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病人的心理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02.13 KB
- 文档页数:1
心脏移植患者的围术期心理应激反应及护理对策探讨摘要】目的:研究心脏移植患者的围术期心里应激反应及护理对策。
方法:我院2014年6月到2018年6月期间实施心脏移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
对照组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围术期实施整体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不良情绪评分。
结果:干预前两组不良情绪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试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
结论:心脏移植患者的围术期实施整体护理的效果较好,能有效促使患者心理应激反应改善,对患者的手术效果提升有很大帮助,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心脏移植;围术期;心理应激反应;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4-0307-02心脏移植是临床上用于终末期心脏病治疗的一种方式,其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使其生活质量提升。
但患者在实施心脏移植手术的过程中仍然会有各种应激反应,导致其治疗效果受到影响,其中尤其是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容易对手术的顺利实施造成不良影响[2]。
因此,在对患者实施心脏移植手术时应针对其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围术期护理,以此确保患者的手术顺利完成。
本研究对心脏移植患者围术期心理应激反应及其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4年6月到2018年6月期间于我院实施心脏移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
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4~73岁,平均(46.18±5.74)岁。
试验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3~71岁,平均(46.39±5.62)岁。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术期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访视,术中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等。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具体为:(1)术前护理。
术前护理人员应根据医生要求指导并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明确患者的身体状况。
心脏移植患者的长期护理心脏移植是一项重要的外科手术,它为那些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生。
然而,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已结束。
对于心脏移植患者来说,长期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在本文中,将讨论心脏移植手术后的长期护理措施。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脏移植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手术后的几年时间里,患者需要继续使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排斥反应发生。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免疫系统攻击新心脏,但同时也会降低整体免疫功能。
因此,心脏移植患者容易感染,并且需要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感染。
此外,除了免疫抑制剂外, 心脏移植患者也需要服用其他药物来帮助控制体内液体平衡及健康指标, 如改善血压、减少水肿等等。
二、定期随访为了确保心脏移植的长期成功,定期随访非常重要。
在手术后的头几个月里,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新心脏的功能和术后恢复情况。
这包括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血液检查等。
在众多的护理过程中, 注意术后随访是指导及跟踪患者康复情况的一个关键环节, 医生可以通过监测患者一段时间内的身体反应与血值指标来确保新心脏是否正常运作并识别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三、饮食和运动良好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对于心脏移植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他们应该尽量遵循健康均衡饮食,限制高盐和高脂肪食物,以保持合适体重,并维持血压、胆固醇等生化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此外,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和整体身体健康。
然而, 心脏移植手术后, 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给予的指导来定制适合自身情况的运动计划, 并且要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对新心脏造成额外压力。
四、心理支持心脏移植是一个对患者来说意义重大的手术,因此他们可能会经历与手术相关的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为了帮助心脏移植患者应对这些挑战,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非常重要。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社会工作者可以与患者合作,帮助他们应对并适应术后生活状态。
同时, 亲人及家庭成员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理解和宽容也是必不可少的。
心理干预联合康复护理用于心脏移植患者的临床价值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理干预联合康复护理用于心脏移植患者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心脏移植患者作为观察目标,对照组(1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11例)给予心理干预联合康复护理。
