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实例
- 格式:pdf
- 大小:149.76 KB
- 文档页数:2
斑点叉尾鮰(钳鱼)以及鮰科鱼类肠道败血症及其防控措施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专注水产,深耕养鱼第一线,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
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本号是重庆永川水花渔业会社--西南渔业网"水花鱼"公众号的姊妹兄弟号,敬请关注"养鱼第一线"!家鱼及常规鱼的水花育苗饲养顽固难治的鱼类红嘴烂嘴烂身病常见两种鱼类烂鳃病的辨别与防治简说中科3号鲫鱼和中科5号鲫鱼鱼苗白头白嘴病的发病主因低温赤皮水霉病及防治药物选择生石灰(氧化钙)与水产养殖瘦身鱼养殖现状问题及关键技术简析鱼类“白露瘟”及防控简析鳃霉病及其防控建议疑难杂症鱼病:鱼类败血症鱼塘泡沫的产生原理及应对蓝藻的前世今生和来龙去脉水锈发生原理及其应对办法水产渔用十四种杀虫药驱虫剂渔药中毒(或投毒)及其解救措施鲫鱼出血型暴发性鱼病的治疗预测鱼类可能浮头及解救措施水产投入品要正确认识理解运用说一下工厂化和循环水养殖使用生物制剂调水缺氧时不用科学增氧与开机增氧十八原则水产养殖与施肥方法与技巧水体四个常用指标及调合方法鱼类赤皮病(受伤病)的诊治防控养殖行业“智商税”套路多!分析鱼在水面跳跃不安的原因增氧机的应用数据及其配置安装鱼类厌食或者食欲不振原因分析鱼体表有石蜡样增生物的痘疮病鱼类疖疮病——红肿脓疱生疮溃烂清塘消毒:清塘方式和清塘药剂鱼身上红斑:最难对付的锚头蚤斑点叉尾鮰,该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又称沟鲶,但不是现在四川地区说的"沟鲶"(四川指称的沟鲶是一种杂交小鲶鱼),因斑点叉尾鮰这个称呼有点拗口,民间便将斑点叉尾鮰俗称为钳鱼,称呼钳鱼是因为叉尾鮰的尾鳍大而形如钳子之故。
斑点叉尾鮰属于鲶形目、鮰科鱼类,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肉质上乘等优点。
叉尾鮰鱼自1985年从美国引进原种进行驯化,于1989年繁育成功,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现今出现近亲繁育严重,导致难治病疫频发,是目前最难的一个事情,阻碍了斑点叉尾鮰的普及推广,目前当数斑点叉尾鮰肠道(型)败血症最为顽固暴发和流行,被列为三类动物疫病,需特意慎之。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技术1.1出血性腐败症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症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凸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
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方法: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
(1)使用2ppm的土霉素溶液泼洒。
(2)每千克鱼每天用大蒜0.5kg、食盐O.1kg拌进饵料连续投喂5d。
1.2肠道败血症(爱德华氏病)病原:爱德华氏菌。
症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
在10~15d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人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
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
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防治方法:在发病季节,使用稳定性二氧化氯(浓度为O.3mg/L)或聚维酮碘溶液(浓度为lmg/L)全池泼洒,同时,每50kg饵料每日拌人土霉素250g和大蒜素100g,或拌入氟苯尼考,连续投喂5~7d。
用内服药前,需停食一天,药饵饵料量减半。
1.3柱状病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
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
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
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
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
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
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防治方法:(1)用1%~3%的食盐水水浴至鱼有不安状。
(2)用磺胺类药物,每千克鱼用药200mg拌人饵料投喂。
1.4烂尾病病原:初步确定为是嗜水气单胞菌.症状:病鱼游动缓慢,摄食减少,常游于岸边。
初期尾柄部皮肤变白,失去粘液,肌肉红肿继而尾鳍末梢腐烂,鳍条间组织破坏,尾柄肌肉溃烂脱落,尾部骨骼外露,可发生死亡。
这种疾病主要发生于6.0~15.0cm的鱼种,发病季节多为春末夏初,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斑点叉尾 出血病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影响。
这种疾病目前全年均可发生,流行的适宜温度为28~30℃。
水温在25℃以上会突然发生较高的死亡率,在28℃时14天内的死亡率高达90%。
特别是在鱼苗阶段,出血病的影响非常大,一旦发病可能会引起鱼苗的大量死亡。
细菌感染后会导致鱼体出现充血、出血、肌肉腐烂、内脏受损等症状,从而影响斑点叉尾 的生长和生存。
同时,这种疾病也可能会对水体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而这些药物可能对环境产生副作用。
