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碳酸盐含量的测定
- 格式:pdf
- 大小:215.44 KB
- 文档页数:3
油层物理第一章()一、掌握下述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1.粒度组成:构成砂岩的各种大小不同颗粒的重量占岩石总重量的百分数。
2.不均匀系数:累积分布曲线上累积质量60%所对应的颗粒直径d60与累积质量10%所对应的颗粒直径d10。
3.分选系数:用累积质量20%、50%、75%三个特征点将累积曲线划分为4段,分选系数S=(d75/d25)^(1/2)4.岩石的比面(S、S p、S s):S:单位外表体积岩石内孔隙总内表面积。
Ss:单位外表体积岩石内颗粒骨架体积。
Sp:单位外表体积岩石内孔隙体积。
5.岩石孔隙度(φa、φe、φf):φa:岩石总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φe:岩石中烃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φf:在含油岩中,流体能在其内流动的空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6.储层岩石的压缩系数:油层压力每降低单位压力,单位体积岩石中孔隙体积的缩小值。
7.地层综合弹性压缩系数:地层压力每降低单位压降时,单位体积岩石中孔隙及液体总的体积变化。
8.储层岩石的饱和度(S0、S w、S g):S0:岩石孔隙体积中油所占体积百分数。
S g;孔隙体积中气所占体积百分数。
S w:孔隙体积中水所占体积百分数9.原始含油、含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S pi、S wi:s p i:在油藏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空间中原始含油、气、水体积与对应岩石孔隙体积的比值。
S wi:油层过渡带上部产纯油或纯气部分岩石孔隙中的水饱和度。
10.残余油饱和度:经过注水后还会在地层孔隙中存在的尚未驱尽的原油在岩石孔隙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11.岩石的绝对渗透率:在压力作用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12.气体滑脱效应:气体在岩石孔道壁处不产生吸附薄层,且相邻层的气体分子存在动量交换,导致气体分子的流速在孔道中心和孔道壁处无明显差别13.克氏渗透率:经滑脱效应校正后获得的岩样渗透率。
14.达西定律:描述饱和多孔介质中水的渗流速度与水力坡降之间的线性关系的规律。
15.等效渗透阻力原理:两种岩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若渗流阻力相等,则流量相等。
方解石含量检测依据1. 简介方解石(Calcite)是一种常见的碳酸盐矿物,其化学式为CaCO3。
方解石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岩石、沉积物、地下水和生物体内。
方解石的含量检测是在地质勘探、矿产资源评估、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方解石含量检测的依据和方法,包括样品采集与制备、仪器设备、测试原理和数据处理等内容。
2. 样品采集与制备在进行方解石含量检测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样品采集与制备工作。
采集样品时应选择代表性好的岩石或沉积物样品,并遵循以下步骤:•确定采样点位:根据勘探目标和地质条件,在合适的地点选择采样点位。
•采用合适工具:根据岩性和目标深度选择合适的钻探设备或取样工具。
•采集岩芯或土样:使用钻探设备或取样工具,采集岩芯或土样,并尽量保持样品完整。
•样品包装:将采集的岩芯或土样放入密封的塑料袋中,并标明采样点位和采样日期。
在样品制备方面,需要根据具体检测方法进行处理。
常见的制备方法包括:•岩芯切片:将岩芯进行切片,厚度通常为0.03-0.05mm,用于显微镜观察。
•粉末状样品:将岩石或沉积物样品研磨成粉末状,用于X射线衍射(XRD)分析。
3. 仪器设备方解石含量检测所需的仪器设备主要包括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和化学分析设备等。
显微镜是观察和鉴定岩石或沉积物中方解石含量的常用工具。
通过显微镜观察样品切片,可以直接判断方解石的存在与含量。
同时,还可以观察方解石晶体形态、颜色和透明度等特征,进一步了解其成因和演化过程。
