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浮针的来历和功效

浮针的来历和功效

浮针的来历和功效

浮针的来历和功效

浮针是浮针疗法(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的简称,也是其专用工具一次性使用浮针的简称,因仅仅作用在皮下层,像浮在肌肉上一样,又因为发明人姓符,与浮谐音,故称浮针。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使用浮针在非病痛区域的浅筋膜层(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疗法,具有几无痛苦、见效快、适应症广等特点。

新近研究表明:传统针刺方面起作用的正是浅筋膜中的主要组织: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浮针疗法不像传统针刺一样深入多层组织,仅仅作用在浅筋膜,力专效宏。

很多专家都以为必须在肌肉,深层肌肉或其他软组织的疾病必须将针或刀直接深入到病变组织。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如同桔子的囊一样深入到肌层,因此,针在浅层,功在深层。因此,临床上的不少疑难杂症都是浮针的适应症。

浮针疗法仅仅刺激非病变部位的浅表皮下组织,比传统针灸、推拿还要安全。

一般来说,只要是针灸的适应症,浮针疗法多能胜任。

主要适应症:缓解以下病症带来的疼痛现象:慢性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腕管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关节炎、踝关节陈旧性损伤等软组织伤痛。另外,中医内科的杂病,浮针疗法常有很好的疗效,如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胃痛(慢性胃炎胃溃疡)、泌尿道结石、慢性附件炎、宫颈炎、顽固性面瘫、哮喘发作等等。

浮针疗法讲义

浮针疗法讲义 第一节浮针疗法概论 浮针疗法(Fu'sSubcutaneousNeedling,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 (NeedIingtherapy)。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 浮针疗法在英文中曾被称为FloatingAcupuncture、Fu'sAcupuncture,FuNeedling、FloatingNeedling,现在多用Fu'sSubcutaneousNeedling(以下简称FSN)一词,所用针具(一次性浮针器具,国家发明专利号,(97114318?8,公开号,CNl186653A)称为NNeedle。 浮针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一浮针疗法理论与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关系 1浮针疗法是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现代针灸学。 2传统理论以传统文化为根底,以经络输穴为理论主体,而浮针疗法多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核心,其理论主体融合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相关部分,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有明显不同。3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都属于needl土ngtherapy,在临床上有着互补作用。 4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在机理上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似。 概括起来,主要是:对针灸学临床、文献和实验等方面的长期思考使我们发现了浮针疗法。二几个不能解释的临床现象的思考是浮针疗法发现的萌芽: (1)腕踝针在腕部、踝部进针仅仅是一种部位上的选择。现代解剖和组织胚胎学并不认为腕踝关节部位的皮下和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腕踝关节附近呢?针刺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是否也可取得佳效呢? (2)按照传统针灸理论,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更为明确地强调得气的重要性;“只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不可治也。”现代刚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也认为:"一般地说,得气迅速时,疗效就好:得气较慢时,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效果。"但是,大家知道,在临床上,不得气而同样取效的现象也有很多。特别是激光治疗、电磁治疗时患者没有得气感觉。这些矛盾现象导致了下列疑问的产生:得气是不是针灸临床必不可少的取效环节,还是针灸治疗时一个伴随现象?在皮下针刺没有得气现象,能不能取效? 三科学研究 现代关于针刺和经络研究的一些成果是发现浮针法的推动力量。 (1)董宏伟等: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100Hz经皮电刺激与电针刺激相比,镇痛效果较强, 而且连续多天刺激不易产生耐受。 Hans治疗仪仅仅是在皮肤上通电,也能取得一定疗效。甚至在古希腊,很可能包括古 埃及,就懂得用电鲤放电来治疗各种痛症。 因此,在皮肤表面的电刺激就能有一定的作用,而深部组织的作用不很明显,因此,我们设想,在这种取效的过程中,皮肤或其他表层组织一定起了作用,那么,还有没有别的

