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G概述及关键技术简介

5G概述及关键技术简介

5G概述及关键技术简介
5G概述及关键技术简介

20通信系统概述

第一章通信系统概述 1.1 通信系统模型 一、通信的定义 1.信息:对收信者来说未知的、待传送、交换、存储或提取的内容 ﹙包括语音、图象、文字等﹚ 人与人之间要互通情报,交换消息,这就需要消息的传递。古代的烽火台、金鼓、旌旗,现代的书信、电报、电话、传真、电子信箱、可视图文等,都是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方式。 2.信号:与消息一一对应的电量。它是消息的物质载体,即消息是寄托在电信号的某一参量上。 3.通信就是由一地向另一地传递消息。 二、电通信 1.定义 利用“电”来传递信息,是一种最有效的传输方式,这种通信方式称为电通信。 2.特点 电通信方式能使消息几乎在任意的通信距离上实现既迅速、有效,而又准确、可靠的传递。 电通信一般指电信,即指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和其它电磁系统,对于消息、

情报、指令、文字、图象、声音或任何性质的消息进行传输。 (1)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按信号随时间分布的特性信号可分为模拟和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信号的取值是连续的。 数字信号:信号的取值是离散的。 (2)基带信号与频带信号:按信号随频率分布的特性信号可分为基带和频带信号。 基带信号:发信源发出的信号。 频带信号:通过调制将基带信号变换为频带信号。 基带传输:在信道中直接传输的信号 (如直流电报、实线电话和有线广播等)。 频带传输:通过调制将基带信号变换为更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形式。(FM、AM、MODEM) 三、通信系统的模型 1.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1)通信系统:通信系统是指完成信息传输过程的全部设备和传输媒介。 (2)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发信源:是消息的产生来源,其作用是将消息变换成原始电信号。变换:将 非电物理量转换为掂量。 信源可分为模拟信源和离散信源。模拟信源(如电话机、电视摄像机)输出幅度连续的信号;离散信源(如电传机、计算机)输出离散的数字信号。 ●发送设备:作用是将信源产生的消息信号转换为适合于在信道中传输的信 号。它要完成调制、放大、滤波、发射等。在数字通信系统中还要包括编码 和加密。 ●信道:是传输的媒介。信道的传输性能直接影响到通信质量。 ●噪声源:将各种噪声干扰集中在一起并归结为由信道引入,这样处理是为了 分析问题的方便。 ●接收设备:完成发送设备的反变换,即进行解调、译码、解密等,将接收到 的信号转换成信息信号。 ●收信者:把信息信号还原为相应的消息。 2.模拟通信系统模型。

网络安全简答题

网络安全简答题精选 一、简答题 1、简述物理安全包括那些内容? 防盗,防火,防静电,防雷击和防电磁泄漏 2、简述防火墙有哪些基本功能?(写出五个功能) 建立一个集中的监视点 隔绝内外网络,保护内部网络 强化网络安全策略 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和审计 实现网络地址转换 3、简述无线局域网由那些硬件组成? 无线局域网由无线网卡、AP、无线网桥、计算机和有关设备组成。 4、简述网络安全的层次体系 从层次体系上,可以将网络安全分成四个层次上的安全:物理、逻辑、操作系统和联网安全 5、简述TCP/IP协议族的基本结构 ?TCP/IP协议族是一个四层协议系统,自底而上分别是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6、简述网络扫描的分类及每类的特点 扫描,一般分成两种策略:一种是主动式策略,另一种是被动式策略。 被动式策略是基于主机之上,对系统中不合适的设置、脆弱的口令及其他同安全规则抵触的对象进行检查,不会对系统造成破坏。 主动式策略是基于网络的,它通过执行一些脚本文件模拟对系统进行攻击的行为并记录系统的反应,从而发现其中的漏洞,但是可能会对系统造成破坏。 7、简述常用的网络攻击手段 网络监听、病毒及密码攻击、欺骗攻击 拒绝服务攻击、应用层攻击、缓冲区溢出 8、简述后门和木马的概念并说明两者的区别

