力复合肥应用现状发展前景三、前言:微生物肥料又称生物肥料、菌肥、接种剂,是一类以微生物生命活动及其产物导致农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微生物活体制品。
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研究和应用的潜力巨大。
微生物能在保护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以及在农作物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已表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在人类面临能源危机、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压力下,为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应用微生物肥料是一条必由之路。
据2004年的统计,生物肥料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方面,如国家生态示范区、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等已成为肥料的主力军,其用量超过150万吨,约占我国生物肥料年产量的3o%,而这一数字还呈不断上升趋势。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人,微生物的作用和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将会更为突显。
本文在综合分析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含义、特点、标准类型及研究、行业发展状况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介绍了土壤生物肥力、微生物在土壤生物肥力形成和维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展望了微生物肥料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四、正文:微生物肥料(英文名称:microbial manure)由一种或数种有益微生物活细胞制备而成的肥料。
主要有根瘤菌剂、固氮菌剂、磷细菌剂、抗生菌剂、复合菌剂等。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微生物肥料制品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一方面从狭义上讲,仅仅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来促进植物吸收养分,提高产量、质量等(以研究的很彻底的根瘤菌为主);另一方面,一些微生物不仅从提高植物营养物的供应量,还可以分泌植物激素等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减少病虫害等(以PGPR菌肥为主)。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1-20 12学年第2学期《微生物工程》课程论文课程号:任课教师成绩正文谷氨酸发酵技术总结中文摘要:本文通过对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的基本概述、菌种选育、代谢控制、培养基优化、发酵过程控制及对现在工艺的改良等方面,对谷氨酸发酵技术的各个环节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论述,进行一次初步的总结。
关键词:温度敏感株代粮发酵培养基优化染菌的防治糖的流加1.基本概述:谷氨酸在食品工业、日用化妆品行业、医药卫生行业及农业上都有重要的应用。
我国的味精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消费水平较低,与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区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所以我国的谷氨酸发酵产业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谷氨酸的主要生产菌种有:(1)棒杆菌属:谷氨酸棒杆菌:生长素缺陷型、温度敏感型;北京棒杆菌;钝齿棒杆菌。
(2)短杆菌属:黄色短杆菌;天津短杆菌。
[1] 培养基的主要成分:碳源为豆饼,玉米浆;氮源除豆饼,玉米浆外还有尿素;生长因子为生物素。
谷氨酸的提取方法有:等电点结晶法,特殊沉淀法,离子交换法,溶剂萃取法,液膜萃取法等。
2.菌种选育:选育能够在工业生产中高产的菌种必须具备在高糖、高酸的培养基中能正常生长、代谢的能力,即在高渗透压的培养基中菌体的生长和谷氨酸的合成不受影响或影响很小(1)可通过诱变选育L-谷氨酸的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株,以解除自身的反馈抑制和反馈阻遏,增大L-谷氨酸积累量。
(2)增加L-谷氨酸的前体物的合成量,可通过如选育抗氟乙酸、氟化钠、氮丝氨酸、氟柠檬酸等突变株,以及强化CO2固定反应突变株使谷氨酸大量积累。
(3)选育强化能量代谢的突变株。
谷氨酸高产菌的 2 个显著特点是:α-酮戊二酸继续向下氧化的能力缺陷和乙醛酸循环弱,使能量代谢受阻;TCA循环前一阶段的代谢减慢。
强化能量代谢,可补救上述两点不足,使TCA循环前一段代谢加强,谷氨酸合成的速度加快。
(4)通过选育不能以L-谷氨酸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突变株,由于该突变株切断或减弱L-谷氨酸向下一步的代谢途径,从而L-谷氨酸能得到持续的积累。
微生物学在医学传染病方面的应用Microorganisms in the medical applic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学院:山西大学环境工程学院专业:环境工程姓名:XX指导老师:贾艳春微生物在医学传染病方面的应用XX 山西大学太原市 030013摘要: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的。
因此加强研究微生物学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传染致病的机理、免疫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技术和特异性防治措施等,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和与微生物有关的免疫性疾病,保障人类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微生物病毒性传染疾病、致病机理、医学病原微生物研究、防治措施Microorganisms in the medical applic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Abstract:microorganis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on human lead to the preval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In fifty percent of human diseases are caused by Viruses.Therefore strengthen research on microbiology and medicine related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biological character,infection of pathogenic mechanism,the basic theory of immunology,diagnose technology and specific protective measures,such as to achieve the control and elimin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the purpose of protection of human health. Key words:microbial viral infections,pathogenesis,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research of medicine,control measures.现如今,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
