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城谣》声乐教学教案

《长城谣》声乐教学教案

《长城谣》声乐教学教案
《长城谣》声乐教学教案

《长城谣》声乐教学教案

篇一:《长城谣》声乐教学

教案

《长城谣》声乐教学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课时:共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约10分钟)

(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

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约30分钟)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约5分钟)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

(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授课老师:冷艳

篇二:长城谣教案

第二单元纵情歌唱

听——长城谣

设计

思路】

本节课是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主要教学

内容是欣赏乐曲《长城谣》。《长城谣》是一首诞生于抗日年代的

爱国歌曲,这首乐曲情绪苍凉悲壮、旋律质朴自然、节奏平稳有序,深切表达了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本课的教学

设计

主要从创设教学情境入手,用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图片、视频等渲

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同时受到感染。通过、歌曲

视唱的过程感受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体会当时人们的抗战激情,激

励现在的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长城谣》【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长城谣》,感受乐曲苍凉悲壮的情绪、质朴自然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体会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2、了解歌曲时代背景,能用恰当的力度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3、运用视唱、歌曲旋律及朗读歌词,在参与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

体会乐曲的情绪以及表达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乐曲苍凉悲壮的情绪、质朴自然的旋律、平稳有

序的节奏,体会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2、教学难点:视唱、歌曲旋律。【教学过程】一、听赏《长城谣》

1、听赏乐曲,介绍长城。请学生思考长城象征什么?

2、观看董文华版MIV《长城谣》,提问:歌曲把我们带到什么年代?

3、结合歌词,出示相关内容图片:

进一步了解史实,引导出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歌曲《长城谣》是流行于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首优秀作品,刘雪庵曲、潘孑农词,作于1937年,原是潘孑农所编电影剧本《关山万里》中的主题歌,后因“八·一三”上海爆发战争,影片未拍成,但此

曲却风行全国)。

1

说明:

欣赏视频资料,是为了增加学生对日军侵华战争这一历史的了解,

为了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从而更好地理解第二段歌词所表现

的“抗战救国”的思想内涵。

二,出示歌词:

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语。(1)提问:根据2段歌词不同情绪:

第一段歌词适合由男生还是女生来朗诵?第二段歌词适合由男生

还是女生来朗诵?(2)再次配乐朗读歌词。(钢琴)

男女同学各一名,其他同学轻声哼唱。说明:朗读歌词、抓住歌词

的内容理解是为了深入作品的深刻内涵。以歌词为线索,步步引导学生体验歌曲包含的深厚情感和较深邃的思想情感,有感情地朗诵则适时地为学生的情感宣泄提供了途径。三、再次聆听歌曲《长城谣》(学生演唱)

复习以前所讲到过的几种唱歌形式

提问:;合唱,齐唱,轮唱,中旋律和声部的关系。说明:

重温复习内容是为了了解同学们所学东西的掌握程度,以达到对这方面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和巩固

四,视唱歌谱歌词,

(1)出示歌谱(先有个别基础较好的同学视唱)(2)把词曲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说明:

进行歌谱歌词视唱是为了抓住音乐本质的东西展开体验,从音乐本身着手开展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体验歌曲的旋律特征和思想内容。

五,不忘国耻,牢记历史。

(1)你出生在那个年代会这样吗?(参加儿童团等)

2

(2)为什么会受屈辱?(落后要挨打)。

(3)今天如何保卫长城?(努力学习,成材报国)(4)成材报国,放飞理想在那首歌里出现过?(相约华虹)(5)全体高唱“相约

华虹”(下课)

:【教学流程图】

3

4

篇三:1《长城谣》教案

教学内容:

《长城随想》

1.学唱《长城谣》。教材分析:

《长城谣》是抗日战争时期风行于大后方的一首抗战歌曲,原是为

故事片《关山万里》谱写的插曲,因日本大举进攻上海影片而没有

拍成,但这首插曲却被保留了下来。它以苍凉悲壮、平易近人的音

乐风格叙述出中国人民被迫流亡的苦难和收复失地、保卫家乡的决心。本曲最先由周小燕演唱,制成唱片后传遍海内外,鼓舞了全国

人民及爱国侨胞抗击日本帝国 3 主义的热忱。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

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知识与技能:练习卡农节奏,用轻柔的自然圆润的声音,适当的情绪演唱这首歌教学重点:学唱歌曲《长城谣》教学难点: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了解长城的相关信息。