木马(Trojan),也称木马病毒,是指通过特定的程序木马程序来控制另一台计算机 后门:是绕过安全性控制而获取对程序或系统访问权的方法 本质上,木马和后门都是提供网络后门的功能,但是木马的功能稍微强大一些,一般还有远程控制的功能,后门程序则功能比较单一,只是提供客户端能够登录对方的主机 9、简述恶意代码的概念及长期存在的原因 恶意代码是一种程序,它通过把代码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镶嵌到另一段程序中,从而达到破坏被感染电脑数据、运行具有入侵性或破坏性的程序、破坏被感染电脑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目的。 原因:在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中,包括从底层的操作系统到上层的网络应用在内的各个层次都存在着许多不可避免的安全问题和安全脆弱性。而这些安全脆弱性的不可避免,直接导致了恶意代码的必然存在。 10、简述安全操作系统的机制 安全操作系统的机制包括:硬件安全机制,操作系统的安全标识与鉴别,访问控制、最小特权管理、可信通路和安全审计。 11、简述密码学除机密性外还需提供的功能 鉴别、完整性、抗抵赖性 鉴别:消息的接收者应该能够确认消息的来源;入侵者不可能伪装成他人。 完整性:消息的接收者应该能够验证在传送过程中消息没有被修改;入侵者不可能用假消息代替合法消息。 抗抵赖性:发送者事后不可能虚假地否认他发送的消息。 12、简述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及常用的3种入侵检测方法 入侵检测系统:是能够对入侵异常行为自动进行检测、监控和分析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系统,是一种自动监测信息系统内、外入侵的安全设备 常用的方法有3种:静态配置分析、异常性检测方法,基于行为的检测方法和文件完整性检查。 13、简述网络安全框架包含的内容 网络安全策略 网络安全策略和标准 网络安全运作

摆渡机功能概述及简介

神盾网络安全摆渡机 功能简介 版本号:SDBD1101 西安市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 目录 1、功能特点................................................................................................................................ - 1 - 2、研发背景................................................................................................................................ - 2 - 3、摆渡机功能概述.................................................................................................................... - 3 - 4、产品基本情况........................................................................................................................ - 4 - 5、实施后效果............................................................................................................................ - 5 - 6、系统架构................................................................................................................................ - 6 - 1、功能特点 摆渡机利用神盾专用软件实现外来磁介质与可信内网介质之间得文件信息传输交换。实现点对点、盘对盘得单向信息拷贝,不在摆渡机内保留摆渡信息,有效防止了可能出现得交叉失泄密。

语义网主要应用技术与研究趋势_吴玥

2012年第2期 Computer CD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s 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 41 — 语义网主要应用技术与研究趋势 吴 玥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 摘 要:我国企业多数已经实现了网络办公自动化,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但随着销售业务的增长,企业经营管理的范围逐渐扩大,其内部网络面临的运营难题更加明显,网络知识管理是当前企业存在的最大困难。语义网络技术的运用方便了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与操控,促进了企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提升。针对这一点,本文主要分析了语义网应用的相关技术,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总结。 关键词:语义网;应用技术;知识管理;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2-0041-02 The Mai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Trends of Semantic Web Wu Yue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Technology,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6,China) Abstract:Our country enterprise majority already realize the network office automation,enterprise management to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But as the sales growth,gradually expanding the scope of business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its internal network operator facing the problem is more apparent,network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the current enterprise is the most difficult.Semantic network technology is convenient to use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promote the enterpris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In view of this,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semantic web technologies,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s are summarized. Keywords:Semantic network;Application technology;Knowledge management;Trend 语义网是对未来计算机网络的一种假设,通过相匹配的网络 语言对文件信息详细描述,最终判断不同文档之间的内在关系。 简言之,语义网就是能参照语义完成判断的网络。企业在经营管 理中引进语义网有助于数据信息的挖掘,对数据库潜在的信息资 源充分利用,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 一、传统互联网知识管理的不足 互联网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初期,加快了国内行业经济的改革进 步,促进了企业自动化操控模式的升级。然而,当企业经营范围不 断扩大之后,企业面临的网络管理问题也更加显著。如:业务增多、产品增多、客户增多等, 企业网络每天需要处理的文件信息不计其 数,基于传统互联网的知识管理系统也会遇到多种问题。 (一)检索问题。互联网检索是十分重要的功能,如图一。用 户在互联网上检索某一项资源时,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关键词搜寻, 未能考虑到语义对资源搜索的重要性。这种检索模式下则会遇到许 多难题,如:对同义词检索会出现多余的无关资源,尽管用户在互 联网上可以查找到许多与关键词相关的信息,但多数是无用的。 图一 互联网信息检索 (二)集成问题。信息集成是网络系统按照统一的标准、编码、程序等,对整个系统存储的资源集成处理,然后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企业互联网信息集成依旧采用人工处理,这是由于网络的自动代理软件不能处理文本代表的常识知识,信息集成问题将制约着互联网功能的持续发挥。 (三)维护问题。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而言,其采用的文档大部分是半结构化数据,这种数据的维护管理难度较大。现有的互联网在文档维护方面缺乏先进的软件工具,对于文档信息的处理也会遇到不少错误。知识管理中的数据库资源错误会给企业经营造成误导,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语义网应用的相关技术 互联网研发对语义网应用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各种各样计算机可理解和处理的表达语义信息的语言和技术,让语义网络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因此,结合语义网络的功能特点、结构形式、信息储存等情况,用户需掌握各种语义网应用技术。就目前而言,语义网主要的应用技术包括: (一)编码技术。编码是计算机网络运行的重要元素,通过编码之后才能让程序信号及时传递。语义网编码技术就是通过编码处理将知识内容表达出来,这一过程能够把不同的知识编码为某个数据结构,从而方便了用户对数据的检索。编码技术要用到各种知识表达方法,如: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产生式表示法、框表示法、语义网络表示法等等。 (二)框架技术。框架技术本质上就是对语义网进行层次划分,将网络结构分层不同的层面。语义网框架技术应用要借助语义 Web 模型,经过长期研究,我们把语义网体系结构分为7个层面,如图二。每个层面在语义网运行时都可发挥对应的功能,促进了语义网程序操控的稳定进行。层面框架的分析,可以掌握语义网体系中各层的功能强弱。 图二 语义网的体系结构