X射线衍射仪(XRD)是一种常用的分析仪器,可以通过测量样品对X射线的衍射图谱,来确定样品中的矿物组成和含量。
方解石具有特定的衍射峰,可以通过与标准曲线对比确定方解石的含量。
化学分析设备用于定量化学分析,可以通过测定样品中钙离子(Ca2+)或碳酸根离子(CO32-)的含量来间接推算方解石的含量。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滴定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
常见碳酸盐岩的描述实例01鲕粒石灰岩(1)手标本描述岩石呈暗紫红色,滴少量稀盐酸强烈起泡,矿物成分为方解石,质纯。
有少量铁质侵染使鲕粒呈红色。
颗粒含量为70%左右,几乎全为鲕粒,鲕粒大多为球形,直径1~2mm,有的鲕粒可见白色的生物碎屑作为核部,同心层厚,且以正常鲕为主,鲕粒分布较均匀。
填隙物约占岩石的30%,成分为亮晶方解石和泥晶两种,以亮晶胶结物为主。
孔隙-接触式胶结。
鲕粒支撑结构。
岩石致密坚硬,块状构造。
有时可见长形颗粒半定向排列。
定名:暗紫红色鲕粒石灰岩。
(2)薄片描述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占岩石的90%以上,含少量铁质,浸染后使鲕粒颜色变红。
还有少量其他矿物。
结构组分为颗粒、亮晶胶结物和泥晶,分别占岩石的70%、20%、10%。
以鲕粒为主,约占颗粒的90%以上。
含有少量生物碎屑和砂屑。
鲕粒主要为正常鲕,少量为偏心鲕、表鲕和变形鲕,还有少量藻鲕。
正常鲕多而大,直径1~2mm,同心层数多面分布密集,成分为泥晶方解石,可见少量方解石晶体切割同心层。
核部成分多样,主要为棘皮类、三叶虫生物碎屑,也有砂屑作为核部,同心层的厚度大于鲕核直径。
偏心鲕同心层分布疏密不均,鲕核偏向一侧。
表鲕同心层厚度小于鲕核直径,有的表鲕的核部为棘皮类生物骨骼,仅有少数同心层环绕。
变形鲕发生破裂或片状剥离,有的变形鲕内部结构保存较好,仍清楚可见。
生物碎屑含量低,主要为长条形的三叶虫碎屑,它们独立存在于岩石中。
砂屑含量较低,由泥晶方解石组成,具有一定的磨圆度。
填隙物包括亮晶和泥晶两种,以亮晶为主,约占岩石的20%,泥晶约占岩石的10%。
亮晶方解石干净,透明度好,以细晶为主,具有栉壳状结构,可见两个世代的亮晶方解石,第一世代的晶体自形程度较高,围绕颗粒边缘呈犬牙状生长;第二世代的方解石多为他形或半自形,分布在孔隙中央,晶粒接触界线较平直。
泥晶方解石表面污浊,透明度差。
这些泥晶多经重结晶作用形成粉-细晶,晶粒之间接触界面不规则,有三重接触现象。
石膏中碳酸盐含量的测定方法
1.原理:
用过量的0.1mol/L的盐酸与碳酸盐反应,除去CO2,在加入HCl前,亚硫酸盐已用H2O2氧化,而不再与盐酸发生反应,多余的盐酸用NaOH反滴定。
2.药品
H2O2 1:1
盐酸标准溶液:0.1mol/L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0.1mol/L,已标定
双氧水:1:1
酚酞指示剂:0.2%
3.分析步骤:
准确称取1g石膏样品加入烧杯中,用除盐水稀释至150ml,并加入1mL H2O2混合。
于电炉上加热至微沸,约5分钟后,准确加入10mL 0.1mol/L盐酸,再加热5分钟。
溶液冷却后,加入3滴酚酞,用0.1mol/L的氢氧化钠反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
4.计算公式:
C=(b-a)*(C1/2)/m
其中:C=石膏碳酸盐浓度,mmol/g
a=样品试验时消耗的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体积,ml
b=空白试验时消耗的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体积,ml
C1=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浓度,mol/L。
土壤碳酸盐几种测定方法的比较王莲莲;杨学云;杨文静【摘要】碳酸盐是石灰性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探索其测定方法对碳循环研究有重要意义.采用不同碳酸盐含量的(蝼)土为样本,比较CO2吸收法、改良气量法及总有机碳分析仪法测定碳酸盐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方法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改良气量法快速且易于操作,适合大批量样品的测定,但结果稍偏高;总有机碳分析仪法测定的无机碳含量回收率偏低,变异系数相对较大,当土壤无机碳含量较低时尤其明显;CO2吸收法相对于其他两种方法比较稳定,变异系数较小,回收率达到98.46%,但测定相对耗时,适合样品比较多且精度要求较高的测定.