《长城随想》

《《长城谣》声乐教学教案》出自:干货资源社

声乐小组课教案.doc

《声乐小组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1、呼吸练习 2、发声练习 3、歌曲练习 4、复习歌曲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不同的发声练习,解决中、低声区的声音虚弱而漏气和中、低声区的声音过重,高音纤细、虚弱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呼吸、喉头、声带以及共鸣器官密切配合,提高声音的表现力。 2、知识目标:通过呼吸训练,加强学生的气息控制能力,让学生体会横隔膜控制呼吸的作用,体会气息的支撑点,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到歌唱中去。 3、能力目标:通过歌曲的辅导练习、演唱,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歌唱技巧。 三、学生情况分析:将近两年的歌唱水平参差不齐,嗓音条件也各不一样,有的喉头过于紧张,有的中声区声音唱得过重而僵,有的是不得当地过早地多唱高音等问题,根据学生各人的特点,嗓音的条件,用不同的发声练习曲来解决不同的问题。目前要解决的问题:郑梦阳,何佳,郭洋同学需要加强中、低声区的训练,连鹏翔要解决喉头过于紧张的问题,刘炜静,张敏敏同学要解决换声区统一的问题,杨竹君要解决鼻咽腔打开的问题 四、教学重点:(1)打开喉咙稳定喉位。(2)循序渐进扩展音域。五、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发声练习找到呼吸、喉头、声带以及共鸣器官密切配合。六、教学过程:(一)呼吸训练(1)慢吸慢呼4/4 x x x o | - - - - | - - - - || 吸- - 停呼 (2)慢吸快呼2/4 x x | x x | o - | o o || 吸- - - 停呼(3) 快吸慢呼4/4 x o - - | - - - - | - - - - || 吸停呼训练目的:加强横隔膜的支持、保持和控制的能力。通过连续不断地运用正确的呼吸发声方法进行练习,使呼吸肌肉自然地成长健壮,逐步增长歌唱的呼吸力度和呼吸深长,训练横隔膜的有力伸缩、自如地控制气息的机能,以增强对声音的控制能力。 (二)发声练习:(1)打开喉咙稳定喉位训练(a)2/4 5 4 3 2 | 1 2 3 4 | 5 4 3 2 | 1 -|| u u a a a3

五年级音乐下册第6课《长城谣》教案湘艺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学会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歌曲,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歌曲内容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读歌曲,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2、(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歌曲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以指导诵读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刚才老师唱的是什么歌?《长城谣》是啊,蜿蜒的长城不仅是美丽的风景线,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吟唱,许多海外游子为之牵挂。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感受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心中的长城。(板书标题作者) 二、朗读吟诵引感知 (一)师、生朗读——交流对比引思索 1、根据讲义上歌曲节奏的划分,生默读歌曲,把握歌曲的总体感情。 追问:你觉得朗读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是激情澎湃呢,还是沉吟舒缓? 对,沉吟舒缓!因为这首诗主要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有淡淡的哀愁于其中。 2、师朗诵歌曲,要求生注意——诗句的感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3、生读歌曲,检验第一次朗诵后的学习效果? 4、对比师生朗读差异,启发学生注意并找出诗句中的轻重音。(板书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 追问,这些词语为什么要重读或轻读? (二)指导学生诵读歌曲——理解歌曲的意境 1、原来,在朗读过程中,我们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才能更好的彰显作者的思想感情。(板书——感情) 2、引导领会关键词语读音的轻重及其读法。(加下划线的句子不讲,学生体会,师提问引导). 重音重读主要方法作用 1)加强音量法(表达明朗的态度) 2)加长音节法(启发思考或表达真挚的感情) 3)一字一顿法(控制音量的一字一顿)(显示深切、沉重的心情) 3、夺还(“夺、还”与前文的“争战了一部历史”相对应。凡有“争战”便有杀戮,看到血

(完整版)声乐课教案

声乐课教案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四年级(试用) 第一单元 一、课题:歌曲教学 二、教学目的:通过声音训练和歌曲作品的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声音的技 能技巧、能较好地调控音色,较完整地表达声乐作品。 三、教学内容: 1、练声曲: (1) 1 2 3 4 ︱ 5 4 3 2 ︱1 —‖ u o u o u (2)5 6 5 4 5 4 ︱3 43 2 3 2︱1—‖ Li La Li La Li (3)5 6 5 4 5 4 ︱3 4 3 2 3 2 ︱ 1—‖ mi ma mi ma mo 2、练习曲目:《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啊!中国的土地》 四、教法:讲授法、因材施教法、练习法。 教案提纲 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F调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作品的处理。 教学难点:①开始乐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高位置发声; ②高音乐句“牧羊姑娘放声唱”的共鸣与气息状态。 解决方案:①通过母音“Li”、“La”的训练,为“美丽”的发声打下高位置基础。②通过“U”、“o”的练习抓好“姑娘”里母音的发声共鸣习惯。教学过程: 1、声音训练:练声曲(1)、(2)的练习。 练习要领:①保持微笑状态,体会以鼻腔为中心的面罩共鸣的形成;②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尽量做到字正腔圆;③感受气息支点的作用,体会高位置与深呼吸的对抗作用。 2、新歌学习 (1)了解歌曲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 (2)试唱歌曲作品,感受歌曲的情绪特征; (3)深入学唱歌词,注意吸气换气、强弱控制、音色把握等技术问题,并

