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世说新语》对魏晋文人心态描写(DOC)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5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走在马路上,一边的车流日趋拥挤,一边的高楼日趋耸入云天,世人仿佛打破尘世的宁静还不够,还要竭力去侵扰缥缈的白衣苍穹。
哪里可以诗意的栖居,哪里可以诗意的休憩,猛然觉得现实世界仿佛变得不再可以,于是只有把目光转向过去,欲在历史的尘封里寄托枯涸的心灵和疲惫的身躯。
思绪流淌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魏晋时期,对酒放歌,临刑挥琴,麈尾清谈,华亭鹤唳,新亭洒泪,高卧东山,兰亭流觞,东篱采菊......一个个峨冠博带、潇洒超脱、空灵飘逸、翩翩而来,天地间变得月华如练,变得澄澈纯净。
我尝试着感受悠悠名士的情感世界,谛听他们的心灵跳动,渴求能够与他们融为一体。
怀着这种心情,翻开了《世说新语》。
汉末战乱,三国纷争,西晋一统不久就发生“八王之乱”,接下来西晋灭亡晋室东迁。
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到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
在这个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却在精神上达到了最自由、最解放、最智慧、最独立独行的境界。
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刘义庆编撰了《世说新语》,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该书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篇,是刘义庆审视人物的三十六个视点。
信手沾来一则,都可以从人物的一言一行中时而欣赏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潇洒飘逸,时而倾听到文人内心的矛盾与悲痛。
出自孔融之口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言语》)不仅使太中大夫陈韪局促不安,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巧言善辩。
阮籍就座时“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简傲》)让我们目睹了魏晋名士的狂放不拘,“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
”(《简傲》)“目送归鸿,受挥五弦”的嵇康和“洒脱不羁,心胸过人”的吕安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的深厚友谊与那个时代独有的,令人神往的无羁无绊。
魏晋这一特殊时代,改朝换代的压力下,诗人们淡泊功名怀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信念在否定外界社会的过程中,探求人生变化无常的命运,执着爱恋短促生命,寻求人生的欢乐。
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的故事(原创实用版)目录1.世说新语的背景和意义2.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的故事案例3.魏晋风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正文【世说新语的背景和意义】《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了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言行的故事集,作者是南朝宋的刘义庆。
该书以简洁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魏晋名士们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堪称魏晋风度的缩影。
世说新语的诞生,既是对魏晋风度的传承,也是对后世的一种启示,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的故事案例】在《世说新语》中,有许多故事都生动地体现了魏晋风度。
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案例:1.谢安围棋赌别墅:谢安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他才情横溢,善于交际。
故事中,谢安和友人下围棋,以别墅为赌注。
赢了之后,他并没有要别墅,而是将别墅送给了友人,这种潇洒豁达的行为,正是魏晋风度的表现。
2.王羲之爱鹅: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故事中,他因为喜爱鹅,竟然不顾身份地去买鹅。
这种率真、自然的行为,也展现了魏晋风度的特点。
3.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他们经常在竹林中畅谈文艺、人生,不拘泥于世俗。
这种追求自由、超脱尘世的精神,也是魏晋风度的一部分。
【魏晋风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魏晋风度有以下几个特点:1.崇尚自然:魏晋名士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反对矫揉造作,这表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艺术创作等各个方面。
2.豁达潇洒:魏晋名士的人生态度十分潇洒,他们不拘泥于世俗,豁达大度,对待人生和世事有一种超然的态度。
3.重视个人修养:魏晋名士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他们追求才情横溢、学识渊博,以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4.崇尚清谈:魏晋名士喜欢清谈,即以文学、哲学、艺术等为话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这种清谈之风,对后世文学、哲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来说,《世说新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魏晋风度的独特魅力。