【期刊名称】《西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3(022)005【总页数】7页(P144-150)【关键词】土壤无机碳;改良气量法;CO2吸收法;总有机碳分析仪法【作者】王莲莲;杨学云;杨文静【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土壤碳库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并参与全球碳循环过程,它包括土壤有机碳库(SOC)和无机碳(SIC)库,后者主要指土壤风化成土过程中形成的发生性碳酸盐矿物态碳,是半湿润到干旱地区土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3]。
土壤中碳酸盐主要是难溶性的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CaCO3·MgCO3),在盐碱土中则含有少量易溶性碳酸盐(Na2CO3和NaHCO3)[4]。
碳酸盐土壤中CaCO3含量变化范围从很微量到80%以上,通常存在于中性或碱性土壤中,但在某些酸性环境中也发现有一些以结核态存在的碳酸盐[5]。
目前,土壤碳研究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土壤有机碳方面,对土壤无机碳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6-7]。
而以碳酸盐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土壤无机碳库在全球陆地碳循环中占重要地位,全球土壤无机碳库量约700~1 000Pg,中国约为60Pg,相当于全球的5%~6.7%[8-9]。
152Brown于1943年首次引入“微相”的概念,而后Flügel对其进行补充,指明微相是在薄片、岩石揭片或抛光片中具有鉴别意义的古生物特征和沉积学标志的综合。
Wilson根据现代碳酸盐岩沉积的资料,于1975年建立了一个描述热带镶边碳酸盐岩台地的标准相模式,根据显微结构特征将碳酸盐岩划分为24个标准微相类型(SMF),并将其总结为9个标准相带。
Flügel(2010)充分考虑冷水环境下的碳酸盐岩台地,对Wilson提出的分类方案进行修订,将标准微相类型(SMF)修订为26个,SMF1~SMF26分别对应由盆地至地表暴露区的顺序排列[1];同时将缓坡模式的标准微相类型(RMF)归纳为30个,将相带更改为10个,该标准被广泛应用到微相研究工作中。
1 微相研究方法微相研究主要包括野外工作、样品采集及实验研究三个部分。
(1)野外工作。
野外工作是开展地质学研究的工作基础。
在野外观测过程中要注意识别:岩性、颜色、结构特征、构造特征、成岩特征、化石及生物特征等相标志[2]。
碳酸盐岩会因沉积氧化还原条件、成岩作用过程和风化作用影响呈现出不同特征。
(2)实验研究。
早期实验技术主要利用偏光显微镜对岩石薄片、揭片或切片进行观察。
后期逐步演变为将常规薄片资料与更精密显微设备(如扫描电子显微镜、阴极发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相结合分析观察,辅之地球化学分析得出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
偏光显微镜是微相研究的基础工具,可以用来观测样品薄片的颗粒类型、灰泥/亮晶相对百分碳酸盐岩微相识别标志及研究意义张雨辰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059摘要:碳酸盐岩是一类重要的沉积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不仅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还承载着重要的地下水资源,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对其成因及油气资源利用高度关注,微相研究作为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的基础,可以为岩石地层划分及油气资源勘探提供参考。
介绍了碳酸盐岩微相发展历程及研究方法,重点阐述碳酸盐岩微相识别标志及应用,探讨微相分析与沉积环境演化对应关系。
碳酸盐的红外
碳酸盐是一类常见的化合物,由碳酸根离子(CO3^2-)和金属离子组成。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矿石、岩石和贝壳中。
