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性脾破裂的超声诊断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796.34 KB
- 文档页数:8
观察病人的意识和肌力恢复情况,并经常询问病情。
②心脏病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较一般正常者低,进行心电监测,以便随时观察心律、心率的变化。
③本组有10例高血压病人,在术后我们针对高血压的特点采取如下护理措施:严密监测血压情况,根据血压控制输液速度;减轻病人疼痛,保证休息。
根据血压情况,酌情增加术后止痛剂的乃是和次数,延长吸氧时间,可加速腹腔内残留C02气体的排出,并可预防肩痛的发生.④我们对本组4例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LC术后患者采取了积极的护理措施:术后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防止缺氧和C02潴留;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
每天给予口腔护理l^2次,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严密监测呼吸功能情况;术后防止病人受凉、感冒Ⅲ。
3护理效果根据高危病人的特点,我们在LC围手术期采用的护理措施是有效、有针对性的.各项护理措施均得到了患者的积极配合,明显地缓解了病人术前的焦虑和疑虑,在及时发现、控制突发疾病和慢性疾病的诱发因素、减轻病人痛苦和避免围手术期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讨论加强高危LC围手术期护理,能明显提高手术效果,最大程度的降低手术风险.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在高危病人LC围手术期护理方面,应做好以下4个方面:①手术前医生需耐心地向549患者介绍手术顾虑和恐惧,使病人调整到最佳心理状态;②手术前应充分,细致认真地进行护理方面各项准备,使病人在较好生理状态下度过LC过程;③在术后护理方面,应做到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对于病人术后出现的切口疼痛,腹胀及心律失常等情况均应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④对于伴有心肺疾病的高危病人,LC术后护理工作应着重注意预防,应备有完善抢救治疗措施,帮助病人平衡地度过L C围手术期。
总之,在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对高危病人LC围手术期护理的认识。
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应加以大力推广,遇到困难与不足,切实加以总结,这对提高LC手术效果,扩大L C手术的优势具有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常晓健,余光龙,胡泽民,等.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经验探讨[J].中华内镜杂志,2001。
超声诊断脾破裂的价值宋女士因车祸致左上腹疼痛,疼痛2h后入院,医师建议超声诊断,经腹腔各切面进行扫描,在肝肾间隙,可见约7mm深的液性暗区,且胆囊窝内可见液性暗区,深度在13mm左右,且腹腔下可见液性暗区,深度约51mm左右。
此外,超声下可见脾脏大小、形态无异常,但回声不均、包膜不光滑,且脾实质内存在不均回声,范围约40X40mm,存在腹腔积液,提示脾破裂,经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
那么脾破裂者为什么要开展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有哪些价值呢?下面就超声诊断用于脾破裂检查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简单的介绍。
1.脾脏生理解剖特征有哪些?脾脏处于左上腹区域,于第9-11肋前线与腋后线间,脾脏上极处于脊柱左2-4cm区域,为长椭圆形,可分为脏面、膈面。
观察膈面,具有隆起、光滑征,与侧胸壁、膈肌相邻;观察脏面,存在凹陷征,下方邻近胃底、左肾、结肠。
脾脏中部是脾门,其内部神经、血管丰富,共同构成脾蒂。
脾动脉沿胰腺上缘迁曲,行至脾门附近生成分支4-7个,流入脾脏,脾动脉直径处于4-5mm左右,脾实质可分为前支、后支。
分析脾脏生理功能,主要如下:①能够调节血液循环、储存血液:人体处于静止状态,脾脏能够发挥储存血液作用;人体处于剧烈运动,脾脏随之收缩,可随血液进入血液循环,进而提升血容量。
②能够生成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尤其急性传染病发病期,可见脾脏肿大,且存在吞噬作用,能够将细菌消灭,同时生成抗体,增强免疫力。
③作用于衰老红细胞,刺激机体释放胆红素,同时分解铁质,存储于皮内,进而调节脾脏内铁代谢。
④能够增强骨髓造血功能,进而保障血细胞平衡。
2.超声如何诊断脾脏破裂?超声诊断脾脏破裂时,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右侧卧位,提起左手至头上,增宽肋间距,将探头放在第7-11肋间获取斜切面,对脾脏结构、大小进行监测[1]。
