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城市防灾规划

浅谈城市防灾规划

浅谈城市防灾规划
浅谈城市防灾规划

浅谈城市防灾规划

摘要:本文将介绍我国防灾规划基本内容,防灾规划最新趋势,并借鉴汶川、玉树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结合综合防灾规划编制方法,对防灾规划提出建议。

关键词:综合防灾规划生命线系统安全防灾减灾

1、引言

城市是人口和财富集中的地域。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城市系统越来越来越复杂,城市遭受的灾害种类增加,一旦发生灾害损失也越大,所以城市防灾规划就越来越重要。而过去的防灾规划只关注防震、防洪、消防、防空四项,为了保证城市健康、稳定发展,我们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来做好城市防灾规划。

2、城市防灾规划的基本内容

《城市规划法》第十五条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符合防火、防爆、防震、防洪、防泥石流、交通管理、防空建设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其中包括两方面:(1)城市规划布局结构要有利于防抗各种灾害;(2)城市规划编制中要有各种防灾抗灾的内容。所以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就应该考虑防灾要求,在用地评价时就应该标出可能的洪水淹没范围、地质不良的滑坡、塌陷、溶洞地区、断裂带的位置,在规划布局时避免上述区域。

城市防灾规划包括两方面。在硬件方面,要布置安排各种防灾工程设施;在软件方面要拟定城市防灾的各种管理政策及指挥运作的体系。也就是灾害预防及灾害救护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城市防洪规划、城市防火(消防)规划、城市减轻灾害规划及城市人民防空规划。而其中防灾规划的重点是生命线系统(即那些维持市民生活的电力、燃气、自来水供应、通信等系统)的防灾规划,它包括四大网络:海陆空交通运输系统、水供应系统、能源供应系统、信息情报系统。电力是生命线系统的核心,主电网应形成环路,还应备有发电机及可移动式的柴油发电机,以提高应急系统的可靠性。燃气供应系统应能及时关闭,最大限度地避免引起次生灾害。供水应采取分区供应,设置多水源。电讯要有线与无线相结合,保证防灾、救灾信息的传播及告示的发布。保护铁路枢纽站、铁路干线的安全。生命线系统是长距离可连续设施组成,往往一处受灾,影响大片区域,所以应将生命线工程、结构物群当作一个整体规划和研究。

要坚持城市防灾、救灾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防灾救灾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专业规划的组成部分,要与城市规划的不同步骤阶段相适应。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阶段,要有内容和深度与其相应的规划。如城市防洪规划:在总体规划阶段要确定防洪标准、拟定防洪排涝规划方案、估算投资。再详细规划阶段,确定防洪排涝工程项目说明书及概算、编制防洪工程的设计图纸等。

各种防灾规划要相互配合,打破条块分割,避免各自为政,甚至互相矛盾或重复建设。还要从区域的范围来研究,如防洪规划不应停留在本城市的防洪、工程上,而英语该条河流的流域整治规划结合起来,上游进行水土保持,设蓄洪拦洪设施,下游疏浚河道等。

3.从四川汶川地震看防灾启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这是自1976年四川松潘地震后,近32年来四川境内首次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此次地震强

度大,波及面广;破环力强,损失惨重;在区人口密集,建筑抗震能力较弱;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灾区铁路、桥梁、电力、通信等大量基础设施损毁,不仅给灾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抗震救灾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救灾难度大,科技手段需求显著,此次地震导致四川、甘肃、陕西等重灾区道路、通信等生命线工程严重损毁和中断,致使地震后无法与灾区取得联系,不能及时了解灾区受灾情况,严重影响救灾工作及时、有效地展开。

此次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也值得我们深思城市防灾规划、城市安全保障措施和救灾应急能力。(1)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工作,提高科学预测和防范灾害的能力。(2)加强防灾减灾研究,树立全面防灾减灾意识。对于防灾减灾工作的研究,应该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对于防灾规划,要全灾种考虑,全面规划城市防灾体系。(3)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救援是抗震救灾的技术保障。(4)普及紧急避险理念和安全文化迫在眉睫。得益于坚持数年的安全教育和紧急疏散演习,在紧邻重灾区北川的安县桑枣中学,全校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无一伤亡。(5)建立多渠道应急通信方式,保障生命线畅通。汶川地震发生后,通信设备损毁严重,灾区信息不能及时传达至外界,严重延缓了救灾工作进程,损失了宝贵的救援黄金时间。(7)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亟待加强。有关专家提出,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把好“规划设计,施工组织,材料及设备和工程质量监督与监理”这四个关口。大城市应当有相应的紧急避难场所。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应当根据人口密度开辟应急避难场所,一旦发生的地震、火灾等,可以有效减轻人员伤亡,政府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实施救援。震后汶川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的规划对策。加强地震、地质、气象、洪涝灾害等的专业监测系统、群测群防监测系统和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建设,提高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建设监测预警示范区。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恢复建设测绘基准点,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加强救灾指挥系统建设,健全救灾和灾情管理系统。结合交通网建设疏散救援通道,建立应急水源、备用电源和应急移动通信系统。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储备能力。善各类防灾应急预案,加强城乡避难场所建设,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加强地震、地质、气象、洪涝灾害等的专业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恢复雷电防御设施。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恢复建设测绘基准基础设施,开展基础地理数据生产,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地震、地质、气象、洪涝灾害等的专业监测系统、群测群防监测系统和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建设,提高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建设监测预警示范区。

4.城市综合防灾中的最新趋势。

现代城市防灾不应把“灾”仅仅定义为地震、洪水、火灾、泥石流等以自然力为主的灾害,城市安全要先建立综合灾情观,还应包括生产事故,如有毒有害气体的泄漏、石油、气的爆炸,核事故,特大交通事故,恐怖袭击,生命线系统事故等新型灾害。它们对城市安全的影响日益重大,应该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并在城市防灾规划中予以体现,以指导城市防灾,提高城市抗灾能力,保护发展成果,减轻城市灾害损失,提高灾后恢复能力。

4.1生命线系统与城市综合防灾

道路交通系统是生命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援进入的最重要通道,它的畅通对救援工作的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城市防灾规划中要通过对实际交通系统的调查,对主干道、次干道、快速道、桥梁和高速路进行统计分类,分析规划区主要道路和桥梁的震害和可靠性,并对道路的属性编制图表。抗震减灾主干网能否正常运行,是决定整个城市灾后能否快速恢复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必须保证由高速公路、快速道和通往包括医院、消防局、疏散场地、供水点、政府机关、防灾救援中心等关键节点的主干道和次干道组成的抗震减灾主干网能够经受大震的破坏。使得震害发生后,伤员疏散、消防救援和救援物资的运输可以有条不紊的开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从规划开始,促使地方建立多渠道应急通信方式,保障生命线畅通。在地震频发的中国台湾地区,对应急通信设备有硬性要求:从大城市到小乡镇的应急保障部门,都必须按照标准配备包括移动、固话、微波、卫星通信等在内的多种通信设备。这样的配置,目的是要保证灾难发生时灾区至少有一种通信方式能够与外界联系。