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学生:xx学号:xxx专业:xx学院:xx课程: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任课老师:zz摘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人类的生存依赖食物提供我们能源。
食品是否安全与我们有着巨大的关系,因此,了解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存在在世界上的各个角落,与人类是共生的关系。
如今微生物的应用已经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微生物、食品安全、原因、措施与对策、用处一、何谓微生物?微生物(microorganism),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今年来我国发生血燕事件,速冻饺子细菌超标事件,皮革奶,雨润烤鸭问题肉,速冻食品病菌门,山西老陈醋95%用醋精勾兑……等等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肠源性病毒感染以及经肠道感染的寄生虫病等。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暴发的定义是“两人或两人以上在进食同种食物后患相同疾病,通常是胃肠道疾病,经过调查确系食品所引发的”。
据统计,在食源性疾病中,由致病菌引发的食物中毒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根据报道,微生物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才是我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常见食物中毒的种类(按病原分类法):•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有毒动物植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品中毒类型:1)感染型食物中毒: 吃了含有大量活菌的食品,导致消化道感染;2)毒素型食物中毒: 细菌污染食品后繁殖产生毒素,从而导致中毒。
微生物间拮抗作用机制研究论文素材随着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微生物之间不仅存在协同共生的关系,还存在着拮抗作用。
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是指不同种微生物之间通过产生抑制物质或竞争资源等方式相互制约的现象。
这种拮抗作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间拮抗作用的机制,并提供一些相关论文素材供进一步研究使用。
1. 拮抗作用的定义和意义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是指不同微生物群体之间通过各种方式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或活性的现象。
这种拮抗作用的机制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持至关重要。
它可以降低微生物群落中某些微生物的数量,避免过度繁殖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2. 拮抗作用的机制2.1 干扰竞争机制干扰竞争是微生物间拮抗作用中常见的一种机制。
在这种机制中,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抑制物质或酶等方式,干扰其他种群的生长和代谢过程。
例如,某些细菌可以产生抗生素来抑制周围的细菌生长,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
2.2 空间竞争机制空间竞争是指微生物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竞争物理空间来排除其他种群的机制。
这种竞争包括附着表面、利用细胞外聚集物等方式。
空间竞争在土壤、水体等环境中广泛存在。
2.3 资源竞争机制资源竞争是指微生物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争夺有限的资源来竞争生存的机制。
这种竞争包括争夺营养物质、水分、光照等。
资源竞争是微生物间拮抗作用中最普遍且重要的机制之一。
3. 微生物拮抗作用的应用微生物拮抗作用在农业、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农业上,利用微生物拮抗作用可以替代或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实现绿色农业的目标。
在医学上,微生物拮抗作用可以用于控制和预防微生物感染,开发新型抗生素等。
4. 相关论文素材以下是一些关于微生物间拮抗作用机制研究的论文素材供参考使用:- 论文1:《微生物间的物质竞争与拮抗作用机制研究》- 论文2:《微生物间拮抗作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论文3:《微生物拮抗作用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与展望》- 论文4:《微生物拮抗作用与抑制物质研究进展》以上论文素材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间拮抗作用机制的参考文献,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策略初探论文双语针对人的语言能力,它的意思就是“会说两种语言的”,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条件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展交流的情景。
在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
随着生物学专业的开展,生物专业人才的逐渐国际化以及我国各院校展开与国际接轨,与国外的相关大学共同培养生物专业人才,生物学双语教学已经成为一个逐渐普遍的热点问题,而双语教学其实并不是两种语言的简单并列,它是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要努力使母语与外语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穿插、相互印证。
优秀的双语教师应能够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教学环境进展自由切换,这不仅需要很强的英语表达能力,还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历和熟练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依赖的是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
下面就几个方面来对双语教学中的相关策略问题展开讨论:1.注重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及课程设置。
目前高校双语教学课堂教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为“群体一承受”类型,如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少量运用个体一承受类。
而个体探究类、群体探究类那么占极少的比例。
固然,群体一承受型的学习模式可能利于学习者迅速有效地占有知识,但这种优势在知识时代日益开展的今天日显苍白。
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偏向大多属于高阶能力,强调的是自主和创造,而不是占有和顺从;强调是探究和开展,而不是承受和适应。
因此,课堂教学的变革走向,应是从承受型向探究型变革,化低投入型的、低阶思维能力的学习为高投入型、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
双语课程是双语教学开展的前提和本条件。
科学设置策略要求高校在开展双语教学时,首先应当科学地设置双语课程,选择在适合使用双语授课的科目中开展双语教学。
应该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专业、课程和内容都适宜开展双语教学,或者说不同专业、课程和内容使用双语教学的程度应该有所不同目。
微生物毕业论文微生物毕业论文微生物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微小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
对于微生物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科学的好奇心,更是为了应对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健康和环境问题。