语义网

【转载】自Tim Berners-Lee于1998年提出了语义网(the Semantic Web)的概念之后,就一直成为人们讨论与研究的热点。当前国际上关于语义网的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而我国对语义网的研究不论是从标准规范、系统试验、研究深度,还是从规模层次、具体应用方面都相对落后。另人欣慰的是,我国学者已经认识到了语义网及其相关技术对未来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并开始着手研究语义网及其相关的关键技术与应用。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我国语义网研究作综合述评: (1)基本情况,对当前国内语义网的研究情况做一总体介绍;(2)体系结构,即对语义网体系结构研究的情况;(3)关键技术,讨论对 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即资源描述框架)和Ontology(本体或本体论)的研究情况;(4)试验与应用,即当前针对语义网或利用其中的关键技术所做的具体试验与应用。最后,在对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述评的基础上总结当前国内语义网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1 基本概况 当前对语义网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对语义网的理解表述不一。如语义网是“第三代Web,其目标是实现机器自动处理信息,它提供诸如信息代理、搜索代理、信息过滤等智能服务”[1];语义网“不同于现存的万维网,其数据主要供人类使用,新一代WWW中将提供也能为计算机所处理的数据,这将使得大量的智能服务成为可能”[2];语义网研究活动的目标是“开发一系列计算机可理解和处理的表达语义信息的语言和技术,以支持网络环境下广泛有效的自动推理”[3]。语义网的创始人Tim Berners-Lee对语义网的定义如下:“语义网是一个网,它包含了文档或文档的一部分,描述了事物间的明显关系,且包含语义信息,以利于机器的自动处理”[4]。尽管对语义网的理解与描述不同,但仍能从这些描述与理解中看出语义网的一些基本特征:(1)语义网不同于现在WWW,它是现有WWW的扩展与延伸;(2) 现有的WWW是面向文档而语义网则面向文档所表示的数据;(3) 语义网将更利于计算机“理解与处理”,并将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 语义网的实现依赖于三大关键技术:XML、RDF和Ontology。本文将在第3小节对它们进行讨论。 虽然语义网给我们展示了WWW的美好前景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互联网的革命,但语义网的实现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 (1)内容的可获取性,即基于Ontology 而构建的语义网网页目前还很少;(2)本体的开发和演化,包括用于所有领域的核心本体的开发、开发过程中的方法及技术支持、本体的演化及标注和版本控制问题;(3)内容的可扩展性,即有了语义网的内容以后,如何以可扩展的方式来管理它,包括如何组织、存储和查找等;(4)多语种支持;(5)本体语言的标准化。虽然与国外相比我国对语义网的研究相对落后,但从1999年至2004年4月发表的论文来看, (1)论文数量逐年递增。2002年发表相关论文22篇,分别是2000年(6篇)和2001年(4篇)年论文数量的3.7倍和5.5倍,2003年发表论文38篇,是2002年的1.7倍,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语义网的研究已经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高度重视;(2)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对语义网及其关键技术的描述与介绍,主要包括语义网的含义[2][5][6][7]、体系结构[8][9]、关键技术(RDF、Ontology) [10][11][12][13][14][15][16][17][18][19]、面临的挑战等[2];

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蜂窝通信 ?GSM系统组成、网络结构、接口与协议、业务功能 ?GSM无线传输原理、标准、语音编码、信道编码与调制解调?移动台登记、漫游、切换、呼叫接续过程 1 蜂窝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1.1无线通信系统的定义 表1.1列出了用来描述无线通信系统基本要素的术语定义。

