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锁骨骨折
- 格式:pdf
- 大小:259.06 KB
- 文档页数:1
牟定县中医医院骨伤科锁骨骨折的治疗方案一、概述锁骨呈横“S”形架于胸骨柄与肩峰之间,是连接上肢与躯干之间的唯一骨性支架。
锁骨内侧端与胸骨柄构成胸锁关节,外侧端与肩胛骨的肩峰相接成肩锁关节,支持肩部组织使其离开胸壁。
锁骨内侧2/3前凸,且有胸锁乳突肌和胸大肌附着;外侧1/3后凸,有三角肌和斜方肌附着,从锁骨横切面看,内侧1/3呈三角形,中1/3与外1/3交接处呈类椭圆形,而外1/3则呈扁平状。
锁骨位于第1肋骨之前,后方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静脉经过。
因为锁骨解剖上的弯曲形态以及横切面的不同形态,在交接处就形成应力上的弱点,加之锁骨位于皮下,位置表浅,故受外力作用时易发生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 5%~10%。
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壮年。
二、病因病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锁骨骨折,本病间接暴力造成骨折多见,如跌倒时手或肘部着地,外力自前臂或肘部沿上肢向近心端冲击;肩部着地更多见,撞击锁骨外端造成骨折。
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多为斜形或横行,其部位多见于中外1/3处。
直接暴力造成骨折因着力点不同而异,多为粉碎或横行。
幼儿多为青枝骨折。
锁骨骨折的典型移位多表现为:近端受胸锁乳突肌牵拉向上后移位,远端因肢体重量及胸大肌牵拉向前、下、内侧移位,形成断端短缩重叠移位。
当骨折端向下、向内移位时,可能压迫或刺伤锁骨下动脉、静脉或臂丛神经,甚至刺破胸膜和肺尖,而造成气胸和血胸,但临床上较少见。
有时骨折端会刺破皮肤造成开放性骨折,但极少见。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1、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皮下瘀血、压痛或有畸形,畸形处可触到移位的骨折断端,如骨折移位并有重叠,肩峰与胸骨柄间距离变短。
伤侧肢体功能受限 , 肩部下垂,上臂贴胸不敢活动,并用健手托扶患肘。
幼儿青枝骨折畸形多不明显 , 且常不能自诉疼痛部位 , 但其头多向患侧偏斜、颌部转向健侧 , 此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
有时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可刺破胸膜发生气胸,或损伤锁骨下血管和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
锁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中医证候分类:1.青枝型骨折: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弓形。
2.横断型骨折:多见成年人,骨折端可具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下前方移位。
3.粉碎型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
(二)中医证型分期:初期(骨断筋伤、气滞血瘀):由于筋骨脉络的损伤,血离筋脉,瘀积不散,气血凝滞,经络受阻,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加之骨的完整性、连续性中断,骨支架作用不全(或丧失),故患肢有活动受限。
中期(骨断筋伤、气血亏虚):此期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明显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骨尚未连接。
故患者尚存局部酸胀不适,或有隐痛,患肢仍不能自主活动。
后期(骨断筋伤、肝肾不足):此期因患者久卧,使筋、骨、肌腱疏松,气血两虚,肝肾不足,故患者表现为患侧乏力,下床后表现为下肢肿胀,但骨折处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自动或被动活动患肢时,骨折处无异常活动。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疼痛遵医嘱使用止痛药,冰敷、热疗、功能锻炼;(二)功能障碍维持患者的有效固定,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调整,指导患者行有效功能锻炼,范围由小到大,循序渐进,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三)畸形外固定患者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调整,维持患者的有效固定;维持合适的松紧度,防止压疮发生;(四)神经、血管损伤观察患肢有无出现感觉、运动障碍,发现以上异常及时报告医师;(五)非手术患者的护理锁骨骨折不能立即行整复固定者,如粉碎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内脏损伤,及局部已固定病人,在卧床休息时都应去枕平卧,卧硬板床,两肩胛间垫一窄枕以使两肩后伸、外展。
这种卧位能使骨折端保持良好的复位位置,但时间太久即不舒适,容易使病人产生急躁情绪。
1.给病人讲解保持正确卧位的重要性,取得合作。
2.了解病人心理活动和需要,给予安慰、鼓励和帮助。
3.局部以“∞”字绷带或锁骨带固定的病人,经常检查固定情况,保持有效固定,切不能压迫腋窝过紧,防止压疮发生。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2009中医诊断:骨断西医诊断:锁骨骨折一、诊断(一)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
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二)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
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三)骨折分型1.青枝型骨折: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弧形。
2.横断型骨折:多见于成年人,骨折端可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前下方移位。
3.粉碎型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复位适用于有移位的锁骨骨折。