通过对养殖案例中出现的疾病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养殖户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种疾病的防控方法,并据此制定更为全面和有效的疾病防控措施。
这对于保障养殖动物的健康、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总结了一起斑点叉尾 出血病的发生情况和治疗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塘口基本情况2023年4月上海海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发生斑点叉尾 出血病,发病鱼塘46亩,平均水深2米,养殖密度900尾/亩,搭配少许花白鲢。
发病鱼头部和背鳍下方黏液分泌异常形成创伤,各鳍条基部明显出血,背鳍和胸鳍都呈现出血现象,鳃正常,肛门红肿。
解剖可见肝脏呈脂肪肝,胃部溃疡、出血。
二、治疗方案黏液分泌异常一般是多维缺失,有创伤则须消毒,有炎症须拌服抗生素。
基于此采取的措施一是外泼碘制剂消毒,隔天再用有机酸+多维;二是内服,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和胃部溃疡出血情况,拌服盐酸多西环素+硫酸新霉素。
三、治疗效果通过系列操作,第3天损鱼数量减少60%,第4天只有25尾,第5天只有6尾,第6天无死鱼情况发生。
四、小结和思考海丰3区24#塘发现出血病后,按照经验用药,选择使用氟苯尼考拌服进行治疗。
最初3天损失的鱼并没有明显增加,以为这种治疗方案是有效的。
到了第4天,损失的鱼数量增加了50%,病情并未得到控制。
为了找出合适的治疗方案,撒网打样进行药敏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盐酸多西环素是对这种出血病敏感的抗生素,而以往常用的氟苯尼考这次并不敏感。
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病病原:鮰爱德华氏菌症状:病鱼游动迟缓,时有头向上,尾向下呈垂直飘浮状态。
腹部肿胀,有淡色小血斑、突眼、大多半成鱼和亲鱼头顶部出现一条隆起瘤状物,溃破后,露出头骨,鳃丝严重贫血、腹腔内含腹水,全肠充血,肝、肾肿大并呈暗红色,严重时肝脏溃疡出现蜂窝状空洞,鳔外壁有血丝。
防治方法: 1、在捕捞、运输、放养的过程中勿让鱼体受伤,在放养行进行消毒;2、改水:水质解毒保护剂500-1000g/亩;3、外用:鱼用出血停10-15ml 米/亩(鱼水宁2 00-250ml)、第二代菌毒清100g米 /亩;4、内服:聚维酮碘【或肠鳃康】+排毒护肝散 +五黄粉 +黄芪多糖;斑点叉尾鮰养殖出血性腐败症的防治技术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板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少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下颌出血,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黏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
此病在养殖高温季节发病率较高,危害严重且不易控制、疗程长。
防治方法:使用 50 毫克 /升的生石灰或 1 毫克 /升的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续2~ 3 天。
同时按 25 毫克 /千克鱼体重的用药量,将盐酸土霉素拌和在饲猜中,连续投喂 5~7 天。
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及其防治技术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是由鮰疱疹病毒I 型感染惹起斑点叉尾鮰的鱼苗、鱼种大量死亡一种鱼病。
因为其迸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在近期南方普降暴雨,气温高升傲,关于该病的防治不可以不以为然。
病原:鮰疱疹病毒 I 型,属疱疹病毒科,通称斑点叉尾鮰病毒(CCV) 。
病毒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 30℃。
25℃时,病毒在池水中能生计2 天,在曝过气的自来水中生活 11 天; 4℃时,病毒在池水中能存活近 1 个月,在曝过气的自来水中生活近 2 个月;病毒在池底淤泥中快速失活。
叉尾鮰疾病防治昨天去看了一家养斑点叉尾鮰鱼的,鱼是从乌江拆网箱拉回来的,因为长途运输,损失了有几千斤鱼,后来经过陆续用药,控制了死鱼。
一周前,早上缺氧浮头后就陆续出现死鱼,刚开始死亡量不大,但温度一升高,突然死亡量就加大了,且现在叉尾鮰价格上涨,老板一下就乱了。
问了一通下来,有说用原粉的,有说用这种药的,有说用那种药的,其实这个时候,最怕的就是老板中途换药,确定了用药方案,药效肯定是要几天才见效的,最怕用药后今天死亡没减少换一种药,明天还没有减少又换。
1、斑点叉尾鮰最难治的就是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 ,病鱼症状:病鱼垂直悬浮于水中。
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大,解剖可见腹水。
鳃丝发白,眼球突出。
解剖后肝,脾,肾有出血斑。
解剖肠道无食物。
水温30度左右易发生。
针对体长14厘米以下的叉尾鮰苗种易出现。
2、嗜水气单孢菌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
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3、爱德华氏菌病病原:爱德华氏菌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
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
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