通过《世说新语》中饮酒篇章看魏晋时期的士人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的作品,鲁迅先生认为它“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 然而它不仅在记言和记事方面对其后的文学作品产生深远的影响,寥寥几万字能向读者展开一幅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士人们的思想倾向、生活状况、语言习惯等等特点的画卷,正如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世说新语》着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如睹。
”而刘义庆所分得门类有36 种,所描述的人物也包括从平民到达官贵族诸多层次。
那么,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从饮酒的这一生活习惯,来讨论当时人们的品性。
一、略述背景在魏晋时期,中国处于一个长期的分裂和战乱时代,随着政治的更迭,朝廷的颠覆,人们在心里很难找到一个归属感。
人们在压抑中想要追寻自己内心的解放,喝酒似乎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解脱方式,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说: “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
此未必意真在于酒。
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唯托于醉,可粗远世故。
”方时人们释放自己情怀的方法有很多,有人会选择“吟啸”,而更多的人会选择饮酒。
把内心的苦闷寄托在精神恍惚的、醉生梦死的精神世界,他们无法改变国家政治的动荡更迭,只能靠饮酒来消遣。
饮酒的风气也与当时的思想环境有关。
与汉代倡导的儒家思想不同,当时的名士崇尚老庄,喜欢谈论“玄学”,钱钟书先生指出“盖晋人之于老庄二子,亦犹天经注我,名曰师法,实取利便……长恶转而逢恶,饰非进而煽非。
晋人习尚未始萌于老庄,而老庄却曾滋成其习尚。
”老庄哲学倡导的自然思想影响下,加之魏晋名士“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晋书・儒林传》),他们本来就不注重礼节的束缚,他们终日饮酒,无拘无束。
通过饮酒,魏晋士人更能表现出他们的率真的一面,因此有人说“酒是魏晋风度的核心”,不足为过。
《世说新语》仅仅任诞一篇54 则中关于饮酒的内容就多达30 则,而零星散落在其他篇目下的关于饮酒的故事也有很多。
从《世说新语》看晋人的出世入世对待以山水为依托的生存方式的情感与态度,作为魏晋士人山水情怀的重要元素之一,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出世情怀”;相对于此的,即是一种“入世情怀”。
魏晋风度绽放着清峻淡远之美,看似放达、通脱的士人行为也确实会叫人联想到世外的高士;那便不妨立下这“出世情怀”和“入世情怀”的名目,依寻着士人们解放、自由、旷达的行为之“迹”,探究一下此“迹”背后的“质”。
入世情怀动荡的时代,士人的选择多半只有两条。
要么隐世避居,要么各侍其主。
从事实看来,曹魏、西晋时代的士人们,多半选择的是后者。
建安之风,在乱世之秋一定程度上也是极具吸引力的。
魏武的理想,是齐桓公的霸业,选才与能讲的是为才是用,他为当时注进的是慷慨悲凉的士风。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徒叹乱世生命的悲忧,不如慷慨振作,一同去建立万世的基业。
不是被曹孟德杀掉的士人孔融还曾经被曹魏风气所吸引,进入其政权内部,并还企图劝王朗北来投奔曹操吗?如果说曹操的时代,是因一种新的风气吸引士人竞相入世,那么到了曹丕魏文的时代,因为道玄思想已在整个社会结根滋长,作为政权核心的主导者,曹丕走的是一条与士风同流之路。
政治上他提倡轻法息兵的道家精神,并为了表明此意,还曾向孙权寄去自己的《典论》与诗赋,他那些早已受道玄思想影响的臣子们,看见自己的皇帝尚且爱好文学,尊奉黄老,自然更是大畅玄学、旷达之风气,上者倡之,下者和之。
司马氏的王朝不是象曹氏父子吸引士人入世,司马氏对待士人的手段很残酷;对依附曹魏的士人,采用了残酷的杀戮手段;对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的士人,也多半加以杀害。
名士们除了进入司马氏的政权外,几乎毫无别的选择。
被迫入晋的士人们是带着一种苍凉之情入晋的,他们眼中的山水,是宣泄悲凉情感的“道具”。
而主动采取一种与政权合作的态度的士人们,则日子过的大多轻松愉快,山水在他们的眼中也是“道具”,却成了关乎自身得失、置名置利的道具。
入世的大前提下,士人们山水情怀的表现形式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类型:“士不遇情怀”、“怀故情怀”、“沽名钓誉之道具”。
从《世说新语》看论魏晋人士深情的几点成因摘要:《世说新语》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对此研究颇多。
然而,透过它来看待魏晋人深情美及其成因的探讨却不多。
深情美是魏晋士人精神世界的核心,也是《世说新语》中着力突出的部分,对它们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深情率性任情魏晋士人世说新语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汉魏六朝是易个社会极为动荡黑暗的时代,然而也是思想解放、人性觉醒,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
”宗先生的观点在魏晋六朝的许多文献资料中都可以得到佐证。
但最能体现这种观点的应该是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他记载了许多名士“奇妙的举动和玄妙的清淡”,“差不多可以是一部名士的人教科书”。
后人所追慕的魏晋风度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释。
本文就试图从魏晋士人深情的成因角度对本书进行一番探讨。
