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找切入点,上好阅读课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巧用教学智慧轻松突破难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难点就好比一块难啃的骨头。
骨头味美且营养丰富,很有嚼劲,但很难啃,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这就好比阅读教学中的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精魂所在,或曲径通幽、含蓄隽永,或睿智深刻,催人警醒,或激情澎湃,萦绕于心,但在课堂上要带领学生真正品悟出其中的“滋味”,确实有点棘手。
故有些教师在此环节上作了简单化处理:把教参上的分析照搬给学生,学生一字不落地记在书上,然后加以背诵。
如果教师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势必会停滞不前,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那么,又该如何处理这块“难啃的骨头”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文本的难点,教师对难点的通透领悟是前提。
这也许难度不大,但教学难点的成功突破,其标志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读透难点。
这里就涉及到教学设计的问题,巧妙的教学设计,能准确找到突破口,轻松化解难点。
那么又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没有万能的公式可套用,没有固定的准则可依据,唯一可依的就是文本和学生,读透了文本,摸清了学情,再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
以下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介绍几种突破难点的方法:词突破难点的表达方式通常是抒情、议论,且常常是文章的关键句,意蕴丰富,含义深刻,对理解文章主旨起到决定性作用。
正因为是难句,故教师教起来也往往捉襟见肘。
笔者认为,在进行难句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难句中的关键词为突破口,关键词的含义搞懂了,整句话的理解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以教学贾平凹的《月迹》为例。
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就是理解“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的含义,笔者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理解“印章”,又具体安排了三个小问题:①什么是印章?②你在哪些场合见过要使用印章?③印章的作用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是主问题,前两个问题为第三个问题作铺垫。
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很轻松地得出了“印章起着证明作用”的结论。
其次,理解“无边无际的天空”的喻体。
把握目标上好阅读指导课【摘要】本文以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为切入点,寻求提高阅读课实效性的建议,强调了朗读、师生文本对话以及时代和文化积累对于阅读指导课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学目标阅读朗读对话积累要想上好小学阅读指导课,先要明确阅读的性质和阅读教学的目标。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而小学阅读教学的具体目标则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进行了具体划分,但是总观其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一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感受作品中的语言、人物形象,领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三是学习文章中的描写、说明等方法。
明确了阅读的性质和教学的基本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重视朗读指导,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
,坚持用普通话读每一个音节的声、韵、调,发音清楚响亮。
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要做到这一点,朗读时必须眼到、心到、口到,精神集中,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和多音字,必须先正确认读,防止读错。
朗读先慢点儿,读得比较熟练了,再加快速度。
,朗读还应当流利。
坚持不中断朗读,不读破句子,其速度要接近平常说话的速度。
要做到朗读流利,关键在于扩大视读广度,即一眼能看到一个词组,把一个句子分成几个单位连续的读出来,朗读就会比较流利。
例如:《金色的鱼钩》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可以这样读:在这个 /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 /灿烂的 /金色的光芒。
流利的基础上,还要读得感情真挚。
要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读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
理解课文是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描写的是首都人民自发聚集在长安街两旁,送别总理的场面,表达了人民对总理逝世而悲痛的心情,文章从对总理生前典型事例的回忆表达怀念之情。
巧用目录,读儿童故事 ——二年级下册《七色花》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范文丽发布时间:2023-05-29T09:06:36.439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6期作者:范文丽[导读] 本文针对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七色花》这本儿童故事,通过巧妙运用目录,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阅读教学方案。
该方案以目录为主线索,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课前热身”、“细节观察”、“情感体验”、“阅读理解”、“文本应用”和“课后拓展”。
每个部分都有具体的教学活动与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本书,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通过实践,本文证明了巧用目录在阅读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南平实验小学摘要:本文针对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七色花》这本儿童故事,通过巧妙运用目录,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阅读教学方案。
该方案以目录为主线索,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课前热身”、“细节观察”、“情感体验”、“阅读理解”、“文本应用”和“课后拓展”。
每个部分都有具体的教学活动与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本书,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通过实践,本文证明了巧用目录在阅读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巧用目录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在小学二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儿童故事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七色花》这本书不仅讲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小女孩的成长经历,还让读者感受到了爱、友情与勇气的力量[1]。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巧妙运用目录,设计一套完整的《七色花》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案,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本书。
通过本文的介绍与实践,相信教师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阅读兴趣。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巧用目录的重要性目录作为一本书的“脉络”,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能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巧用目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目录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要上好阅读课,文本细读是基础”。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面对一篇教材,只是凭依一般化的教学目标、零星的课前提示和几道课后练习这样一些“蛛丝马迹”进行“臆断”来设计教学,从而造成教学内容处理上的”僵化”“呆化…随意性”等问题。
那么,如何贴近文本的意蕴,同时又能发展主体的创造力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寻找文本细读的切入点,作了如下尝试。
口水英一、找寻“文本”的敏感——推敲文字教师在进入文本时,一定要去教参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让自己的精神胸怀敞开再敞开。
这样敞开就是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包括每~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个标点符号的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
例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段描述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粗略一读,你会觉得本段文字表述得生动准确:形态各异、茹毛饮血、轻盈、敏捷、滑翔…一还运用了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反复细读,你就会发现这里潜伏了一条恐龙演化的线索:第一种恐龙一庞大的家族一猎食性恐龙一树栖恐龙一飞向蓝天。