4.2日本东京防灾规划的思路

1)建设防灾都市的基本理念即从大区域出发,用阻断燃烧带为骨架“防灾轴”构建抗御灾害的城市结构。实现“不用逃跑的街区,安全安心的街区”建设目标。保障并提高每幢建筑物的抗震性和阻燃性等。

2)建设阻断燃烧带。铁路、公路、河流等城市设施和沿路的社区构成了防灾生活圈。阻断燃烧带可分为“骨架防灾轴”、主要阻断燃烧带“一般阻断燃烧带”三个层次。

4.3加强抗灾救灾能力建设规划,包括预警预防能力、救灾工作预案、技术支撑能力、应急决策能力、应急保障能力。

4.4要重视地下空间的防灾。地下空间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他对很多灾害的防御能力远远高于地面建筑,如地震、台风等;另一方面当地下空间内部产生某些灾害时,所造成的损失又远远超过地面同类灾害,如火灾、爆炸等。

地下空间防灾救灾工作与地面有很多不同,主要表现在:1)封闭的地下空间里容易使人失去方向感,造成心理恐慌。2)在封闭的地下民房空间中,保持正常的空气质量要比地面有门窗的建筑困难得多,一旦发证机械故障,通风很难保证。而且发生火灾是烟量大。3)自下而上的人员疏散路线,与内部的烟尘、高热气流和升华性毒剂流动方向一致,因而人员的疏散必须在烟尘和毒热气流的扩散速度超过步行速度之前进行完毕,而这个时间又很短暂。4)地面积水很容易灌入地下设施。5)地下工程的钢筋网和深埋的岩土堆对电磁波有一定的屏蔽作用,妨碍无线通信。而灾害发生时有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都有可能遭到破坏。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越来越广泛,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注意地下空间的防灾。所以要针对地下空间特点做好地下空间防灾规划。

4.5安全社区建设规划

安全社区的概念首次提出是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第一届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一个安全社区首先是一个地方社区。这个地方社区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制定针对所有居民、环境和条件的积极的安全预防方案;而是拥有包括政府、卫生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工作网络,网络中各个组织之间紧密联系,充分运用各自的资源为社区安全服务。安全社区并非仅仅以社区的安全状况为评判标准,而是指着一社区是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程序和框架,是指有能力去完成安全目标。安区社区本身也能再无公共部门协助下,独立进行灾害应急管理,让灾害所造成的伤亡降至最低。

4.6防灾规划要充分考虑应急救灾的全过程,综合规划。

应急救灾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日常准备、灾害预警体系、灾害应急预案、灾后自救与救援恢复四阶段。防灾规划要从这四方面综合考虑,如日常准备中城市安全风险评价与建筑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应急避难场所要均衡、应急物资储备、防灾设施设备检查与维护、市民防灾意识教育培训、应急预案演练等;灾害预警体系中基础监测网络建设、人员培训、预警信息送达设备与机制;灾害应急预案中要强调预案的可行性与时效性评估,生命线系统保护与抢修;灾后自救与救援恢复中强调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5.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现状

5.1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必要性

城市是人口密集财富集中的地域。在城市中发生的各种灾害,必将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城市灾难不断上演,各种传统灾难与新兴灾害一次又一次地侵害着人类的生存环境。而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自然灾害以及影响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突发公共事件等城市问题也在不断涌现。2003 年的非典疫情,2004 年的北京暴雨,2005 年的哈尔滨水污染,2006 年的重庆大旱,2007 年的重庆济南大雨,2008 年的南方雪灾,四川汶川大地震,以及2009 年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的甲型H1N1流感……灾害一步又一步地冲击着我们的生活空间。城市如何抵御和防范种类繁多的灾害?如何建立一种安全防御模式使城市坚不可摧?如何让城市安全健康地发展?过去的惨痛事实敲响了我们的思考。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过去“防灾规划”的基础上提出“综合防灾规划”,以提高城市综合防御抗御灾害的能力,减轻灾害给人类与城市带来的损害程度。因此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则成为指导城市建设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5.2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内涵

从概念上讲,“综合防灾(comprehensive prevention)”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提出的,他们的诠释体现了一个“全”字,即全灾种设计、全社会参与、全过程防御[1]。在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区别于其他单灾种规划的最主要特征就表现在“综合性”,即兼顾了应急与救援的一元化管理;维护城市安全的多部门的协调互动;融合了城市历史上发生过、并在将来预测可能发生的多种灾种;综合了定性与定量的多重评估;解决不同角度城市综合问题而设定的多角度目标。这是全过程、全视点、统筹观念的集中体现。从内容上讲,综合防灾规划应当是对其全过程所包括的所有项目的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是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等多种科学的立体化综合性研究。

从性质上讲,又可以将其分为“软科学”与“硬技术”两大方面[4]。“软科学”是人类在对传统灾害的认识和学习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防灾意识。“硬技术”包括城市防灾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5.3我国城市在防灾方面呈现以下特点:

5.3.1城市所聚集的人口快速增长,财富迅速膨胀,城市的经济活动日益集中,产业结构急剧调整,这些因素加剧了城市软硬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基础设施显得相对滞后在很多环节上带来了很多隐患,一旦发生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影响日益巨大,这已被近些年国内外的城市地震所证实。

5.3.2现代城市高度发达,城市中各种功能的实施和城市的正常运转依靠庞大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正常运转。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随着其规模的不断增大,基础设施系统日益庞大,系统的复杂程度日益提高,由于城市防灾规划的滞后,

其易损性也呈几何倍数增长,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城市综合抗震能力的要求与城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5.3.3随着城市展,不但现有生命线系统的规模不断增大,而且各种新型生命线系统不断涌现,城市轨道、磁悬浮、天然气系统等等,相应的防灾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带来的防灾压力也不断提高。

5.4我国城市防灾规划编制方法的现状问题

5.4.1 灾种偏少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在编制城市防灾规划时,对灾种主要的分类是以我国建设部通过的建筑技术政策纲要为依据,分为地震、火灾、洪灾、风灾、地质破坏以及战争带来的威胁。而对于其他灾害如恐怖袭击、传染病、恶劣天气、生命线系统灾害、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等多数城市都没有涉及到。由于对这些灾种事先没有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一旦灾害发生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5.4.2 手段单一

