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北约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8
2005年第3期俄罗斯研究No.3,Se pt.2005总第137期R u s s i a n Stu die s Gen.N o.137俄美分歧及俄罗斯力H人北约的可能性探析李海东。
【内容提要】俄罗斯与美国围绕北约扩大所产生的多方面分歧,使俄罗斯能否最终加入北约问题带有开放性和长期性特点;俄罗斯要求加入北约及经历数轮扩大已发生深刻变化的北约保持门户开放,是衡量欧洲安全能否持久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北约扩大俄罗斯欧洲安全美国【中图分类号】D81 【文章标识】A【文章编号】1009—721X(2005)03—0034一(05)自冷战结束至今,通过自我调整,北约牢固树俄罗斯、土耳其,美国外交决策者反复阐明其为立了其在欧洲安全格局中的主导地位。
在北约已“更广阔的欧洲范围内的一体化”)、西欧一体化、经完成的两轮扩大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俄罗斯与整个欧洲范围内的一体化。
欧洲同样存在三方面北约关系中的一个有趣而又很重要的现象,即:北可能的、消极性的分化趋向:美欧之间的分化、前约坚持扩大不会因他国(主要指俄罗斯)的反对而华约国家之间已经存在着的十分明显的分化、西终止,同时又表示不排除俄罗斯未来完全加入北欧与前华约国家间的分化。
与可能的一体化趋势约的可能性。
针对北约扩大,俄罗斯一方面表示和分化趋势相呼应,欧洲面临三种发展道路:“一予以反对并加以谴责,另一方面又竭尽全力寻求是建立一个以北约为核心的大西洋安全共同体,加强与北约的联系。
如何理解双方这种看似矛盾美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发展和巩固欧却又合理的现象呢?俄罗斯到底能加入北约吗?共体/欧盟,使欧洲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建立欧共通过分析北约的核心国家美国与俄罗斯围绕北约体/欧盟独立的安全实体);一是以欧安会/欧安组扩大而出现的分歧及俄罗斯寻求加入北约的合理织为核心建立一个从温哥华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性,本文尝试对所提问题予以解释。
泛欧安全共同体。
”[1](P150-153’三种关于欧洲未来的蓝图间存在深刻分歧。
能够成为解决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和促进相互合作的工具,那么俄罗斯参与北约工作的方式将会发生改变,我们将考虑更广泛地参加北约的工作。
”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即俄罗斯与北约均需要进一步发展更紧密的关系,但如果美国同意俄罗斯加入北约,那么北约将会发生“癌变”,因此美国将不会轻易让俄罗斯加入北约。
事实上,“20国”机制的成立本身已基本上排除了俄罗斯在可见的未来加入北约的可能性。
(五)总的看,北约无论对美国还是对欧洲盟国仍然至关重要。
美国需要通过北约来维系它在欧洲的存在,表达其意志和推行其战略思想。
欧洲盟国也仍需要借助美国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安全。
北约第二轮东扩后,很可能将目光投向中亚和中东地区,这将不可避免地对该地区的地缘政治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要看到,北约成员的扩大并不等于其能力的提高。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说:“大北约并不意味着是强北约。
”(注:If NATOhadacrystalball,TheEconomist,November202002.)北约的扩大对欧洲安全、大西洋两岸关系、对北约自身前途来说究竟是福是祸现在还不能断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布拉格会议召开之时正是欧美矛盾明显上升之际。
美国前副国务卿塔尔博特也注意到这一问题,他说,布拉格会议使这样一个矛盾变得十分突出:北约的力量总是源于美国权力,它的权力从未像现在这样强大;北约的力量还源于美国的领导,美国从未像现在这样自负。
然而,许多盟友不再愿意被美国呼来唤去;对它们来说,美国权力的运用不再是对它们的保护,而是成为招致憎恨的起因和一个亟待处理的问题。
(注:StrobeTalbott:FromPraguetoBaghdad:NATOatRisk,ForeignAffairs,November 2002.)历史上,美国将北约当成对付苏联的军事政治组织,今天,美国仍力求让北约从政治上成为美欧之间的纽带,从军事上继续成为美国的一个重要工具。
北约的这一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仍将保持下去。
“北约东扩”与俄乌战争——我的个人经历和观察俄乌交兵,乌克兰毫无疑问是最大输家,毕竟战火在国土上燃烧,民众在枪林弹雨中沦为刀姐鱼肉。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最终乌克兰击退俄罗斯守住了国土,其结果也必然是惨不忍睹。
那么,与乌克兰打得你死我活的俄罗斯呢?它赢了吗?似乎更没有!一场哈尔科夫逆转,也许并没有西方国家铺天盖地渲染得那么夸张,乌克兰也并没有西方媒体描述的那样秋风扫落叶,从俄军手中解放了超过2000、3000甚至6000平方公里土地。
也许俄罗斯在哈尔科夫真的只是战略性撤退,而且是那种一日千里的那种战略性撤退,背后筹划着一步让乌克兰和北约都一败涂地的大棋。
但从乌克兰缴获的俄军武器装备来看,俄罗斯似乎没那么“主动”,从小卡德罗夫对俄军作战不力的猛批来看,俄军的大棋似乎并没有那么天衣无缝。
所以在静夜史看来,俄乌对抗中的俄罗斯,已经处于相当被动的状态,哈尔科夫局势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恶劣后果。