频分双工(FDD)中,一对有着固定频率间隔的单向信道用作系统中的特定无线信道。在美国的AMPS标准中,反向信道比前向信道的频率低45MHz(即手机的发比收低45MHz)。模拟无线系统只采用FDD。 时分双工(TDD)方式,在时间上分享一条信道,将其一部分时间用于从基站向用户发送信息,而其余的时间用于从用户向基站发送信息。如果信道内的数据传输速率远大于终端用户的数据速率,就可以存储用户数据,即使在同一时刻不存在两条同步无线传输信道,仍能给用户提供全双工操作。TDD只在数字传输和数字调制时才可以使用。 1.2 蜂窝无线通信系统 蜂窝概念是解决频率不足和用户容量问题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一种系统级的概念。其思想是用许多小功率的发射机(小覆盖区)来代替单个的大功率发射机(大覆盖区),每一个小覆盖区只提供服务范围内的一小部分覆盖。每个基站分配整个系统可用信道中的一部分,相邻基站则分配另外一些不同的信道,这样基站之间(以及在它们控制下的移动用户之间)的干扰就最小。只要基站间的同频干扰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以内,可用信道就可以尽可能的复用。 1.2.1 频率复用

蜂窝无线系统依赖于整个覆盖区域内信道的分配及复用。每一个蜂窝基站分配一组无线信道,这组无线信道作用于一个小区。给相邻小区的基站分配一个信道组,所包含的信道全部不能在相邻小区内使用。通过将基站天线的覆盖范围限制在小区边界以内,相同的信道组就可用于覆盖不同的小区,只要距离足够远,相互间的干扰就可以接受。为整个系统中的所有基站选择和分配信道组的设计过程就叫做频率复用(Frequency Reuse)。 现在考虑一个共有S个可用的双向信道的蜂窝系统。如果每个小区都分配k个信道(k

涉密计算机基本了解

涉密计算机、移动存储介质使用管理 1.什么是涉密计算机?什么是涉密移动存储介质? 运用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功能,处理涉及国家秘密信息的计算机通常称为涉密计算机。 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主要是指用于记录、存储、拷贝国家秘密信息的移动硬盘、软盘、磁带、光盘、优盘、存储卡等磁、光及半导体介质载体。 2. 涉密计算机不能使用具有无线互联功能的外围设备 无线键盘、无线鼠标、无线网卡等都是具有无线互联功能的计算机外围设备。这些设备与计算机之间是通过无线方式连接的,处理、传输信息的信号完全暴露在空中,无关人员可以通过相关技术设备接受这些信号并作信号还原处理。因此涉密计算机不能使用具有无线互联功能的计算机外围设备。 3. 设置涉密计算机口令字 口令字是计算机及其信息系统的第一道安全防线,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通过口令字验证。用户身份,区分和控制访问。计算机口令字设置如果达不到足够长度,非常容易被破解。口令字一旦被破解,破解者就可以冒充合法用户进入涉密计算机任意获取信息。 4. 涉密计算机不能连接互联网 互联网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网络空间,不能给用户提供安全保密保障。如果涉密计算机连接互联网,就容易被境外情报机构通过互联网植入特种“木马”等间谍窃密程序,进行非法攻击和远程控制。一旦攻击成功,攻击者就会像操作自已的计算机一样,操作被控制的涉密计算机,任意窃取涉密信息。此外,涉密计算机还可能会感染计算机病毒,使存储、处理的信息遭到恶意破坏。 5. 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不能存储、处理涉密信息 在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上存储、处理涉密信息,就等于把涉密信息放在完全开放的环境里,随时都可能被人获取。互联网早以成为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获取别国信息的重要途径,境外的一些情报机构为便于从互联网上获取涉密信息,通过多种窃密手段,如“嗅探”技术等,将“木马”窃密程序植入与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进行网上窃密活动。互联网也是传播计算机病毒的主要途径。因此,不能在与互联网连接或连接过互联网的计算机上存储、处理涉密信息。 6. 涉密计算机和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不能随意让他人使用、保管或办理寄运 涉密计算机和涉密移动存储介质随意让他人使用、保管或办理寄运。是严重违反涉密载体保密管理规定的行为,极有可能造成国家秘密载体失控。