患者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术者将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背部徐徐牵引,使之挺胸伸肩,此时骨折移位即可改善,如仍有侧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矫正.(二)外固定治疗1.三角巾悬吊固定适用于幼儿青枝骨折或其他不全骨折,悬吊2-3周。
目录锁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1)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6)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16)孟氏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6)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33)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48)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55)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诊疗方案 (68)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 (73)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 (82)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诊疗方案 (91)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105)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112)踇外翻中医诊疗方案 (117)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122)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31)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141)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 (146)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诊疗方案 (155)锁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一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有外伤史(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证候诊断1.血瘀气带证:伤后2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
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 1 -2.瘀血凝带证:伤后2-4周。
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附件2实行按疗效价值付费的中医优势病种收治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一、锁骨骨折(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A03.06. 01. 0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I CD10编码:S4.0)。
锁骨骨折锁骨胸骨端骨折锁骨干骨折锁骨肩峰端骨折锁骨多发性骨折(二)收入院标准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可收入院治疗:l.骨折明显移位需行整复。
2复位后,骨折断端有继发移位倾向。
(三)住院基本治疗1.正骨手法复位治疗。
S42. 000 S42. O OOxOll S42.000x021 S42.000x031 S42.000x0912外固定治疗及调整:小夹板配合“8”字绷带固定,或锁骨带固定,三角巾悬吊。
每日调整外固定松紧度3骨折处外用中医特色药物、药膏,定期更换药膏。
4中医特色疗法辨证施治:如中药热奄包、中药封包、穴位贴敷等治疗。
5理筋手法冶疗及关节松动训练等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6按骨折中医三期辩证,内服中药、中成药。
(四)出院疗效判定l.骨折局部肿胀减轻、疼痛缓解。
2.外固定有效固定骨折。
3至少两次规律复查X线检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且断端稳定,达到功能复位标准。
(五)治疗性操作治疗代码17. 97210二、脓骨上端骨折(一)适用对象名称锁骨骨折手法整复术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胧骨骨折(TC阅扁码:A03.06. 01. 05)。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胧骨上端骨折(ICD-10编码:S42.2)。
胧骨近端骨折S42.200x001胧骨近端骨衙分离S42. 200x011胧骨解剖颈骨折S42.200x031胧骨大结节骨折S42.200x041胧骨小结节骨折S42.200x091-8 -胧骨近端多发性骨折胧骨外科颈骨折胧骨头骨折(二)收入院标准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可收入院治疗:l.骨折明显移位需行整复。
2骨折复位后断端有再移位倾向者。
(三)住院基本治疗1.正骨手法复位治疗。
S42. 200x092 S42.202 S42.2032外固定治疗及调整:小夹板固定,三角巾悬吊。
锁骨骨折护理常规锁骨呈“S”形架于胸骨柄与肩峰之间,是连接上肢与躯干之间的唯一骨性支架。
锁骨骨折即锁骨部发生的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5%~10%,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
一、护理评估(一)受伤史、暴力性质。
(二)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情况。
(三)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四)Ⅹ线摄片及CT等检查结果。
二、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肢体功能锻炼或所需的治疗性体位。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骨折部位疼痛、肿胀、血运情况。
(2)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庋,发现问题时,报告医师,及时调整。