如果能围绕这条线索展开教学设计,那么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对文字、文法的烦琐分析中。
再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段中有这么一个词语:“早先有过”。
初次读文对这个词没有较大的感受,一般会关注“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等描写。
反复阅读全文后,觉得抓住了开头的这个词,其实便抓住了本文的基调—-伤感,为曾经拥有而备感惋惜。
“文本细读”不同于传统的“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意味着教师在细读文本之前,已经有一个先在的限定:文本是“教材”,文本已经被异化、窄化、浅化为“教材”,教师能读出的不过是文本作为教材的“教学重点”“教学难课堂新探点“‘教学特点”和“教学疑点”。
文本细读则不同,在文本细读者的眼里,文本是有生命灵性的,是独立存在的,需要解读者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去激活、去点燃。
因此,教师的文本细读应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
找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摘要: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古语云:“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
”一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如何做到高效,课前精心预设,找准切入点,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至关重要。
关键词:切入点关键句提纲挈领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91-01教师利用教材来引导学生,学生凭借教材来学习知识,获得能力。
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古语云:“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
”一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如何做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精心预设至关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如何才能做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文本呢?世界著名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即应该有那么一个集各种光线于一处,从而又发射各种光线的地方。
”我们教师平时备课时,若能研透教材,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就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达到科学、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要求。
那么,阅读文章的关键“一发”在哪里?又如何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做法。
1 聚焦课题,层层生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
利用课题来组织教学主线可以突出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成吉思汗和鹰》一文时,笔者就紧紧围绕课题来展开教学。
上课伊始,笔者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学生质疑“成吉思汗和鹰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之后,笔者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这是个浅表笼统的问题,通过初读就能迎刃而解;紧接着,笔者又把课题中的“和”擦掉,并进一步深入提问:“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一两个字来概括成吉思汗和鹰的关系?”学生经过一番思索,用“救”和“杀”两个字来概括,即“鹰救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杀鹰”,学到这里,学生已经把握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此时,笔者再次发问:“此时,你的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学生也进一步质疑:“鹰是怎么救成吉思汗的?成吉思汗为什么要杀鹰?”笔者再围绕着这两个问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学生深入地理解了鹰的忠诚和成吉思汗的悔恨,深刻的教训自然也铭记于心。
巧妙切入,让小说阅读灵动起来展文国【摘要】小说教学,一般都是死死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不放,最后将文章的主旨硬塞给学生。
要想让小说阅读的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真正地会学、乐学,教师就应该巧妙地选取切入点,并围绕切入点设计出有序的问题或活动,才能让小说的阅读灵动起来。
【期刊名称】《作文教学研究》【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2页(P112-113)【关键词】小说阅读;小说教学;学生;文章;课堂;会学;乐学;教师【作者】展文国【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33小说教学,一般都是死死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不放,最后将文章的主旨硬塞给学生。
要想让小说阅读的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真正地会学、乐学,教师就应该巧妙地选取切入点,并围绕切入点设计出有序的问题或活动,才能让小说的阅读灵动起来。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选准切入点呢?小说中的有些关键词往往是小说主题的聚焦点,或是人物性格特征的集中体现,或是环境描写的着力点,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抓住这个关键点,就能顺利地把握文章的重点,激活全篇文章的学习。
这些关键词可以是一些不起眼的词语,可以是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也可以是在教师引导下,根据情节安排或人物刻画的语句仔细挖掘出来的关键词。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也是一篇老课文,一直作为经典文章被选入初中课本。
小说篇幅过长,内容较多,同时,作品所反映的主题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现实很远。
在一次省级听课中,翔宇宝应实验初中的杨老师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课文中有很多的语句都直接含有“半”字,有些内容也暗含着“半”字,而这些语句和内容直接勾画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杨老师就紧扣“半”字,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与孔乙己有关的含有“半”字的语句和暗含“半”字的内容。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经过梳理、总结,学生很快感知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
巧找切入点,上好阅读课
摘要: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一直以来是广大教师潜心研究的重要领域。
我觉得阅读课要上好,切入点的确定很重要。
可以说切入点选择得好能使师生的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可以从文本中寻找切入点,比如文章的题目、中心句、关键词、线索等;也可以从文本以外寻找切入点,比如插图、课后练习等;当然也可以从别的角度确立切入点,如多媒体的方法、从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地方切入等。
关键词:阅读课;切入点
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其中渗透着识字、语言积累、品德教育、情感熏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培养等许多方面目标的实现。
但想要上好阅读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得一位教师上二年级下册的《三个儿子》一课,一开课老师以文章最后一段老爷爷的话为切入点,问学生:“明明文章题目中是‘三个儿子’,可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呢?”此时学生已预习过课文了,于是有学生举手说:“因为只有第三个儿子知道孝顺母亲,所以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听到这里老师哑然,接着只好尴尬地说:“你们都已经知道了,我还上什么课呀?”老师切入点的选择没有把握住学生的能力,结果一位优秀的学生代替了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阅读、讨论、探究、感悟文章的过程,学生在这堂课上的收获就是现成的答案,而老师后面的教学过
程也成了走过场。
那什么是切入点呢?有人说是“上课前的开场白”;有人说是“最触动自己的一个词或者一句话”。
我的理解是能引发学生触及作者情感的一道“门”,找到这个“门”,教师就可以顺势而导,学生就能进入课文的情境中,顺着作者的“情感历程”感受语言的魅力。
这道门无疑成为点燃学生的探索、发现、创造激情的“导火索”,也就是解读作品的切入点。
有了这个切入点的引导,教师、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才会在作品所营造的境界里,产生强烈的共鸣,阅读的人文力量也才能得以充分展现。
那么怎样才能找准一篇文章阅读的切入点呢?我觉得确立这个切入点有赖于教师所获得的阅读感悟和本身的鉴赏能力。
教师还要吃透教材,全面把握教材。
切入点的选择也有赖于教师对学生阅读感受的尊重和阅读潜能的开发。
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现状、能力水平等都要有所把握,因为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另外,切入点的选择必须紧扣课文中心,总揽全篇,必须紧扣本节课的中心任务,同时切入点必须新鲜独特,才能引人入胜。
那我们从哪里去找一篇文章的切入点呢?