在毕业论文中,我将探讨微生物的多个方面,从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到其在环境保护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
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它们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生存,从海洋深处到高温的温泉,甚至在极端的条件下,如极寒地区和高压环境。
微生物在地球上的数量是巨大的,其总生物量远远超过其他生物。
此外,微生物具有高度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有着不同的形态、代谢途径和生态功能。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参与了许多生态过程,如有机物的分解、氮循环和土壤形成等。
微生物还可以降解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减少环境污染的影响。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生物修复,通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来修复受到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除了环境保护,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微生物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感冒、肺炎和风疹等。
但是,微生物也可以用于治疗疾病。
例如,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化合物,可以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生产药物,如抗生素、疫苗和生物制剂等。
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和农业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微生物可以用于食品的发酵和保质期的延长。
例如,酵母菌可以用于面包和啤酒的发酵,乳酸菌可以用于制作酸奶和奶酪。
微生物还可以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土壤改良和植物保护。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固氮能力和生物肥料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
最后,我将讨论微生物研究的前景和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将不断深化。
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出现,如基因测序和单细胞分析,将为微生物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微生物在酿酒中的应用10生物技术1班 10102041001 蔡冠超摘要:微生物用于食品加工是人类利用微生物的最早、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利用微生物制造了种类繁多、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食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酒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酒行业也发展的越来迅速,各种类型的酒相继出现,利用微生物酿酒的技术也越来越显得重要。
所以,本文侧重探讨的是微生物在酿酒中的应用。
关键字:曲霉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糖化菌;乳酸菌1各种微生物在酿酒中的应用1. 1 曲霉菌在酿酒中的应用①红曲霉在酿酒过程中的应用:白酒香型的风格主要是由其中的酯类、高级醇、有机酸等微量成分及其比例关系和其协调性来定,尤其是酯类。
由于某些红曲霉具有较强的酯化己酸与乙醇为己酸乙酯能力,所以其在浓香型白酒中研究更多,应用也更为广泛,其利用方式有很多种。
可以用作酯化大曲、酯化液、粗酶制剂等[1]。
②米曲霉在酿酒过程中的应用:米曲霉具有较强的蛋白质分解能力,同时也具有糖化活力。
米曲霉繁殖和产酶的同时,产生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成分,为酵母提供营养来源,并生成有机酸、高级醇及酯类等成分;再者米曲霉产生的曲香及辅料的成分,作为酒的前体物质赋予酒以独特的风味[2]。
③黄曲霉在酿酒过程中的应用:黄曲霉产液化型淀粉酶的能力强,蛋白质分解能力仅次于米曲霉,并且它能分鬃DNA产力强,蛋白质分解能力仅次于米曲霉,并且它能分解DNA产生核苷酸。
1.2 枯草芽孢杆菌在酿酒中的应用酯类是具有芳香性气味的挥发性化合物,白酒中酯类主要以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丁酸乙酯、乳酸乙酯为主。
枯草芽孢杆菌生产出的白酒中己酸乙酯的含量显著降低。
因此应用时需考虑到其负面作用,搭配使用其他功能曲,例如:堆积发酵后添加酯化酶活力较高的大曲再入池发酵。
枯草芽孢杆菌生产出的酒样中乙醇含量降低。
对出酒率也有负面影响,应用时需要注意其用量。
【微生物论文】微生物论文参考文献微生物论文医学微生物学【1】【摘要】以本科预防医学专业55名学生为实施对象,进行了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初步探讨,通过学生自己选题、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实验、整理与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创新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1]。
要求医学院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还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造就满足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
为此,我们在2005级本科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初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作为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对象,将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安排在实验教学的最后一次进行,这样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的知识,并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对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有初步了解,为完成设计性实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2方法1.2.1讲座与分组实验前2周,带教教师先给学生讲授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如何进行设计性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分实验小组,每组4~6人,并推选一名学生担任实验组长。
1.2.2查阅文献资料,提出实验方案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检索、查阅文献资料与工具书,了解和掌握与实验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技术状况和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课题要求和实验室条件,提出具体的书面实验方案,主要包括:①实验题目;②实验目的与原理;③实验合作者;④实验动物与器材;⑤实验方法与步骤;⑥观察指标;⑦注意事项;⑧参考文献;⑨实验计划进度等。
1.2.3实验方案的讨论与确定教师认真审查学生拟定的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