从中找到在发声上存在困难的母音,通过有目的的强化训练加以解 决; (4)加强发声歌唱的流畅性,感受声乐作品的艺术性。 3、答疑 (1)小组成员分别演唱声乐作品; (2)歌唱者和小组成员分别指出演唱的不足及解决方法; (3)教师作评价总结,并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案。 4、歌唱表演:进行小组内的声乐观摩。 5、布置作业:布置新作品或提出声音训练要求。 二、《啊!中国的土地》 A 调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①后起节奏的掌握;②乐曲高潮“啊!中国的土地”的演唱。解决方案:①在熟悉作品时重点练习歌曲的特色节奏; ②加强“i”母音的训练,认识并掌握闭口音的共鸣及气息状态。教学过程: 1、声音训练:练声曲(2)、(3)的练习。 练习要领:①保持微笑状态,加强母音发声的高位置;②“u”“o”保持含着水的打开状态,体会气息与高位置的对抗感觉;③“mi”“ma”母音要体会“装在面罩盒向下唱”的感觉。 2、新歌学习 (1)了解作品的思想情绪,解决歌曲的节奏难点; (2)科学处理作品的气息特点,解决演唱中的呼、吸与换气关系; (3)通过母音训练,解决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和发声共鸣问题; (4)加强歌曲的艺术处理,完整地表达作品。 3、答疑 (1)小组成员分别演唱声乐作品; (2)自我和互相分析作品演唱的效果; (3)教师作总结分析,并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案。 4、歌唱表演:进行小组内的歌唱观摩。 5、布置作业:布置新作品或练声要求。 第二单元 一、课题:歌曲教学 二、教学目的:通过两首声乐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在注意声音运用的基础上,能 较好地理解作品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作品。 三、教学内容: 1、练声曲: (1) 1 3 5 6 ︱5 6 5 3 ︱1—‖ mi ma mi ma mi (2)5 6—︱5 6 5 4 3 2︱1––‖

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 选3篇) 导语:《长城谣》是一首诞生于抗日年代的爱国歌曲,这首乐曲情绪苍凉悲壮、旋律质朴自然、节奏平稳有序,深切表达了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课时:共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约10分钟) (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约30分钟)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长城谣》

《长城谣》教学设计 【课型】唱歌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能力目标:启发学生在演唱歌曲时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情感,并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3、情感目标:初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哼唱歌曲的旋律,能有感情的朗诵、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这个寒假你们都去过那些地方?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个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长城 二、导入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那么,谁能介绍一下长城?(教师展示图片,学生介绍万里长城) 师:两千多年来,这里曾记载着中华民族山河破碎的仇与恨,曾闪过沙场豪杰志士们的刀光剑影。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长城谣》。 三、创设情境,激情感受: 1、聆听歌曲《长城谣》,初步感受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然后说一说歌曲把你带到了哪个年代? 生:抗日战争时期。

2、教师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 师:同学们说的对!《长城谣》是流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首优秀歌曲,作于1937年。原是为电影《关山万里》所作的插曲,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影片没有拍成,但歌曲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风行全国的一首抗战歌曲。 3、作者简介: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哪一位音乐家写出了这么优秀的音乐作品吗?谁能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生简介作者刘雪庵及其作品。(刘雪庵:四川铜梁人。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有影响力的爱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学生时期的作品有歌曲《飘零的雪花》《采莲谣》等;20世纪30年代写了钢琴作品《中国组曲》;抗战前创作过《早行乐》《何日君再来》等歌曲,“七七”事变后写过《长城谣》《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以及《上前线》等广为流传的抗战歌曲。建国后,还根据古曲《平沙落雁》改编了钢琴曲《飞雁》) 4、再次聆听歌曲,进一步体会感受歌曲情绪。 师:同学们,介绍得太好了!现在,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歌曲旋律苍凉悲壮,质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四、合作探究,学唱歌曲。 1、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教师出示大谱表)同学们看歌曲中出现了哪些你们熟悉的音乐记号?这些音乐记号有什么作用?(4/4拍号,反复跳跃记号) 2、节奏练习: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歌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现在再来观察一下歌曲的节奏型。有一组节奏型在歌谱中反复出现了多次,你发现了吗?谁能边划拍边读出这组节奏?