而俄罗斯之所以如此被动,在静夜史看来根本原因在于俄罗斯的当断不断,所以不仅反受其乱,而且更造成了虎落平阳被犬欺,甚至是墙倒万人推,破鼓万人捶的一系列恶劣后果。
有人说,俄罗斯之所以当断不断,主要是因为俄罗斯太过仁义,不愿意对乌克兰下狠手。
毕竟昔日俄罗斯和乌克兰曾是同出一脉的东斯拉夫兄弟,而且曾经同在苏联的红旗下并肩战斗了69年,说难听点儿就算是条狗也该有感情了,所以俄罗斯才打得很“温柔”,比如不破坏民用设施,形成了“这边炮火连天,那边照常上班”的奇特场面。
毛主席曾怒批宋襄公的“仁义”是“蠢猪式的仁义”,因为虽然春秋时期在礼乐崩坏中依然奉行所谓的“仁义”,但对面的楚国是真正的“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谧”。
在面对这样的蛮夷时,不知变通地讲究所谓的“仁义”,说他蠢猪那真是侮辱了蠢猪。
但2000多年过去,俄罗斯似乎并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明明是西方国家以乌克兰做刀,刀刀砍向俄罗斯,“北约东扩”和“欧盟东扩”咄咄逼人,将俄罗斯在东欧的战略回旋空间蚕食殆尽,俄罗斯被逼得无路可退才背水一战,与昔日的兄弟“同室操戈”。
北约为什么针对俄罗斯
北约并非旨在针对俄罗斯,而是一个为了维护成员国安全、促进军事合作和维护地区稳定的军事联盟。
然而,之所以有人认为北约针对俄罗斯,是基于以下原因:
1. 扩张与接纳新成员:北约自冷战结束以来接纳了一些前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这被某些人视为对俄罗斯的扩张。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以及其他前苏联邻国成为北约成员国,引发了俄罗斯的担忧。
2. 导弹防御系统:北约计划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担心这可能削弱其核威慑力量,并认为该系统的建立是对其安全利益的威胁。
3. 乌克兰危机和冲突:2014年乌克兰危机以及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地区后,北约采取了一些军事举措,包括增加军事存在和加强对乌克兰的支持,这进一步加剧了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紧张关系。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北约官方强调其目标是防御性质,并不主张对抗俄罗斯。
北约追求的是建立稳定、可预测的关系,并通过
对话和外交途径努力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
北约是指哪些国家北约是指比利时、冰岛、丹麦、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卢森堡、美国、挪威、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英国、波兰、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北马其顿和黑山共和国。
北约旗帜是由白色北极星图案、蓝色背景、白色线条组成;四角星是北极星的图案,象征着这个军事集团的宗旨是防止当时东方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势力西扩,维护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自由、安全和稳定;蓝色的背景,除了象征着海水之外,还象征着成员国的历史渊源都属于“海洋文明”或“蓝色文明”;白色的线条,象征着维系团结的纽带。
北约为何在不断扩容美国成立北约的目的就是为了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冷战期间两大集团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但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因为成员国已经不复存在了,原来维护的社会制度已经发生变更。
按照常理来说,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华约都已经解散了,原来参与华约的成员国的社会制度已变成资本主义制度,那么针对苏联而成立的北约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但是呢,北约不但没有解散,反而通过吸收原华约成员国及苏联加盟共和国而不断壮大,这是为何呢?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虽然一个时代已经画上了句号,在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实力也没有苏联时代那么强大了,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突然失去了对手。
以当时的世界形势来看,俄罗斯虽然实力已经衰落了,但是其继承了苏联的主体部分,不但拥有庞大的核武库,其军事实力在当时也是仅次于美国,面对这样一个国家,美国还是不放心。
所以,在苏联解体以后,北约并没有解散,反而继续以俄罗斯为目标进行活动。
当然,北约宣称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反恐,但在实际上目标比这个多得多,比如继续担当围堵俄罗斯的任务;参与美国发起的一些局部战争,如1999年北约空袭南联盟、2001年北约参加阿富汗战争、2003年参与伊拉克战争、2011年北约参与对利比亚空袭等;担任维护北约成员国的安全防护任务等。
俄乌战争持续一年了,俄罗斯为什么有底气硬刚北约呢?俄乌战争是一场持续已久的冲突,自2014年以来,俄罗斯一直在支持乌克兰东部的分离主义者。
这场战争的背景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缘政治等多个方面。
