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16课教学案例
- 格式:docx
- 大小:15.18 KB
- 文档页数:4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16《田忌赛马》教案教案概述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第六单元的第十六课,教学内容为《田忌赛马》。
这则寓言故事讲述了田忌和齐国王赛马的故事,通过齐王和田忌的比赛,引导学生理解“量力而行”的道理。
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田忌赛马》的故事情节,掌握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深刻寓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学会“量力而行”的原则。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寓言故事《田忌赛马》的寓意。
•难点:学会将故事中的教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PPT展示故事情节和寓意。
2.复印故事文本《田忌赛马》。
3.准备教学活动相关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寓言故事的概念,并简单介绍《田忌赛马》的故事背景。
二、学习故事1.教师讲解《田忌赛马》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学生分组讨论故事背后的寓意,思考田忌和齐王的比赛对于生活的启示。
三、讨论与总结1.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想法。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寓言故事《田忌赛马》中的道理,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拓展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活动,例如角色扮演、写寓言故事等,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五、课堂作业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以《田忌赛马》故事为背景,写一篇寓言故事,表达自己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田忌赛马》故事的寓意,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结语通过对《田忌赛马》故事的学习,让学生懂得“量力而行”的道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一道理,做到量力而行,取得更好的成绩。
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16课《田忌赛马》教案一. 教材分析《田忌赛马》是一篇经典的古代体育竞技故事,选自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本文通过讲述田忌与齐王赛马的故事,展示了体育竞技中智谋与勇气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体育竞技的特色和魅力。
本文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古代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对古代体育竞技规则、马匹等级等方面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理解体育竞技中智谋与勇气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古代体育竞技的特色和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体育竞技中智谋与勇气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古代体育竞技规则、马匹等级,以及体育竞技中智谋与勇气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古代体育竞技规则等内容的展示。
2.图片:准备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图片,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3.教学用具: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课件,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体育竞技的特色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如古代体育竞技规则、马匹等级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田忌赛马》教案一. 教材分析《田忌赛马》是一篇经典的古代体育故事,讲述了田忌和齐王赛马的故事。
本文通过讲述故事,让学生了解古代赛马的规矩和比赛策略,体会智谋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但是,对于古代赛马的规矩和比赛策略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教学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古代赛马的规矩和比赛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智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理解古代赛马的规矩和比赛策略,体会智谋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赛马的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赛马规则图示。
3.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赛马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赛马的了解,引出本文。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单。
任务单包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古代赛马的规矩是什么?田忌是如何赢得比赛的?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赛马规则的讲解,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田忌赢得比赛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赛马的情景,体会智谋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智谋在比赛中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课后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讨论:如果你是田忌,你会如何制定比赛策略?并将讨论结果写在作业本上。
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16课《田忌赛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文章中的寓意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田忌赛马的故事情节及其中的矛盾冲突。
3.能够提炼出故事中的道理,并举例说明。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寓意。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及情节。
3.思考并探讨故事中所涉及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1.分析矛盾冲突,提炼道理。
2.运用逻辑思维解析田忌赛马的奥秘。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1.导入:通过谈论比赛中的“田忌赛马”故事情节,引出学生对比赛背后的智慧所在的探讨。
2.分析:帮助学生分析比赛策略和田忌的智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蕴含的哲理和道理。
3.总结:整理学生的讨论意见,帮助学生归纳出田忌赛马故事的主题及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4.出示相关问题并讨论:提出关于道德观念和智慧启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表达看法。
五、教学手段1.课堂讨论2.组内合作探讨3.图表分析六、教学评价1.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激励,鼓励他们表达思想和看法。
2.注重学生的分享与交流,促进思维碰撞和启发。
3.通过课后小结和作业,检验学生对田忌赛马故事的理解和领悟。
七、教学反思1.加强对于田忌赛马故事的深层次解析,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智慧。
2.关注学生对道德和智慧问题的反思,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理解主题思想。
3.激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和哲理,指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实践。
以上是对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16课《田忌赛马》教学设计的概要规划,希望通过相应的教学安排和方法,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道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田忌赛马》1教案一. 教材分析《田忌赛马》是一篇经典的古代寓言故事,主要讲述了齐国大将田忌和楚国大将赛马的故事。
文章通过赛马比赛的形式,展示了智谋和策略的重要性,教育人们要善于运用智谋,才能取得成功。
本课内容丰富,情节紧凑,语言简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古代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故事寓意和运用策略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感悟故事所传达的道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智谋和策略的重要性,培养善于动脑、动手的能力;树立团结协作、勇于挑战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难点:深刻理解故事寓意,学会运用策略和智谋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氛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便学生查阅和讨论。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赛马比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赛马比赛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赛马比赛的故事,你们猜猜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情节。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田忌赛马》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课文故事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短的表达和讨论。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精神。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优秀品质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运用课文内容进行简短的表达和交流。
教学难点1.理解并表达课文中的英雄主义情节。
2.运用所学知识,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析。
三、教学准备1.课文《田忌赛马》相关课件。
2.学生课本、作业本。
3.小组活动的分组规划。
4.教学反思表格。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教师通过简单的引导和提问,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并复习前几课的知识,为学生铺设学习课文《田忌赛马》的桥梁。