1 时代的造就后人往往折服于魏晋士人的深情,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一种深情之美到后世竟成为了绝响呢,再没有那个朝代的士人文人像魏晋时期那样率性任性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之所以如此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要知其人就必须论其世,魏晋士人生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我们可以从那时诗人的诗歌中找到答案。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这是何等惨烈的景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乱世,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战乱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
大量的生命非自然死亡。
许多文人因政治惨遭杀戮,《晋书阮籍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许多名士都死在了司马氏的屠刀之下。
名士们的活动区域被大大缩减,除依附司马氏政权外,别无选择。
政权的暴力导致了凝聚力的丧失殆尽,自欺欺人的统治思想导致了士人们原有价值体系,信仰情操,行为准则的坍塌,但是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既然无法将感情寄托于统治者,那么士人们该寄情于何处呢?政治环境的险恶让他们的自我价值体系退缩到了个人和小群体的狭窄天地中,如“竹林七贤”,他们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情感寄托的地方,即钟情于自己,钟情于友人,亲人。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一、引言《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所编撰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全书共十卷,记录了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人物逸事、言谈风尚和社会风俗。
其中,魏晋风度作为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魏晋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思想文化。
二、魏晋风度的背景与内涵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们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思考逐渐深化,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魏晋风度即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强调个体内在的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崇尚自然、超脱和自由。
这种风度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上,也体现在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
三、《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表现1.个性自由:在《世说新语》中,许多人物形象都展现了个性自由的精神风貌。
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既体现了他的豪放不羁的性格,又展示了他在审美追求上的自由精神。
2.淡泊名利:魏晋时期,名利场上的追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然而,《世说新语》中却有许多故事表现了人们对名利的淡泊和超脱。
如嵇康拒绝入仕,钟会拜访嵇康的故事,就展示了他们对于名利的轻视和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3.才情横溢:《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才情和逸事。
这些人物形象既体现了他们的艺术才华,也展示了他们在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上的独特见解。
如王羲之写《兰亭序》,谢安与王羲之的交往等故事,都展现了他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4.自然洒脱:《世说新语》中还记录了许多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故事。
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故事,就表现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此外,还有一些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豁达态度,如王羲之的临终遗嘱等。
四、结论通过对《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思想文化。
这种自由、超脱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后世也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
的理解
“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文化精神。
从《世说新语》中可
以看出,魏晋时期的文化精神非常精致而又丰富多彩。
首先,魏晋时期的人们十分注重内涵,充分体现了他们的
文化精神。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尊重知识,重视内涵,崇尚文化。
比如,孟尝君和荀勖讨论“若事在,谁
能假乎?”的问题时,双方都以理性的态度展开讨论,体现出
他们重视文化的精神。
此外,荀彧在《世说新语》中也多次提
到“言之有物”,他强调,言论必须有具体的内容,而不能仅仅
是空谈。
其次,魏晋时期的人们也非常重视礼仪文化。
在《世说新语》中,礼仪文化几乎无处不在,从宫廷礼仪到家庭礼仪,人
们都讲究谨慎、礼貌。
比如,荀攸谈到“以礼受人”,强调人们