在这场战争中,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但俄罗斯却有底气硬刚北约。
为什么呢?1.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的优势俄罗斯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
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陆地边界,与北约成员国挨得很近。
俄罗斯还拥有大量的天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稀有金属等。
这些资源使得俄罗斯在国际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俄罗斯还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具有否决权。
这使得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有着很大的话语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形势。
2.俄罗斯在军事上的优势俄罗斯是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
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之一,并且拥有现代化的军事技术和装备。
俄罗斯的军队在许多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包括坦克、导弹、战斗机和潜艇等。
俄罗斯还拥有一个庞大的后备军队和警察部队,能够在需要时快速动员。
这使得俄罗斯在军事上有着很强的实力和抗击外敌的能力。
3.俄罗斯在经济上的优势虽然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不如美国和欧洲国家,但它仍然是一个拥有庞大经济体量的国家。
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和石油储量,这些资源使得俄罗斯在能源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俄罗斯还是一个拥有庞大市场和潜在消费者的国家。
这使得俄罗斯在国际贸易中有着很大的话语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经济形势。
俄罗斯在地缘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使得它在面对北约等国际势力时有着一定的底气。
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可以无视国际法和国际规则,或者在国际事务中肆意妄为。
俄罗斯需要在国际事务中遵守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以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浅析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对俄罗斯的影响自1990年代后期,中东欧国家纷纷加入北约。
它们的加入不仅改变了欧洲安全格局,而且对俄罗斯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对俄罗斯的影响。
一方面,中东欧国家的加入增加了北约在欧洲的影响力,尤其是在东欧地区。
加入北约的国家可能会享受到北约安全机制的好处,包括扶助和保护,同时,在国际场合中更强有力地反对俄罗斯。
而加入北约之前,这些国家及其领导人曾经遭受俄罗斯的侵略和威胁。
因此,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符合其国家利益,他们加入北约有助于遏制俄罗斯的军事扩张,保障自己的安全。
另一方面,中东欧国家的加入对俄罗斯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俄罗斯的安全感受到了威胁,他们可能会更加感到孤立和不舒服。
其次,加入北约的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本身的战略利益存在区别。
例如,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的加入计划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俄罗斯将失去一块在军事和社会经济方面被视为备用地区的领土。
因此,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引发俄罗斯的反感和报复,这对两国未来的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
但是,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对俄罗斯的影响并非单一。
反而,它有一定过程性,包括了从敌对到合作的不同阶段。
在最初的阶段,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对俄罗斯是一种直接的安全威胁。
这些国家的加入显然会导致俄罗斯对其邻国的不信任和敌意加深。
作为反应,俄罗斯开始加强军队部署,这只会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张态势。
这对于俄罗斯,绝对是一种负面影响。
在第二个阶段,随着时间推移和实际经验的累积,俄罗斯开始尝试接受这些国家加入北约的现实,同时,去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利益得到更好的保护。
俄罗斯在与北约之间的对话框架内开始与中东欧国家进行合作,包括在军事方面进行沟通和协商,以及在非军事领域进行互利合作。