现存问题中一是对公共政策重视不够;二是新技术应用缓慢。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明确指出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总体规划中防灾规划的措施大多为工程性措施,如防洪工程、消防工程、人防工程、抗震工程等而对防灾管理系统、信息情报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居民教育培训系统等非工程性措施则很少涉及,即使有也非常简单空泛,缺乏实质性可操作性的内容。这不符合城市规划转向公共政策的大趋势。在新技术应用方面我国整体上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对遥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层面[2],技术落后直接导致规划编制时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不够科学,进而影响规划的科学性这就导致当新问题出现时,现有的技术手段无法及时应对。

5.4.3 缺乏评估内容

评估包括城市防灾能力评估、各种灾害的风险评估、防灾工程措施的经济性评估等几乎所有的防灾规划都缺乏规划评估的内容。而规划评估是制定规划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只有进行相应的规划评估规划决策才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5.4.4 缺乏协调机制

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采取的是政府统一领导,上下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的模式[3]。这种单灾种管理的模式必然造成各个专业部门各自为政,权利分散效率低下,一旦多种灾害同时发生或引起次生灾害就将出现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对此通常情况是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临时指挥部,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不利于综合防灾体制的长效建设。

6.城市综合防灾的规划

2006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防灾问题做出了新的规定,其显著特点有两个:一是强调综合防灾。二是提出公共安全的概念。这样城市防灾规划的内涵得到很大扩展,无论在灾种分类上,还是在指导思想、编制内容、编制流程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抵御减轻各种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各种政策性措施和工程性措施。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即统一部署、相互协调、综合评估、定期反馈、及时更新,具体体现在其规划区范围应该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相一致,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所有灾种进行统一考虑和等级评价,重视灾前预防,对灾中应急和灾后重建的衔接工作进行周密的安排,各单灾种规划相互协调和衔接,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其他专项

规划相互协调,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级行政区的防灾工作及城市规划区本身与周边地区的防灾互助提出要求等。

6.1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内容

针对我国城市防灾规划编制方法的现状笔者认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应包括以下五个基本组成部分(1)城市防灾能力评估。在制定综合防灾规划前必须清楚城市目前所拥有的防灾资源,防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我国目前的城市防灾规划虽然也分析防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广度和深度仍很不够,因此需要把城市政府的防灾资源与限制条件逐一列出进行研究分析(2)总体目标系统。目前我国城市防灾规划中的目标要么过于宽泛笼统,如尽最大可能减少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要么过于具体,如在几年内建造多少公里的防洪大堤等,视野狭窄,未能从多专业多角度来看问题。防灾规划的实施涉及多个部门多个方面。例如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这是管理问题;提高居民防灾能力,这是社会问题;节省防灾工程措施的投资,这是经济问题;减少防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这是环境问题等。只有从多个不同角度来研究防灾问题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防灾效果此为多目标。(3)风险评估系统。我国目前城市防灾规划中涉及的灾种较少,基本上只涉及地震、洪灾、火灾和空袭四种主要灾害。而现阶段我们面临的灾害远不止这四种,各城市应实事求是摸清自己可能遭受的灾害,不同的灾害对不同城市的威胁程度也不同,各城市所采取的相应的规划措施也不同,因此可以根据重大性、延迟性、破坏性、影响区域频率、可能性、易损性、社区优先性这8 个因素,将不同灾种分成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类。这一环节体现了多风险的特点。针对不同风险程度的灾害制定不同等级的对策,可方便管理和节省投资。(4)支持系统。支持系统是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我国目前的城市防灾规划中没有或很少考虑这些内容,导致规划的可操作性下降,规划如何操作实施需要规划编制者认真研究制订科学严密的实施计划,保证规划能落到实处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对灾前灾中灾后的工作需要整体考虑、统一安排。这个环节体现了规划对策的多手段。(5)单灾种规划。单灾种规划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核心内容。灾种的广泛性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规划的综合性,多灾种既包括自然灾害,也包括人为灾害。由于我国近年来各种人为灾害接连发生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为把损失降低到最小需要,对各种主要的人为灾害采取一定的规划措施。

6.2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流程

6.2.1 第一阶段现状研究

现状研究的步骤是:首先分析城市现状灾情。其次提出城市在防灾工作中现存的问题。最后设定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总体目标。具体工作要点:成立规划编制工作组,访问场地和踏勘区域环境,准备基本底图,分析区域与城市的相关性,城市交通条件,城市避难场所的布局,现有的基础设施,城市危险品储藏设施布局,环境污染源布局,城市防灾管理制度,现有的法规框架、政策,影响城市经济条件,编制本规划的费用等问题,在第一阶段结束时需要完成城市防灾能力评估报告并构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总体目标体系,总结前期的工作,划定下一阶段的工作范围。

6.2.2 第二阶段风险评估

(1)灾种确定。对该城市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灾害事件做一个简单的统计并根据灾害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强度、潜在的影响等因素分别对各灾种进行打分,然后综合评估分析各个灾种总分的情况并确定规划需要考虑的灾害种类。

(2)确定风险评估因子。在分析每种灾害的风险时,需要考虑8 个评估因子(重大性、延迟性、破坏性、影响区域、频率、可能性、易损性、社区优先性)[4](3)风险等级划分。根据上面8 个评估因子分别对各个灾种进行评分,然后把各灾种按照分值高低进行排序,从而得出高中低风险程度的灾害类别。对各个灾种的风险程度进行划分体现了编制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多风险的特点,规划可以根据不同灾害的不同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的对策,以增加对策的针对性,节省防灾工程投资,提高经济性。

(4)灾害预测。灾害预测是指大致预测5 年10 年20 年以内可能发生的灾害的种类、地点、规模和等级,以作为制定规划对策的参考依据。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需要规划编制部门和专业部门的共同协作以尽可能准确地进行灾前预测,使综合防灾规划能对灾害进行有效预测和进行应急救援。

(5)易损性评估。确定各种财产的类型后,对潜在损失进行预测并就各种关键的设施拟出一份清单,包括设施的地理位置和预测的替代价值,总的潜在损失可以通过计算位于灾害区域内的设施的替代价值得出[5]

6.2.3 第三阶段规划对策

规划对策的编制步骤是:首先初步确定各单灾种的规划措施,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其次对规划措施进行评估,包括投资经济性评估、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影响评估等。再次确定各单灾种规划措施的优先性。最后制定各个防灾计划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措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规划对策,还包括防灾工程设施的改进、防灾法令的加强、新规章的制定、专业防灾队伍的建立、金融保障措施的完善、技术信息网络的建立、防灾专家系统的建立以及公众防灾教育与培训等。在本阶段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也体现了多评估的特点,即需要对规划对策进行一系列的评估,例如对各种防灾措施的投资经济性评估、对各种防灾措施的生态环境影响性评估、各种防灾措施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的影响性评估等。