微生物学及食品制造内容摘要:微生物及食品工业的关系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不断深入,微生物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中。
此论文叙述了微生物在食品制造工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生物代谢产物,生产工艺,发酵乳制品,酵母菌,酶引言: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来源和能量来源。
而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以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代谢类型多、代谢能力强、生长繁殖快、易培养、易变异、适应能力强,正是上述特性,使微生物及人类关系密切,几千年的人类生活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利用微生物制造食品或提高食品风味和防止微生物腐败食品的经验,至今理论上也已有很大的发展。
微生物及食品工业的关系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不断深入,微生物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中。
今天,基因工程、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发掘了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巨大潜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微生物有利的方面为食品工业服务,消除其有害影响,造福人类。
正文:一、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细菌的应用】1 食醋食醋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制造出来的一种酸性调味品。
它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人们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
在我国的中医药学中醋也有一定的用途。
全国各地生产的食醋品种较多。
著名的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四川麸醋、东北白醋、江浙玫瑰米醋、福建红曲醋等是食醋的代表品种。
食醋按加工方法可分为合成醋、酿造醋、再制醋三大类。
其中产量最大且及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酿造醋,原理:它是用粮食等淀粉质为原料,经微生物制曲、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等阶段酿制而成。
其主要成分除醋酸(3%~5%)外,还含有各种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维生素、醇和酯等营养成分及风味成分,具有独特的色、香、味。
它不仅是调味佳品,长期食用对身体健康也十分有益。
生产工艺:(1)原料目前酿醋生产用的主要原料有: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
粮谷类;如玉米、大米等。
粮食加工下脚料如碎米、麸皮、谷糠等。
二氧化碳的固定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化石燃料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旺盛,随着引发的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了温室效应的产生。
本文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及酶固定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以及对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
关键词:温室效应;微生物固定;酶固定;综合利用前言C02在大气和水中广泛存在,其含碳量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三大能源含碳量的10倍。
而且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生产以来,地球大气中C02的浓度一直在以每年1. 5 ppmV勺速度不断地攀升。
C02是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它直接导致了地球气温的上升及气候异常。
因此CO2乍为大气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应当作为温室气体削减与控制的重点,CO减排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气候变化国际控制委员会(IPCC)的估计,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引起冰川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干旱蔓延、作物生产率下降、动植物行为发生变异等自然灾害,热带雨林原田化、牧场化等。
一方面,如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废为宝,实现其分离回收与综合利用是摆在广大环境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二氧化碳作为地球上最丰富的碳资源,可转化为巨大的可再生资源。
现阶段,二氧化碳的资源化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且其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一.温室效应的产生以及危害温室效应(英文:Greenhouse gases),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CO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极其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温室效应主要带来了以下几种严重恶果:1.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美国科学家曾经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融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食品微生物论文2400字_食品微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食品微生物论文2400字(一):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影响因素和控制分析论文摘要:为了保证食品的卫生质量、预防出现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做好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可以从食物来源控制安全问题。
现如今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管理系统,但是还有一些隐患问题存在,亟待解决。
本文深入研究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影响因素,并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控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食品微生物检验人员的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影响因素;控制要点引言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工作对于食品安全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微生物如果离开了实验室,普通人肉眼根本无法看清楚,更不要说去辨别对身体是否有害。