这个阶段的合作是起到一定作用的,即以下降俄罗斯的紧张感,同时也使中东欧国家得到了获利。
这使得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对俄罗斯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变得积极。
在第三个阶段,中东欧国家成为俄罗斯与北约之间合作的桥梁。
俄罗斯何时与北约签订的俄罗斯联邦与北
大西洋
1997年5月27日,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文件在巴黎签署。
其文件要点是:
目的和基本思想俄罗斯和北约不把对方视为潜在的敌人,将努力缓和过去的对抗,加强彼此的信任与合作。
北约将通过扩大其政治和维和职能继续改革这个组织。
决定重新考虑北约的战略构想。
俄罗斯将继续建设民主社会,实施其经济和政治改革。
双方将承担继续削减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义务。
合作原则双方将在建立共同和全面的欧洲安全体系方面进行合作。
其总任务是:抵抗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对不扩散核武器、生物和化学武器进行监督;同恐怖主义作斗争;维护人权和少数民族的权利;防止发生区域性冲突。
双方有义务在国际关系中不使用武力和用武力相威胁。
常设机构常设联合理事会是一个磋商、协调和尽可能协商一致地通过涉及双方利益的决定的机构。
常设联合理事会将进行各种级别的会晤。
北约秘书长、俄罗斯的代表和北约一个成员国的代表将轮流担任常设联合理事会主席。
常设联合理事会的所有决定都将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通过。
合作范围这包括保持欧洲的安全与稳定、以先发制人的外交手段防止发生冲突、共同进行维和行动、不扩散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等等。
军事问题北约表示,它既无打算、也无计划、更无必要在其新成员国领土上部署或存放核武器。
双方继续在维也纳谈判中做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方面的工作。
这个条约应该在有关各方都同意的基础上签订,并在2001年重新进行审议,以后每5年重新修改一次。
中国倒向美国北约,俄罗斯会怎样
如今,中国正积极尝试向美国和北约倒向,在不同程度上增加在欧洲、中东和全球的影响力。
但是,俄罗斯的反应似乎十分淡漠。
自从中国于1979年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以来,这两个国家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但依然保有良好的政治关系。
而中国向美国和北约倒向,开始进入俄罗斯的领土,直接涉及俄罗斯的核心利益。
眼前,俄罗斯可能会用各种方式制衡中国这一行动,包括实施全面性外交政策,以达到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平衡。
在此期间,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当今国家的军事活动,其中包括跨太平洋的合作,以及加入北约在拉丁美洲的军事活动,这也开始影响到俄罗斯。
在未来,俄罗斯可能会与美国和北约相互竞争,以维护自己在欧洲和全球的利益,并更加紧密地与欧洲和中东的独裁政府建立关系,以保证国家安全,抵御中国的进攻可能性。
总体而言,俄罗斯面对中国向美国和北约倒向,或许不会像平时一样礼貌、乐于助人,反而会更加留神及时采取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浅谈俄罗斯与北约:脆弱但可持续的伙伴关系【摘要】:由于俄罗斯与北约对合作目标的互惠性认知虽有差异但在战略目标上基本一致,同时从绩效来看,双方各有所获。
但双方对东欧和前苏联地区地缘战略空间的争夺,特别是俄罗斯用“楔子战略”和2010年新版军事学说对抗北约东扩,同时,双方对各自在未来欧洲安全机制中的角色定位和相互定位也不同,因此,俄罗斯与北约的伙伴关系将是脆弱的,但是可持续的。
【关键词】:伙伴关系理论俄罗斯与北约脆弱但可持续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伙伴关系成为描述当代国际关系中双边关系的热点词汇。
不过,这种描述仅限于从字面上去理解伙伴关系,没有从国际关系理论层面对其进行探讨。
目前对伙伴关系的理论阐述大多集中在管理学领域,在管理学中伙伴关系被认为是一种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管理模式。
根据工程管理学的定义,伙伴关系(Partnering模式)是指参与一个工程项目的各方之间的合作关系。
美国建筑业协会(United States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stitute)认为:“伙伴关系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之间为了获取特定的商业利益,最大化地利用各自资源而作出的一种长期承诺。
”英国国家经济发展委员会(UK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ncil)认为:“伙伴关系是在两个或者更多组织之间,为了最有效地利用每一方的资源,来实现特定商业目标的一种长期承诺。
这种关系建立在信任、实现共同目标以及相互理解彼此的期望和价值观的基础上。
”可见,管理学领域的伙伴关系是一种包含了义务和相互承诺的个体间的合作关系,这种承诺可以是“合同式的”也可以是“非合同式的”,即非契约式的。
决定伙伴关系稳定程度的关键因素在于以下四个方面,即合作伙伴战略目标的一致性程度、目标市场的相似性、价值观念的差异性和从合作中获益的大小。