应该尊重他人,以礼貌对待他人,体现了魏晋时期人们对礼仪
文化的重视。
此外,《世说新语》中还描述了许多家庭礼仪,
比如“老子之礼”,强调孝道,体现出家庭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最后,魏晋时期的人们还重视自然文化。
在《世说新语》中,人们经常谈论自然,比如荀勖谈到“百草有其药,百病有
其疗”,他认为自然中有很多有益的植物,可以治疗很多疾病,这种观点体现出他们对自然的重视。
此外,人们还崇尚简朴的
生活,比如荀彧谈到“东西之乐,唯有质朴”,他认为简朴的生
活才是真正的快乐,这一观点也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对自然文化的重视。
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文化精神非常精致而又丰富多彩。
他们注重内涵,重视礼仪文化,并崇尚自然文化,这一切都体现出了魏晋时期人们独特的文化精神。
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的故事《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的体现》一、引言在我国的文学史上,魏晋时期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高峰。
魏晋风度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文学风格,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而《世说新语》作为魏晋时期的一部文学名著,不仅在记录当时社会历史风貌方面有着独到之处,更突出地展示了魏晋风度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来探讨《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的故事,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
二、深度探讨1. 魏晋风度的内涵魏晋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历史阶段。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魏晋风度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独特气质。
它融合了儒家的仁义之道、道家的清静无为以及墨家的兼爱共利等思想,形成了一种融通兼济的文化精神。
这种精神使得魏晋时期的人文风貌既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
2. 《世说新语》中的精妙故事《世说新语》作为一部精彩绝伦的魏晋时期文学作品,集中反映了当时名士达官的风度与风采。
在书中,有关魏晋名士的品行和言谈举止等内容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展现魏晋风度的故事。
比如"丁大不自见"、"曲世珍弃王观聘而往见刘"等故事,都是体现了当时人们的高尚情操和不拘一格的处世态度。
三、广度探讨1. 魏晋风度在社会伦理和处世态度中的体现在魏晋时期,人们对待友情、爱情、亲情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看法和态度。
这种态度蕴含着魏晋风度的内在精神,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高尚品质。
在《世说新语》中,众多的故事便生动地展现了这种风度在人际交往中的细腻表现。
2. 魏晋风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魏晋时期的文化底蕴深厚,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世说新语》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些都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
魏晋风度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创作范本。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无论是深入挖掘其内涵,还是广泛吸纳其外延,都能看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涵。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生存状态-最新文档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生存状态魏晋是一个思想极其活跃、文化多元化发展、生活空间十分广阔的时期。
各种新的观念、新的风尚不断涌现,社会的审美风尚也不断变迁。
这个思想最解放、个性最张扬的美学高峰期,这个我们称之为“魏晋风度”的人文精神和特定氛围,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释。
《世说新语》以清简的笔墨广泛而精微地记叙了魏晋士人的活动和精神风貌,为我们再现了魏晋文人的悲空玄隐,放达潇洒的生存与创作状态。
独特的时代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时代精神,这种为魏晋文人所崇尚的精神让魏晋文人的生存状态让任何其他时代的人都予以惊诧,尤其是《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与事。
以下将从最基本的“吃、穿、住、用、行”到精神活动来看魏晋文人的个性生存状态。
一、在吃的方面,药与酒成为魏晋文人的生活必需品。
除了正常的吃饭外,魏晋文人吸收庄子有关养生的理论,结合道教的修炼、长生、登仙的理论和中医的养生术,再加以阐发,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养生理论。
人们为了追求益寿延年,甚至是“长生”,除了注意普通药物的调理之外还服食一种叫做“五石散”的药。
《世说新语》里就有好几处提到魏晋文人服药的故事: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言语》)桓南郡被召作太子洗马,船泊荻渚,王大服散后已小醉,往看桓。
桓为设酒,不能冷饮,频语左右:“令温酒来!”桓乃流涕呜咽,王便欲去。
桓以手巾掩泪,因谓王曰:“犯我家讳,何预卿事!”王叹曰:“灵宝故自达。