高中音乐课欣赏教案

高中音乐课欣赏教案 授课年级: 高中一年级 课时: 一课时 主讲: 丁强 一、课题:音乐与影视 内容:1、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2、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 3、电影《悍牛与牧童》配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三首影视乐曲的听赏自己说出各自在影片中的作用,且自己在教师引导下分析音乐表现要素更深层理解音乐作品。 2、通过对以上乐曲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乐观向上、憎爱分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3、通过本课教学为学生提供独立欣赏影视音乐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乐曲由感性到理性认识过程的引导 难点:《MongDong》现代派音乐风格的认识把握及对该曲欣赏兴趣的调动。 四、教学准备 VCD机、投影机及相关VCD片投影材料,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VCD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问题:该段音乐的风格特点,对电视画面起什么作用。 (导入语:在大家记忆中除《西游记》音乐外肯定还会有许多令同学们难忘的影视音乐,不信听我唱上一段我幼时观看过的一部电影中的乐曲片段,音乐虽不优美,但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刻骨铭心:引出所听音乐“鬼子进村音乐”) (二)《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片段欣赏 1、投影:该片剧情介绍 2、VCD播放该片段 问题:(1)听后的感受 (2)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分析音乐表现手段:配器、铜管乐恢宏的气势、强力度、进行曲风格) 3、比较欣赏:《樱花》与鬼子进村音乐的联系,认识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问题:该段音乐换成日本民歌来表现刻画日本鬼子的形象效果会怎样,你们熟悉的日本民歌有哪些,请唱唱,试试,想想。 (樱花是一首抒情的日本民歌,表现日本人民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日本的音乐文化是美的,而日本的侵略行径是丑恶的。语言设计:音乐其奇妙,同一音乐材料通过变换表现手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的音乐更加奇妙,你们听听便会知道它的奇妙之处)

最新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教案

最新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学会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歌曲,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歌曲内容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读歌曲,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2、(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歌曲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以指导诵读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刚才老师唱的是什么歌?《长城谣》是啊,蜿蜒的长城不仅是美丽的风景线,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吟唱,许多海外游子为之牵挂。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感受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心中的长城。(板书标题作者) 二、朗读吟诵引感知 (一)师、生朗读——交流对比引思索 1、根据讲义上歌曲节奏的划分,生默读歌曲,把握歌曲的总体感情。 追问:你觉得朗读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是激情澎湃呢,还是沉吟舒缓? 对,沉吟舒缓!因为这首诗主要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有淡淡的哀愁于其中。 2、师朗诵歌曲,要求生注意——诗句的感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3、生读歌曲,检验第一次朗诵后的学习效果? 4、对比师生朗读差异,启发学生注意并找出诗句中的轻重音。(板书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 追问,这些词语为什么要重读或轻读? (二)指导学生诵读歌曲——理解歌曲的意境 1、原来,在朗读过程中,我们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才能更

好的彰显作者的思想感情。(板书——感情) 2、引导领会关键词语读音的轻重及其读法。(加下划线的句子不讲,学生体会,师提问引导). 重音重读主要方法作用 1)加强音量法(表达明朗的态度) 2)加长音节法(启发思考或表达真挚的感情) 3)一字一顿法(控制音量的一字一顿)(显示深切、沉重的心情) 3、夺还(“夺、还”与前文的“争战了一部历史”相对应。凡有“争战”便有杀戮,看到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场景,人的心情往往感到非常沉重。这里运用控制音量的一字一顿的朗读方式,正与深切、沉重的心情的相契合。) 4、无情(长城作为一个没有生命的建筑,见证了这里发生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虽言无情,实则饱含了痛苦和血泪。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突出了长城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 这个词语朗读时,既要加长音节又要加强音量,一则启发思考“无情”的真正含义,二则强调,在诗人心中长城是历史的见证,表达明朗的情感态度。) 5、总(总——经常性的,用以突出诗人日夜思念牵挂故乡。这里用加长音节法,传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感情真挚。) 重音轻读(一般用于表达深沉、含蓄的细腻感情) 云树风(云、树、风在的古典意象中均表示思乡之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正如那落叶对根的眷念。读这三个词语的时候,音量要低,而且气息、声调渐弱,感受越来越浓思念之情。) 6、提问:联系刚才老师的朗诵,想想——歌曲中是否还有其他重音?对于这些词又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冷眼(强调重音,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凸显长城是历史的见证,同“无情”) 8、烈火(一提到长城,作者便血涌奔腾起来。因为长城蜿蜒盘旋两万里——豪壮,历经千年不倒——顽强,这正如数千年磨难中仍屹立不倒的中华民族。因祖国而产生的自豪感,身居异乡的诗人,体会更深。 重音轻读水(感觉有水从心中趟过,感受诗人想象中故乡优美的月色) 梦(跟随诗人一同感受睡梦中故乡的美好) 9、要求:根据刚才所得的体会,全班自由朗读本诗。(师个别指导) 10、生读歌曲,检验学习效果;点评、提醒注意关键点。 11、根据反复朗诵所体会到的感情,生总结思想内容。 (三)思想主题感知与理解环节(板书歌曲主题)