很显然,如果伙伴之间具有相同的战略目标,而且目标市场不同、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能从合作中获取共同利益,那么这种伙伴关系将是一种稳定的伙伴关系,并且很可能发展成为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当然,伙伴关系并非都是稳定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它还有许多其他类型,其中特别典型的是不稳定的脆弱型伙伴关系。
我们试着借用工程管理学理论来分析国际政治领域中的伙伴关系,并对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伙伴关系进行考查。
像工程管理学中的伙伴关系一样,国际政治中的伙伴关系也受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目标的互惠性、利益区域的重合程度、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以及伙伴关系绩效。
这些因素决定着伙伴关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而决定着伙伴关系的类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或是短期的项目伙伴关系。
本文拟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俄罗斯与北约关系的本质。
一影响伙伴关系的第一个关键因素是伙伴之间对特定目标的互惠性认知。
如果对目标的互惠性认知是相同的,甚至伙伴之间存在共同的或者一致的战略目标,那么这类相同的认知和共同的战略目标将是维持和深化伙伴关系的粘合剂和坚强纽带。
即使伙伴之间的战略目标不一致,但只要各方认为实现对方的战略目标不会损害自身利益,这类目标就能够被其他伙伴兼容,各方对此类目标的互惠性认知尽管不同,但尚不至于相互冲突。
这类可以兼容的目标虽然不能被其他伙伴共享,也不能深化伙伴关系,但它们还不至于引起伙伴间的冲突,伙伴关系可以继续维持。
这种不能共享但仍会得到支持的目标可以通过伙伴关系增进某一方的利益,有利于伙伴关系的延续。
只有当伙伴之间对特定目标的互惠性认识产生冲突,认为其他伙伴追求的目标损害了自身利益,那么这种认识将削弱伙伴之间的合作基础,伙伴关系延续的前景也将受到考验。
按照北约前秘书长罗伯逊(Lord Robertson)的说法,北约与俄罗斯正式确立伙伴关系,应该是在1997年5月俄罗斯与北约签署了《北约—俄罗斯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基本文件》之后。
就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来看,双方的互惠目标集中在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能源安全以及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上。
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后,在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中,普京最先向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表示问候。
大部分俄罗斯人也都对美国遭受恐怖袭击表示同情。
根据俄罗斯的一项民意调查,当时85%的莫斯科居民认为,这次袭击不仅是针对美国而且是针对整个人类的。
2001年9月13日,俄罗斯与北约常设理事会(the NATO-Russia Permanent Joint Council)发表了一项谴责恐怖袭击和呼吁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的声明。
美国随后发动阿富汗战争,推翻塔利班政权,有效地遏制了塔利班在中亚地区影响力,间接打击了俄罗斯境内的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
这种局势总体上有利于保持俄南部疆界的稳定和维护俄领土完整。
在防扩散和核裁军问题上,美俄双方都认识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将危及国家安全,普京在2003年10月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坚信俄罗斯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因为在国家利益方面俄罗斯与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在防扩散和反恐问题上“俄罗斯与美国已不仅是伙伴而且是盟友”。
在核裁军方面,2010年4月美俄两国已就新的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达成一致。
在能源安全方面,双方也有共同利益,毕竟美国的许多北约盟国需要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而俄罗斯也需要稳定的能源出口市场。
“除了能源供应问题之外,在诸如环境、气候变化、科学技术、粮食、自然资源”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北约和俄罗斯有共同利益,也需要相互合作。
不过,在对这些目标的互惠性认知方面,俄罗斯与北约之间存在着差异。
例如,在反恐问题上,美国将国际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作为国家安全面临的最主要威胁。
俄罗斯不仅未将防核扩散作为紧迫事项——俄在伊朗核问题上与西方国家的分歧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在反恐问题上还有自己的盘算。
俄罗斯在2004年9月与以色列签署了反恐协定,但俄一直拒绝把哈马斯列入恐怖主义名单,甚至当哈马斯在2006年1月的巴勒斯坦立法机构选举中获胜后,普京很快就邀请哈马斯领导人访问莫斯科。