”(《任诞》)此外,酒也伴随着服药的流行而成为一种文化时尚,它和药一样,是魏晋人必不可少的养生药和生活品。
《世说新语》里提到“酒”的地方就有103处。
饮酒成为一种雅的表现,也是魏晋文人的精神乐园。
刘伶、阮籍等就是当时有名的饮者。
二、在穿、用的方面,极尽妆饰之美与袒露之风两种极致成为时尚。
《世说新语》中,有不少关于当时士族服饰的描写。
从《世说新语》记载来看,当时士族显露风流的“行头”主要有巾子、宽衣、小、绔褶、木屐等。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世说新语》又称《世说》,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可以说是一部记录魏晋风度的故事集,这些故事形象的反映了魏晋士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乃至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
他们以清谈玄理不问政事的生活方式,以清净明澈的心灵,以恣情任诞、率真放达、自然适意的性格演绎着千古流传的魏晋风度。
在《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
一、清谈之风清谈即谈玄,魏晋士人重才性,亦不乏才华横溢之辈。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驰骋思辩的清谈之风。
从《世说新语》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清谈之主要特征:(一)互相辩难。
魏晋玄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便是玄谈。
名士们相聚而谈,剖玄析理,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
他们一般采用辩难和讲座两种形式。
讲座的形式是指一人单独树义讲论,听者不与讲者辩论,气氛比较和缓。
辩难通常在两人之间进行,也可以一人对数人辩难,还可以数人互相辩难,甚至有一人自为客主,自己问难自己辩答的。
如: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
支为法师,许为都讲。
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
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
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
(《世说新语•文学》第40 则)[1]这是两人之间的辩难,所谓“二家之美”,即是支、许二人清谈的风度之美,四座鼓掌欢迎,但共嗟咏,不辩其理之所在。
之所以产生这种效应,是因为他们完全陶醉在支、许谈玄论辩那种优雅风采的美感享受之中了。
其他如《文学》篇第55 则“支道林、许、谢盛德”条,则是一人对数人辩难,《文学》篇第6 则“何晏为吏部尚书”条,则是自己问难自己辩答,兹不赘述。
(二)追求优雅的风致。
清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了高贵的身份和高雅的情趣,所以,仅有敏捷的才思是不够的;谈家的言谈举止还常常带有艺术化的装饰,呈现一种优雅的美感。
[2]例如: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
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最新资料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在中国小说史上,有志人小说与志怪小说是两大类别之分,而这两大类小说均不约而同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走向自觉,具备了小说的雏形。
当然这与整个魏晋作为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轶事和玄虚清谈,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名士的故事集。
名士风度,也称魏晋风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们的言谈举止的一个总体概括。
名士风度主要有三个外在的表现形式:饮酒、服药和清谈。
魏晋时期士人阶层中嗜酒成风,而且毫无节制。
例如《刘伶病酒》:“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
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
便可具酒肉。
”妇曰:“敬闻命。
”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
伶跪而祝曰:“天生我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饮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刘伶因为纵酒过度而卧床不起,妻子劝谏他戒酒,但是他却假意戒酒,骗说让妻子准备酒肉,自己在鬼神面前发誓戒酒,但是自己却在祷告时说:“天生我刘伶,酒是我的命。
一次喝一壶,五斗消酒病。
妇人之言,万不可信。
”说完拿起酒又是一饮而尽。
魏晋风度的第二个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服药,服五石散。
五石散主要石油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这五种金石类药调制而成,药性较为猛烈,服药后需要奔跑行走把药性给发散掉,故名五石散。
魏晋名士服五石散的目的一是为了长生不老,二是为了感官上的刺激,为了美容,因为吃了五石散,容貌焕发,心情开朗,体力增强。
何晏就是服食五石散的名人,在《世说新语》容止篇里就对何晏的外貌这样描写到:“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
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魏晋风度的第三个表现就是清谈,如果说饮酒和服药是魏晋名士的任性、放达的性格特征,那么清谈则是魏晋名士外在风度和气质的综合体现。
清谈起源于东汉末年,那时候流行名士聚集在一起谈论一些时事,这个称之为清议。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和文化,这些人物和文化构成了魏晋时期的风度。