声乐课教案

声乐课教案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三年级﹙试用﹚ 第一单元 一﹑课题: 歌曲教学 二﹑教学目的: 通过发声训练和歌曲作品的教学,使学生的气息﹑发声和共鸣协调配合,能较好地调控音色,运用声音的技巧,较完整地表达声乐作 品。 三﹑教学内容: 1.练习曲: ﹙1﹚. 13 24 ︱35 46 ︱53 42 ︱ 1 -︱︳ u a u a u a u ﹙2﹚. 1234 50 ︱5432 10 ︱1234 5432 ︱1 -︱︳ li la li la li la li 2.演唱曲目: ﹙1﹚. [[二月里见罢到如今]] 陕北民歌向春编曲 ﹙2﹚. [[红豆词]] (清)曹雪芹词刘雪庵曲 四﹑教法:讲授法﹑因材施教﹑个别辅导﹑个别作品实践演唱﹑教师分析讲解。 教案提纲 一. [[二月里见罢到如今]] 陕北民歌向春编曲G调 这首由民歌改编的歌曲,其结构形式为带再现的三段式。第一段四乐句加补充,前三乐句采用的同头变尾的旋法,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歌风格。 第二段转调,歌曲产生色彩变化,但风格未变。第三段两个段落均为上下 句加补充的结构。歌曲音乐优美而抒情。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歌曲开始乐句的高位置发声,歌曲转调时的色彩变化。 解决方案:加强“li”﹑“la”的训练,打下高位置基础;熟悉歌曲的民歌风格。 教学过程: 1.声音训练:练习曲﹙1﹚﹑﹙2﹚的练习。 练习要领:保持微笑状态,体会以鼻腔为中心的面罩共鸣的形成,体会高位置与深呼吸的对抗作用;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尽量做到字 正腔圆。 2.新歌学习: (1)了解歌曲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情绪; (2)熟悉歌曲的旋律,注意气息﹑唱法﹑音色和咬字吐字的处理; (3)歌曲演唱难点的重点突破; (4)完整演绎作品,加强歌曲作品的艺术处理,注重声乐作品的艺术 表现力。 3.答疑: (1)小组成员分别演唱声乐作品; (2)自我评价和相互探讨演唱效果; (3)教师总结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4.歌唱表演:小组各成员进行演唱观摩。 5.布置作业:新声乐作品或声音训练要求。 二、[[红豆词]] (清)曹雪芹词刘雪庵曲F调 歌曲为多句体乐段结构。全曲以第一乐句的节奏型为基本节奏贯穿、发展,这种数板式的节奏型加上环绕型的音调进行,似吟似诵地表达了含 蓄的情感。歌曲最后两乐句与开始两乐句相同,前后的呼应增强了全曲的 统一性,也进一步艺术地体现了相思之情。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歌曲气息的把握;开口音、高音的喉头位置及歌唱的高位置。 解决方案:加强母音的练习,认识并掌握开口音、高音的喉头位置及歌唱的高位置。 教学过程: 1.声音训练:练习曲﹙1﹚﹑﹙2﹚的练习。 练习要领:保持微笑状态,体会以鼻腔为中心的面罩共鸣的形成,体会高位置与深呼吸的对抗作用;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尽量做到字 正腔圆。 2.新歌学习: (1)了解歌曲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情绪; (2)熟悉歌曲的旋律,注意气息﹑唱法﹑音色和咬字吐字的处理; (3)歌曲演唱难点的重点突破; (4)完整演绎作品,加强歌曲作品的艺术处理,注重声乐作品的艺术

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

《现代诗两首》教案 泉州一中分校刘顺玉用户名:liusy02 <原创作品>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 三学海拾贝 1 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当场成诵! 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灵活机动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一片槐树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纪弦(略)

音乐课教案《茉莉花》

《茉莉花》教案 教材分析:《茉莉花》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小调类民歌,她清丽、柔婉,深受人们喜爱,是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欣赏的好教材。因地域、语言等不同,各地的《茉莉花》在风格特征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以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最为典型。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一首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流传很广泛的江南民歌,属于小调类民歌,是单乐段的歌曲。它以五声调式和级进的旋律,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优美的江南风格,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情深厚又含蓄。 这节课,意在引导学生接触多首以“茉莉花”为题的音乐作品,学习茉莉花这首歌曲,并能拓展合唱、独唱伴奏等形式,在欣赏不同的《茉莉花》版本中,从中认识到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教学内容: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教学目标: 1、能够以柔美的声音表达民歌《茉莉花》的细腻情感,并用不同表演形式表现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茉莉花》。 2、欣赏江苏、河北不同地区的民歌《茉莉花》,能够听辩并能用用语言表达出它们在旋律、风格、情感上的不同特点。 3、为了茉莉花做二声部创作练习