这说明俄罗斯在反恐问题上有自己的标准。
在能源安全方面,过去几年的经验表明,俄罗斯将石油和天然气供应作为施加地缘政治影响力的重要工具,并且坚定地使用这个工具,以便将能源优势转变成政治影响力。
俄不仅用“断气减油”来制裁诸如乌克兰、格鲁吉亚、立陶宛这类被称为亲西方的国家,而且在2007年8月还威胁削减对白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的一半。
为了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北约国家加紧寻找新技术和建设新的油气输送管道。
美国企业已经找到了开采页岩气的新技术,欧盟正准备投资修建“纳布科”管道,这条管道将绕开俄罗斯,经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将里海地区的天然气输送至奥地利,然后再输往欧盟其他国家。
因此,尽管俄罗斯与北约在反恐、防核扩散、能源安全等许多领域有互惠性目标,但双方对这些目标的互惠性认知存在不少分歧,只是此类分歧还没有严重到引起冲突的程度,双方的伙伴关系仍可以继续维持。
二在管理学领域,影响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市场的相似性——合作伙伴在目标市场上的重合程度。
如果两个企业的市场相似性低,即它们各自的目标市场有很大差异甚至不同,那么它们相互间进行竞争的可能性和动力就不大。
如果两个企业拥有相同的市场,并且都是该市场的主要供应商,那么它们将会成为激烈的对手。
换句话说,市场相似性高的伙伴,它们之间的潜在竞争难以避免。
同样,影响国际政治领域伙伴关系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伙伴国家之间利益区域的重合程度,即伙伴国家各自的地缘政治势力范围或地缘战略空间的交叉重叠程度。
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以后,东欧和除俄罗斯以外的前苏联地区是北约和俄罗斯都非常关注的地缘政治区域,双方都对构建该区域安全保障机制有浓厚兴趣。
北约提出“和平伙伴计划”以及随后的北约东扩,表面上是响应该区域部分国家的要求,实际上是北约扩大地缘战略空间的必然行动。
俄罗斯虽然没有能力像北约一样推进自己的地缘战略边界,但是它认为华约解体后东欧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应该暂缓,应避免将东欧地区纳入由北约主导的条约化的安全体系中。
俄罗斯期望将东欧安全机制缺失的状况一直保持到俄在经济和军事上的重新崛起,崛起后的俄将有能力参与建设一种更加平衡的欧洲安全秩序。
因此,俄反对欧洲、尤其是东欧安全关系的不断机制化,特别反对北约东扩。
在难以正面抵挡北约东扩的情况下,俄罗斯人就不时奉行在苏联时代就使用过的离间美国与其北约欧洲盟国的“楔子战略”。
早在苏联晚期,戈尔巴乔夫就曾提出过“共同的欧洲家园”。
苏联解体初期,在叶利钦时代担任过总理的维克托•切尔诺梅尔金也曾提出:“欧洲是我们的家,我们是这里的主人,所以必须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虽然要处理好与其他国家,比如与美国的关系,但我们欧洲人应该自己决定如何在自己的家园生活”。
到了普京时代,则更是积极利用北约内部特别是法德两国在对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动武问题上的分歧,来提高俄罗斯的影响力。
2010年3月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访法时,称赞法国总统萨科齐在调解2008年俄格冲突中的贡献,并且强调指出:“这说明欧洲的问题应该由我们自己解决”。
虽然俄罗斯人“楔子战略”的效果尚不明显,但它表明俄罗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一直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信任,所以才试图在美国和其欧洲盟国间打入楔子。
许多学者把俄对外政策中的“楔子战略”看作是俄试图重返苏联时代,寻求某种程度上与美国对抗,或者是俄可能威胁欧洲安全的一个重要证据。
实际上,这种战略是俄罗斯对北约推进地缘战略空间的正常对抗反应。
冷战后北约已经历两轮东扩,极大地挤压了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空间,侵蚀了其传统势力范围,削弱了俄罗斯在欧洲的政治地位。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俄罗斯一直强调,欧洲国家不能以损害别国利益的方式增进自己的安全,所以俄罗斯对北约东扩一直采取竭力抵制和明确反对的态度。
梅德韦杰夫2010年2月25日接受法国《巴黎竞赛画报》(Paris Match)记者采访时表示:俄罗斯没有把北约视为主要威胁,但“北约无休止的扩张——通过吸收曾是苏联的一部分、紧邻俄罗斯的国家,这当然会引发问题,因为北约毕竟是一个军事集团。
” 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抵制和反对不是一种象征性的姿态, 而是地缘战略空间被压缩后俄罗斯对自身安全强烈担忧的反应。
这种反应集中体现在北约两轮东扩之后俄罗斯公布的新军事学说中。
2000年4月俄罗斯公布了新军事学说。
在这次公布的新的军事学说中,不仅对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人道主义干预军事行动提出尖锐批评,而且明确指出,1993年以来军事集团和军事联盟的扩大,明显增加了对俄罗斯的军事安全威胁,这显然是指北约东扩。
作为应对战略,新学说宣称:“俄保留在自身和盟友遭到核武器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时使用核武器的权利,同时对于严重威胁俄国家安全的大规模常规武器进攻,俄也将保留使用核武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