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的一部流传广泛的笔记小说,它记录了魏晋时期的风土人情和人物风采,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范。
在世说新语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时期的文化和风度。
一、文化的多元化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化多元化、交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许多不同流派的文化,如儒、道、法、南北宗、墨驴、释等流派。
这些文化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有千秋。
魏晋时期文化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让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人物成就的凸显魏晋时期有很多杰出的人物,这些人物在世说新语中都有相应的记载。
这些人物的成就凸显了魏晋时期的人物风度。
其中包括了孙权、曹操、刘备等历史上的名人,还有一些隐逸的风流人物。
这些人物的才华、胆略、美德等方面的表现,让人们钦佩不已,形成了魏晋时期人物性格的风格特点,也是其人物风度的体现。
三、贵族风度的转变在魏晋时期,贵族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先前重视礼教的贵族文化渐渐走向没落,而新贵族阶层的文化显现出来。
随着政治的变化和社会的转型,新贵族阶层开始反叛官方的礼教,它们开始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表达。
这种铺天盖地的自由和个性表达在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得到,让人们惊叹新贵族阶层的开放思想,也是其人物风度的体现。
四、儒家风度的保持魏晋时期是儒家文化的鼎盛时期,儒家文化始终有其较高的地位和影响。
在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在魏晋时期,尽管道教、佛教等异质文化也有所发展,但儒家文化仍然占据了当时文化的主流地位,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儒家思想和观念在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中依然是深入人心的,这是其文化品质的保持和人物风度的体现。
总之,魏晋时期的风度是多样化的。
尽管社会在变革,但是,无论是在文化形态、人物成就、贵族风貌还是儒家文化等方面,都有其较高的品质,这也是魏晋时期特有的风度。
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的体现【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魏晋风度的概念和特征三、《世说新语》对魏晋风度的体现四、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的具体表现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它源于魏晋时期,主要表现为当时名士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这一时期的名士们追求自由、任性、优雅、清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格精神和生活方式。
而《世说新语》作为一部记录魏晋时期名士逸事的小说集,对魏晋风度的体现尤为明显。
二、魏晋风度的概念和特征魏晋风度是指在魏晋时期,名士们所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崇尚自由:魏晋时期的名士们追求个性解放,不受传统礼教的束缚。
2.任性:名士们随性而为,不受世俗观念的限制,有时甚至表现出狂放不羁的行为。
3.优雅:名士们追求优雅的生活情趣,讲究品味,注重艺术修养。
4.清高:名士们追求心灵的净化,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不屑于世俗名利。
三、《世说新语》对魏晋风度的体现《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魏晋时期名士逸事的小说集,它对魏晋风度的体现尤为明显。
首先,书中所记载的人物,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追求自由、任性、优雅、清高,体现了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
其次,书中所记载的故事,大多涉及到魏晋名士的言行举止,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名士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四、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的具体表现在《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崇尚自由:《世说新语》中的名士们追求个性解放,不受传统礼教的束缚。
如《言语》篇中的嵇康,他拒绝出仕,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
2.任性:《世说新语》中的名士们随性而为,不受世俗观念的限制。
如《德行》篇中的王子猷,他雪夜访戴,兴尽而返,不受世俗观念的束缚。
3.优雅:《世说新语》中的名士们追求优雅的生活情趣,讲究品味,注重艺术修养。
如《文学》篇中的谢灵运,他善于书法,有“池水尽墨”之誉。
4.清高:《世说新语》中的名士们追求心灵的净化,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不屑于世俗名利。
