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美育》学习辅导-精品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112.50 KB
- 文档页数:26
(2009.04.09)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指导(文本)胡若予:各位同学下午好!我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的胡若予老师,现在开始进行的文本教学活动是小学教育专业(专科)必修课程《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指导课,欢迎大家参与,希望大家踊跃发帖进行交流。
今天的教学内容我今天准备讲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帮助大家进行课程学习:一、课程的特点二、教材及主要教学内容分析三、课程基本教学要求与学习方法四、本课程有哪些教学资源五、关于课程的考试学习本课程首先应该了解课程特点了解课程特点是为了帮助大家从整体上准确把握课程特点,更深入地、系统地掌握课程主要内容。
根据以往情况来看,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同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觉得这门课与过去学过的许多课程有所不同,内容多、涉及面广,理论性强,似乎不太好把握。
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有这种感觉不奇怪,因为这门课的确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综合性强,比较新。
但惟其如此,也很有意思。
总的说来,这门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
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课程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辅成性和复杂相关性。
同时,从课程内容结构来看,适应高等教育面向普及型学习大众的发展,适应建设终身化学习型社会的需要,继承了传统美学类课程的主体理论内容,并加以通俗化阐释,特别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并对西方“语言论转向”以来的的文化符号学-语言学观点加以改造,提出“符号实践”的观点,对美、美感、美的形态、美育等基本问题提出了较为合理、易懂的阐释。
另外,本课程关注社会美育实践新问题,尝试将审美文化、青少年发展与美育、教师角色与美育等纳入内容体系,使课程内容鲜明地区别于其他同类课程,焕发出尊重学术进步、尊重学生需求、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崭新风貌。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美学与美育》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的必修课,是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复杂相关性。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分工本课程是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与创新性特点的课程,其内容任务与一些必修课程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但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
在主要任务上,《美学与美育》与第三学期开设的《现代教育思想》的关系是前后衔接的关系,其区别是,《现代教育思想》是对现代教育基本思想理论的系统介绍,《美学与美育》是立足于美学理论对美育这一现代专门教育方式的具体研究。
在内容上,《美学与美育》与《阅读与写作》课程在关于文学体裁这一局部上有交叉,其区别是,《阅读与写作》只从文体特征及相关阅读方法角度进行介绍,《美学与美育》则重在研究文学作为主要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及美育功能。
3、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和掌握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2)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和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
3)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审美塑造的自觉性和在教学中贯彻美育的能力。
4、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自主学习与各种辅导、指导相结合;个别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然美和艺术美欣赏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美育实践相结合;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
5、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概念内容,按认识、了解、理解三层次要求。
方法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层次要求。
实践内容,按观察、学会、熟练应用三层次要求。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1、学时分配本课程4学分,学时为72学时。
教学时数具体分配如下:2、多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学员实际以及本课程理论性、综合性、渗透性、复杂相关性、操作性的特点,进行课程教学应该建设由文字教材(与学习指导书合一)、IP教材、录象教材、CAI教学课件一体化综合设计的配套教材,全套教材各具功能,围绕文字教材相互有机配合,提供必要、方便、有效、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美学与美育》课程直播课堂学习提要第一章美学构成与美育一、内容:1、1、美学学科的产生、发展及其框架性内容构成。
2、2、美育的概念内涵及作为一门学科体系的内容层次构成。
二、要点:审美>>>>审美主体<<<<客体1、互动中产生美。
2、互动中产生的教育效应即美育。
一、三、知识点及其展开:1、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专著《美学》,标志着这门学科的产生。
2、德国诗人、剧作家、美学家席勒《美育书简》(或《审美教育书简》)从“完满人性”的角度,第一次全面论述美育。
3、美学理论内容的框架性构成是由美论、美感论、艺术论、美育论四个部分组成。
4、孔子提出“里仁为美”。
5、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著《诗学》。
6、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美的教育,狭义指审美教育。
(P6)7、家庭美育,指以父母为施教主体,以子女为施教对象的美育。
8、美学与美育的关系:①是相关而不相同的学科。