6.2.4 第四阶段实施更新

(1)确定和分析防灾措施。在规划中列出的每项防灾计划都包括以下内容:计划名称、目标描述、费用数额、资金来源、日程安排和负责部门等。

(2)确定防灾计划的优先次序。新的防灾计划需要区分出优先次序,其原因如下:第一、部门机构已经在实施现有的防灾计划,新的计划应被有效地加入到现有的计划中以确保计划的连续性。第二、新的计划还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保障。

(3)做好防灾计划的实施和管理。每个防灾项目计划都需要有明确的防灾机构负责实施,同时使这些防灾机构结合已有和潜在的资源,明确已有的或正在进行的防灾计划的实施时间框架、资金来源,城市规划部门负责监督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相关资料的汇总和信息反馈。除了确保单个部门按计划实施防灾行动外,还需汇总每年的规划实施情况以备规划更新。所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更新周期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致

(4)制定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并入已有规划的机制。由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必须与其他规划相协调,尤其是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用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市政设施规划及绿地系统规划等,因此将其与其他已有的规划相整合便显得相当重要。事实上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其他主要的公众决策提供依据,很多灾害必须同灾中的应急预案和灾后的重建规划相结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必须明确灾害的种类及它们的威胁性和潜在的破坏力。而灾中的应急预案则必须明确每个部门在应急和重建时的角色和任务,并做好灾后组织重建的准

备工作。另外规划管理方面还应包括一个反馈环节,保证本规划中可应用的部分能被整合到其他规划当中。在年度检查中城市防灾规划编制部门必须首先确认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的要素能被加入到其他相关规划中,然后才能将城市防灾规划转交给相关部门进行评估和考察。

7.结语

对于城市总体规划来说,综合防灾规划应该更多地倾向于与城市空间相关的工程措施和政策措施。此外对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来说,前期确定灾种的种类和相应的对策是规划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而各部门的相互协调,尤其是同具体专业部门的协调则是规划得以实施的核心。

鉴于此建议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多灾种集中管理的模式,以提高防灾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城市防灾规划中要通过对实际交通系统的调查,建立抗震减灾主干网;从规划开始,促使地方建立多渠道应急通信方式,保障生命线畅通;要重视地下空间的防灾;从规划层面,强调和推进安全社区建设。防灾规划要充分考虑应急救灾的全过程,综合规划。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建筑技术政策纲要[Z]. 1995.

[2]张显东,沈荣芳, 著. 澳大利亚城市灾害应急反应规划研究[J]. 灾害学.1996

(3).

[3]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的减灾工作[Z] 2005.

[4]金磊著.城市安全之道——城市防灾减灾知识十六讲.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

[5]李德华,等著.城市规划原理,-3版,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

[6]马东辉,郭小东,王志涛等著.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实施指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邹铭等著.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体系.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 刘学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体系研究

[9]王江波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方法研究.规划师,2007(1)

[10]苏经宇苏君超交通系统抗震防灾规划.山西建筑,2008.8(34)22

[11]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城市防灾项目工程规划

城市防灾工程规划 一基本概念 1、城市防灾: (1)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中,城市防灾(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的概念是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 (2)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讲,城市防灾是指城市应对广域性的重大灾害,在灾前预防、灾害抢救、灾后重建等各阶段中,应该进行的各项城市防灾规划、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及城市防救灾管理工作(规划防灾、工程防灾、管理防灾三种手段)。 (3)城市规划是最有效的防灾手段。城市的建设用地选址、布局形态、交通系统、绿地生态、市政设施的规划都与城市的综合防灾密切联系 2、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主要系统: (1)防灾研究、监测与预警系统:国家级研究中心、研究机构为核心,联合大学团队与高科技企业协同攻关,产学研一体化。包括城市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区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灾害应急预案、各单灾种(如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等)监测和预报系统、火灾监视与消防系统、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等。 (2)防灾组织指挥系统:对应不同政体与政府组织形式。包括领导机构、咨询机构和指挥设施。 (3)防灾专业设施系统:对应不同的实施主体。包括消防、防洪防涝、抗震防灾、防风防潮、人防等专业设施。

(4)防灾生命线系统:支持组织指挥系统的实施,支持防灾专业设施效能的发挥,还是灾民生活的必备生存物质。包括交通运输系统、水供应系统、能源供应系统和信息情报系统。 (5)防灾支持系统:在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等领域进行与综合防灾相关的建设。包括治安系统、储运系统、社会保障与福利系统、医疗救护系统、市政工程抢修系统、法律体系及宣传教育系统等。 3 城市主要灾害源: (1)建设部1997年公布的《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纲要》中认定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为现代城市主要灾害源。 (2)其他致灾要素有:气象灾害(暴雨、冰雹、大雾、雪灾、沙尘暴、雷击、高温高湿等)、爆炸、泄漏、公害致灾(环境污染)、高新技术事故、古建筑防灾、流行病灾、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事故等。

城乡规划管理系统与法规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 第一章城乡规划管理概述 1城乡规划管理基本容和特性 基本容(1)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2) 依法审批城乡规划(3) 城乡规划实施(4) 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和检查 特性 ⑴就管理的职能而言,城市规划管理具有服务性和制约性。 ⑵就管理的对象而言,城市规划管理具有宏观性和微观性。 ⑶就管理的容而言,城市规划管理具有专业性和综合性。 ⑷就管理的过程而言,城市规划管理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⑸就管理的方法而言,城市规划管理具有规律性和能动性。 2城乡管理的基本原则 ⑴依法行政的原则⑵系统管理原则⑶政务公开原则⑷公众参与原则 3城乡规划决策的类型和含义 含义:就是城乡政府和城乡规划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实现城乡规划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城乡建设活动的方向、项目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决策类型(1)最优决策和满足决策指最有效地达到既定管理目标的决策。(2)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是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操作作规程进行决策。 4如何提高城乡规划决策技术 优化决策结构,提高决策技术水平和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化和法制化建设 第二章行政管理学与行政法学 1简述行政领导的含义 导行政领是行政组织或机构的管理者通过一定方式指挥影响组织的个体成群体,从而实现一定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2结合城乡管理工作容,谈谈如何提高行政效能。 提高行政效率应该采取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方法,应该把重点放在改革和完善行政部的体制、结构、程序和提高人员的素质上。把重点放在改善部环境上,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自我改革和完善。 (1) 改革组织体制。 (2) 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完善行政过程。 (4) 实现行政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 3行政法治原则有哪些?分别有什么含义?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管理权的存在与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具体容包括4方面容:⑴行政行为主体合法、⑵行政行为容合法、⑶行政行为程序合法、⑷行政行为权限合法。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要求行政机关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滥用自由裁量权。 行政应急性原则是指在某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经法律授权的特定的一级政府批准,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依据想抵触的措施,事后必须报法定国家机关予以确认。 4行政行为产生法律效力所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第九章_防灾减灾规划