浮针快速治痛

浮针快速治痛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浮针在非病痛区域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疗法,具有几无痛苦、无副作用、见效快、适应症广等特点。 浮针疗法起源于《黄帝内经》的伟大学术思想,深受各个时代各个地区针灸学大家、疼痛学者的传承,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疼痛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新近研究表明:传统针刺方面起作用的正是浅筋膜中的主要组织: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浮针疗法不像传统针刺一样深入多层组织,仅仅作用在浅筋膜,力专效宏。 浮针疗法仅仅刺激非病变部位的浅表皮下组织,所以非常安全,比传统针灸、推拿还要安全。浮针疗法刺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面积是传统针刺的20-30倍,所以其疗效也大大提高:(1)只要是适应症,每次都当场见效,需要针刺的穴位(进针点)大大减少;(2)每次只要一两个进针点,传统针灸需要10-20个穴位;(3)治疗的次数大为缩短,一般慢性病变3-4 次即可,而传统针灸一个疗程就需7-10次。 关于其适应症,一般来说,只要是针灸的适应症,浮针疗法皆能胜任,现在我们的临床还表明:只要是中医内科的适应症,浮针疗法都有很好的疗效。具体来说,大体如下:慢性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腕管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关节炎、踝关节陈旧性损伤、带状疱疹后遗痛、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胃痛(慢性胃炎胃溃疡)、泌尿道 结石、慢性附件炎、宫颈炎、痛经等等。 浮针疗法的特点 一.浮针疗法的特点是: 1.绝对安全,针行于皮下浅层,不会损伤任何脏器,不会伤及神经、动脉、肌肉、骨膜和脏 器等组织,无感染,故无危险性;不用任何辅助药物。 2.无菌程度高:常规消毒,用一次性特制无菌专用针具。 3.治疗时间:每次治疗只需15~30分钟。 4.疗程短:80-90%的患者5-7天显效或临床治愈。 5.速效:针刺痛消,无论任何原因所发生的疼痛疾病,只要在适应症内,均可在瞬间内(1-2分钟)达到减轻、痊愈和根除等不同程度的疗效。特别对有些顽症,在使用任何药物与疗法都不能获愈的情况下,必用此法才能痊愈。治疗效果快,疗效不再似是而非模棱可; 5.疼痛轻:针刺入皮肤时稍有疼痛,以后一直到拔针无疼痛。 6.针刺部位少,几乎没有创伤,不再有传统针灸的酸、麻、胀、痛等得气感觉; 二.浮针疗法的治疗效果: 1.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经多方治疗无效,需要手术治疗者即使卧床不起,经浮针治疗 5-7次可有80-90%病人解除疼痛,免除手术之苦。 2.腰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患者经手术治疗有后遗症者,经浮针治疗5-7次可有70%以上病人 恢复正常。 3.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足跟痛,关节炎,颞颌关节炎,后背部风湿痛,风湿性肌炎,

浮针疗法针刺方法

浮针疗法针刺方法 第四节针刺方法 本节将介绍进针和运针,进针的方向,留针和出针。 一进针和运针 操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进针,第二步运针。 在进针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紧密配合。关于这个问题,古代学者这样认为,“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难经?七十八难》),《针经指南?标幽赋》更进一步阐述其义,它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这里“徐入”是指进皮后缓慢细致进针)。这几段话虽然都是针对毫针刺法而言,而且与浮针疗法的要求也不一样,这里引用这些话主要是为了强调左右手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挟持针柄,状如斜持毛笔(见图2-4-1),用左手拇指、食指挟持辅助针身(见图2-4-2),类似毫针刺法中的挟持进针法。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 -35 角左右刺入(见图2-4-3),用力要适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一般5mm,略达肌层即可。然后松开左手,右手改变斜持毛笔样的姿势,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拿捏针座,仔细地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 浮针在不在皮下的标志有二:一是不扶持时,针身随即倾倒,若在肌层,不易倾倒;二是医生在提拉浮针的过程中有突然轻松的感觉。确保浮针针尖在浅筋膜层,即可放倒针身,做好运针准备。 运针,是指针入皮下后到针刺完毕之间的一段操作过程。运针时,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在整个运针过程中,右手感觉空松软滑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痛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 运针深度一般掌握在25mm-35mm之间。对范围大,病程长的病痛,运针深度可长,反之,则短。及达深度,作扫散动作。 扫散动作是浮针疗法的鲜明特色,是运针完毕到抽出针芯前的一个动作。操作方法是: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左右摇摆,使针体作扇形运动(见图2-4-4)。 扫散动作的操作要点: 1.动作要轻柔有节律、稳定,不或上或下,要圆中有方,方中带圆; 2.神情要专注,心无旁鹜,医者细心体会针下的感觉和病人的反应; 3.操作时间尽量长,一般在2-3分钟,直到病人的疼痛完全消失或不再减轻为止。 扫散动作和推拿手法一样,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并不容易,简单完成整个过程容易,做好每一个步骤不容易。初学者必须多练习细体会,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扫散完毕,抽出针芯(见图2-4-5),弃之安全处,务必放于人不易触摸的地方,防止刺伤。最好把针芯重新放回保护套管,再放置于医疗垃圾筒内。然后把胶布贴附于针座,以固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在进针点处,可用一个小干棉球盖住针孔,再用胶布贴附,以防感染。 二针刺的方向 浮针疗法对针刺的方向要求较为严格。针尖必须由远而近地直对病痛部位,偏差后效果不佳,一般来说,如果针刺方向偏离进针点与痛点的连线超过20゜,疗效即大受影响。如果由近而远地反方向对着病灶,成180゜,效果更不理想。 浮针疗法的方向问题,无疑是值得研究的焦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不仅对浮针疗法的机理阐释清楚很多,而且对几乎所有外治疗法的改进提供了一个思路。 关于这个问题,日本针灸家赤羽幸兵卫氏、、关于皮内针的研究工作可作参考。因为皮内针和浮针疗法都是与皮肤紧密相关的两种疗法,关于皮内针的论述有助于帮助理解。他在皮内

