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诗经两首检测题带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复习检测(45分钟,满分100分)一、根据课文内容,用原句答题。
(每空1分,共13分)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标是,。
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是,。
2.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3.愚公评价智叟的观点是,,。
4.晋人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一句而言的,这一句也让我们从侧面看出愚公取得了论辩的胜利。
二、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每题1分,共24分)1.杂然相许2.惩山北之塞3.何苦而不平4.寒暑易节5.达于汉阴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7.聚室而谋8.固不可彻9.虽我之死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1.投诸渤海之尾12.年且九十13.出入之迂也14.毕力平险15.叩石垦壤16.始一反焉17.虽我之死18.以残年余力19.其如土石何20.而山不加增21.告之于帝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3.无垄断焉24.甚矣,汝之不惠三、翻译句子。
(每句3分,共15分)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4.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四、阅读积累。
(共48分)(一)根据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共31分)1.《愚公移山》选自,原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民间故事、和。
本文的体裁属于。
相传这部书是时期学派的所著。
(每空1分,共7分)2. 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仞(rèn)始龀(chèn)荷(hé)担亡(wáng)以应B.雍(yōng)南箕(qí)畚聚室而谋(máo)一厝(cuò)朔东C.河曲(qǔ)曾(zēng)不若惩(chěng)山北之塞(sè)D.智叟(sǒu)穷匮(kuì)冀(jì)州出入之迂(yū)3.下列对课文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子孙后代。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荷担者三夫()始龀()无穷匮也()一厝雍南()()2、翻译。
(1)何苦而不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3)河曲智臾亡以应()(4)一厝朔东()5、《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二、文言文阅读。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智叟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24 愚公移山【经典永流传】劝学(节选)[战国]荀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锦书】【微赏】劣马奔跑十天也能跑很远,成功在于坚持不懈。
它启示我们:成功的秘诀不在于一蹴而就,而在于持之以恒。
一课一赏·坚持不懈夯基厚积致远1.正字音(1)万仞( ) (2)惩山北( )(3)出入之迂( ) (4)曾不能( )(5)荷担者( ) (6)叩石垦壤( ) (7)箕畚( ) (8)孀妻( )(9)始龀( ) (10)智叟( ) (11)穷匮( ) (12)亡以应( ) (13)一厝( ) (14)陇断( )2.晓词义(1)年且九十且:(2)惩山北之塞惩: 塞:(3)出入之迂也迂:(4)聚室而谋室:(5)吾与汝毕力平险毕:(6)杂然相许许:(7)且焉置土石焉: 置:(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10)寒暑易节易:(11)始一反焉反:(12)汝之不惠惠:(1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1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彻:(15)虽我之死虽:(1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17)惧其不已也已:(18)无陇断焉陇: 断:3.写句意(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译文:(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译文:(3)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译文:(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4.默名句(1)汝心之固, , 。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
5.记常识《愚公移山》选自《》。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御寇,又名寇,战国时期代表人物之一。
聚焦探本究源【文脉梳理】【重点探究】1.[理解内容]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透】2.[分析形象]请分析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
【清】【难点突破】[文章主旨]本文写愚公带领家人和邻人之遗男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移走山的故事,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移山》检测题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始龀()荷担()孀妻()箕畚()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⑶惧其不已也已:⑷无陇断焉断:3.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惩山北之塞古义:今义:②聚室而谋曰古义:今义:③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今义:4.《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二、能力提升《愚公移山》《铁杵磨针》比较阅读【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2分)(1)年且九十() (2) 方磨铁杵()(3)始一反焉()(4)媪自言姓武()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 且焉置土石无陇断焉 C 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B 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 D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3.翻译下面的句子。
同步测试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穷匮.(kuì)万仞.(rèn) 一枕黄粱.(liáng) 山北之塞.(sài)B.始龀.(chǐ) 编纂.(zuǎn) 雍.南(yōng) 荷.担(hè)C.冀.州(yì) 恪.守(kè) 智叟.(sǒu) 迫不及.待(jí)D.箕.畚(jī) 惩.戒(chéng) 谙.熟(ān) 魁.父(kuí)2.按拼音写汉字。