碳酸盐的红外光谱是研究其结构和性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碳酸盐的红外光谱是通过测量化合物在红外光下吸收或散射的情况来分析的。
在红外光谱图中,不同的吸收峰对应于不同的化学键振动或分子振动模式。
通过分析红外光谱,可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成分。
碳酸盐的红外光谱通常表现为三个主要的吸收峰。
第一个峰位于1300-1500 cm^-1的区域,对应于碳酸根离子的对称伸缩振动。
第二个峰位于1450-1650 cm^-1的区域,对应于碳酸根离子的非对称伸缩振动。
第三个峰位于600-800 cm^-1的区域,对应于碳酸根离子的弯曲振动。
在红外光谱中,碳酸盐的吸收峰的强度和位置可以提供关于化合物结构和成分的信息。
例如,吸收峰的位置可以用来确定碳酸根离子的配位方式,而吸收峰的强度可以用来估计化合物中碳酸根离子的含量。
除了碳酸盐的红外光谱,还可以使用其他技术来研究碳酸盐的性质,如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和质谱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从而更全面地了解碳酸盐的结构和性质。
碳酸盐的红外光谱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可以用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成分。
通过分析红外光谱,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碳酸盐的性质和特点,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支持和指导。
三大类岩石实验第一节岩浆岩(常见变质岩手标本的观察与认识)一、岩浆岩肉眼鉴定和描述内容及注意事项岩浆岩的手标本在肉眼鉴定时的观察描述内容包括岩石的颜色、结构和矿物成分,最后予以定名。
其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如下:(一)颜色岩石的颜色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颜色之总和,而非某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颜色。
如灰白色的岩石,可能是由长石、石英和少量暗色矿物(黑云母、角闪石等)等形成的总体色调。
因此,观察颜色时,宜先远观其总体色调,然后用适当颜色形容之。
岩浆岩的颜色也可根据暗色矿物的百分含量,即“色率”来描述。
按色率可将岩浆岩划分为:暗(深)色岩色率为60-100相当于黑色、灰黑色、绿色等;中色岩色率为30-60相当于褐灰色、红褐色、灰色等;浅色岩色率为0-30相当于白色、灰白色、肉红色等。
反过来,我们亦可根据色率大致推断暗色矿物的百分含量,从而推知岩浆岩所属的大类(酸、中、基性)。
这种方法对结晶质,尤以隐晶质的岩石特别有用。
(二)结构构造岩浆岩按结晶程度分为结晶质结构和非晶质(玻璃质)结构。
按颗粒绝对大小又可分为粗(>5mm)、中(5-1mm)、细粒(1-0.1mm)结构,以及微晶、隐晶等结构。
其中特别应注意微晶、隐晶和玻璃质结构的区别。
微晶结构用肉眼(包括放大镜)可看出矿物的颗粒,而隐晶质和玻璃质结构,则用肉眼(包括放大镜)看不出任何颗粒来,但两者可用断口的特点相区别。
隐晶质的断口粗糙,呈瓷状断口;玻璃质结构的断口平整,常具贝壳状断口。
按岩石组成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又可分为等粒、不等粒、斑状和似斑状等结构。
因此,观察描述结构时,应注意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的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等特点。
岩浆岩常见的构造为块状构造,其次为气孔、杏仁和流纹状构造等。
(三)矿物成分对于显晶质结构的岩石,应注意观察描述各种矿物,特别是主要矿物的颜色、晶形、解理、光泽、断口等特征,并目估其含量(注意每种矿物应选择其最特征的性质进行描述)。
尤其注意以下几方面:1.观察有无长石,若有则应鉴定长石的种类,并分别目估其含量。
土壤碳酸盐的测定NY/T86-1988土壤碳酸盐测定法验证报告1、目的通过对实验人员、设备、物料、方法,环境的能力确认,验证实验室均已达到各种要求,具备开展此实验的能力。
2、方法简介土壤样品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由其体积换算为碳酸钙的质量即为土壤所含碳酸盐相当于碳酸钙的质量。
