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59
第九章防灾减灾规划访问量:372 区信息办2008年1月23日第81条目标与防护要求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建立和健全现代化区域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区域综合减灾应急能力和救助能力,提高减灾管理水平,确保昌平新城安全,维护区域社会稳定。
(1)合理控制新城人口与建筑密度,城市建设应避开地震活断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蓄滞洪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灾害毁伤后果。
(2)治理现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危险源,根据规划实施调整并尽快排除,同时要避免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3)重要目标应相对分散布局,充分考虑和满足人防要求。
(4)市政公用设施要分散布置,地上与地下结合,环状连通,多路输送,增加抗灾应变能力,兼顾人防要求。
(5)加强本区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完善医疗急救网络,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6)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建设城市灾害避难场所,确保场所面积充足和疏散通道畅通,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防灾避险。
(7)建立和完善区域综合防灾减灾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紧急疏散交通网络,确保救灾道路畅通。
(8)加强对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保护,确保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密和使用效能。
防止恐怖袭击,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第82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1)建立统一的综合减灾应急管理和指挥体系。
(2)建立和完善综合减灾信息技术支撑系统。
(3)建立完善综合减灾应急预案体系。
(4)加强救灾和应急队伍建设。
(5)加强减灾应急救援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6)进一步加强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7)贯彻落实市政府制定的减灾应急地方法规条令和新闻发布机制。
第83条防洪及河道治理规划(1)根据国家防洪标准、北京市防洪规划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考虑河流分布、自然地理情况及社会发展水平,规划确定昌平新城各组团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小汤山镇、北七家镇及南口镇根据其人口规模及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性,确定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其余各乡镇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X总学时:X适用专业:具体专业名称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一)课程性质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一门融合了城市规划、灾害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形成机制,掌握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制定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城市规划与管理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城市防灾减灾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学生应按时参加课程学习,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学生应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课程设计任务,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3、学生应掌握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四、课程教学内容(一)城市灾害概述1、城市灾害的类型(1)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滑坡等。
(2)人为灾害,如火灾、爆炸、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
2、城市灾害的特点(1)灾害的连锁性和衍生性。
(2)灾害的集中性和严重性。
(3)灾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城市灾害的形成机制(1)自然因素,如地质构造、气候条件等。
(2)人为因素,如城市建设、人口密度、经济活动等。
(二)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理论基础1、灾害学理论(1)灾害系统理论。
(2)灾害风险理论。
2、城市规划理论(1)可持续发展理论。
(2)韧性城市理论。
3、工程学理论(1)结构工程学。
(2)岩土工程学。
(三)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方法与技术1、灾害风险评估方法(1)定性评估方法,如专家评估法。
(2)定量评估方法,如概率分析、损失评估模型等。
2、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方法(1)目标导向法。
嘉鱼县城市总体规划嘉鱼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1年—2030年,其中:近期:2011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远景:2030年以后。
二、规划地域层次本规划分为嘉鱼县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一)县域层次嘉鱼县城市总体规划县域层次为嘉鱼县的行政辖区,面积1019平方公里,简称县域。
(二)城市规划区层次规划区指为有效控制中心城区土地开发,保护环境而设立的城市规划区,简称规划区。
(二)中心城区层次中心城区指嘉鱼县城市规划区内连片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7.8平方公里。
三、规划区范围嘉鱼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鱼岳镇全域、新街镇、官桥镇和高铁岭镇等部分区域,边界范围北至长江;西至蜜泉湖西岸;南至规划武深高速;东至西凉湖、规划武汉城市圈外环高速,总面积约290平方公里。
第二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四、县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5年,县域人口为4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5%;中期2020年,县域人口为4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2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0%;远期2030年,县域人口为4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3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5%。
五、城乡等级结构近期采用“中心城区——新市镇——中心村——一般村”的一般城乡体系模式,远期逐步过渡到“中心城区——新市镇——农村新社区”的新型城乡体系模式。
规划区范围内的中心格局为一城(原鱼岳镇)和咸嘉新城,以及个别特殊服务职能的农村新型社区;县域其他城镇(官桥、新街、簰洲湾—畈湖、陆溪镇和高铁岭—舒桥)结合乡镇地域特征建设新市镇,其余农村地区保留特色资源的村庄居民点若干。
六、城乡规模结构规划2015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18万人,城镇化水平45,,其中嘉鱼中心城区为14万人,其余建制镇人口为4万人;202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26万人,城镇化水平60,,其中嘉鱼中心城区为20万人,其余建制镇人口为6万人;203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36万人,城镇化水平75%,其中嘉鱼中心城区为26万人,其余建制镇人口为10万人。
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计划书一、前言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威胁,如地震、洪水、火灾、飓风、公共卫生事件等。
这些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对城市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计划,提高城市的灾害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一)自然环境风险1、对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进行详细分析,评估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如地震带分布、洪涝灾害高发区、台风路径等。
2、研究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分析其规律和特点,为预测未来灾害提供参考。
(二)社会经济风险1、评估城市的人口密度、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灾害的影响。
2、分析城市的基础设施、交通网络、能源供应等系统的脆弱性,以及在灾害发生时可能面临的中断和破坏风险。
(三)人为灾害风险1、评估工业生产、危险化学品储存和运输、建筑施工等活动可能引发的事故风险。
2、考虑社会治安、恐怖袭击等人为因素对城市安全的威胁。
三、防灾减灾目标与策略(一)总体目标在规划期内,显著降低城市因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城市的灾害恢复能力,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目标1、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确保在灾害发生前能够及时发出警报,为居民提供足够的应急准备时间。
2、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保持基本功能。
3、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技能培训,使居民能够在灾害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自救互救措施。