为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必须要达到高质量、高水准,因此,政府部门和各个食品生产商都开始重视这一方面的问题,努力建设发展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系统机构,希望进入市场的食品都能够保证食用安全,从根本处解决问题。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概述各个检测工作人员都应该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能够有助于工作之间的默契配合,要学会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这个整体进行梳理,能够帮助自身更好地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以及特点。
1.食品微生物检验内涵我国的食品微生物检验主要有三个指标,分别是菌落总数、大肠菌数和致病菌,相应的指示菌落能够帮助微生物检验的观察,菌落在检验样品中不断地发生的变化和特征,工作人员应该在检验过程中,将样品中微生物的类别、数量多少以及菌落性质等等一系列数据记录清晰,这样能够帮助检测工作人员判断样品的受污染程度,进而快速高效率的判断食品在不同阶段时的不同状态的特性,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对被有害微生物污染过的食物进行处理,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本身。
2.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流程在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流程过程中,检测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根据颁发的相关检验标准,仔细完成样品的采集、样品送检、对样品进行处理、对样品进行检验和最后的制定报告以及提交报告一系列工作。
微生物学论文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微生物学论文
会计072 袁璐 0 微生物(microorganism简称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一般<)、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属
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在21世纪的生命科学的发展中,微生物更是发挥了无可争辩的关键作用。
在整个生物界中,各种生物体形的大小相差十分悬殊,微生物由于其形体都极其微小,因而导致了一系列与之密切相关的五大共性特征:1. 体积小,面积大。
这有效地增强了微生物的信息沟通能力,并由此产生其余四个共性特征。
2. 吸收多,转化快。
这个特性为微生物的高速生长繁殖和合成大量代谢产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3. 生长旺,繁殖快。
它使得对生物学理论的研究周期大为缩短,空间减小,经费降低,效率提高。
4. 适应强,易变异。
微生物对地球上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堪称生物界之最,其有益的变异后代可以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 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的种类多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物种的多样性,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微生物的分布广,种类多这一特点,为人类在新世纪中进一步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既然微生物有如此的五大共性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微生物必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常吃的酱腌菜,腐乳,米酒都是粮食用微生物加工后的产物;真菌类的灵芝,虫草可以治病,银耳、木耳、蘑菇、平菇是,美味佳肴,它们都属于微生物。
再如微生物在工业上用于酿酒,生产调味品、酶制剂、有机酸等;在医药卫生上用微生物生产的抗菌素、生化药品,以及制成疫苗等等,在对人类的健康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农业上根瘤菌剂大大提高了豆科作物的产量,用微生物防止害虫,既杀虫又安全;在现在的能源开发,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上微生物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到20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DNA功能的阐明,中心法则的提出,遗传工程的提出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现,微生物充当着重要的研究主角。
由此可见,微生物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对人类有着重要贡献的同时,也有许多微生物对人类产生着毒害作用,有害微生物在合适环境条件下会迅速生长繁殖,并通过接触传播疾病,影
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
食源性疾病指的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一大主要因素,沙门氏菌、霍乱、肠出血性人肠杆菌感染、甲型肝炎等食源性疾病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均有暴发流行。
沙门菌病在许多国家都是主要的问题。
沙门菌病属细菌引起,症状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
引起沙门菌病爆发的食物有鸡蛋、家禽和其他肉类。
弧菌病广泛传播,它是由某些弧状菌属细菌引起的,弧菌病严重的健康影响包括剧烈的腹痛、发热和腹泻,引起这种食源性疾病的食物主要有生牛奶、生的或没有完全加工成熟的禽肉和饮水。
由肠出血型大肠杆菌和利斯特菌引起的食源性传染病,是过去几十年中爆发的重要食源性疾病,虽然这些传染病的影响范围相对较窄,但是这些病是严重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致病大肠杆菌可产生强烈的细胞毒素,在大肠引起肠出血性传染病,导致血样腹泻,或可产生危及生命的如肾脏损伤等并发症。
大肠杆菌发作主要与牛肉、抱子甘蓝、莴苣和果汁有关。
利斯特菌病是由利斯特菌属细菌引起的,后果是导致脑膜炎。
许多类食物都可引起利斯特菌感染,经常是长期冷冻的食物使其爆发。
霍乱是发展中国家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这种疾病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水和污染的食物是感染的载体。
许多食物包括大米、蔬菜、粟米粥和各种海产品都可造成霍乱的爆发。
症状有腹痛、呕吐和大量的水样腹泻,如果不补充盐水,可导致严重脱水和死亡。
不仅是致病菌,食源性病毒,自然产生的毒素都能产生食源性疾病。
由此可见微生物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在看到微生物能够致病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微生物有益的一面。
有害的治病微生物我们可以利用其有益的代谢产物抗生素等,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疫苗等,人体内大量并存的微生物也靠着其相互作用的机制维持的人体代谢系统的平衡,不难看出,微生物都是可以利用的,在生命科学的领域中更是不可思议的。
在目前已对少数微生物构建遗传物理图谱的基础上,将会全面展开微生物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的研究。
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必将明显的促进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和包括比较生物学、分子进化学和分子生态学在内的生物学研究新时代的到来。
如今,人类在不断地利用各种手段利用微生物,但是我们不能违反生命世界的普遍规律。
在人类发展的数百万年中,曾经为违背普遍规律而付出过惨重的代价,人类已渐渐意识到,对自然界的每一次征服,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微生物是一个人类还远未了解的生命类群,如
何与拥有着大量微生物存在自然界协调发展,以更好地利用和抗御它们,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