(1)rǔ________心(2)shuāng________妻(3)wú________以应(4)一cuò________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虽.我之死()(2)何苦.而不平()(3)河曲智叟亡.以应()(4)而山不加增..()4.列子,名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_____代表人物之一。
今本《列子》是__________(朝代)人搜集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5.与“面山而居”中“而”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笑而止之B.仰而视之C.登轼而望之D.蹴尔而与之6.下列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②甚矣,汝之不惠③帝感其诚④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A.①反问句②陈述句③判断句④被动句B.①反问句②倒装句③被动句④陈述句C.①疑问句②陈述句③被动句④判断句D.①疑问句②倒装句③判断句④陈述句7.文中哪句交代了愚公移山的原因?8.下列语句,各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移山的困难?(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10.在你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两个。
《愚公移山》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面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莽莽乾坤乌云墨染阴谋鬼计丧心病狂B.罄竹难书饥肠辘辘琴瑟和谐至关重要C.罄其所有勾心斗角不肖子孙中流砥柱D.穷愁潦倒山穷水尽心有余悸鞠躬尽瘁正确答案是:D.穷愁潦倒山穷水尽心有余悸鞠躬尽瘁。
A“阴谋鬼计”应为“阴谋诡计”;B“罄竹难书”应为“罄竹难书”;C“罄其所有”应为“倾其所有”;D正确。
故选D。
2、下列选项中字形和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鸟巢(cháo)高潮叠起(dié)浑身解数(jiě)忍俊不禁(jīn)B.星宿(xiù)弱不禁风(jīn)豁然开朗(huò)脍炙人口(zhì)C.哺育(bǔ)惩恶扬善(chéng)风驰电掣(chè)半途而费(fèi)D.倒坍(tān)手不释卷(shì)一泻千里(xiè)心旌摇曳(yè)正确答案是:B.星宿(xiù)弱不禁风(jīn)豁然开朗(huò)脍炙人口(zhì)。
A“高潮叠起”应为“高潮迭起”;C“半途而费”应为“半途而废”;D“手不释卷”应为“手不释卷”。
故选B。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愚公移山》这篇经典寓言的含义,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点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1、掌握《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和语法结构;3、理解愚公移山的行为意义和个人品质;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教师会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点和故事情节。
2、讨论: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愚公移山的行为意义和个人品质,以及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3、角色扮演:学生将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愚公移山》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惩山北之塞()()出入Z迂也()荷担者三夫()始鲨()邃()无穷匮也()一厝雍南()2、翻译。
(1)何苦而不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豊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3)河曲智臾亡以应()(4)一厝朔东()二、文言文阅读。
(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齿匕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Z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苴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叟的态度是:___________ 0 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 的人物描写方法。
《愚公移山》小测试及答案1.年(且)九十[单选题]*A.况且B.将近(正确答案)C.而且2.面山而(居)[单选题]*A.停留B.居住(正确答案)C.处于,处在3.(方)七百里[单选题]*A.区域,地方B.方圆(正确答案)C•将,将要D.才,刚刚4.聚(室)而谋日[单选题]*A.家(正确答案)B.室内5.吾与汝毕力(平)险[单选题]*A.平坦B.铲平(正确答案)C.平常D.公平6.达于汉阴“阴”在句中的含义是[单选题]*A.山之南B.水之北C,山之北D.水之南(正确答案)7.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单选题]*A.停止B.阻止(正确答案)C.只是,仅仅8.杂然相(许)[单选题]*A.表约数B.上下,光景C.赞同(正确答案)D.答应9.寒暑(易)节[单选题]*A.容易B.更替(正确答案)C.书名,《周易》的简称10.甚矣,汝之不(惠)[单选题]*A.恩惠B.同“慧”,聪明(正确答案)1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单选题]*A.本来B.巩固C,坚固D.顽固(正确答案)1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单选题]*A.负荷B.承担C.重荷D.肩负,扛(正确答案)1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单选题]*A.贫穷B.生活困难C.穷尽(正确答案)D.极1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单选题]*A.庄稼B.草C.草木(正确答案)15.惧其不(已)也[单选题]*A.已经B.停止(正确答案)C,罢了16.曾不若孀妻(弱子)[单选题]*A.弱小的孩子B.小儿子C.幼儿,小孩(正确答案)17.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惩山北之塞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C.虽我之死(正确答案)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18.今天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我非子,固不知子也(固)B.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至于负者歌于途(负)(正确答案)C.杂然相许潭中鱼可百许头(许)D.而山不加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19.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O [单选题]*A.