第九章防灾减灾规划 访问量:372 区信息办2008年1月23日 第81条目标与防护要求 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 的原则,建立和健全现代化区域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区域综合减灾应急能力和救助能力,提高减灾管理水平,确保昌平新城安全,维护区域社会稳定。 (1)合理控制新城人口与建筑密度,城市建设应避开地震活断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蓄滞洪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灾害毁伤后果。 (2)治理现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危险源,根据规划实施调整并尽快排除,同时要避免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3)重要目标应相对分散布局,充分考虑和满足人防要求。 (4)市政公用设施要分散布置,地上与地下结合,环状连通,多路输送,增加抗灾应变能力,兼顾人防要求。 (5)加强本区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完善医疗急救网络,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6)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建设城市灾害避难场所,确保场所面积充足和疏散通道畅通,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防灾避险。 (7)建立和完善区域综合防灾减灾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紧急疏散交通网络,确保救灾道路畅通。 (8)加强对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保护,确保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密和使用效能。防止恐怖袭击,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第82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1)建立统一的综合减灾应急管理和指挥体系。 (2)建立和完善综合减灾信息技术支撑系统。 (3)建立完善综合减灾应急预案体系。 (4)加强救灾和应急队伍建设。 (5)加强减灾应急救援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6)进一步加强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7)贯彻落实市政府制定的减灾应急地方法规条令和新闻发布机制。 第83条防洪及河道治理规划 (1)根据国家防洪标准、北京市防洪规划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考虑河流分布、自然地理情况及社会发展水平,规划确定昌平新城各组团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小汤山镇、北七家镇及南口镇根据其人口规模及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性,确定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其余各乡镇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2)根据城市防洪标准,新城范围内河道治理要按20年一遇洪水位基本不淹没城市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的标准设计,并根据流域内防护区的重要性、洪水危害程度和防护人口数量确定其校核标准,为50年一遇。对于雨水需要直接排到较大河流(如南沙河、北沙河)的地势低洼地区,当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平接河道20年一遇洪水位有较大困难时,若建设区雨水与河道洪水错峰几率较大,则建设区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可与河道10年一遇洪水位平接。 (3)穿过建设区河道应满足城市景观要求,非建设区河道要注意保持自然

城市规划与管理

城市规划与管理 课程负责人:杨晓芳开课部门:城建学院编写时间:年月 课程代码城市规划与管理学分总学时 理论学时实验(实践)学时上机学时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性质■通识课程□学科基础□专业课程 面向对象经济管理类的公共选修课程 前修课程 或要求 无 一、课程内容简介 城市规划与管理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中,把城市作为一个统一的组织系统,对城 市的空间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促进其相互配合,以实现城市发展的预定目标,取得最大 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动态过程。本课程将主要经济管理类的本科生为教学对象,讲述城市规划与 管理的基础知识,是一门公共选修课。 本课程贯彻了我国有关城乡统筹发展的法规、方针与政策,重视城市空间布置与区域经济繁荣的关 系,集中体现了城市总体规划体系、城市形象规划与设计、城市的经济功能与规划、城市规划与行政管 理、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公共管理中的绩效管理、公共管理的变革与发展等内容;引入国内外城市规 划管理的先进典型范例,分享现代城市规划与公共管理中有关法制管理和资金筹措方面的先进经验。 二、教学目标 《城市规划与管理》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管理中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数字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方法。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在城市规划、运营和管理方面 的科学决策、驾驭全局和开拓创新能力,通过系统而实务的学习,打造既懂城市规划又懂公共管理的复 合型人才。 三、教学方式 采用教学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课堂参与讨论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教 学中注重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四、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讲课实验(实践) 上机其它小计 一城市和城市规划基本概念;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省“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综合防灾减灾作为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核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县、乡(镇)两级各涉灾职能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加强综合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各灾种的测、报、防、抗、救、援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自然灾害损失明显下降,人为致灾因素得到有效遏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部门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十二五”时期,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

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支撑下,全力推动、做实减灾委工作平台,使减灾委真正成为了协调统领涉灾各部门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挥机构。减灾救灾委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工作职责,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县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协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涉灾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效率、效能显著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法规规章政策不断完善,依法应对灾害观念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印发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行蓄洪撤退预案》、《**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相对完整配套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逐级完善了应急工作规程,依法应对灾害的思想观念明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备,应急信息推送快速敏捷。“十二五”时期,气象灾害、河流水位、城市涝、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病、空气污染等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气象观测、雨量水位自动观测、农情调度、地震监测台网、林业灾害监测、环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第四章城市安全规划 一、城市安全规划及其与综合防灾规划的不同 城市安全规划是通过对城市风险进行分析研究,为最大化地降低突发事件对城市的不利影响,而对城市用地、设施以及人类活动进行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安排。 综合防灾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之一,历来有之。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内容,两者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相似,都是为预防、应对灾害,保障城市安全而编制的规划。但研究对象上,综合防灾规划,主要强调单灾种的综合,主要考虑抗震防灾、防洪、消防、人防四部分,而对于其他灾害,如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考虑较少。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相比来说研究的范围更广,不仅研究各种灾害,还将风险评估、应急管理、防灾空间的建立等诸多与城市安全相关的因素纳入进来,因而更加凸显其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全程化和圈层化。随着人们对灾害预防、预警、应急、风险评估的日益重视,综合防灾规划逐渐将这些内容纳入进来,因此,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的界线也逐渐模糊,致使很多研究编制部门将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统称为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发展概况 我国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从社会学、管理学的角度居多,在城市规划层面尚处在探索阶段。 受科技部委托,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下,共同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预案编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这应该是在SARS 之后,国家首次对公共安全规划领域的探索,为公共安全规划的编制开拓了道路。所编制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指南》,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随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出台了他们对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成果——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框架研究(建设部2006 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与问题,还研究了日本、美国、台湾地区等国内外城市的公共安全及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情况,提出了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编制方法与程序。但由于没有跳出综合防灾的框框,编制方法与传统的综合防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