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物理层安全的安全通信

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物理层安全的安全通信由于无线媒质的开放性与广播性,使得恶意用户可以截获在无线媒介中传送的信息,从而对无线通信的安全性带来很大的挑战。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物理层的安全着眼于OSI模型的物理层,利用无线通信理论、信息处理、随机处理、博弈论及信息论等领域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物理层通信进行了适当的设计,提高或增进网络的安全性能。 基于物理层的安全方法一般利用了无线媒质的特征,比如信道衰落、信号干扰、多节点合作以及多维信息发送等。基于无线通信物理层的安全问题是当前无线通信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尽管文献中已经有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但无线通信中的安全问题仍然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本论文中,我们将主要从信息论的角度研究无线网络的安全问题,力图进一步提高无线通信的安全性。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针对无线广播信道经历瑞利衰落的情形,分析了全双工系统的安全性能,理论推导出了非零安全容量和安全中断概率的闭式解。 理论分析结果以及仿真结果都表明,如果具有全双工功能的接收机在接收信号的同时可以发送一个辅助的人工噪声,那么与仅发送端发送人工噪声的情形相比,系统的安全等级可以得到提高。即便对于窃听节点距离信息源非常近,合法接收机距离信息源较远的情形,依然可以达到安全传输的效果。 2.针对蜂窝通信系统,论文提出了一种利用保护节点提高安全性的方法。该方法通过部署一些保护节点来防止窃听者截获合法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传送的信息。 这些保护节点专门发送额外的人工噪声来使窃听信道的质量恶化。论文中同

时考虑了上行通信和下行通信的情形。 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实现蜂窝系统的安全性和健壮性。3.为了改善中继系统的安全性能,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次优干扰方案。 在此方案中,信噪比最好的中继节点转发信息,信噪比最差的中继节点发送干扰信号,并且仅当这两个信道满足一定条件时发送机密信息,否则发送普通信息。仿真结果表明,由于机密信息仅在对合法接收机有利的情形下传输,这使得窃听者获取发送信息的难度加大,从而使系统的安全性得以提高。 4.为了改善点到点双向通信中信息被截获的概率,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线性编码的安全传输方案。在此方案中,随机线性编码的生成多项式由接收方控制,编码的构造方式使得窃听者除非完整截获双向通信的所有数据,否则无法破解发送端发送的任何一个数据包。 因此,通过加长编码长度,或者降低发送功率,就可以使窃听者破解机密消息的截获概率变得非常低。

光盘摆渡机解决方案

政府机构内外网数据交换安全解决方案(内外网物理隔离光盘交换系统) 福州新华时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17-3

一、研发背景 国家保密局2000年1月1日起颁布实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互联网保密管理规定》对国家机要部门使用互联网规定如下:“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得直接或间接的与国际互联网或其他公共信息网络链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所谓“物理隔离”是指企业内部局域网如果在任何时间都不存在与互联网直接的物理连接,则企业的网络安全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但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各个机构都需要在内网和互联网之间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换,以提升效率。从而在网络安全和效率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而且矛盾日渐扩大化。 网络隔离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内部网络的安全,而网络互连的目的是方便高效的进行数据交换。在此背景下,我们采用十五年技术积累的核心技术开发成功了完全自动化的双网隔离数据光盘交换系统,面向高安全数据传输场合,实现网络完全隔离情况下的数据自动交换, 福州新华时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二、系统简介 (一)现行数据交换的模式及问题 “内网”与互联网实现严格的物理隔离后,内外网数据交换成为突出问题,影响了应用系统的有效部署, 1 、完全物理隔离。采用人工刻盘,将外部(或内部)网络的数据刻录到光盘,再由人工经过安全处理后将数据加载到内部(或外部)网络上。这种方式虽实现了外部与内部网络的物理隔离,但存在资源消耗大、效率低下和不易管理的弊端。 2 、采用逻辑隔离的方式。即互联网与内部网络之间采用单向导入设备连接,如网闸或光闸,虽然效率高,但不属于完全的物理隔离,不符合现行国家有关内外网数据安全交换的要求。 鉴于上述两种数据交换方式存在的弊端,因此提出以“物理隔离”为准则,建立以智能、可控、安全为基础的“内外网数据安全摆渡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福州新华时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概述-2