3、仪器设备及药品验证情况3.1使用仪器设备:分析天平、土壤筛、气量计、烧杯100ml、10ml/移液管3.2设备验证情况设备验收合格。
4、环境条件验证情况4.1本方法对环境无特殊要求。
4.2目前对环境的设施和监控情况天平室环境指标:温度:28℃;湿度52%。
4.3环境验证条件符合要要求5、人员能力验证5.1该项目人员配备情况有二名以上符合条件的实验人员。
5.2人员培训及考核情况通过培训,考核合格,相关记录见人员技术档案。
6、标准物质及试剂验证情况6.1方法所需标准(物质)溶液及试剂情况6.1表6.2配备情况6.2表7、方法验证情况7.1方法要求7.11检出限:方法无要求精密度:方法无要求。
准确度:方法无要求。
7.2目前该项目本实验的精密度、检出限、准确度的实际水平 7.21精密度表7.21测得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为0.20%。
验证合格。
一般,计算公式为:MsVr V Mr CO C ⨯⨯=s%a 3式中:CaCO 3———土壤中碳酸盐含量用碳酸钙质量分数(风干基)表示% Mr ————称取碳酸钙标准物质量,g ; Ms ————称取土样质量,g ;Vr ————碳酸钙标准物气体体积读数,ml Vs ————土样气体体积读数,ml ; 8、结论仪器设备验证合格、环境条件验证合格、人员能力验证合格、试剂验证合格、方法验证合格,即设备、环境、人员、物料均符合实验方法要求,实验室具备开展此项目的条件。
9、附件(记录)编制批准日期日期。
碳酸盐岩第一节碳酸盐岩的成分 (1)第二节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及其组成特征 (2)第三节碳酸盐岩的构造 (18)第四节石灰岩的结构分类 (22)第五节白云岩 (25)第六节碳酸盐岩的主要类型 (32)第七节碳酸盐沉积物(岩)的沉积后作用 (38)碳酸盐岩是指主要由沉积的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等)组成的沉积岩,主要的岩石类型为石灰岩(方解石含量大于50%)和白云岩(白云石含量大于50%)。
它们经常还和陆源碎屑及粘土组成各种过渡类型的岩石。
据统计研究,碳酸盐岩约占沉积岩总量的20%,它在地壳中的分布仅次于泥质岩和砂岩。
在我国,沉积岩占全国总面积的75%,而碳酸盐岩占沉积岩覆盖面积的55%。
南方的震旦系、古生界及三叠系,北方的元古界及古生界,都是以碳酸盐岩为主,分布比较广泛。
碳酸盐岩中的矿产非常丰富,其中层状矿床有铁、铝、锰、磷、硫、石膏及硬石膏、岩盐、钾盐等;而且碳酸盐岩本身包括石灰岩、白云岩、菱镁岩等也是很有价值的资源,广泛用于冶金、建筑、化工、农业等各方面。
碳酸盐岩中蕴藏的石油及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世界上与碳酸盐岩有关的油气藏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50%,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
总之,碳酸盐的研究与许多矿产,特别是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绝大部分的碳酸盐岩都是在海洋中沉积的,而且主要的是浅海环境的产物。
在深海环境中,虽然局部有珊瑚环礁提供碳酸钙的堆积,但其规模远不足以和浅水台地及陆棚相比拟。
古生代和前寒武纪的深海沉积物中普遍缺乏碳酸钙,很可能是那时分泌石灰质的浮游生物和自游生物很少,甚至不存在所致。
白垩纪以后,海水地球化学条件改变,远洋的灰质浮游生物和自游生物大量繁殖,深海碳酸盐堆积有大面积分布。
现代深海沉积物中,碳酸钙沉积物约占32.2%(平均含量),主要是抱球虫和翼足类软泥,也有珊瑚泥和砂。
碳酸盐岩的形成作用随着地质历史演变也有不同。
在前寒武纪的海水中,Mg/Ca比值可能较高,pH值可能较低,这就阻止了钙质骨骼生物的形成。
第九章 碳酸盐岩第一节 概述一、概念碳酸盐岩: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含量大于50%)组成的沉积岩。
主要岩石类型:石灰岩(方解石>50%);白云岩(白云石>50%)。
它们经常还和陆源碎屑及粘土组成各种过渡类型的岩石。