(三)策略措施1、工程性措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抗震、防洪、防风等设计标准,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建设和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防洪堤、避难场所等防灾减灾工程设施。
2、非工程性措施制定和完善各类灾害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加强灾害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技能。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城市,作为巨大的承载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和国家防灾减灾的中心和重点。
21世纪的城市发展,决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科学与信息之争,必然包括生态环境及防灾减灾在内的城市安全度之争。
可以说21世纪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高低,将成为全面衡量城市整体功能及其安全防卫能力的标志。
“地下六分,地上四分”是早在中世纪欧洲城市就确立的西方规划建造理念,做到未雨绸缪,那些古堡式城市至今居安不危,这与中国当下一些城市“小肚鸡肠”的地下应急系统形成鲜明对比。
如2008年的雨雪天气给南方的城市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灾害;因过度追求宽马路而忽视非机动车道建设,结果摔伤事故增多;还有一些城市因采用悬索结构的道路桥梁,结果灾害时凝结在悬索的冰块融化后砸向车辆,造成人车俱损。
再如一些城市因地下管网埋置较浅,造成大量水管冻裂,使民众家庭不能获得正常饮水。
2011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几场连绵的大暴雨在中国的北京,武汉,西安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长降雨对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的损害远远超出了早起城市规划设计的预期,城市排水系统无法应对如此大量的排水需要,致使在地铁,立交桥下穿处,地下停车场库等地势较低的地方造成了大量的积水。
而同样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巴黎在遇到诸如此类灾害的时候却可以应对自如。
仅仅是巴黎长达2347公里的下水道就足以令其傲然立于世界防灾减灾的前列,并成为世界最具有竞争力的城市。
一些数字可以说明这一点:巴黎的下水道均处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总长竟达2347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
此外,下水道井盖多达2.6万个,有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还有1300多名专业维护工负责清理维护。
正因如此,巴黎下水道博物馆已成为巴黎除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外的又一著名旅游项目。
巴黎下水道修建于19世纪中期,但是用现在的规划眼光看,这些高大、宽敞如隧道般的下水道其规划的超前性实在不同凡响。
这与当初设计者的科学规划是分不开的。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变得愈发重要。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减少灾害对城市和居民的影响,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应对能力。
本文将探讨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性、挑战以及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性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性在于保护城市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首先,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能够提前预测和识别潜在的灾害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的影响。
其次,规划能够合理布局城市建设,避免在高风险区域兴建重要基础设施,减少灾害的风险。
此外,规划还能够提高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强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城市防灾减灾规划面临的挑战城市防灾减灾规划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城市脆弱性的增加。
大量的水泥和钢筋建筑物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使得城市更加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
其次,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暴雨、洪水、干旱等,给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此外,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增加了防灾减灾工作的难度,如何保障庞大的人口安全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三、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应对措施为了有效应对城市防灾减灾规划面临的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城市的灾害风险评估和监测能力,及时掌握灾害风险的动态变化,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采用抗震、防洪等技术手段,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
此外,要加强城市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援效率。
最后,要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
四、国际经验与借鉴在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面,一些国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例如,日本在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防范方面有着世界领先的技术和经验。
他们通过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系统、制定严格的建筑抗震标准等措施,大大减少了地震灾害对城市和居民的影响。
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计划书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集中和经济的发展,城市面临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风险不断增加。
为了提高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有效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制定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计划成为迫切的需求。
二、目标与原则1.目标:建立高效、科学的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响应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原则:(1)科学性原则: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科学的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措施;(2)综合性原则:将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各个环节中,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3)预防为主原则:通过科学的预测、预警、预防工作,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灾害发生;(4)分级负责原则: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形成科学的应急管理体系。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1.组织机构:(1)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工作;(2)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的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工作,包括灾害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制定、应急演练等;(3)相关部门和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参与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工作。
2.职责:(1)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委员会:- 制定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规划与政策;- 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工作;- 监督和评估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
(2)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部门:- 进行城市灾害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措施;- 制定应急预案,包括各类灾害的应急响应程序和工作流程;- 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知识。
(3)相关部门和单位:- 根据职责分工,配合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部门的工作;- 及时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支持。
四、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措施1.灾害风险评估:- 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借助科学技术手段,提前发现和预测灾害风险;-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