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保护区中的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态保护区中的问题

摘要: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足。具体在于其需要保护传统文化的原生性,但保护区中的民众又有对于现代化社会的需求,两者因此形成冲突。政府在提出文化生态保护区时没有考虑到我国现在具备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现状是传承文化的主体缺失、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已失去正常的社会功能、社会发展矛盾突出等特点。

关键词: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封闭、保护、原生性、现代化

一、绪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我国早些年已经开展了许多的相关工作,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文化的冲击,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国在借鉴外国一些国家的经验和方法,提出了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概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区别

首先区别两者的概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概念是从生态人类学的理念中衍生出来的。生态人类

学是研究人类在对环境适应中所导致的文化的变化。即人类在不同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中,为适应其的特性而做出的文化上的改变。文化生存和保护的条件是附属于其相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正是这样的概念,不是以保护文化的单个形式或者其体现的独个物体,而是以保护文化的整个生存所需的条件,以此给文化提供充足的养料和土壤,让其得到发展和保护。简而言之,正如湘西地区独特的山歌对唱,正是要在湘西这崇山峻岭中,要把人放在山中,面对着秀美山川,面对着心爱的姑娘、小伙,才能对唱出动人歌曲。而不是放在教室、课堂,看着黑板、老师来正统的学习山歌的唱法。

当然,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依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两者的概念决不能混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种的保护方式,文化生态保护区并不是唯一的一种,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只是其中一种。诚然,文化生态保护这种模式是针对一些合适的项目才有效的一种方式,并且其又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概念,那么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否是适合当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最好方式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三、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存在问题

2010年国家颁布法规实施和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规定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中,应坚持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原则,坚持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整体性保护原则,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的原则,坚持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文化生态保护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对个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而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其目的是构建一个有利于文化发展,百家争鸣又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环境。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是根据同一特性的区域文化特色,选择传统文化相对保存得比较完整,在生产劳作、风俗民情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在价值取向、民间信仰以及诸多具体文化表现形式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群聚居空间,聚焦其文化特色的关注,以使这一特定地区的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健康的传承。

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但在人类生命诞生之后,才产生了人类的文化。文化归根究底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通过长年累月的积攒才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人类文化的发展依赖的不是历史的个人,而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推动。只有依托于人民群众之中,文化才得以发展和传承。民众的社会生活既是产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种子,也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汲取营养生长和发展的土壤。只有植根于人民群众中,文化才得以发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才得以延续;只有让人民群众参与保护,文化才得以传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才得以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不同于单个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只需要国家和专业人员的保护即可。其需要的是保护区内所有民众的参与,必须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和保护意识才能让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起到其原来想要达到的目的和作用。

文化生态保护区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资金的问题,这种需要对一个特定区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是需要大量的资金的,而一般少数民族地区相对来说又都比较贫穷落后。在资金问题后,接着面临的是是否有人可以正确引领民众进行传承和保护。然后上面提出的都是一些客观性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文化内部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以前的一些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模式已经逐渐开始被淘汰。究其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科技的进步。我们在面对一些过时的老旧的传统工具时,其原本的功效性已经不足,但作为文化遗产来说又是一种需要保护的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也是相同的处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上层的精神文化也同样随着变化和发展。而以前的一些民俗风情在当下可能就有一些显得格格不入。举例来说,正如武陵山区湘西的苗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语言类的一种璀璨的明珠,每年来到湘西研究的学者络绎不绝。但现在的湘西的状态却是父母为了小孩子将来去更大更好的地方发展,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小就让自己的小孩学习普通话,并没有让其去接触本地语言,因本地语言会影响普通话的发音。这让这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无可厚非,父母想让孩子去更大的地方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每个人都应得到的公平机会,不能以强制的态度限制和阻扰其的发展。

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的核心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基本保护准则是原真性,这就导致现况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原真性要求更真实地体现或保存在历史过程中或当下存在的一些具有个性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即是要求要封闭,保留当地的原始模样;另一方面,生活在这一区域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