二、研究意义1、分布广:占沉积岩总量的20%,居第三位,仅次于泥质岩和砂岩2、重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岩3、蕴藏丰富的矿产,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资源蕴含铁、铝、锰、磷、硫、石膏、钾盐等层状矿床;铜、铅、锌、汞、锑、砷、铀等多金属层控矿床4、重要的地下水储集岩石三、现代碳酸盐岩的沉积作用和分布1、赤道两侧的南、北纬30°的范围内2、洁净的浅海水域3、动荡—弱动荡的沉积环境4、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的产物5、文石、高镁方解石和低镁方解石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成分碳酸盐岩的成分: 矿物成分、 化学成分、 同位素成分一、 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有机质盆外矿物:陆源物质非碳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盆内矿物(一)、盆内矿物:碳酸盐矿物1.主要的碳酸盐矿物为方解石和白云石方解石矿物体系中:方解石、低镁方解石(一般的方解石,很稳定)文石、高镁方解石白云石矿物体系中:白云石、原白云石(富钙的白云石,向白云石转化)2.次要的碳酸盐矿物:铁方解石、铁白云石、菱铁矿、菱镁矿等。
文石(又名霰石)文石是方解石的同质异象变体,含 Mg[CO3]少于 2mol %,属斜方晶系,在现代沉积中常呈针状,有时也呈泥状。
{010}解理不完全,硬度3.5,比重2.9。
基本特征:(1)在现代沉积物中常呈现针状,有时也呈现泥状。
(2)形成有利条件为:温度较高(>15 ℃ ),温暖浅海沉积物以文石为主;pH值> 8;盐度高,超盐条件有利于形成文石;Mg/Ca>2:1(3)海水中文石较方解石易沉淀的原因,李普曼(Lippman)认为与文石成核速度和结晶速度比方解石更快有关。
(4)稳定性较差(介于高镁方解石和方解石间),易于转变为方解石,在古老的碳酸岩中不存在。
中国石油大学 油层物理 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2011.10.28 成
绩:
班级: 学号 姓名: 教师:
实验五 岩石碳酸盐含量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加深了解碳酸盐含量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测定碳酸盐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岩石中的碳酸岩主要是方解石(CaCO3)和白云岩
(CaMg(CO3)2)。反应容器体积一定,一定量的岩样与足量稀盐
酸反应,产生CO2气体,容器内的压力增加。反应式如下:
CaCO3+2HCl=H2O+CaCl2+CO2↑
CaMg(CO3)2+4HCl=2H2O+ CaCl2+MgCl2+2CO2↑
岩样中碳酸盐含量越多,容器中产生CO2气体的压力越大。将
一定质量的纯碳酸钙和一定质量的岩样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
产生的CO2气体压力进行比较,可计算出样品中所含的碳酸盐含
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纯碳酸钙的质量,g;
岩样质量,g;
-岩样中含碳酸盐的质量百分数;
-分别为纯碳酸钙及岩样反应后的压力,kPa。
三.实验流程与设备
(a)流程图
(b)GMY-Ⅱ型碳酸盐含量测定仪控制面板
四.实验步骤
1.用样品伞称取0.2克左右纯碳酸钙。
2.将样品伞安放于反应室盖下方,用顶杆顶住。
3.量取20ml、5%的稀盐酸倒入反应杯内,并将反应杯置于夹
持器中,转动T形转柄使之密封。
4.关闭放空阀,记录初始压力读数。
5.拉动顶杆使样品伞掉进反应室中,使纯碳酸钙与盐酸反
应,待压力稳定后,记录反应后压力读数,得到气体压力;
6.打开放空阀,逆时针转动T形转柄取出反应杯,用清水冲洗
反应杯与样品伞。
7.用样品伞称取0.2克左右岩样粉末,按上述步骤测量反应后
的压力并记录。
五.数据处理与计算
根据一定质量的纯碳酸钙和一定质量的岩样分别与足量的稀盐
酸反应后产生的CO2气体压力,可计算出样品中所含的碳酸盐含
量。计算公式如下:
表1 岩石碳酸盐含量测定原始记录
纯碳酸钙质量,g0.240 岩样质量 ,g0.264
初始压力, kPa -0.3初始压力, kPa -0.4
反应后压力表读数, kPa 208.7反应后压力表读数, kPa
133.1
反应后气体压力,kPa 209.0 反应后气体压力,kPa
133.5
对反应后的气体压力进行校正:
反应后气体压力
反应后气体压力
则样品中所含的碳酸盐含量为:
六.实验总结
通过做这次试验,掌握了测定碳酸盐含量的原理和方法,也学会
了如何使用GMY-Ⅱ型碳酸盐含量测定仪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操作。其
实对于这种方法我们在以前就知道,原理简单,计算过程也相对简
单,这个实验主要是我们对实验过程的理解以及仪器的设计思路,
注重操作过程和课本知识的联系。