《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反叛与追求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动荡不安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整个社会时常笼罩在恐怖肃杀的气氛之下。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社会各阶层、各集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作为社会文化界精英和思想界领袖的知识分子,他们受到的冲击尤为强烈。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世族文人,先是经历了东汉末年的两次党锢之祸,接着是曹魏政权与司马氏集团的权利之争,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又爆发了“八王之乱”,许多文人被莫名其妙地卷入了血腥的政治斗争中而遭到杀戮。
在接连遭受了几次惨烈的打击之后,知识分子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情的险恶,于是他们在自己的生存困境中开始了新的探索和追求。
儒家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在他们身上悄然隐退,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对自我人生的强烈关照和个体生命的极度张扬,并由此形成了为无数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的魏晋风度。
但也正如古往今来众多学者所指出的:魏晋风度不过是表面看起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着巨大的痛苦、抑郁和悲哀。
下文将撷取《世说新语》中世族名士的几个生活片段来解读魏晋士人的悲剧人生,进而了解那个人的自觉的时代。
一、从赏誉篇透视魏晋士人的内省式的精神世界治国平天下本是知识分子的角色天职,但时局的动乱、世情的险恶已容不得他们随意插手政治,甚至他们为求得保身不得不对此退避三舍。
于是,这些在现实政治中战战兢兢、无法立足的文人士子们,暂时放弃了他们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豪情壮志,而把生活的中心转移到了对自我人生的追求和关照上。
从赏誉篇中所记来看,率真质朴、闲适清高、简约旷达、宁静淡泊等品性成为了时人品评关注的焦点,如: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
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这里,王戎以未经雕饰的“璞玉浑金”来比喻山涛品地的率真、质朴,此间真意,尽在其中。
谢公称蓝田:“掇皮皆真。
”这句话的意思是:“剥去他的皮,体内也全是真诚的。
”真可谓至真至诚!简文目庾赤玉:“省率治除。
”谢仁祖云:“庾赤玉胸中无宿物。
1 目录 引言........................................................................................................5 一、魏晋文人的德行观........................................................................5 二、魏晋文人的才学观........................................................................6 三、魏晋文人的政事观........................................................................7 (一)入仕者的为政观........................................................................7 (二)出仕者的为政观........................................................................8 四、魏晋文人的学术观........................................................................9 五、魏晋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11
(一)至情的宣言................................................................................11 (二)人格的张扬.................................................................................12 (三)容止的属意.................................................................................13 结论..........................................................................................................15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浅析《世说新语》对魏晋文人心态描写 摘要 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世说新语》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世说新语》描写的大多数是名士的逸闻趣事,不仅从侧面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情况,更能从深层次上挖掘出居于上层文人层次的风气和心态。本文旨在通过品读《世说新语》三十六门中各类人物间的逸闻趣事,浅析《世说新语》中魏晋文人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世说新语》 文人心态 孔门四科 魏晋审美情趣 精神品性 2
Briefly described the west-wing of weijin literati mentality Abstract Lu xun said on its “Chinese fiction” is one of "the west-wing" for "a textbook to celebrities. The west-wing description is the most funny anecdotes from elites of, not only from the side to show us the ti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more can dig up from the deep in the upper levels of literati culture and mentality. This article aims to by reading all kinds of characters in the west-wing 36 door funny anecdotes, analyses the west-wing, wei-jin intellectuals personality traits. Key words: the west-wing literati mentality Hole door four families Wei jin aesthetic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The spirit of nature 3