(3)患肢皮色、皮温、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动活动手指时的反应等。
(二)用药护理遵医嘱局部给予敷贴、熏洗,过敏者及时揭去,并注意观察用药反应。
(三)饮食护理1.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肥甘、煎炸食品。
2.骨折中后期宜选补益气血之品。
3.长期卧床患者鼓励多饮水和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以利大便通畅。
(四)情志护理做好情志疏导和生活护理,避免患者产生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五)临症护理1.锁骨骨折患肢保持功能位,上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腕关节背伸30°、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拇指对掌位,三角巾悬吊。
2.锁骨骨折患者在卧床休息时,应将肩胛区垫高,以保持两肩后伸。
3.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六)并发症护理1.出血(1)观察体温、神志、尿量、创面出血情况。
(2)给予局部压迫止血或手术,需要时补充血容量。
2.神经损伤(1)观察患肢的感觉,手、手指的活动情况。
(2)避免石膏支具卡压神经,避免肢体过度牵引。
如发生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3.感染(1)观察创面有无红、肿、热、痛,渗液,体温,血象变化。
(2)及时换药,给予抗炎治疗。
4.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1)根据患者的活动能力,早期进行患肢肌肉收缩锻炼。
(2)在不影响骨折断端移位的前提下,尽早进行肌肉收缩放松运动及未固定关节的活动。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证候诊断1. 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
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
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三)骨折分型1.青枝型骨折: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弧形。
2.横断型骨折:多见于成年人,骨折端可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前下方移位。
3.粉碎型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复位适用于有移位的锁骨骨折。
患者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术者将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背部徐徐牵引,使之挺胸伸肩,此时骨折移位即可改善,如仍有侧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矫正。
(二)外固定治疗1.三角巾悬吊固定适用于幼儿青枝骨折或其他不全骨折,悬吊2-3周。
2.“8”字绷带固定固定用布绷带做“8”字交叉环形固定或锁骨带固定4周,包扎时必须将两肩固定,同时用棉垫保护腋窝内神经血管。
锁骨骨折一、概述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锁骨各个部位的骨折统称为锁骨骨折。
锁骨位于胸廓的顶部前方,全长在皮下均可触及,外形略呈“∽”管状骨,呈致密的蜂窝状结构,桥架于肩胛骨与躯干骨之间,为上肢带与躯干连接的唯一骨性结构。
在锁骨的内1/3、外1/3等不同位置上有很多肌肉的起止点,故锁骨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参与和稳定上肢带的运动,保护出胸腔且位于其下的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除此之外尚有肩部外形美学的作用。
由于其位置浅表,突起明显,因此在遭受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时受伤的机会明显增多。
锁骨骨折多发生于外侧1/3弯曲部,临床上可见于各个年龄段,儿童和青壮年发病更为多见。
锁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6%。
锁骨骨折一般按骨折部位分为外1/3骨折(约占锁骨骨折总数的12~15%)、中1/3骨折(约占锁骨骨折总数的75~80%)和内1/3骨折(3~6%),中1/3骨折多移位明显,且呈斜形或粉碎性。
二、病例摘要病例:张某,女,48岁,干部。
主诉:车祸致伤左肩部肿痛、活动受限2天。
现病史:患者于2006年5月17日下午6时骑摩托车与他车相撞摔倒,左肩部触地,即感左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到某医院就诊,拍片后诊断为“左锁骨骨折”,住院治疗,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患者头痛头晕症状逐渐减轻,左肩部活动仍疼痛、障碍,为求进一步治疗,患者于2006年5月19日9am来我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由门诊以“左锁骨骨折”为诊断收住入我科。
既往史、个人、婚育、家族史:无特殊记载。
体检与专科情况:生命体征平稳,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左肩部肿胀明显,锁骨上凹陷消失,锁骨中外1/3处压痛剧烈,左臂活动受限,纵向叩击痛阳性,锁骨中外侧部可触及骨异常活动及骨擦感,活动肩关节时锁骨部疼痛明显加剧,患肢末梢血循运动感觉可。
影像学检查:X线片示(自带某医院X片,2006-5-17,36654、36697)左肩正位片:左锁骨中外1/3处粉碎性骨折,骨折端有碎骨片影,远折端向下方分离移位约1cm。
中医治疗锁骨骨折
发表时间:
2010-09-16T16:32:01.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2期供稿 作者: 霍西武
[导读] 锁骨骨折是一类很常见骨科疾病,传统治疗锁骨骨折往往采取非手术疗法
霍西武
(海伦市第二人民医院 152300)
摘要:锁骨骨折是一类很常见骨科疾病,传统治疗锁骨骨折往往采取非手术疗法,但对于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往往会导致骨不连或者畸形
愈合,本文试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能总结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及锁骨骨折治疗的新动向。
关键词:中医治疗
锁骨骨折
锁骨是上肢与躯干间唯一骨性连接,骨干较细且又有弯曲,遭受外力后易发生骨折。
一、诊断依据
1.