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好于对照组(P<0.05)。
结论心脏移植患者采用联合护理模式,可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干预;康复护理;心脏移植;心理情绪;生活质量心脏移植手术能解决晚期心力衰竭或危重冠心病患者的病变反应,但移植手术本身存在较为严重的排斥反应[1]。
加之患者对重大手术的恐惧心理,会增加手术风险,对治疗和预后结果造成影响。
针对心脏移植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密切关注患者心功能变化,指导患者调节心理状态,积极面对治疗和预后。
配合康复护理措施,提升心脏功能,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2]。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心脏移植手术患者26例,其中有1例女性和4例男性治疗失败,将治疗成功的21例患者进行分组,前10例为对照组,后11例为观察组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49岁,≤74岁,平均年龄(48.48±1.25)岁,男女占比7例、4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51岁,≤74岁,平均年龄(48.48±1.25)岁,男女占比7例、3例。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术后用药指导,监测患者心功能变化,根据病情变化实施护理措施。
观察组心理干预联合康复护理:(1)心理干预:为患者营造安静、整洁的休息环境,避免外界刺激影响患者心理状态,对产生负面情绪的患者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可通过音乐疗法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降低患者心理压力。
(2)康复护理:①饮食指导:对患者营养状态进行评估制定饮食干预计划,依据患者饮食喜好搭配营养结构,保证每日营养物质,提升患者的进食意愿。
心脏移植患者的围术期心理应激反应及护理目的:研究分析心脏移植患者围术期内心理应激反应及护理对策。
方法:将2015年4月~2018年10月期间于本院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患者共34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研究。
先对患者围术期内心理应激反应类型及因素进行分析,其后开展临床心理干预护理。
对比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评分变化,并统计护理满意度情况。
结果:经心理干预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焦虑、抑郁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患者经护理后,总护理满意度为91.18%(31/34)。
结论:在心脏移植围术期护理中根据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特点,予以其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健康质量,缓解心理应激反应,提升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显著。
标签:心脏移植;围术期护理;心理应激反应;护理干预心脏移植是临床治疗中针对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冠状动脉严重疾病患者的所采取的一类大型外科移植手术,根据受体手术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原位及异位心脏移植两类,手术实施后可在有效延长患者生存周期的同时,改善其生活质量,但由于此类手术风险性较高,导致多数患者术前易由于手术疑虑产生术前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引发心理应激反应,对患者手术治疗的顺利实施及预后造成不良影响,故应对此在临床中予以患者有效护理干预,提升护理干预效果[1]。
因此,为研究分析心脏移植患者围术期内心理应激反应及护理对策,特开展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5年4月~2018年10月期间于本院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患者共34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研究。
本次研究纳入34例患者,男19例,女15例,年龄分布23~52岁,平均年龄(37.51±4.68)岁,其中终末期心力衰竭者13例,终末期多瓣膜病8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9例,晚期原发性心脏病4例。
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实施。
纳入标准:患者经入院检查后的均确认需接受心脏移植治疗,并在确认手术方案6月内的获得适配异体移植心脏;患者及家屬均在详解研究内容后确认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近年来,心理护理已是现代医学科学中健康治理的重要学科,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和支持,是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百姓中意医院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护患关系的融洽,加强护患沟通sup】[1]/sup】,提高护患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和行为,为治疗和康复提供最佳的心理环境,其意义在于它能够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康复,因此做好心脏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下面将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XX年1月~20XX年1月收治心脏手术患者84例,男58例,女26例,年龄4~60岁,平均32岁,共开展单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8例,单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同期心内修补术4例,二尖瓣置换术1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双瓣置换术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搭桥术)16例。
针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依赖性强、焦虑、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精神紧张等心理问题。