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若)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河曲智叟亡以应(以)(正确答案)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归)D.乃记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2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A.年且九十(且:将要)B.杂然相许(许:赞同)C.河曲智叟亡以应(亡:丢失)(正确答案)D.飞来山上千寻塔(寻:古代长度单位)21.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出淤泥而不染(正确答案)B.面山而居C. 一怒而诸侯惧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2.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正确答案)C ,何以为计?D.如太行、王屋何?23.下列句子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单选题]*A.告之于帝B.操蛇之神闻之(正确答案)C.跳往助之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4.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译文:其如土石何?()[单选题]*A、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B、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C、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正确答案)D、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2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测试题一.给加粗字注音(共24分)万仞()豫南()箕畚()魁父()一厝()叩石()始龀()朔东()雍南()孀妻()冀州()穷匮()二.解释加粗字词的意思(共45分)1.惩山北之塞惩:__________2.出入之迂迂:__________3.毕力平险毕:__________4.杂然相许许:__________5.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__________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__________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__________8.叩石垦壤叩:__________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__________10.始龀龀:__________1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__________反:__________12.甚矣,汝之不惠惠:__________13.固不可彻彻:__________14.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__________15.一厝朔东厝:__________三.判断题(共15分)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2.下列句中加粗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B.聚室而谋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D.呼尔而与之3.与“何苦而不平”问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C.何以为计?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四、翻译下列句子(共8分)1.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2.甚矣,汝之不惠!五、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共8分)答案万仞(rèn )豫南(yù)箕畚(běn )魁父(kuí)一厝(cu ò,)叩石(kòu)始龀(chèn)朔东(shuò)雍南(yōng )孀妻(shuāng)冀州(jì)穷匮(kuì)二、惩:苦于迂:曲折,绕远毕:尽、全许:赞同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译为“连......都......”。
A九年级周周清班级:姓名:
《愚公移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
(2)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6、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
7、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8、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
才是有头脑的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1、(1)苦于(2)顽固
2、略。
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3、嘲讽、怀疑语言、动作
4、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5、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6、写此事有两个作用:
(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7、愚公移山困难有(1)山高而且大;(2)运土石的工具很小;(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8、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诗经》两首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好逑
..()()窈窕
寤寐
..()()坻.()荇.菜()..()()溯洄
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3、《诗经》六义指的是、、、、、。
4、《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孔子形容它:,。
5、词语解释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左右流之( )寤寐求之( ) 寤寐思服( ) 悠哉悠哉( ) 左右采之( ) 琴瑟友之( ) 左右芼之( ) 钟鼓乐之( ) 蒹葭苍苍( ) 白露为霜( ) 所谓伊人( ) 在水一方( ) 溯洄( ) 从( ) 之( ) 道阻( ) 且( ) 长溯游( ) 从之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 ) 白露未晞( ) 在水之湄( ) 道阻且跻( ) 宛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 ) 白露未已( )
在水之涘( ) 道阻且右( ) 宛在水中沚( )
6、默写《关雎》《蒹葭》
关雎
,。
,。
,。
,。
,。
,。
,。
,。
,。
,。
蒹葭
,。
,。
,。
,。
,。
,。
,。
,。
,。
,。
,。
,。
1、jūjiūyǎo tiáo hǎo qiúwùmèi sùhuíChíxìng
2、(1)《诗经》305 风雅颂(2)赋比兴(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风雅颂赋比兴4、乐而不淫,哀而不伤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