教学重点: 能够听辩并能用用语言表达出不同地区《茉莉花》在旋律、风格、情感上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附点四分音符、一字多音唱法。 教学年级:三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1、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课件演示,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于一体,运用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欣赏教学法。 2、电子琴、录音机、电脑、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班级里面喷上茉莉味道的香水,让大家闻着香味去听老师弹奏琵琶版的茉莉花,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方面感受歌曲的美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闻到什么味道?香不香? 生:…… 师:老师弹奏了那首乐曲是什么乐曲呢? 生:…… 师:把同学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是什么! 生:。。。。。。

长城谣教案资料

长城谣教案

第二单元纵情歌唱 听——长城谣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欣赏乐曲《长城谣》。《长城谣》是一首诞生于抗日年代的爱国歌曲,这首乐曲情绪苍凉悲壮、旋律质朴自然、节奏平稳有序,深切表达了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创设教学情境入手,用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图片、视频等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同时受到感染。通过、歌曲视唱的过程感受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体会当时人们的抗战激情,激励现在的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长城谣》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长城谣》,感受乐曲苍凉悲壮的情绪、质朴自然的旋律、平稳有序的 节奏,体会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2、了解歌曲时代背景,能用恰当的力度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3、运用视唱、歌曲旋律及朗读歌词,在参与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体会乐曲的情绪 以及表达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乐曲苍凉悲壮的情绪、质朴自然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体会 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2、教学难点:视唱、歌曲旋律。 【教学过程】 一、听赏《长城谣》 1、听赏乐曲,介绍长城。请学生思考长城象征什么? 2、观看董文华版MIV《长城谣》,提问:歌曲把我们带到什么年代?

3、结合歌词,出示相关内容图片: 进一步了解史实,引导出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歌曲《长城谣》是流行于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首优秀作品,刘雪庵曲、潘孑农词,作于1937年,原是潘孑农所编电影剧本《关山万里》中的主题歌,后因“八·一三”上海爆发战争,影片未拍成,但此曲却风行全国)。 说明: 欣赏视频资料,是为了增加学生对日军侵华战争这一历史的了解,为了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从而更好地理解第二段歌词所表现的“抗战救国”的思想内涵。 二,出示歌词: 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语。 (1)提问:根据2段歌词不同情绪: 第一段歌词适合由男生还是女生来朗诵? 第二段歌词适合由男生还是女生来朗诵? (2)再次配乐朗读歌词。(钢琴) 男女同学各一名,其他同学轻声哼唱。说明: 朗读歌词、抓住歌词的内容理解是为了深入作品的深刻内涵。以歌词为线索,步步引导学生体验歌曲包含的深厚情感和较深邃的思想情感,有感情地朗诵则适时地为学生的情感宣泄提供了途径。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教案

《长城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学会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歌曲,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歌曲内容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读歌曲,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2、(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歌曲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以指导诵读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刚才老师唱的是什么歌?《长城谣》是啊,蜿蜒的长城不仅是美丽的风景线,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吟唱,许多海外游子为之牵挂。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感受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心中的长城。(板书标题作者) 二、朗读吟诵引感知 (一)师、生朗读——交流对比引思索 1、根据讲义上歌曲节奏的划分,生默读歌曲,把握歌曲的总体感情。 追问:你觉得朗读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是激情澎湃呢,还是沉吟舒缓? 对,沉吟舒缓!因为这首诗主要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有淡淡的哀愁于其中。 2、师朗诵歌曲,要求生注意——诗句的感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3、生读歌曲,检验第一次朗诵后的学习效果? 4、对比师生朗读差异,启发学生注意并找出诗句中的轻重音。(板书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 追问,这些词语为什么要重读或轻读? (二)指导学生诵读歌曲——理解歌曲的意境 1、原来,在朗读过程中,我们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才能更好的彰显作者的思想感情。(板书——感情) 2、引导领会关键词语读音的轻重及其读法。(加下划线的句子不讲,学生体会,师提问引导). 重音重读主要方法作用 1)加强音量法(表达明朗的态度)

席慕蓉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席慕蓉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 3篇) 导语: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长城谣》就是其中的一首诗。而其实,席慕蓉第一次见到长城是在1989年。以下是品才整理的席慕蓉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席慕蓉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学会欣赏诗和品味诗。 重点、难点: 重点: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情境设置教学法、讨论法 一、情境导入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依恋故土,所以,只要有背井离乡,就会有乡愁,乡愁如血液一般,从古至今流淌在华夏儿女体内。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早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

的《长城谣》,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作者简介 席慕容:台湾诗人。祖籍内蒙古。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 三、明确目标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学会用四级朗读法来学习诗歌,即听读、初读、品读、悟读。 四、听读诗 1、指名朗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 3、学生说一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 点拨:要朗读好诗歌,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注意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同时还要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五、初读诗 1、学生试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2、介绍诗歌中的意象 意象即艺术形象,就是在诗歌中被赋予了作者情感的,能引发联想的具体的东西。例如:余光中在《乡愁》中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自己的乡愁之情。 3、整体感知:1、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物是什么?