此外,还可将探头放在左侧肋缘下,逐渐向脐部探查,观察脾脏肿大情况。
获取脾脏斜切声像图,多呈新月形,观察其包膜,具有光滑、薄特征,其外侧缘呈外突弧形,而内侧缘呈内凹陷中部,属于脾门。
动态超声监测对迟发性脾破裂的诊断价值分析目的:探讨动态超声监测在迟发性脾破裂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004年1-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16例迟发性脾破裂患者的超声诊断及监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伤后1~12 h内首次超声检查,5例患者超声声像图显示脾脏肿大,未显示脾内明显占位及破裂;中央破裂4例,包膜下破裂7例,超声显示为脾脏增大,脾厚4~7 cm,形态失常,包膜完整,包膜下可见梭形或新月形低回声区,偶见不规则无回声区,相邻实质有杂乱低回声区。
72 h内超声复查示,中央破裂1例,包膜下破裂3例,真性破裂12例。
急诊手术中所见与超声检查结果一致。
结论:动态超声监测诊断迟发性脾破裂方便快捷,准确率高,能实时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对迟发性脾破裂的诊治有重要价值。
标签:超声;脾破裂迟发性脾破裂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一种特殊类型,极易漏诊误诊,死亡率高。
本文对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16例迟发性脾破裂患者的超声诊断及监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动态超声监测在迟发性脾破裂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1-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经手术证实的16例迟发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有明确腹部外伤史,其中车祸伤10例、坠落伤4例、殴斗伤2例,男13例、女3例,年龄28~61岁,平均38.1岁。
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伴程度不同的腹痛,血压正常或稍低。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的超声设备:ACUSON Sequoid 512超声诊断仪,选用4C1探头,频率4.0 MHz;LOGIQ S6超声诊断仪,选用3.5C探头,频率4.0~5.5 MHz;LOGIQ 7超声诊断仪,选用4C探头,频率4.0~5.5 MHz;LOGIQ E9超声诊断仪,选用C1-5探头,频率5.0 MHz。
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与右侧卧位,于左上腹纵切、横切和斜切扫查,常规全腹扫查,重点检查脾脏形态、大小、包膜连续性和内部回声有无改变,脾周、肝肾间隙、脾肾间隙及腹腔内有无积液,同时注意其他脏器有无合并损伤。
延迟性脾破裂的超声诊断价值关键词超声检查延迟性脾破裂资料与方法1996年3月~2009年9月收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140例,临床诊断为延迟性脾破裂(DRS)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8~61岁,平均39.30±12.37岁,外伤至入院2~29天。
入院时患者均有贫血、上腹或左季肋部疼痛,腹部或脾区压痛、左上腹肌紧张;16例血流动力学改变表现为脉搏增快,血压、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下降,7例病情较稳定。
23例入院后2~24小时行首次超声动态观察。
9例患者行CT检查,提示脾破裂8例,肝硬化伴脾周积液1例。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检查腹部,重点观察脾脏大小,包膜连续性,包膜下及实质内回声及异常回声区范围。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查脾包膜下或实质内异常回声区域有无血流信号,扫查腹腔有无液区并予测值。
同时注意肝脏、胰腺、肾脏等实质脏器有无损伤,左横膈有无增厚,左胸腔有无积液。
按照脾损伤的病理解剖分类,观察患者脾损伤超声表现并与手术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首次超声检查后对拟诊为DRS的患者均行超声动态随访,对保守治疗患者超声监测至血肿吸收,包膜裂口修复。
结果依据超声表现23例腹部外伤患者中首次诊断为DRS12例;首次超声声像图显示脾脏肿大,未显示脾内明显占位及破裂部位,超声拟诊为DRS10例,即行超声动态监测(1次/日),及时对比不同时段声像表现;首诊及动态监测超声共诊断DRS22例。