②美学是对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是独立完整的理论学科;美育是运用审美原理在教育方面的一种实践及其概括和总结,是美学与教育学交叉产生的应用学科。
③美学是美育的母系学科,美育的实施有赖于美学理论的指导。
第二章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美育一、一、内容:1、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
2、2、三个层次:美育与人的人化、美育与人的文化、美育与人的美化。
二、二、要点: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的基本观点:①①实践的观点与历史的观点。
②②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③“两个尺度”-----“种的尺度”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符和自然规律性的自然尺度;“内在尺度”是人所具有的、符合主体的目的性的尺度。
三、三、知识点及其展开:1、1、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就“美的本质”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命题。
2、2、人的美化的首要任务是心灵的美化。
3、3、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和谐”。
4、4、托马斯•阿奎那是“美在完善”的代表人物。
5、5、美育对人的素质培养主要包括:①①培育健康的审美观念,高雅的审美情趣,自由活泼的个性,充分发展其美好的天性。
小学教育《美学与美育》教学辅导美学与美育单元教学辅导(一)第一章什么是美学本章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学习重点是美学的性质和美学的对象。
这两个问题是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
关于美学的性质,是学习本课程首先就应理解的问题。
教材中通过层层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美学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
怎么理解呢?首先,与自然科学相比,它对人的研究是综合、整体地进行,而且这种研究往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因此,它不属自然科学学科。
其次,在人文学科中,美学对人的研究考察突出把握形象、强调具体、注重体验的作用,它从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指的是美学研究的客体。
对于美学的对象的定义要掌握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动态的,有活力的形象;第二是丰富的、完整的形象;第三是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第四是在具体的审美现象(如美、美感、艺术)中显示。
本章的学习难点是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理解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正确理解美学学科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学科意义的问题。
我们的教材中提出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这是因为美学所研究的人的感性特质是人的基本特质,可以为各门人文学科提供对于人的研究的基础;同时,美学研究的指向在于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而能够为其他人文学科起到一种指导或示范作用。
而且,美学也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资源。
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学学科在审美过程的基础上综合融贯其他诸种人文学科研究成果,对人进行整体探讨,从而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本章重要知识点“美的理念”、“认识论转向”、鲍姆加登及其《美学》、席勒及其《美育书简》、黑格尔及“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语言论美学。
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与宗白华、中国1956—1957年的“美学讨论”、中国80年代“美学热”、体验法、思辩法、美学的性质、美学的对象、美学的定义、美学的基本问题、美学的方法论要求。
美学与美育课程第七章学习辅导第七章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本章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各种文化形态的划分。
难点是各种文化形态的内涵特征和美育功能与途径。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形态,它一方面集中表现在艺术当中,另一方面又泛化、日常化,广泛存在于各种具体的文化形态中,体现出纯审美向生活化的转向。
关于审美文化形态的划分是个复杂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把握住最基本的两点来考察:一是从演变的角度来划分,二是从社会分层角度来划分。
从演变角度来看,审美文化往往经由了历史的演变和民族的演变。
历史演变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从时间角度来说,审美文化随历史的运转而演变。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审美风尚、人们看待美的观念、审美艺术形象的时代文化特征都在发生改变,但时间角度所提供的考察结果具有相对性;第二层意思是从社会学角度看,审美文化总是伴随社会转型而发生相应改变,即它与社会形态的演变相维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审美文化的演变,而且所产生的这种演变可以通过具体的审美现象来感受,同时也应认识到,在伴随社会转型而演变的同时,审美文化亦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简单地与社会转型完全等同。
民族演变也应从三方面来理解:首先是说审美文化形态既是特定民族的,又具有跨民族性;第二是说民族的审美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结果;第三是说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给审美文化带来生机与动力,使审美文化不断演变转型。
综合以上审美文化形态与历史演变和民族演变的关系的考察结果,将审美文化化分为三种主要形态:古典性审美文化形态、现代性审美文化形态和外来审美文化形态。
从社会分层角度考察审美文化形态的划分,可以具体从地域差异和地位差异两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社会生活的地域差异影响到审美文化的不同形态。
这里主要指以现代化城市所代表的现代工业化社会与以乡村所代表的传统农业化社会的差别影响到文化形态的差异性特征。
第二,社会地位不同导致审美文化的差异。
社会地位不同导致文化理解、文化追求和审美需要不同,也形成一种来自于同地位群体创生的审美文化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