步骤二:学习课文1.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讲解生词和重要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阅读、理解课文,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学生进行表演或书写课文感想,展示对课文的理解。
步骤三:课文分析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冲突和主题。
2.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进行讨论,教师适时点评和引导。
步骤四:拓展学习1.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课文的相关讨论和思考。
2.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比较,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步骤五:课堂小结教师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对课文内容的浓厚兴趣,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合作。
但在课文分析和课文拓展学习环节,部分学生表现较为passively,这可能是因为缺乏相关背景知识或者课文理解的深度问题。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交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田忌赛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能够体会贪心的后果,并明白取舍的道理。
3.能够初步掌握排比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全文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排比修辞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请学生回顾前一课内容,引出本课要讲的内容。
2. 学习阅读
1.教师朗读全文,学生们跟读。
2.学生们反复品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学生们讨论田忌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3. 分析语言
1.教师解释排比修辞的含义和作用。
2.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排比句,并解释其妙处。
4. 情感教育
1.引导学生思考贪心的后果,讨论取舍的重要性。
2.学生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 拓展学习
1.学生分组,编写一个包含排比修辞的小故事。
2.学生自选一句教材中的排比句,并加以变换,练习排比修辞。
四、课堂作业
读懂课文,复述田忌赛马的故事,并写一篇感想,最少100字。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们通过故事《田忌赛马》的学习,不仅懂得了贪欲的危害,还初步领会了排比修辞的含义。
但需要注意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参与互动,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感受。
六、延伸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竞赛有关的其他故事,如《乌龟与兔子》等,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老支书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的人格与精神;
3.领悟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课时】2课时(此为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同学们,你见过哪些桥,看到“桥”这个字,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学生自由发言)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16课《桥》,看看作者赋予了“桥”哪些新的含义。
二、复习回顾,整体感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提示词)洪水袭来党支部书记(老汉)指挥有秩序过桥自己和儿子葬身洪水
(指名概述,教师补充、评价)
三、精读感悟,讨论交流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再次深入课文文本,认真品读使你心灵震撼的语句,感悟文中老支书人性的光辉。
1、自读自悟
请同学们结合自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边思考。
(出示自学要求,指名读)
⑴用“——”画出课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⑵用“~~”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读一读,抓住关键词语认真体会,想一
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每个人选一个主题内容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3、全班汇报
⑴感悟洪水的凶猛和村民的惊慌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北方,没有见过可怕的洪水,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
(课件展示图片)通过这组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谈感受,相机板书:洪水似魔)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课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指导朗读,齐读句子。
读着这些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表达特点)①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②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过渡)是啊,咆哮的山洪给我们的感觉是那样的可怕,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恐惧笼罩着这个山村,在这可怕的洪魔面前,村民的表现怎样呢?说说你找出的关键词。
(惊慌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疯了似的乱哄哄)(板书:村民慌乱)
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⑵感悟木桥的作用和意义。
摆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的唯一的出路只是一座窄窄的木桥,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桥?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这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
⑶感悟老汉的无私无畏
(过渡)同样在山洪面前,只有一个人,他的表现和大家不一样,他是谁?(老汉)。
交流: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点拨指导)
指导要点: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
为什么把他比作一座山?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板书:老汉如山)(把老汉比作山,形象地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同时,老汉与乱哄哄的村民形成对比,突出了
他的威严和冷静)
②老汉沙哑地喊话: “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作为党员,心系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板书:党员表率)
③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
冷冷的说明了什么?(表现了老汉的沉稳和他在群众中的威信,也表现了对一些人的蔑视。
)
④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表现老汉在危急时刻,严格要求党员把生的希望让给村民们,把死的危险党员扛起来,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的品质。
)
⑤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这里两个“推”表现了什么?(这一推推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一推也推出了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的──爱。
)
两处“吼”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第一个“吼”是表示老汉要小伙子站到最后,而第二个“吼”是叫小伙子快点走,意思是相反的,一个是严厉的斥责,一个是真切的关爱。
)
⑥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想象: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
4、指导朗读,练习填空,体会老支书的人格魅力
请同学们联系前面的句子完成以下练习:
在洪水面前,老支书选择了让村民先走;
在群众与党员面前,他选择了(让群众先走);
在自己与小伙子之间,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小伙子);
唯一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安危),
老支书真是(一个心系群众、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好党员)!(板书:无私无畏舍己为人不徇私情)
四、深入探究,理解题目
(过渡)是啊,多好的一位老支书啊,可是他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指名读)
思考:为什么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你认为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
(指名回答,教师小结,这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又一个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
同学们,请听,清风呜咽;请看,白云垂首,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默默悼念老支书。
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这里祭奠她最心爱的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齐读24-27自然段)
不仅老太太,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默默地站在老汉的墓碑前思绪万千。
老支书,是您哪,您用您的命救了我们的命!老支书,您就是一座桥啊!您──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请把你想说的话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了这个问题: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
(教师小结: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是一座生命的桥,这是一座优秀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他们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每个人的心中,这也是课文以桥为题的深刻内涵。
)(板画:桥)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支书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呀!使人们避免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木桥虽然塌了,但老支书这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却从那一刻起永远矗立。
最后把一句话送给在座的同学们让我们师生共勉。
(出示句子)“生活中的每次感动都是心灵成长的一个历程。
让我们用一次次的感动去诠释生命的意义,去洗练自己的心灵!”(齐读句子)
请同学们回去以后观看2011年度《感动中国》,搜集身边的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课余时间和同学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