1.城市管理的概念:城市管理是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保障城市肌体健康运行,以城市的物质要素包括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为对象,对城市运行系统做出的综合性协调、规划和建设活动 2.城市管理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城市的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管理 在城市社会管理的四部分中,人口管理是较重要的一方面 城市管理具有以下特征:1)管理的综合性(城市是高度复杂的集合体,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系统,具有各自运行的规律和特征,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同外界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从而决定了城市管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2)管理的开放性(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开放型大系统,无论是对自然资源的以来还是产品对市场的依赖,使城市与其区域联系十分密切) 3)管理的动态性 第二章 1.决策的含义: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2.决策要素: 1.决策者 2.目标 3.环境 4.待选方案 5.待选方案可能导致的结果 6.环境因素、备选方案、可能结果三者的对应关系 7.备选方案的评价和选择 3.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的概念:就是城市政府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实现城市规划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建设活动的方向、项目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4.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的依据:计划依据法制依据规划依据经济技术依据 第三章 1.行政的概念:行政就是国家行政主体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 2.测量的主要三种方法:1)行政费用测量法 2)行政职能测量法 3)要建设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

浅析城市防灾减灾规划 【摘要】在科学技术及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灾害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并且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全球范围内,防灾减灾已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我国,特别是我国的城市防灾减灾已迫在眉睫。这些年我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但其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下面,本文就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从宏观层面上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防灾;减灾 【 abstract 】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day, disasters have become endangered human life and property of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 factor,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ore and more big. in the global scope,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people have got great attention. in our country, especially in our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s imminent. all these years in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work got effective development, but its still lags behind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next, this paper cit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from the macroscopic level planning are discussed. 【 key words 】 the cit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1、公园规划设计 综合性公园的分类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综合公园(G11分为:全市性公园(Gl11、区域性公园(G112两类,由于各城市的性质、规模、用地条件、历史沿革等具体情况不同,综合公园的规模和分布差异较大。综合性公园活动内容多,各种设施会占去较大的园地面积,为确保公园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绿化景观,公园规模一般不宜小于10hm2。 全市性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的市级公共绿地。面积较大,活动内容和设施最完善的绿地。其用地面积随全市居民总数的多少而不同,一般在100hm2。在中、小城市设1~2处。其服务半径约2~3km,步行约30~50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20分钟可达。 区域性公园在大城市中,为一个行政区的居民服务。其用地属全市性公共绿地的一部分,其面积依据行政区的居民的人数而定,园内有较丰富的内容的设施。一般在区内可设1~2处。服务半径约1~1.5km。步行约15~25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15分钟。 2、昆明城市绿地规划 要在居住区相对集体的区域设置居住公园及小游园,结合水系。河道及重要景观廊道设置带状公园,并按照“步行五分钟,500米达绿地”的原则布置小游园和街旁绿地。 新建居住区应严格按规范控制绿化指标,绿地率不低于45%,小区及游园人均1平米,服务半径200米的标准安排。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园林景观路应配置观赏价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以凸显地方特色景观。 在环滇边通过恢复天然湿地,建设人工湿地,营造人工防护林带建设湖滨生态湿地地区,形成中心城中药的景观绿地。

3.公共厕所的相间距离或服务范围 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m,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m为宜;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150m,新建居民区为300~500m(宜建在本区商业网点附近。 4.防灾公园体系规划 4.1城市防灾绿地规划 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应当在绿化带建设的基础上,完善连接大公园、河流、农田等开敞空间的避难网络系统,着重规划好城市滨水地区的减灾绿带和市区中的一、二级避灾据点与避难通道,建立起城市的避灾体系。 (1一级避灾据点 灾害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应按照城区的人口密度和避难场所的合理服务范围,均匀地分布于市区内;常由散点式小型绿地和小区的公共设施组成(如小学、社区活动中心、小区公园等。为保证一级避灾据点的安全性和可达性,必须保证其与地质危险地带和洪水淹没地带的距离在500m以上,并至少有两条以上避难通道连接。 (2二级避灾据点 震灾后发生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往往是灾后相当时期内避难居民的生活场所,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教育设施组成。 (3避难通道 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同时,为防止城市居民避灾地、城市自身救灾和对外联系等发生;中突,避难通道应尽量不占用城市主干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7号20031101实行)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2003-09-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7号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已于2003年7月1日经第11次部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 部长汪光焘 二○○三年九月十九日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了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编制与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必须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抗震设防区,是指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及六度以上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地区)。 第三条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业规划。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包括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规划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与防震减灾规划应当相互协调。 第四条城市抗震规划的编制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综合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管理工作。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并监督实施。 第六条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对城市抗震防灾有关的城市建设、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土层分布及地震活动性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 有关单位应当依法为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提供必需的资料。 第七条编制和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符合有关的标准和技术,应当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 第八条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应当达到下列基本目标: (一)当遭受多遇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正常;

(完整版)2017年城乡规划师《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真题与答案

2017年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把()放在突出的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 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A.全面深化改革 B.促进社会和谐 C.城乡统筹发展 D.生态文明建设 2.构成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是() A.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和客体 B.行政法律关系内容 C.行政法律关系的形式 D.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失的原因 3.当同一机关按照相同程序就同一领域问题制定了两个以上的法律规范时,在实施的过程中,其等级效力是() A.同具有法律效力 B.指导性规定优先 C.后法优于前法 D.特殊优于一般 4.“凡属宪法.法律规定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必须在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行政机关才有权在其制 定的行政规范中做出规定”,在行政法学中属于() A.法律优位 B.行政合理性 C.行政应急性 D.法律保留 5.在下列的连线中,不符合法律规范构成要素的是() A.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假定 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处理 C.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无效——制裁 D.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登记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有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 正,通报批评——制裁 6.以行政法调整的对象的范围来分类,《城乡规划法》属于() A.一般行政法 B.特别行政法 C.行政行为法 D.行政程序法 7.根据行政立法程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从效力等级区分,属于() A.行政法规 B.单行条例 C.部门规章 D.地方政府规章 8.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制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不属于行政合理性原则的是() A.平等对待 B.比例原则 C.特事特办 D.没有偏私 9.公共行政的核心原则是() A.廉洁政府 B.越权无效 C.综合调控 D.公民第一 10.下列有关公共行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规划

目录 序言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1 (一)发展成就1 (二)主要问题5 (三)面临形势6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指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规划指标8 三、主要任务10 (一)加强法规、标准、制度建设10 (二)全面开展城乡规划编制实施11 (三)积极推进防灾避难场所建设12 (四)确保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能力13 (五)提高城乡房屋建筑抗灾能力14 (六)提高灾害应急和恢复重建能力15 四、保障措施16