一、在文本中寻找切入点
1.从题目入手找切入点
有些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精髓和重点,这种情况下把题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能引出文章的关键词句。
教师从这个“切入点”入手,找准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就能找到教学的突破口。
尤
其是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能达到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节约时间精力的效果。
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就可以从题目入手,把父母对“我”的评价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通过让学生找巴迪听了父母的评价后反应的重点词句,进而理解父母的评价尽管截然相反,但都是对巴迪的爱。
2.以总起句或总结句为切入点
一篇文章的总起句或总结句中往往包含着作者的写作目标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以此为切入点可以引领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有效阅读和探究,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学习的重点。
3.以文章的线索为切入点
线索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
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能加深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内容的理解。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只要抓住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为切入点,再层层深入地进行剖析。
两次去分别看到了什么,又抓住了什么特点进行描写,为什么两次去同一个地方看到的景物却不一样。
抓住了这条线索,学生学习起来就更轻松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
4.以文中的关键词为切入点
课文中的重点词,实为“文眼”所在。
教学时可以从重点词语入手突破,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例如,《一夜的工作》一课,就可以以“劳苦”和“俭朴”这两个词为切入点引导学
生去自主阅读,合作讨论,从而体会周总理的伟大品格。
5.以文中反复的地方为切入点
很多诗歌或文章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语句或段落,往往是作者的独具匠心所在,如果以这些地方为切入点阅读,也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比如《夜莺之歌》这篇文章,本来篇幅较长,小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重点。
但如果以文中多次写到的小夜莺的歌声为切入点,则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师生梳理理解。
二、在文本以外寻找切入点
1.从插图入手找切入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插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审美等方面的能力。
我们就可以以插图为切入点引领学生阅读文章。
比如三年级有篇文章叫《可贵的沉默》,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是学生们踊跃举手的场景,第二幅是学生默不作声的场景。
教师就可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幅图,然后激发学生质疑,什么问题大家都知道抢着回答,什么问题几乎全班同学都说不上来?学生通过自读、讨论、探究,解决了这个质疑点,那么教育学生热爱、关心父母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以课后练习为切入点
课后练习是专家精心设计的,它也是学生阅读文章的很好辅助材料。
用课后练习作为切入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
3.以单元目标为切入点
比如我校一位教师上公开课《识字3》。
这是一篇“三字经”式的韵文,主要内容是了解祖国,歌颂祖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师就以单元目标中的一段话为切入点:“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祖国的孩子。
我们都爱伟大的祖国。
”在这一切入点的引领之下整堂课沉浸在浓浓的爱国之情中。
三、从其他方面找切入点
1.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找切入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趁兴而学,往往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位教师在上一年级的《语文园地》中的一篇小短文《双手和大脑》时,是这样切入的。
他说:“同学们都喜欢看动画片,你们都知道孙悟空和哪吒很厉害的,他俩都有自己的法宝。
孙悟空有金箍棒,哪吒有风火轮、混天绫、乾坤圈。
其实我们人类也有自己的法宝,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学生的探索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很自觉、很急迫地阅读短文寻找答案。
2.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切入点
例如,二年级上册的《我们成功了》一课。
中国申奥成功,当时的情景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历历在目,可是对现在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陌生,于是我选择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带领学生欣赏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场景,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举国欢庆的情景中去,使学生仿佛置身
其中。
那雄伟壮观的欢庆场景,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学生了解当时情况的强烈愿望。
接着学生阅读文章时,就很轻松地体会到了那种热闹、欢乐、自豪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地方,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找切入点等。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阅读课切入点的确定也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肯钻研,多摸索,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百花齐放,满园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