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何在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首先是从批判黑格尔对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中建立起来的。重用感觉论和直观经验驳斥黑格尔的抽象理性的思辨。费尔巴哈在根本出发点上这种感觉论和直观的色彩, 使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 对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视而不见,不能自觉地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通过批判黑格尔的“人”的观点而建立起来的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切狭隘的感觉论者和经验主义者所共有的缺陷。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所遇到的麻烦, 清楚地说明感觉论和感性直观的形而上学方法,这一陈旧武器对于批判地改造黑格尔、建立真正唯物主义的“人的科学”, 即建立唯物史观这一历史重任的无能为力。感性、从直接呈现在人感觉中的形象来看待自然界和人的。费尔巴哈唯物论的这个主要特点———直观性,正是他的弱点。因为它否认了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相对性和表面性, 否认了人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抽象对于认识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必要。

而马克思探讨人的本质的路径是对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理解的批判完成的,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改造, 集中于对人的感性活动的实践的、能动的理解之上。用实践的观点阐明人的本质,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以社会历史的视角对人的本质进行讨论。

其次,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理解, 是建立在自然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人的社会属性。用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混为一谈, 把肉体存在当作人的本质, 与机械唯物论一样, 在人类社会领域陷入了唯心史观。费尔巴哈由纯粹感觉论和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出发, 却“自然而然”地达到了这样一种对人的本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这使他陷入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同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之中。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固有的。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所特有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家庭、阶级、国家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是人的类本质,即理性、宗教感情、爱等。他认为“理性、宗教感情、爱”是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是人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无声的,正是由于这些“共同性”的东西,把许多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撇开社会历史孤立的谈宗教感情和人,他所设想的永恒的人类宗教感情本身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一般个人不过是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个人,从而陷入唯心主义。他离开实践,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把人理解为自然的人,理解为抽象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所有人所具有的自然的共同性,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来把握人的本质。

而马克思认为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这是人的类本质,从人和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人的现实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马克思在这里蕴涵的深刻意义是把握人的本质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去把握和揭示在马克思看来,

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这个客观过程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的,这就与唯心主义区别开来,从而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实践基础。此外,实践还是人自身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来改造世界的活动。在实践中,是人能动地选择认识对象,并积极地反映对象,是人通过实践这一过程使自在之物转化成为我之物,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在实践活动中,集中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丰富了人的本质的内涵,展示出实践活动对于人的本质的重要意义。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的矛盾, 在马克思的立足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新世界观当中得到了真正的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