少儿声乐小组课教案.doc

少儿声乐小组课教案 教学第一周|:(教学曲目:数鸭子) 一、基本呼吸训练(5分钟):进行基本的呼、吸的方法训练 二、发声练习(10分钟):针对C大调音阶,用元音字母a、o进行练声 三、歌曲教学:1.歌词朗读:带领学员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0分钟)2.旋律模唱:以唱简谱为主,带领学员熟悉歌曲旋律 3.歌曲练唱: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带入歌词进行练唱 4.歌曲演唱:在掌握歌曲的基础上,教授学员在歌曲演唱的 过程中加入适当表情和动作,做到边唱边演,达到可 上台表演的效果。 教学第二周:(教学曲目:哇哈哈) 一、呼吸训练(5分钟):检验学员上节课的呼吸训练成果,进行矫正。 二、发声练习(10分钟):复习C大调音阶练声曲,学习D大调音阶练声曲。 三、歌曲教学:1.歌词朗读:带领学员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纠正学员普通话发音 2.旋律模唱:唱谱,带领学员熟悉歌曲旋律 3.歌曲练唱:熟悉旋律后带入歌词进行练唱 4.歌曲演唱:在掌握歌曲的基础上,教授学员在歌曲演唱的过程 中加入适当表情和动作,做到边唱边演,达到可上台 表演的效果。 教学第三周:(教学曲目: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一、呼吸训练(5分钟):复习基本呼吸方法,教授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如何换气 二、发声练习(10分钟):复习C、D大调音阶练声曲,用元音字母i、u练声 三、歌曲教学:1.歌词朗读:要求学员独立地、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0分钟)2.旋律模唱:以唱简谱为主,带领学员熟悉歌曲旋律 3.歌曲练唱: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带入歌词进行练唱 4.歌曲演唱:在掌握歌曲的基础上,教授学员在歌曲演唱的过程 中加入适当表情和动作,鼓励学员自己学会为演 唱加动作和表情。时间允许情况下,可邀请学员 跟着伴奏单独表演。 教学第四周:(教学曲目:卖报歌) 一、呼吸训练(5分钟):复习基本呼吸方法,教授跳音的呼吸方法。 二、发声练习(10分钟):复习C、D大调音阶练声曲,用nu练声,增加一些 其他的练声曲。 三、歌曲教学:1.歌词朗读:要求学员独立地、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0分钟)2.旋律模唱:以唱简谱为主,带领学员熟悉歌曲旋律 3.歌曲练唱: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带入歌词进行练唱 4.歌曲演唱:同前三周,教授学员如何合上伴奏,完整演唱四首 歌。

长城谣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 > :长城谣简谱_长城谣教案教学设计 长城谣简谱_长城谣教案教学设计 长城谣 一、教学目标 (一)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二)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朗读《长城谣》 (一)导入新课(可展示长城图片或影片,配舒缓低沉的音乐)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穿越时空的阻隔,雄踞高山之巅,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二)配乐诗朗诵(教师示范) (三)诗歌赏析 1、作者简介 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后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2、初步体会《长城谣》表达的思想感情。 齐读诗歌,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明确:主题意象-长城,也有对黄河的思恋。

抒情主线--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追寻作者的情感历程。 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热情。 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 3、深入探究《长城谣传》隐含的思想根基。 (1)男生齐读第一节。 题问: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什么? 明确要点:历次战争与“长城” 恩怨荣辱与“长城” 千年历史与“长城” 以上内容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能理解作者借助“长城”这个意象来凸现历史的本来面貌的意图,初步感知诗歌借助形象来抒情的特点就行。可让学生理解“无情”、“冷眼”等词语的含义,了解作者是怎样以历史的视角、现实的笔法来写长城的。看似无情的建筑,作者却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它当人来写,“蹲踞”的姿态里隐藏了超乎寻常的客观与冷静,曾经的发光剑影,鼓角争鸣都已经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一个“泠眼”亦瞥尽长城上下的千年恩怨与荣辱,唯有长城悬卧天地间成为历史的见证。 (2)全班齐读第一节,要求用深沉、舒缓、凝重的语调突现历史的沧桑,配音渲染课堂气氛,营造悠远深邃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背诵。 (3)女生齐读第二节 在第一节客观呈现长城的历史面貌后,诗人并没有直接倾诉对长城的赞美依恋之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作者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和种思乡情结便借助长城的“躯体”、“面容”、长城的“云”、“树”、“风”传递出来。