誤诊DRS1例,超声、CT检查发现患者肝、脾肿大,肝、脾均回声增强,颗粒增粗,未显示明显脾破裂部位及占位病变,脾周测及约1cm无回声液区,超声、CT均提示肝硬化伴少量腹水;动态观察肝、脾声像图无明显变化,脾周积液量逐渐增多,保守治疗期间出现休克,腹腔穿刺引流出血性液,剖腹手术确诊为脾包膜下破裂。
22例DRS术前超声表现:脾中央破裂2例。
脾脏增大,肋间厚度5~6cm,轮廓清楚,包膜连续完整。
脾实质部测及杂乱不均回声团块,边界不清。
超声诊断脾破裂的价值脾破裂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外伤性破裂之一,该病由外界暴力的作用引起,通常是指脾脏由于外力或者外伤等原因造成的硬性损伤引起血管破裂,从而导致大出血。
脾破裂在临床上通常以内出血及血液对腹膜引起的刺激为主,外在表现主要以左上腹部疼痛为主。
脾脏是腹部内脏最容易受伤的一个器官,由于脾脏位于左上腹,左腰部严重的外力打击可引起脾破裂,撕裂其包膜和内部组织。
由于脾脏是个特别富血的器官,其血运特别的丰富,若出现脾脏破裂后,尤其是破裂程度较重时,损伤了脾脏的比较大的血管后,需要积极的救治。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建设的日渐发达,由于意外交通事故的频发,再加上工作的原因导致砸压的情况,以及生活和工作压力下情绪波动较大以及酗酒的影响,造成打架斗殴人群的增多,导致脾破裂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该病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健康。
本文主要针对脾破裂的概念、脾破裂的治疗以及脾破裂的超声诊断展开讨论。
1脾破裂的概念脾脏位于胃的后方,被与其包膜相连的主韧带固定在左上腹的后方,由下胸壁、腹壁和膈肌保护。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主要作用就是参与免疫,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同时也是是一个富于血供的实质性脏器,质软而脆。
脾脏破裂的话是很危险的,脾脏是人体的储血器官,脾脏破裂,会引起严重失血,出现休克,严重的会出现死亡。
而脾破裂是发生于车祸、运动、意外打架引起的腹部外伤中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占20%-40%,除此之外,临床上也存在病理性疾病引起的脾破裂,如门脉高压、血吸虫病、疟疾、淋巴瘤等的脾脏更容易损伤,还有包括脾脏的恶性肿瘤,胰体尾部的恶性肿瘤累及脾脏,这种脾破裂由于不存在外伤,因此在诊断中不容易被发现确诊,脾破裂患者在临床上通常会出现为左上腹疼痛,于呼吸时可加剧,随着出血量增加,它会造成心率的加快,血压的下降,表现为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等等,若治疗不及时,会造成失血量的过大,进而导致失血性休克,严重时会可引起死亡,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B超诊断脾损伤的体会和价值摘要:探讨B超诊断脾损伤的临床价值。
通过对本院24例脾损伤患者行B 超检查,均作出明确诊断或提示性诊断:初检20例,随防复检4例。
由此,总结出脾损伤患者超声图象的一般特征。
可见超声诊断准确率高、迅速简便且无损伤,可作为诊断脾损伤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脾损伤;诊断方法;B超脾脏是易脆的富含血液的实质器官。
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损伤最常见的,约占20%~40%,易引起内出血甚至休克,危及患者生命。
B超有助于对脾损伤作出及时诊断,并根据脾损伤类型,指导临床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本文收集的24例脾损伤患者,为1997年5月~2006年12月来我院就诊患者,男18例,女6例,年龄11~65岁,平均年龄32.5岁;均有明确的外伤史,其中车祸15例,打架斗殴5例,高处坠下3例,刺伤1例;就诊时间最短为20分钟,最长为8天;19例患者在伤后24小时内就诊.大多数患者诉外伤后左上腹痛,部分伴有面色苍白、怕冷等休克症状。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EUB-240和DP-9900实时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5~5MHz,患者取仰卧位、右侧卧位等配合体位,于左侧季肋部作肋间横切面,左侧胸腹部采用冠状面、横断面、肋下斜切面等多切面、多方位扫查,重点观察脾脏大小、形态有无变化,包膜是否完整、内部回声结构有无异常、脾周围有无异常回声区,同时仔细观察下腹盆腔及肠间隙有无液性无回声暗区,并对腹腔其他脏器进行扫查。
2 结果B超对24例脾损伤均作出明确诊断或提示性诊断,其中初次检出20例(有1例伴肾挫伤),随访复查检出4例。
总结24例脾损伤患者超声图像特征如下:①4例中央型脾实质性表现为:脾大小正常或轻度肿大,包膜完整,早期脾实质见局部外形不规则的“云絮状”,中等增强回声区,边界欠清晰,或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边界清晰的血肿无回声区;②5例脾包膜下血肿表现为:脾轻度肿大,包膜完整,脾实质浅层与脾包膜之间见“月芽形”,或不规则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内有散在光点回声,局部包膜有轻度隆起。