引言 由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魏晋名士逸闻趣事和清虚玄谈的志人小说,全书一共三卷三十六门。其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以上两卷均为褒扬。下卷二十三门: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弱、仇隙,这里情况复杂,既有褒扬也有贬斥。 本文旨在以上卷的孔门四科为统领,从德、才、政、文四个方面分析魏晋文人的心态,并简单阐述这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余下的门类则集中从个人品性和鉴评他人角度具体分析魏晋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性,由此归纳出魏晋时期的文人心态。
一、魏晋文人的德行观 4
德行既位于《世说新语》“孔门四科”之首也位于三十六门之首。说明了此书尊儒的倾向,也意味着道德在社会上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教化作用。实际上经过桓灵时期的党锢之禁和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之后,东汉的名教之治开始动摇,两汉时期以儒家大一统的局面不复存在,经学失去时代意义,反之老庄思想盛行,玄学大盛。政治的割据伴随着思想的活跃,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正是如此这一时期的君臣关系开始走向分离,三纲中“君为臣纲”的观念逐渐淡薄。《世说新语》中的德行门就反映出这种变化。 德行篇一共四十七则,褒扬“君为臣纲”中“忠”名寥寥数则。实际上魏晋时期的君臣关系近似一种平等随意的状态。从《世说新语》的其他门类可以看出君臣之间可以相互批评甚至攻难,可以清谈郊游亲密无间。例如晋简文帝,撇下他帝王的身份,俨然就是一位风流潇洒的隐士了。这就从侧面反映了魏晋文人的德行观是更注重个人道德品行的德行观。在德行一门,“至孝”故事所占的比例最多,可见魏晋人相当看重以“父为子纲”为核心的孝悌观。例如王祥受继母百般刁难甚至遭受杀身之灾,却依然事后母甚谨,得知后母有杀己之心,跪前请死,终于感化后母,爱之如己子。刘仲雄向晋武帝品评和峤与王戎至孝,认为比起和峤的生孝,王戎的死孝更让人堪忧。还有陈遗远在外地做官,由于母亲喜爱吃铛底焦饭,每每为之准备。这样的行为却在突如其来的叛乱中意外拯救自己,因而被时人以为纯孝之报的故事。(《世说新语 德行》)书中都是用褒扬,赞许的态度肯定他们的举动。另外魏晋人还重视信誉和个人品德,既有类似前朝后代仁者爱人,民贵君轻的思想也有重性情,不慕荣华的人格魅力。如耳熟能闻的陈仲举登车揽辔之志,管宁割席断义,无不展示出魏晋文人既有继承又有特色的德行观。 二、魏晋文人的才学观
结合魏晋时期的政治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看到魏晋文人才学观的转变。上文也提到,由于东汉末期名教之治的衰落,人们普遍对儒家学说产生怀疑,并极力打破经学对思想与人身的控制。魏晋混乱多变的时代也需要寻找适应统治阶级的一套全新的政治经济制度,魏晋文人才学观的转变正是适应着这样的时 5
代历史背景。汉末魏初,天下三分,政局动荡,东汉时期以德为教的观念逐渐淡化,统治者更重视治国将兵之才。《晋书》卷四七《傅玄传》载玄上晋武帝疏云“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都是这种才学观转变的实证。魏晋以后皇权与士族权利相互制衡,皇权的衰落和士族的兴起促成玄学的产生和兴盛,玄风的盛行使魏晋文人更加重视辩才,与辩才紧密相关的清虚玄谈不仅演变成才华高低的评判标准甚至是跻身名流的重要手段。 《世说新语》言语篇同样起到统领作用,它展示了魏晋文人对辩才的重视。孔融年仅10岁就凭自己的机智妙语应对登门造访了当时的名士李膺,睿智地回击自己轻视的陈违。而其二子淡定从容随父赴死,“覆巢之下,复有完卵”的绝唱更令千古之人为之动容遗憾。(《世说新语 言语》)《世说新语》夙慧篇更是单门介绍了魏晋时期儿童机智妙语,例如明帝关于太阳远近截然相反的回答,何晏画地为庐巧妙地让曹操打消收养自己的念头等等,这里不再多述。魏晋儿童的言语都作了记录并广为流传,口才辞令在当时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总之,魏晋的才学观即是对辩才的重视。 说到辩才就不得不联系到“清谈”一词,魏晋文人的辩才大多通过清谈展现。清谈似乎是魏晋时期特殊文化现象,后人的观念中清谈即为清虚之谈,谈老庄,谈玄理。其实不然,在我翻阅了一些资料有所了解,“清谈”最初是由东汉月旦人物发展而来。东汉以察举制选拔人才,乡间的清议成为察举的重要手段,而品评人物的标准是儒家道德,所以清谈最初与老庄无关却与儒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前文分析,历经三国两晋的动荡,玄学适应平衡了社会环境而兴起,清谈也由品评人物发展到老庄虚玄之谈。其实清谈的转变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老庄虚玄之言本身是一种政治避祸的方式。在那个政治黑暗,文人凶祸不定的时代,辩才也就有了实用的政治目的。如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阮籍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保全的自己的性命。随着司马氏政局的稳定,清谈逐渐成为名士身份的象征。清谈需要敏捷的思维,严谨的逻辑和出色的口才,只言片语间包涵深远绵长之意,通过清谈凸显辩才,通过辩才生发人格美,通过人格魅力展现那个时代的风流韵致。 由此可见,魏晋的才学观也是生新的演变的价值观,在其演变的过程中愈来愈重视人格魅力,清谈下的辩才从实用性、功利性趋向审美性,构成魏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