4 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 4.1移动台的位置登记 4.1.1 第一次登记 当移动台开机后,在它所处的小区,通过空中接口搜索BCCH(广播控制信道),内含有位置区域识别码(LAI)信息(在GSM900规范中定义小区分配编码占用16bit),这个信息在BCCH上规则的广播,以便手机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小区。BCCH是个小容量信道,每0.235 S传一个23字长的消息。移动台依靠收到的频率校正本身的频率,通过同步信息校正本身的信号,锁定到一个正确频率上,从该频率的信道上接收寻呼信号和其它信息。 假如此MS在寄存器中找不到LAI,它就向该业务区的MSC/VLR发送位置更新请求消息,通知网络它是此位置区的新用户。此消息经BSS到MSC,最后到VLR。VLR对消息中含有的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或临时移动台识别码(TMSI)以及位置信息进行分析。此时MSC/VLR就认为该MS被激活,在其数据字段中做“附着”标记,这个标记与I MSI有关。MSC/VLR向HLR发送位置更新请求信息。HLR位置更新操作完成后,向VLR发送位置更新接受消息。最后由MSC向MS发送位置更新证实信息,这个过程就算完成,至此MS已在HLR和VLR中注册登记。 4.1.2 分离与附着程序 当一个MS被激活时,对MS标有“附着”标记(IMSI标志);当MS关机时,有IMSI分离程序能使MS通知网络该移动用户为无效用户,此后不再发送寻呼此MS的消息。因此分离与附着程序都与IMSI有关。 当MS关机时,MS向网络发送的最后一条消息是处理分离请求消息,MSC/VLR收到“分离”消息后,就在该MS对应的IMSI上作“分离”标记。归属位置寄存器(HL R)并没有得到这个分离消息,只有拜访位置寄存器(VLR)已“分离”信息作了更新。当MS再开机时,若它仍处于发送分离消息时的位置区,则只要完成附着程序即可;若不在原位置区,它仍要执行位置更新程序。 4.2移动台的漫游与位置更新 4.2.1 漫游的解释 对于处在开机但空闲状态下的MS,它要不断地移动,在某一个时刻它被锁定于一个已定义的无线频率上,即某个小区的BCCH载频上。当MS向远离此小区的方向上移动时,信号强度就会减弱,当它移动到两个小区理论边界附近的某一点时,MS就会因原来小区的信号太弱而决定转到附近信号强的新的无线频率上。为了正确选择无线频率,MS要对周围的邻近小区的BCCH载频的信号强度进行连续测量,当发现新的BTS发出的BCCH 载频信号强度优于原小区时,MS就锁定于这个新的载频上,这就是移动台的切换。MS所接收的BCCH载频的改变并没通知给网络。 移动中的MS,由于接收信号质量的原因,通过无线空中接口不时地改变与网络的连接,这种能力就称为漫游。 4.2.2移动台的位置更新 位置更新过程是由MS引发。在GSM系统中有三个地方需要知道位置信息,即HL R、VLR和MS(或SIM卡)。当这个信息发生变化时,需要保持三者的一致。MS开机后就会对周围进行测试,并连接到接收性能最好的广播信道上。如图4-1所示,移动台所处的区有三种情况:

无线通信中物理层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无线通信中物理层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 案 篇一: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的传输方案设计 (无线局域网场景) 一、PBL问题二: 试设计一个完整的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的传输方案,要求满足以下指标: 1. Data rate :54Mbps, Pe 3. Channel model :设系统工作在室内环境,有4条径,无多普勒频移,各径的相对时延为:[0 2 4 6],单位为100ns ,多径系数服从瑞利衰落,其功率随时延变化呈指数衰减:[0 -8 -16 -24]。 请给出以下结果: A. 收发机结构框图,主要参数设定 B. 误比特率仿真曲线(可假定理想同步与信道估计) 二、系统选择及设计设计 1、系统要求 20MHz带宽实现5GHz频带上的无线通信系统;速率要求: R=54Mbps;误码率要求: Pe 2、方案选取根据参数的要求,选择作为方案的基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进,使实际的系统达到设计要求。 中对于数据速率、调制方式、编码码率及OFDM子载波数目的确定如表 1 所示。 与时延扩展、保护间隔、循环前缀及OFDM符号的持

续时间相关的参数如表 2 所示。 的参数 参考标准选择OFDM系统来实现,具体参数的选择如下述。 3、OFDM简介 OFDM的基本原理是将高速信息数据编码后分配到并行的N个相互正交的子载波上,每个载波上的调制速率很低(1/N),调制符号的持续间隔远大于信道的时间扩散,从而能够在具有较大失真和突发性脉冲干扰环境下对传输的数字信号提供有效的保护。OFDM系统对多径时延扩散不敏感,若信号占用带宽大于信道相干带宽,则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OFDM的频域编码和交织在分散并行的数据之间建立了联系,这样,由部分衰落或干扰而遭到破坏的数据,可以通过频率分量增强的部分的接收数据得以恢复,即实现频率分集。 OFDM克服了FDMA和TDMA的大多数问题。OFDM把可用信道分成了许多个窄带信号。每个子信道的载波都保持正交,由于他们的频谱有1/2重叠,既不需要像FDMA那样多余的开 销,也不存在TDMA 那样的多用户之间的切换开销。 过去的多载波系统,整个带宽被分成N个子信道,子信道之间没有交叠,为了降低子信道之间的干扰,频带与频带之间采用了保护间隔,因而使得频谱利用率降低,为了克

成功案例摆渡机设计方案

制作人:郭虎涛 最后编辑时间:2012-09-30 文档版本:v1.0 公司存档编号:WEB-1013-201209-30 神盾网络安全摆渡机 部 署 应 用 方 案 西安市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 2012年9月

