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术后尿失禁
- 格式:ppt
- 大小:5.76 MB
- 文档页数:56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康复护理分析汪斐;张红琴;周宏霞【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医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尿功能、心理、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尿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明显尿失禁持续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MUNSH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GQOL-74)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尿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生理质量的改善.【期刊名称】《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17)005【总页数】3页(P66-67,70)【关键词】前列腺癌根治术;尿失禁;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价值;尿功能【作者】汪斐;张红琴;周宏霞【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安徽蚌埠233000;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安徽蚌埠233000;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安徽蚌埠2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3前列腺癌是一种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癌症死亡的第二位[1]。
常见症状有疼痛、排尿障碍、血尿、前列腺增生、尿道阻塞等,发生骨内转移时会引起骨痛。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前列腺癌的首选方法。
早期前列腺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是前列腺根治术,对于前列腺癌局限在前列腺包膜内还没有发生扩散或转移的患者,成功率高,但是手术创伤大,术后引起的并发症多,尿失禁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生率达到0.3%~65.6%[2],由于尿失禁患者不自主的尿液流出,给患者的身心都造成很大的困扰,因此成为前列腺癌根治术后主要的护理问题。
治疗术后尿失禁的新方法*导读:目前,国内外治疗前列腺术后尿失禁和外伤性尿失禁的方法较少,主要有以下3种……尿失禁是男性前列腺手术后和泌尿道外伤患者经常出现的并发症。
该类患者在排尿时由于尿道狭窄而导致排尿困难;在储尿时又由于尿道不能完全关闭而导致尿液从膀胱内不自主地流出。
这种情况不分时间和场合都会发生,因而常令患者痛苦不堪。
据统计,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手术后发生尿失禁的几率为0.5%~2.6%,前列腺癌患者手术后发生尿失禁的几率为15%~30%。
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少且疗效不佳。
一直以来,男性术后尿失禁被认为是泌尿外科领域中的“世界性难题”。
其实,男性前列腺术后尿失禁这一难题之所以迟迟得不到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传统医学理论的束缚。
传统的医学理论认为,人的尿液主要是由尿道内括约肌和尿道外括约肌来控制的。
如果尿道外括约肌受损必然导致尿失禁。
而新近的医学研究却发现,前列腺增生手术后发生尿失禁的患者,经做尿动力学检查,其结果只是其尿道外括约肌受到了轻度损伤,有些患者的尿道外括约肌甚至基本正常;相反,采用腹会阴联合切口治疗的复杂性后尿道狭窄或闭锁的患者,虽然其尿道内外括约肌受到了明显的损伤,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出现尿失禁的并发症。
研究发现,患者重建后的尿道长度与其术后是否发生尿失禁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尿道足够长的患者,一般不会发生尿失禁;新尿道不够长的患者,则有出现尿失禁的倾向。
由此,我们于2000年在国际上提出了尿道控制尿液的新观点,即“在尿道外因素(肌肉神经支配、盆腔压力)正常的条件下,功能性尿道的长度和弹性是尿道控制尿液最重要的因素。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发现,前列腺术后的患者之所以出现尿失禁的并发症,是因为其尿道在手术中发生了功能性损伤,进而发生了纤维化甚至硬化,形成了“冰冻尿道”。
该类患者在排尿时由于其尿道不能扩张而导致排尿困难,在储尿时由于其尿道不能被盆腔的压力和尿道外括约肌压闭而导致尿失禁。
目前,国内外治疗前列腺术后尿失禁和外伤性尿失禁的方法较少,主要有以下3种:1.经尿道腔内注射药物法:就是往患者的尿道黏膜中注射胶原蛋白或泰龙,使其尿道的张力增强,从而控制排尿。
术前行提肛肌训练对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的作用作者:付金梅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目的探讨提肛肌训练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后尿失禁的影响作用。
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本科室进行前列腺电切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观察组除按常规治疗护理外,还有计划、由目的地指导患者行渐进性提肛运动,从术前2天开始直至出院,对照组常规进行治疗护理和健康宣教。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尿失禁发生率(15.6%)明显低于对照组(45.2%)。
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行渐近性提肛肌训练可有效预防术后尿失禁,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尿失禁;前列腺电切术;提肛肌训练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简称BPH)是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
国外学者认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是治疗BPH的金标准。
在国外约90%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用这种发放治疗。
其优点是切除组织速度快,手术过程中可清楚观察到各种组织标志,能够进行精细操作,切除部位损伤小,术后创面易于愈合。
TURP作为一种较好的临床治疗手段已逐渐普及。
由于手术创伤、气囊尿管牵拉压迫、感染等因素,有些患者在拔除尿管后可出现暂时性尿失禁,大大增加了患者心理和经济负担,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也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
为了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疗效,我们对TURP患者术前给予渐近性的提肛肌训练指导。
现将观察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本科室收治的BPH老年男性患者行TURP术90例。
年龄68-92岁,平均78.5岁,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14-34分。
平均24.9分,平均最大尿流率5.34ml/s。
如有以下情况均不在研究范围: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合并膀胱结石、真性尿失禁、尿道狭窄及反复尿路感染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