浮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浮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关键词:肩周炎 【摘要】目的观察浮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9例采用浮针治疗,对照组61例采用常规封闭治疗,观察和比较2组症状及体征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全愈显率为67.8%,对照组为44.3%,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浮针组疗效明显高于封闭组。 肩周炎系常见病、多发病,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膜、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临床上常迁延不愈,目前的治疗方法如休息、封闭、体疗、手法松解、口服消炎药、外敷 镇痛药膏以及理疗等多种方法,均能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例难以治愈或反复发作。而浮针因其独特性,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1)病程0.6~3年;患者发病就诊前都经过1~3个不等项目的物理或药物治疗而未见好转。(2)肩关节主动活动明显受限:前屈<90°,外展<45°,后伸<25°,患侧手均不能摸到头枕部及腰骶部,部分日常生活(如穿衣脱衣服、梳头)不能自理。(3)均未经过激素痛点封闭。(4)治疗前拍摄肩关节正位X线片。 1.2 排除标准(1)拍摄肩关节正位X线片,除外肩关节的骨折、肿瘤、肩关节化脓性炎症。(2)排除糖尿病、肺结核、未控制的高血压病关节结核、化脓性炎症、风湿及类风湿病、肿瘤、颈椎病、冠心病、骨质疏松症等。 1.3 一般资料 2003年内共治疗肩周炎患者120例,将以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浮针治疗组和封闭对照组。治疗组59例,男26例,女33例;年龄39~63岁。对照组61例,男23例,女38例;年龄36~69岁;病程120天~36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浮针疗法讲义完整版

浮针疗法讲义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浮针疗法讲义 第一节浮针疗法概论 浮针疗法(Fu'sSubcutaneousNeedling,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 (NeedIingtherapy)。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 浮针疗法在英文中曾被称为FloatingAcupuncture、Fu'sAcupuncture,FuNeedling、FloatingNeedling,现在多用Fu'sSubcutaneousNeedling(以下简称FSN)一词,所用针具(一 浮针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一浮针疗法理论与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关系 1浮针疗法是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现代针灸学。 2传统理论以传统文化为根底,以经络输穴为理论主体,而浮针疗法多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核 心,其理论主体融合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相关部分,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有明显不同。 3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都属于needl土ngtherapy,在临床上有着互补作用。 4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在机理上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似。

概括起来,主要是:对针灸学临床、文献和实验等方面的长期思考使我们发现了浮针疗法。 二几个不能解释的临床现象的思考是浮针疗法发现的萌芽: (1)腕踝针在腕部、踝部进针仅仅是一种部位上的选择。现代解剖和组织胚胎学并不认为腕踝关节部位的皮下和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腕踝关节附近呢针刺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是否也可取得佳效呢 (2)按照传统针灸理论,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更为明确地强调得气的重要性;“只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不可治也。”现代刚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也认为:"一般地说,得气迅速时,疗效就好:得气较慢时,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效果。"但是,大家知道,在临床上,不得气而同样取效的现象也有很多。特别是激光治疗、电磁治疗时患者没有得气感觉。这些矛盾现象导致了下列疑问的产生:得气是不是针灸临床必不可少的取效环节,还是针灸治疗时一个伴随现象在皮下针刺没有得气现象,能不能取效 三科学研究 现代关于针刺和经络研究的一些成果是发现浮针法的推动力量。 (1)董宏伟等: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100Hz经皮电刺激与电针刺激相比,镇痛效果较强, 而且连续多天刺激不易产生耐受。 Hans治疗仪仅仅是在皮肤上通电,也能取得一定疗效。甚至在古希腊,很可能包括古埃及,就懂得用电鲤放电来治疗各种痛症。 因此,在皮肤表面的电刺激就能有一定的作用,而深部组织的作用不很明显,因此,我