一、研发背景 由于移动存储介质(U盘等)的使用非常方便,目前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主机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常用工具。如果随意的让各类移动存储介质接入单位内部网络进行数据交换,就可能造成木马、病毒通过移动存储介质传播感染,可能会给单位内部网络安全带来风险,特别是近年来境外间谍机构专门研制的摆渡木马用于通过移动存储介质数据交换过程窃取国家秘密,给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危害。为此,国家保密局、军队保密委发布了关于互联网计算机、外网计算机与涉密内网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必须通过中间摆渡机的规定。为了解决不同等级网络之间、不同等级单机之间的信息安全摆渡问题,我们研发了神盾网络安全摆渡机。解决了使用移动存储介质进行数据交换所带来的相关安全性问题,对移动存储介质的数据交换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防止因移动存储介质信息交换过程中造成失泄密事件。 摆渡机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止摆渡木马启动、查杀木马、病毒,进行单向信息传递与交换,对摆渡过程进行可控的有效管理,事后可进行追查审计。总之,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对外来数据信息必须经过摆渡机进行安全处理,然后才能摆渡到涉密内网计算机中进行应用。确保信息交换的安全性。 二、产品介绍 一)产品概述 神盾网络安全摆渡机是西安神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一款多网络环境下,信息数据交换的平台。为了保证内网安全,防范摆渡木马、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大唐神盾网络安全摆渡机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 1、防止摆渡木马启动的功能:感染到摆渡木马的外来磁介质插到安全 摆渡机上,摆渡木马不能启动。具有良好的防范木马启动功能。 2、具有强大的木马、病毒查杀功能:凡外来信息要进入涉密内网,首 先要经过网络安全摆渡机进行木马、病毒查杀处理,能够实现接入用户选择的国内外主流杀毒软件,对外来磁介质进行木马病毒查杀,并能够根据

最新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南汇总

2010年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南

2010年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 一般项目指南 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是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摇篮,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促进学科建设和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为目标,以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基本使命,以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得发明专利、样机、样品为主要成果形式,着力原始创新,为科技支撑计划提供技术基础,为我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成果和人才储备。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的承担单位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项目资金补助档次一般为10万元。 一、信息科学(A、B、C、D、E) 1.计算机科学(A) A01 计算机系统结构 A0101 并行/分布计算机体系结构及集群系统的关键技术 A0102 可重构计算系统理论与方法 A0103 嵌入式系统关键技术 A02 计算机网络 A0201 Internet新技术 A0202 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关键技术 A0203 网格与对等计算关键技术 A0204 新一代网络管理理论与关键技术 A0205 片上网络技术

A0206 语义网关键技术 A03 计算机软件技术 A0301 普适计算技术 A0302 和谐人机交互 A0303 大型并行计算模型与算法 A0304 分布式存储理论与方法 A0305 智能计算技术 A04 多媒体技术 A0401 虚拟现实技术 A0402 多媒体内容分析与检索技术 A0403 多媒体信息表示和存储的理论与方法A05 信息安全技术 A0501 新型密码理论与方法 A0502 网络安全关键技术 A0503 网络内容分析与监控关键技术 A0504 计算机病毒防治理论与方法 A0505 信息隐藏及检测理论与方法 2.信息与通信技术(B) B01 通信系统与技术 B0101 先进网络与交换技术 B0102 信道复用新技术 B0103 新型接入网技术 B0104 无线通信新技术 B0105 多媒体通信技术 B0106 信道编解码技术

前置机方案书

为了保证内网安全,防范摆渡木马、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前置机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 1、具有强大的木马、病毒查杀功能:凡外来信息要进入涉密内网,首先要经过前置机进行木马、病毒查杀处理,能够实现接入用户选择的国内外主流杀毒软件,对外来磁介质进行木马病毒查杀,并能够根据用户需要实现双杀毒功能。杜绝木马、病毒感染到涉密内网,造成失泄密事件或因感染病毒引起的网络安全隐患。 2、实现外来磁介质到涉密磁介质点对点的单向信息拷贝:前置机实现了外来磁介质的信息单向直接拷贝到涉密内网磁介质。 3、网络安全摆渡机利用触摸式一体机,实现了防范摆渡木马启动、查杀木马病毒的功能,实现外来磁介质与可管理内网磁介质之间的文件信息单向交换,摆渡磁介质之间信息传递单向点对点盘对盘的功能,有效防止了交叉失泄密事件发生的可能,并且实现了日志记录.摆渡审计等功能。解决了利用普通电脑摆渡无法解决的失泄密隐患问题。 适用范围: 1、有涉密单机、涉密内网的单位 如存在涉密单机、涉密内网和互联网,需要在不同形态网络、主机之间频繁进行数据交换。 2、对外服务的窗口服务部门,经常需要与外来单位交换数据。