(一)加强队伍建设与政策研究16 (二)推动抗灾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16 (三)开展防灾减灾教育与国际合作17

序言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之一,内容涵盖城乡防灾规划、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城乡加固改造和灾后恢复重建,是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在总结防御和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工作重点,注重工作实效,经过全系统共同努力,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 (一)发展成就 1、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城乡规划法》和《防震减灾法》相继出台或修订,规定城乡规划应符合防灾减灾的需求,并提出了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既有工程抗震加固等方面的要求。汶川地震发生后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提出了灾后恢复

对城市防灾与规划的看法

对城市防灾与规划的看法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而安全就成为未来城市的第一目标追求。应该承认,20世纪是全球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世纪。但无论对中国还是外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防灾减灾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与环境保护相比,城市防灾减灾研究也才刚刚开始。为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为了中国的城市化及小城镇建设不再失误,本报特聘请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先生针对当前城镇在防灾减灾中存在的问题,发表评论文章,以帮助城市各级领导及城建工作者不断提高对城市防灾的认识。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将得到大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城市安全减灾问题也日益成为国内外文明城市综合实力的象征。因此,作好城市防灾规划十分重要。现实地看,对防灾规划设计有疑虑的地方颇多,不仅包括减灾规划本身的技术问题,还包括入世后将面临的新标准的挑战,所以落实城市防灾规划对于丰富国家“十五”规划的城市化目标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城市防灾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按国际《城市规划基本语标准》(GB/T50280-98),城市总体规划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防灾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和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很显然,城市防灾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考虑下的城市防灾功能、城市防

灾空间设置等具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虽回答不了城市防灾的细节,但城市总体规划为城市防灾准备了条件,反之只有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城市防灾规划才有其位,才能予以实施。据悉,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是国内大中城市中首次引入城市防灾概念的总体规划,对于城市防灾有许多条款,但现在看来虽内容针对性不强也欠深度,但作为一种开端是应倡导的。迄今,几乎所有大中城市新近颁布的总体规划中都涉及防灾内容,缺点是尚应规定深度。 二、城市防灾规划是促进城市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 从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讲,城市防灾规划作用很大,它不仅仅是针对城市设施建设的专门问题,还对一个城市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安全保障。在日本,许多大城市城市防灾规划是作为法规要求的,城市设计若不考虑防卫空间,城市园林设计若不能同时兼作可避难空间,城市生命线系统设计若不考虑最大紧急状态下的可靠性备用对策,这样的规划设计是不合格的,这样的建设是不允许开工的。更重要地是,它如同为残疾人服务的无障碍设计一样得到最大范围内的普及。笔者从事十多年城市防灾研究及调研分析,发现在城市规划的意识教育中,安全防灾规划设计尚未成为一种意识,更没成为一种责任。不少在建的大型项目在涉及安全评估时,只考虑消防间距、疏散通道及灭火系统,而对于包括建设项目安全保障的根本如选址、本质性安全设计、安全准则、事故隐患风险评估,最大事故灾害条件下的应急预案等基本不涉及。从此种意义上讲,没有城市防灾规划的城市设计及建筑创作就难说是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反

城市防灾规划的反思

城市防灾规划的反思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关于城市防灾规划的反思 高军王天青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行防灾规划体系已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本文从城市灾害的形成分析入手,提出防灾规划的基本体系及架构,以期对建立新的城市防灾规划体系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防灾;规划;体系 【中图分类号】 TU984.11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031(2005)05-0070-03 “9.11”事件和“SASE”疫情印象未消,2004年7月10日的一场暴雨,使得北京市交通严重受阻,部分立交桥下因大量积水而造成交通瘫痪。两天后,奥运会举行在即的希腊首都雅典大停电,全城正常运转陷于停顿。人们也会自然地联系想起两年前北京因一场大雪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停车场”,去年美国停电、加拿大停电、伦敦大停电和意大利大停电,一年前韩国大邱市地铁火灾……。一次又一次的灾害使人们看到“原来我们引为自豪的现代都市竟是如此脆弱!”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代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聚集地,其安全性应当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城市规模急剧扩张,有些城市人口增加了几倍,而防灾、减灾能力却落后于经济发展能力,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城市规划是综合协调城市各项功能的应用科学。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直接根源是“城市病”的出现和扩大,城市灾害是“城市病”的直接表现,因此城市规划对城市的防灾体系的建立肩负着重要责任。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十条第九款中规定:“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编制和实施《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好《规划》实施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将本规划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逐级落实工作目标和任务。对《规划》中涉及的建设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投资,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的指导、支持和协调,共同落实《规划》任务。国家减灾委员会要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中期进展评估和总体实施情况要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2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编辑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灾害形势,有关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2019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9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市规划管理 与法规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80小题,总分80分)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推进() A高品质的城镇化 B以人为主核心的城镇化 C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D绿色低碳发展的城镇化 参考答案:B 解析:《中共中央关亍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3)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劢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2.下列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近期相关工作要求中,不正确的是 () A同步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B统一采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西安2000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 基准 C科学评估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重要控制线划定 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 D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 参考答案:B 解析:《自然资源部关亍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觃划工作的通知》 五、做好近期相关工作 本次觃划编制统一采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作为觃划现状底数和底图基 础,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定位 基础。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建立国家公 体制,改革各部门分头设置()的体质,对上述保护地 进行功能重组,合理界定国家公园范围。 A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 B自然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 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森林公园等 D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 参考答案:D 解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十二)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改革各部门分头设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的体制,对上述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合理界定国家公园范围。 4.根据《行政处罚法》,地方性法规不能设定的行政处罚种类是()A警告、罚款

新农村建设中的防灾减灾规划

2、新农村建设中的防灾减灾规划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将“防灾型社区”建设融入乡村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农村各项建设布局,与村庄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进行、同步发展,既保持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避免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减轻各类灾害对农村正常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又从根本上逐步改善农村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在防灾减灾的规划中,必须严格按照消防、防洪、抗震防灾、防风、防疫和防地质灾害的要求进行统一部署。 (1)消防规划居住区用地宜选择在生产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或侧风向,生产区用地宜选择在村镇的一侧或边缘。打谷场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宜布置在村庄的边缘并靠近水源的地方。打谷场的面积不宜大于2000m2,打谷场之间及其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m。林区的村庄和企、事业单位,距成片林边缘的防火安全距离,不宜小于300m。农贸市场不宜布置在影剧院、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场所的主要出入口处和影响消防车通行的地段,并与化学危险品生产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小于50m。汽车、大型拖拉机车库宜集中布置,宜单独建在村庄的边缘。 村庄内的消防车通道要尽可能利用交通道路,当路面宽度不小于 3.5m、转弯半径不小于8m、穿越门洞、管架、栈桥等障碍物净宽×净高不小于4m×4m 时的道路即可作为消防车道。消防车道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160m,应与其他公路相连通。村庄宜设置室外消火栓,室外消火栓沿道路设,并宜靠近十字路口,其间距不宜大于120m。消火栓与房屋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5m,有困难时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1.5m。 村庄各类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应符合《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39—90》的有关规定。 (2)防洪规划村庄的防洪建设是整个区域防洪的组成部分,应按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的有关规定,与当地江河流域、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绿化造林等规划相结合,统一整治河道,修建堤坝、圩垸等防洪工程设施。位于蓄、滞洪区内的村庄,应根据防洪规划需要修建围村捻(保庄圩)、安全庄台、避水台等就地避洪安全设施,其位置应避开分洪口、主流顶冲和深水区,围村捻(保庄圩)比设计最高水位高1.0—1.5m,安全庄台、避水台比设计最高水位高