84例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B、C 3组,每组28人,其中组只于术前心理护理,每人2次;B 组只于术后心理护理,每人2次;C组于术前术后做心理护理,术前术后各做2次,3组患者均于术后第4天评价心理状态。
结果84例患者年龄与精神问题:84里患者中精神紧张68例(80.95%),焦虑和脾气暴躁均是18例(21.4%),感情脆弱、依赖性强15例(17.86%),见表1。
84例患者手术类型与精神问题:整形术一般患者自愿,而且手术产生创伤小并且术后恢复快,患者精神问题较少,搭桥术因创伤大出现精神问题人数比例多于换瓣术与整形术。
见表2。
心理护理与精神问题:说明了有效的术前、术后心理护理,可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见表3。
讨论术前的心理护理:⑴通常,患者对心脏手术很害怕,相关知识相对缺乏,即对手术治疗寄以无限希望,又怕手术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心情十分矛盾,还有些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拖延时间太长,则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失望、无望的消极心理变态,这样对手术非常不利。
心脏移植的护理知识引言心脏移植是一种保护和恢复严重心脏病患者心脏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
在心脏移植手术之后,患者需要接受专业的护理以确保移植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
本文将介绍心脏移植的护理知识,包括患者术前准备、手术前后护理措施、移植后的护理和相关的并发症处理等方面。
1. 患者术前准备在进行心脏移植手术之前,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和准备。
护士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患者术前准备的关键步骤:•定期进行体检和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和健康状况;•与患者和家属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教育,解释手术的风险和预期效果,并回答他们的问题和疑虑;•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社会支持系统,以确保其能够适应手术和术后康复阶段的挑战;•与团队合作,包括心脏外科医生、心脏移植协调员等,制定术前准备的具体计划,如化验、药物管理等。
2. 手术前后护理措施在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前后,护士需要提供全面的护理,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以下是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2.1 手术前护理•准备手术室并确保各种设备和药品的准备;•协助患者进行手术前的各种检查和准备,如剃毛、导尿等;•检查患者的身体状态,如体温、血压、心率等,并记录相关数据;•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确保患者术前禁食和禁水。
2.2 手术后护理•在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转入重症监护室(ICU)进行监护和护理;•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给予患者镇痛药物和抗生素等,确保患者的舒适和预防感染;•监测患者的液体平衡和尿量,以预防液体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发生;•协助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如活动肢体、呼吸锻炼等,以促进康复和避免并发症。
3. 移植后的护理心脏移植手术之后,护士仍然需要提供患者持续的护理和监护。
以下是移植后的护理措施:•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脏功能,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胸片等;•给予患者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预防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协助患者进行恢复锻炼和康复训练,如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改善身体机能;•监测患者的心理状况,如焦虑、抑郁等,并及时对其进行心理支持和干预;•教育患者和家属关于移植后的自我管理,如饮食调整、药物管理等。
心脏移植术后的心理护理及康复指导(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心脏移植心理护理康复指导心脏移植手术是目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手术的唯一有效手段。
我院于2005年6月至2007年1月成功施行心脏移植手术2例。
(我院也是四川省首例)均于手术后两个月顺利康复出院,现生存状态良好。
现将两例患者术后的心理护理及康复知识教育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1 患者男性,57岁,因反复心累气促一年多,加重4月入院。
心脏彩超示:全心增大,主动脉瓣返流,二、三尖瓣返流,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明显减低,EF∶29%,扩张性心肌病。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右房右室肥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住院诊断:扩张性心肌病(终末期);心脏扩大;窦性心律,频发室早伴短阵室速;Ⅳ级心功。
于2005年6月28日在体外循环(CPB)下施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术后两月康复出院,现生存良好,心功能Ⅱ级。
1.2 病例2 患者男性,46岁,因反复心累气促伴下肢水肿1年入院。
心脏彩超示:全心增大,二、三尖瓣返流,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减低,EF∶25%,肺动脉收缩压25mmHg。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室肥大伴劳损,左前分支阻滞。
住院诊断: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级,于2007年1月19日在体外循环(CPB)下施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术毕供心自动复跳。
术后28天痊愈出院,现生存良好,心功能Ⅱ级。
2 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2.1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心脏移植病人术前长期患病,体质虚弱,有的对治疗缺乏信心,对移植有恐惧感。