超声诊断脾破裂的价值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其解剖位置在9-11肋的腋前线与腋后线间,相对腹内其他脏器位置表浅且质地脆弱,是腹腔内最容易受到损伤并且导致腹腔内出血的一个器官。
脾破裂属于外科一种普遍常见的急腹症,占据腹部实质性脏器闭合性损伤的首位。
外伤所致脾实质破裂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此疾病救治的重点为早发现、早诊断和正确紧急的处置。
而有效及时的治疗需要借助准确快速的诊断。
超声是临床常规一种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诊断方法,这种诊断方法具有便捷、可操作性强以及实时动态的优点,是诊断脾脏挫伤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但二维灰阶超声对细小的挫裂伤常常无法清晰显示,不能很好的评判损伤的实际严重状况,检查时如果脾脏整体外观不变,但内部有小的裂缝时,一些新鲜的散在出血或者小血肿由于和正常脾脏组织的声阻抗差较小,二维超声检查不易分辨;仅能通过一些间接征象进行提示性诊断,易导致漏误诊。
近年来随着超声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文献显示,运用超声造影技术能够明显提高脾破裂伤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确切有效的诊断信息。
下面我们聊一聊超声诊断脾破裂的价值,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实际有用的参考资料:1.脾破裂的发生和发展脾破裂也被称作脾挫裂伤,是急诊常见的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急症。
脾胃位于左上腹部有胸廓以及腹肌的保护,但是脾的组织结构疏松且十分脆弱,受到一定的外力就会造成破裂出血。
七十岁的老妪一拳可以把棒小伙的脾脏打碎不是笑话,本人就曾经遇到过一例真实案例,缘由是小伙子调侃老妇,被老人家玩笑似的捣了一拳,无巧不巧打中脾脏,急诊就医诊断为脾破裂,小伙子被摘除了脾脏,老妇人赔礼又赔钱,对于二人均是个深刻教训。
脾破裂通常发生在男性人群中,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0:1,20―40岁为高发年龄段,大约占据所有脾破裂患者的百分之七十。
脾破裂的主要病因大致分三类,外伤性破裂占首位,常因为各种形式的外界暴力原因造成的,例如坠落、冲击等一些钝性暴力;其次为自发性破裂,多因脾的慢性病理改变,例如肿瘤、巨脾或血吸虫病等病理性脾脏,患者轻微的活动如咳嗽、用力排便等偶可诱发脾脏破裂的发生;最后是医源性损伤,由此原因造成的脾破裂通常由于胃或者左半结肠手术时,对脾结肠韧带或者脾胃韧带过度牵拉或者手法探查过程中过于粗暴等而导致。
脾破裂的超声表现刘建军一、概述脾破裂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
外伤性脾破裂占腹部外伤的30%,当脾脏肿大、脾脆性增加时,破裂更易发生。
自发性脾破裂少见,多见于血液病、白血病性巨脾。
脾破裂的三种类型:1、真性脾破裂:脾实质与包膜破裂。
表现为腹腔内出血,大量时可引起出血性休克。
出血量少时可无明显症状。
2、中央性脾破裂:包膜完好,脾实质深部破裂,易形成较大的血肿。
3、包膜下脾破裂:包膜完好,包膜下的脾实质破裂并形成血肿。
临床上易漏诊,并可能继发包膜破裂,引起与真性脾破裂相同的症状。
二、检查方法1、用2.5-5.0MHz凸阵探头。
2、采用仰卧位或右侧卧位。
3、采用肋间及肋下斜切面观察包膜连续性,注意脾包膜下及脾实质内有无出血性暗区等。
4、必要时应检查膈下、膀胱直肠窝、侧腹部等有无游离的积液回声,并粗略估计出血多少。
5、条件许可或临床需要时,应检查腹部其他脏器的情况。
三、声像表现1、灰阶超声(1)真性脾破裂:脾包膜连续性中断,常见于膈面或脾门处,局部低回声还无回声。
脾实质条状低回声或高回声区延伸至包膜中断处,形态不规则。
严重破裂时包膜多处中断,实质回声杂乱,脾正常形态消失。
脾周或腹腔内液性暗区,是脾脏损伤较为可靠的间接征象。
脾微小破裂时包膜和实质的声像改变不明显。
脾周或腹腔内液性暗区可能是唯一的诊断依据。
(2)中央性脾破裂:脾大小正常或肿大,包膜光滑、完整。
脾内可见局限性无回声或低回声区,不规则,边界不清,部分病例病灶内可见高回声或混合性不均匀回声。
(3)包膜下脾破裂:包膜下与脾实质之间见半圆形或梭型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包绕脾实质,回声有时不均匀,见细小实性回声灶。
脾实质无明显变化或可见与包膜下异常回声区相同的裂口。
2、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出血或血肿区内无血流信号。
大量出血时脾动脉阻力指数降低,脾静脉血流量减少。
四、诊断要点脾周或腹腔液性暗区和脾实质或包膜下低/无回声,结合病史及症状可做出诊断。
须鉴别的疾病有:1、微小脾破裂和少量腹水脾破裂有相应部位的外伤史,短期内连续观察有量的变化,破裂出血的无回声区内有点状弱回声。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