4、柱状病病原:柱状屈桡杆菌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
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
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
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
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
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
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平时叉尾鮰容易出现上图中的“套肠病”:该病的病原有两种认识,最早是四川农大的汪开毓教授认为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引起,然后华中农大的陈昌福博士认为是爱德华氏菌引起,包括“一点红”,其实都是由同一病菌引起,只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而矣。
临床症状 患病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毫米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
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悬挂于水中,有时呈痉挛式螺旋游动,继而死亡。
因鮰鱼规格和个体免疫力等差异,鮰类肠败血症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表现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形式。
急性型 死亡率高,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
病鱼停止摄食,游动缓慢,离群独游,或头朝上悬挂水中;患病鮰鱼体表出现褪色斑,腹部肿胀,眼球突出,鳃丝发白,有淤血,鳃盖、腹部、下颌和鳍条基部充血,肛门红肿;解剖可见,腹腔有带血腹水,肝脏有淤血斑,脾、肾呈紫黑色,肠壁严重充血,肠道充气或者充满黄色黏液,有时还伴随有套肠出现。
慢性感染 主要表现为“头穿孔”,鮰爱德华菌通过鼻根的嗅觉囊,到达脑部,在脑部形成肉芽肿性炎症。
病鱼精神萎靡,有时呈痉挛式的螺旋状游动,头部两眼之间有个空洞性的病灶,严重时可直接看到脑组织。
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1.改善养殖环境,保持水温稳定,避免剧烈操作,投喂优质饲料等可预防鮰类肠败血症发生。
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以增强鮰鱼对鮰类肠败血症的抵抗力。
在发病期间适当减少饲料投喂也能明显降低鮰类肠败血症的发病率。
在鮰类肠败血症发病温度的窗口期(22~28℃)尽量避免用硫酸铜去抑制藻类和杀寄生虫,因为硫酸铜可能导致鮰鱼体内的免疫抑制作用。
对于已发病池塘,应及时清塘,去淤泥。
存活斑点叉尾鮰隔离养殖,病鱼、死鱼等应作深埋处理。
2.在疾病流行季节,在饲料中添加天然植物药物,如大黄、板蓝根、黄芪、鱼腥草等,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将植物药物粉碎至60~80目,按照每公斤鱼体0.5~0.8克的剂量称取药物,开水浸泡20~30分钟后,拌饲料投喂。
3.免疫预防效果显著。
在投放鱼苗或鱼种前,使用灭活疫苗浸泡或口服免疫预防鮰类肠败血症效果显著。
(二)治疗方法 1.内服抗生素药物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时(任选一种即可),每公斤鱼体重0.1克,拌饲料投喂,连服3~4天即可; 2.内服氟苯尼考时,每公斤鱼体重0.05克,拌饲料投喂,连喂3~4天即可;使用抗生素时,注意要交叉用药或进行耐药性检测指导用药。
斑点叉尾鮰肠型败血症治疗一例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7年第17期2017年4月11日,我县白莲河水库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患细菌性肠型败血症,部分病鱼出现肠套叠症状,死亡率达33%,日死亡鮰鱼最高达8000多kg。
经过两周的综合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4月11日养殖户送检症状典型病死斑点叉尾鮰两尾,体重分别为550g、1140g,经对病鱼体表和鳃组织黏液镜检,未检出寄生虫。
病鱼体表黏液多,下颌、肛门轻度充血,腹部膨胀、眼球突出。
解剖可见腹腔内大量淡黄色腹水流出,肠胃内无食、局部充血并有较多乳白色黏液,肝、鳃组织贫血。
初步诊断为鮰鱼肠型败血症病。
经了解当时存箱鮰鱼约15万kg,规格0.25-1.5kg/尾,存箱密度为70-87kg/m2,共50口网箱。
发病前日投饵量1000kg,但此时己有少数鮰鱼(约占8%)体表出现不规则块状溃疡,病灶大小约5mm×7mm、9mm×12mm,发病初期部分病鱼集群于网箱一侧,躁动、浮游,并有少数病鱼集群游动,缓慢无力,开始每天死亡30-50尾、3-4天后日死亡量增加到150尾。
4月15日笔者到网箱养殖现场对发病情况作进一步了解,对多尾发病鮰鱼解剖,其症状与上述相近。
4月16日-4月20日出现发病鮰鱼大量死亡,经对多数病死鱼解剖发现,死于肠套叠症状的鮰鱼大约占死亡鮰鱼的20%左右。
治疗措施:首先减少饲料投喂量,外泼消毒剂杀灭环境病原,控制传播,口服抗生素和多维,具体方法如下:每天早晚两次向网箱内及网箱周边水域泼洒含量10%的聚维酮碘,连续使用3天。
从4月15日开始,氟苯尼考每千克鱼体重14mg、多维每千克鱼体重2mg内服。
用药三天,治疗情况没有得到改善。
病死鱼数量达到最高,占到总死亡数量的55%,预计死亡2.75万kg。
从4月21日开始,改氟苯尼考为恩诺沙星,每天用含量5%的恩诺沙星875g,剂量为平均每千克鱼体重每天7.3mg,连续投喂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