术后隔离时间较长,环境单一,加上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病人的负担往往很重,容易产生孤独感、抑郁和焦虑,甚至可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严重影响休息和睡眠,加重心脏负担,不利于康复。
因此,不可忽视心理护理,对病人出现的各种症状作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并及时有效地对症处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鼓励病人充分表达自己的顾虑和想法,进行各项检查治疗时应向病人说明目的、步骤,并告知怎样配合,以消除焦虑和恐惧。
心脏移植术患者护理(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心脏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有效方法。
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的护理与其他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护理有所不同:①受体术前有肺动脉高压,容易出现右心衰竭;②移植的供心神经被切断,故对心率和某些药物的反应不同;③术后大量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使患者发生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
二主要评价问题1.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2.潜在并发症,如感染、排斥反应等。
三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患者术前以焦虑、抑郁、恐惧等表现为主,应耐心地与患者交谈,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缓解患者的紧张心情,取得他们的信任与配合。
2.感染护理(1)术后患者应隔离,住两周单人间,空气层流净化病房,控制室温22℃~24℃,湿度50%~60%,病房应保持干净,定期消毒。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
(3)观察患者伤口有无红肿、压痛和分泌物情况,每天及时更换敷料。
(4)患者注意个人卫生。
(5)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6)预防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给予胸部物理治疗、雾化吸入、保持口腔清洁。
(7)杜绝感染机会。
患者术后机体各种侵入性管道多,做好各管道护理。
3.排斥反应护理(1)监测心率、心律、血压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注意观察有无心脏排斥反应的特异症状,如发热、低血压、心律失常、心悸、食欲缺乏等。
(3)严格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情绪激动。
(4)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减轻心脏负担。
(5)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时,监测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每周监测药物浓度。
(6)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期做动脉血气分析。
(7)床边备开胸包、起搏器,严密观察有无心包填塞、心律失常、出血等并发症,一旦确诊为排斥反应遵医嘱给予排斥反应治疗。
4.药物护理移植术后患者常规使用正性肌力药物,主要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应密切观察其用药效果。
嘱患者遵医嘱服药,不得擅自改变药物剂量、种类和停药。
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5.饮食护理在手术后常规留置胃管,根据胃肠功能情况给予营养支持,长期用激素时热量消耗大、食欲好,但消化功能差,给予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易消化、富含蛋白质、营养丰富,高维生素的少渣、忌辛辣刺激饮食。
疗提高抢救成功率,预防老年冠心病的急性发作,延缓病情的恶性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为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
1998年11月至2000年11月我们为20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取了心理护理干预,202例(9711%)病情好转或治愈出院。
1 临床资料本组206例中男127例,女79例,60~81岁,平均68岁。
心肌缺血89例,心律失常65例,心绞痛23例,心肌梗死29例。
通过心理护理干预配合治疗好转治愈出院202例,占9711%,因心理因素加重了病情变化死亡6例,占219%。
2 心理护理干预211 入院阶段 护理人员对新入院的患者主动热情接待,用体贴、温和的语气询问病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从事其他护理操作时轻巧柔和,根据患者病情安排恰当的病室,危重患者住入抢救室前备好抢救治疗药品,监护仪,并做好解释工作,以免患者情绪紧张,让患者心情舒畅,促使其病情好转,护理人员操作做到四轻,避免不良刺激发生。
轻症患者可住2人以上的病房,便于患者之间交流,建立友谊。
病房有危重患者时用屏风遮挡,以免影响他人的情绪,加重心理负担。
入院安置患者进入病房时间虽短,也需分析患者的心态,针对其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因势利导,解除其心理负担。
212 治疗期间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制定治疗方案和心理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经常深入病房,亲切地和患者交谈,了解其心态的变化,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所患的疾病,使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充满信心。
为使老年患者信任医疗护理,护理人员要从言谈举止和服务质量入手,理解老年患者的处境,满足老年患者的合理要求。
有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是因不良的心理反应诱发疾病而入院的,有些是因短期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及长时间病痛,心理负担加重,心律失常得不到纠正担心病情会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而入院的。
有的患者因焦虑、烦躁不安、恐惧、失眠、情绪低落导致病情得不到控制,治疗效果不佳而入院的,有的是因与家人有矛盾生气而发病入院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