3、与其他单位有文件或数据交换需要的企事业单位或党政军单位。 摆渡要求: 1)用户需要先对内部涉密磁介质在网络安全摆渡机上进行注册登记。 可以配置专用摆渡涉密内网磁介质,也可以使用用户原来在桌面审计系统已管理的磁介质。外网磁介质可以使用专用磁介质,也可以使用原来使用的磁介质。 2)数据摆渡步骤如下: (a)先插入外来磁介质, (b)网络安全摆渡机对外来磁介质自动进行木马病毒查杀; (c)完成木马病毒查杀后,再插入内网摆渡磁介质; (d)进行盘对盘的数据拷贝。 5、实施后效果 通过实施此套安全信息交换系统,有效的防止了摆渡木马、病毒传入涉密内网,确保传入内网信息的安全性,保证了内网的安全,杜绝了涉密内网的失泄密隐患,加强了单位信息交换的管理,提高了信息交换的效率。通过在相对复杂的使用环境部署该套系统,证明可以实现相对安全的信息交换,通过对摆渡机的技术防护和加固,来保证单位的网络安全。

0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第一章移动通信实验系统简介 1、1简介 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和卫星通信被称为是当今最为热门的三大通信技术,其中的移动通信技术是当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通信领域。移动通信技术现在已经发展到以WCDMA、CDMA2000为代表的第三代技术成熟运用,第四代技术也正悄然来临的时代。天线系统,功率控制,高效调制,高效频谱利用,高性能纠错码技术等使得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优越性能成为可能。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使这门课程在通信、电子类的本专科专业的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移动通信中的高速发展,许多新技术在移动通信中使用,使这门课程的教学也越来越困难。 为了更好的使通信、电子类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这么课程的学习,因此,我们开发了这套系统用于辅助教学。本实验系统主要围绕现有移动通信的典型的信号处理过程,以及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使用和开发等专业技术来开设实验。希望通过本实验系统的使用,能使学生熟悉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信号处理、能分析典型移动通信处理技术的性能、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技术。 本章将对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信号处理过程进行描述,并对本通信系统进行简单介绍。 1、2移动通信系统信号处理的过程 一、GSM系统的信号处理过程 如下图所示为GSM移动通信系统的框图,其他移动通信系统也由类似模块组成。 图1-1 GSM系统信号处理框图 模拟语音信号通过RPE-LTP编码后进行相应的编码、交织等信号处理后,经过GMSK调制后无线发

射。接收端通过解调制、解交织、解码后,通过RPE-LTP 解码后电声输出。 二、CDMA 系统的信号处理过程 由上图可以看出CDMA 的信号处理模块主要包含卷积编码器、码元重复单元、分组交织器、扰码、WALSH 码、QPSK 调制等组成。 三、移动通信系统的信号处理框图 由上述图可以看出: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带信号均可以由下图表示,信号比特(语音、控制或数据)通过信道编码器、分组交织后、进行正交码分和PN 扩频后,再通过正交调制模块无线发送。只是在于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的具体技术不同。 移动通信系统与其他通信系统的区别还在于其一由于移动通信信道的复杂性,它大量的采用了最新的现代通信技术的最新成果:如语音编码技术、扩频解扩技术、调制解调技术、码分多址技术、信道编解码技术、智能天线技术等;其二它有着与通信系统不同的组网及管理技术。因此要掌握移动通信技术,需要在通信原理的基础上,掌握这两类与其他通信技术不同的技术。为此我们的实验系统也是针对这两个方面开发了一系列相关实验;实验内容以移动通信设计的主要新技术为主,结构以上图结构为主,同时兼顾移动通信的组网技术。为增强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掌握,整个实验系统分为验证和综合设计类实验。 1、3移动通信实验系统的介绍 一、实验箱的特点 1、 包含了大量现有移动通信系统和大多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使用的最新技术原理的相关实验。如在GSM 系统中的GMSK 调制解调技术、交织技术、线性分组码技术,及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QPSK 4/ 调制解调技术、卷积码技术和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技术如BCH 编解码技术、QAM 调制解调技术。包含DSP 、FPGA 等最新、最热门的通信系统的开发技术。 2、 射频部分包含了多种射频方案,如现有的CDMA 和GSM 两个频段,并且还包含了自组网的2.4G 频段, 可以实现与任意公众网的通信或者可以通过自组网实现任意两台实验箱的通信。射频部分提供二次开 图1-2 CDMA 系统信号处理框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