病史 有明确外伤史。直接暴力及间接暴力均可造成锁骨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
临床症状和体征 ①局部肿胀明显,锁骨上、下窝变浅或消失,甚至有皮下瘀斑,有移位骨折可见骨折处异常隆起。②患者多呈现出
颈部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③患侧上肢活动时疼痛加剧,疼痛局限于锁骨部。④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之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
3.
辅助检查 X线正位片可基本显示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若临床检查有骨折征象,但X线正位片未能发现明显骨折线者,可加拍锁骨
轴位片及锁骨展开位片可明确显示骨折类型。
二、治疗
1.
特色治疗
(1)
保形固定
①适应证:新生儿锁骨骨折、锁骨中段裂纹骨折、锁骨外1/3 I型骨折。
②操作方法:新生儿锁骨骨折仅将上臂用绷带固定于躯干2~3周即可。无移位锁骨骨折用三角巾悬吊患侧上肢,或用“8”字绷带、锁骨
固定带固定即可。固定时先在两腋下各置一块厚棉垫,用绷带自患侧肩后起,经患侧腋下,绕过肩前上方,横过背部,经对侧腋下,横过
胸前,再经患侧肩前至患侧腋下,如此反复包绕数层。
(2)
手法复位外固定
①适应证:大多数锁骨中段移位骨折均可采用手法复位“8”字绷带外固定。但靠手法整复得到解剖复位常较困难,外固定难以维持有效
的复位状态,易发生再移位。但对于轻度移位骨折,骨折愈合后不影响患肢功能,无需强求解剖复位。
②操作方法:手法整复时可在麻醉下施行。患者骑坐在椅子上并面对椅背,两手叉腰,努力挺胸。助手站于背后,一足踏椅,膝顶肩
背间,两手分置患者两肩峰部,力扳双肩向后,以纠正锁骨骨折重叠移位,术者用拇、示二指捏推骨折端,尽可能获得满意复位。然后
“8”
字绷带固定。
(3)
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固定
①适应证:锁骨中段横断骨折或短斜型骨折不稳定者。
②操作方法:患者采用局部或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自远端逆行穿人一枚克氏针,自远折端穿出,采用手法复位,透视下见对位满意
后,将克氏针顺行穿入近端髓腔固定,术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
2.
手术治疗 适用于锁骨中段粉碎骨折、锁骨螺旋或横断骨折闭合复位失败者;锁骨外1/3骨折Ⅱ型、喙锁韧带断裂者;陈旧性锁骨骨
折不愈合者;锁骨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首选锁骨解剖钉板固定;或用克氏针贯穿髓腔固定,较大碎块可用钢丝捆扎。手术适应证:
成年人因暴力损伤我们遵循以下原则:①手法复位不满意或疑有骨断端软组织嵌入。②经手法复位、
8字绷带固定,且绷带松紧不适可致双
上肢肿胀、麻木、影响生活和工作者。③开放性锁骨骨折或骨折端于皮下有突破皮肤的风险。④合并神经血管损伤。⑤锁骨骨折不愈合、
陈旧性锁骨骨折。⑥对多发创伤肢体需早期开始功能锻炼时,肩胛骨骨折、漂浮肩。⑦某些特殊职业患者,其功能外形要求较高者。⑧不
能长期耐受非手术制动时。
手术方法:患者术前30分钟常规应用抗生素,仰卧位,患侧肩部垫薄枕,颈丛加臂丛麻醉。以骨折处为中心,沿Langer's线做4~6cm
的切口,显露骨折端,清除积血及嵌插在骨端的软组织,骨膜稍作剥离,保护好锁骨下组织,电凝止血,复位骨折后稍作固定。
3.
药物治疗
(1)
中药治疗:骨折初期宜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药物。可内服活血灵,外用展筋酊。中期瘀血肿胀消而未尽、骨折未连接,治宜和营
生新,接骨续新。可内服三七接骨丸,养血止痛丸。后期宜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可内服筋骨痛消丸及加味益气丸,外用展筋丹。解除
固定后可用外洗药外洗。
(2)
西药治疗:早期运用活血化瘀药物及脱水药物,消除肿胀,术前30分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一般不超过3天。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6.
[2]
谢庆德.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刺入肺内一例报告[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