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对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基本信息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浮针在非病痛区域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疗法,具有痛苦极小、无副作用、见效快、适应症广等特点。 新近研究表明:传统针刺方面起作用的正是浅筋膜中的主要组织: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浮针疗法不像传统针刺一样深入多层组织,仅仅作用在浅筋膜,力专效宏。 浮针疗法仅仅刺激非病变部位的浅表皮下组织,所以非常安全,比传统针灸、推拿还要安全。 浮针疗法刺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面积是传统针刺的20-30倍,所以其疗效也大大提高:(1)只要是适应症,每次都当场见效,需要针刺的穴位(进针点)大大减少;(2)每次只要一两个进针点,传统针灸需要10-20个穴位;(3)治疗的次数大为缩短,一般慢性病变3-4次即可,而传统针灸一个疗程就需7-10次。 针灸的适应症 关于其适应症,一般来说,只要是针灸的适应症,浮针疗法多能胜任,现在我们的临床还表明:中医内科的适应症,浮针疗法常有很好的疗效。具体来说,大体如下:慢性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腕管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关节炎、踝关节陈旧性损伤、带状疱疹后遗痛、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胃痛(慢性胃炎胃溃疡)、泌尿道结石、慢性附件炎、宫颈炎、痛经等等。 浮针疗法-概论 浮针疗法(Fu'sSubcutaneousNeedling,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NeedIingtherapy)。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浮针疗法在英文中曾被称为FloatingAcupuncture、

浮针的玄机

浮针的玄机 杨建瑞 皮下能治疗啥病?有许多听说过或粗浅的了解浮针的医生或患者大部分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那么皮下到底能治啥病?首先你要了解疾病的生理病理过程,而不应该一味的盲从。 某男 37岁颈项部及后背疼痛不适数月查颈部P1、P2、P3MTrP疼痛,并且感觉有一条筋从颈项部牵扯到后背,一诊用浮针治疗后疼痛减轻,二诊时好奇的提出:浮针不用药,不刺入肌肉,只在皮下怎么能治病?治病的原理是什么? 某女 60岁妇科疾病十几年,腰腿疼痛数年,曾做过许多种治疗效果不明显,用浮针治疗4次后症状明显减轻。第4次治疗后,晚上让其丈夫取管时(因妇科炎症已和丈夫分床睡觉20几年,前两次都是邻居帮她把管取出)丈夫发现软管就在表皮下就问她:针就在表皮你还去扎什么针?留管子在表皮能起什么作用?她随口答道:管子是放气的。第5次来治疗时和我们讲起时使我们哭笑不得。 针灸治病的原理是什么?大部分医生(包括中医和西医)可能都会说通过经络。中国针灸学会第五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针灸治病必须是通过经络的传导功能,疏通经气恢复脏腑机能,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但是,除了选用局部腧穴之外,都是以循经取穴为主。也就是说当人体某一经络或者脏腑有病时,就应当选取该经络或者这个脏腑所属的经络,可以是相应的经络远部腧穴进行针刺治疗。这正象《四总穴歌》中所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最好的典范,并且在临床上应用较广。用头痛病说明,前额痛与阳明经有关,可以循经选取上肢的合谷穴和下肢的内庭穴针刺治疗。用药物治疗脏腑疾病时,有赖于经络的传导和输送功能。这些都是经络学说在临床治疗的体现。因为经络是指导辩证归经和针灸治疗的,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在《黄帝内经》"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主要是依据与所属脏腑和反映的痛症所做出的正确诊断,并且通过经络上的腧穴来进行针刺治疗。”那么经络是什么?老祖宗传下来的?到底是什么?不知道没见过。那么下面的说法您认同吗?:“ 针灸刺激穴位下肌梭或游离神经末梢,兴奋交感神经,使穴位局部生物电位增高,产生"酸、麻、涨、热"等针感,这就是针灸所说的"得气"。产生针感后,穴位处静电位明显上升,在经络线上出现电位波动,而经络线以外则不出现。因为脏腑器官产生的生物电通过经络投射到体表,而体表穴位受刺激产生的生物电,又反过来作用于脏腑器官,调节它的生命活动,它们的影响是双向的。所以针灸治病的原理,就是针灸穴位产生生物电,通过经络,调节相应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使之功能恢复正常达到治病的目的。不同的手法可以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补法和烧山火就是通过手法兴奋局部交感神经,增强生物电产生补和热感的效果。泻法和透天凉就是通过手法兴奋局部副交感神经,降低生物电,产生泻和凉感的效果。例如:有人认为胃运动时,可使慢电位波幅增高;当胃运动抑制时,慢电位波幅降低。其中,针刺泻法组的体表胃电波却以降低为主。从而表明针刺提插补泻可引起胃运动功能的不同效应。针灸产生生物电的调衡作用,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低下和过于亢进的免疫功能恢复正常,还可以抑制过敏反应,民间流行的疤痕灸长强穴,可以治反复发作的荨麻疹。传统的割治疗法,也是这个原理:如常见的小儿挑疳积。就是于脾胃在掌的投射点处割除一点脂肪组织,造成伤口处电位持续上升,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与此类似的还有埋线,穴位贴药等。” 通过在符老师这里学的一段时期以来我发现比如:“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