儿童声乐课教案

儿童声乐课教案 一、教学要点:(综合能力、活动能力、思维训练) 1、通过参与体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审美能力。 2、根据对歌曲的情感体验,有情感的自然演唱歌曲。 3、掌握正确科学的歌唱姿势,呼吸和吐字,纠正不良歌唱习惯。 4、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实际开展音乐实践活动。 二、教学要求: 1、培养感受与欣赏能力、不断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2、并能够根据歌曲的不同情绪特点,学会用自然亲切、欢快、活泼等情绪演唱歌曲。 3、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爱好,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心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 培养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掌握歌曲演唱的情感表达和正确发音。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教学过程 1.气息的练习:深吸一口气,保持住,用腰腹控制送气,发si。就像皮球撒气一样。 重点难点:记住吸气的位置、体会腰腹间的力量,记住并保持住,用在 发声与歌唱中 2.音阶练习:1-|2-|3-|4-|5-|6-|7-|1-|| 1-|7-|6-|5-|4-|3-|2-|1-||

重点难点:音准与换气 3、4之间7、1之间的半音关系 上行音阶4后换气,下行音阶5后换气 3发声练气:5 3|4 2|1-|| Mi ma mi 重点难点:mi是闭口音,ma是开口音,要做到两个音之间的连贯与位置的 统一 5 3 |1 0 |5 3| 1 -| 小花猫喵喵喵 重点难点:用象声词提高儿童练声的兴趣。 这几个音都是开口音,要做到字正腔圆 4复习歌曲:检查上节课所学的歌曲 要求:音准、节奏正确,熟背歌词,并有感情有表情的进行演唱 5导入新歌:1教师弹奏新歌曲,让学生聆听。听完后进行提问(歌曲是欢快的还是抒情的?有没有重复的段落?等) 2教师范唱,同时让儿童认真听歌词,并总结歌曲大意,启发儿童描绘脑子里想像的故事场景画面 3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做到字正腔圆,浑厚有力,感情丰富。并运用到歌唱中。并由歌词进行节奏的学习。 4唱谱,教师一句,学生一句(三遍——五遍左右),不好唱的段落进行 重复演唱。 5填歌词:教师可教唱一段,等儿童熟悉第一段后,可鼓励他们自己进行 第二段的填词演唱。 6检查歌曲:可通过分组演唱,个别演唱,歌曲接龙的形式,进行检查。 发现有错误或者不熟悉的地方加以纠正和巩固。 7表演:儿童们面对着家长,有感情有表情的演唱所学过的歌曲。让他们 体验学习的快乐,锻炼自己的表演能力,提高自我表现力。

长城谣,席慕容教案

长城谣,席慕容教案 长城谣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示范朗读及播放影音文件的辅助教学手段,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爱国之情。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重点: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情境设置教学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专题片《长城》 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早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简介作者 席慕容:台湾诗人。祖籍内蒙古。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 三、目标明确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跨上四级阶梯,即听读、初读、品读、悟读 四、听读诗歌

1、指名朗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 3、让学生说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 要朗读好诗歌,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注意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同时还要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五、初读诗歌 1、学生试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2、整体感知: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是什么? 长城 诗歌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梳理:咏物抒怀_长城谣,席慕容教案。 长城---------------思乡之情 六、品读诗歌 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诗歌来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我们要分成三个大组进行,比一比,看哪队更棒? 合作探究:分成红绿蓝三个大组分小节边读边讨论。 红队:这节中你读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绿队:诗歌第二小节表达了对长城的什么情感? 蓝队: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学生解答问题---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学生再读---小组齐读 全班配乐齐读全诗

月之故乡声乐教案

月之故乡声乐教案 【篇一:14学中声乐教案】 14学中声乐课程教案 任课老师: xx、xx、xx 授课题目: 歌曲《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 教学目标: 1.通过小跳音程连音唱法发声训练,帮助学生练习打开喉咙。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2.学习歌曲《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使学生满怀激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体验歌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2.歌曲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把握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3.歌曲的几处大跳的气息支持、喉咙打开、声音连贯、乐句完整。 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示范式教学法 课时:4课时 教具: 钢琴

教学内容: 一、发声训练: 1、︱5 4 3 2︱1–‖ mi mami 第一步: 用lu练唱,教师示范并提示,唱八度大跳音程时喉头要稳定,用气息支持声音,气息控制平稳,声音连贯,保持高位置共鸣。 第二步: 在以上基础上,加入歌词来练习,注意“纵”的八度演唱时不能提喉头。 【设计意图: 1、调整发声状态,用良好的声音来歌唱。 2、为解决歌曲中的八度大跳及高音演唱难点做准备。】 二、欣赏与感受 1、教师弹唱《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学生欣赏歌曲。 2、让学生朗读歌词,从歌词中体验歌曲情感。 3、教师范唱,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速度、力度与情绪。 三、教材分析 歌曲表现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和深深的眷恋之情。 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式结构。前四乐句为一个复乐段,旋律抒情,节奏平稳,以级进为主,中间略有起伏和大跳。第二段音调开始上扬,充满激情。后半部分再现第一段,形成前后呼应。整首歌曲感情细腻真挚,语言朴实无华、不张扬,从心底里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演唱此歌要突出一个“情”字,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