城市规划管理与实施

城市规划框架?1城市建设史?1.1中国城市建设史 1.2外国城市建设史 1.3 城市规划思想史 2 城市化小城镇?3城市结构与形态及其演变?4城市规划体系5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 6总体规划战略规划 7 控制性详细规划 8 居住区 9城市设计 12可持续发展 10土地使用?11 历史保护城市更新? 13郊区化 16信息化 14全球化?15老龄化? 17生态、景观 18城市规划法规 19城市规划管理与实施?20 城市规划与相交学科? 20.1经济学 20.2 社会学

21 城市开发 22道路交通?23市政工程?24现代技术应用 中国城建史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4.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 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 8.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9.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10. 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 11.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12.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13. 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宗教上的异同 14.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 15.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16. 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防灾规划

第八章城市防灾规划 第一节城市防灾规划的主要任务 与内容知识点一:主要任务 城市面对的防灾问题多种多样,在城市规划中,考虑的防灾类型有防洪、抗震、消防、人防和防地质灾害,主要任务是根据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地位,确定防灾目 标或标准;提出防灾对策措施;布置防灾设施。 知识点二:主要内容 城市防灾规划分为总体规划中的防灾专业规划和城市防灾专项规划两种类型。 其中,总体规划中的防灾专业规划属于法定规划,城市防灾专项规划属于非法定规划。 1.总体规划阶段 总体规划阶段,防灾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①确定防洪和抗震设防标准; ②提出防灾对策措施; ③布置防灾设施; ④提出防灾设施规划建设标准。 2.详细规划阶段 详细规划阶段,需要在规划中落实的防灾内容有: ①总体规划布置的防灾设施位置、用地; ②按照防灾要求合理布置建筑、道路,合理配置防灾基础设施。 3.城市防灾专项规划 编制城市防灾专项规划的目的是落实和深化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规划范围和 规划期限一般与总体规划一致。规划内容一般都比总体规划中的防灾专业规划丰富,规划深度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可能达到详细规划的深度。 【例题】城市防灾专项规划提出的防灾设施,其位置和用地应当通过()落实。 A.总体规划 B.分区规划 C.详细规划 D.近期建设规划 【答案】C 第二节城市消防规划

知识点一:消防安全布局 1.危险化学物品设施布局 危险化学物品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类危险化学物品的总量和密度; 2)重大危险化学物品生产、储存设施应布置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边缘的独立 安全地带,不得布置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城市水系的上游或其他可能危及 城市公共安全的地段: 3)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不得设置一级加油站和大型天然气加气站, 液化石油气加气站和加油加气混合站,不得设置流动站; 4)高压输气管道和输油管道不得穿越城市中心区、公共建筑密集区和其他人口密集区; 5)布置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危险化学物品,应与相邻用地保持必要的安全距 离; 6)现有严重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危险化学物品生产、储存设施,应纳入近期建设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搬迁、改变生产性质、改变使用功能等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在规划实施完成前,应采取临时性韵安全控制措施。 2.危险化学品运输 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运输危险化学物品,应设置固定的运输线路,限定运输时间。 3.建筑物耐火等级 建筑物耐火能力分为四级,耐火能力最强的为一级,最差的为四级。 为了降低火灾风险,新建各类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以一级和二级为主,控制耐火 等级为三级的建筑,严格限制耐火等级为四级的建筑。 4.避难场地 面积按疏散人口配置,人均面积2m2 以上,服务半径在500m 左右为宜。 适宜作防灾避难疏散的场地为:具有安全保障,不会发生次生灾害的广场、 运动场、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 知识点二:城市消防站规划 1.城市消防站分类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资料整理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复习整理 行政法是政府行政管理和实施依法行政的主要法律依据。 规范公共权力的行使、保障公民合法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依法行政是城乡规划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 一、城乡规划行政法学基础 1.行政法学基本知识 ①法律指国家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规范是构成法律整体的基本要素或单位。 法律规范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逻辑上周全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制定了社会关系参加者在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并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其实施的保证。 法律规范的效力,也成为法律效力,就是法律的约束力。 法律效力包括:等级效力和效力范围。 等级效力指法律体系中不同渊源法律形式的法律在规范效力方面的等级差别。 效力范围指法律规范的约束力所及的范围,包括时间效力范围、空间效力范围和对人的效力范围。等级效力,一是取决于制定机构在国家机关体系中的地位;二是同一主体按照特定的、更为严格的程序;三是同一机关相同程序,同一领域,后来高于先前;四是同一主体,同一领域,有一般立法又有特殊立法,特设优于一般;五是国家机关授权下级制定的法规等同于自身。 ②A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力的授予、行使以及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仅次于宪法的法律地位,居于各子法之首。 行政法保障了行政政权的有效行使;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民主与法制的发展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 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或组织。 行政关系: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B行政法规数量大,是行政法的主要渊源。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在法律渊源体系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是制定法律的依据。基本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基本法以外的法由全国人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法律的地位和效力次于《宪法》,但高于其他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法最重要的渊源之一。 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和颁布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国务院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较大城市的人大和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行政规章分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门制定,地方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制定。 C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 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依法行政 行政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必须服从法律的基本准则和法制、民主及人权原则在行政领域的运用和体现。即合法性原则是以法制、民主和人权原则为基础的。 行政合法性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内容:行政主体合法,行政权限合法,行政行为合法,行政程序合法 行政合理性原则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公平正义的法律理性) 合理性原则的产生是基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自由裁量权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行政机关根据其合理的判断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权利。 内容:行政的目的和动机合理;行政行为的内容和范围合理;行政行为和方式合理;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合理。 合法性原则适用于行政法的所有领域,合理性原则只适用于自由裁量权领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